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7 0 8 3 0 7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农业地理环境、 人口 资源、 水利建设、 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 畜牧业以 及渔 业生产等几个方面对唐代河南地区的 农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 从地理环境上看, 温暖湿润的 气候条件是河南地区农业发展的 重要保证。 从人口 资源来看, 河南地区是唐代前期全国 人口 密度最高的 地区之一, 尽管安史之乱期间 大量难民 外逃, 但很大一部分难民 在战乱后陆续回 归 , 为 农 业 发 展 提 供了 劳 动 力 保 证。 从 水 利 建 设 来 看, 虽 说 该 地 区的 水 利 工 程 大 都 是 在 唐 代 中期以 前新建或重修的, 但至到唐代中后期这些水利工程多 数仍在发挥作用, 且还有一些新 的水利工程出现, 这为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水利上的支持。 从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来 看, 河南地区的粟、 麦往往连成一片, 有成大面积分布的 态势: 水稻在水源充足的 地方得到 推广。 经济作物如桑树、 果树、 蔬菜、 茶树、 药材等都得到普遍种植, 大大推进了 河南地区 农业的商品化进程。 从畜牧业发展来看,一 方面为人们日 常生活提供肉 类食品, 另一方面亦 为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畜力。 从渔业生产来看, 唐代河南地区的渔业生产不甚发达, 主 要以捕食自 然鱼类为主, 但人工养殖渔业已 经出现, 使人们可以 经常性地获得鱼类产品, 大 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终 唐一 代, 河南地区的 农业经历了恢复发展 破坏再恢复几个阶段: 安史之 乱前, 唐代河南地区的农业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安史之乱后,由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速度超过北方, 且北方多次受战乱影响, 农业生产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使河南地区的农业地 位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河南地区的农业在唐代中 后期仍然在向前发展, 并不是停滞 倒退。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业恢复发展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m o s t l y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h e n a n a r e a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fr o m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i r r i g a t i o n fro m t h e i m p o rt a n t 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 a g r i c u l t u r e g e o g r a p h y c ro p s p l a n t i n g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n g , pop 腼 g e o g r a p h y g u a r a n t e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a r m a n d e n v ir o n m e n t , p o p u l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 , s t o c k b r e e d i n g a n d f i s h e r y . l o o k i n g h u mi d c l i ma t e c o n d i t i o n wa s t h e t o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o f h e n a n a r e a ; l o o k i n g u l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 , t h e a r e a w a s u p m o s t i n p o p u l a t i o n . d u r i n g t h e a n s h i 中a o s a l o t o f r e f u g e e fl e d t o o t h e r a r e a , b u t m a n y p e o p l e w e n t b a c k t o t h e a r e a a f t e r t h e c h a o s . t h i s p r o v i d e d l a b o u r f o r c e s f o r h e n a n a r e a ; l o o k i n g f o r m t h e i r r i g a t i o n w o r k s , m a n y w o r k s w e r e b u i lt o r r e p e a t e d b e f o r e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 m a n y w o r k s w e r e s t i l l b r o u g h t i n t o p l a y i n t h e t a n g e v e n i n g . h o s e a l l p r o v i d e d h e l p i n i r r i g a t i o n . l o o k i n g fr o m t h e p l a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g ro w i n g a n d a n d wh e a t s a r e s p a c i o u s , r i c e w e r e p l a n t e d i n a m p l e w a t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n g , m o l l e t s r e s o u r c e s . e c o n o mi cs u c h a s m u l b e r r y , f r u i t t r e e , v e g e t a b l e , t e a t r e e a n d h e r b s w e r e p l a n t e d a s p e c t s b o o s t t h e t e n d e n c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o n o f m ma n y t h o s e h e n a n a r e a ; l o o k i n g fr o m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u s b a n d ry , o n t h e o n e h a n d i t p r o v i d e d m e a t p ro d u c t s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i t p r o v i d e d l i v e s t o c k p o w e r ; l o o k i n g fr o m t h e f i s h e ry , t h e a r e a s f i s h e r y d e v e l o p e d s l o w l y , b u t m a n u a l b r e e d fi s h h a d a l r e a d y a p p e a r e d , a n d t h is m a d e p e o p l e g e t fi s h p r o d u c t s a b u n d a n t i n t h e o r d i n a r y l i f e . a l l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 h e n a n a r e a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e n t t h r o u g h c o m e b a c k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d e s t r o y - c o m e b a c k o n c e m o r e s e v e r a l m o m e n t s : h e n a n a r e a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l e v e l w a s o n t o p l e v e l s p e e d a ll t h e c o u n t ry b e f o r e a n s h i c h a o s ; a f t e r a n s h i c h a o s , t h e a r e a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s i n fl u e n c e d . t i m e a f t e r t i m e , h e n a n a r e a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s n o t s t i l l d e v e l o p e d d u r i n g a n d a f t e r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 k e y w o r d s : h e n a n a r e a a g r i c u l t u r e r e s u m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上 睁 师 范 大 李 曦 士 研 究 生 毕 弃 恰 义冶 代 何 南 地 比 农 六 研 究 绪论 区 域农业研究是农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学者施坚雅曾 经说过, 研究中国经 济史的一个比 较适当的 研究单元,是一些具有共同 特点的 地区所综合而成的 经济区域 。 本 文所论述的河南地区, 大致上是指今天河南省的 辖区范围, 在唐代基本上属于同 一经济区域。 从行政区划上看, 河南地区在唐代分别属于“ 十五道” 中的都徽道、 河南道、 何北道、 山 南 东道和淮南道。 其中主体部分是在河南道, 另有唐州、 邓州在山南东道,相州、卫州和孟州 在河北 道,中 州、 光 州在淮南道。 在唐代,河南地区的农业占 有重要地位,正如薛瑞泽先生所说,河洛地区经济的发展, 体现出当时北方经济的总体水平, 无论是农业, 还是作为农业补充的林、 牧、 渔业以及蔬菜、 果 木的 种植业 都是如此2 。 就吕 前学 术界的 研究来看, 一些 学者 对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研究 取 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在研究论著的数量和深度上仍显不足。 张泽咸先生从纵的方面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汉晋唐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张先生 认为, 唐代前期河南地区农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唐以 后由于藩镇割据, 战争频繁, 河南 地区 农业受到严重的 摧残3 . 龚胜生先生 通过对唐代南阳 地区与前代的 农业生产状况 进行比 较后得出结论, 认为唐代南阳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有所上升, 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汉代时的水 平,在总体水平上和魏晋时期大致相当 4 。薛瑞泽先生从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农业区划、 农田 水利建设、 粮食作物的种植、 经济作物的种植、 林牧渔业经济等方面对河洛地区的农业状况 进行了总体概述。 他的结论是, 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发展, 体现出当时整个北方经济的总 体水 平5 。 另外。 邹 逸麟先生 对唐代河南 地区的 农业地 理环境进行探 讨, 认为唐代河南地区 是十 分适宜农业发 展的 6 。 在农 作物种植 方面, 华林甫 先生 对唐代粟、 麦生 产的 地域布局 进 行研究。 他认为: 从静态研究看, 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粟的主要产地: 黄河流 域还是小麦的主要分布区域, 和南方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从动态研究看, 他认为安史之乱后 北方粟的生产有明 显下降,但小麦无论北方、南方都有 惊人的 增长7 。 水利建设方面,黄耀 1 施坚雅: 市场及区域系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 ,转引自 樊树志 明 清江南市镇探徽第2 页,复旦大学 出 版社1 9 9 0 年版。 z 朱和平: 评薛瑞泽着 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 0 0 2 年第3 期. 3 张泽咸: 汉晋唐时期农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 0 0 3 年版。 4 龚胜生: 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 , 中国 历史地理论从1 9 9 1 年第2 期。 5 李学勤: 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 序 , 洛阳工学院学报2 0 0 】 年第4 期。 “ 邹逸麟: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 华林甫: 唐代粟、 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 , 中国 农史1 9 9 1 年第2 期; 唐代粟、麦生产的 地域分布 上 晦 师 范 大 李 城 士 研 究 生 毕 选 语 炙音 代 河 南 绝 盛 家 离 研 究 能 先生统计出唐代河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共有2 9 项, 其中 前期2 1 项, 后期5 项, 不明时间的 3 项。 他认为唐代二百多年的水利建设, 是从唐初的北方优先, 到南北井重, 再而北方没落、 南方兴 盛, 。 畜 牧业方面, 马俊民、 王世平两位先生认为, 唐代 养马 业经历了 低潮、高 潮、 衰 微三个时期,安史之乱后 养马 业开 始衰落下云 2 笔者推测河南地区作 为唐代畜牧业发展 的重要地区自 然也不例外。 以 上论著或从河南地区农业的 某一方面, 或着眼于河南地区的某一区域进行研究, 主要 侧重于汉唐、 唐宋时期的比较或唐代南、 北方的比 较, 但对唐代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 发展规律的 研究相对不足, 对唐代中后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研究更为薄弱, 仅仅笼统地说唐代 中后期河南地区农业逐步衰落, 经济重心转移到了 江南。 本文研究主要从唐代河南地区内部 的 农业变化状况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唐代前期河南地区的 农业处于全国前列; 中后期河 南地区的农业受到了诸如战乱之类的严重破坏, 但在一定时间段、 一定区域内 仍然在继续发 展, 只是在发展速度上没有同时期的南方那样明显, 这在河南地区的 水利建设、 农作物的 种 植和分布以及副业经营等方面都可以显示出来。本论文主要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初探( 续) , 中国农史1 9 9 0 年第3 期。 i 黄耀能: 隋唐时代农业水利事业经营的历史意义 , 载 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 3 0 集, 1 9 8 3年 1 1 月版。 z 马 俊民、 王 世平: 唐代马政 , 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五南图书出 版公司 联合出 版, 1 9 8 4 年6 月版。 上 海 师 范 大 甘 戒 士 研 究 生毕 弃 论 灰后 代 阿 击 地 巨 农 或 研 究 第一章唐代河南地区的农业地理环境 第一节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 在 古 代 行 政 区 域 中 , 州 县 划 分 不 单 纯 是 一 个自 然 地 域 问 题, 而 是 有 着 浓 厚 政 治 色 彩 和 明 显的等级差别, 广大地区往往按照人口多寡划分州县级别。 本文所指的唐代河南地区行政区 划主要指以下范围: 唐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表: 道名称州、府名称辖县名称 各注 河 南 道 河 南 府i! 河 南 、 洛 阳 、 fil师 、 巩 、 w, 氏 、 阳 城 、 登 封 、 陆浑、 伊朗. 新安、 混池、 福昌 、 长水、 永宁、 寿安、 密、河清、颖阳、伊阳、 王屋2 0 县 汝州梁、邦城、鲁山、叶、襄城、龙兴、临汝7 县 陕州陕、峡石、灵宝、夏、苗城、 平陆6 县夏、苗城、平陆3 县在 今山西境内 耽州弘农、阅乡、湖城、朱阳、 玉城、卢氏6 县 滑州白 马、卫南、匡城、韦城、 肚城、 酸枣、灵昌 7 县 郑州管城、荣阳、荣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 , 县 许州长社、 长葛、阳翟、 许昌、 缪陵、 扶沟、 临颖、 舞阳、哪城9 县 陈州宛丘、太康、项城、滚水、南顿、西华6 县 蔡州汝阳、 朗山、 遂平、 上蔡、 新蔡、 褒信、 新息、 上 海 师 范 大 甘 戒 士 研 究 生毕 弃 论 灰后 代 阿 击 地 巨 农 或 研 究 第一章唐代河南地区的农业地理环境 第一节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 在 古 代 行 政 区 域 中 , 州 县 划 分 不 单 纯 是 一 个自 然 地 域 问 题, 而 是 有 着 浓 厚 政 治 色 彩 和 明 显的等级差别, 广大地区往往按照人口多寡划分州县级别。 本文所指的唐代河南地区行政区 划主要指以下范围: 唐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表: 道名称州、府名称辖县名称 各注 河 南 道 河 南 府i! 河 南 、 洛 阳 、 fil师 、 巩 、 w, 氏 、 阳 城 、 登 封 、 陆浑、 伊朗. 新安、 混池、 福昌 、 长水、 永宁、 寿安、 密、河清、颖阳、伊阳、 王屋2 0 县 汝州梁、邦城、鲁山、叶、襄城、龙兴、临汝7 县 陕州陕、峡石、灵宝、夏、苗城、 平陆6 县夏、苗城、平陆3 县在 今山西境内 耽州弘农、阅乡、湖城、朱阳、 玉城、卢氏6 县 滑州白 马、卫南、匡城、韦城、 肚城、 酸枣、灵昌 7 县 郑州管城、荣阳、荣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 , 县 许州长社、 长葛、阳翟、 许昌、 缪陵、 扶沟、 临颖、 舞阳、哪城9 县 陈州宛丘、太康、项城、滚水、南顿、西华6 县 蔡州汝阳、 朗山、 遂平、 上蔡、 新蔡、 褒信、 新息、 上 海 师 范 大 李 艰 士 研 宪 生毕 弃 份 久冶 代 汀 南 地 峨 水 共 研 究 真阳、平典、西平1 0 县 汁州浚仪、开封、 尉氏、封丘、 雍丘、 陈留6 县 宋州宋城、 襄邑、 宁陵、 下邑、 谷熟、楚丘、 拓城、 场山、单父、 度城1 0 县 杨山、单父2 县在今 安 徽境内 淮州郸城、 浪阳、范、 雷泽、临埃5 县哪城、雷泽、临油3 县 在今山 东境内 孟州何阳、 泛水、河阴、 温、济源5 县 iqitige 怀州河内、武德、获嘉、武阶修武5 县 卫州汲、卫、共城、新乡、黎阳5 县 相州安阳、邺、汤阴、林虑、尧城、临谭6 县邺、临潭在今河北境内 山 南 东 道 邓州旗、南阳、向 城临湍、内乡、 菊潭6 县 i 唐州泌阳、比阳、慈丘、桐柏、平氏、湖阳、方城 7 县 淮 南 道 申 州义阳、钟山、罗山3 县 光州定城、 光山、 仙居、殷城、 固始5 县 唐代州县有严格的级别。 州一般分辅、 雄、望、紧、上、中、 下七级,县则分赤、魏、 望、 紧、 上、 中、 下七等。 州中的 辅和县中的赤、 釜都是因临 近京城而享有特殊待遇, 其他 州县则按户口多 少、资地好坏划分为不同等级。 唐政府规定, “ 天下州 府,自 京都及都督、 都 护之外, 以 袭 近之州为辅, 其 余为 六雄、 十望、 十 紧及上、 中 、 下 之差” : “ 京都 所治为赤 县, 京 之旁邑 为 轰县, 其余则以 户口 多少、 资地美恶为 差n 2 。 划分州 县 等级的户口 标准, 唐 政府也有明文 规定。 高 祖武德年间 规定 三万以 上为 上州, 高宗 永徽年间 规定二万以 上为 上 州, 显庆元年又较户满三万以 上为上州。 开元年间, 国奉民 安, 户口 殷 盛。 唐玄宗开元十八 年 ( 7 3 0 ) 三月下令, “ 四万户以上为上州, 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六千户 , 本 表主 要依据魔 新唐书 卷3 8 -4 1 地理志 有关内 容制定而 成. 2 通典卷 3 3( 职官十五 县令 . 上 睁 师 范 大 毋 峨 士 研 究 吐 毕 感 恰 我冶 代 柯 击 地 目 浓 六 研 究 以 上为 上县, 三千户以 上为中 县, 不满二 千户为下 县” 。 州中的“ 雄” 、 “ 望气“ 紧” , 县中 的 “ 望” 、 “ 紧,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户口 数, 但按其在州、县等级中的次序,则户口数量一 定不在 州 9 个, . 上” 级州县之下。 据此, 唐代天宝初年全国州县的基本情况是: 辅级州4 个, 雄级 望、紧级州各1 0 个,上级州1 0 9 个,中级州2 9 个,下级州1 8 9 个;赤级县6 个, 散 县8 2 个 , 望 级 县7 8 个 , 紧 级 县1 1 1 个 , 上 级 县4 4 6 个 , 中 级 县2 9 6 个 , 下 级 县5 5 4 个 。 而河南地区2 0 州 ( 府) 1 4 1 县的情况是: 雄级州6 个, 望级州6 个; 紧级州1 个, 上级州5 个,中级州1 个;1 4 1 县中,赤级县3 个, 散县1 8 个,望级别县3 7 个,紧 级县2 8 个,上 级县4 5 个. 中级县1 0 个。 河南地区的州县在全国同级州县中 所占的比 率较高, 具体情况详 见下表: 唐代河南地区州县级别与全国州县级别对照 澎 州i县 总 数 辅雄望紧上 、 中 下总数 1 4 徽望紧上中下 河 南 2 006615101 4 131 83 72 84 51 0l 。 全 国 3 5 9491 01 01 0 92 91 8 91 5 7 368 27 81 1 14 4 62 9 65 5 4 比 率 % 5 . 606 66 01 04 . 63 . 4 a9 .05 02 24 7 2 51 03 . 40 由 上表可知, 占 全国州总数5 .6 %的河南地区, 雄级州和望级州所占比 例分别达到6 6 和 6 0 %, 紧级州也达到 1 0 %, 这是一个很高的比 例; 在县中,赤级县占5 0 %,敬县占22 %, 望级县占4 7 %, 紧级县占2 5 %, 也大大高于在全国 所占9 . 0 %的比 率。 而且河南地区没 有下级州、 县, 中级州、 县所占比 率也很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 唐代河南地区的 人口 数及原有的经济实力。 安史之乱后,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下降。 藩镇势力割据一方, 拥有很大的军事、 财政、 用人等方面的权利, 成为各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唐政府原有的 行政区 划。 张国刚先生把唐代的藩镇势力分为三种类型: 河朔地区的割据类落镇; 中原地区的防御 型 藩镇; 江南的 财赋型藩镇s就河南地区 来说,为 防御 河北地区 的 藩镇 势力, 保 证江南 财 赋运输线的畅 通无阻, 唐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置了 许多节度使。 “ 至德之后,中原用兵, 刺史 皆治军戎, 遂有防御、 团练、 制置之名。 要冲大郡,皆 有节度之额; 寇盗稍息. 则易以 观察 通典卷3 3 职官十五 郡太守 . z 本 表依据 新唐书 卷3 8 - 4 1 地理志 有关资 料 编写 而成. 3 张国刚: 唐代落镇研究 , 湖南教育出版杜1 9 9 7 年版。 上 海 师 范 大 母 城 士 研 究 谧 毕 六 份 次冷 代 时 南 地 区 堆 离 研 究 之号. ” 安史 之乱 后河南 地区 主要的 节度使有: 东都袋汝防御观察使, 治汝州,东都留守兼之。 河阳三城节度使,治孟州,领孟、怀二州。 宣武军节度使,治汁州, 领汁、宋、 毫、 颖四州. 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 领滑、郑、 泼三州。 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 领 许、陈、 蔡三州。 陕州节度使,治陕州。领陕、 唬二州。 山 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领唐、 邓等州。 武昌 军节度使, 治鄂州, 领申、 光等州。 作为防御型藩镇, 河南地区驻有重兵, 而这些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仅掌 握军权, 还控制着地方上的 财权, 财物很少上供。 河南地区的藩镇上供中 央的财物, 在元和 时 李 吉 甫 所 撰的 元 和国 计薄 中 央 财政 收 入中 , 所占 比 重可以 说 是 无足 轻 重 2 。 但 从 元 和 十四年 ( 8 1 9 ) 宜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时,一次性向 朝廷进献的 则 吻数量来看, 这一地区在 唐代中后期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实力: “ 始, 弘自 泞来朝,献马三千、绢五十万, 它锦彩三 万, 而汁之库厩 钱尚 百 万绪, 绢 亦百 余万, 马 七千卜 粮三百 万解, 兵械不可 数。 ” 3 第二节河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 河南地区位于北纬3 1 0 2 3 与3 6 0 2 2 , 东经1 1 0 0 2 1 与1 1 6 0 3 9 之t7 。 山 地、 丘 陵 和平原的面积分别占 2 6 %, 1 8 %, 5 6 %, 地势西高东低。 按地形河南地区 分为以 下几个 区 域:1 , 豫西山 地, 主要包括陕州、 貌州、 怀州、 河南府地区; 2 , 豫西南盆地, 主要包括 唐州和邓州。 这一地区山势中落, 形成盆地; 3 、豫东平原, 包括郑州、许州、陈州、 汁州、 宋州、蔡州等以 平原为主的地区,是唐代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之一;4 、 豫南山 地,包括现 在的桐柏山 和大别山。 主要指申 州和光州; 5 ,豫北山 地, 主要包括卫州和相州。 今日 河南地区的气候以 伏牛山为界,南北分别属于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 候, 具有 大陆 性和南北过 渡性特征。 年平均 气温1 3 - 1 6 c , 无霜期2 0 0. 2 4 0 天, 年平均降 水量8 7 8 毫米,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适中,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居住和农作物生长的地区。 河南地区也是我国古代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至于唐代河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史书没有明 1 ( 旧唐书卷 3 8( 地理志一) . 资治通鉴卷2 3 7 ,元和二年十二月条。 新唐书卷1 5 8 韩弘传) . 上 海 师 范 大 母 城 士 研 究 谧 毕 六 份 次冷 代 时 南 地 区 堆 离 研 究 之号. ” 安史 之乱 后河南 地区 主要的 节度使有: 东都袋汝防御观察使, 治汝州,东都留守兼之。 河阳三城节度使,治孟州,领孟、怀二州。 宣武军节度使,治汁州, 领汁、宋、 毫、 颖四州. 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 领滑、郑、 泼三州。 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 领 许、陈、 蔡三州。 陕州节度使,治陕州。领陕、 唬二州。 山 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领唐、 邓等州。 武昌 军节度使, 治鄂州, 领申、 光等州。 作为防御型藩镇, 河南地区驻有重兵, 而这些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仅掌 握军权, 还控制着地方上的 财权, 财物很少上供。 河南地区的藩镇上供中 央的财物, 在元和 时 李 吉 甫 所 撰的 元 和国 计薄 中 央 财政 收 入中 , 所占 比 重可以 说 是 无足 轻 重 2 。 但 从 元 和 十四年 ( 8 1 9 ) 宜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时,一次性向 朝廷进献的 则 吻数量来看, 这一地区在 唐代中后期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实力: “ 始, 弘自 泞来朝,献马三千、绢五十万, 它锦彩三 万, 而汁之库厩 钱尚 百 万绪, 绢 亦百 余万, 马 七千卜 粮三百 万解, 兵械不可 数。 ” 3 第二节河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 河南地区位于北纬3 1 0 2 3 与3 6 0 2 2 , 东经1 1 0 0 2 1 与1 1 6 0 3 9 之t7 。 山 地、 丘 陵 和平原的面积分别占 2 6 %, 1 8 %, 5 6 %, 地势西高东低。 按地形河南地区 分为以 下几个 区 域:1 , 豫西山 地, 主要包括陕州、 貌州、 怀州、 河南府地区; 2 , 豫西南盆地, 主要包括 唐州和邓州。 这一地区山势中落, 形成盆地; 3 、豫东平原, 包括郑州、许州、陈州、 汁州、 宋州、蔡州等以 平原为主的地区,是唐代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之一;4 、 豫南山 地,包括现 在的桐柏山 和大别山。 主要指申 州和光州; 5 ,豫北山 地, 主要包括卫州和相州。 今日 河南地区的气候以 伏牛山为界,南北分别属于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 候, 具有 大陆 性和南北过 渡性特征。 年平均 气温1 3 - 1 6 c , 无霜期2 0 0. 2 4 0 天, 年平均降 水量8 7 8 毫米,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适中,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居住和农作物生长的地区。 河南地区也是我国古代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至于唐代河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史书没有明 1 ( 旧唐书卷 3 8( 地理志一) . 资治通鉴卷2 3 7 ,元和二年十二月条。 新唐书卷1 5 8 韩弘传) . 上 峥 师 范 大 李 峨 士 研 究 生率 乒 格 次 冷 代 材 南 池 盛 未 六 研 究 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 根据唐代整个中国的 气候条件来进行推测。 研究唐代气候变化的专家、 学者有很多。 竺可祯先生认为, 隋唐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 他主要是通过对梅树、柑桔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从物候学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后又用一万年娜威雪线、 格陵 兰 冰块反映的 气候 特点 作了印 证, 。 此后, 几乎所有的 历史 地 理 专著和教材都沿 用竺可祯的 这一观点, 将唐代定为 温暖期 2 。 近年来, 虽有学者提出了 不 同的 看法, 但大多数学 者还是 坚持唐代温暖 说的 观点。 满志敏 先生 首先提出了 唐代中 期以 后 气 候 转 冷 新豁。 王 铮 等 人 又 提 出 唐 代 气 候 处 于 混 沌( c h 0 8 5 ) 状 态, 气 候 不 稳定 4蓝勇 先 生对满志敏先生的观点提出 不同 意见, 认为从目 前总的 研究来看, 唐代温暖 湿润说的 证据更 加 充 足 5 。 吴 宏岐 先 生 在 综 合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唐 代 关 中 地区 频 繁出 现 的 暖 冬 现 象, 对唐代的气候状况做出了 分析。吴先生统计出, 在唐代温暖的冬天有2 7 个, 这是在各 王朝中罕见的; 同时, 梅树和柑 橘能够在长安和洛阳的 宫廷中 生长的很好, 而现代果树学的 试验表明,梅树只能抵抗一1 4 的 低温, 柑橘只能 抵抗一8 的 寒冷, 但现在西安每年的绝 对低温几乎都在一8 以下。由 此吴先生认为,6 -1 0世纪关中的气温虽有小范围的波动, 但年平均气温要高出 现在1 左右, 唐代温暖期时代亚热带北移大约一个纬度。 “ 关中地区和 河南地区处于同 一纬度, 气温相差应该不大, 由此可以 推测唐代河南地区的 气候也是比 较温 暖的。 还有一些学者从降水和旱情方面对唐代的气候做研究后发现: 在整个唐代2 8 9 年中, 有 1 3 8 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水灾,占总年份的4 8 %;有1 1 4 年发生了早灾,占总年份的3 9 %, 也得出 唐代气候特征总 体上 属于 温湿的 结论 , 。 既 然唐代整个气候大环境是处于 温暖 湿 润之中,那么河南地区的气候估计比今天更为温暖湿润是应当可信的。 众所周知, 农业发展受区域气候的影响很大。 据倪根金先生研究表明, 一个地区的气候 如果变得温暖湿润, 必将对农牧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气候湿润使农牧线北移, 农耕区扩大; 气候转暖往往使自 然灾害频率减小,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气候转暖使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增长, 熟制增加, 复种指数增大, 单位面积总产量提高: 单季农作物可能因气候湿热而本身生长期 短, 在单季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 也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 更多的时间。 同时气候温暖湿润 1 竺 可 祯: 中国 近 五 千 年 来 气 候 变 迁 初 步 研究 , 中 国 科学 1 9 7 3 年 第2 期。 2 马正林: 中国 历史地理简论 ,陕 西人民出 版社1 9 8 7 年版; 邹逸创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福建人民出 版社1 9 9 9 年版; 张全具、 张全明: 中国历史地理论纲 . 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中国 科学院 中 国自 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 然地理 历史自 然地理 。 科学出 版社1 9 8 2 年版. 3 满志敏: 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 研究 , ( 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9 王铮、张不远、周清波: 历史气候 变化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响 , 地理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5 蓝勇: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 0 13 1 年第3 期。 吴宏岐: 隋唐时期关中 地区的温暖气候及其影响 , 历史地理第8 辑,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9 0 年版。 刘俊文: 唐代水灾史论) ,( 北京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上 海 师 范 大 李 硕 士 研 究 生 率 六 伶 炙 为 代 仃 击 池 成 农 或 研 宪 使水源更加充足, 水稻的种植面积拓展, 粮食产量提高, 桑类植物在北方生长的更好, 随生 物多 样性 而来的产出 多 样性 往往使北方地区 有更多 的农 业增 长点 飞 。 唐代河 南地区 温暖湿润 的气候特征是非常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也是该 地区农业发展的 重要保证。 首先,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作物种植北线北移, 产出多样性更加明 显。 据倪根金引张养 才先生的研究表明,历史气候温暖期单季稻在黄河流域栽培, 双季稻可以 推进到长江两岸: 寒冷期, 单季稻普遍栽培在淮洞流域, 双季稻在岭南地区比 较普遍。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 可引 起单、 双季 稻种植地区的 南北移动, 其 变动约 两个 纬度 2 。 据 研究 表明, 唐代黄 河流域 普遍开发了 水稻田, 分布北 线比 前后期都 靠北一些, 分布 面积也更加 广阔 3 。 而河南地区正 处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在唐代也成了主要的产稻区之一。 其次,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增长, 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 复种指数提高。 由 于气候温暖湿润, 热量条件好, 唐代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 增长, 唐五代的 温暖湿润气候 使农作 物的 生长期几乎比 现在长1 0 夭以 上 。 据 郑学檬 先生 研究 表明, 唐 代是在四月 收麦, 而宋代多 在五月。 唐代的 两 税征收时间比 宋 代提早一 个多 月 5 , 麦收时间的推 迟必然影响 其 他复种和轮作农作物的生长。 再次, 温暖湿润的 气候使农作物产量提高, 粮食总产量增加。 在中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 在温暖气候状态下,自 然灾害的 频率减小, 而温暖气候本身就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使唐 代许多粮食作物单产提高。 据吴慧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在元代以 前粮食亩产量以 唐代最高, 达到3 3 4 斤6 。王铮等人的 研究成果表明, 唐代北方税粮比 例占 全国的7 5 .9 %,北宋北方地 区的税粮比 例占 全国的5 4 .7 %, 而田土比例只占全国的3 1 . 0 , 以 后北方田 土在全国的比 例 普遍高于税粮在全国的比 例. 这表明 温暖时期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以 后则相反 , 。 造成这 种现象的 原因 之一恐怕就是 唐代河南 地区的 气温较宋代温暖湿润。 以 上研究成果表明, 唐代河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气候条件上是十分有利的。 i 倪根金: 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 农业考古)1 9 8 8 年第1 期. z 倪根金: 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 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 农业考古1 9 8 8 年第1 期. 3 邹逸麟: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 , 复旦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3 期。 4 龚高法等著: 气候寒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 载 纪念科学家竺可祯论文集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s 郑 学 裸: 中 国 古 代经 济 重 心南 移 和 唐 宋江 南 经 济 研 究 , 岳 越 书 社1 9 9 6 年 版. 吴 慈: 清代 粮 食 亩产的 计 里问 题 , 农业 考古 ) 1 9 8 8 年 第4 期 . ,王铮等著: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响 , 地理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上 海 师 范 大 令 城 士 研 究 生 率 六 伦 人冷 代 河 志 地 东 典 研 究 第二章唐代河南地区的人口资源 唐朝所处的时代,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作为物质基础的社会总产品是靠大量使用 劳动力获得的。 尽管人口的多少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但一定数量和质量 的 人口 却 是 社 会经 济 发 展 和 进 行 生 产 活 动 的 必 要 条 件. 认这 个 意 义 来 说. 经 济 的 繁 荣 和劳 动 力数量成正比关系,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衡量 一 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一节前后期的人口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 从唐朝初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全国 户数一直处于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 唐高 祖武德 年间 全国 约“ 二百 余 万户” , 太宗贞观 年间 上升到“ 二百 万户” 2 , 高宗 初年增 加到3 8 0 万 户3唐玄宗天宝十三 年, 全国 人口 达到 最高 峰, 为9 6 1 9 2 5 4 户4 。 为了 便于同 河 南地区的人口 变动情况进行比 较, 现据梁方仲先生的 中国历代户口、 田 地、田 赋统计甲 表2 3 - 2 6 , 将贞观至天宝年间 全国户口 增长情况列简表如下: 贞观十三年至天宝元年全国 户口 增长情况简表 贞 观 十 三 年 天 宝 元 年 增 长 率 % 总 县 数 1 4 0 8 1 5 0 7 1 1 .5 0 % 户 数1 3 0 4 1 8 7 1 8 9 7 3 6 3 4 1 9 5 . 0 0 % 口 数 1 2 3 5 1 6 8 1 5 0 9 7 5 5 4 3 3 1 2 . 7 0 % 每县平均户数 2 2 0 1 .0 7 5 7 1 5 .6 9 1 5 9 .6 7 % 每户平均口 数 5 .5 7 3 3 . 4 1 % 同期河南地区人口的 变动趋势同 全国一样,呈阶梯式上升, 但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1 通典卷? 食货 历代盛衰户口 。 z 新唐书)卷5 1 食货志一 . 3 旧唐书)卷4 高宗本纪) . d ( 旧唐书)卷9( 玄宗本纪 . 上 海 师 范 大 令 城 士 研 究 生 率 六 伦 人冷 代 河 志 地 东 典 研 究 第二章唐代河南地区的人口资源 唐朝所处的时代,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作为物质基础的社会总产品是靠大量使用 劳动力获得的。 尽管人口的多少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但一定数量和质量 的 人口 却 是 社 会经 济 发 展 和 进 行 生 产 活 动 的 必 要 条 件. 认这 个 意 义 来 说. 经 济 的 繁 荣 和劳 动 力数量成正比关系,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衡量 一 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一节前后期的人口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 从唐朝初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全国 户数一直处于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 唐高 祖武德 年间 全国 约“ 二百 余 万户” , 太宗贞观 年间 上升到“ 二百 万户” 2 , 高宗 初年增 加到3 8 0 万 户3唐玄宗天宝十三 年, 全国 人口 达到 最高 峰, 为9 6 1 9 2 5 4 户4 。 为了 便于同 河 南地区的人口 变动情况进行比 较, 现据梁方仲先生的 中国历代户口、 田 地、田 赋统计甲 表2 3 - 2 6 , 将贞观至天宝年间 全国户口 增长情况列简表如下: 贞观十三年至天宝元年全国 户口 增长情况简表 贞 观 十 三 年 天 宝 元 年 增 长 率 % 总 县 数 1 4 0 8 1 5 0 7 1 1 .5 0 % 户 数1 3 0 4 1 8 7 1 8 9 7 3 6 3 4 1 9 5 . 0 0 % 口 数 1 2 3 5 1 6 8 1 5 0 9 7 5 5 4 3 3 1 2 . 7 0 % 每县平均户数 2 2 0 1 .0 7 5 7 1 5 .6 9 1 5 9 .6 7 % 每户平均口 数 5 .5 7 3 3 . 4 1 % 同期河南地区人口的 变动趋势同 全国一样,呈阶梯式上升, 但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1 通典卷? 食货 历代盛衰户口 。 z 新唐书)卷5 1 食货志一 . 3 旧唐书)卷4 高宗本纪) . d ( 旧唐书)卷9( 玄宗本纪 . 上 海 师 范 大 音 研 士 研 宪 生率 弃 伦 我 冶 代 河 南 地 盛 么 六 研 究 贞观十三年、 天宝元年河南 地区各州府户口 数表1 曰 户数口数 毛 a 县平均户数 贞观十 三年 天宝元 年 增长率 % 贞观十 三年 天宝元 年 增长率 % 贞观十三 年 天宝元年增 长 率 % 河 南 府 1 9 4 7 4 61 1 8 3 0 9 29 7 3 7 . 3 0 郑 州 1 8 7 9 37 6 6 9 44 0 8 . 1 09 3 9 3 73 6 7 8 8 1 3 9 1 . 6 3 2 3 4 9 . 1 3 1 0 9 5 6 . 2 8 3 6 6 . 4 陕 州 21 1 7 13 0 9 5 81 4 4 . 5 38 1 9 1 91 7 0 2 3 82 0 7 . 8 14 2 3 4 . 2 05 1 5 9 . 6 7 2 1 .8 6_ 彼 州 2 8 2 4 98 8 8 4 54 7 0 8 . 1 7 汝 州 3 8 8 46 9 3 7 41 7 8 5 . 4 51 7 5 3 42 7 3 7 5 61 5 6 1 . 2 91 2 9 4 . 6 79 9 1 g . 5 76 6 5 . 4 9 许 州 1 5 7 1 59 3 3 4 75 9 4 . 0 01 2 2 2 94 8 7 8 6 46 7 5 . 4 41 7 4 6 . 1 18 1 4 9 . 6 73 6 6 . 7 3 汁 州 5 7 7 0 11 0 9 8 7 61 9 0 . 4 29 2 8 7 9 5 7 7 5 0 76 9 6 . 8 11 1 5 叱. 2 01 8 3 1 2 . 6 75 8 . 6 9 蔡 州 1 .2 1 8 28 7 0 6 17 1 4 . 6 76 0 4 1 54 6 0 2 0 57 6 1 . 7 41 2 1 8 . 加8 7 0 6 . 1 06 1 4 . 6 7 滑 州 1 3 7 3 87 1 9 8 35 2 3 . 9 76 4 9 6 04 2 2 7 0 96 5 0 . 7 21 9 6 2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