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明嘉靖和万历朝是我国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两个时期。由于时代 环境的不同,这两个时期的通俗小说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关杨家将故 事的两部长篇小说北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分别出现在嘉靖和万历朝,它们代表着各自时代通俗小说的一般 水平,反映了通俗小说的一般艺术特色。 嘉靖时的通俗小说大都是由下层书商照抄说书人底本或在底本的 基础上加以润饰而编创成的。这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情节设置上都带 有明显的说书人特点。万历时期不少文人进入通俗小说创作领域,他 们或自己进行小说的原始创作,或对以前的小说进行改编。由于时代 环境的变迁和文人素养的提高,这些作品和嘉靖时的小说有明显的不 同。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明代文 人编创的小说能有意识地围绕人物设置情节:减少了叙述者对情节的 干预;更多地使用限制视角进行叙述;叙述语言更典雅生动;情节更 具艺术真实性;渗入了文人个人的历史思考,体现了与以前小说不同 的思想倾向。 以上变化显示了明代通俗小说发展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杨家将小说叙事特点叙述风格 主题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a r ee n j o y i n gab o o mi nj i a j i n ga n dw a n l ip e r i o d s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 s et w op e r i o d s ,t h e yh a v et h e i r 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e c a u s eo ft h e d i s s i m i l a rt i m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w os a g an o v e l sr e l a t e dt ot h es t o r yo fy a n g f a m i l y 一一“b e is o n gz h iz h u a n ”a n d “y a n gj i af us h id a iz h o n gy o n gy a n y iz h i z h u a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p p e a r e di nj i a j i n ga n dw a n l ip e r i o d s t h e y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 a v e r a g el e v e lo ft h e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i ne a c ht i m e s ,a n dr e f l e c t e dt h ec o m m o n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d s f i c si n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 i nl i a j i n gp e r i o d ,t h e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a r em o s t l yc o m p o s e db yl o w e rb o o k s e l l e r s w h oc o p i e dt h eo r i g i n a lt e x tw o r df o rw o r do rr e t o u c h e dt h es t o r yo l lt h eb a s i so ft h e o r i g i n a lo n et h e s ew o r k so b v i o u s l yc a r r i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t o r y t e l l i n gi nt h e i r l i n g u i s t i cs t y l ea n dt h ep l o ts e t u p ,i nw a n l ip e r i o d ,al o to fs c h o l a r se n t e r e di n t ot h e f i e l do ft h e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w r i t i n g ,t h e ye i t h e rw e n ta l o n gt h e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v ew o r k s , o ra d a p t e dt h ef o r m e rn o v e l s t h e s ew o r k sh a dt h ed i s t i n c td i s s i m i l a r i t i e sf r o mt h e n o v e l si nj i a j i n gp e r i o db e c a u s eo f t h et i m e sc h a n g i n ga n dt h es c h o l a r sa t t a i n m e n t s i n t h i sa r t i c l e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s et w on o v e l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f r o mt h en a r r a t i v e a n g l e ,a n df i n dt h a tt h es c h o l a r sc o m p o s i n gn o v e l sc o n s c i o u s l ys e tu pt h ep l o t sa r o u n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yr e d u c e dt h er e l a t e r si n t e r f e r e si np l o t sa n du s e dt h el i m i t e dv i s u a l a n g l e ;t h en a r r a t i v et o n g u ei s m o r ee l e g a n c ea n dl i v e l y ,t h ep l o ti sm o r et r u t h f u li na r t , a n dt h e yf i l t e r e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h i s t o r i ct h i n k i n gt h ea b o v ev a r i e t i e sr e v e a l t h e c o m m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d e v d o p m e n to f t h ep o p u l a rs t o r i e si nm j n gd y n a s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w uj i a n s h e n g (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 c h e nd o n g y o u k e yw o r d s :y a n g i i a j i a n gn o v e l n a r r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n a r r a t i v es t y l e t o p i c 附件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魏关觇签字隰砂瞬厂月咖 一一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壹墨叁堂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壹璺塞鲎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芡鲥 签字日期:年厂月i 声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诹弘讴 签字日期:矿j 年r 月l 孑日 电话: 邮编: 绪论 一杨家将故事研究的学术回顾 杨家将故事是指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家人后代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中 的事迹。故事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通过笔记、话本、戏曲和小说等形式 广为传播。这其中正史的记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故事流传的初期,不同 作品的主人公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他们的事迹多为单个人 物的一次或多次行动,不同人物的行动也缺乏紧密的联系。通过说书人和文学人 士的加工,这些单个英雄人物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事迹也有了逻辑上的关联,散 乱的杨家将故事被整合成以杨氏几代人为中心,其它男女英雄为辅,与奸臣及外 敌相斗争的忠勇之事。这种成就集中地表现在明代的两部杨家将小说之中:北 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到目前为止,有关杨家将故事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事考证和版本鉴别方面。 较早出现的对本事进行考证的文章是卫聚贤的 考证,此文收于 卫的小说考证集一书( 该书1 9 4 4 年由说文出版社出版) 。文章以北宋志 传为基础,将小说的重要战事和人物与宋史一一加以比照,指出小说有违 或有偏于历史之处。文章还借用戏曲、方志、家谱等资料,对宋史不曾记载 或载录不详的人物也进行了讨论,给我们勾画了一个大致真实的杨家将故事。郑 骞的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也是将小说、戏曲、传说中的杨家将故事与史实相 印证,讨论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并对杨家将小说的版本做了考证。 当代本事考证比较全面的著作是常征的杨家将史事考。该书不以辨别小 说戏曲的情节真伪为任务,而是专注于杨氏几代人及相关人物事迹的考证和评 述,由此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时代背景和人物真实活动的信息。该书最后一 章对历代有关杨家将文学作品的考察更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上述研究外,尚有十余篇对杨家将本事进行考证的论文。如顾全芳的杨 家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和杨家将研究中的失误、赵捷民的杨家将考辨、 李裕民的杨家将新考三题等等。这些论文或探讨人物的真实面貌,或考察小 说所载事件与史实的差异,或辨析现有古址在历史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囿于资料 的限制,这些考证也多停留在反驳和猜测的层次,并未做出确证性的结论。( 检 索于中国期刊网1 9 7 9 - - 2 0 0 4 年论文) 余嘉锡的杨家将故事考信录( 收录于余嘉锡论学杂著) 是最早对杨 家将故事各种文学作品进行考镜源流的文章之一。余先生学识渊博,考证严密, 其遍寻文人笔记、话本、戏曲、诗歌、小说和方志中涉及杨家将的文字,对杨家 将故事在各个朝代流传的形式和作品都进行了论述,是研究杨家将故事流传不可 漏失的参考资料。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 目,柳存仁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录则依据作者所见小说的真本善本,结 合古代有关杨家将故事的文字资料,对各种版本小说的成书时间、作者、版式、 内容差异及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研究杨家将小说提供了可靠的基 础。孔另境的中国小说资料杨家将则辑录了文人作品中有关杨家将故事的 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故事演变的轨迹,对于作品的版本鉴定起到相当大的参 考作用。 杨家将史事考的第十章杨家将故事辩、北京出版社1 9 8 1 年出版的 杨家将演义所附的前言和附录对杨家将故事的文学作品也作了钩沉辑录的工 作,为我们描绘了杨家将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则介绍了各种杨家将小说的原始版本及后世翻版 的情况,该书还提供了小说的内容概要,并列出了小说的目录。编者们参阅了各 大图书馆所保存的小说古籍真品,所作论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对某一时代的杨家将作品或某种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考 察,计有以下几篇: 1 徐朔方:元明两代的杨家将戏曲和小说, 戏曲论丛,1 9 8 2 年第2 期。 2 马力: 与杨家将小说,文史第十二辑。 3 孙旭、张平仁: 和 考论,明清小说研究, 2 0 0 1 年第1 期。 后两篇论文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既考察小说情节上的不同,又辨析它们语 言上的特点,以此推断明代两种杨家将小说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了解这两部小说 的不同和承袭关系提供了帮助。 2 除了本事考证和版本鉴定的研究论文论著外,还有少量针对文学作品本身的 内容特点进行探讨的论文,包括: 1 曾良:论 中孟良、焦赞的形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3 年第3 期。 2 曾良:论 崭新的妇女观,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二本论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依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杨家将故事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的论文论 著数量偏少;一是研究重点大都放在本事考证和版本鉴定方面,作品本身的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研究则少有问津。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杨家将故事的 文学作品艺术质量不高。而研究者对于二三流的文学作品关注甚少。这一结论有 陈大康先生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在1 9 8 9 1 9 9 3 年间明代通俗小说研究论文共 1 2 9 8 篇,而四大奇书的研究论文有l1 2 4 篇,三言二拍的研究论文有1 0 2 篇,这 六部著作的研究论文共有1 2 2 6 篇,占所有论文的9 4 5 。而所有其它作品的研 究论文仅占55 。1 在这种“一边倒”的研究状况背后隐含着一个观点:作品的艺术价值等同于 研究价值,那些艺术价值不高作品不具备研究价值。但是,伟大作品总是作为一 个特例出现的,它要么是由于个人的因缘际会应运而生,要么是以大量“平庸” 作品为基础而最终大放异彩。大量“平庸”作品的存在构成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 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缺乏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将很难获得对文学发展状态全面 而准确的理解,也影响对文学发展规律和作品( 包括优秀和“平庸”作品) 艺术特 点的深层认识。 杨家将故事的集大成者两部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它们分别出现在明代通俗小说的两个大发展时期,北宋志传于嘉靖时被熊大 木刻印,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则于万历时为卧松阁所刊。它们的成书过 程反映了明代历史小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们的艺术质量代表着当时历史小说的 一般水平。通过对它们成书过程和艺术特点的研究,可以探知古代小说在明代得 3 以兴盛繁荣的原因,发掘小说与正史、戏曲及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寻求当时“小 说:t = 作者”处理小说素材和叙述故事的一般手法,洞悉小说主题与当时政治环境 及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规律。 在小说众多的研究切入点中,叙事学的讨论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原因之一是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体,多种叙事理论即便不是以小说为基础研究对象而构建起 来的,也能很好适用于小说研究;原因之二是叙事学理论在经过八十年代的沉寂 之后,通过借鉴后结构主义、历史主义等理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重新回到了文 艺评论的前台。2 本文拟采用经典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结构及叙事话语的理论,对北宋志传 和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在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上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 试图发掘出明代历史小说在两个阶段的不同叙事特点,讨论历史小说在叙事变化 上的一般规律。同时从具体的文学创作手法出发,对两书的叙述语言、诗文运用 和情节描写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编刨者所带来的不同叙述风格。 本文也拟依据叙事学关于叙事主题的理论,结合有关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 会研究资料,对两部小说在主题意义上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社会环境与作品思 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4 第一章杨家将故事的流传及文学作品 第一节宋元时期有关杨家将的记载及作品 关于杨家将事迹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欧阳修文集所收的杨琪墓志: “继业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之士至于里 儿野竖,皆能道之”。 这篇墓志写于公元1 0 5 1 年,其时,杨业已死六十五年,杨延昭辞世三十几 年,杨文广尚健在。这说明杨业和杨延昭的事迹在他们死后不久甚至于生前就已 经在民间广为传布了。在民间流传的同时,杨家将之事也进入了统治集团和文入 学士的视野,这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涑水纪闻、曾巩的隆平集、王 偶的东都事略、苏辙的栾城集、陈经的资治通览续编、李焘的续 资治通鉴长编及宋史都有记录。但是正史关于杨氏的记载并不是很详细,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宋廷吸取唐及五代藩镇起事的教训,对武臣特加防备与压 制;再者杨业乃北汉降将,所获的官位和赏赐都不算显赫。 正史的不参与并不影响普通民众对杨氏事迹的热情。尤其是南宋的时候,汉 民族政权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和耻辱,民众自然企盼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超级英雄, 渴望痛快的摧枯拉朽式的战争胜利。民众的这种诉求与当时流行的文学传播手段 说书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杨家将的传说既得以保存,又得以发扬 光大。这时的故事只留在元人罗烨醉翁谈录中所记录的几种有名称无内容的 南宋话本之中,它们分别是:五郎为僧、杨令公和青面兽杨志3 。 另外两种笔记对此也有记载,一是南宋理宗时人谢维新的合璧事类: 真宗时,杨畋字延昭,为防御使,屡有边功,天下称为扬无敌,夷虏皆 画其像而事之。 据后世正史所载,杨无敌为杨业的绰号,防御使为杨延昭的官号,杨畋字乐 道,为杨延昭侄孙。 另一是宋遗民徐大焯的烬余录: ( 扬业战死时) 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 5 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吏;七子延彬 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 按宋史- 杨业传的记载,战死者名延平,亦非长子;延昭乃长子,而非 “六子”,其保州刺史一职也非因“从征朔州功”所加;延昭子名文广,而非宗 保,宗保“同州观察”之官乃杨文广死后之赠官。 l ! 此可见,笔记所载杨家将之事与正史所录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应是取材于 当时的话本或民间传说。 杨家将故事除了在话本和笔记中有所叙录,在戏曲这是北宋时在民间逐 渐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中也有所涉及。但目前确切的资料只有记录在元人陶 宗仪辍耕录所列金院本项下的打王枢密爨一剧,该剧的内容已经佚失。 元代是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这期间有大量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戏曲作品 出现。但观览其内容,以才子佳人、神仙僧道居多,反映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的 作品少见。这是因为元乃蒙古族所建政权,对于那些反映汉族将领抗击外族的文 学作品比较敏感且旖以镇制。4 这段时期留存下来的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文学作品 非常少,现在可以确认的有戏曲四种,分别是: 1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据录鬼簿,该剧作者为王仲元) ; 2 私下三关( 题无名氏) ; 3 吴天塔孟良盗骨殖( 作者朱凯,据马廉录鬼簿校注) ; 4 孟良盗骨( 作者关汉卿,据赵景深元曲钩沉) 。 根据戏曲题目与所剩内容来看,l 与2 、3 与4 所演故事相同,前两剧说的 是谢金吾拟拆清风府,杨延昭从边关回家探视;后两剧讲述杨业尸骨被辽人悬置 在昊天塔上,杨延昭命孟良盗回的故事。 第二节明代的杨家将故事流传及戏曲小说作品 明政权对于搬演戏文的禁令尤多,但汉族政权的重新建立为杨家将故事的e l 头流传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另外,从正德朝开始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领 域严厉的控制出现了松动,印刷业急剧发展,抑商政策的改变,为戏曲小说培养 了消费群体,也为其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5 统治者的禁令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 6 果,6 明代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文学作品数目大为增加。就戏曲而言,明确可考的 有八种,分别是: 1 开诏救忠。 2 活捉肖天佑。 3 破天门阵。 以上三剧均见于元明孤本杂剧,且内容保存得比较完整。从“北番丑虏” 等语来看可以断为明代作品。 4 黄眉翁,万历四十三年刊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已收录。 5 金牌,见祁彪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无内容,只说明“叙 杨延昭事”。 6 三关记,曲海总目提要云:明施风来撰。施乃万历丁未会元。该 剧取元曲谢金吾改编而成。 7 金锏记,见录于摘锦奇香。 8 焦光赞建祠祭主,存录于万历元年刊词林一枝花。 7 与8 均参考王鲁古明代徽调戏曲、散韵辑佚引。 除了这些可见的关于杨家将的专门作品,我们还从其它资料中窥知明代杨家 将故事流传之盛。 1 刘元卿奕贤编卷三云: “沈屯子偕友入市,听打弹者说杨文广被困柳州城戚然踊叹不已。” 2 蒋一葵长安客话云: “今唱本称杨家砦四面皆水,有六十里暗桩,独杨氏马习行之,他马莫 能近。” 3 雄县志引边连宝诗云: “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瓦桥霜。可怜野调盲词里,附会犹能说六 郎。” 刘元卿是明嘉靖间人,蒋葵是万历间入,他们所说的当是亲见亲闻;边连 宝虽是清初人,但他的诗多有改自元明人诗,所言情形至少也能反映明末的状况。 由此可见,杨家将故事在明代已经相当地风行了,而杨家将故事的集大成者 两部长篇小说也在此时出现了。 7 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或于明初就已成书,叶盛的水东日记二十一卷云: “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一一南人喜谈如汉小王、蔡伯喈、 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一一甚多,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蓄而有之。” 叶盛乃明英宗正统时进士,此时杨家将故事中的某部分或被编印成书,在坊 间发售,且极受欢迎。但是通过后世翻印、真正保存下来的明代杨家将小说只有 两种:一是北宋志传,一是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北宋志传是南北宋志传中的后一部分。据孙楷第先生的考证,南 北宋志传原为两书,分别名为宋传和宋传续集,书商将两书合刻时才 用此名。它在明代即有多种版本出现。 一是建阳余氏三台馆本。书总名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共二十卷, 一百回。前十卷共五十回称南宋传,叙五代、宋初事;后十卷共五十回则叙 杨家将事。南宋传第一页题:“云间陈继儒编次。”北宋传无题署,但 卷首有三台馆主人序,云:“昔大本先生,建邑之博洽士也,遍览群书,涉猎诸 史,乃综核宋事,汇为一书,名日南北两宋演义,事取其真,词取其明,以 便士民观览。其用力亦勤矣。”据此,则南宋传作者应为陈继儒,北宋传 作者应为“大本先生”,并且“大本先生”对前书进行了润饰,将两书合而f u 亥t j 。 孙楷第先生指出“大本”应是“大木”之误。7 熊大木( 1 5 2 2 1 5 6 6 ) , 号锺谷,世居福建建阳( 即序所云“建邑”) 。建阳在明代乃全国的印刷中心之 一,刊刻书籍遍销海内及周边国家。熊大木于当时曾自己动手改编发行通俗小说 多种,包括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唐书志传、全汉志传等。故余氏 言大木作北宋传一事可信度极高。据此,北宋传的成书时间则要上推到 嘉靖年间。( 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p 2 5 7 ) 二是绣谷唐氏世德堂万历二十一年刊本,分题为南宋志传通俗演义评传 和北宋志传通俗演义评传。两书分刻,均署“姑苏陈氏尺蠖斋评释”。其南 宋一回前有按语云:“是传计一十卷,起于唐明宗天成元年石敬瑭出身。至宋 太祖平定诸国止,今续后集一十卷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收集杨 家府等传,总成廿十卷,取其揭始要终之义,并依原本参考史鉴年月编定。” 三是金闻叶昆池万历戊午( 四十六年) 干0 本,总名绣像南北宋志传,分 前后集,每集各十卷、五十回。前集题新t :f j t , 茗堂批点按鉴参补绣相南宋志传, 后集题新刊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前集序署“织里畸人书于玉 茗堂”后集序署“万历戊午玉茗主人题”。玉茗主人即为汤显祖。 以上三书虽版刻不同,但故事大同小异,明代以后流行的杨家将小说多以此 故事为基础。 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有言:“郑因信藏明刊本,书名新刻全像按鉴演 义南北宋传题评,残存卷四至卷七,内容与通行本异。”至于内容有何不同, 孙没有说明。或许明代还有北宋志传的第四种版本。 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最早的刊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卧松阁 所刊,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首有万历丙午( 1 6 0 6 ) 秦淮墨客序, 有“纪振伦”钤。孙楷第认为秦淮墨客和烟波钓叟同为一人,均是纪振伦为自己 所取的号。根据该书与其它杨家将小说、戏曲的对照,我们起码可以认定纪振伦 是小说的改编者。该书八卷,共五十八则,首叙宋太祖受禅登基,以杨文广子杨 怀玉举家归太行结文。 明代还有两本专述杨延昭后裔杨应龙之事的长篇小说新像全刻音注征播奏 捷传通俗演义和平播始末,这与通行“杨家将故事”的概念有很大差别, 故不对其进行介绍和研究;而清代关于杨家将的文学作品虽然十分繁盛,但不在 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故也不在此赘述。8 第三节北宋志传与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版本小考 为了便于叙述,以下北宋志传均称北,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称杨。 北最早的版本为三台馆本,产生于万历癸巳年( 1 5 9 3 ) 以前;杨则 出现于万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北的三台馆本和世德堂本第一回前均有按 语:“收集杨家府等传”,再加上三台馆主人序,可认为此书乃熊大木“遍 览群书。涉猎诸史,乃综核宋事,汇为一书”的成果之一。杨的秦淮墨客序 云:“贤才出处,关国运盛衰,不佞于斯传不三致慨云。剞尉告成,敬掇俚语于 简首,以遗世之博古者”,故杨也是纪振伦参阅旧书编创而成。余嘉锡即认 为此书是“因旧本校阅之而己”。9 因此,无论是北还是杨,都依据了 9 某一杨家将故事底本。孙楷第先生推测“或旧本杨家府演义,尚远在万历丙 午杨家府刊本之前。”1 0 至于北、杨及旧本杨家府之间的关系则有多种说法。赵景深和 周华斌都认为旧本杨家府与杨极为接近,“在万历以前,早有一本叫杨 家府传( 或杨家府志传) 的演义小说存在。这本书是北宋志传的底本, 早己失传了,但是现存那本卧松阁刊印的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 即杨 家府演义) 大体上可看成是杨家府传。”1 1 而马力认为两部明代杨家将小 说都是以话本作为它们的共同祖本,“不同的地方是,杨家府演义在编写过 p 程中几乎取材了整个话本,而北宋志传则只取材其中的部分而己。“2 孙旭、 张平仁则根据北和杨许多细微的区别,判定北和杨并不依据同 一底本,而这不同的底本则可能都来自相同的评话本杨家将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和杨之前一定存在一种杨家府传。由于纪 振伦的改编,杨与旧本杨家府传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有一定的不同,因此 不能把( 杨) 与旧本( 杨家府传) 等同。北和杨是不是依据同一底本并 不重要,因为它们即便不是依据同一底本,这两种底本的差异也不会太大( 北 杨两书已经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同时根据南宋志传对五代史评话 全面承袭的作法,我们可以推定北宋志传也保存了杨家府传的大部分风 貌。这一点既有三台馆本序为证,又有学者关于熊大木创作模式的论证为支持。“ 明代两种杨家将长篇小说依据了同一或大致相同的杨家府传,由于两位 编创者的创作目的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北保存了旧本杨家府传的基本面 貌,而杨则渗入了纪振伦个人的艺术处理和思想探索。通过后面两书叙事特 征的比较,我们也能观察到两书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 以下所论北杨两书分别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杨家将演 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杨家府演义。 l o 第二章叙事结构的比较 叙事结构指的是故事组织的原则和规律,也可称之为叙事语法模式。叙事学 家试图从繁多的文学作品中挖掘故事组织共有的特点,并确立一种模式以分析同 类或不同类作品的结构特征,也可预测从该种模式中衍生其它的故事叙述方法,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一节两种叙事结构理论简介 本文拟采用以下两种叙事结构理论: 一、托多洛夫的层次说 托多洛夫( 1 9 3 9 一) ,生于保加利亚,1 9 6 3 年移居法国。之后致力于结构 主义和叙事语法的研究。1 9 6 9 年发表了其代表作( 十日谈) 语法。他关注 的是“一般的叙述结构,而不是一部作品的叙述结构”,因为“不仅一切语言, 而且一切指示系统都具有同一种语法。这语法之所以带有普遍性,不仅因为它决 定着世上切语言,而且因为它和世界本身的结构是相同的”1 6 。他按照语言学 的句法形式,将叙事文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词类、命题、序列和故事。词类包 括专有名词( 人物命名) 、形容词( 特征) 、动词( 动作) 三个部分。命题是由 各种词类构成的叙述句子,是叙事文的基本单位。命题按语气又可分为陈述式、 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设式五类。序列则是由一连串命题组成的完整独立 的小故事。序列按照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构成。故事是由个或多个 序列构成。所有的故事按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完整环形,可称之为“避免惩罚”型;一类是不平衡最终的平衡,可称之 为“转变型”故事。 二、格雷马斯的“符号方阵” 格雷马斯( 1 9 1 7 - - 1 9 9 2 ) 是符号学法国学派创始人,1 9 6 6 年发表代表作结 构语义学。在结构语义学中,他提出了“符号方阵”的理论,如图所示: 在这里,a 与b 、- a 与一b 、a 与一b 、一a 与b 为对立关系,一a 与a 、一b 与b 为否定 关系,共构成六组二元对立关系。据此可生成生与死、荣与襄、独立与统一、斗 争与调和等基本动作。“符号方阵”在表示一系列关系的同时,也表示出一方向 另一方运动,由此说明故事的派生。“符号方阵”的理论认为,尽管行动的内容 始终在变化,行动者也在变化,但是故事生成机制总是同样的。1 8 第二节以事为主和以人为主的叙事结构 我们试对比两书的主要情节。 北杨 第一回至 述a b 汉圭基呼延廷! 其i 暖延 ( 本书无此内容。) 第三回 赞复傀乏皇。 第三回至 宋太祖征北汉,杨业退宋兵; 第一则至 宋太祖登基;束太祖征北汉:杨业 第六回呼延赞投宋。第三则拒宋。 第七回至宋太宗征北汉,招降杨业父第四则至 宋太宗继位:太宗征北汉;招降杨 第十二回子;征辽。第五则 业父子。 第十二回 噩线瓤一拯业礁辽兵。 ( 北第十二回至第十五回内容 至第十四于本书无。) 回 第十四回 赵:曹舞宜j 一采太裹j i ;平璧乐! 第十五回 曹搀拒噩。失利。 第十六回太宗被困幽卅| j 杨业父子救第六则太宗游吴天寺,被困幽州,杨业父 1 2 驾。子救驾。 第十七回潘仁美领军拒辽,杨业父子遇第七则至 潘仁美草率作战,杨业父子遇难。 至第十九难。 第k j 回 第二十回 杨延昭告潘仁美;王钦入宋。 第九则至 杨延昭告潘仁美;王钦入宋;寇准 第十一则设计斩潘仁美。 第二十一太宗传位于子,宋琪等辞官。第十一则太宗传位于子。 回 第二十一辽宋晋阳比武,杨家兄妹显第十二则此处内容与北第二十一回至第 回至第二能。 至第四十四十五回基本相同,只是某些细节 十二回则和文字有所不同。 第二十二杨延昭镇守三关,收孟良、焦 回至第二赞。 十三回 第二十四孟良入辽盗灵骨、盗马;萧讨 回至第二宋,困六郎于双龙谷;孟良五 十六回台山求教兵,盗八王马:九妹 被囚幽州;五郎等败辽兵。 第二十七王钦激谢金吾拆天波楼;六郎 回至第二携焦赞返京;焦赞杀谢;六郎 十八回遭发配;王钦设计再杀六郎; 八王等救六郎。 第二十九太宗魏州被围:六郎应诏重整 回至第三兵马:救呼延赞;六郎破辽兵, 十一回解魏州之围。 第四十一 依簧赢兴兵线来i 一狄商挂帅矩敦; 第三十二吕洞宾师徒助辽设天门阵:杨 则至第四 杨塞保搬攀熄印i 扬被陷柳姒i 宣 回至第三宗保赴边破阵:盂良入辽求发 十三则 媳领兵相援;一塞磊平霆五围之乱j 十九回 救六郎;杨穆二人喜结连理: 宋兵大破天门阵。 第四十四 寞亡进香曼三盘青睫;一塞亡蠢岳 则至第四 爱蚋点化i 熟赢谋害塞能塞保夺; 第三十九王钦设计陷十大臣;岳胜护卫 十七则 三女注意寻去;一敬青劾囊交亡;一空 回至第四 十大臣;宋人被陷飞虎谷;四亡飞化隐家。 十三回郎暗助粮草;重阳女闹幽州: 宋兵平大辽:王钦毙命。 第四十八 酉夏凰叛氯j 一张茂接炮髓h :臣玉 则至第五 争先锋i 一张茂麴童敦覆i 一吏亡题 第四十三呼延赞卒;孟良入辽谧骨,孟 十五则兵征李王:文亡自马关遭围;胡富 1 3 回至第四良焦赞双亡:杨延昭、八王相 回衷菰教。披张蕊剩履i 一凰王碱张 十五回 继辞世。 蚜,砖;一士三裹妲毒l 疆场i 一直媲擒鬼 王乎叛乱。 第四十六 酉夏起聂线宋i 一拯寨保撞馥j 回至第五 扬基像被凰金血;土三寡妲赴 第五十六 张茂复乳! 旺玉恭之j 一聋窳;太行 十回疆场;杨平定西夏。则山。 两书情节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北加入呼延赞入宋、朝臣辞官及与杨家 父子无关的两场战事;杨增加了杨宗保平侬智高、杨文广隐化、文广平西夏 和怀玉上太行山等事。 嘉靖初年,官方刻印的三国演义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欢迎。精明的书商 从中看到了获利的机会,便组织文人或是自己动手编创历代史事演义。为了使书 籍尽早面世,以便刻印发行,这些“作者”在成书时多是采用抄录史书或缀合历 代传说的手段,有些甚至是将他书尽行收入。按照余氏三台馆所刊北宋志传 的按语,此书是熊大木“收集杨家府等传”而成。这恐怕也是熊的无奈之举。 在长篇小说创作经验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抄袭与改编是快速成书的最佳途 径。 北宋志传定位于一朝一代的大事搬演,而其所依据的杨家府底本则 为一家族的兴衰沿替,单纯靠杨氏故事来支撑北宋的全部历史,未免有些单薄。 于是作者拼凑了一些与杨家无关的“朝廷大事”,以显“北宋志传”之名不虚。 根据北宋志传的“叙述”,该书的结尾在宗保和十二寡妇征西后,还有文广 平智高叛乱之事,与杨的宗保平智高、文广和十二寡妇征西夏、杨怀玉举家 上太行诸事有很大的不同。北的做法是为了符合“讲述一朝一代事”的需要, 按时间顺序将若干个故事连缀起来。整个故事是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过渡, 而若干个小故事也呈现出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归之为“转变 型”的叙事结构。 北汉明显的敌意,宋伐汉汉灭;辽的侵犯,宋与辽交锋辽灭;西夏 起兵,宋征西夏西夏臣服;智高叛乱,宋征伐叛乱止息( 按照“叙述” 应有的情节) 。 而杨多少回归了杨家府的本意,即以杨氏几代人的英雄事迹作为主 线,以宋、辽、西夏几个国家之间的征战作为表现杨氏忠勇的背景。故事以杨业 1 4 下太行始,以怀玉上太行终,展示了杨门代代相承的忠贞爱国、英勇赴难的可贵 精神,也流露了在世道浇乱,贤良不容的社会现实下对统治阶级大为不满的情绪。 杨业( 拒宋、降宋、救驾、撞碑) 杨六郎( 告状、晋阳比武、镇守三关、 遭发配、魏州解围、破天门阵、护救十大臣、破幽州) 杨宗保( 破天门阵、 破幽州、平侬王之乱) 杨文广( 平依王之乱、迸香识三女、得仙点化、飞化 隐家、平西夏) 杨怀玉( 平西夏、杀张茂、上太行) 。 杨氏几代人一生都经历几个重大事件,每个事件可以看成是从一种平衡状态 转向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故事中每个人的全部经历则是从一种平衡最终到达 另一种平衡的过程。每个事件也可以被描述为人物逃避“惩罚”( 灾难) 的努力。 这两种叙事结构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以按时间顺序讲述历史事件,后者则以 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人物的主要事件。这种区别以杨业的事件表现 得比较明显。杨中对于杨家几代人的描写中属杨业最为成功,似为作者有意 识用力刻画的人物,而不同北以演义为本事。 北中宋太祖征北汉较为简略,只有几个战斗场面的描写;杨业事迹也只 见其勇不见其谋。杨则详细叙述杨业与宋太祖两人几次在战略上的较量,对 杨业在战场上追杀宋太祖一节的描绘也是浓彩重墨,凸显了杨的谋略过人、神勇 无敌的英雄形象。 宋太祖退兵的不同处理更彰显了杨的军事才华。北是宋太祖有意退兵, 派杨光美前往北汉讲和。杨业在战局占优的情况下被光美驳得“无言可答”。杨 则是北汉虽连败宋兵,但宋兵的实力仍十分强大,北汉君主欲回撤太行山,杨提 出应再败宋军一阵,挫其斗志,然后劝其退兵,方能解太原之围。事实正是按杨 的计划发展。 至于宋太宗征北汉一节,北竭力为杨的投降辩护,认为是宋人用离间计, 致使汉主疑杨,杨顺应天下大势,不得不降。但这样的理由实在不够充分:汉主 虽然没有给杨业及时供应粮草,但并不对其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杨据城而守,应 有征集粮草的潜力;他还可以面见君主,力剖其情,以获取君主的理解。杨的投 降只说明他是个明于保身的将军,让人难以相信他的忠诚。杨的处理是,杨 业在宋太宗征北汉时患上重病,不得不蜷卧于床,但他还是派其夫人余氏领兵救 主。当其病稍愈,便要起兵下太行山。当令婆告知“献城降矣”,他责问“何不 1 5 驱兵死战”,且要杀死宋太宗派来诏降的使者。最后太宗利用了汉主的权威才招 降了杨业,但不得不同意杨提出的三个条件:居汉主部下、惟听宋君调遣而非宣 召、部属斩杀不请行旨。这个场景类似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不得已降曹的情节, 作者似有意将他的行为与关羽相比,以表明其对君国的忠诚及投降的无奈投 降丝毫无损于杨的光辉形象。作者也同时对杨后来忠宋的思想转变作了细致的刻 画,使人物行动的变化显得自然和合理,保持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可以说,杨业是杨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与之相关的事件都较好地 表现他忠诚、刚烈、英勇、多谋的形象特征。相比而言,杨门的几代后人塑造得 都不如杨业那般鲜明丰满,此尤以杨六郎、杨宗保为甚,虽然他们的事迹在两书 中均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杨中六郎与宗保事大都与北相同,这些事件并 没有得到很好的改编。所以此二人的人物面貌并不是很清晰,没有显现出人物应 有的个性特点, 第三节二元对立发展的情节模式 无论是平衡不平衡平衡模式还是不平衡平衡模式,无论足以人 为主还是以事为主,被讲述的故事总是被设计成在矛盾中发展。这种矛盾有时侯 是一个,有时候是多个,但故事是以一个主要矛盾为主线进行的,当主要矛盾被 解决,故事也随之结束。或有的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一般都是起着阻碍作 用,它对整个故事的结局有时会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演义一般会出现两对矛盾,一是集团之间的矛盾,一是集团内部的矛盾。 集团之间的矛盾一般是指民族之间或不同地方势力对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集 团内部矛盾则多被处理成忠与奸的斗争。内、外、忠、奸相互关联,内与外、忠 与奸相互对立,构成两对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影响,共同决定故事的发展 方向。有时是内对外的胜利决定了忠对奸的胜利;有时则相反:也有内对外的胜 利与忠对奸的胜利平行出现。当然小说中并不是内对外、忠对奸总能取得胜利。 北杨两书都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故事架构。如杨业和杨延昭的事迹, 他们的一生既伴随着宋辽之间的频繁的争战,又要面对宋廷内部权臣或奸细的迫 害前者有潘仁美的忌恨,后者有王钦的陷害。北中杨宗保平西夏只用一 1 6 个主要矛盾来发展情节,杨则似乎对这种故事有特别的偏好,无论是杨宗保 平侬王之乱,还是杨文广征西夏,作者都采用了f a 5 l - 矛盾共同推进情节的做法, 杨宗保面对着狄青的百般算计,而张茂则无时不想将杨文广置于死地。 当集团之间的矛盾在激烈斗争时,往往会有集团内部的矛盾来影响前者朝有 利于正方的方向发展。作者会安排一种中间力量上台,他忠君爱国,善良正直, 有着庇护国家忠良的强烈使命感。但他不能直接对抗君主的权威,在忠臣( 可能) 遇难之际,只能采用迂回的方法进行救助。这种中间力量能阻止英雄( 过早) 的 消亡,并使皇帝最终认清事实的真相。在忠与奸的斗争中,皇帝被刻画成一个仁 慈、正义、但有时候会被“蒙蔽圣聪”的角色。在杨业和杨延昭的一生中,有一 个力量在前台或是暗中保护他们的生命,这就是八王赵德芳。如为了防止杨业遭 潘仁美的毒手,赵德芳奏请皇帝指派呼延赞作为监军;当杨延昭难逃一死时,赵 德芳与寇准又瞒天过海,用他人代杨受死。杨中杨怀玉临斩,杨府家眷将被 行刑时,都有周王相救。 相比之下,杨更加有意识地使用内外矛盾相互交缠共同推动情节发展的 手法;对于平衡力量的设置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将其有机地融入故事当中。这 既可以看出作者对叙事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反映了长篇小说发展初期文人对 于叙事模式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发展出更复杂、更有趣的模式,只是对某 种成熟的叙事手法不厌其烦地加以利用。这种对小说技巧漫不经心的态度与作者 对诗词反复雕琢的专注精神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方面是作者偏颇的文体观造成 的,另一方面是成熟定型的叙事方法在实际的阅读与传播中有利于读( 听) 者对 情节的把握。 1 7 第三章叙述话语的比较 叙述话语,简言之,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叙事学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话语 层次时,一般不关注作品中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书写特征及句间衔接等语言 现象,而是聚焦于表达事件的方式与表达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按热奈特的理论, 话语可分为3 个范畴:一为时态范畴,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二为语式范畴, 包含叙事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调节的形态;三为语态范畴,涉 及叙事情景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形式。本章拟从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 系、叙事角度两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讨论。” 第一节叙述者自我意识的弱化 叙事学对于故事的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分为叙述者、真实作者和暗含作 者。叙述者是作品中故事讲述者;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而暗含 作者则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他的功能是沉默地设计和安排作品的各 种要素和相互关系。叙述者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是叙事文本中的话语,真实 作者则存在于文本之外。暗含作者是作品创作和交流中的构成因素之一,他是由 读者从文本中建构的,是读者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产物。 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口头文学的传统,它或者是将长期在民间口耳相传 的故事传说书写定型,或者是写成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在哪找公务员真题及答案
- 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自我提分评估含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城市综合体地下停车场使用权转让合同
- 2024年收银审核员试题预测试卷【有一套】附答案详解
- 社区工作人员考前冲刺试卷(B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全生产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学检验(中级)试卷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远程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2025施工员全真模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1套
- 天津安全员c3模拟及答案
- 2025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零碳园区综合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华电电科院
- 环保工程现场施工方案(3篇)
- 索尼微单相机A7 II(ILCE-7M2)使用说明书
- 中级护理真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常规训练
- 直播助农培训课件
- 长期照护师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钢箱梁桥面铺装施工细节及专项方案研究
- 2025版自然人个人创业孵化器贷款协议
- 2025广东汕尾市海丰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