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正义感问题是正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制度伦理的角 度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及其培育,对建立有序的道德、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有着十分蘑要的意义。正文分为三个 部分: 第部分探讨正义感的涵义、特征以及功能。在现代民主社 会中,正义感是指社会成员对正义理念、正义原则、正义制度的尊 重以及在维护正义制度、做出正义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 种按照正义原则来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正义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 征:从正义感的形成来看,它是自识与其识的统;从正义感的最 终目的来看,它是为己与为人的统一;从正义感的制约,7 j 来看,它 是自制与制人的统一。正义感具有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其对个人 的内在功能表现为调整、矫正个人价值观念,促使个人以合理方式 求利;其对公共生活的外在功能表现为建立和完善正义制度、促进 社会合作、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正义感的缺失现状并探讨其成 因。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在内心深处缺乏应有的正义 感。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功利价值取向相对突出,精神追求受到轻 视;渴望j 卜义的愿望与实践正义的行为不一致;社会各领域非义行 为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间正义观念模糊, 人们难以产生正义共识;人际交往中情感的淡化和实利化;制度的 不公正;教育、赏罚、舆论等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第三部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感培育的必要性、可能性, 分析正义感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培育方式。正义感培育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正义感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正义 感并不足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习得和培养的结果:难义感4 i 易保 持,需要得到强化。正义感培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正义感是达到 个人合理目的 x b e h a v i o l sg e n e r a l l ye x i s ti ne v e r yf i e l do ft h es o c i e t y a p p r o a c h i n gi t s g r o u n d st h e r e a r e p r i m a r i l ys o m ep o i n t s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j u s t i c e i s v a g u e 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s o c i e t ya n d p e o p l eh a v ed i f f i c u l t y i n g e n e r a t i n gt h ec o m m o nc o g n i t i o no fj u s t i c ea n dt h e r ei s a i n s i p i da n d p r o f i t a b l et e n d e n c yt o w a r d sf e e l i n g s o fh u m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a n ds o m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sa r e u n j u s ta n dt h e m e c h a n i s m so fs o c i a lc o n t r o ls u c ha s e d u c a t i o n ,r e w a r da n dp u n i s h m e n ta n d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a r ew e e k p a r tt h r e ea na p p r o a c ho nt h en e c e s s i t ya n dp r o b a b i l i t ya n da n a n a l y s e so f 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a n d w a y s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 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o fc h i n a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 i s n e c e s s a r yb e c a u s et h a tt h e 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h a s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 s a n d p a r t i c u l a r f u n c t i o n st ot h ei n d i v i d u a la n dt h es o c i e t ya n di ti s n t i n h e r e n tb u ti st h er e s u l tf o r mt h es o c i a ls t u d y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a n di ti s n t l i a b l et o k e e p b u tt oi n t e n s i f y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n s eo fj u s t i c ei s p r o b a b l e b e c a u s et h a ti ti sm e a n so fr e a c h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r a t i o n a l p u r p o s e sa n di te x p r e s s e so u r d e s i r e sa sm o r a lp e r s o n sa n de v e r y o n ea ll w a n taw e l l o r d e r e ds o c i e t y 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s e n s eo fi u s t i c e h a v e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i o rt h c t o r sa n ds o c i a le x t e r i o r t h c t o r s t h ef o r m e ra r et h ef a c t o r s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i o rp s y c h o l o g yo f m o r a l i t ya n d t h ef a c t o r so fi n d i v i d u a lp r a c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o fm o r a l i t y t h e l a t t e ra r ew h e t h e r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j u s t i c es e l fi st r u e ,c l e a ra n da t t r a c t i v e , h o w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p r o b l e mo fj u s t i c e i sa n d w h e t h e rt h es o c i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 o fm o r a l i t yi s g o o d o rb a d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n s eo fj u s t i c e s h o u l d d e v e l o p f r o m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d i m e n s i o na tm i c r o s c o p i cl e v e la n dt h es o c i a ld i m e n s i o na tm a c r o s c o p i c le v e la tt h es a m et i m e k e yw o r d s :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 ; s o c i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j u s t i c e ; d e f i c i e n c yo f 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 ;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s e n s eo f j u s t i c e 引言 正义问题一直为广大思想家所关注。相应地,作为正义问题的 一个研究分支,正义感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受到人 们的重视。在传统的伦理学意义上,正义感被视为个人拥有的处理 人际关系的美德。它仅仅意味着遵循正义只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 只要自己做到这点就足够r ,而不必去管别人是否也按照正义原 则行动。大多数传统伦理学家主要是从正义德性心理机制和情感之 维的角度来探讨、分析正义感的。然而,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制度 已成为社会安排的主要资源,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 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制度特征。社会制度以正义为最高价值, 依照正义原则来统一并公平地分配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这样, 正义原则的自身支持力量正义感就不仅仅是个人美德意义上的 道德感,更重要的它是正义制度的要求。正义感不再只是有关于个 人自身的事情或义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人的态度,因为具有相 互性特征的正义规范、正义制度在要求个人按正义原则行动的同时, 也要求他人相应地这样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社会已逐步 转化为现代社会,正义感的指向不再只囿于私入生活领域,其重点 己逐渐转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宏观的制度层面已成为其主要指向。 正义感是社会成员对正义原则、正义制度的一种敬重与信仰,是现 代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研究正义感在当今中国社会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一方面是因 为正义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正义感在现实生活中 日益显示其对个人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 道德情感领域出现_ “情感冷漠”、“情感缺乏”、“情感危机”的局 面,人们在内心深处缺乏应有的正义感。社会正义需要社会成员的 正义感的支持,而社会成员却缺乏正义感,这一社会现实使得当前 社会道德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惩恶扬善的社会阻力较大,甚 至使人产生_ r 一定程度的正不压邪的感觉,出现缺德者受益、守德 卉反而受损的反常现象。人们对社会正义无暇顾及,对正义的地位 和作用缺乏应有的信赖,使得社会正义和制度正义的实施和贯彻欠 去r 强大的内在动力。 第一章正义感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1 1 正义感的涵义 一个人要获得正义感,必须先弄清何为正义。正义作为人类认 识史上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总的说来,正义这个 价值范畴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关系伦理的双重内涵。“在许多民族 的k 期道德文化脉络中,正义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美德概念而产生 并逐渐演化成为- - g e 社会伦理概念的。”就个人美德伦理而言,正 义主要指个人公正无私、公平正直的道德品质。随着现代社会门趋 制度化、组织化,正义的社会关系伦理内涵曰益凸显,社会制度公 甲分配或安排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愈益成为焦点问 题。“在社会生活中,正义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按 同一原则或标准对待处于相同情况的人和事,亦即通常所说的一视 同j :,包含甲等的意思;二是指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相称或相适应, 如贡献与报偿、功过与奖惩之间相适应的就是公正,不相适应的就 是不公,亦即所谓得所当得。”9 就正义的性质来说,它有消极正 义与积极正义之分。前者指个人不去作恶,亦即不侵犯别人的正当 权益,但不主动行正义之举;后者指个人不能容忍侵犯自己或别人 正当权益的事情发生,要求社会对实施侵害的人以一种合法的报应 式的惩罚,以此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使之不受非义之人的破 坏。这意味着正义感不同于其作用方向指向个人的道德感。 在西方传统的伦理意义j :,正义感被视为个人美德意义上的道 德感,强凋遵循正义、按正义原则办事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芙系 到个人自身的晶质以及个人的义务。西方古典理性主义者亚里上多 德( a r i s t o t l e ,公元前3 8 4 3 2 2 )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认为正义 足百德之首,有正义感的人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康德( i m m a n u e lk a n t l7 2 4 】8 0 4 ) 则认为,正义感是理性的个人对正义普遍法则的种敬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第3 6 2 页+ 朱贻庭伦理学六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年第4 4 45 页。 重之情,个人内心对这个“绝对命令”有着坚定的信仰,按照正义 法则办事是个人不容推卸的义务。在西方经验主义伦理学家休谟 ( d a v i dh u m e ,17 l l 一17 7 6 ) 看来,正义的情感产生于人们对正义具有 的促进公共利益和维持市民社会趋向的反思中,它是人的简单而义 原始的本能,植根于人性之中。亚当斯密( a d a ms m i t h ,1 7 2 3 1 7 9 0 ) 则认为同情心和正义感能判断并控制个人的利己主义行为,正义感 还能矫正人性中的不规则变化。功利主义者密尔( j o h ns t u a l lm i l l , 1 8 0 6 1 8 7 3 ) 在功用主义中主张,“正义感就是动物具有的对于自 己或自己同情的生类受伤害想要抵抗或报复的欲望,和人类特有的 明哲的利已的观念。”也就是说,正义感这种情操不仅来自同情, 而且来自人类自保的本能和对安全的欲望。他还认为,正义感与侵 害和以怨报怨的观念紧密相联,功利是正义情感的基础,而质与量 各不相同的正义情感则自然而然地具有维护社会福利的功用。俄国 1 9 世纪著名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 p e t e r k r o p o t k i n ,18 4 2 1 9 2 1 ) 主张 没有正义便没有道德,正义感就是正义的意识及其必然的附属物一 一公平的意识及平等的自制。现代理性主义杰出代表约翰罗尔斯 ( j o h nr a w l s ,1 9 2 1 。2 0 0 2 ) 在2 0 世纪6 0 、7 0 年代开始了从元伦理学 到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复归,他在正义论中开创了制度伦理研究 的先河。罗尔斯注意到了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得以j i l 瞑, t j 运行的主要 资源这4 i 同于传统社会的事实,并明确规定社会主要的政治、经 济制度以正义原则为最高价值标准,并据此分派社会成员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调节由持续的社会合作产生出来的利益分配。正义是社 会丰要制度的价值体系,正义原则由第一原则( 平等自由原则) 和 第二原则( 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构成,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 原则,在第二原则中,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正义感是指 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产生原则性认同,并能按照正义观点去行动的 有效欲望,它确保i e 义原则的稳定性。具有正义感能力的公民一方 向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积极维护社会制度,为建设 个 组织良好、秩序稳定的现代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肖代中国伦理学者对正义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主要把限义感 归结为个人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态度。魏磊和汪家堂把正义感视为个 【英】约翰穆勒唐j 畦i g - 功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 99 7 年第57 页。 d 体道德情感的基本范畴,李建华则把正义感视为群体道德情感的范 畴。魏磊认为,“芷义感是表征个体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与正义感 相连的是报复。”汪家堂认为,j f 义感足“对自己行为的检点和规 约”,是“在他人遭到不公正对待时为他人鸣刁i 平,并不怀偏见地站 出来制止坷i 正义行为的感情冲动”,是“我们所说的义愤”。= 李建华 认为,“社会正义感应是指社会成员为维护制度公正和分配公平产生 的情感体验。”。香港学者慈继伟认为正义感是人的是非观念,表现 为一种“怨恨”的情感,因为“正义者对非义者怀有种特殊的、 既含有道德愤慨又含有利益计较的情感反应”。 如亚早士多德所说,人灭生既是政治动物,又是社会动物。在 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逐渐认识到,正义原则能有效控制人 的各种欲望,正确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与人之 问的社会利益冲突,正义在文明社会中首先被人类确立为评价人类 行为的价值标准。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制度化,正义原则逐渐成为社 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由正义原则确定主要社会 制度,如市场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多元文化制度等,并以此 统一合理分配社会成员的权禾t l g i 义务。为了和谐稳定地共同生活, 有效进行社会合作,人们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遵循正义原则,建立和 完善正义的社会制度,以实践制度正义、社会正义,乃至成为正义 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义感是正义观念在社会成员身上的现 实体现,是社会成员对正义精神、正义理念、正义原则、正义制度 的高度认同和尊重。 正义感是人的+ 一种道德感,因为它不同于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情 感,也小同于人的美感、理智感等其它社会情感。证义感的确是人 们基于对正义观念的认识,依据特定社会的正义标准,对现实的道 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作出评判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态度,但我 们不能把它归结为这种情感体验和态度。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感i j 当雷慧守望良知一一新伦理的文化视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99 8 年第3 56 7 , 57 页, 陈檬往心灵的秩序一一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t9 9 8 年第 l j9 160 负 李建华道德情感沦长沙:瑚南人民出版社,2u 0 1 年第) 3 7 页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o o0 年第6 页。 供和创造个相对公正的社会环境,引导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 而且由于社会主要制度对社会成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制度正义能 有力保障个人实现人生理想并获得幸福。与个人正义相比,制度正 义对社会的作用更为根本、更有力量,因为个人正义的实现必须依 赖制度正义,直接受到社会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正义感 能引导社会成员接受公正的制度,使人产生一种为建立公正的制度和完善现有制度而工作的愿望。 一般认为,正义感表现为对正义行为的赞赏,以及对不义行为 的愤慨包括于己的负罪感和于人的义愤或不满。所谓正义行为 是指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违反正义规则,破坏正义制度的行为, 包括没有侵犯由公正系统所规定的别人的正当权益,或者没有给社 会或他人造成不合理伤害的行为,以及以合法手段来积极维护遭受 不合理伤害的他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等。这类正义行为之所以会使 人产生正面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并激起人们去做正义行为、维护正 义制度的稳定有效的愿望,主要是因为正义规则、正义制度肯定了 它们的合理性和存在的正价值。举个例子来说,当看到路人勇斗穷 凶极恶的歹徒时,人,if内心会对路人的正义行为涌出一种高度的钦 佩之情,对其高尚的人格有。种赞赏之情,内心深处会萌发出与之 起njl:4b义行为的冲动,最后挺身上前与歹徒搏斗。在人们心目 ffl,这些正义行为是受到正义原则、正义制度的极大肯定和推动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负罪感,主要是因为自身在人际交往中违背了 f义原则,并且给并未伤害自己的他人造成了不合理的伤害和剥夺。 一个欺骗别人的人会感到负罪,是因为他已经损害了他与别人之间 的信任关系,已经不公正地获得自己的利益;一个人因为知道自己 获得_超过由某种公正系统所规定的应得份额的东西,或不公正地 对待了他人也会感到负罪。负罪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表现在承认自己所做的事不公平并为之道歉的愿望中,表现在承认惩罚和指责具有正当性时,也可以表现在伤害已经造成并为此 进行补救时。总的说来,每当某人以某种违反正义规则的形式伤害 他人或侵犯他人权利时,就会因为违反了正义规则以及伤害_他人 而在良心h尝到内疚和不安,这种负罪感有利于我们去采取补救猎施这种补救措施有可能减轻受伤害者的痛苦,而其主要目的却是 二e 体为了洗刷自己的良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一个感到负罪 的人,总在担心他人的不满和义愤,总在经受着由此而产生的不安, 他需要通过补偿和和解而得到解脱。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义愤,主 要是因为第三者在人际交往中违反了正义规则的要求,对别人造成 r 不公正的伤害或剥夺;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对他人感到不满,是冈 为第三者在人际交往中以某种违反正义规则的形式对自身实施了不 公正的伤害,而本人却在长刚间内并未违反过正义规则,尤其是没 有伤害那个侵犯了自身合理合法权利的人。人们对其他遭受小公正 者的同情即义愤,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道德感,它为形成公众压力、 矫正不公正提供道德基础。尽量减少社会不正义现象是一切社会成 员的道义责任。看到不公平之事,公正的旁观者总会站出来抗议。 义愤之情体现了正义的他向关注,即对他人合理合法权利的关注, 是对他人的不公正的遭遇所做出的道德性反应;而对他人的不满则 体现了正义的自向关注,它是一种带有自己偏爱自己倾向的道德感, 实际i 是对自身的不幸遭遇所做出的道德性反应。于人的义愤和不 满使人产生报复的欲望,要求社会通过法律对实施侵害的人给予物 质i :的惩罚,同时社会舆论也会给予精神上的谴责。只有这样,遭 到破坏的正义局面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恢复,正义才会得到真正伸 张,惩恶扬善才会实现,个人的内心也才会得到安宁。 1 2 正义感的特征 j e 义规范属于非个人性的道德规范。传统社会普遍要求每一个 社会成员遵循和实践正义规范,做事公正、为人正直是对每一个社 会成员毫无例外的要求。传统社会的正义规范只涉及到个人的正南 品质,它只要求个人做到“自洁”,而不必管别人是否也这样做。在 现代社会中,当正义规范明确地,卜升为正义制度时,就会成为一种 对个人的强制性要求。我们应注意到的是,在现代社会中,非个人 性的j e 义规范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正义制度日益凸显其相互。阵的 特征,因为它们调节具有相互性特征、以社会权利和义务为中心而 展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这种相巨性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 域和私人领域的不断分化而越来越明显。f 义规范、正义制度的相 互性特衙表现在:社会上的他人是否能普遍遵守m 义规范、正义制 度会影响每一个人能否遵守正义规范、正义制度;也就是说,那些 愿意遵守正义规范、正义制度的人能否实际地或真正地去这么做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是甭也这样做。我们说,个止义 的人能自愿地遵守正义规范,按正义原则办事,做有利于社会上其 他人的事,而不去做侵害或损坏他人合法权益的事,这种情况的发 牛足有条件的,即社会上其他成员也必须这样做。因此,遵循正义 原则,按正义制度办事不仅是对个人提出的一种德性要求,关系到 个人自身,而且还关系到个人以外的其他人,他们同时也被要求这 样做。在传统社会中,即使别人不如此做他也仍然坚持这样做,而 在现代社会中,他要确信他人一定会做他要求自己做的事。所以, 社会j :的所有成员必须相互拥有一种共同或相互重合的有效的正义 感,保证各自都确信正义规范、正义制度能够得到社会l 二所有人的 普遍遵守,这样人与人之间才可能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公民之间 的友谊也才可能存在。即使那些违反正义规范、正义制度的例外行 为还有可能发生,但社会中其余人的正义感会要求社会制定的法律 给于严厉的惩罚以重新恢复合理的安排。倘若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 任程度很低,以致社会上不少人在自己遵守正义规范、正义制度的 同时不确信别人也会同样这样做的情况f 去做违反正义规范、f 义 制度的事。若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制裁,就 有可能导致社会上其他人的非正义行为,结果使非正义行为蔓延到 全社会,最终导致整个制度的崩溃。正义感的主要功能在于借助无 条件性规范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以防止“非正 义行为的恶性循环”4 。在此意义上,正义感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正义感的形成来看,它是自识与共识的统一。正义感 是推动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明晰的l e 义原则去有效行动的动力。 利:会成员必须遵循正义原则并且按正义制度办事,这既是个人自我 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成员取得共识的结果。也就是晓,每一 个社会成员认识到正义感形成的必要性,这一点既是社会成员自识 又是社会成员们的共识。一方面,每个人都充分意识刽人确实怀有 利己之心并f ! ! l 具有自我膨胀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但为了 更好地谋求生存与发展,力量单薄的个人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以 1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u o u 年第j 77 页 获得一种比只依靠自身的努力所求得的生存更好的生活。每个人必 须克服与正义规范要求相反的利己主义冲动,必须让正义制度通过 强制手段来迫使自身以及他人去克服这种违背j f 义要求的倾向或欲 望,把自己的利己之心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把自我膨胀的 倾向纳入社会现实的框架内,从而使每个人的台法权益能够得到l f 义制度的有效保障。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相安无事,才不会陷入无 休止的争吵之中。另一方面,j 卜义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所有具有 理性的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遵循正义原则,按正义制度办事是社 会成员取得的一种有效共识。正义原则关注的是社会上所有人的利 益,保证社会中的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具有理性的个人在正义 观念匕达成有效共识,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共同的通常有效的正义 感,使自己得到正义制度的保护。假如每个人都有追求公正的欲望, 就没有人希望以不公正地损害别人的方式谋求自己的利益。而且, 由于每个人都认识到正义感的这种倾向和情操是通行和有效的,任 何人就没有理由认为他不得不违反正义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 益。在般情况下,共同的正义感会强大得足以制服违反正义规则 的诱惑,从而确保公正系统的稳定。当然,某些违反正义规则的例 外行为还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社会中其余人的正义感会使公正的 安排得以重新恢复。 第二二,从正义感的最终目的来看,它是为己与为人的统一。休 谟 人为:“自我利益是建立正义的原初动机”,不过,“对公共利益的 同情却是对正义美德的道德认可之根源。”。”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是正义问题存在的客观必要条件。我们知道, 社会是人类必需的合作形式。每一个人都意识到通过社会合作远比 单靠孤身人更能过上一种较好的生活,这使大家在社会合作上会 产,l 利益认同。由于每个人都想从社会合作中获得较大的利益,这 就必然会产生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后者需要社会正义原则、正义 规范来指导社会成员进行利益选择。社会成员只有共同遵守非个人 性的比义规范,才可能把利益冲突限制在一个合理的、大家都。j 接 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持大家的共同利益。l 天i 为只有这样,个人的 九加 6鲥9 c , 钆 1 p i 10 i m f eo 姑 a d心叫t 盯& 0h 曲 v l“ c n p , 合理权益才可能受到社会适当的保护,彼此的合法权利才会得到相 互尊重。人们之所以遵守正义规范,按正义制度办事,首先是因为 只有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别人以不适当的方式侵犯自 身权益时,个人会出于正义感而要求社会对施害者给予惩罚,以补 偿自身的应得利益。正义感是个体合时合宜的自身利益的一种自我 肯定的力量,它体现了个体为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正义感还具 有为人的最终目的。正义感使人弃绝一切偏爱和攻讦,理解他人的 付出与所得,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个体正义情感活动具有超功 利性的一面,这种体验与冲动并非仅由主体的物质占有欲所驱使, 并不带有狭隘的利己动机,而是常常超脱于世俗利益,以一一定的自 我牺牲为前提,所以正义感有时直接指向遭受非正义遭遇的人们的 利益和幸福,体现了为人的最终目的。这一点尤其体现为当第三者 遭受委屈时,无偏见的公正旁观者会产生强烈的义愤情感,它有助 于人们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惩罚这种不正义行为的主体,以维护受 害者的合法权益。总之,正义感既包含一定程度的利己之心( 为己) , 也包含着恻隐之心( 为人) 。与正义感相比较而言,仁爱( 恻隐之心) 和宽恕只指向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它们的发生超越了对自我利益的 关心。用罗尔斯的话来说,它们是份外的善行。社会可以提倡、鼓 励人们去行仁爱和宽恕之举,但社会无权强迫个人追求仁爱和宽恕 的目标。 第三,从正义感的制约力来看,它是自制与制人的统一。正义 感的首要要求是自制,即强调对自身行为进行检点和规约,以及实 行严格的自我监督,从而使人们限制自己的非分欲望以及由这种欲 望而来的不正当行为,防止自己侵犯和践踏他人的利益和正当权利。 当自己因一时的私心而获取了本属于他人的权益时,正义感可以帮 助他认识到行为的不当并采取补救措施予以纠正。正义感首先要求 f 1 身不去为恶,但它同时也要求人们去“制恶”,它是人们与一切有 悖于社会公理的行为作斗争的动力,即它也有着制入的效果。正义 感使个体敢于站出来为无辜的受害者t 持公道,仗义执言,伸张公 理与正义,去坚决捍卫他人的正当权益,从而与他人一起去制i f :不 公正的行为,并形成一种群体的义愤力量,对不正义行为从舆论和 道义i 进行强烈谴责。那些不畏强暴、“路见不平、拔j 相助”的仗 义行为表现了社会对不义行为的蔑视,展现了正义感在制止不j 卜- 义 行为时的巨大力量。只有把自制和制人的要求统一起来,j f 义感才 会真正发挥出统摄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1 3 正义感的功能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自觉意识到正义感的存在,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理解正义感的功能与作用。对正义感功能 的低估、无视甚至否定,是当今部分人产生“情感冷漠”、“情感 压抑”、“情感危机”的认识根源之。当然,我们也不能高估或夸 大正义感的功能,认为正义感可以决定切,只要人有正义感,就 町以解决当前社会非正义行为恶性循环局面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 实壬见社会的高度公正。因此,全面、深入地考察并科学分析正义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定的现实意义。正义感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对于个人的内 在功能和村于公共生活的外在功能两大方面。 1 ,正义惑对于个人的内在功能 ( 1 ) 调整和矫正价值观念 l e 义感给人以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使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 和矫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使个人的意图、期望和要求同客观实际以 及社会正义规范相一致。要实现正义的外在程序和规则,我们首先 应该在内心有一种公平心理意识,“而心理公平的关键在于决策过程 的有意识的平衡。”。正义感是这有意识的平衡决策过程中最重要 的价值意识因素之一。在特定社会中,正义原则的内容是十分明确 的,对“可为”与“不可为”有着严格界定,冈为“正义对要求我 们作出的外在行为规定得极为明白和精确”,“一个人可以根据正义 准! j 1 1 j 学会完全i f 确、公正的行动。”1 2 正义感指引着正义知识的方向, 它。j + 以成为从正义认知到正义行为的有效契机,担当起从正义认知 到正义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它作为人们从事正义行为的内驱力因素, 是f l 义行为的牵引者,时时刻刻促使个人进行自我监督,防f :自己 侵j u 和践踏他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当个体自身的行为偏离正义力向 程立硅理念与公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2 年第1 l4 页。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 引亚当斯密语北京:商务印# 馆,1 9 87 年第1 o9 斑 的止义原则保持一致。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正义感作为人的 社会性情感,凝结了道德要求,受道德理性控制,它可使主体的行 为保持正确的方向性、有序性和可控性。这就是说,正义感以一种 理性的方式引导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欲望,把其限制在社会现实 的框架内,并使个人自身的利己主义冲动真正得到克服,从而以一 种合理的方式来追求并实现自己合理合法的正当权益。同时,正义 感禁止人们以不正当的方式来争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利益,强 烈的负罪感使其采取补救措施对不正当的方式予以纠正。 2 正义感对于公共生活的外在功能 由于正义感主要指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尤其是指向宏观的社 会制度层面,所以对于公共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外在功能,这种外 在功能丰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力面: ( 1 ) 建立和完善正义制度 正义原则需要正义感来维护,正义原则只有注入人心并规范人 的行为,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正义感存在的逻辑前提固然 是【卜义原则,同时正义原则如果脱离r 正义感就会无法实施。也就 是说,人只有在正义感的驱动下,才能生发正义行为,只有在正义 的行为中,才能坚决贯彻正义原则。正义原则需要并且只能依靠具 有正义感的人来维护。就尚义者不畏强暴而处处蹈义来说,具有正 义感的人是实体化了的正义原则,是正义原则的人格化。奠基于正 义原则基础上的正义制度的建立、改进和完善,同样离不开正义感 的支持。 正义的社会制度必须以体现正义精神的正义原则为基础,其运 行也必须遵循相应合理的程序和规则。奠基于正义原则基础上的基 本政治、经济制度规定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且合理分配 社会成员的利益。正义制度的建立必须得到具有正义感的人的支持, 这些人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狭隘的集团或个人利益: 而什会制度的公正运行更需要社会正义感的维护监督。这两者的实 现尤其需要作为社会公共权力代理者的官僚管理阶层具有正义感。 从十t 会成员的分层来看,官员居于社会上层;从社会道德的层次来 看,售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官员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和作用,与普 通公民的止义品德相比,他们的正义品德对维持社会正义局面、防 止和消除社会非正义有着更为重大的影响。普通公民的正义感刈防 l f i 私人权利的误用,保证人际利益的互惠性;而官僚管理阶层的f 义感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j j ,保证公共利益的顺利实现。官僚管理 阶层应强化自身的正义感,保持自身的正义品性,应以身作则,在 位惟公,办事惟平,立身惟正。在正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人们必 须随时用正义感来有效监督自己和他人,以防止因个人自然情感的 泛滥所造成的对正义制度的践踏。强烈的正义感是确保正义制度实 施的一个重要冈素。 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要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社会正义伦理规范( 主要是正义制度) 在其运行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和有效贯彻,人的正义感、正义德性 无疑是其中一、个彳i 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因为人们不断强化的正义感 为社会正义伦理规范的具体落实和有效贯彻提供了坚实的道德主体 基础和内在的人格精神支撑。我们知道,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不可能 是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与社会实践加以磨合才能慢慢成型。而 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要求制度不断地得以改进和完善。人们必 须随时用正义感来审视现有制度,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思考怎 样使现有制度更加趋于合理、怎样让更正义的制度来为人们的幸福 生活服务,体现社会的价值和精神,超越个人狭隘情感所支配的狭 小天地,而不是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去漠视甚至去破坏现有制度的 改进和完善。在罗尔斯看来,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公民部具 有种有效的正义感,这其实足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因为它有助 于稳定和改进正义的社会制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 ( 2 ) 促进社会合作 社会是人类必需的合作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只有与他 人合作才能生活得更容易、更幸福,远比那仅凭个人的努力所创造 的生活要好得多。正如洪堡( w i l h e l mv o nh u m b d d t ,1 7 6 9 1 8 5 9 ) 所 认为的那样,“单个人注定只能是一种不全面的教化产物,因为他直 接面对复杂多样的对象,只能分散其能量,致使其能量减弱。f 日足, 人具有避免片面性的能力,通过努力将基本性的各种不同的和一般 来讲是分散作用的能力联合起来,通过使其诸种能力形成自发的合 作,使他在其每一个人生时期的活动都闪烁着生命的活力”,“通过 第二章 当代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及其成因 2 1 正义感的缺失现状描述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正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 民t 政治、文化生活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并开始占据关键地位。 【e 义原则是制度伦理的首要原则,而正义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 本保障。制度正义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制度本身的制定必须 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之上,二是制度的运行必须遵守合理公正的 程序和规则。这两个方面是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不论 是实质正义还是程序正义,最终都必须由现实社会中的人来实现, i 列为人是承担主体。制度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实现要求社会成员普遍 拥有一种共享的e 义感,以便进行良好的社会合作,维护正义原则 和if - 义制度,建立公正而又稳定的社会秩序。然而,在当前中国的 社会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较以往明显下降,人们在 内心深处缺乏应有的i e 义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功利价值取向相对突出,群体、利他的价值取向相 对受剑轻视,人际交往中情感、友谊等因素不断弱化,而现实功利 因素却不断强化。一些人为了实现自身物质利益,不惜采取“拉关 系、走后门”等不正义的手段,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重利轻义、见 利忘义的道德冷漠倾向。社会成员公德意识弱化,明哲保身现象日 趋增多,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断减少。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情感在 不少人身卜i 所剩无几,“勿作恶”和“制止恶”的社会正义感十分脆 弱,对于见义勇为的模范事迹,许多感情冷漠、神经麻木的看客不 但不学习、不传播、不效仿,反而冷嘲热讽;而对于社会上的违反 l 义规范的“失德行为”,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这些人实际上患了 典型的【i t 义感缺乏症,其症状是对他人和社会利益持事不关已、高 岛挂起的态度,为人冷漠、无情,逃避应有的社会责任。明哲保身、 ! 步管闲事成为这些人面临需要救助事件时的自发反应,“手i 抱不平、 见义勇为必定惹火上身”成为他们信奉的处上原则。其次,人们在 渴望正义赋予的权利时却忽视了实践正义的义务,出现_ 渴望正义 与实践正义的非+ 致性。正义本是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权利 与义务的失衡必然破坏i f 义的完整性。人们一方面在感慨“世风h 下,人心难测”,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在正义问题上迈出真诚的。步。 以工具丰义姿态来对待正义,结果正义的伸张必然大打折扣。最后, 在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分配不公的现象,而“权钱交易”行为在政 治和法律生活中相当普遍,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在经济利益的分配 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的人不遵循正义的规则,不按政策办事,而 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来攫取丰富的物质利益,使经济利益的分配存在 严重的不公正。在政治生活中,一部分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 垄断着公共权力,既不愿意别人拥有公共权力,也不愿意他人顺利 办事,而是尽可能地没置权力的障碍,以便出租权力来寻求最大的 经济回报。一些人身居要职,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全然没有 正义感和羞耻心。在司法实践中,一部分司法公职人员徇私枉法, 从私人那里以及有关的“掌握权力者”或“特殊权利者”那里得到 经济刚报,得到司法权力的租金。这些丑恶的行为引起全社会成员 的憎恶和高度警惕。 其实,中国普通民众对正义观念和正当标准并非一无所知,但 对正义的所知却无法顺畅地导向正义行为。正义认知与正义行为之 所以严重脱节,主要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缺乏一种必要的正义感,正 义观念无法在人们的内心占据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的位置。 如引言所述,正义感的缺乏使得社会道德环境的营造跟不上经济发 展形势,惩恶扬善的社会阻力较大,正义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支持, 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正不压邪的错觉,出现缺德者受益、守德者反 而受损的反常现象。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当严重的信任危机,彼此猜 忌不满乃至相互攻讦;群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个人之间的共同合作 无法在彼此认同的和谐气氛下顺利进行。人们对社会正义无暇顾及, 对n :义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信赖,使得制度正义、社会正义的 实施和贯彻失却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2 2 正义感的缺失原因探讨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工 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中,这种双重转型是当前中 国社会正义感缺失的主要历史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缺失正义感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社会转型期间新旧道德规范发生激烈冲突,短期内不可 避免地出现道德准则的暂时性浑然模糊、混乱无序,这导致人们对 正义缺乏较强的一致性认同,在何为正义何为非义的价值判断上, 往往带有实用主义;镬惟橱嚏彳甥j 囊臻砖眭马霞璧缝坠 摹瞳 难麟。毒薹型薹i 鬟癸! 蠢堕掌鏊鬻是噬鏊蠡矍卷藓黑器芤j 囊蓑塑 翳证篓耐羹鎏靠希恻季霉;冀鬻彭雕警交琴翼扔到副彭颤樊撕良冀 内儡:瞪殍磊蔓矗萋鐾带套瞬磐终釜参囊挂呈食霪长为孺i 硐4 。 飘副墼她丑塑蓄晏爨鬻鬟鏊鬻鬓i 霜茎鬟鬻翳蓉蘩鬻囊霪。羹雾誉 霪i 蠢鬻黉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 8 年第4 6 ( i 页。 【美 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8 年第5 8 0 页 肖霄慧守望良知一一新伦理的文化视野沈阳,1 9 9 8 年,第3 0 7 页 x 力量,在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时候,很多人极有可能采取明哲保身 的态度,或者干脆充当冷漠的旁观者和逃避者。社会舆论是没有中 立性的,它对个体的道德选择往往起着暗示作用,并以一种群体归 属感的赏罚形式对个体行为起着约束和引导作用。然而,当前礼会 舆论导向惩恶扬善的主旋律不够分明,该弘扬倡导的得不到应有的 弘扬倡导,该赞美肯定的得不到应有的赞美肯定,陔批评谴责的得 不到应有的批评谴责,该唾弃的得不到应有的唾弃。人们在思想和 行动中缺少统一明确的道德指导,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显得无序,社 会处于一种道德是非不明的状态。一一些付出正义性的代价、做出奉 献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赞美,而有些做了违背正义原则之事的人,得 不到社会的义愤谴责,在其心灵上又产生不了强烈的负罪感。社会 舆论的善恶评价和控制监督作用大为弱化,道德和正义的力量大大 下降。 第三章当代社会正义感的培育 3 1 正义感培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培育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它关系到正义原则能否得到真正贯彻,关系到社会上能否形成一种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法律点滴培训课件
- 灵巧的手课件相关文档
- 2025-2030工业检测设备智能化升级需求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与高端装备制造升级路径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及商业化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市场渗透率提升策略与投资回报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技术路线比较与下游应用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经济性与政策补贴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行业应用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功能演进与行业应用案例报告
- 网格员调解员培训
- 船舶管路修理技术要求
- 智慧审计数字化场景DeepSeek+AI智算一体机设计方案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讲课件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中建土木-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图册(试行)
- 生育支持政策效果评估-洞察及研究
- 电子商务概论(第7版)课件 第三章 电子商务支撑技术
- 节目演出安全协议书
- 医学检验科PDCA质量改进案例解析
- 《汽修维修业务接待实务》课件项目1-任务3-积累保养知识(保养+养护用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