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后汉书》版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范晔后汉书成书以来,其传布经历抄本时代和刻本时代两个阶段,产生抄本和 刻本两类版本。经考证,抄本原有范晔原书、刘昭注本、吴均注本、李贤注本四大系统, 隋唐之际尚存范晔原书、刘昭注本、李贤注本三大系统的抄本。自宋开始刊刻后汉书, 经元、明、清三代翻雕、重刻,后汉书版本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本形 态,进而构成不同的版本系统,同一系统的版本文本形态不一定相同,但内容基本相同。 自淳化本肇后汉书刻本之始,至清武英殿本,历代官刻本基本上一脉相承,是后 汉书历代刻本的主干,其他各支系皆从此主干出,形成完整的后汉书刻本系统。 从文字内容而言,刘元起首次将刘颁刊误附入后汉书注中,其后刻本多附刘颁刊误, 刘颁刊误成为鉴别版本的一项重要因素。 关键词:后汉书,版本,抄本,刻本,版本系统 h o u h a ns h ue d i t i o nr e s e a c h a b s t r a c t f a ny e sh o u h a ns h u ,w h i c hs p r e a d e dt h r o u g ht w os t a g e so ft r a n s c r i p i o nt i m e sa n d e d i t i o nt i m e s ,r e s u l t i n gi nt w ov e r s i o n s - -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d i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r e s e a r c h , t h e r ea r ef o u r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s y s t e m s ,i n c l u d i n gf a ny e so r i g i n a l ,l i uz h a o ss c r i p t ,w uj u n s s c r i p ta n dl ix i a n ss c r i p t i n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o n l yt h r e em a j o rm a n u s c r i p t so ff a ny e , l i uz h a oa n dl ix i a n ss y s t e ms u r v i v e d t h ef i r s tt i m et os t a r t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e n g r a v e so f “h o u h a ns h u w a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na f t e ry u a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sm in i n g e n g r a v e sa n dr e p r i t i n g ,t h ev e r s i o n so fh o u h a ns h um u l t i p l i e du n c e a s i n g l ya n df o r m e d d i s t i n c t i v et e x ts h a p e sg r a d u a l l y ,a n dt h u sc o n s t i t u t e d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o ns y s t e m s a sar e s u l t , t h o u g hi d e n t i c a ls y s t e m se d i t i o nt e x ts h a p ew a sn o tn e c e s s a r i l ys a m e ,t h ec o n t e n tw a s t ot h e s a m ee f f e c tb a s i c a l l y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t h ee d i t i o no fc h u nh u a b o o kt ow uy i n gd i a nb o o k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a l ld y n a s t i e s o f f i c i a lv e r s i o n sw h i c hw e r ea l lp r e v i o u sb o o k s b r a n c h ,b a s i c a l l yc a m ed o w ni n o n ec o n t i n u o u s1 i n e o t h e rv a r i o u sc o l l a t e r a ls e r i e sa l ls t e m e df r o mt h eb r a n c h1 e a v e s ,a n d f o r m e dc o m p l e t eb l o c k - p r i n t e db o o ks y s t e mo fh o u h a ns h u s a y i n gf r o mt h ew r i t i n gc o n t e n t ,l i ub a nc o r r e c t i n gp r i n t i n ge r r o r sw a sa t t a c h e di n t o h o u h a ns h uw h e nr e p r i n t e dx in i n gb o o ki ns h a ox i n ge n d a f t e rt h a t ,t h eb l o c k - p r i n t e d b o o k sm o s t l ya t t a c h e dl i ub a nt op r o c l a i mc o r r e c t sp r i n t i n ge r r o r s ,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 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i nt h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e d i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h o u h a ns h u ,e d i t i o n ,t r a n s c r i p i o n ,b l o c k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v e r s i o ns y s t e m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笪垒! 至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 日年 月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 j 恩。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 l 刖吾 一、后汉书版本研究现状及不足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 太子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续汉书文,梁刘昭注。后汉书自问世以来, 研究者代不乏人,然对其版本研究至今还没有一部系统全面的专著问世,是后汉书 研究的薄弱环节。 最早著录后汉书版本的,当时是南朝梁刘昭的后汉书注,惜其早亡。之后, 李贤注后汉书,对唐前诸本做了一次清理,李贤注疏多处援引俗本、流俗本予以佐 证,有4 2 处之多。李贤所载诸本异文是后汉书抄本时代版本研究的宝贵材料,但 鉴于后汉书宋前抄本今无传本的情况,这些宝贵材料并无实际意义上的价值。 自宋以降,后汉书有了刻本,后汉书版本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历代公私书 目对其版本的著录。宋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开始记 载书籍的版本形态。而尤袤遂初堂书书开始皆列同书的不同刻本,目中所录,一书 多至数本,如:“川本后汉书、越本后汉书”。与赭刻本同时产生的还有各 次校刊时的校勘记,北宋时刘颁东汉刊误,南宋吴人僳撰两汉刊误补遗这些校 勘记,对考订诸本文字异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明代书目多数只记诸本卷数或册数,不记文本形态,于后汉书版本传承考订并 无直接价值。惟南雍志经籍考对考订南监本的底本具有很高的价值。 清代是后汉书研究的鼎盛时期,学者将考证学引入后汉书研究,对后汉 书文字的衍、讹、脱、误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为确定 后汉书版本系统及优劣提供广可信的依据。重要的有:惠栋后汉书补注,侯康 后汉书补注续与沈铭彝后汉书注又捕皆承惠栋补注;周寿昌后汉书注补证; 李慈铭后汉书札记;沈家本后汉书锁言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三史 拾遗、 廿二史考异;钱大昭后汉书辨疑、续后汉书辨疑;赵翼廿二史 剖记;洪亮吉四史发伏;沈钦韩后汉书疏证。这些成果多为清代后汉书 版本研究者充分使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后汉书的版本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些校勘 。川本即南宋蜀刻大字本:越本即越州本,南宋建炎三至明年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 元“绍兴”,升越,i 1 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刻于绍兴之书,世称越州本。 l 前言 成果多为清代各书目题跋所援引。著录后汉书版本的相关书目有:陆心源萌宋楼 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杨绍和楹书偶录;赵宇建旧山楼书目;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荛 圃藏书题识再续录、百宋一廛赋注、百宋一廛书录;缪全孙艺风藏书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缝 守。 这些书目重在异本著录,鲜于版本源流探讨;且多重宋元旧本,不重明清新刻。清 末,番禺范公诒集历代众家书目记载所长,辑成后汉书旧本考一卷,专列后汉 书宋元版本,对后汉书版本做了一次整合归总,但其书只是摘录各书目题跋中有 关后汉书版本的记录,归于同一版本之下,归纳出宋元本凡2 2 本。确切地说,此 书只是一部资料汇编,而无创建,也不考订版本源流。 近现代后汉书版本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 两浙古本 考,是考订精审的版本专门论著,二书论及宋版后汉书的刊刻及其承继,但只是 概括性的一般论述,未作深入具体的探讨;赵万里著有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也是 仅局限于宋本的研究。此外,日本学者尾崎康正史宋元版研究、以正史为中心的 宋元版本研究,对现存的宋元本后汉书版本形态的考察,有些论述颇有见地,如 对刘元起与黄善夫二本关系的考订。 此期的书目题跋有: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傅增湘藏 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静嘉堂文库观书记、藏园群书题记;张元济涵 芬楼烬余书录、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校史随笔及二十四史校刊题跋; 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黄裳来燕榭读书记;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顾 廷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贾晋华编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等。王先谦撰后汉书集 解广收诸家考证,对以前的注进行了又一次清理,其述略对后汉书宋代官刻 版本做了一个简要概括。这些书目尤其是黄裳以下诸目及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 邵友诚的续录,记载范围扩展到明清甚至是民国时刻本,是对范公诒之前书目的补充。 总体上看,后汉书版本研究偏重于刻本,抄本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刻本研究仍 停留在版本著录阶段,长于异本著录,不足在版本源流考订,且不成体系。任何学问发 展到一定程度,都需要一次清理总结,即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以促进该学问的进一步发 展。范公诒后汉书旧本考即是对后汉书版本领域异本著录阶段成果的总结,其 。范公诒撰两汉书旧本考,下卷为后汉书旧本考。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的近现代书目只是对以前书录的补充。范公诒后汉书旧本考是后汉书异本著 录阶段研究的最高成果,也是这一阶段研究结束的标志。后汉书版本研究发展到了 考订版本源流的新境界。而自清末直到今日,后汉书版本研究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选后汉书版本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有打破僵局抛砖引玉的意思,又逢中华书局重 新点校( - - 十四史及清史稿,研究各史版本也有一定现实意义。不求添与同列, 惟冀有俾于学者。 二、研究思路及创新 鉴于后汉书版本研究现状及不足,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全面系 统地对后汉书版本进行一次整理,梳理后汉书历代版刻本末,考订各本传承关 系。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考订后汉书成书情况及抄本的异本状况。由于后汉书宋前抄 本今已不存,故无人涉足这一领域,使得宋前后汉书流传存佚情况,至今缺然。首 先,以后汉书相关文献为线索,考订后汉书成书情况及范晔原书的流传情况。 其次,鉴于后汉书抄本不存这一情况,通过史志记录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清 代学者关于后汉书的研究,以后汉书诸家注本为主线,考订各注本系统的异本 存佚情况,归纳后汉书宋前抄本系统。在此过程中,对历来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订 论证,如:1 、吴均、刘熙注后汉书说;2 、“熙实为昭之讹 ;3 、李贤注选用底 本的问题;4 、对隋唐志中关于后汉书抄本的记录,出现多种卷数现象原因的 探讨。通过这部分的探讨,首次考订后汉书注疏历史及各注本系统抄本的传承关系, 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但鉴于后汉书宋前抄本今无传 本的情况,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理论价值大于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考订后汉书的历代版刻及各版本传承关系。以历代史志及公私书 录著录为线索,考订后汉书各版本的刊刻始末、文本形态及传承关系,进而归纳出 后汉书的版本系统。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对后汉书版本进行一次综合考述,从而 找出其版本传承系统,以使后汉书版本研究系统化,特点是全面,尽可能对后汉 书现存及不存的版本均作论述。此部分的创新点: 1 、系统全面考订后汉书各本异同及传承关系: 2 、关于后汉书的传、志合刻过程的新考证,般认为后汉书传、志合刻 始于乾兴本,本文经考察,认为景祜本才是第一个合刻本; 前言 3 、关于刘元起刻本与黄善夫刻本的关系,今有刘元起、黄善夫两家后汉书传 本,经本文考证,黄善夫刻本实际上就是刘元起刻本; 4 、绍兴三刻实为两刻。绍兴初有蜀刊大字本,绍兴中后期有江南东路转运司刻本, 绍兴末有重刊熙宁监本,此三本行款相同,避讳相似,清代书目关于九行十六字本著录, 有定为将江南东路转运司本的,也有定为蜀大字本的。经本文考证,绍兴末重刊熙宁本 即江南东路转运司本。 5 、关于大德本和集庆路儒学梓本的关系,历来认为有集庆路儒学这一刊本,实际 上,所谓的集庆路儒学本只是不同时期对大德本书板的一种称呼。 6 、关于嘉靖南监本的地本分歧。一般认为南监本出自大德本,经本文考订,实则 出自宋本。 不足之处。对后汉书抄本的考订,因宋前抄本不存,无实物参考,对各抄本不 能作具体考订,只能据史志及典籍的零星记载作一概括性考述;对刻本的考订,本欲尽 量遍考各本,但因资料不足、能力所限、时间仓促,对于不能考订其版本传承关系的也 予以罗列,以显后汉书的刊刻全貌。由于条件所限,见到的实物有限,对各版本的 考察多数只能以公私书录及相关文献记载为主。对后汉书版本并无考订全面,尤其 是明代私家刻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陈浩校勘监本跋日:“汲深而后知缏之短,扫迅 而后知叶之多,为悚惭,罔知所措。 见此言,心有戚戚焉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后汉书原始版本及流传 一、后汉书成书情况考 ( 一) 纪传志 范晔,南朝宋人,生於晋安帝隆安二年( 3 9 8 )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 元嘉九年( 4 3 2 ) ,左迁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范晔撰后汉书原定十纪、 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益取与班氏前汉书相应 。至元嘉二十二年( 4 4 5 ) 范晔以谋反罪仓促下狱,后汉书未及完成,只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狱中与诸 甥侄书日:“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 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复未果 :即又没有结果。范晔 原本打算遍作十志,没有完成,此其一未果: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也没完成,此其二 未果。虽十志未及遍作,然据王先谦考证,范晔被诛时,后汉志至少已经完成五志, 且至齐时,仍然有传本。王先谦谓:“范有百官志已见帝后纪,有礼乐志、舆 服志见东平王仓传,有五行志、天文志见蔡邕传。又南齐书文 学传:檀超掌史职,议立十志,百官志依范晔,合州郡,是范书齐时尚有存者, 超目见能举其例,至梁乃全佚。 需要注意的是,南齐书文学传中檀超所谓“百 官志依范晔”,不一定就是指依范晔百官志。南齐书百官志序谓:“尉宗选 簿,以述百官,梗概钦明,阶次详悉。 王鸣盛据此谓:“尉宗又别自作选簿 ,回 檀超所依者,有可能指选簿。 又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沈约谢俨传日:“范哗所撰十志,一皆托俨。 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 为恨。” 胡玉缙日:“今沈约书无俨传,当出徐爰、孙严诸书。” 徐爰和孙俨宋书 今皆无传本,不可考。清人姚范认为宋书原确曾有谢俨传,后遗失了。四库 全书总目日:“范晔是书,以志属谢瞻,范败后,瞻悉蜡以覆车,遂无传本。”胡 回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o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留南齐书卷1 6 百官志,第3 1 1 页。 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2 9 ,后汉书一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第2 4 4 页 园后汉书卷1 0 下皇后纪下,第4 5 7 4 5 8 页。 胡玉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1 3 正史类一,第3 2 9 页。 o 四库全书总目卷4 5 ,第4 0 2 页。 第一章后汉书原始版本及流传 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谓“瞻”为“俨”字之误。据沈约宋书记载,谢 瞻永初二年( 4 2 1 ) 卒, 范晔元嘉九年( 4 3 2 ) 始撰后汉书,故不可能以志托瞻, 而据沈约宋书刘休列传和谢庄王景文列传,谢俨明帝泰始( 4 6 5 4 7 1 ) 泰豫 年间( 4 7 2 ) 尚在,距元嘉二十二年共2 3 年,有参与撰史的可能。 王先谦日:“恐蜡以覆车之说特指余志未成者”。 恐此说未当,谢俨传明谓“范 晔所撰十志,皆托俨 ,“悉蜡以覆车”,并非部分焚毁。 “范晔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易使人误解为:范晔已经撰完十志,将志托与谢俨。 然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明白交代“意复未果 ,何况,如果范晔果真完成十志,又 何必托谢俨搜撰? 故“范哗所撰十志 应该理解为范晔打算作的十志或范晔所作后汉 书的十志。王先谦日:“范氏愿以东观记为本书,又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 略,取资实宏,进退众家以成一家之言。”可见范书所成并非范晔一人之力,他的学徒 们也曾参与,谢俨是否范晔学徒,今不可考,然其参与范书撰写工作是不争的事实,他 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后汉书志,然不只如此,据李贤言,他还撰写过赞文,后汉书班 彪列传赞李贤注文引沈约宋书日:“初,谢俨作此赞,云裁成典坟,以 示范晔,晔改为帝坟。”以理猜度,谢俨每有所成想必就范晔处,请范晔裁处。 故谢俨所成志范晔处也应该有部分存稿,后范晔事败,谢俨焚毁时,范晔处的志稿 得以幸存。这就是后汉志至齐仍有存本的原因。 ( 二) 序论赞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序日:“纪、传例为举其大略”。“例 即序例,或谓 之序。刘昭注补志序曰:“序或未周,志遂全缺 ,据刘昭此言,知范书纪传有撰 序者,有未及撰者。前代史籍纪传部分篇前设序者,基本上是类传及具有类传性质的合 传等,尤其是新创之传,前必撰序。 今考,范晔后汉书纪传九十篇,其中十九篇设序,有通篇设一总序的,也有一 篇之内分撰小序的,共计2 5 序。 皇后纪、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光武十王 列传、孝明八王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章帝八王传、党锢列传、 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宦者列传、儒林列传、独行列传、方术 国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1 3 正史类一,第3 2 9 页。 。宋书卷5 6 谢瞻孔琳之列传,第1 5 5 8 页。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后汉书卷4 0 下班彪班固列传,第1 3 8 7 页。 王春淑:范哗后汉书序论赞评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2 5 卷( 第4 期) ,第1 0 0 页。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东夷列传、西羌传、西域传1 8 篇, 每篇之前各设一总序;其中,儒林列传之易、书、诗、礼、春 秋五经学术又各有一小序,共五序;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南蛮、西南夷各有一序, 类似的列传如南匈奴列传、乌桓鲜卑列传则无序。文苑列传为新创之传, 应当设序,却亦无序。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又日:“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说明范晔后汉书论没有全部完成。今范晔后汉书纪传九十篇,有论i 1 0 篇。 除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循吏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列女 传五篇通篇无论外,其它纪、传每篇皆有论。其论形式多样,大致有四类:l 、通篇 总为一论,如酷吏列传、宦者列传、儒林列传等,此类有四十一篇。2 、总 论之外,传中少数人物又各自单独有论,如皇后纪,除篇末总论外,光武郭皇后和 熹邓皇后各单独有论;3 、传中人物均单独有论,无总论,如隗嚣公孙述列传;4 、传 中众多人物,惟一人有论,无总论。后三类合四十四篇:皇后纪、隗嚣公孙述列 传、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李王邓来列传、邓寇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耿升列传、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窦融列传、卓 鲁魏刘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宜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申屠 刚鲍永郅恽列传、 苏竟杨厚郎岂页襄楷列传、郭杜孑l 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樊宏阴识列传中唯附载之樊重有论、朱冯虞郑周列传、梁统列传中唯梁商 有论、张曹郑列传、郑范陈贾张列传、桓荣丁鸿列传、班彪列传、第 五钟离宋寒列传、光武十王列传、朱乐何列传、袁张韩周列传、郭陈 列传、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张王种陈列传、杜 栾刘李刘谢列传、虞傅盖臧列传、 荀韩 钟陈列传、吴延史卢赵列传、 皇甫张段列传、陈王列传、党锢列传、郭符许列传、郑孔苟列传、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 以此观之,范晔发论,或多或少,或发或不发,并无定则,然亦有规律可循:凡二 人一传者,一般二人多各单独有论,如隗嚣公孙述列传、邓寇列传、窦融列 传、班彪列传、郭陈列传;凡众人一传的,总论之外,选取个别人物单独发 论,仅皇后纪:凡众人一传,无总论,仅一人有论,如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中唯 国王春淑: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评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 9 9 8 年第2 5 卷( 第4 期) ,第l o l 页。 7 第一章后汉书原始版本及流传 齐武王绩有论,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中唯附传之祭肜有论任李万邳刘耿列传中唯 邳彤有论,卓鲁魏刘列传中唯卓茂有论,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中唯蔡弘有论,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唯鲍永有论,樊宏阴识列传中唯附载之樊重有论,梁 统列传中唯梁商有论,桓荣丁鸿列传中桓荣事有一论,光武十王列传中唯东 平宪王有论,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唯黄宪有论,袁张韩周列传中唯袁安有论,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中唯李云有论,虞傅盖臧列传中唯臧洪有论,方术列传 中唯樊英有论,逸民列传中唯高风有论。 通观以上三种情况,第三种既无总论,仅仅一人有论,极有可能是未及撰写的。故 纪传各篇,除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循吏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 列女传五篇外,其他各篇也有未尽发论者。 范晔后汉书赞9 0 篇,各纪、列传每篇均有一赞。赞应不缺: 综上所述,范晔后汉书序、论皆未完成,惟赞完成。最为明显的是文苑列传, 即无序,又无论。 二、范晔被诛后后汉书的流传 ( 一) 狱中与诸甥侄书 范晔在狱中写给诸甥侄一封家书,“叙其作后汉书大略 ,范晔为何要写这 篇与诸甥侄书? 刘昭注补后汉志序日:“晔遗书自序, 宋书卷六十九在 狱中与诸甥侄书前日:“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 ,古人著书立说,必有序言置 于卷末,以叙其书价值体例及著述因果。范书虽纪传草就,然志、序、论皆不就,属未 完之作,不得作序概括总结,以谋反罪仓促入狱,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恐世人不能 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作此书权充序言,“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 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遗书自序这是其一。其二,托书之意。 前人著书,传于后人,古来有之,这也与太史令之职父子相袭有关,司马谈著史,遗之 于其子司马迁,嘱迁续成,迁书传于外孙杨恽,“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 遂宣布焉 ;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也谓:“虽未敢藏之书府,亦欲以遗厥孙谋云”; 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也说“庶贻厥子孙”。范晔著史,本待贻惠子孙,但其谋反,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汉书卷6 2 司马迁列传,第2 7 3 7 页。 窜史记索隐序。 史记正义序。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罪及子孙,其子范蔼与范晔同时被诛。他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书,只好留给其甥侄, 书中颇有自负之言,然望其甥侄妥为保存之意亦切。缘于以上两种目的,范晔写此家书。 家书开头范晔谦卑自谓“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其甥侄并 未弃之,不似谢俨将已成的志“蜡以覆车 ,不畏牵连将这封狱中书保存下来,由此也 可推断出,范晔身后,有意将后汉书托于诸甥侄。 ( 二) 范书是否被禁 范晔以谋反罪被诛,是否会影响其后汉书在社会上的传布? 对此疑问,宋书、 南史都无直接记载,二史文帝本纪只日:“( 元嘉二十二年) 十二月乙未, 太子詹事范晔谋反,及党与皆伏诛。但据谢俨传记载,宋文帝曾派徐湛之去谢俨 处寻求后汉志,宋文帝之所以搜寻范书,想来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可能是范 晔乃谋反罪臣,其书应当被禁毁:其二,宋文帝认为范晔虽反,然其书无罪,故欲收入 秘府,加以保存。据史书记载宋文帝重视文教,元嘉十五年立四学,使丹阳尹何伤之立 玄学,谢元立文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文帝重视文教故也重视典籍,不会毁坏 范书。关于徐湛之寻后汉志的记载,只说是“寻求”并未说“搜查”,用词不同, 也可反映出寻书的用意。后汉书流传至今,完帙无缺,显而易见,宋文帝并没有禁 毁此书。宋文帝既然寻求后汉志,不可能不搜寻范书纪传。而且极有可能范书纪传 当时已在文帝处,故又搜集其志欲整合为一,所以才使人寻求后汉志。文帝得到范 书后,藏之秘府,并没有向外传布。刘昭注补志序日:“今令行禁止,此书外绝, 其有疏漏,谅不足诮。”说明至梁时范书仍禁绝外传,传本罕见,校注无依,故刘昭说, 即使自己的校注有所疏漏,也是在所难免,不足被讥诮。因刘昭为奉朝请,圆才有机会 见到范书,并作校注。 范晔虽有意托书与诸甥侄,但范书流传后世之责,并非由诸甥侄所担当。宋文帝搜 寻得此书,藏于秘府,虽未焚毁,禁止外传,流传范围较小,仅限于宫廷。这种情形延 续至刘昭作注时。 ( 三) 齐梁二朝范书存传考 南朝各代兴替,伴以战患,典籍多有毁坏,典籍得以保存,有赖于各朝兴文事业以 及学者的整理之功,宋后废帝元徽元年( 4 7 3 ) ,距范晔被诛仅二十八年,秘书丞王俭 。徐湛之,乃范晔等谋反的首告者。 。奉朝请,是一种闲职文官。无员,亦不为官。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 9 第一章后汉书原始版本及流传 “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撰定元徽 四部书目,收书“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范书既在秘阁,应当收在此四部书 目中。齐武帝永明中( 4 8 3 - 4 9 3 ) ,秘书丞王亮、监谢胜,又造四部书目,大凡 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盖有散至民间者,范书或有散出者。 梁初,秘书监任叻秘书丞殷钧校定秘阁四部,作四部目录,防又于文德殿内整理所 藏众书,著成文德殿目录,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梁奉朝请刘昭集注范书一百八 十卷,对范书进行了一次整理,此次整理之后范书应该广为流传,梁武帝术侯景叛乱, 典籍毁坏严重,梁元帝平侯景之乱,收公私经籍,运归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 后,元帝将其付之一炬。秘府公私典籍先被侯景毁坏,后被元帝自焚,倘若范书民间没 有抄本,所存者仅限于秘府,经这两大接踵而来的浩劫,恐怕不能幸免于难,故据此推 测,梁末明间已有传本,范书传布较广,此实赖刘昭、吴均等人之注书、传书之功。历 经多次毁坏和重新传抄,典籍多数已经不是最初的面貌,范书在此过程中是幸存完秩还 是已经多人手抄虽不可知,但今观隋、唐志所载范书有九十二卷、九十七卷两种版 本,可知范书已经多人传抄,流传比较广泛。 三、范晔原书系统之传本 本文以下将范晔原书及其抄本称作范晔原书系统,即未经注疏的纯纪传白文抄本。 据隋、唐志记载,范晔原书系统有九十七卷、九十二卷两种传本。 王先谦分析说:“范书隋志载九十七卷,新旧唐志则云九十二卷,宋志 则云九十卷。以十纪、八十列传篇各为卷计之,惟宋志卷数与今本合。隋、唐 志所载,或多七卷,或多五卷,当由就纪传之繁重者分出子卷,隋所分者,唐又间取 而合之,是以卷数不同。”圆 抄本时代卷数也是版本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卷数的不同是版本文本形态不稳定的 表现,尽管内容相同,但其文本形态不同,则每一种卷数就代表着一种版本。自范晔后 汉书问世以来,传抄诸本就存在着各本卷数不一的情况。不仅是范晔原书系统抄本, 各校注本系统也是如此。对于后汉书抄本卷数众多的成因,历来学者都趋向于两种 解释:卷数残缺;抄书人或者校注人有意分合。本文认为,范书抄本卷数不一,是抄本 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由书籍传布的方式决定的。雕版印刷之前,书籍的传布靠手抄,抄 。南齐书卷2 3 王俭传,第4 3 3 页。 o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抄写时代不同,所抄卷数也不尽相同,这是后汉书抄本产生不同卷数的原因。 范哗原书只有九十篇,而有九十二卷和九十七卷两种传本,说明在范书传抄过程中, 并不是一篇抄作一卷,其中某些篇被析作数卷,九十二卷者,其中有两篇被分割,九十 七卷的七篇被分割。而这只能说明所抄卷数的多寡,并不能说明范书内容上有所不同, 九十二卷、九十七卷所含仍然皆是纪传九十篇。至于具体是怎么分割的,因今无传本, 就不得而知了。这两种卷数或者有一种是范晔原写的卷数,或者两种都不是,今不可考, 但后世注本出自何本,尚可考证,详见下章。 诸注本的卷数,有百二十二卷、百二十五卷、一百卷、九十卷四种情形。其中一百 二十二卷、百二十五卷皆是抄写过程中卷数不固定时期的两种异本,如何分法,因今无 传布,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强行臆测。而九十卷、一百卷本则卷数已经固定,传抄到 一定时期会有符合大众的一种分法被认可,并成为后世传抄的范本,一百卷就是这个范 本。范书九十篇:本纪十篇分为十二卷;列传八十篇分为八十八卷,合一百卷。 其中九十卷是以篇计,一百卷以子卷计,这两种卷数是李贤注范书之后固定的卷数,文 本形态一样,只是计算方式不同,与刻本情形相同。刻本后汉书只有三种卷数:一 百二十卷,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一百二十二卷,本纪以子卷计合十二卷、 列传不计子卷仍为八十卷、志三十卷;一百三十卷,本纪以子卷计合十二卷、列传以子 卷计合八十八卷,志三十卷。 隋唐志中关于范书及其注本系统传本的记载,卷书数多异,正是范书在抄本时 代版本的体现,所记载的卷数只是抄写了多少卷的反映,一部后汉书由于抄写者和 抄写时代的不同又或者因为书写字体的大小,抄成的卷数自然有多有少。这种情形在抄 写时代是普遍现象,史志如实记载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抄本时代“卷 的含义不同于刻本时代“卷的含义,引起词义改 变的原因是书籍装帧形式转变:抄本时代书籍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计算所藏书籍的多少, 最直观的方式是看其有多少卷轴,故计量书籍的单位即是“卷”;刻本时代书籍装帧形 式相继改为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书籍的计量单位也随之由卷改为册。抄本时代卷 的意义等同于刻本时代册的的含义,而刻本时代的卷已不是原来的书籍计量单位的意 思,而是转变为篇的含义。 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可以解释所有产生于抄本时代的抄本卷数纷杂的成因,当 然,排除确有残本的情况。之所以强调使用于抄本时代,是因为抄本时代卷的含义是适 第一章后汉书原始版本及流传 应于卷轴装的计量单位,刻本时代及其以后,卷的含义已不是书籍的外在计量单位了, 而内化为书籍内部计量单位。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后汉书注本考 南朝注史风气大盛,据史料记载,为范书作注的有吴均、刘熙、刘昭,至唐朝有李 贤注本。除刘昭注之外还有吴均刘熙。各注本的产生标志着后汉书抄本也大量涌现, 迎来了后汉抄本的繁荣时期。一种注本就是一个版本体系,以此来计,应有四大抄本体 系。但经过考证,刘熙实为刘昭之误,故应有三大抄本系统。唐前后汉书抄本今虽 无传本,但通过对诸家注本考订,起码可以知道后汉书当有三大注本系统,此外, 范晔原本也与诸注本并行,合为四大系统,宋前各抄本当从此四种版本系统出。 一、刘熙、吴均注后汉书考 新唐书艺文志有“刘熙注范晔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的记录,除此之 外,其他史志均无记载,且刘熙到底何时人也不知。不少学者对此质疑,有的学者认为 熙实为昭之讹;关于吴均注范哗后汉书一事, 南史和梁书之吴均传 皆记载吴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然考各史志及公私目录均不见录,因此关于吴均 是否注过范史不少人也存疑。而王先谦认为确有此两家注,只是都亡佚了。后汉书集 解述略谓: “前为范书作注刘昭而外,尚有吴均、刘熙二家,均有齐春秋三十 卷递见隋唐志,而后汉书九十卷,隋志已不著录,必由早亡,熙有孟子 注七卷,亦递见隋、唐志,而范注一百二十二卷惟新唐志载之,宋志复不 著录,则亦晚出旋佚,其得失举无可证。”圆故刘熙、吴均有无作注,是本节重点探讨 的问题。 ( 一) “熙为“昭”字之讹考 章宗源最先提出“熙 为“昭 字之误的,余嘉锡表示赞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 证谓:“唐志,范书作九十二卷,别有刘熙注一百二十二卷。章宗源隋书经籍 志考证卷一引之,以熙为昭字之讹,谓以唐志卷数计之,纪、传九十二 卷,合续志三十卷,恰符百二十二卷之数。其说尤为精核。 这里的唐志,应作 新唐志, 新唐志中有“刘熙注范晔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 的著录,旧唐 志中并无此记录, 隋志也无。关于“熙”、“昭”之讹,章宗源在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卷5 8 艺文志,第1 4 5 5 页。 圆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卷3 ,第1 2 4 页。 第二章后汉书注本考 考证里,只是作了这样的推断,并无具体考证,是否可信,大有疑问。 刘熙注范书见录于新唐志,则刘熙生存年代不晚于唐,今考诸史,发现在唐代 之前包括唐代,共有二人名刘熙: 一为匈奴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曜之子,光初二年( 3 1 9 年) 被册封为皇 太子。光初十二年( 3 2 9 年) 汉赵被后赵灭亡,刘熙被杀。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 2 9 年。 早于范晔,从时间上来说,不可能为范书作注。 一为东汉北海( 今山东昌乐) 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 学家。据陈寿三国志说,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 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列女传。与宗周,阮谌、刘昌宗等作明堂图。注戴德撰 大戴礼记、孟子、谥法等。以上乃后汉书、三国志、隋书、 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中对于刘熙的记载,其为东汉三国之际人,而范晔后 汉书成于南朝宋,刘熙生存年代早于范晔,前代之人怎能注后世之书? 故刘熙不可能 注范书。王先谦所谓“为范书作注刘昭而外,尚有吴均刘熙二家”的说法有失审慎。张 宗源的推测应为事实,新唐书艺文志关于“刘熙注范晔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 记载确实有误,“熙 当为“昭 之讹。范书注本体系中无此一支。此百二十二卷抄本 当归刘昭注本体系。 熙、昭之互相为舛讹,不惟此例,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也有此误,其文日:“李 商隐诗云:锦瑟无端五十舷。说者以为,锦瑟者,令狐丞相侍儿小名,此篇皆预言, 而不知五十弦所起。刘昭释名,“箜篌 云师延所作靡靡之乐,菱空国之侯所作也。” 其后注谓,刘昭疑为刘熙之误。 ( 二) 吴均注本考 吴均( 4 6 9 - 5 2 0 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南史:“梁武帝天监 初,柳恽召补主簿,后恽荐之3 临) 1 1 靖惠王,王称之于武帝,待诏著作,累迁奉朝请。先 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 奏之。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 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革本纪、 世家己毕,唯列传未就,卒。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 。容斋续笔卷7 。第8 五十绒瑟。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0 3 页。 。南史卷7 2 文学列传,第1 7 8 0 页。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均与刘昭天监中同时为梁武帝萧衍时奉朝请。梁书南史二人皆在同一传 内。从时间上来说,吴均已有注范书的条件。再者,吴均其人“将著史以自名 ,且梁 书与南史均有其注范书的记录,吴均注范书的可能性极大。至于隋志新旧唐 志不录,当是隋唐之际,此注本已经亡佚。梁书与南史都载吴均私撰齐春 秋,梁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敕付省焚之,坐免职的记载,其所注范书或被殃 及也未可知。 东汉以降,各家纷纷编撰后汉史,讫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 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 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 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瑶的后汉记、 袁宏的后汉记等。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 即使梁与宋相隔六七十年以宋文帝元嘉九年( 4 3 2 年) ,范晔迁宣城太守开始撰写 后汉书始,至梁武帝天监年间( 5 0 2 ) 止,没有注文范书难以读懂,故校注范书成 为一种需要,诸注皆出。刘昭、吴均同时皆注范书亦不显多余。吴均注本系统为九十卷, 仅范晔纪传九十篇,无志。 二、刘昭注后汉书 刘昭,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初,起家奉朝请,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 世称博悉。迁通直郎,出为剡令,卒官。 刘昭后汉书注补志日:“乃借旧志, 注以补之 ,昭注行世之后,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异本,范书版本增多,传布渐广。 ( 一) 刘昭注本系统异本考 梁书刘昭传谓昭集注范晔后汉书一百八十卷,隋志则云一百二十五 卷, 旧唐志载一百二十二卷( 即刘熙注本,熙为昭之误,前已论述) 新旧唐志 皆载补注后汉志五十八卷,宋志则只有补注后汉志三十卷。唐宋之际刘昭 注本有此数种传本。然由梁至宋各史志记载卷数递有减少,据此王先谦说:“其( 刘昭) 注至隋已稍残缺,至唐遂无几存。 是其认为隋唐志所载一百二十五卷本和五十八 卷本皆为唐时残本。 此说恐未当。分析如下: 隋书经籍志记载了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情况,著录存书和佚书。前 o 南史卷7 2 文学列传刘昭传,第1 7 7 7 页。粱书卷4 9 文学列传上记载同。 。王先谦不认同“熙”为“昭”之误说,故其所论刘昭诸注本时,未涉及百二十二卷本。 1 5 第二章后汉书注本考 有总序,各部后又有大序,各小类后又有小序。简叙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小类下录 书名及卷数,又附注,注明著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即反映隋朝的藏书情 况,又显示六朝图书的变动情况。如: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 府卿华峤撰;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后 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等。凡各本有缺者皆注明其存佚情况。 而对刘昭注后汉书_ 百二十五卷,并没有注明其亡佚情况,可见此本为完帙,并无 稍残。 新旧唐志为适应典籍增多,卷轴繁多的局面,编目简略化,不标明图书存佚请 况,只记篇目及卷数。所以不能判定这后汉书五十八卷是完帙还是残本。旧唐志序 日: “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