




文档简介
摘要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种教育组织形式,历经唐、宋、元及明清共 千年之久。如何看待这曾经盛极时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在教师的来源、聘用方 式、教学特点等一系列教师问题方面无疑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本文在 查阅明清书院有关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来源、聘用方 式、教学特点、管理与升迁、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以及对书院所在地的政治、经 济、军事及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对于当前教育改革 的一些建议。 引言部分通过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我国书院研究现状的介绍,指出以往书院 研究的薄弱环节,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作者首先对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来源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明清书院教师的四 种主要来源,认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明清书院解决教师来源的有效途径; 其次,对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聘用方式进行了历史考察,梳理出明清时期书 院存在着三种教师聘用方式,深入探讨了这三种方式并存的主客观条件: 再次,对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七个主要教学特 点,并说明其利弊; 此外,探讨了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管理及升迁问题,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规范 性的历史原因; 最后,剖析了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及对书院所在地的政 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所可能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得出明清书院 教师以自己特有的上层绅士身份与地位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社会生活之中,并在相 当程度上影响与促进了地方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实施;同时,他们促进了当地学术 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当地培养出了大批的杰出人才。 关键词:明清书院教师研究山长 i i a b s t r a c t a sap e c u l i a ro r g a n i z e d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f e u d a l i s t i cp e r i o d , s h u y u a n ( a n c i e n tc h i n a sa c a d e m y ) s u c c e s s i v e l ye x p e r i e n c e dt a n g ,s o n g ,y u a n ,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o v e ro r e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h o wt o t r e a tt h i se v e r p r o s p e r o u s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 ? i ta c c u m u l a t e da b u n d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p r e c e p ti nt h et e a c h e r s s o u r c e ,t e a c h e r s e m p l o y m e n tw a y , t e a c h i n g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oo i l b a s e do nc o n s u l t i n gm u c hh i s t o r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o f s h u y u a n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p r e s e n tt h e s i sg o e s d e e p l yt oi n q u i r e i n t ot h et e a c h e r ss o u r c e , t e a c h e r se m p l o y m e n t w a y , t e a c h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p r o m o t i o n ,s o c i a ls t a t u s ,e c o n o m i ct r e a t m e n t , a l s o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e f f e c tt h es h u y u a nm a d e t ot h e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m i l i t a r y , s o c i a ll i f ea n d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w h e r et h e yw e r es i t u a t e d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 s o m ea d v i c eo n t o d a y s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 t h r o u 【g h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s u b j e c ta n dt h e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c o n d i t i o no nc h i n e s es h u y u a n ,t h ep r e f a c e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ep a s t o n e s w e a kp o i n t s ,m a k e sa ne x p l a n a t i o no ns o m eb a s i ct h e o r yp r o b l e m so ft h i s r e s e a r c hi np u r p o s e ,o b j e c ta n dm e t h o d s t h ea u t h o r f i r s t l yc o m b s t h et e a c h e r ss o u r c e so fs h u y u a ni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p o i n t so u t t h a tt h e r ea r ef o u rm a i ns o u r c e sf o ri t ,a n dc o n c l u d e st h a t m a k i n g f u l lu s eo fs o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i sav a l i dp a t h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t e a c h e r s s o u r c e st h e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c o n s u l ss h u y u a n t e a c h e r se m p l o y m e n t w a y 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c o m b s i t st h r e e w a y s a n d d e e p l y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c o n d i t i o nf o r t h e m t h i r d l y ,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a l y s e ss h u y u a nt e a c h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p r o m o t i o n ,s u m s u p s e v e nm a i n t e a c h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a n a l y s e st h ea d v a n t a g e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 m ( g a i n sa n dl o s s e s ) 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c o n s u l t ss h u y u a nt e a c h e r s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p r o m o t i o n ,m a k e sa na n a l y s i so h i t sh i s t o r i cc o u r s e sw h yi t si n f o r m a l i i i f i n a l l y ,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a l y s e st h es h u y u a nt e a c h e r s e c o n o m i c t r e a t m e n t ,s o c i a l s t a t u s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e f f e c tm a d et ot h e 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 , m i l i t a r y , s o d a ll i f ea n d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w h e r e t h e yw e r es i t u a t e di n m i n g 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n d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h es h u y u a nt e a c h e r s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c t i v e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l o c a l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 i rp e c u l i a r u p p e rc l a s sg e n t l e m a n s h i pa n d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p o l i c y m a k i n g a n d c a r r y i n g o u to ft h el o c a lp u b l i c a f f a i r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yp r o m o t e d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l o c a ll e a r n i n ga n d c u l t u r e ,a n dt r a i n e d q u i t em a n y m e nf o r p r o f e s s i o nf o r t h el o c a l s k e y w o r d s :s h u y u a n 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e a c h e r ss t u d y s h a n z h a n g ( t h eh e a d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i 望量篮 日期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师的培养、聘用、 管理及专业成长等一系列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认为教师问题已 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至今日,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需要,如何尽快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有效的策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我们不 容回避的现实课题。对此,政府采用大面积培训教师的方式,以期尽快实现教师教育观 念与行为的转变;另外,也有人认为倡导与实行校本科研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 途径。但无论如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在 我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六年之中,教师管理与考核一直是我较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 尤其是从2 0 0 2 年,就读教育史研究生以来,我就更加关注有关教师诸多问题的研究, 希望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理论角度上透视当前的教师问题,并为此转写与发表了两篇 论文。其一,在年终教师考评应改进( 详见中小学管理2 0 0 3 年第1 2 期) 文中, 提出教师管理与考核不应只关注教学成绩,而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梳理与探究教师从教 一年之中的心理发展历程,并为教师来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现实空间。其二, 在素质教育何以步履艰难( 详见素质教育大参考2 0 0 4 年第1 期) 一文中,笔者 同冯亚妮指出,大多数教师受缚于传统教育观念及种种权威和标准,因循守旧,从而极 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部分书院研究属于对书院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如 陈谷嘉、邓洪波所编中国书院史资料(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邓洪波主编中 国书院章程( 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李才栋所著白鹿洞书院史略( 教育科 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等,还有一部分属于对书院进行粗略的概述,如王炳照的中国 古代书院( 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 ;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 度(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丁钢、刘琪的书院与中国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 社,1 9 9 2 年版) ;尹选波的中国明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 中的书 院部分;刘秀生、杨雨青的中国清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 中的书 院教育及其嬗变等。此外,尚有一部分论文对书院进行了专题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对书 院的藏书、刻书及其管理上,仅有部分论文对明清书院教师做了零星的探究,如邓洪波 的中国书院的教师与管理制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7 月刊) 针对教师管 。郭天翔:关于中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及我区教师培训对策及发展趋势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 0 0 4 年1 期。 1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理进行探讨:李科友的汤显祖与书院(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1 0 期) 揭示了教 师任教书院的内在动机;贾俊侠的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唐都 学刊,2 0 0 3 年第1 期) 论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粱兆民,刘宝玲的耿介与嵩阳书院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1 0 月刊) 着重分析了教师对于书院所在地的作用与影 响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因而,就书院研究的现状来看,“2 0 世纪书院学的研究范围相当 广,但重点集中在书院教学、书院学术学派、书院藏书、书院志、地方书院史等方面的 研究,对书院组织管理、祭祀、书院与社会变迁、书院与科举等重视不够”。尤其缺乏 对书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从笔者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对明清书院教师进行系统探究 的尚属空缺。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其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中, 从书院创办、校园布局,经费筹措、山长聘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道德教育、图书 管理等无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 史教训。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书院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并己或多或 少地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在我们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和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认真梳理明清时 期书院在教师来源、聘用、教学特点、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管理及对当地的种种影响 等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以为今日所用,也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开拓。因而,在工作 经历与兴趣所致的基础上,再加上导师课题研究的需要,我选择了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 究作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 ( 二) 研究目的与方法及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通过查阅明清书院有关史料和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客观地再现明清时 期书院教师的来源、聘用方式、教学特点、管理与升迁及教师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军 事、社会生活及文化教育事业等的作用与影响;二以史为鉴。本研究在对明清书院教师 进行系统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一份自己的微薄 之力。本文运用文献法、理论分析与归纳法、比较法等对明清时期书院教师问题进行较 为系统的探究与梳理。 2 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本研究的时间跨度。本论文以明清时期书院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即从1 3 6 8 年 明王朝建立至1 8 4 0 年鸦片战争肘为止。在1 8 4 0 年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 。 蒋建国:6 2 0 世纪的书院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7 月刊。 2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文化教育等都受到了西方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如李鸿章所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因 而传统的书院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责难,几乎被推到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尽管本研究只 是期望对1 8 4 0 年前的书院教育做一个系统的探究,以力图尽可能准确地描述传统书院在 发展中所积累的有关教师问题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由于某些人物或事件可能跨越1 8 4 0 年的时问界限,因而在不影响主要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稍有涉及。 第二,关于教师研究的概念界定。本研究所谓“教师研究”,即指明清书院教师的来 源、聘用方式、教学特点、管理与升迁、及对书院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 活及文化教育等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关于书院中的教师称谓。明清书院的主讲教师称谓多有不同,有称山长、院 长、馆师的,也有称主洞或洞主的,还有称主讲或学长的。此外,据清代梁章钜称谓绿 一书载:“书院中主讲教师还有称掌教、山主、学主、修书使等。”虽然乾隆三十年, 曾下令书院山长一律称院长,但仍有称山长或其他称呼的,且以山长称呼为多。故在本 论文研究中除特定事例中的称呼外,一律统称书院的主讲教师为山长。另外,在明清书 院教学中,一般以肄业生徒自学为主,故仅设山长一人执教,如乾隆二十年( 1 7 5 5 ) , 姚廷纶在越华书院设立商籍记中提到,“岁延山长一人董其教”。但在书院肄业生 徒众多或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中,也聘有副讲。如胡居仁主讲白鹿洞期间,因“洞中人 才渐集,一人难以独教”,而奏请“延聘进贤县辛卯科举人舒刚以执教白鹿洞”( 白鹿 洞志卷之十一) 。康熙二十一年( 1 6 8 2 ) ,高璜在白鹿洞书院经久规模议中指出: “除设立主洞外,又设立批阅文字,辨折疑义的副讲一人。”( 白鹿书院志卷十) 。 此外,明清书院中往往设有辅助山长管理书院事务的其他“教师”,且称呼不一。白 鹿洞书院有斋长、堂长、经长、学长、管干、典谒、引赞等称呼,其他书院有称监院、 首事、董事等。这些所谓的“教师”一般不从事教学工作。故而,就本研究中的教师来 说,以从事执教的山长为主要研究对象。 o ( 清) 粱章钜:称谓绿,岳麓书社,1 9 9 1 年版,第1 0 5 页。 。广东通志卷二百三卜七,见陈各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笫1 4 2 8 页。 3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一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的来源 明朝建园之初,面对急需大量人才而官学尚未恢复的现实,朱元璋在通令各级官吏 加紧修复官学的同时,竭力起用元末的名人隐士,并刻意改制书院以为培养人才所用。 如变书院山长为训导,院田皆令入官,重建尼山、洙泗两书院,各置山长人等。然而 在官学教育稍有恢复之后,即于洪武五年( 1 3 7 2 ) ,统治者下令革罢书院训导,“弟子员 归于邑学”,并明确要求渴望“学而优则仕”的士子必须就读官学,否则不得而官。明 史卷六十九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日国学,日府 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这样官学教育日渐得 以兴盛,而书院也就被统治阶级和大多数渴望由科举而改变命运的读书人有意遗忘了。 甚于有官吏为兴办官学而强占书院院址的事例,“洪武五年( 1 3 7 2 ) ,南昌知县将原在南 昌抚洲门外的县学迁入东湖书院院址,书院停办”。 这样,明初书院经历了由先被利用 到后遭遗弃的命运。这是由于统治者极度专权而又矛盾的心态所致。如“洪武九年,山 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应诏言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书上,下刑部狱,死 狱中”;“洪武十二年,太祖退朝,召儒臣论治道,以国子学官李思迪、马懿独无言,谪 之”。由此可见,朱元璋为巩固其政权,期望人们出谋献策,却又不能接受直言进谏。 这种心理矛盾表现在教育上,即竭力钳制人们的自由思想,这于洪武十五年颁布于天下 的卧碑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因此,敢于宣传新思想的书院在明初之所以沉寂一 百三十余年,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明中叶,伴随书院的复兴,统治者日渐加强对书 院的干预,以至于书院曾四次遭致禁毁。故而明朝书院发展的轨迹为:官学化一沉寂 复兴一官学化。 清初,统治者惧怕书院的自由讲学会导致反清复明思想的蔓延,于顺治九年( 1 6 5 2 ) , “下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剐创 书院,群聚徒党”。直至雍正十一年,统治者才令省会皆建立书院,并拨帑金干两以为 营建之费。这样清代书院事实上也就被纳入官学体系之中,日渐陷入茫茫的科举之中面 无力自拔,以至于在清末随着科举一同被废除。这样,清朝书院演变的基本轨迹为:禁 止一复兴宫学化一废除。 论述明清书院教师来源之前,笔者之所以先概述明清两朝书院发展概况,乃完全是 为了说明无论是在大起大落的明代,还是在心有余悸以至于被完全纳入官学轨道的清 o 明史选举一。 。道光南昌县志,见刘英:中国全史3 1 卷( 学校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第1 5 5 页。 。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6 5 1 页,6 5 2 页,6 5 3 页。 。曹健民主编:中国全史( 1 ) 官吏史选官史职官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8 页。 4 党亭军:明请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代,山长借助其较高的资历常常对书院所在地甚至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 会生活均产生着重要的冲击与影响。 明代书院山长的资历限于品行与学问。如弘治年间,辽左、辽右二书院建成后,以 “学行老成师儒主之”。明嘉靖年间,刘濂认为书院“其师无常,惟贤是署”,故而提 出紫微书院“必以明经有道者主之”。这两例说明出任山长的学问及品行条件。明万历 二十年,白鹭洲知府汪可受认为,书院聘用山长“非独为讲解文字”,更重要的是“令 人消傲气以收放心”,即山长在于引导诸生的“闻见”与“德行”。 对于清代书院山长的资历,毛德琦在白鹿书院志中是这样描述的:“务学不如 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害不少也。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 书,必主之师,师之关于承前启后者,至重也。今欲聿隆大道,先期礼请名师,或朝家 之凤麟,退主河纷之席;或乡邦之仪羽,用司铎召之灵;抑或布衣韦带之英,衡门泌水 之彦,不惟其位惟其人。如陈白沙以孝廉而倡绝学于朝野,吴草庐以寒素而应征聘于明 廷。总之,先之以人品,继之以问学,又继以文章,期于言行可仪,模范无忝,师 道尊而教隆矣”。在此,毛德琦不仅提到山长应不限社会地位,只要具备为人之楷模均 可聘用,而且认为山长的资历应该品行重于学问。康熙二十一年( 1 6 8 2 ) ,白鹿洞书院 规定,主洞应为“海内名儒,崇正学,黜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者”,若一时无合 适人选则“不妨暂缺”;对于副讲,应“礼聘本省通五经、驾行谊者为之”。 这样,清 代所聘书院教师的资历不仅以品行和学问为重,而且强调对于山长“宁缺毋滥”。 总之,一般来说,明清两朝能够出任书院山长一职的人务必品行与学术并重,即“经 明行修”。事实上,山长作为书院的主讲,若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及定的学术造诣, 恐难服众。山长惟有具备“经明行修”的大家风范,才能使以开放式办学而著称的书院 不但能集当地士子之精华,而且常常能使异乡的慕学之人“负笈而至”。这既利于培养 更优秀的人才,又利于提高书院的声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注重人品与学问的山长 资历虽然对于书院教育的发展的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明清书院官学化程 度的加深,尤其是清中叶后,统治者在鼓励兴办书院的同时,却又谕令官吏加大对书院 的管理与稽查,并赏赐应试名额以诱使书院科举化。因而大吏及上宪把持着省会及各大 书院山长的任免权,而地方书院也由府、州、县各官吏操纵,于是出任山长韵品行与学 问资历也就日渐消失于腐败的官场及日趋僵化的科举之中。 钦贺:辽右书院记,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版,第6 1 5 页。 刘濂:紫微书院记,同k 第6 1 8 页。 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版,第1 3 1 页。 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之十。 同上。 5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 一) 致仕之人 明清时期,因年老、疾病、丁忧或其它原因而致仕之人,往往成为书院山长的首要 人选。其一,这些人具备山长的资历;其二,这些人归里后,往往具有讲学甚至于创建 书院的内在动机,可谓“仕而优不忘学”。明嘉靖年间,李少参公归田时谓:“往者学而 优则仕矣,今仕而优可忘学耶? ”乃构建文明书院。明嘉靖间。游震得任湖广参政, 归后创建虹东书院,并讲学。明代夏氏曾在稽山书院中认为“学与仕非二也”,他 说:“仕而优焉即学也,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是也,斯仕学合一之旨也。”。嘉 靖年间,曾官至四川按察使兼提督学政的程昌,“致仕家居后于风山之麓筑呜阳书院, 以为读书教学之用”。回此外亦有父子致仕后相继主讲书院的记载,如乾隆进士吴锡麒( 国 子监祭酒) 与儿子清鹏( 顺天府府丞) 归里后俱讲学于乐义书院( 续纂扬州府志卷 十五) 。“仕学合一”反映了致仕之人从教书院的主观动机。 在大多数书院实行山长年一聘的明清,致仕之人有的出任山长居然长达一二十 年,甚至于三十年之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致仕之人被优先聘主书院的一个标志。 如忧归的乾隆举人尤兴诗,主讲平江书院十九年;引疾归里的乾隆进士石韫玉,主讲紫 阳书院二十余年; 以亲老假归的嘉庆进士赵在田,历主道南及凤池书院共三十余年; 因案被议遣的嘉庆进士毛梦兰,主讲淮安、奎文书院长达三十五年。o 这些致仕之人能 常年任教书院,除了其主观动机外,恐怕客观的现实需要亦是一个主要因素。 致仕之人优先出任书院山长的又一标志是,他们归里后,往往立即被聘为山长或被 多个书院竞相聘用。如隐居的唐仲实,被明太祖延访耆旧时,聘为紫阳书院山长: 丁 内艰归的雍正二年进士王峻,当事争延为士子师,历主安定、云龙、紫阳书院;读书不 随时尚的周梦颜,年五十八成乾隆乙丑进士,因降调乞归,时邑中玉山书院落成,主讲 三年;。年老乞休的顾镇,先在紫阳书院执教,后主金台、游文、白鹿洞i 钟山等书院; 因处理瑶族案件未当被降级遂乞病归的嘉庆戊辰进士高翔麟,历主各书院,并视砚田为 恒产;。因母老乞归的陈士雅,历主郎江、城南、石鼓等书院讲席,后丁艰,仍主讲城 南书院;以乞病归乡的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徐培深,累主各书院讲席,而主讲梅花书院为 。吴师朱:文明书院记,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版,第8 2 4 页。 o 徽卅i 府志卷十一。 。 o 绍兴府志卷十八。 。陈瑞、方英: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徽州古书院,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页。 o 苏州府志卷八十二,卷八十三。 o 闽侯县志卷七一。 o 续纂扬州府志卷九。 o 续纂扬州府志卷九。 。苏州府志* 卷一百,卷九十六。 o 依次见苏州府志卷八十二,卷一百一,卷八十四。 6 党亭军:刊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最久。 能被多个书院竞相延请,可能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致仕之人作为一种优质社会资 源己经被书院充分认可并加以有效利用。如杨绳武,清康熙殿试二甲第一人,授职编修; 顾镇,乾隆十九年进士,充玉牒官纂修;石韫玉,乾隆庚戌状元。这些人的科甲资历及 致仕前的丰富实践经验已足以令书院以延请其出任山长为荣。 致仕之人可被聘为山长,这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一些书院碑记中有确切记载。如康熙 五十九年( 1 7 2 0 ) ,豫章书院碑记载:“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为之山长。”。乾 隆三十九年( 1 7 7 4 ) ,重建锦江书院碑记称:“省院大书院多以仕而己者主之。”。乾 隆五十六年,曹文埴在古紫阳书院记中也提到:“邑之退居林下者,类有耆德、负 硕望,书院聘为名师,主讲席。”。事实上,致仕之人可被聘为山长也为统治者所认可, 如乾隆三十年,清高宗提出:“在籍闲居之人,未尝无端谨绩学可主讲席者。实心延访, 聘为书院山长。”。并因此发布慎选书院山长谕谕令,以责实行。 由此可知,明清致仕之人由于其自身的品行、学术及特殊的绅士身份与实践经历已 成为明清书院山长的首要人选,而且也是各书院教师的主要来源。仅以清代苏州府志 为例,以示说明:杨绳武,丁父艰归,主讲敷文及钟山书院;汪应铨,康熙丁丑进士, 归里后,主讲钟山书院;王峻,雍正二年进士,后丁内艰,历主安定、云龙、紫阳书院; 褚寅亮,乾隆十六年举人,以疾假归,掌教龙城书院;沈翰,乾隆癸未进士,后告病归, 主讲笠泽书院;费振勋,乾隆乙未进士,以老病假归,主正谊书院;吴俊,乾隆壬辰进 士,病归主讲紫阳书院;尤兴诗,乾隆举人,忧归主讲平江书院;石韫玉,乾隆庚戌状 元,后引疾归,主讲紫阳书院;周梦颜,乾隆乙丑进士,因公降调,乞归,主玉山书院; 彭启丰,乾隆三十三年致仕后,主紫阳书院;蒋元益,乾隆乙丑进士,戊戌京察以原官 休致,主娄东及紫阳书院:姚左垣,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因触犯某少宰,归为江汉书院 山长;顾镇,乾隆进士,以年老乞休,先后主教紫阳、金台、游文、白鹿洞、钟山书院; 高翔麟,嘉庆戊辰进士,因降级而乞病归,历主各书院,以砚田为恒产;吴钟骏之父颐, 嘉庆辛酉进士,乞养归,历主正谊及平江书院;毛鼎亨,嘉庆间二甲第一名进士,后移 疾归,主讲东林书院;吴廷琛,嘉庆壬戌会试第一,引疾归,主讲正谊书院”。 致仕 之人被较多地聘为书院教师的史实由此可见一斑。 遭遇父母之丧的官员,按明清礼制须居家守孝三年。因而,丁忧在籍人员出任山长 ”长沙县志卷九。 o 豫章书院碑记,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9 2 页。 9 吴省钦:重建锦江书院碑记,同上第9 1 2 页。 o 曹文埴:古紫阳书院记,同上第1 3 3 9 页。 o 靖高宗;慎选书院山长谕,同上第8 s 7 页。 o 本段资料见苏州府志卷八十二至卷一百八。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曾受到官方的禁止。乾隆三十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奏:“甘省兰山书院延请丁忧在籍之 府丞史茂来主讲席,以回籍守制之员,竟居省会书院教授生徒,与地方官应酬,则与居 官无异。微特人子之心难安,亦无以为多士表率”。对此统治者明确表示:“督抚有维持 风教之责,缙绅积学砥行之儒,足备师资者凉不乏人,何必令丁忧人员腼居讲席。是应 聘者固不能以礼自处,而延请之地方大吏亦不能以礼处人,于风化士习,微有关系。恐 他省不无此类者,特为明切晓示通谕之。”。又据清钦定礼部则例载:“书院师长由 督抚学臣以礼相延,不分本省外省及己仕未仕,必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其丁忧 在籍人员理应社门守制,该督抚亦不得违例聘请。”。尽管明令禁止,然而在教育资源紧 缺的明清两代,有着相当实践经验的丁忧人员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依然被各书院大胆 聘用;同时,一些丁忧人员亦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投身于书院教学之中。如道 光元年举人郭钟熙,挑授廉州合浦训导兼钦州学正,丁内艰归后,主讲当地书院。 ( 二) 出仕之人 明清两朝,出仕之人也是书院主讲教师的来源之一。就其原因,一是这些人在险恶 的仕途场上与日趋腐败的科举和官学教育之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谓怀才不遇。因 而,这些人往往借助于创建或直接讲学书院,以发泄心中不满;同时也期望借助敢于传 播新思想的书院阵地来宣传自己的学术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拯救人们的心理来达 到匡时救世之目的。客观地说,有明一朝,对书院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当属那些热心书 院建设与讲学的士大夫。尤其是由于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对创建与讲学书院的“情有独 钟”及不懈努力,才直接推动了书院教育的逐步兴盛与迅猛发展。 明中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教育目的的程朱理学因日久僵化及科举的日益腐 败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责备,从而使王阳明等人讲学于书院有了可能性及必要性。清初傅 维鳞曾说:“盖自程朱殁,自是数百年矣,诸廉洛之微言大义既绝,占毕循习者非心到 自得,徒空言。日久而厌,颇以为朴学弗好也。”固明人叶向高明确指出科举的腐败 是导致著名学者创办与讲学书院的最终根源。他说:“明兴,设科罗才,虽取词章,而 学宫功令载在卧碑者,一本于德兴,至于明伦额其堂。其大指于三代同。而末流之弊, 逐功利而迷本真,乃反甚于汉唐。贤士大夫欲起而罗之,不得不廉洛关闽之余业,使人 知所自往。于是通都大邑,所在皆有书院。”。显然,这使得以“知行合一”、“致良知” 为主要内容的阳明心学具备了诞生的广泛社会基础。但传播这种尚未获得统治阶级认可 。清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一,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版8 5 5 页。 o 清钦定礼部则例卷八十二。 。广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六。 。明书卷六十二,见尹选波:中国明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5 1 页。 。叶向高:首善书院记,同上第1 5 1 页。 8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敦师研究 的新思想在官学教育中是不可能的。明正德三年,遭贬后的王阳明更是对朝政的腐败感 到痛心不已,决心以书院为宣讲心学的主阵地,拯救人们的心理、恢复人们的良知,并 以匡时救世为归宿。这一点从王阳明在书院中倡导“修为”与“举业”并重的观点可得 到体现。再如明代另一心学大师湛若水,其累官至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他对明中 期书院的发展与兴盛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由于王阳明、湛若水及其门徒的不懈 努力,书院在明中叶以后开始兴盛起来,并且讲会也日益完善而成为书院一种重要的学 术交流方式。 明清之际,类似于王阳明、湛若水热心于书院讲学的在职官吏还很多。如“明末吏 部尚书余懋衡及户部尚书汪应蛟( 东林党派在徽州的代表) ,“主讲紫阳书院时,依旧在 崇尚理学之余,抨击时政”:。明万历十一年进士汤显祖,“被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创贵 生书院。后任遂昌知县,建相圃书院,并讲学”:。嘉庆户部主事张颉云,受谪后,主讲 宝晋书院。在史料中,不乏地方官吏创建书院的事例记载,但因事受谪的官吏常常亲 自讲学书院,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借助书院以宣泄不满心态的客观史实。 出仕之人充当山长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一些书院的惯例所致。如白鹿洞书院就曾多次 骋用出仕之人尤其是各学教官出任山长及副讲。明正德十五年( 1 5 2 0 ) 巡按江西监察御 史唐龙针对自鹿洞书院“门庑零落,往来皆牛羊之迹,前后皆蔬稼之圃”及“书籍已多 散亡,田亩亦浸遗失”的现状,认为其狼狈至此的根源在于“无官综理”,但若设官,“尤 恐费事”,故而提出“缘本府儒距书院仅十五里,但得一学行教授兼管足矣”的折中建 议。对于任用官学教官执教书院一事,明代郑廷鹄是这样解释的:“福建兴化府儒学教 授蔡宗兖,年四十七,奏称,近因告疾,遽令休致,似乎人才可惜,改授南康府儒学教 授,仍支正八品俸级,给凭令其到任,不妨原职,综理白鹿洞一应事务。”固教官兼任山 长不仅得到官方的认可,而且已形成一种惯例被继承下来。如明清时期官学教官兼任白 鹿洞书院山长的有:明成化中,崇德训导袁端; 成化十五年,府教授蔡宗兖;明嘉靖 十七年,九江教授薛应旗。此外,清顺治十八年,府教授杨曰升兼任自鹿洞书院副讲。 由教官及府推官等兼任山长与副讲的事例在白鹿洞书院还有很多,详见清代毛德琦所著 自鹿书院志卷之五,此不再赘述。著名的白鹭洲书院不仅有教官兼任书院教职的史 实,而且还认为:“本朝( 明朝) 定议教授摄山长厅事,尊时制也。” 这种所谓的“尊 陈瑞、方英: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8 更。 李科友:汤显祖与书院,江西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1 0 期,第1 0 4 ,1 0 5 ,1 0 6 页。 丹徒县志卷三十二。 ( 明) 掉廷鹊:自鹿洞志卷之十二 嘉兴府志卷p 五。 白鹭洲书院馆倒,见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1 页。 9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时制”事实上说明了教官兼任书院教职的情况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清康熙四十六年 ( 1 7 0 7 ) ,陈际鼎任善化训导,兼岳麓书院山长”。亦说明岳麓书院也曾有以教官兼充 山长的史实。有的书院索性把由官学教官兼充山长作为经验保留下来。如乾隆四十六年, 单国光以“前人议就学宫内令诸生附近肄业,使教官兼致掌教,事法良善已”为由,令 教授蔡堂之兼任莲城书院山长。总之,一些书院认可的由教官兼任山长的惯例注定了 “近时山长有以本学教官兼管者,亦自古有之”。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事实上,除了官学教官外,从大到尚书,小到县令的各级官吏均有出任书院山长的 事例,而以各学教官充当书院山长为最。其他出仕之人兼任书院教职的事例略举如下: “明正德七年,徽州知府熊正芳亲自执教紫阳书院,肄业4 0 余人,其中唐皋于1 5 1 4 年 廷对第一,成为明代徽州惟一的状元”;。“道光元年,灵县知县苏覆吉就孔庙左侧文昌 宫内命名附设鹑觚书院,兼摄讲席”。此外,白鹿洞书院曾多次聘用当地南康府推官出 任书院主讲及副讲。 出仕之人出任书院教职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地方书院处于初建而来不及延聘山长,或 书院经费不足以延聘山长而致。如清嘉庆十年,众绅士以肇文书院初建,上呈各宪“经 费不敷,缓延山长,即以本学教官兼司”得到批准,同时,责令文游书院照此办理。 清 道光年间,桐乡书院章程亦明确提到:“书院必有山长,惟桐城各书院俱无,皆因经 费不足也。”。清道光十七年,寿阳知县吴得征捐资五百金倡议建成寿阳书院后,自为山 长。这是一个因书院初建尚未及延聘山长的事例。 对于出仕之人兼任书院山长一事,明清两朝曾引起统治阶级的高度关注。如在明代, 东林书院以讲学讽议朝政的做法为世人所效仿,尤其是士大夫以讲学为名纷纷创建书院 “裁量人物”,致使书院“相望于远近”。这种影响着统治阶级政权的书院曾四次造致禁 毁并殃及天下书院。在清代,教官无心于官学教育而纷纷兼任书院教职的情况亦曾引起 大臣们的不满。乾隆五十年,统治者议准“教职本有课士之责,不得兼充院长,以专责 成”。 道光二年,松筠在上奏整顿直隶书院折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书院废弛的 原因之一在于教职兼充书院山长一职”,于是上谕“令各省督抚于所属书院,务必认真 。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9 2 页。 o 广南府志卷四。 o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9 5 1 页。 o 陈瑞、方英: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徽州古书院,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8 8 页。 。重修灵县县志学校卷,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版,1 3 0 7 页。 o 松江府志卷三十一。 o 桐乡书院志见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6 页。 o 阳朔县志卷三,见陈谷嘉、邓洪被;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舨,第1 1 8 4 页。 。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九十五,见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 1 9 8 1 年版,第1 3 0 页, 1 0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稽查,各属教职俱有本任,课士之责。嗣后不得兼充院长,以专责成”。 总之,尽管在岳麓、自鹭洲、白鹿洞等著名书院不乏官吏及教官兼任书院教职的事 例,但值得一提的是,出仕之人在明清之际并不是各书院主要的教师来源,他们在很大 程度上起着填补书院教师暂时空缺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及文化教育落后地方来说更是 如此。 ( 三) 未出仕的科甲之士 明清时期,由于官学教官的“位卑俸薄”,而导致官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十分普 遍。如明成化三年,礼部尚书姚夔等奏称:“教官例于副榜举人除授,近年皆不肯就, 以拘例太窄故也,一就教职,终身不展,人岂肯乐为之? ”。一般来说,除了“科甲之 士”( 进士与举人) 之中的进士均可直接出仕为官外,举人则由于人数众多而仕途臃肿。 于是,统治者采取种种方式疏通其入仕途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鼓励年富力强的举人继 续应试科举,另一方面把这些历经科举考试洗礼的人才以知县试用或直接引向教职。如 明代县教谕及训导,在“国初用儒士,其后专以会试乙榜、进士及岁贡之士为之”。 清 雍正五年会试后谕令:“派满汉大臣翰林于落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