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大唐六典的作者、编撰过程及版本沿革、基本 内容、性质、文献价值进行了初步考论。 大唐六典编撰时间长达十六年,共经历了动议编撰、体例规划、实际 编撰、撰注完善等四个阶段先后有十九位作者参加编撰。在传承过程中,大 唐六典共出现了北宋元丰本、南宋绍兴本、明正德本和嘉靖本、清嘉庆扫叶 山房本和光绪广穰书局本等多种版本。同本也出现了享保近卫本、天宝官板、 广池内暇本镣版本。大唐六典) 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记载了行政机关运转制 度、官吏任用嗣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司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六种制度。 大癀六典的编撰体例决定了其内容来源于唐代当时j 下在行用的各项制 度的令、式,但大唐六典对东都太痢、翰林学士、政事堂、使职等众多出 现于成书之前的较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有缺略,形成了大唐六典所载制度 与唐代实际制度之间“大同小异”的关系,削弱了它对实际行政管理的指导意 义,这就决定了大唐六典的性质不是行政法典,而是一部唐代行政令、式 的汇编集 大唐六典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大唐六典编撰完成后,不仅对唐 代后期的政治生活产生过影响,对后唐、北宋的政治生活也起过直接的指导和 规范作用。到了明、清两代,仍然得到了当时君臣的频频关注,体现了巨大的 社会价值。大唐六典的社会价值还惠及海外。影响了十八世纪初叶的同本 封建政治。同时,大唐六典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的史料,与通典职官典、文献通考职官考、唐会要比较,具有很 高的史料价值。这些史料有的是其它典籍漏载的,有的则是其它典籍载而未 详的。而且,大唐六典所载史料与其它史籍还有着强烈的互补性。 关键词:大唐六典;作者版本;编撰过程;主要内容;性质:文献价值:评价 硕士举位沦之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n sa n dd i s c u s s e s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t h ea u t h o r , c o m p i l i n gp r o c e s s ,k i n d a n dd o c u m e m a r yv a l u e so fd a 一勋憾l i u d i a n i tt o o k s i x t e e ny e a r sa n dn i n e t e e nw r i t e r st oa c c o m p l i s hd a t a n g - l i u d i a n ,f r o ma d v i s i n g c o m p i l i n g ,s y s t e mp l a n n i n g ,c o m p i l i n g t o p e r f e c t i n g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o v e r - h a n d i n g ,d a t a n g - l t u d i a n c a m eu pw i t h 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y u a n f e n g v e r s i o n ,s o u t h s o n gd y n a s t ys h a o x i n gv e r s i o n ,m i n gd y n a s t yz h e n g d ev e r s i o na s w e l la sj i a j i n gv e r s i o n ,q i n gd y n a s t yj i a q i n gs a o y e s h a n f a n gv e 博i o na n dg u a n g x u o u a n g y a s h u j uv e r s i o n a n dt h e r ew e r ex i a n g b a o j i n w e iv e r s i o n ,t i a n b a o g u a n b a n v e r s i o na n d g u a n g c h i n e i t i a n v e r s i o no f d a t a n g - l i u d i a n i n j a p a n d a t a n g - l i u - d i a n r e c o r d e d t a n gd y n a s t y s i n s t i t u i o n s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 g o v e r n o r - s e l e c t i n g , c c o n o m y ,m i l i t a r y , j u s t i c ea n ds u p e r v i s i n g i t sd e c i d e db yt h ec o m p i l i n gs y s t e mt h a td a - t a n g - l i u d i a n sc o n t e n t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c o m m a n da n do r d e ro ft h et e m p o r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b e i n ge m p l o y e d b u tf o r t h er e a s o nt h a t d a t a n g - l i u - d i a n a l s ol a c k e d i m p o r t a n tp o l i t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e x i s t i n g b e f o r ei t s f i n i s h e d ,s u c ha sh a n l i ns c h o l a r , p o l i t i c a l a f f a i r s h a l l ,e t c t a n g - l i u - d i a nw a sw e a k e n e di nd i r e c t i o nf u n c t i o ni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w a sj u s ta c o l l e c t i o no f t a n g l a s t y sc o m m a n d o r d e r b u tn o ta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a wb o o k d a t a n g - l i u d i a n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o c u m e n t a r yv a l u e s i tn o to n l y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l i f eo f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b u ta l s od i r e c t l yc o n d u c t e da n d r e g u l a t e dt h e p o l i t i c a ll i f e o fl a t e - t a n ga n dn o r t h s o n gd y n a s t y t i l l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d a t a n g - l i u - d i a ns h e ws og r e a t s o c i a lv a l u e st h a ti t s f r e q u e n t l yc o n c e m e db y t e m p o r a lk i n g sa n dl i e g e m e n i te v e nh a di m p a c to nj a p a n e s ef e u d a lp o l i t i c s m e a n w h i l e ,d a t a n g - l i u d i a nr e m a i n e de n o r m o u sv a l u e d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o n p o l i t i c s ,m i l i t a r ya n dc u l t u r e ,s o m eo f w h i c hw e r eo m i t t e da n ds o m eo fw h i c hw e r e o n l yb r i e f l y r e c o r d e db yo t h e rb i b l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n d a t a n g - l i u - d i a n a n dt h o s ei no t h e rb i b l e sc a n s u p p l e m e n te a c h o t h e r k e yw o r d s :d a - t a n g - l i u - d i a n ;a u t h o rv e r s i o n ;c o m p i l i n gp r o c e s s ;m a i nc o n t e n t ; k i n d ;d o c u m e n t a r yv a l u e s ;r e v i e w 硕士举位论之 m a s t e r s1 _ i l f s l s 引言 唐开元十年( 公元7 2 2 年) ,山唐玄宗钦命,“诏书院撰六典以透”1 1 1 此后历经四位名相( 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 ,至少十四支大手笔( 陆颦、 徐峰、韦述、赵冬曦、成庚业、毋煲、余钦、孙季良、贺知章、刘郑兰、卢若虚、 陆善经、萧晟、苑威) 参与修撰,绵延十六年。修成大唐六典三十卷。 大唐六典的内容,主要是唐朝中央政府各部门的机构设四、官员编制、 职掌权限。政府各部门之问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制度。可以说,此书于唐朝 职官制度,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论述之详尽,史料之翔实,在众多典籍 中独树一帜这样一部出唐代皇帝提出、众多大臣参与编撰注释、于唐全盛时 期完成的原汁原味的重要典籍。是治唐史不可忽略的第一手史料值得深入研 究 。 不少学者已经对大唐六典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在 一些主要问题上尚需深入分析与探讨。如大唐六典在唐代的行用阀题以及 大唐六典的性质和评价阔题。 关于大唐六典在唐代的行用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刘逖的试说 的施行问题1 2 l 、钱大群和李玉生的 性质论1 3 1 认为并末 行用。韩长耕关于 行用问题 4 1 、宁志新 性质刍议 i s l 则持实际上的行用说。后者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大唐六典的性质,目前学术界有两大类观点:一为行政法典说。第一 个明确指出大唐六典为“行政法典”的是学者杨鸿烈。他在中国法律发达 史1 6 中断言大唐六典“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行政法典”。此的也有学者( 如 中国的郁嶷、陈顾远、日本的织万用等) 或多或少地触及到此点。上个世纪八 【l 】太腰新语 【唐 刘肃撰中华 局,1 9 8 4 年 2 】试说 的点行姆题 。刘逖撰,( 北京师院学撤1 9 8 3 年第z 螭 【3 】 性质刍议 。宁出瓤撰。l 中陶虫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 【6 中礞法徽述史桷鸪烈蒲i 湃书店 1 1 版 l :1 9 9 0 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l | f s f s 十年代,持此观点的学者不乏其人,当时的许多“中国法制史”类教材多为此种 意见。近年来,持行政法典说的学者以王超为代表。王超的我国古代的行政 法典 认为它是一部“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体例严谨的封建国家 行政法典”,其立法程序、体例和内容均是十分完备的。崔瑞德主编的剑桥 中国隋唐史1 2 1 第六章“编订法律”节指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汇编为大 唐六典,它成于李林甫掌权的最初几年”也是把大唐六典当成了一部法 律,并进一步明确,“它在一个多世纪中一直作为一部最方便的权威性的行政 法提要而被人利用,甚至在它阐述的许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机构被新官 署代替后也是如此”。韩国磐在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1 3 l 中认为,周礼是 后入拟定的行政法舆,大唐六典才真正是当时所依为准则的行政法典是 我国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行政法典,并被后代视为行政法规的典范。汪潜唐 代司法制度一唐六典选注1 4 1 不仅认为它是行政法典,而且认为正文、注文均 具法律效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反对行政法典说的观点逐渐抬头,宁志 新在 性质刍议中,修改调和了这一观点:“认为大唐六典是 一部没有币式下诏颁行的,存在着一定缺陷的不完备的行政法典;或更准确地 称之为准行政法典”。 二为非行政法典说。陈寅恪认为大唐六典是一部在唐代行政上“便于 征引之类书”1 5 j 。陈仲夫基本赞同此说:“大唐六典是一部以开元年蜘现行 的职官制度为本,追溯其历史沿革源流,以明设官分职之义的考典之书”i6 1 。严 耕望认为是一部“丌元时代现行职官志”1 7 。韩长耕认为是一部“最古最完整的政 制官文书”,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会制度史”。梁治平认为是官制法而 1 我国古代的行政法典一 一i 超撰。中国社会科学1 9 8 4 年笫1 期 【2 】剑桥中日隋唐史, 英隔】糍瑞德编中田礼会科学:i 版礼,1 9 9 0 年 ( 3 中国古代法澜史研究 ,韩国磐著,人民i 版礼,1 9 9 3 年 4 府代砸i 盍制度一庸六典选注,江潜蝙洼法律i 版社,1 9 8 5 年 5 阵寅恪集隋店制度渊谭略论稿脚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生活读书新j j l 】兰联书店 2 0 0 缸 ( 6 之性质与施行问题) 严耕蜘撰,r p , j l 院史浯所集 j 2 4 1 9 5 3 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l | ! s i s 决- :l l :j - t 么行政法【i l 。钱大群、李玉尘在 性质论巾,认为火廊六 典是“以显示有唐一代制度盛况为目的的一部官修典籍”“被允许列在秘书 省国家图书馆作为官方图书阅读”。 对于大唐六典的评价多数学者从其史料价值上加咀分析。张弓的 ( 唐六典 的编撰刊行和其他 2 1 认为此书“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唐代职官制 度以及有关的政令、史事是“一部唐前期职官全书”通过它可以了解唐代的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状况。陈高华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p 】认为,此 书注文分别追溯了诸官职的历代沿革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官制变革的概略,所 述职官成为两唐书官志的根据。书中收入若干唐代诏令,记载有不少重要 社会资料。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4 】则注重其:传的影响:大唐丌元礼、大 唐六典虽都是官修,对于史家对典制史的重视有影响。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中,大唐六典的性质是研究的核心。因为大 唐六典的性质一旦确立,其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如果确定大 唐六典的性质是行政法典,则毫无疑问,大唐六典一定是处于唐代政治 生活的中心地位它的内容在唐代是全部行用过的,而且对唐代的政治生活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这样一来,评价大唐六典也要从其行政 法典的性质这个角度去着手。但是具体研究起来。大唐六典的性质问题却 不是一下予就能解决的,要先从解决大唐六典在唐代的行用问题入手。因 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探究大唐六典所裁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 了与唐代实际制度的契合,从而弄清它的性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上述途径 力图触及大庸六典研究的核心问题 1 】l 新波斯人信札粱沿r _ ) 擎贵州人民m 版扑1 9 8 8 年 【2 ) 的煽掇刊行和j e 他,张弓攮史学月刊 1 9 8 3 年第3 期 【3 】中国古代史史科学陈高牛,陈智超蔫北京“l 版扎,1 9 8 3 年 4 】中罔史学史,白寿彝省,i + 坶人民:l l 版社,1 9 8 6 年 3 一、大唐六典的作者、编撰过程及版本沿革 ( 一) 作者 大唐六典的作者队伍阵容庞大,其中有莹帝、有宰相,也有一般官员, 这些作者或中途加入,或全程跟踪。或主持编撰全局或参与撰注完善,一共 有十九位之多。 唐玄宗是大唐六典编撰的发起者。该书题为“御撰”,就是说此书山唐 玄宗亲自撰写实际上。唐玄宗是一个挂名作者,他只是编撰的发起者。“开 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诏集贤院修六典。玄宗手写六条日:理典、教典、 礼典、政典、刑典、事典”【i i 。唐玄宗虽未实际参与编撰工作,但在编撰大唐 六典的十六年期问,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他不仅手写六条,为大 唐六典的编撰定下基调而且先后四次更换知院,并接受奏请加入作者达十 四名之多,充分保证了大唐六典在批批作者的努力下不断取得进展,直 至最终完成。, 李林甫是大唐六典众多作者中难一一位署名盼作者,其署名为:“集 贤院学士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修国史上柱国开国公臣李林甫等奉敕注上”。其实, 和唐玄宗一样。李林甫也只是一个挂名作者,大唐六典的实际撰注工作在 开元二十四年左右已经完成了。其后的两年,主要是一些修补工作,李林带之 所以能在此书之上署名。只是因为他在大唐六典编撰完成之时接任中书令 知集贤院事,按照惯例,集贤殿书院有书编成后,由其领衔奏上。这是大唐 六典编撰过程中的一大遗憾。因为一来李林甫是唐代著名奸相,早在新唐 书编撰对就被目为奸臣。列入了奸臣传,声名不佳。二来新詹书其本传 载:“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另掘旧唐书其本传:“太常少 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娄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日:闻有弄靡之庆。客视之掩 口。”人生男孩日“弄璋”,连这样妇幼皆知的基本常识都不懂,怎能肩负编撰 重任? 两唐书的张九龄传也均说李林甫“无学术”。如此鸿篇巨制,煌 1 新店斗 岂义忠, 北采】欧阳仕、求袢,中卢 5 局1 9 7 5 年 4 确士学位论交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煌唐典居然由这样一位素无学术、占论粗俗的奸臣署名奏上,实在遗憾李 林南知院事后除主持后续的撰注工作以外还于丌元二十四年奏请引入了大 唐六典的最后一位作者苑咸。新唐书李林甫传载:“( 李林甫) 善 苑咸、郭慎微,使主书记”,看来他是李林甫央袋中的人物,所以能在李林甫 的奏请下加入编撰队伍其在编撰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 张说是大唐六典众多作者t p 贡献最巨者。他是丌元年问的著名宰相之 一,也是“朝廷大手笔”,“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i f i 。他对编撰大唐六典的 第一个贡献在于,张说是大唐六典的编撰机构集贤殿书院的定名者和 保护者。集贤殿书院前身为丽正书院,丌元十三年四月唐玄宗因宴张说等贤才 于集仙殿,遂改集仙殿为集贤殿。并同时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书院因张 说等而定名,暇理成章地。张说也成为了集贤殴书院的第一任知院。此时书院 内学士有张说、徐坚等四人,直学士有赵冬曦、韦述等十人,侍讲学士有康子 元、侯行果等四人,号称“十八学士”。曾有人以学士或非其人、书院供腿太厚 两大理由欲将书院罢之赖张说保全要是书院因此而罢,则大唐六典之 编撰就不大可能了。有趣的是,这时提出罢掉书院的人,j 下是大唐六典作 者之一的陆坚1 2 l 。张说对大唐六典编撰的第二个贡献是,引入了一大批有 学问的作者,有力地推进了大唐六典的编撰工作。张说于丌元十年任丽f 殿修书使时,第一批引进作者“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颦、监察御史赵冬 曦皆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1 3 l ,引迸徐坚、贺知章、赵冬曦等三人;后于 刀:元十五年前后,第二批引进作者,是成虞业、毋煲、余钦、孙季良、韦述等 直人。大唐六典的最终编撰成功,其中自然有张说慧限识人的功劳。张说 i i u 脚书张说传 【后晋】刘殉等中毕书局,1 9 7 5 年 【2 】据新庸书t 张说传研裔书张说抟 5 毛是镣曙,误闲 疑说1 5 童论中柯“令i i | i 正书硫”之语, 可知当时尚束易名集贤院时问当在开元卜三年( 7 2 5 年) 之前,据i 膏拈绦华传和新j 葑书徐 ! 黾传 ,开元十五年( 7 2 5 年) 以前馀墼曾任秘书脓、左澈骑常侍职,来曾担任中书禽人职。又据新 府书艺文二l 之六典 解琏开元l 年( 7 2 2 年) 陆坚“起居禽人职;据新腑书陆坚伯开元 十二年( 7 2 4 年) 左右。任通事舍人职起居舍人、通事台人均属中书省管辖,统称中书舍人。可见张 说驳论中所谓“中书舍人”者非陆颦莫属。又( 玉海卷1 6 7i 宫室唐粲贤殿帖院云:“中书舍人 陆龌以学:i :或非其 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确证旧庸书) “馀坚”之误此处是根据笔者由 于工作关系接触封的即将 版的 中冒“ f :醢通史隋璃五代卷韧稿袖i 改定豹,汉人学营之教授蔷, 特此注忉。 3 】新庸书赞知带传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对太唐六典编撰的第三个贡献是。向唐玄宗推荐了后来实际主持编撰完成 大唐六典的张九龄。史载:“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堠为学士, 以各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张说参与编撰大唐六典的时间较长自1 丌元十年直至十八年去世,在前后 长达八年的时问里,张说一直领导着大唐六典的编撰。大唐六典亦有 原文记载此事:“张说为中书令,知院制( 事) ”l 。 萧嵩也是大唐六典编撰过程中的四位知院之一。两唐书本传中未 见其知集贤院事的时间,倒是玉海 p l 有记载:“( 开元) 十九年三月,肖( 萧) 嵩知院”。萧嵩的最大功绩是正确地对韦述委以重任,从而使后者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底定了大唐六典 的编撰体例,解决了历年来作者们的最大难 题。萧嵩参与绽撰大唐六典的时间较短,大概只有一年左右。 韦述是大唐六典的奠基者。关于韦述参与编撰的情况。新唐书其 本传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先是,沼修六典徐坚构意岁余叹e h 吾更修 七书,而六典历年未有所适。及萧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领其属,事蛆 于职,规制遂定”。由此段分析:1 韦述是大唐六典编撰体系的确立者:2 韦述是在萧嵩的倚重下,才负责确定编撰体例的;3 在韦述之前,大唐六典) 的编撰是没有实质性进展的。韦述于开元十年进入集贤院,时任直学士,后迁 起居舍人。但真正开始参与编撰工作是在开元十九年,萧嵩知院之后。 张九龄是大唐六典主要编撰工作的完成者。张丸龄是萧嵩知院事对的 副手,时问是在歼元十八年张说卒后,从此直到丌元二十四年罢相,一直主持 编撰工作。这段时间,正是大唐六典编撰完备的主要时期。可以说,张九 龄的个人文学才能和组织领导能力,对大唐六典的编挟工作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在他的主持下,又经过五年的艰难用功。手丌元二十四年基本完成了全 书的编撰工作。 1 ( 1 1 1 庸书张九龄特 【2 】太冉六典,拯9 。中柏省囊贤院史馆融使”1 9 8 6 年影印白东京广池学同事业部广池干九雠 i l 点内l l l 智雄朴订,喇和i i l 卜八年i 二月一l | ( 3 】蕞海 卷5 1 ,【南棠】i t :虑艘,l 海古臻l l i 舨社,t 9 9 2 年 6 其余作者中早期的有陆颦、徐烙、贺知章、赵冬曦开元十年t 时任起 居舍人的陆坚被诏编撰大唐六典。三年后。“张说知院。委徐坚”川。在这三 年中,陆坚在大唐六典的编撰方面是无所作为的。此后徐坚成为张说任集 贤殿书院知院事时的副手,这一点史籍的记载是一致的。但关于他当时的职务, 两唐书本传的记载均是左散骑常侍,大唐六典卷9 注文记载却是“右常 侍”。至于徐坚在编撰方面所做的工作新唐书韦述传记载:徐坚“构意岁 余,叹日:吾更修七书。丽六典历年未有所适”。也就是说,徐坚未能有大的 作为,直至开元十七年去世。贺知章在大唐六典编撰方面的作用,两唐 书本传的记载一为“累年无功”,一为“累年,书竟不就”。赵冬曦死于开元十 四年或十五年,参与编撰的时问不长,所起作用亦有限。 大唐六典的其他作者,也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比如毋煲,就是比 较有特色的一位。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目录学家,所撰目录学名著古今书录 四十卷收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还有余钦、成度业、孙季良、刘郑兰、萧 晟、卢若虚、陆普经等人参与了编撰工作。 1 】t 新庸书艺文惫 ( 二) 编撰过程 大唐六典的编撰由唐玄宗发起,主要目的是为了健全唐王朝政治制度, 巩固唐王朝统治,兼有总结规范现存政治制度,统理当世,垂范将来之意a 唐 人吕温有一段话专论唐玄宗编撰此书:“国家与天维新,改物视听,太宗拯焚 溺之余,粗立统纪:玄宗承富庶之后,方遐论思。爰敕宰臣,将明睿旨,集儒 贤于别殿,考古训予秘文,以论才审官之法,作大唐六典三十卷”。 编撰大唐六典,由集贤殿书院1 2 1 主持,“历十六年,知院四人,参撰官 十二人”p l 。这十六年的编撰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元十年( 公元7 2 2 年) 至十四年( 公元7 2 6 年) ,这是大唐 六典的动议编撰阶段。“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诏集贤院修六典。玄 宗手写六条日: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4 j ,玄宗还要求。“错 综古今。法以周官,勒为唐典”1 5 l 。然而此后三年,陆坚在编撰方面毫无作为。 开元十三年,张说主持集贤院,“张 既知院,委徐坚,经岁无规制”1 6 i ,徐坚也 是无所作为。这时,作者又增加了四人: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 1 。这 五年中,作者们“历年未有所适”,“累年无功”,未能丌始真正意义上的编撰。 第二阶段为开元十五年( 公元7 2 7 年) 至十九年( 公元7 3 1 年) ,此为大 唐六典的体侧规划阶段。丌元十五年前后,张说“命毋煲、余钦、咸虞业、 孙季良、韦述参撰”。张说卒后,“十九年三月,萧嵩知院”1 8 1 。萧嵩加“刘郑兰、 萧晟、卢若虚”参与编撰 9 1 。这时,“萧嵩引述撰定,述始摹周六官领其属事 归于职,规制遂定”【l0 1 ,至此,大唐六典的体例终于确定下来了。 e 1 】垒唐文卷6 2 7 代郑相公请删定六典、开元礼状,【清 徐松等,i :海古籍m 敝社,1 9 9 0 年 2 ) 开元1 1 年至i | 三年为掰正书院 1 3 8 玉海抬5 l 【4 】【6 】【9 新唐书岂文击 【5 】i 会庸文 卷 6 5 顾德章东都神主议) 引定开元六典救 7 】 新庸书赞知章怡 ;。张说表知章及徐峰、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1 5 累年无功。” 1 0 】新唐书书述传) 硕j 学位沦,之 m a s t e r st i i f :s i s 第三阶段是丌元二十年( 公元7 3 2 年) 至二t 四年( 公元7 3 6 年) ,这是 大唐六媳的实际编撰阶段。开元二十年左右,张九龄知院。又加陆善经参 与编撰。这时,大唐六典力丌始了为期五年的真难意义上的编撰工作。丌 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他本人退出了编撰队伍。但在他的主持和努力下, 大唐六典的主要编撰工作已经完成了。 大唐六典的撰注完善阶段则大约在丌元二十血年( 公元7 3 7 年) 至二 十六年( 公元7 3 8 年) 。李林甫代张九龄后。加入苑成,又经过近两年的撰注 工作,“二十六年书成”i l 】,按照惯例出李林甫领衔奏上。 综上所述,大唐六典的编撰,共经历了动议编撰、体例规划、实际编 撰、撰注完善等四个阶段。自丌元十年玄宗下诏经过近十年的讨论、摸索, 爿解决大唐六典的体例问题。丌元二十年张九龄主持集贤院后又经过五 年的“艰难用功”| 2 1 ,才完成全书的主要编撰工作。再经过近两年的打磨,才最 终完成了大唐六典: 【i 新庸啦岂文忠 2 】直斋* 录解题卷6 “庸穴媳”条,【南永 陈振孙,i :海古碚f | ;版= f i = 1 9 8 7 年 9 ( 三) 版本沿革 关于大唐六典的版本系统,二十世纪唐研究1 1 1 引用我国及f i 本学者 的研究成果,将其整理为下图( 图表1 ) : 图表1 躲溉杠非鼬卜叭礴r = ? 斟岫j = ! ? 由上图可见,大唐六典的版本系统较单纯。现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详 述如次: 托宋元丰本是大唐六典最早的版本。掘现有资料来看。大唐六典 修成后在唐代并未刊刻,只有抄本。因此,玉海卷5 l 谓:“宋朝熙宁十 年丸月。命刘挚等校六典。元丰元年成,上之。三年,禁中镂版。以摹本 赐近臣及馆阁”,这是关于大唐六典l 最早版本的文献记载。但此版本的大 唐六典已亡侠。张弓 的编撰刊行和其他持此说。中国历史 大辞典0 - i 也称:“书初刊于盐零元丰三年( 1 0 8 0 年 ”。 而黄永年唐史史 料学1 3 】未提及此版本。 南宋绍兴本是大唐六典最主要的版本。宋室南渡后,绍兴四年( 公元 1 1 3 4 年) 重刻大唐六舆,是为绍兴本。此后传世的大唐六典诸本,山 明砸德本直到清来的广雅书局本一脉相承,均属南宋绍兴本系统。这部宋版 残本为“来绍兴四年温州州学刻递修本”,今尚有残卷存世。关于绍兴本的残卷 及收藏情况张弓 的编撰刊行和其他称,“其原为李盛铎、傅增 【l 】二1 1 世纪礴研究胡辊等主编,中圃 l :会科学i i 版 l :,2 0 0 2 年 2 中嗣历丈太辞典 中离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f :海甜书m 版社,2 0 0 0 年 【3 庸史史料学) 嚣水年著 l 坶书店m 版社2 0 0 2 年 湘所藏,当年尚存十五卷,现在仅存三、二十八至三十等四卷,藏北京图书馆”。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谓,“残存一至三、七至一五、- - j k 至三十等共十五卷, 原分激北京图书馆及李盛铎、傅增湘处,今分藏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和南京博物院”。经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查证,火唐六典在北京大 学图书馆的典减号为“s b l 4 0 2 9 ”外观形状为“蝶装、2 册( 2 木丽) ”,其后附 注“蝶装残本,存卷之三- :l 四一页,卷一二之一血计六二页,纸背有国子监 崇文阔书印”。考虑到黄永年的说法成于2 0 0 2 年,较张弓1 9 8 3 年的说法晚出 近十年,黄说较确。 大唐六典明代版本有正德本、嘉靖本两种。明弘治( 公元1 4 8 8 1 5 0 5 年) 年问明孝宗“诏修会典”结果发现大唐六典已“世无刻本”。当时参与 修订会典的武英殿学士王鏊。偶自中秘( 内廷书库) 检得一套大唐六典,“手 录以归”后来,王鏊将此录本交给浙江按察使席文同,席“捐俸命工刻之”。 后又经其继任者李立卿的努力。遂于j 下德十年( 公元1 5 1 5 年) 刻成,是为正 德本l i i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称其为“明正德十年席书、李承勋刻本”。其后 的明嘉靖二十三年( ,公元1 5 4 4 年) ,浙江按察司再度刊刻大唐六典。是为 嘉靖本。因此,黄永年唐史史料学称为“明嘉靖二十三年浙江按察司刻本”。 嘉靖本与正德本几乎一致。这两个明代版本由王鏊仓促中录自中秘书,当时没 有详校,以后又未能覆勘,故错误之处甚多。 大唐六典清代版本有嘉庆扫叶山房本和光绪广雅书局本。清嘉庆五年 ( 公元1 8 0 0 年) ,扫叶山房校补明本大唐六典而刊印之,是为嘉庆本。光 绪二十一年( 公元1 8 9 5 年) ,广雅书局复以嘉庆本为底本刊刻之,是为广雅书 局本。简称局本。嘉庆本、局本这两个清版本虽经校订,补了明本大唐六典 之缺,但所补或据史籍,或竟以意为之又未注出处,故两者皆非善本。 解放以后,中华书局先压于1 9 3 3 年和1 9 9 2 年出版过大唐六典的两种 版本。一为古逸丛书三编影印现存的十五卷残宋本,一为陈仲夫点校本, 书名为 简介,校勘精审。 另外,大唐六典曾经传入同本,时间应该是在中唐时期,即大唐六 【1 】以l :据广池内l l l 奉中的i :箍重刊店六典序 硕士擘位论丈 m a $ t e r st l l i ! s i s 舆编成不久,而且是由当时赴唐留学生或僧侣携带回国昀,此时无疑是手抄 本,北宋元丰本和南宋绍兴本是否传入r 本,目前已不可考。明币德本和嘉靖 本则传入了开本。此后,在r 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版本系统,主要有享保 近卫本、天宝官板、广池内田本等三种版本。十八世纪初叶,德川幕府的太政 大臣兼摄政近卫家熙( 公元1 6 6 7 1 7 3 6 年) 酷爱大唐六典。他憾于明本大 唐六典缺页、讹夺严重。决意亲自补难。公元1 7 1 2 年,他以明嘉靖本为底 本,根据两唐书、太平御览等季卜其阙漏,又以正德本台校之。经十多年 努力,于开本享保九年( 公元1 7 2 4 年) 校补完成,是为享保本。黄永年认为, 该本“掘正德本又甩嘉靖本及旧唐书 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通典 等书校朴,尚称精审,缺点是未得宋本参校,致卷七屯田郎中条有大段脱文”。 r 本的天宝官板则刊行于= 十世纪初时,实际上是清广雅书局本的翻刻本。 广池内用本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版本。该版本系f l 本广池千九郎训 点、内罔智雄扑订本于1 9 7 3 年刊行二十世纪初叶,闩本法学家广池千九 郎为同r 本律令作比较研究而丌始注解大唐六典。他以享保本为底本,先 在上面做句读、训点、夹注,进而做了注解。这个本子在他生前并未出版。半 个世纪以后的1 9 7 2 年夏,内嗣智雄根据日本收藏的宋绍兴残本大唐六典 照片、四库全书所收职官分纪一书引用的大唐六捉文等,对享保 本又加以补订。于硌和四十八年( 公元1 9 7 3 年) 由广池学园事业部影印韵行。 此本r 本学者评价甚高。黄永年也说“此本在享保本上用北圈所藏宋残本校 往,脱文也据宋本补入,成为目箭较完善之本”。f l l 饵历史大辞典同时认为: “现有1 9 7 3 年日本所刊广池千九郎、内田智雄舍校宋明诸本,为最佳之本”。 这也是本文所据的本子。 硕士擘位论文 m s t e i i st | l f 、i s 二、大唐六典的基本内容 ( 一) 结构概说 大唐六典全书3 0 卷,约1 9 5 6 1 2 字。分别是卷1 三师三公尚书都省”, 卷2 “尚书吏部”,卷3 “尚书户部”。卷4 “尚书礼部”。卷5 “尚书兵部”,卷6 “尚 书刑部”,卷7 “尚书工部”,卷8 门下省”卷9 “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卷 1o 秘书省”,卷l l “殿中省”,卷1 2 “内官宫官内侍省”,卷1 3 “御史台”,卷1 4 “太 常寺”,卷1 5 “光禄寺”,卷l6 卫尉宗正寺”,卷1 7 “太仆寺”,卷1 8 “大理寺鸿 胪寺”,卷1 9 “司农寺”,卷2 0 “太府寺”,卷2 i “国子监”卷2 2 “少府军器监”, 卷2 3 懈作都水监”,卷2 4 诸卫”,卷2 5 “诸卫府”,卷2 6 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 左右春坊内官”,卷2 7 “家令率更仆寺”,卷2 8 “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卷2 9 诸 王府公主邑霉”,卷3 0 l 三府督护州县官吏”。从整体结构来看,大唐六典有 如下特点: 1 正文较少、注文偏多。大唐六典l 的内容。可分为正文和注文两大部 分。所谓注文是指分列于正文之下的备注说明。就篇幅字数而言,讴文部分 大大少于注文部分的内容,只有注文的一半多一点。 2 京官为重、外官为轻。大唐六典3 0 卷中,中央机关2 4 卷,东富3 卷,后宫l 卷,王府1 卷地方机关1 卷。在地方机关l 卷中,包括了三府( 京 兆、河南、太原) 、都督府( 上、中、下三等) 、州( 上、中、下三等) 、县( 京 县、畿县、天下诸县) 、都护府( 大、上二等) 。以及镇、戍、岳、渎、关、津 等等其范围之广,显然不是一卷的内容所能概括的。对予为数众多、内容丰 富的地方机关如此处理,是大唐六典体例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缺憾。 3 形式单一、内容丰富。大唐六典的行文方式,是先用一两句话概括 职官的职掌,然后细述嗣该职掌有关的各项政务、政策及令式,介绍其下属职 司3 0 卷的所有职官均如此处理,虽然周详明晰,有条不紊,但就行文形式而 言,不免平直单一。在此单一的写作形式之下由于其“官领其属、事归于职” 的编撰体例,大唐六典“无论政治、经济、财政、文化、选举、边防、军制、 舆地、方物、交通、职官、礼仪、刑律、朝章、服饰,概言之- 上至朝纲大政 国策方略,下至贩夫驿卒阳事翦荛,旁及四夷边防要典f l l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 丰富。 1 】关于( 人脚六典) 行甩问题 ,韩k :耕撰中田史研究1 9 8 3 年第l 期 1 4 ( 二) 内容简介 大唐六典一文约7 3 3 2 9 字,占全部篇幅的3 7 5 。注文约1 2 2 2 8 3 字, 占全部篇幅的6 2 5 。 大唐六典正文的内容,主要是各行政机关的官员编制、品级、职掌和 内设机构,该行政机关相关的各项政务刳度。注文的内容,则为各行政机关的 职官沿革,政务制度的补充、解释。正文、注文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形 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大唐六典的全部内容。总的看,大唐 六典主要展现了行政机关运转毒q 度、官吏任用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 司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六种制度。这些制度当然没有在大唐六典中单独立 卷,而且其相关制度规定也散见于各卷之中并不完整,但由于这些内容直接 由唐代中央政府官员取材于当时正在发挥效力的有关上述各项制度的令式条 文,其史料价值是不容低估的现将上述制度综合概述如下: 亍政机关运转制度 只常公务方面,主要是作息和值班制度,大唐六典记载了一些具体规 定:“凡内外百僚,日出而视事,既午而退。有事则直宫省之”。“凡尚书省官, 每同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一转以为次”,“凡诸司罱直皆有定制”。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运转的主要内容。公文的种类、印发及存档,也有 相应的规定:“儿上之所以逮下,其制有六,臼制敕册令教符”。“凡文案既成, 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只,纳诸库。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 其事目,无或差缪,然后印之,必书于历,每月终纳诸库”。 唐政府非常重视行政效率的提高,将日常公务分为大事、中事、小事、狱 案等类别,分别限以具体的工作日,以此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公文旅行”,拖 沓误事。“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只受,二f ; i 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小事判勾, 经三人已下者给一日,四人已上给二只。中事每经一人绘二r 。大事备加一只。 内外诸成率此”【1 1 。 【1 以i :均据人鹰六典 j 睡1 。三师:二公尚书都有” l s 硕士擘位论交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该相互配合才能协调运转。大唐六典也有相关 规定柬避免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误事。如“侍中注制可,印缝署t 送尚书省 施行,l l l ,这是门下省与尚书省之问的运作机制。“凡诸司百官所送犯洋而 质之,以上刑部,仍于中书门下详复”1 2 】,这是有关大理寺与刑部关系的规定。 “( 武库武器) 其有损弊者,则移于少府监及盒吾修:三”p l ,这是协调卫尉寺与 少府监等机构之间关系的规定。 2 官吏任用制度 官吏的教育培训,是整个官吏任用制度的基础,也是唐代职官体系的储备 资源。唐代官吏教育主要依靠官学,即中央各类官学与地方州县官学。国子监 分为六学:一为国孑学,“国子博士掌教文武三品已上及困公子孙,从二品已 上曾孙之为生者”,学生3 1 ) 0 入;二为太学,“太学博士掌教文武官五品已上及 郡县公予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学生5 0 0 人:三为四门学,“四门博士掌 教文武官七品已上及侯馅予男子之为生者”,学尘5 0 0 人,俊士8 0 0 入;西为 律学“律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学生5 0 人:五为 书学。“书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廒人子之为生者”,学生3 0 人;六为 算学“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学生3 0 人【4 1 。另门 下省弘文馆学生3 0 人,东富崇文馆学生2 0 人,其尘源办有规定,“补弘文崇 文学生例,垒宗缌麻已上亲”i s 。州县官学三府有经学学生8 0 人,医学学 生2 0 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有经学学生6 0 人,医学学生j5 人, 下都督府、中州各有经学学生5 0 人。医学学生1 2 人,下州有经学学生4 0 人, 医学学生1 0 人,京县、畿县、上县各有学生4 0 人中县有学生2 5 人,中下 县、下县各有学生2 0 人1 6 】。 官吏品秩与俸禄,是官吏制度的重要内容。唐代任官,须先获出身,有出 身后叙散官阶,取得散官阶后才能任职事官。有职有阶者为职事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平台运营模式创新与竞争力提升研究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技术改造路径研究报告
- 理财行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农业产业强镇资金申请报告:2025年政策导向与产业协同发展
- 农业产业园项目2025年市场机会分析与效益评估报告
-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配方优化与婴幼儿听力保护研究报告
-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前瞻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与监理课件
- 新能源行业2025年危机公关法律法规解读
- 华文版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 物流消防应急预案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焊装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城镇污泥标准检验方法CJT221-2023 知识培训
- 我们爱劳动(课件)一年级上册劳动苏科版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新修改)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一章
- 就业心理准备与心理调适-课件
- 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天天练A4纸直接打印
- 事业单位个人简历表格(模板)
- 微商心态分享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