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 ,。,萋 ,飞,丘,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学位羹喜蠢篇昱挲: 基三蒌正指导教师签字:互堕竺里兰!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石参剜 淑臌涨 ,拣乞譬 周黼 毒气击、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 注;麴逡查墓丝益要挂别直明的:奎拦互窒2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易俏签字日期:如厂口年多月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同意以下 事项: l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2 、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清华大学“中 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 n k 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面稠# 咖l 釜i i - y - :参成阎 签字日期:如f 口年6 月日签字日期:加驴年月丁日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摘要 本课题是中国环境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文章的目的在于回顾济南历史上的聚 落发展,总结其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还有明清时期历城县境内的环境状况。某地 区的聚落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周边的环境条件,在历史上这种依赖性更是非常强 的。文章的前半部分以济南隋唐以前的聚落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关系为对象,从西晋 时期济南郡治的西迁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先秦时期到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环境变化和聚落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在明清时期的水环境描述中,回顾了北部低 洼地带自唐宋以来的消亡和变化。通过对北部湖区水域变化的描述,济南历史上的 水环境在资源总量上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 明清时期是地方史料比较丰富的研究时段,地方志中系统记载了历城县山j t l t 日t 理状况,而且时间较晚的志书总在前者的基础上继续考证和丰富记载内容。通过其 中对山川的记载和考证,历城县的水环境和源流情况被梳理了出来,由于地势和地 质环境的原因,县境内的河流的方向都是从南部山区流向北部低洼区,期间在城厢 区域形成了众多泉源,这基本上是历城县水环境的地理基础。 明清的降水状况可以通过洪涝记载反映出来,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即历史上的洪涝记载并不能科学地反映某地区的降水状况,文章在此以明清 历城县及周围九县为统计对象,研究并说明了洪涝记载和降水状况关系中各种复杂 的因素。 关键词:郡治西迁;聚落发展; 明清水环境;环境变迁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din a nint h ehis t o r yo fs e t tie m e n td e v eio p m e n ta n dw a t e r e n vir o n m e n t a b s t r a c t 啊1 ei s s u ei sac a s es t u d yi nt h ef i e l d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h i s t o r y , t h ea r t i c l ea i m st or e v i e w t h eh i s t o r yo fs e t t l e 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i nj i n a n , s u m m e du p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i t l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 ,a sw e l la s t h et e r r i t o r y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l ic o u n t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 s a na r e ao fs e t t l e m e n t b u i l d i n g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 i n s e p a r a b l ef r o mt h e i rs u r r o u n d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也eh i s t o r yo ft h i sd e p e n d e n c ei sv e r y s t r o n g i nt h ea r t i c l e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s e t t l e m e n to fj i n a nt a n ga g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t a r g e t e d a tt h ep e r i o df r o mt h e w e s t e r nj i nj i n a nc o u n t yc a p i t a lw e s t w a r da s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c o m b e df r o mt h eq i n d y n a s t yt ot h eh a n ,t ot h e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 a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w a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d e s c r i p t i o n ,r e v i e w e dt h el o w - l y i n ga r e a sn o r t ho fr e t r e a tf r o mt h e c h a n g e ss i n c e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c h a n g e st h r o u g ht h ew a t e r so fn o r t h e r n l a k ed i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o u n t a i no fj i n a nt o t a l r e s o u r c e so f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n d e r e do nag r a d u a l l yd e c r e a s i n gt r e n d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st h e r i c h l o c a l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p e r i o d 1 0 c a lh i s t o r y , t h es y s t e mr e c o r d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g e o g r a p h yc o u n t ym o u n t a i n sa n dt i m el a t e rc l l r o n i t i e st h eb a s i so ft h et o t a li nt h ef o r m e r c o n t i n u et or e s e a r c ha n de n r i c ht h er e c o r d e dc o n t e n t 1 1 :1 r o u g ht h er e c o r d sa n dr e s e a r c h ,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c o u n t y sw a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w a ss o r t e do u t d u et o t o p o g r a p h ya n dt h e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c o u n t y r i v e r s a r ef l o w i n gn o r t hf r o mt h es o u t h e ml o w 1 y i n gm o u n t a i na r e a s d u r i n gt h ec i t y f o r m e dan u m b e ro fr e g i o n a ls o u r c e w h i c hi s b a s i c a l l y ah i s t o r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c o u n t yw a t e r m i n ga n dq i n gr e c o r d so f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sr e f l e c t e db yt h ef l o o d ,b u tt h e yd on o t c o r r e s p o n d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a th i s t o r yc a nn o tb e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d o c u m e n t e d f l o o d sr e f l e c tt h es i t u a t i o ni na na r e a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 t h ea r t i c l e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l i c o u n t ya n d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n i n ec o u n t i e sf o rs t a t i s t i c a lo b j e c t ,a n dd e s c r i b e s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f l o o da n dr a i n f a l lr e c o r d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v a r i o u sc o m p l e x k e yw o r d s :c o u n t y sc a p i t a lw e s t w a r d ;s e t t l e m e n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o u tc l e a n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 2 目录 0 前言4 1 西晋时期济南郡治西迁的考证5 1 2 晋书中的关于济南郡记载的谬误及其引发的讨论5 1 3 晋书记载的解读和西晋济南郡建置情况的估计8 1 4 关于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迁到历城的讨论1 0 1 5 小结1 2 2 汉代以前济南地区聚落发展1 2 2 1 历城的建立1 2 2 2 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城邑的发展1 5 2 3 汉代济南城邑的兴与衰1 6 2 4 西晋末的动乱和南北朝济南郡的地方建置1 7 2 5 小结1 9 3 明清时期济南的水环境1 9 3 1 历城县境内的山岳与基本地质状况2 0 3 2 南部山区的水系2 2 3 3 城厢的泉水2 3 3 4 北部的湖区和湿地2 4 4 、明清的灾异记载与降水变化2 6 4 1 明清时期洪涝记载的基本状况2 6 4 2 洪涝记载和降水的关系探讨2 9 5 、结论3 l 3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0 前言 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 0 年代,以台湾的刘翠溶先生为首倡。1 9 9 3 年1 2 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在香港合 作召开了“中国环境史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在会后结成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 论文集出版。论文集中对环境史做出了初步的定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中 国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其中关于水文和水利的研究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自此中 国环境史的研究开始了迅速的发展,研究群体不断壮大,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2 0 0 5 年8 月中国学者邀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者在南开大学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 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 0 0 7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一书收入了会 议中的三十论文,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再次展现出丰硕的成果,其中水资源和水利建 设的研究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上是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简单回顾,其中水环境 的研究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在历史地理学中,水环境研究作为自然环境研 究的重点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谭其骧先生在对杭州城市发展的研究分析 过水的因素;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城的研究中也强调了水源对城市选址的重要性;邹 逸麟先生曾经对黄淮海平原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变迁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对三大河 流的研究成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水环境在城市地理、农学和水利史等的研究中被视 为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为止,有关水环境与社会的研究多数选择南方地区为对象,特别是江南地 区和西南地区。因为北方的水资源相对较少,水环境研究多关注河流的变迁,湖泊 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但是并不能形成整体的优势。黄河的变迁自然是北方水环境研 究中的重点,黄河同时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历史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研究中 的重要对象。在我看来而沿黄地区区域水环境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对黄河水文、水 系研究的继续和延伸,而济南水环境和社会的课题正是这样的一种性质,但同时也 有自己的特性,就是泉水的因素,而现今如此微观的研究为数不多,从历史学的角 度进行的也是凤毛麟角。具体到济南水环境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张祖陆 教授用古代文献资料和地质勘测的数据勾勒出了第四纪以来小清河流域湖泊的环 境变迁过程,济南作为小清河的发端,水环境的相关研究也包括在其中。济南大学 的党明德教授在济南故城西迁的原因分析中也提到了河流干涸的环境因素。这些相 关的研究虽然只是部分涉及到课题的内容,但是已经向我提供了角度和取材方面的 帮助,而南方地区有关水系和湖泊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提供方法和思路上的提示。 水环境和水资源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的北方较 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历史上北方的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更 加离不开水环境的支持,水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北方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如 聚落选址、饮用水源、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等。在华北平原上,河流给沿岸的地 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水源。但是从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由于河道变迁和水量的变 化,沿河地区的水环境也并不是非常稳定,河流的变化甚至决定着某个城市和地区 的兴衰存亡。而在大部分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人们大都使用井水,也就是开采地 下水,这是北方大多数城市所共同面临的情况。然而更加匮乏的地下水资源让使用 井水的地方面深处更加艰难的境地,这仍然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 济南地处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相接部,北面黄河,南傍泰山山脉的余支。济南 4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自古以泉水闻名,在春秋中就有关于“泺”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较早地详细记载了济南泉水的面貌。“济南”的称谓始于汉朝,因在济水之南而名 之,在济南的历史上河水和泉水共同构成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水环境,这样的依 赖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与黄河下游的其他城市相比,济南在水源环境上有着自己 独特的优势,相对富足的水资源一度为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然而面对今天的水资源危机,济南的水环境不再如以往,为了保护泉水而禁止了地 下水的开采,黄河成为城市的用水来源。那么济南的水环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社会发展又是怎样应对的,这样的思考就形成了我所选的研究课题。 1 西晋时期济南郡治西迁的考证 自唐元和郡县志之后,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理历城的说法开始成 为济南沿革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其“永嘉移理的记载缺乏佐证,而由于 西晋后历朝代的正史地理志中明确记载了当时治所在历城,“移理”之事自然会被 认为是在丧乱中的永嘉年间,“永嘉移理”的说法便形成了,在没有具体史料说明 的条件下,“永嘉移理”的正确性有待商榷。 在济南的古代历史上,历城县长期是这一地方建置的治所所在,这样的一种情 形从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建置上说始于隋唐,其实早在北魏,当时齐州的治所就设立 在历城县,后世沿袭之。在现今济南所辖的地域内,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春秋时期 的谭国,地处现在的章丘市龙山镇境内,同处于龙山镇的东平陵是两汉时期济南郡 ( 国) 的治所所在,而在历山之南的历城在春秋时期被成为泺,秦朝时齐郡有历下 城,汉代被设为济南郡( 国) 的历城县。通常的观点认为济南郡( 国) 的治所是在 西晋永嘉丧乱之后由东平陵迁移到历城的,党明德教授在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 发掘和两汉济南城的西迁中也坚持了这样的观点,文中阐述了东平陵在东汉农民 起义中曾经被屠城;城池西原的武原河北汇入济水,由于济水的断流导致其干涸, 造成了东平陵城的水源缺乏。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西晋永嘉年间济南郡的治所由东平 陵迁移至历城1 。 依笔者之拙见,济南故城永嘉年间西迁的说法并不可靠。首先,正史地理志中 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在地方志之的记载中关于永嘉治所西迁一事的说法也是不 能统一的。其次环境变迁对聚落、城邑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济南故城的 西迁也与水环境变化有关系。下面笔者就济南故城西迁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2 晋书中的关于济南郡记载的谬误及其引发的讨论 中国历代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而这些官修史书中的地理志就成为目后人们研 究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和地方建置的重要依据。汉书与后汉书的地理志中关 于济南郡( 国) 的记载非常详细、完整,然而不论历史时期的史家、志家还是今天 的地方历史研究者,凡涉及到西晋时期济南郡的统县、郡治的情况的时候都没有统 一的看法,各个时期的人们所发表的意见形成了对这一问题旷世持久的讨论,而引 1 党明德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两汉济南城的西迁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 0 0 5 4 ( 4 9 ) 5 页。 5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发这一讨论的是晋书地理志中的记载: 济南郡汉置。统县五,户五千。或云魏平蜀,徙其将家与济河北,故改 , 为济岷郡。而太康地理志无此郡名,未详之。 平寿古国。寒浞封此。 下密有三石祠。 胶东侯国。 即墨有天山祠。 祝阿2 首先,人们对晋书修纂质量的评价为笔者对上面所引述的地理志记载的正 确性产生怀疑而提供了背景和理由。正史中的晋书是在唐太宗的倡导下修撰的, 唐代之前写成的晋史有二十多种,在初唐时期除少数亡佚之外其余皆留存下来,但 是这些史书被认为“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唐太宗下诏重修。后晋所修的唐 史中关于此事有这样的记载: ( 房玄龄)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于是奏取太子左庶许敬宗、 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菜、太子舍人李义府 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十八人,分功撰录,以臧荣绪晋书为主,参考诸家, 甚为详洽。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琐事,以广异闻;叉所评论,竞为 绮鲑,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议。唯李淳风深明星历,善于著述,所修天 文、律历、五行三志,最可观采。 可见,参与修史者多为朝中重臣和文学修为上乘之士,太宗皇帝还亲自撰写了 四篇史论于其中。4 但是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如此“华丽”的修史阵容所努力 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得到后的人肯定。再具体到史料记载本身来看,其中明显 的问题在于其对统县情况的记载,也就是“平寿、下密、胶东、即墨、祝阿”五县 从地理位置上讲不可能被统辖在一郡之内。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 志的记载,西汉时期平寿属北海郡,下密、即墨同属胶东国,祝阿属平原郡:东 汉时平寿、下密、胶东、即墨皆属北海国,祝阿仍属平原郡。西汉时期的北海郡和 胶东国在东汉皆纳入北海国,其位于青州的东部而东临海边的东莱郡;祝阿位于青 州之西缘的平原郡。两汉时期平原郡与北海郡( 国) 之间有济南郡、齐郡和临淄国 相隔,所以祝阿不可能与其他四县统于一郡,而一郡分辖两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 晋书中济南郡的统县记载显然是错误的。记载着如此错误的晋书自唐代开 始被作为正史,这为后人明晰西晋时济南地方建置的情况蒙上了一层迷雾。 与晋书同出一朝,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 8 1 3 年) 的元和郡县志在 济南西晋济南郡的建置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问题,相关记载如下: 汉分齐郡立济南国,今( 齐) 州即济南国之历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 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后,郡移理历城,即今州理是也。 2 晋书第十五卷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2 册,第4 4 卜4 5 0 页。 3 旧唐书第六十六卷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标点本,第7 册,第2 4 6 3 页。 4 晋书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1 册,第1 页。 6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历城县,上,郭下。古齐历山之下。汉为历城县,属济南国。晋属济南郡。5 由此可见,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李吉甫认为晋朝时历城县应属于济南郡的统 县,再就是提出了西晋永嘉丧乱之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到历城的说法。显然李氏 没有承袭贞观年间晋书的记载,而认为西晋时济南郡的统县情况应与两汉时期 无大异,但是在元和郡县志中,齐州所统各县除历城外,其他县的沿革记载中 并没有交待晋代的建置情况。更值得关注的是李氏之记载中提出的西晋永嘉后济南 郡治由东平陵转移历城的说法本身,因为这一看法被一直被后人沿用,虽然偶有质 疑之声。 唐代之后晋代济南郡的建置情况均未出现在正史地理志的记载中。另一方面, 在明清时期的方志、总志中建黄沿革是非常重要内容,所以晋代济南郡的建置问题 让志家们展开了一番讨论。表1 是笔者收集了明清志书中部分相关记载制作而成, 方志中沿革记载众多,而上面辑录的内容是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在所引用的 八部志书中又六部记载了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转移至历城,可见这一说法 被普遍接受;明嘉靖二十年( 1 5 4 1 年) 的山东通志则记载了晋代济南郡具体 出处成书时间引文 寰宇通志 明景泰七年 “俱治东平陵,晋永嘉末移治历城。”6 山东通志明嘉靖十二年“晋,青州部,济南郡,历城、祝阿、于陵、高苑。”7 历乘明崇祯八年“济南府领州若县三十里,历其首邑也。济南东六十里为平陵城,晋永 嘉末自平陵移于此。”8 历城县志明崇祯十三年“晋,青州部济南郡首历城。永嘉末自平陵移历下。”9 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八年“郡县代有沿革,重以名号之异,分合乔置之繁,几愈辨而愈晦矣。历 城之为县自汉迄,今地未改名未易也。惟魏晋五代丧乱之际,废置不常, 而其倚郭则始于永嘉。”加 济南府志 清道光二十年“通志云按晋地理志另置济南郡治平寿,而无历城等县”,“则济南所领 之县自在北魏志注,分晰甚明,而晋志阙焉。今魏晋济南郡仍载历城, 盖本魏志以正之。”1 1 山东通志 清光绪十二年“历城县后汉为济南国,晋切因之,永嘉后为济南郡治。”1 2 即墨县志清i 司治十一年( 即墨县) “三国入魏,隶济南郡,晋仍为济南都。”1 3 表1 的统县情况:历城、祝阿、于陵、高苑:而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中显然承袭了 晋书中的记载。总之,在志家们的讨论中晋代济南郡的建置情况仍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需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西晋时期济南郡建置情况 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晋永嘉年间济南郡由东平陵移治历城的说法是否确实?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第十卷河南道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标点本,第1 册,第2 7 7 页。 6 寰宇通志第七十一卷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 7 明嘉靖十二年山东通志卷二建置沿革上济南府。 8 明崇祯八年历乘卷一历城县图说。 9 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卷二封域沿革。 1 0 清乾隆三十八年历城县志卷三地域考沿革。 1 1 清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卷二沿革。 1 2 清光绪十二年山东通志卷十二疆域志沿革。 ”清同治十一年即墨县志卷二方舆沿革。 7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1 3 晋书记载的解读和西晋济南郡建置情况的估计 笔者上文已经对晋书郡国志中济南郡统县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下面继续讨论此处记载,以求正确估计西晋济南郡建置情况。晋书郡国志中 提到了“济岷郡”,明确记载为“或云魏平蜀,徙其将家与济河北,故改为济岷郡”。 梁朝时沈约所著的宋书在州郡志中有记载,“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 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河,故立此郡。案晋太康地 志无济岷郡。 1 4 显然在关于济岷郡的内容上晋书参考了宋书的记载。那 么“徙蜀豪将家于济、河”是否属实昵? 蜀汉在曹魏景元四年( 2 6 3 年) 为曹魏所 灭,“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策命之日:惟景元五年( 2 6 4 年) 三月丁亥,皇 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 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 秘书令郜正、殿正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 2 7 1 年) 薨于洛阳”。”包括后 主刘禅在内,蜀汉旧臣受曹魏封侯者不在少数,但是三国志蜀书中没有记载 具体的封地情况,所以“徙蜀豪将家于济、河”之记载无从考证。 上述记载中所提到的“太康地志”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记载其在太 康三年著撰,作者无考,此书盛行于齐、北魏等朝代,征引其内容的地理志书不下 百部,1 6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版本为清乾隆年间的毕沅所集。由此,太康地理志 作为唐朝晋史修撰的重要历史资料,也应该是解读晋书郡国志的一条途径。 其中有载“济南郡:下密县属北海郡;胶东县属北海郡;即墨县属北海郡”, 书 中并无北海郡,所以应该理解为济南郡下辖原属北海郡的下密、胶东、即墨三县。 此处的记载与汉书、后汉书中济南郡的记载相去甚远( 见表2 ) 。晋太康三 年地记为清人所集,时间久远,其内容自然不会像原作那样完整,然而通过晋 书的记载可知,晋太康三年地记中济南郡的记载应该不会出现缺失或者被讹 传的情况。再者,由表2 中所列出的地理记载可见,与济南郡相邻的平原、千乘、 齐、泰山四郡的统县情况在西汉、东汉、西晋三朝都比较一致,唯独济南郡的统县 情况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晋书地理志所依据的太康三年 地记中千乘郡只有东朝阳一县,同时齐郡只有般阳一县,如此记载足以说明在经 历了长久的时间后此书的内容有散佚,至少在表2 中清人所集版本的内容在若干郡 县的记载上并不完整。综合上面的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在济南郡统县情况的记载上 太康三年地记并不能给晋书地理志以充分的支持。如此,对西晋时期济 南郡统县情况的估计只能另辟蹊径了。 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载“光和末,黄巾起。( 曹操)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济南国辖东平陵、著、 于陵、台、菅、土鼓、梁邹、邹平、东朝阳、历城十县。两处记载中东汉时济南国 的统县情况从数量上基本相符,由此笔者认为东汉末年的统县情况可以确实。从东 汉末的时局上看,建安元年( 1 9 6 年) 曹操实际控制了汉室朝野上下,建安三年( 1 9 8 年) “布败,( 曹操) 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琊、 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墙此后曹操又取胜官渡而统北方。可以说 宋书第三十六卷州郡志- -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4 册,第1 0 9 4 页。 三国志第三十三卷蜀书后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4 册,9 0 l 9 0 2 页。 晋书地道记( 及其他一种) 总序,中华书局,1 9 8 5 年标点本,第1 页。 晋太康三年地记( 及其他一种) ,中华书局,1 9 8 5 年出版,1 9 页。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l 册,第1 6 页。 8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太康三年地记晋书地理志 济 东平陵邹平台粱邹土鼓于 东平陵著于陵台 南 郡 陵阳丘般阳菅朝阳历城犹菅土鼓梁邹邹平 平寿下密胶东即 下密胶东即墨 国 著 东朝阳历城墨祝阿 、 宜成 北 营陵剧魁安丘瓠淳于益平 剧营陵平寿都昌 海 寿剧都昌平望平的柳泉 安丘淳于平昌朱虚 郡 寿光桀望饶斟桑犊平城密东安平高密昌安夷 国 安胶东即墨状武v乡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成乡胶乡 下密观阳挺 亚 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 平原高唐般鬲乐 原平原高唐茌平 郡 羽般乐陵祝阿瑗5 - 7 阳漯阴陵漯阴安德厌次 一 博平聊城安德 国 物富平安惠合阳楼虚龙颁 、一 西平昌般鬲 安 千 千乘东邹淫沃平安博昌蓼临济千乘高宛乐安 乘 郡 城建信狄琅槐乐安博昌蓼城利益寿 高苑临济博昌利 一 东朝阳 乐 被阳高昌繁安高宛延乡 光( 永元七年更名乐 益蓼城邹寿光 安 国安国) v 奉高博茬卢肥成她丘刚 奉高博梁甫钜平 柴莶梁父东平阳赢山茌莱芜盖南 奉高博赢南城 泰 南武阳莱芜钜平赢牟武阳南城费牟 ( 济北国卢临邑 山 梁父山茌新泰南 郡 蒙阴华宁阳乘丘富阳桃山( 济北国和帝永元二毅城蛇丘) 武阳莱芜牟钜平 桃乡邵 年分泰山置统五城: 卢蛇丘成茌平刚) 齐 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 临淄西安昌国临朐 郡 临淄西安东安平 饶昭南临胸北乡平广台乡广般阳 般阳 国 广饶昌国 v 胶 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 东 国 观阳邹卢 高密昌安石泉夷安成乡 ( 建武三年,省淄川i 、 ( 惠帝元康十年分 古 高密、胶东三国,以其 城阳置) 黔陬 同 县属北海国) 密 壮武淳于昌安 国 高密平昌营陵 安丘大剧临朐 表2 自东汉平定黄巾暴乱之后青州境内再无大战,而自建安初年开始曹操逐步控制和统 - - y = j l 方各地,青州之地应更无战乱,所以当时济南国的建置应该没有受到战争的 影响,从而基本维持了统辖十余县的局面,大体如后汉书所载。 虽然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中并无郡县记载,但是对王侯宗室记载可以间接反映 相关的情况。下面笔者摘引了三段记载: (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第2 册,第5 8 9 页。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宗室,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4 册,第1 1 0 1 页。 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六十一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8 册,第2 3 4 9 页。 清乾隆三十八年历城县志卷三地域考沿革。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标点本,第1 册,第3 页。 1 0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 济南郡) 的记载中,除在历城县处记载了“永嘉移理”的事件本身之外,再无相 关记载可以支持和印证,这一点笔者在上文曾提到过。并且在元和郡县志之前 的诸多地理记载中并没有一家提过“永嘉移理”的说法。然而“永嘉移理”倘若为 实,从历史背景上分析其原因自然是永嘉年间的战乱。晋书地理志有载: 自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造广固城,后为石季龙 所灭。季龙末。辽西段龛自号齐王,距青州。慕容恪灭赵,克青州。苻坚平燕, 尽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别驾辟闾浑为刺史, 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灭,遂都之,是为南燕,复改为青州。德以并 州牧镇阴平,幽州刺史镇发干,徐州刺史镇莒城,青州刺史镇东莱,兖州刺史 镇梁父。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郡,后为刘裕所灭,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 筑东阳城而居之。自元帝渡江,于广陵乔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镇东阳城, 以侨立州为南青州。而后省南青州,而别青州直日青州。 战乱与频繁的政权更迭使得地方建置废置无常,这使“永嘉移理的考证非常 困难。虽然晋书以载记记述了丧乱时期割据政权的事迹,但是济南一郡的 地方建置从中无法考证出来。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目前最佳的解释是:“永嘉移 理”的结论是由后朝的地理志推得。 宋书州郡志中记载济南郡领历城、朝阳、著、土鼓、逢陵、平陵六县, 首县历城自然为郡治所在,这里首次记载了济南郡治所置历城县,而平陵( 东平陵) 则在末尾。魏书州郡志则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县,东平陵仅设县。 另外,北魏时期历城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得到了较为详细地描述: 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 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 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经历城北。西 北为陂,谓之历水,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经城 西而北出郭。 通过上面一段描述可以发现北魏时期历城县有东西两座城,足见其城垣的规 模。而且历城是永嘉移民潮中重要的迁入地,2 4 发展到北魏时应该有相当的人口规 模和繁荣景象。而后,隋唐因袭了北魏的建置,而唐“元和十年正月,以户口凋残, 并全节( 东平陵) 入历城县 。2 5 此后直至清代济南的建置虽然经历了州、道、府 的变化,但治所一直设立在历城县,未曾更动。总之笔者认为“永嘉移理的说法 是两点促成:永嘉乱世前后的正史记载首先让人们看到了济南郡治所的变化,而后 战乱会造成地方建置变革的思想可能会让著史之人把“移理 之事放在永嘉年间。 在没有更多史料证明的情况下,这只是笔者就“永嘉移理的说法的形成提出一种 的可能性。 2 4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1 7 2 1 8 页。 嚣旧唐书第三十九卷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标点本,第5 册,第1 4 5 1 页。 l l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1 5 小结 在济南地方史研究中,西晋时期的建置问题受到一定程度地关注和争议。正史 地理志为地方建置沿革的重要依据,而唐人所著的晋书地理志错误记载了西 晋时期济南郡的统县情况,从而引发了关于上述问题的不断论证和诸多意见。东汉 末割据势力相争,由治而i l l :三国统一而建立西晋,由分到统。东汉末到西晋初, 济南郡在战乱中免于大的影响,从而保持了东汉末年的建置。 2 汉代以前济南地区聚落发展 2 1 历城的建立 图1 南部山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河流沿岸西部河流沿岸 大汶口文化时期l l 一一 岳石文化时期 一 一一 1 商代 一 112 周代 1162 汉 5196 唐 1 一一一 总计 841 61 1 表3( 按遗址的消亡时间分期) 1 2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锄援:珠 、l 孵镜 璃r :鹩再 、一僻j # 0 p l y 孓莎醍箕 纛缎:蟹赶辫呀抽岔罨 芰差毒氛 雹山鬻亿 岳舌鬻亿 0 缚心 a 麓心 爱 糙气 图2 济南地处泰山山脉北麓,黄河南岸,在鲁中丘陵和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的交接 地带上。地势南高北低,西边陡峭而东边平缓,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山前平原, 由于地势变化由东向西越来越剧,所以山前地带的西部较为低洼,而东部比较开阔 平坦;北部大部是滨河平原,有若干低山分布。水资源方面,黄河是目前水量最为 丰富的地表径流;中部地带的有地下水涌出地表,形成泉水和湖泊;有河流发源于 南部山区,顺地势向北汇入黄河,目前但是水量极少,多季节性强。从上述的地理 环境来看,与南部和北部相比中部的山前地带是建立聚落或者城邑的比较好的选 择,其在地形和水源上都有着很好的条件,非常适宜人们居住和生活,特别是千山 平原的西部,由于地势低洼,泉水和湖泊提供了优良和稳定的水资源条件,这也是 现今济南市区中心的位置。然而笔者在参考过许多考古资料发现,至今中部山前平 原地区并没有发现早期的聚落遗址,而众多的遗址分布在其他的区域。 根据考古资料,在现今济南市的范围内,“城子崖”是目前可以被证实的、最 早的古城遗址,其位于今济南市东部的章丘龙山镇东的山城庄北面。“城子崖”是 我国古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典型代表,据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上述出土的器具和 城垣建筑的出现都表明“城子崖”应该是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处重要的城址,族属 商族或者东夷族。2 6 另外一处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位于现今济南市郊东北的大辛 庄,被称为“大辛庄遗址。这是一处集居址和合墓地为一体的大型商代聚落遗址, 考古研究者认为,在商人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大辛庄一度成为其控制东方的中心, 而后衰败成为普通的民居聚落,商族色彩淡化,地方特征突显。2 7 以上是济南市辖 区内比较重要的两处聚落遗址,笔者通过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统计资料统计了济南 2 6 安金槐谈谈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及其有关问题( 纪念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 中原文物 1 9 9 2 ( 1 ) 1 页。 2 7 方辉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 0 0 4 1 7 = 1 2 页一 1 3 3 1 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4 5 3 4 5 3 4 6 页。 3 2 山东省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 9 9 0 年1 1 月第一版5 8 、6 l 、7 0 页。 1 4 济南历史上的聚落发展与水环境 原地势低洼且其地下为大片的火成岩,所以地下径流到此上涌成为泉水,而且由南 部向北的地表水也聚集于此,不易下渗,在此形成湖泊。 笔者上文中也提到山海经中有“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的记载,虽然更 多相关的记载未见于古书,但是加之以现代地质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上古时期从 南到千佛山( 历山) 一线的丘陵北缘、北到济水的一中间地带存在着一个面积相当 大的湖泊,这片水域占据了图2 中阴影的部分,所以先民只能居住和生活在山区或 者北部。而随着湖泊面积的减小,人们开始开发山前的土地,并且人口逐渐增加, 聚落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最后在此建立城邑。而东部河流的沿岸区域位于汉代东平 陵城西邻,从聚落的分布来看这一东平陵所在的地区在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上一直 处于优势。 2 2 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城邑的发展 齐国依靠盐铁之利而强盛起来,“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济南东部铁矿丰 富,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和注释可知汉时的东平陵县和历城县都是有冶铁 生产的,这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为强盛国力所发展起来的。战事也常发生于此,比 如“( 晋) 平公元年,伐齐,齐灵公与战历下,齐师败走。晏婴日:君亦毋勇, 何不止战? 遂去。晋追,遂围临淄,尽烧屠其郭中。东至胶,南至沂,齐皆城守, 晋乃引兵归” 。“( 齐顷公) 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 郐克。晋使邵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将军,士燮将上军,巢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 齐。六月壬申,与齐侯兵合靡笄下 。根据唐人司马贞的索隐,“靡笄”是“山 名,在济南”。齐王建四十年,“秦兵次于历下”巧。战国策记载,苏秦为了 赵国的合纵计划曾经游说齐宣王,日“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 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四塞 是说四方都有险固,“清河”应为济水,而位 于济水之南的泺邑和周边的地区是齐国面西的军事要塞。春秋战国时期,现在济南 地区的“泺邑”及其以东地区为齐国承担了的冶铁和驻防的职能,这对于这一地区 城邑的发展有着非常的意义。 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泺邑 、“历下”,但是其中鲜有关于东平陵城 的记载。春秋中记载了鲁庄公十年“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司马迁在 史记太史公世家据之而述。西晋的杜预在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称“谭 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被宋人在给史记做集解时引用。在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中对当时东平陵城周围的河流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济水在经过历 城东北华不注山之后向“东北过台县北”。南面“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 故城西”,“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关卢水“导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 流至( 东) 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武原水“出谭城南平泽水,世谓之武原泉”, “北经谭城东”,“经东平陵县故城西 。济水以南有多条河流汇入,而东平陵城 处于武原河水与关卢水交汇之地,“顺水道可以进入济水,由济水可以东到临淄,西 达中原地区,由此笔者认为东平陵城在先秦时期有着良好的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条 件,同时东平陵有冶铁发展,而且笔者在图2 中所统计的聚落遗址中存在于周 3 3 史记第三十九卷晋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5 册,1 8 6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市场营销学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 工地基础知识培训心得
- 数据结构(Java语言描述)(第2版)课件 5.1 图的概述
- 2025年托福考试写作高分预测试卷:模拟真实考试场景
- 2025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起重机械试卷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护理学科机遇)
- 工厂运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物业管理师考试物业管理师考试热点问题试卷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电气类)电气工程前沿技术试题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化工类)考试资料
- 报关员考试培训课件
- 海底捞培训体系
- 河南近10年中考真题英语2014-2023年含答案
-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教案)
- 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与法律挑战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
- 2023智联招聘行测题库
- 隧道洞渣加工石料组织管理方案
- 音乐美学.课件
- 健康体检证明
-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概论》精品课件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