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ster degree of management the p company organizational change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 candidate :lu yang maj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yang zh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enterprise life cycle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ies, as the paper made cushion. the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 company, from development to the historical memorabilia, analysed its poineering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dustrial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en, it analysed p company change factor from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nd internal operation two respects, introduced the p company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mainly on the management modul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the thoughts of p companie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cluding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hange,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thinking of how to breakthrough. in general, the p company to chang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hes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control to tak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chang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ohesion force control force i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 1.2 国内外理论综述 . (2)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 2 p 公司发展历程分析公司发展历程分析 2.1 p 公司概况 . (14) 2.2 p 公司创业分析 . (16) 2.3 p 公司成长分析 . (19)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 p 公司组织变革因素分析公司组织变革因素分析 3.1 经营环境分析 . (21) 3.2 内部运营分析 . (24) 4 p 公司组织变革的实施公司组织变革的实施 4.1 p 公司组织变革前的准备 . (33) 4.2 p 公司组织变革的思路 . (34) 4.3 p 公司组织变革的阻力与突破思路 . (35) 结束语结束语 . (37) 致致 谢谢 . (3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9)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每个行业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 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有着重 要作用。中小企业之所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因为其自身具备一些 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组织特性。如生产规模较小,因而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机制灵 活、发展收效较快;对市场的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明显;在 经营渠道上容易贴近消费者,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等。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极其恶劣,企业寿命极其短暂。据美国 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 7 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 40 年。 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 2.5 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 7-8 年。美国每年倒 闭的企业约 10 万家,而中国有 100 万家,是美国的 10 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 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如此短暂?笔者认为, 企业组织的发展对其战略目标的响应力和贡献力是关键因素。 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做大的。华帝总裁黄启均认为,“企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任何企业都会经历意愿-选择-定位-目标-战略规划-起步-切入-成长-扩张-长寿企业 的过程,在这十个阶段中,企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创业 背景、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发展机会,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企业能否持续发 展关键在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时,其组织能否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 p 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 虽然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 在行业中资历 较老,但发展至今还未真正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一些同行,特别是一些大 型企业涉入该行业参与竞争,p 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加恶劣,行业地位下滑严重。 据此,笔者深入公司调研数月,旨在找出其深层次原因。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 该公司产品质量问题频出、产能下滑、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爆发,加上高管变动频 繁、组织凝聚力不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公司组织发展已到了 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积弱难改的境地,通过组织变革来扭转现状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无论组织的发展过程多么漫长,面临的问题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在企业战略 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一条线索来对企业组织进行分析,那就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 p 公司提出组织变革思路之前,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其 进行组织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2 国内外国内外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1.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1企业存在生命周期现象,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都遵循 大致相同的规律。即企业是一个生命体,其成长与发展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 衰退的一般过程,企业在不同阶段所追求的目标、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都不同。 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特征,剖析企业生命周期对组织变革或 组织创新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 2马森海尔瑞( mason haire)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之 后,很多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目前至少已形成 二十多种观点及理论模型。如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自加州大学教 授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1989)3在企业生命周期管理中提出的三阶 段十时段理论,即成长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 、再生与成熟阶段(青春期、 盛年期、稳定期) 、老化阶段(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等。结合众 多学者的研究成果,4当前运用较广的是一种简化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四期说, 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在每一阶段都有可能遇到影响组织顺利 前行的风险或障碍,只有在深入剖析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防患于未然,才能延 长企业寿命,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多而且杂,但随着与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结合, 学者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不断深入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解存在越来越多的 共性特征。比如说,虽然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企业仿生特性的研究, 5 即将企业看作生物体,以期寻找出两者之间共同的特性,但企业与生物体有着本质 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区别。 6一是企业生命周期具有无限性,因为企业本质上讲是一个人造系统,企业的 死亡从其自身发展来讲并不具备必然因素,而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如财务管理混 乱、企业文化不适宜、企业制度不合理等等;二是企业生命周期具有突变性,它不 像生物体的生命周期那么完整,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生命周期的不完整性, 受到技术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宏观环境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素 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会发生突变,最后提前老化或 夭折。 因此,要通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必须从企业属性入手,认 识到企业具有“四重性”7。对于自然属性,管理者要遵循企业生命体的本质特征, 即它具有出生到死亡、由小到大的自然规律,防疫学、仿生学、遗传基因、动物学、 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对于系统属性,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是由 人组成的,本质上它是一个人造体,员工及管理者的意愿及决策对企业具有一定的 影响,因此要处理好系统中多变的因素;对于人的属性,管理者要充分重视企业的 核心组成要素人的管理,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科学应用于管理实践; 对于社会属性,管理者要关注社会责任、社会属性、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企业组织发 展的影响作用。 管理者要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有效运用到管理实践中,要在掌握企业属性的基 础上,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组织内部各要素及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寻找组织变革的思路与企业创新的方向,以延长企业寿命。 1.2.2 中小企业不同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组织特征阶段的组织特征 组织变革来自于不断地组织创新。不少学者曾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 略作过深入研究,如downs and mohr(1976)、damanpour(1991,1992)8等。一般 认为,影响组织创新的因素包括个人、组织与环境三方面的因素9,其中组织特征是 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组织创新的组织特征包括: (1)组织结构特征,如组织的专门 化程度、专业程度、集权程度、管理密度等; (2)管理者特征,如管理者对改变的 态度; (3)资源特征,如技术知识资源与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宽松资源; (4)内 部沟通,即群体间关系及部门间协调等; (5)外部沟通,即组织与外部环境接触与 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侦测环境变化的能力,通常以组织成员参与外部专业社团的程度来衡量; (6)组织 规模等。 图 1-1 企业生命周期的两维变量:灵活性与可控性 中小企业的适应性使得其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组织特征更加鲜明。中小企业的生 命周期有两个变量维度,即灵活性和可控性(见图1-1) 。一般而言,企业在生命周期 的不同阶段两种变量的发展程度会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就以普遍的四阶段模型作为 基础来分析中小企业的组织特征。 表 1-1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组织特征比较 组织特征 初创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组织结构 特征 专门化程度 低 较高 较高 较低 专业程度 高 较高 较低 低 集权程度 高 较高 较低 低 管理密度 高 较高 较低 低 管理者特 征 管理者对改变的 态度 积极 较为积极 较为消极 消极 资源特征 技术知识资源 稀缺 较为丰富 丰富 较为稀缺 宽松资源 稀缺 较为丰富 丰富 较为稀缺 内部沟通 频繁,以非正式 沟通为主 较为频繁,以正 式沟通为主 较为僵化 严重僵化 外部沟通 弱 较弱 较强 强 组织规模 小 较大 大 大 灵活性 大 较大 较小 小 可控性 小 较小 较大 小 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据有关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主要来自五种背景 10:一是从经销商转为创办实业,思维活跃、敢于冒险,但投机与赌博心理很重, 缺乏稳定的管理系统;二是打工者出身创办实业,勤劳务实、发展稳健,但谨小慎 微,发展缓慢;三是下海人员创办实业,个人素质较高、事业心强,但往往自我意 识较强、固步自封;四是从手工业发展成企业,产品好而管理差、老板有自知之明, 但重产品、轻营销、轻管理,资源容易被其他人掌控;五是转制成企业,起点高、 基础好,但企业文化落后,市场化意识淡薄。 如表1-1所示,初创期,企业以创业特征为主。11企业组织结构一般采用传统的 适用于小规模企业的直线制结构。企业在创业者的领导下开始运作,企业组织受管 理者特征影响较大。无论是哪种背景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未受过企业管理系统教育, 也很少有知名企业高管工作经历, 缺乏专业管理经验, 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说是“业 余选手”。 在创业初期,创业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即产品或服务能否打 开市场。作为企业发起人,创业者一般具有实干精神,组织的内部控制通常由创业 者亲自监督,组织的集权程度高12;而对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更多的以“人情化管 理”为主,组织分工较粗,没有正式和稳定的组织结构,专门化程度低;组织成员 教育程度较高或专业经验较丰富,组织专业化程度较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干 事”,在组织成员中占比较高,组织的管理密度较高。由于规模小,组织对创新的 反应较为迅速,组织成员之间交流多以非正式沟通为主;组织实力的欠缺使得管理 者更多地致力于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而财务管理如融资、人力资源等宽松资源的 稀缺恰恰成为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正是由于这些限制条件,初创期组织的外部沟 通能力较弱。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管理者对改变现状持积极态度。中小企业在 初创期组织灵活性高,可控性低。 成长期,企业以管理特征为主。企业逐步建立集专门化与集权化于一体的直线 职能制组织结构。随着产品市场的打开,组织规模逐步扩大,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步 由产品和市场转向组织内部管理,如何提高组织内部的经营效率成为该阶段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实现管理的适度分权,创业者作为公 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司总经理不但对跨部门的事物拥有决策权,对各部门内部的重要管理事务也有决策 权,因此,成长期组织的集权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按职能划分组织部门后,员工的 职责分工明确,组织专门化程度较高。随着组织的正规化和制度化进程的推进,人 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体系也逐步完善,组织资源逐步丰富。组织成员之间 开始以正式、书面的方式进行沟通,组织实力的逐步增强也相应增强了组织的对外 沟通能力。中小企业成长期与初创期相比,灵活性下降,可控性提高。 成熟期,企业以开拓特征为主。企业引入“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事业部制 组织结构,将日常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事业部。尽管产品种类、市场领域不断增加, 组织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组织内部已基本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因此为使企业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期,企业经营的重心放在开拓新事业,寻求 新的增长点。公司高层主要负责经营战略和重大的财务、人事决策,以及处理公司 的例外性事务,各事业部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进行经营并对经营结果负责,成熟期组 织的分权程度将大大提高。组织中将引入更多的一线员工及中基层管理者,组织规 模扩大带来的必然是管理密度和专业化程度的降低。考虑到改变现状对组织影响较 大,成熟期组织的管理者对改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主动 改变现状的。与成长期相比,成熟期企业的灵活性更加降低,可控性更加提高。当 组织发展实现稳定增长时,组织的灵活性与可控性程度相当,达到平衡点。 衰退期,企业以僵化特征为主。经过成熟期发展的企业创新精神必然衰减,组 织将不断表现出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要避免企业由衰退走向衰亡,只有进行企业 变革。在此阶段,企业可引入较为灵活的矩阵制组织结构。人力、设备等资源在不 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活力,同时有利于营造组织成员自 主创新的文化氛围。矩阵制组织灵活的工作分工使组织专门化程度和专业程度降低,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沟通出现僵化,技术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逐渐流失。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灵活性和可控性都将大大降低,如果管理者对组织变革的态度 仍不积极,那么企业将最终走向死亡。 1.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概况研究概况 经济学对生产函数“黑匣子”现象的观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关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注。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从四个学科分支展开,即生物学 范畴的仿生-进化论、心理动力学范畴的周期阶段论、经济学范畴的归因论及管理学 范畴周期对策论。 企业仿生-进化论者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解为企业从诞生 到死亡的过程。该理论较具代表性的西方学者包括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 的马森海尔瑞13,以及温特(winter,1984)和尼尔森(nelson,1982)。马森海尔 瑞认为企业的发展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停滞、消亡等 现象,企业在管理上的局限性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温特认为,企业的成长通过 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多样性、遗传性、自我选择性)完成,组织、创新、路 径依赖对组织成长影响巨大;在此基础上,尼尔森认为,市场环境提供企业成长的 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 之后,国内学者胡继灵( 2001)认为,按照现代生物学的看法,生命系统具有三 种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自我复制性,突变性。企业内部管理资源如人、财、物、 技术、信息等与外部环境资源存在着影响、对应、交换的关系14,这体现了企业的 新陈代谢性;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企业实现自我扩展,扩展后的企业带有 原企业的烙印,这体现了其自我复制性;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 展受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社会文化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内部各 环节因素的制约,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发生突变。 表 1-2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比较 年份 代表人物 划分依据 阶段数 阶段名称 1983 邱吉尔和刘易斯 企业规模、管理因素 5 创立期、生存期、发展期、 起飞期、成熟期 1985 葛雷纳 销售收入、雇员人数 5 创立期、指导期、分权期、 协调期、合作期 1989 伊查克爱迪思 实现企业目标(p)、 行政(a)、 创业精神(e)、 整合(i) 10 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 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官僚 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 1995 陈佳贵 企业规模 6 孕育期、 求生存期、 高速成长 期、成熟期、衰退期、蜕变期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者把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问题上。在四个理论分支 中,此理论影响最大,因此代表学者数量最多,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成长 阶段的不同划分上。西方学者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 葛雷纳(legreiner,1985)以及伊查克爱迪思,国内学者陈佳贵(1995)等对 此作了深入研究 (见表1-2) ,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葛雷纳的五阶段论和爱迪思的十阶 段论。 1983年,邱吉尔和刘易斯16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 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期、生存期、 发展期、起飞期和成熟期。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 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 1985年,葛雷纳以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为指标,根据它们在组织规模和年龄两方面 的不同表现组合成一个五期成长模型:创立期、指导期、分权期、协调期和合作期, 他认为企业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由前期的演进和后期的变革或危机组成,而这些变革 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 1989年, 伊查克爱迪思在他的 企 业生命周期17一书中,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 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共十个阶段,他认为企业成长的每 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18;1995年,陈佳贵19从企业规 模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六阶段论,认为企业要完成正常发育,须经历六个阶段 或时期,即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蜕变期,他认为企 业经历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亡、二是蜕变,并从定性层面描述了企业 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 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者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揭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 素,以找出改善和延长生命周期的方法。学者们以研究企业技术、产品、行业生 命周期为出发点,提出了较复杂的分析框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 是美国学者高哈特和凯利(francis j. gouillart和james n. kelly,1998)在企业 蜕变中提出的“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模型20,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 法人”,认为一个企业由十二大系统构成,要延续企业生命,就须协调这12大系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统同步蜕变,企业领导人作为生物法人的基因工程师,应当致力于企业体内独有 的基因构造,而不是去制造、控制企业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另一个是美国学者 肯巴斯金(ken baskin,2001)在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中强调企业领 导者对企业的关键性影响21,他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 认为作为生物法人基因工程师的企业家要通过创造企业个体独有的基因构造,以 确保企业健康成长。 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学的角 度来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优势。众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大量企业案例分 析, 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新见解。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如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 1990)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22,企业要获得持久的优势,必须建立比竞争对 手学习得更快的“学习型组织”等。 1.2.4 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研究概况研究概况 对企业寿命的研究逐渐使组织变革成为管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经济 全球化发展之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和运用流程,组织 变革变得更加普遍。 国内学者对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可能 对企业的组织形态、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即趋势研究,特别是集中在对两 个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企业变革趋势进行研究, 代表学者有23张焱(2000) 、隋忠海(2000) 、朱颖俊(2000) 、吴德贵(2000) 、赵 平和张力军(1999)等。尽管从 2002 年初开始,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变 革和变革中的行为,但仍大量集中在定性研究,缺乏实证性。因此,目前最具代表 性的理论体系仍是以沿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 西方学者们对组织变革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和内涵、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因素、变 革的类型模型几个方面24展开。 如表 1-3 所示,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组织变革的内涵就不断丰富与拓展,注重 企业内部的调整向企业整体的系统变革及企业间的组织变革拓展25,企业组织变革 的影响因素与组织变革的阻力发展过程及变革内容也日趋复杂。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表 1-3 不同学者对组织变革内涵的理解 年份 代表人物 对组织变革内涵的理解 1972 morgan 组织变革使组织更有效率的运作,达到均衡增长,保持合作性,使 组织适应能力更具弹性。 1979 webber 组织变革是经由改进组织政策结构或是改变人们的态度或行为,以 增进组织绩效。 1980 dessler 组织变革是旨在增进组织效能而改变组织的机构、 技术或人员的方法。 1982 michael 组织变革是组织经营行为与环境变化无法协调时,组织为适应环境 变化而做的调整过程。 1988 amir evy, uri merry 组织变革是在组织惯例无法处理像以前连续运作的情况下,为了生 存而在每一组织结构上作的重大调整,包括组织使命、目标和企业 文化的变革。 1991 recardo 组织变革是为使其成员采取与以前不同的行为所作的策略调整或计划。 1992 strebel 组织变革是使外部变革动力和内部变革阻力达到均衡而采取的行动。 1994 daft 组织变革是一个组织采取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关键是人员的行为 及态度的改变。 1998 charle w.l.hill, gareth r.jones 组织变革是使企业从目前的状态到理想情景的改变,以增强其竞争 力的活动,主要包括改造、流程重组及创新三种活动。 对组织变革内涵的不同理解反映出对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不同理解。在对组织 变革动力因素的理解上,单因素论者大多将焦点放在组织外部环境因素上,如技术 变动、竞争压力、产品及产业周期变换、政策环境、就业人口素质变化等。代表人 物有 goodstein 和 burke(1991) 、p. robbins(1992) 、nadler 和 shaw(1995)等; 双因素论者认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可能成为组织变革的动力,内部因素 如组织结构、组织流程、人员行为等发生变化。代表人物有 szilagvi(1983) 、steers (1993)等。三因素论者将企业变革的因素分为三类,即企业内部权力系统的变迁 (如重要人事变动、经营权转移等) 、企业成长过程中主导因素的变迁(如组织生命 周期的转变等)和环境变迁(如产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等) ,代表人物有 kanter.stein 和 todd(1992)等。 在对变革阻力因素的理解上,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人 的抗拒和组织的抗拒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成员经济的不安定、对未知的恐惧、 对变革的认识不足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的惯性、威胁到已存在的权利平衡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等。不同学者对组织变革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般而言,组织变革可分划为 三种类型或四种类型(见表 1-4) 。 表 1-4 组织变革的类型划分 年份 代表人物 类型数量 内容 1984 kimberly,quinn 3 组织重组、策略重定位、改造重生 1986 tush-man 3 重新设置组织的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改变权利 与地位、企业重组和修正式改革 1988 harvey,brdwn 3 结束性策略、结构性策略、行为性策略 1994 reger 4 组织结构重整、规模合理化、组织再造、重新组织 1995 robbins 3 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和人员变革 1995 stoddar,jarvenppa 4 企业惯例、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改变、重新规划策略 如果说组织变革的类型指出了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那么组织变革的模型则给 出了企业组织变革的步骤和途径。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有以下四种(见表 1-5) 表 1-5 组织变革的模型比较 年份 代表人物 模型名称 变革步骤或途径 1951 lewin “力场” 变革模型 解冻(减少维持当前组织运行的阻碍力量) 变革(改变组织或部门行为,以便达到计划目标)再 冻结(强化新的组织形态、文化、政策和结构,使组织稳 定在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1973 kast 系统 变革模型 审视状态察觉问题辨明差距设计方法实行变革 反馈效果 1983 harold, leavitt 变革途径 模型 结构途径 (如组织系统、预算编制及规章制度的改变) +技术途径(工作流程的调整或重组) +行为途径(成员态度、激励及技能的改变) 1995 kotter 阻力变革 模型 认识变革的需求创设领导联盟开发愿景与战略沟 通变革愿景授权员工为远景而努力系统计划并夺回 短期利益巩固并再接再厉推动组织变革将新行为模 式深植于企业文化 深入理解组织变革模型对管理者对组织企业实施变革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除了 对以上组织变革的内涵、动力与阻力因素、变革类型与模型的研究之外,学者们对 诸如组织变革模式等方面的理论,也有大量研究。在此不一一赘述。 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即将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案例,以企业生 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组织特征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理论为基础,通 过对 p 公司的组织发展历程作实证分析,分析当前 p 公司组织发展的特征,分析其 组织变革因素,最后提出 p 公司组织变革的思路。总的来说,整篇文章将理论与实 例相结合,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以期对一些 组织中存在问题或变革需求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中小企业提供借鉴。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本文在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的前提下,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 对组织的影响,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四阶段模型为参照,分析了中小企业在生命 周期各阶段的一般特征。然后,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概况从多方面作了深入介绍。在以上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文章对 p 公司发展历程从 创业历程和成长历程两个方面作详细介绍,分析了各阶段下 p 公司面临的产业环境、 组织特征、资源特征等。接着,从经营环境、组织目标、内部运营三方面对 p 公司 当前面临的组织变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此处分析有两个目的:一是分析 p 公司目 前进行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即变革的动力因素,二是分析 p 公司组织变革面临的困 难,即变革的阻力因素。最后,提出对 p 公司实施组织变革,包括变革前的准备、 变革的思路、变革阻力突破思路三个方面。 本文的结构框架大致如图 1-2: 1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图 1-2 本文结构框架图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相关理论综述 国内外研究概况 p 公司发展历程 p 公司组织变革因素分析 p 公司组织变革的实施 提出问题 理论基础 实证分析 解决问题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中小企业组织特征 组织变革理论 1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p 公司发展历程公司发展历程分析分析 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在他的经典著作创业创造中认为,“创 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 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为,能力和运 气是创业的必要条件,能力是内因,运气是外因,两者缺一不可。从企业发展的特 征来看,可以把管理者、组织特征、资源特征等竞争力因素归结为创业的能力,而 创业的运气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根据这一思路,下面笔者将 从产业环境、组织结构特征、资源特征等四个方面对 p 公司的创业特征和成长特征 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其现实的生命周期特征。 2.1 p 公司概况公司概况 2.1.1 p 公司发展概况公司发展概况 p 公司于 2001 年在江苏正式成立,目前专业从事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机的生产与 销售。m 和 n 两位创始人原是某大学工程专业教授,于 1996 年开始着手产品运用、 开发和制造的相关研究,并于 1998 年成立“研究所”,2001 年该研究所与当时已初 具规模、从事液压气动设备生产的 q 公司合作成立了 p 公司。最初 p 公司由于刚成 立,技术还不够成熟,产能较低,因此在生产制造方面以外协加工、本厂组装为主, 产品系列以小型低承重机型为主。 除了在产品制造方面外, p 公司还开展工程施工业 务,并以此作为公司重要盈利点。 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p 公司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公司现拥有总资产四千多 万元,员工总数 300 人,拥有十多位行业专家。生产厂房占地 18000 多平方米,建 成零部件加工、结构焊接、产品总装等三个现代化生产车间,年设计生产能力 400 台套。产品品种有四个系列十多个品种,涵盖范围广泛,基本能满足客户不同工况 的施工需要。现产品已遍布国内 20 多个省份,并已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海外国 家。 目前公司下设总经办、财务部、销售公司、工程事业部、技术部、品管部、生 1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产部、计划供应部及零件分厂,其中销售公司、工程事业部、零件分厂为独立核算 部门,计划供应部下设计划部、采购部、仓库等部门。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p 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 2.1.2 p 公司公司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2001 年:p 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 200 万元。主要从事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机 的研发与生产。股东有 3 人,分别是 q 公司经理 a 以及 m、n 两位技术专家。主 要生产方式为零部件外协加工,本厂组装,聘请 b 经理任生产部部长,负责生产管 理。 2002 年 1 月:因生产需要,p 公司第一次厂房迁址。 2003 年:产品正式对外销售,主要机型只有三种,且都是小型低承重机型。同 时,成立工程部,由 n 经理负责,主要承接对外工程施工业务。 2004 年 5 月:因合作出问题,a 经理带队离开公司(流失人员约 8 人) 。 2005 年 1 月:因政府招商引资,p 公司第二次厂房迁址。 2005 年 5 月:因合作出问题,m 经理带领研发队伍离开(流失人员约 6 人) , 由,公司由 n 经理负责。 2005 年 7 月:招聘技术人才 b 组建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 2005 年 12 月:生产了两台产品,但因不适应市场需求,无法推向市场,由工程 部自用。 2006 年底:因政府招商引资,由 n 经理的某亲戚牵头去该地区建设新厂区。 2007 年 5 月:p 公司第三次厂房迁址。 2008 年 6 月:m 经理带队重返 p 公司,主持研发工作,并负责公司内部管理, n 经理负责管理工程公司。 2009 年 2 月:因公司发展需要,n 经理主持公司内部管理,由其爱人 c 经理负 责工程公司管理,m 经理任技术部长。 2012 年 3 月:分别在深圳、天津设立华南、华北销售子公司,开拓国内业务。 2012 年 7 月:因采购件供应问题,生产车间工人轮休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 公司各部门报表显示,上半年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业绩严重下滑,已接近亏损。 1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2 p 公司公司创业分析创业分析 2.2.1 p 公司创业的产业环境分析公司创业的产业环境分析 作为一种可以广泛运用于到地下管线密切相关的市政、燃气、通信、电力等各 个行业中的新兴技术26,非开挖技术及随之而来的非开挖产品设备早期从美国等国 家引入,逐渐转向国内研发、国内生产。我国非开挖技术起步晚但发展快,特别是 进入 21 世纪之后,据不完全统计,2001 年国内正式登记在册的非开挖企业有 90 多 家,数量居亚洲第一。p 公司正是在 2001 年,也就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期成立,主要 经营品种为水平定向钻机。前期主要通过引进国外设备提供工程施工、租赁等服务, 到 2005 年才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产品。 政策环境上,2002 年,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编纂完成了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 设工程技术规范,内容包括水平定向钻进铺管的设计、施工、探测、安全以及承 包合同等,还附有一张光盘,内容包括钻机操作规程、导航仪操作规程等。在一定 程度上规范了我国水平定向钻进穿越铺设工程施工市场,统一了施工技术质量标准。 同年,广东省和上海市分别成立地方性非开挖技术协会;年末,北京、上海、广州 和武汉四个非开挖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批准成立,并于 12 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工作 会议,对非开挖技术的基础研究,引进、消化和吸收,技术攻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的制定,技术的宣传、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探讨。这说明,我国非开挖技术 的引进、创新及运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经济环境上,21 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 为非开挖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如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光缆网络建设 工程等基础建设需求使非开挖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对应的,国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 国外非开挖行业发展低迷,给我国非开挖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据不完全统 计资料显示,2001 年我国市场上国产钻机仅占钻机总量的 50%,2002 年就增加到了 70%。全年水平定向钻进铺管产值估计超过人民币 8 亿元。 从国内市场分布情况看,我国非开挖技术的发展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特别明显的是东部的发展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仅广东、 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五省市就占到了非开挖铺管工作量的 75和非开挖管道修 1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复工作量的 90以上。 由此可见,p 公司采用小型定向钻机作为主要经营品种,立足于江苏,其发展潜 力巨大。 社会文化环境上,中国加入 wto 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新兴技术的 引入与运用变得更加迅速。面临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非开挖企业要做的是更多的 将技术原理及其运用方法普及到大众。 技术环境上,一般非开挖企业采用两种盈利模式: (1) (2) 图 2-1 非开挖企业盈利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对国内工程进行租赁施工;第二种模式是自 己品牌研发生产设备,以对外销售为主,租赁施工为辅。对外销售也需要对客户进 行施工指导、设备维修等售后服务。同大多数中小型非开挖企业一样,p 公司早期主 要采用第一种模式,而在自有品牌产品的制造上以投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为主。原 因有三:一是国内非开挖技术还不够成熟,自主研发生产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获 得理想收益;二是国内非开挖市场对工程施工的需求远远超出对设备的购买需求, 设备的研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