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i 摘要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每位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社会上缺损型家庭越来越多,这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 了心理学的热点话题。 本研究将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和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 式进行对比; 将缺损型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和完整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进行 对比,试图寻找他们之间的差异,寻找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 关系,帮助父母改进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并有针对性地为 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以期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研究运用整群抽样法, 在西安市随机选取四所中学及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 所 15-18 岁的 1200 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研究结论如下: 1不同家庭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缺损型家庭父母多倾向 于采用专制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他们在对孩子的教养上面缺少情感上的温暖 和理解,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漠视和放松。而完整家庭的父母相对于 缺损型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采用权力型教养方式的比例要高。 2不同家庭类型的子女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缺损型家庭的 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完整家庭的孩子。缺损型家庭的孩子在强迫、偏执、 敌对、抑郁、焦虑、人际紧张敏感这些消极特质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 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方面明显比完整家庭孩子差,而他们 在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感上也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有更高的不平衡感受。 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父母采 取的教养方式越科学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家庭类型影响着父母对教养方式 的选择,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此,笔者针对以上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以期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事 业做出贡献: 1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建立相关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 3教育机构积极帮助缺损型家庭子女的心灵成长。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对缺损型家庭的孩子做合理的归因训练。 关键词: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关键词: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ii abstract our family is the first school, parents are our first teachers, family stability and harmony, parenting styles, every family directly linked to mental health grew up. recently, in our present society, more and more incomplete families and thei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became a hot topic of psychology. this study will to contrast the incomplete familys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normal familys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trast the incomplete familys childrens healthy level and the normal familys childrens healthy levels. trying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 enhance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levels . whats more, it woul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posal,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sing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is paper selected four middle schools in xian randomly and the minors criminal prison of shanxi province of he 15-18 years old 1,200 to carry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zed the statistical test result and concluded as fellows: 1.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s parenting styles is obvious differences, incomplete families parents tend to use the authoritarian style and the neglectful style. they are lack of a good sense of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ren, but too strict control or too lightly and relax to their children. the normal family parents tend to use the authoritarian style. 2. different family forms of children between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is of obvious differences, defects, the children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family level is below the normal children. defect type of family is in force, adamancy, rivalry, depression, anxiety, social tensions sensitive elements in thes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above families of ordinary child,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social adaptation, the learning capacity of the apparent than ordinary families of children, and they are emotional and mental balance on the family than normal children have not felt the balance。 3. parenting styles to the childs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exists between a big defect, families, parents tend to take more than absolute type and neglect of one way,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 below the normal level of their families healthy. family types impact the parenting styles, parents brought their children in the way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the writer provided some education proposals as follows to contribute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populariz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methods; 2. establish the relevant social psychological relief system; 3.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lp the incomplete families child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iii 4.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5. make a reasonable attribution to training for incomplete families child. keywords : incomplete families ; parenting styles ; mental health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作者: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对 本人递交的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 允许在校内和与学校有协议的部门公布论文并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西安体育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 导师: 日期: 日期: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46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安体育学院。 如果今后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需署名培养单位,否则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2011 年 6 月 10 日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避免的和外界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周 围的事物影响着我们,同时我们对这种影响所做出的反应也在影响着周围的事 物。这个外界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国家、社会,往小的方 面说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是组成社 会的最小元素,也是我们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人的一生中最需要关爱、保护与指导、发展速度最快、最 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是我们身体成长、心理、人格 发展和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基站之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人类从一个生物个体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个 体,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人,家庭的环境和 父母的教育培养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 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 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 女人格的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1。 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字: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的统计,1990年中国 离婚数为79.9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可 以估计,中国离婚率的增加趋势也很显著,其中67%的离异家庭涉及孩子 234。 对上海20个区县的10类家庭中8-21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结果 显示特殊家庭行为问题发生率为8.1%, 其中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 率为10.2% 5。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虽未离婚,但不和睦甚至充满暴力的家庭, 给其成员带来的身心伤害不亚于离婚。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8年办理 离婚手续的有226.9万对,比上年增加17.1万对,增长8.1,粗离婚率为1.71 , 比上年增加0.12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60.9万对,比上年增 长10.5%,法院办理离婚65.9万对,比上年上升2.8%。民政部在2009年民政事业 发展统计报告中曾提:从近5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渐上升,平均增幅为7.65%。 到2010年4季度,我国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则高达196.1万对。2005年,北京市的 海淀区人民法院对100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显示, 有近60%的少年犯来自于离异家 庭 6。据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的一次关于“城市闲散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 少年犯中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的占34.89%;而对照组的普通孩子中,只有9.9%的人 认为父母关系不好。其次,少年犯中承认自己与父亲、母亲关系不好以及遭受暴 力侵害者的比例,也大大高于普通的城市青少年。在一份题为为什么婚姻重要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的报告中,其中有一个结论是: “在单亲家 庭中长大的孩子, 后来发生非婚生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2 在美国,非婚生育和离婚好像遗传病一样代代传递。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女孩, 比在双亲而又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做未婚妈妈的可能性高3倍;单亲家庭的 孩子后来的离婚率也比普通孩子高2倍。 从以上事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出,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一生的成 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发现,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与 变化,离婚率、犯罪率、非正常死亡率的不断攀升,缺损型家庭越来越多,这就 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可能不能享受到正常家庭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家庭教育 和父母关爱,家庭生长环境的破坏很可能会让他们的未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 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关缺损型家庭父母教 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 与正常家庭相比缺损型家庭的问 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家庭教育承担着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 心理健康的发展, 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的重要职责。个体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家庭的 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家庭和父 母教育留在我们身上的影子。有研究表明, 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缺损家庭 7。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父母相比, 我国的父母很多都没有接触过对子女教养方式的课 程培训,他们普遍缺少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从他们的 父辈中的教育方法中继承或改良的,缺少系统性与科学性,一旦家庭遇到变故, 这些不堪一击的教育方式又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如此大的重压,所以,许多缺损型 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外来文化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这种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无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上 的弱势群体和问题群体,而这些缺损型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就愈 发突显出来了,这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适合缺损 型家庭的教养方式,帮助缺损型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缺损型家庭 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健全和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2研究意义 1.2.11.2.1理论意义 目前,有关于缺损型家庭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心理学发展领域中是比较滞后 的,在国内更是几乎是空白,有关的理论及实例研究也几乎是空白。面对这一心 理学研究的盲区,目前我们没有更多的关于缺损型家庭的可参考借鉴的资源,而 问题出现了,我们就必须去面对和解决。因此,本研究试图对缺损型家庭父母教 养方式的特点与普通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 对缺损型家庭子女心理 健康水平于正常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探寻他们之间的差异,从中找 出更适合缺损型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理论模式, 以期社会能够针 对这些家庭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有效帮助, 从而为提高缺损型家庭子女 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把家庭缺损带来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3 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为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提高青少年素 质的整体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2.21.2.2实证意义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最原始环境, 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对孩子 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变化,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与 碰撞,缺损型家庭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加上父母采取的不正当的教育方式,越 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而这些缺损事件的发生大都在孩 子成人之前,一方面他们的心理、人格尚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就要遭受如此巨大 的打击和压力,另一方面父母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教养方式无疑会给他们今后的 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许多负面的影响很可能会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终 身。 由此可见, 家庭的完整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无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给与他怎样的教育他就会朝着怎样的 方向发展。我们国家的父母很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遇到亲子冲 突、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家庭出现危机时往往是无所适从。在我们提倡国民素 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应该更多的关注一 下家庭的教育,尤其是缺损型家庭孩子的教育,我们全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 的帮助与关爱。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民 族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对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心理健康问 题的研究不仅对心理学界的发展有理论意义, 对我们寻找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 质,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国民素质化教育也有积极的 意义 33。同时,也为开展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提供了实证材料。 2 文献综述 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先从它的历史脉 络中进行把握。正如列宁所说的:“进行科学研究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 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 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 的。” 2.1 缺损型家庭的研究 2.1.12.1.1 缺损型家庭的内涵 怎样来划分家庭结构类型, 这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 划分方法,按照家庭成员的结构来分,可以划分为“单亲家庭” (single-parent family) (家庭中只有父亲和子女或只有母亲和子女)、 “核心家庭” (nucleus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4 family)(家庭中父母健全,和子女共同组成,也就是完整型的家庭)、“杂居 家庭”(extended family)(家庭中不仅有父母和子女还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共同生活在一起);按照家庭的权力结构来分,可以划分为家长型家庭(特指父 亲是一家之长,且对孩子的态度是独断专权)、女家长型家庭(特指母亲是一家 之长,且对孩子的态度是独断专权)、平等型家庭(家庭的权力由每位成员共同 分享。这里的“平等”对于子女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子女与父母不可能享有完全 平等的家庭决策权) 9。(bowenman,1964) 一个最小单位的家庭从结构上来说通常都是由父母和孩子这三个要素组成, 但由于事故、生病、离异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家庭成员的不完整或者家庭感情的 破裂,我们将此类家庭称之为家庭结构缺损型,或缺损型家庭 7。这是一个心理 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缺损型家庭是指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死亡、丧失 劳动力、父母离婚、父亲或母亲犯罪服刑、长期离家等。 当今社会,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的家庭组 合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家庭结构类型正是影响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之一 8。杜奕昌就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做过研究,他曾经对上海市 1111 名小学 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家庭里的父母理智型、严格型比小家庭多,而小 家庭的父母忽视型和溺爱型要多于大家庭的父母。 夏健华等人撰写的一份关于不 完全家庭与幼儿自信心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中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家庭结构对 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完全家庭中 5-6 岁的儿童自信心平均值低于常模,和完 整型家庭孩子相比其自信心的增长速度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家庭的 结构类型不仅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织与碰撞,愈来愈高的离婚率等 导致了愈来愈多缺损型家庭的出现。 在缺损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多都存在着这样 或那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这就给我们心理学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任务和考验, 在这里,我们把缺损型家庭的种类划分为以下三种 7: 1、离异型 离异型是指父母双方离异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 方文化的相互交织与碰撞,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普遍感觉到生活、工作、学习 压力增大,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离婚 率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夫妻在婚姻的围城里不能坚守到最后,更有甚者不惜背 叛自己的配偶, 发生婚外情, 第三者插足、 未婚妈妈、 私生子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使这种同床异梦的婚姻摇摇欲坠,我们把这种婚姻也归入离异型缺损家庭。 2、丧偶型 丧偶型是指父母一方因故去世而造成的家庭结构的缺损。 狭义的来讲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单亲家庭, 在这里我们把父母双方都离世的家庭也归纳到这一类型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5 里。 3、冷漠型 冷漠型是指父母一方因工作关系长期无法按时回家或父母双方因工作关系 而长期不同时在家的类型。例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大量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工作,在农村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有的甚至好几年 都不能与父母见面。在这类家庭类型中,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沟通时间与机会明显 要少于正常家庭,孩子在家里长期感受不到家长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的只是冷 漠与孤独。 我们把以上这三种结构类型家庭中的孩子定义为家庭结构缺损子女。 学者周 莹在南京某高校工作时,曾经对她所在院系的学生做了统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 人数约占到总人数的10%,其中,“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学生人数占了家庭结构缺 损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而“丧偶型”和“家庭关系冷漠型”分别均占五分 之一左右。这些家庭结构缺损学生多数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而这种性格缺陷则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7。 2.1.22.1.2 缺损型家庭给子女成长带来的影响 (1)缺损型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变故对父母、对子女都是心灵上的一次大手术,振动非常大。它对父 母的教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会产生影响,而对子女的影响更是不 言而喻了,家庭结构的破损和改变对子女的情绪、认知、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 化的发展、心理上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如果这些消极影响带给 孩子的不良反应不能进行及时的纠正很有可能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自私、 偏执、冷漠、狭隘,人际交往产生困难,如果长期得不到帮助和改善任由其发展 下去很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10。例如,日本长崎某监狱的犯罪统计中有 15%父亲早死,13%是私生子,28%是被父亲或母亲(或父母双方同时)遗弃的。 根据法国庞杰士的调查,巴黎2586个罪犯中私生子占据28.9% 11。美国犯罪学家 格卢克夫妇对500名少年犯罪人的调查研究表明,有302人即60.4%经历过家庭破 裂,而500名正常少年中只有171人即34.2%经历过家庭破裂。在我国,父母不健 全的家庭犯罪青少年占的比例也很高。湖南省心理学会1991年的调查研究显示, 湖南省少管所等单位的210名少年犯中,属于家庭破裂的有87人,其中父母死亡 孩子从小无人照管的48人,父母离婚丧失母亲造成孩子心理变态的39人,占了 41.1%的比例 12。 (2)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五类家庭 法制日报 给我们总结出了现阶段对我国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的五类 家庭结构类型 1。 第一种类型便是缺损型家庭。当家庭出现婚变、父母亡故或父母长期不在身 边时,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和打击,这不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6 巨大的震动和伤害,也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孩子在遭遇 家庭变故后产生许多悲观、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帮助和纠正很可能 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严重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引发犯罪。第二种类 型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第三种是严管型家庭。第四是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 庭。 由于未成年人有很强的好奇心, 容易受到暗示和影响, 可塑性大, 善于模仿, 但由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未完全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得能力、自制力 都很弱,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的言行产生影响,人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 的影子,所以父母的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很容易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对 孩子产生误导,引起子女犯罪。根据对某工读学校7校50名女生的调查,在家庭 成员中已判刑的有15人,占39%;有坏作风的家长14人,占20%。在国外,常有一 些关于犯罪家族的报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有不道德、违法成员的家庭对 子女犯罪的影响 10。第五种是贪欲型家庭。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有很多人适应 市场的形势和需求很快的富裕起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她的腾飞时代,与此同时很 多人没能顶住经济发展带来的“黄金潮” ,许多人崇尚拜金主义,任何事情都向 钱看,而父母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许多孩子 就是受了父母的这种误导,认为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最后很 可能导致孩子为了金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此,有学者指出 13:家庭因素 总体与少年犯罪心理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单一因素与少年犯罪心理之间的相关 性。 此外社会学家还总结出了容易导致子女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家庭 类型,他们称之为有缺陷家庭 1。具体指:多子女家庭,贫困家庭,有不道德、 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有精神障碍患者成员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家长受教 育水平文很低的家庭,父母对子女情感淡漠的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 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的家庭,受到近邻孤立的家庭。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 个体所接受到的外界刺激也都来源 于此;而在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课堂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接 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直接的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是家庭 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良好行为的养成与健全人格 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发 展对于防止青少年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犯罪行为,形成健康人格,养成良 好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排在首位,其他因素依次是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 然出现的因素等。 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家庭因素中 (家庭物质条件、 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教育)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特殊影响和不可替代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7 的作用。 2.2.1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内涵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及倾向,它 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每个家庭都按照自己的教育观点和处理 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便形成了每个家庭特有的教养方式。而父母教养方式 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主体,一般狭义的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 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darling & steiberg) 5。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 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 往的实质。早在 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 温暖。 国外从 20 世纪 40 年代大量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 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50 年代,parsons 发展了 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 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 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 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并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 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来源于鲍姆令德(baumrind 1991)对儿童与 其家庭的著名研究 14。 她曾经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三 次研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是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 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的。她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纬度,即父母要求 性(parental demandingness) ,指父母对儿童的成熟与合理性为的期望和要求 程度。父母反应性(parental responsiveness) ,指父母以接受、支持的方式对 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的程度。它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纬度,可以进行多种组合。 对儿童既具有较高的要求又具有较高的反应性的父母称为权威型的父母; 对儿童 具有较高的要求但反应性较低的为专制型父母; 对儿童的要求较低但反应性较高 的为溺爱型父母;对儿童反应性和要求性均较低的为忽视型父母。根据这两个纬 度,我们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 忽视型 15。 2.2.2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 “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 ,其中不无一定道理 16。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其 子女的行为,教养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国内,理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8 论界传统的分法是按照鲍姆令德的分法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 权威型、 专制型、 溺爱型、忽视型。下面就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发展 产生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 17。 (1)权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s) 这类父母对子女温暖而严厉。它们对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 严格执行,同时它们对儿童的期望与儿童的需要和能力相一致。它们既高度重视 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和接受儿童的意 见,同时又承担管教儿童的根本责任。权威型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导向的方 式来对待儿童,在有关纪律的问题上长与儿童进行讨论并详细做出解释,并鼓励 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 心和爱。这些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 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 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 独立活动的范围。民主的父母对子女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 鲍姆令德通过研究发现在权威性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 在社会能力和认知 能力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 在掌握新事物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常都会表现出很 强的自信,他们的自控能力一般都比较好,并且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甚至在青 春期时仍然可以观察到这些孩子在这种发展上的优势, 即这类青少年具有较强的 自信心,更高的社会成熟度,学习上也更勤奋,学业成绩也较好,有更远大的理 想和抱负(eccles et al.,1997) 。 这种类型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让孩子感受到更多 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从而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更 多优秀的品质,他们往往自信、坚强、勇敢、求知欲强,富有爱心和正义感,能 够懂得感恩,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懂 得与人分享,懂得尊重生命。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 60 名高考状元 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2)专制型(authoritarian parents) 这类教养方式的父母高度重视儿童的服从和遵从,常爱使用惩罚的、专断的 和强硬的纪律措施,很少进行言语讨论和心灵上的沟通。他们深信子女应该无条 件接受父母所规定的规则和标准。 如果孩子稍有错误或者抵触的心理这类父母就 会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往往会采用批评、惩罚或者体罚等等严厉的处罚措施。 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相反总是限制子女们的自主性。本质上这种教养方 式的父母们只是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而忽视和抑制了孩子们自己的思想和独 立自主性。具有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的特点是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教 育方法简单粗暴;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 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和情感需求,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经常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9 用打骂、体罚等粗暴的方式来使孩子就范。 鲍姆令德通过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学前期表现出较多的 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教 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他们往往表现 出更多的服从性,与下面要提到的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相比, 他们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低得多。 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顺从、懦弱,缺少自信,性格压抑、 软弱,遇事缺乏主见,优柔寡断,自主能力较差;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冷酷、无 情,遇事冲动、残暴,或表现出很大的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式是孩子缺乏安全 感和归属感,行为出事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简单、粗暴。有学者的研究发现,问 题儿童的妈妈很少运用正面、积极强化的手段来鼓励和教育孩子,只是简单的依 靠强制和高压政策来控制和处理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这些简单、粗暴、消极的 方法会让孩子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自卑、怀疑、强迫,进而诱 发更多的问题行为。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有较高的 相关。 (3)溺爱型(indulgent parents) 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行为、纪律上对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他们对孩子 几乎是纵容、顺从甚至是百依百顺的。孩子没有纪律、家教的约束,一切行为处 事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很大的自由权,家长都以孩子为核心,一味满足孩 子各种各样的需求,而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也不去及时地纠正。采用这种教 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忽视了对孩子社会化的教育,往往会使 孩子变得霸道、自私自利、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缺少纪律性、不会关心他人, 结果每没有其他孩子愿意与他们交往。这种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 鲍姆令德发现,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控能力尤 其差。当他们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容易变得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 绪,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对父母或他人使出各种手段,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哭 闹。 他们的自立、 自理能力也很差, 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包办, 缺乏耐力和韧性。 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教养方式是孩子的个性不能健康、正常的发展,许多孩子常常表现出自 私、霸道、懒惰、幼稚、自高自大,蛮横无理,与周围的同龄人格格不入。这样 的孩子很少能够交到朋友,长大后也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们共事、合作。这种消极 的个性泯灭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对孩子一味的纵容和溺爱会导致他们 的许多问题行为的发生, 而父母对他们这些行为的袒护和放任自流无疑会使这些 问题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继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4)忽视型(neglectful parents) 这种教育类型的父母总是忙于在承认自己的世界里,很少抽出时间陪伴孩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10 子,或者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他们对孩子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对孩 子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也没有什么兴趣,对孩子置之不理,在做决策时也很 少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忽视型父母“以父母为中心” ,他们主要按照自己 的兴趣爱好来建设家庭生活, 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 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幼儿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 自流。 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少,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适应性障碍的 发生率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 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baumrind 1991) 。 在这种家庭下生活的孩子,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他们往往会缺少归属感, 认为自己是无足轻重的,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行 动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对人事 都比较冷淡,缺乏热情,于是消极退缩,缺乏纪律性和自控力,社会适应能力也 比较差。由于长期缺乏关爱,他们很容易受到坏人的诱骗和利用而误入歧途。 a.l.baldwin以及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原等人按照鲍姆令德的分类方法进行了 儿童个性发展与双亲的教养态度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那些既尊重儿 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民主型父母,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 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 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安全,压抑,忧虑,退缩,怀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 交往,且在能力,自信,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对儿童没有明确要求,奖惩不 明的放任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成熟,依赖,胆小,遇到新奇或紧张的事物会退缩 等。 我国学者王欣等(2000)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状态特质焦 虑问卷 (siai)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 温暖的感情,理解与儿童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父母的过 度保护,过分干涉,父母的严厉惩罚与儿童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孟育群 (1992)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管教态度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进一步得出结论, 父母管教态度对儿童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较母亲相对更 为显著。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有研究表明 18,父母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延续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holden miller,1999) ,所以特定的父母 影响可能会不断积累,从而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产生更大的有意义的影响结果。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 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往往是造成 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和最根本原因。近年来,父母的教养 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家庭教养方式及其 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11 影响因素也成为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 家庭教育还比较落后,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比较简单、落后,存在着许多问题 19。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 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这就将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 意义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寻找家庭教养方式科学、合理的模式 就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项研究有助于改善父母的教养行 为,探索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2.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3.12.3.1 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及深层涵义又是丰 富磅礴,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含义还没有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 面来理解它的含义 17。 (一)最低层次 没有心理疾病。也就是说,心理活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精神病 人的幻听、幻视、妄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除了没有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之 外还应该没有神经症症状,例如,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同时也不会有其 他的身心障碍和人格障碍。这是我们对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通俗的来讲就是生 活的自在、快乐,虽然也会遇到坎坷、困难,也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是在困难 来临时能够坦然面对,不会采取极端或过激的行为,当自己心理出现问题时也能 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我们所应有的最起码的心理健康底线。 (二)中间层次 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这就是指心理健康的人不敬没有心理疾病, 心理功能(包括知、情、意、行)和人格健全,而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好,在人际 交往上也能游刃有余,和周围的人能够和睦相处,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三)最高层次 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实现 这个概念,这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心理健康的最 理想状态与境界。历史上许多的著名人物例如: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 自我实现这一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爬架安全专业试题及答案
- 口腔专业基础试题及答案
- 卫生应急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
- 专业级试题及答案
- 历史专业期末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2025-2026年高三上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龙岗玻璃锁施工方案
- 履约保函标准文本与应用示例
- 2025下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单位招聘(2398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护理课件
- 医疗质量 岗前培训课件
- 2025年湖北省公务员公开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综合类)
- 抗过敏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2025秋新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电子产品出厂质量验收标准
-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咨询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生产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和答案(覆盖99%考题)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