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理t人学硕j 丁 学位论文 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 城市竞争力 研究一以袱安市为例 ab s t i a c t thei n d u s t r 1 alc l ustere x i s t e n t col l ecti ve e ffic i e n c y ( i n c l u de e conom i ce 月 交 c t i n th e e x t e 云 o r 幼d t h e c o n s o c i atio n activ i tyo f bos ines s ent e rp ri s e ) , tod i s 州cteco n o m y ofd e v el 叩m ent and exal tation奴 u r b ancom p e t iti venesshav e ani mp。 到 习 n t 丘 川 c t i on. s ayt o w ar d s o w l n g fl o 而s h i n g re g i o n c ome , p ro fe s s i on叭 七 。 l e sale m arkete x p r e s s e s th en e t w o rkandtr u s t m e c h aj 五 sm, c an h e lpth ere 1 atedi n d us try tog atheri nth e m e a n t i m efo rmatio nanddev e l o p m ent o f c 1 u s t e r , and w i thal re adyb eco m eo f the i n d us t r i aic l u s t e r al l i e dm o v e a d e v e 1 o p m e n t , as k for h e l pofp r o fe s s i o nw h o l e s al e m arketa d ev e l o pment i n d u s tiy tog a t h e r a c 1 u s t e r to而se ul b anc o mpe t i t i v en e s s thi s te x t i s o n th e fo und a t i o n o f the a n a 1y s i s re l atedt h 叨ri e s and the fulfi l lme n t , t o h 画an u r b an com petit i venes scon d i ti 叽 who l e s al em a r k e t condi t i o ntoc ar ry on anal y s i s , j ustto h uai an c ity who l e s al em a r k 改 i n d u in al c l us ter t h eana l y s i s feund a t 1 o n 0 f t h e s ubs t a n ti al e vid e n cet h a tt h e n 0 ck比l ates to 幼thurb an com petitiv e n e s sup p ut fo rwa rd to streng t h e nh uaian to w h o 1 e salem ar k e tl 0 con s t ru c t i o n tos u g gestand th e concr e t e p ro g rainnungm easureb e al sop utfo rwa r d s h o ul d s t r o n g l y d e v e l o p i n d u s t n al州i c l e p r o fe s s i onwho l e s al e m ar k et k e y w o r d : u r b anc o m p e t i ti v e n e s s in dus tria l c l u st e r w 卜 o l e s a l e m a r k et h u a i anc i ty 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 本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 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一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研究生签名:布杀 吸 护夕 年6 月 对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 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 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研究生签名: 问 年6 月 珍 日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 例 1 绪论 1 . 1 选题依据 江苏省淮安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 南船北马” 、 “ 九省通衙” 、 “ 七省咽喉” 之称, 也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历史上的淮安曾与 运河沿岸的 扬州、 苏州、 杭 州并称四大都市,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近现代以来淮安经济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扬州, 更 落后于苏州、 杭州。 因此, 加快淮安发展, 再现往日 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 责任。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的 腹地,自1 9 %年行政区 划调整以 来, 特别是 “ 十五” 期间 的发展,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 但在发展进程上, 淮安经济 社会基础仍较为薄弱, 处于工业化、 城市化初期: 在经济地理位置上, 处于发达的长 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之间, 属于“ 经济低谷区” 。 “ 十一五” 期间,面对百 炯争流、 竞向发展的形势, 淮安如何摆正位置, 主动思考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 使之 与周 边城市相比 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是一个十分必要而又鱼待解决的问 题。 城市核 心竞争力的创建形式多种, 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和提高竞 争优势两方面进行, 要实现比较优势功能化、产业化、品牌化、布局优化; 推动创新、 营造良 好环境、发展新的 产业组织形式、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 提 高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中存在的 集体效率( 包括外部经济效应以 及企业间的联合行动)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批发市场表明某种产业集群的存在, 它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并 与已 形成的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批发市场对集群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批发市场能够加强 信息的集聚化和专业化;密切分工与合作关系:开拓市场, 增加需求:扶持小企业成 长; 促进支撑产业和配套设施发展;传导政府产业发展政策。淮安市在上世纪80年 代初期的建立的以 汇通市场为首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曾经对淮安经济发展起过重要 作用, 9 0年代中期,汇通市场的税收占 到淮安市清河区的一半,这是淮安经济发展 过程中曾 经的 经济亮点之一, 也是未来淮安市的比 较优势所在。 本文从第三产业( 服 务业) 中的商贸流通业入手, 提出大力发展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 培育淮安优势产业 集群,为提高淮安城市竞争力作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 1 . 2 选题意义 没有规模的 城市难以 增强对区域经济的 辐射力和拉动力. 大力发展城市产业, 做 强城市经济及城市的发展必须靠产业来支撑, 来拉动, 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 城市, 必 然是一 个经济基础薄弱、 功能不健全、 没有发展动力的 城市. 淮安市在城市发展过程 中, 必须始终注重以 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 以产业的特色营造城市的特色, 不 南京 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例 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载体功能。 大力发展商贸 业, 以 商兴城。 把商贸 业作为发展 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 通过激活商贸聚人气、 旺财气、 兴城市。 发展商贸业, 依托地 处苏北腹地、 交通运输发达的区位优势, 结合城市改造, 坚持以“ 建设规模特色工业 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强商业网络和载体建设重点发展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 打造龙头企业带动、 关联企业集中、 协作配套紧密、 规模效应显著的基地型、 旗舰型 链式产业集群, 打造苏北商贸物流中心。 从而加强淮安城市核心竞争力, 提高淮安老 百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 虽然淮安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江苏省, 但淮安市经济发展落后, 地处 苏北腹地, 与苏南、 苏中相比差距较大, 这一点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比较有较大 的相似之处, 探讨淮安的经济发展对于研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意 义。 本文提到的发展批发市场、 促进产业集群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也可以作 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借鉴。 1 . 3 研究内容 ( 1) 第一章为绪论,概括叙述了 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框架 ( 内容) 以 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全文作了 简要介绍。 (2) 第二部分对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 外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 为 全文奠定理论和实 证基础。 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与 浙江义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 (3) 第三章是淮安城市竞争力的分析。 本部分力求准确地分析淮安自 身的区位状 况、自 然察赋、 技术资源、 基础设施 和文化传统等相关因素的 优势和劣势, 准确评价 淮安发展所处的阶段, 了解淮安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 与周边的经济交流特别是产业 环境状况, 了解淮安经济在全省特别是在苏北的地位。 根据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传统的 分析方法, 从城市的 地区经济实力、 对外开放程度、 地方政府作用、 基础设施、 市民 素质和环境质量等六个方面, 通过比 较分析江苏各个市区 域发展水平的差异状况来具 体分析淮安的城市竞争力情况。 ( 4)第四章介绍淮安市批发市场情况, 从淮安 市批发市场的历史发展到现状说明。 主要分析了当前淮安批发市场的特征、所处阶段以及当前淮安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 (5) 第五章分析淮安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通过对批发市场 与产业集群二者关系的分析阐明 大力发展批发市场有助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从而促 进淮安经济发展。 通过对批发市 场与 城市竞争力二者关系的 分析说明 发展专业批发市 场可以 直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 提高。 ( 6)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 针对淮安城市 竞争力与批发市场状况提出 淮安市 应着重发展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着重从增强 批发市场的辐射力与集聚力的角 2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度, 从制度、 体制、 机制等方面提出 淮安应该加快发展大型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的科 学性的对策措施, 主要包括发展批发市场的十条建议及淮安市批发市场的几个具体规 划措施。 1 . 4 研究方法 ( 1)文章进行了比 较研究, 通过比 较淮安与 江苏其他地级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 差 异, 找到淮安市城市竞争力的实际 情况。 通过比 较淮安与义乌批发市场的 发展情况, 找到东南沿海地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道路对内 地经济发展的启示。 (2) 以 规范分析为主, 考察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经济背景和宏观外 部环境, 分析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作用、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 内 在机制以及发展策略。 在规范分析的 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了 浙江专业市场和 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淮安批发市场发展产业支撑的基础。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例 2 理论与实践基础 2 . 1 规模经济理论 2 , 1 . 1 规模经济的涵义 规模经济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经济性的理论。经过西方一批 产业经济学家如张伯伦、马歇尔、贝恩等的研究和完善后,规模经济理论日 臻完善, 它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理论指导着西方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 规模经济最核心的涵义 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 产出增加的比 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 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 ( 或规模报酬) 递增: 反之, 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 投入增加的比 例, 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 即规模收益( 或规模报 酬) 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当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分摊到 单位产品上的厂房设备, 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 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 一次 大规模的 交易比 分次的小规模交易加起来更节省时间,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也较低。 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 投入品购买后, 产品出售前的存放集中, 全因存放数量的增多 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 四是专业化分工效益。 从动态的角度看, 长期的大批量生产 交易, 将使分工更加细化、 专业化, 从而产了新的技术, 新的设施。 正如马克思在 资 本论 第一卷中分析的劳动聚集导致专业分工, 最终出现机器大工业一样, 结果就产 生了规模收益递增情形, 在这四个方面中, 生产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中表现尤为突 出。 规模经济理论着重研究的是: 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分析收益和成本 变化过程, 从收益方面看, 规模经济有三种变化过程: 规模收益递增一规模收益不变 一规模收益递减, 从成本方面看, 也相应有三种变化过程: 平均成本降低一平均成本 不变一平均成本增加。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收益递增或平均成本降低的现 象,即 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增加的幅度, 其边界点是收益增加与 规模增加相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现代经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不断集中、 企业之间相互兼并、巨 型企业不断成长的 历史。 在英国, 前一百家大企业的产值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由1 9 10年的1 5 % 上升到1 9 60年的45% , 20世纪80年代更上升到 6 既。 法国 汽车行业在1 9 24年时 有1 55家汽车公司,1 9 32年时有60家, 到1 9 39年 剩下37家。到20世纪50年代, 这些大汽车公司的 产值占 到全法汽车行业的9 此。 成立 于1 9 16年的 美国 通用 汽车公 司, 在1 9 20年时占 全美 汽车 产量的1 伟, 到1 9 27 年上升到4 3 % ,到2 0 世纪90年代己 发展成为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销售、 仓储网 点和维修中 心, 全部员工达70多万, 年销售额高 达1 500 多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4 南京 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 淮安市为例 在全世界的小汽车、 卡车中 有1 /4以 上标用“ 通用” 标记。 以 上情况表明, 不论从理 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说明了 扩大企业规模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 2 . 1 . 2 规模经济的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的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 济, 其共享性表现在:专业化和分工, 不可分性 ( 存在于技术装备的采用、销售、财 政、研究和开发等方面) 、先进技术和生产组织的采用、大量购买和储备的节约等方 面. 另外, 大企业在筹集资金、 吸引人才、 购买原材料、 零部件或半成品等方面都具 有优势,特别是大企业可以利用行政行为在企业内部替代市场行为,节约交易费用. 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造成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收益递增. 第二层次是指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称作 “ 地区集中化经济” ,主 要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向 特定地区集中, 加速技术交流、 信息传递造成的 “ 免费搭车” , 以及生产工艺的仿效竞争而带来平均成本的节约。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鲁格曼教 授所说, 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 能够产出大批技术熟练的工 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 从而造成繁荣。 例如, 美国纽约的曼哈顿银 行区, 加州的硅谷和意大利米兰市北方的纺织品就是这样。 我国近年一些地区农副业 生产的相对集中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层次是由多个行业向同一个地区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 其共享性主要表现在 交通运输、市场设施的公共性与便捷性上,也可以称为 “ 城市化经济” 。例如,以上 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州为龙头的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 及由京津唐、 大连、 秦皇岛、 烟台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经济计划。 本文所使用的规模经济理论指第 二层次的规模经济。 2 . 2 城市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 随后, 一些学者和机构开展了国 家竞 争力之间的 研究, 如世界经济论坛( wef ) 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 mf ) 每年发 表的 世界各国国际 竞争力评价以 及波特的“ 钻石模型” 和i md 的 模型. 目 前, 竟争力 己 被引 入到区 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 , 城市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和国 家竞争力, 主 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 其本质为 城市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 能力, 其战略目 标是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2 . 2 , 1 国内 外学者城市竞争力 研究 近 几 年 ,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研 究 引 起 了 不 少 中 国 学 者 的 兴 趣 , 其 中 有 代 表 性 的 研 究 主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 例 要有: 中国 社科院 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主持的中国 城市竟争力研究, 其研究成果主 要是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出版的 中国 城市竞争力 报告no . 1 ( 2 0 03年);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徐康宁 主持的 研究, 其主要成果有 中国 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和 中国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排行榜; 此外, 还有上海市社科院对中国10个最具代表性城市进 行的比较研究等。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存在如下方面的不足: 缺乏对竞争力 内 涵的 准确理解, 将一些重要的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等同于竞争力指标, 竞争力等同 于城市实力; 偏重于测算和排名, 测算指标体系缺乏理论基础, 没有一个成熟的并被广 泛接受的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有随意抽取指标的嫌疑;城市竞争力 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的 外在表现形式, 缺乏对竞争力产生的内 在原因进行系统的 理论分析:政策建议缺乏理论支持, 中国 社科院的 报告虽然认识到政府促进产业集群 的重要性, 但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没有进行令人信服的论证。 国外学者大多借鉴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来定义和分析城市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波特认为: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城市竟争力的研究重 在研究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或决定因素, 波特认为影响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6 个方 面: 包括四大直接因素即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和企业的 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 两大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 政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影响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这六 方面相互影响, 相互加强, 共同 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他以此建立指标 体系, 通过收集的统计数据和专家问卷获取的数据使评价指标量化, 采用因子分析的 方法, 构造竞争力指数, 通过比 较获得竞争力排名。 美国巴 克内尔大学教授彼得认为: 城市竞争力( uc ) = f( 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 经济因素= 生产要素十 基础设施+ 区位+ 经济结构+ 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 政府效率+ 城市 战略+ 公私部门 合作+ 制度灵活性。 他在分析城市竞争力时, 选取了三个指标即零售额、 制造增加值和商业值, 组成指标体系表现城市竞争力; 同时又选取了 一些构成指标, 采 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判别式分析法, 得出 各城市竟争力得分, 比 较后得出各城市的竞 争力排名, 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历史、结构、区域性的分析。中国 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主要借鉴的是彼得教授的研究方法。 世界其他机构对竞争力的理解主要有: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 家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能力;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认为, 国家竞争力是在自 由 及公 平的市场环境下, 国 家能 够在国际 市场上提供好的 产品、 好的服务, 同时又能提 高本国 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前一个定义强调了 增长的重要性, 不管一国的贸易状况 如何, 只要人均gdp 实现持续增长即为有竞争力。后一个定义强调贸易竞争力的重 要性, 即 一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经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才能证明是否有竞争力。 诺 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波特的观点完全相左, 萨缪尔森在其著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 淮安市为例 名的 教科书( 经济学 中指出: 竞争力指的是一国 商品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这主要取 决于本国和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竞争力明显不同 于一国的生产率, 后者是以每单位 投入的 产出量衡量的。 他特别强调, 一定要牢记关于竞争力的基本要点: 正如比 较利益 原则所证明的, 每个国家都不是生来就缺乏竞争力的。 他还认为, 通向高生产率进而通 向高生活水平的必由 之路是: 对贸易、 资本和来自 最先进国 家的思想开放自己的 市场, 并允许同 那些己 经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公司展开强有力的竞争。 综合以 上各派观点来看, 对竞争力的理解差异主要表现在: 竞争力到底是生产率以 及由生产率决定的长期增长 能力, 还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即贸易竞争力. 本文以 下所提及的城市竞争力, 其主要内 涵拟采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定义及萨 缪尔森对竟争力的理解。 理由 如下: 一个城市吸引、争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能力 主要通过市场表现出来, 其创造的价值能否实现并最终获得利益也要通过市场交换来 检验, 贸易竞争力较能准确反映竞争力概念中蕴含的 市场参与方的 互动内 涵 : 生 产率是一个很好的度量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却不是一个很好的解 释竞争力的指标。生产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能力, 并直接影响到城 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克鲁格曼认为, “ 生产率不等于一切, 但在长期内它几乎意味 着一 切。 一国提高生活水平的能 力, 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改进劳工所使用的 技术和资本 的能力。 ”长期来看, 虽然竞争力最终可以反映到生产率指标上来, 表现为较高生产率 的城市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不能说明为什么较低生产率的城市也有自己 较强竞争优 势的一面, 毕竟生产率本身并不是竞争力; 竞争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开放和贸易 又进一步促进竞争。 麦肯锡全球问题研究所对美国、 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生产率的分 析表明: 日 本制造业生产率比 美国低 1 7 % , 德国比 美国低 2 1 % , 在引起生产率出现差异 的原因中, 规模经济和制造技术在一些产业中的作用并不大; 劳工的技术和受教育的 水平也不重要, 三国的情况实质都一样; 相同产业部门中, 公司之间存在巨大的生产率 差异。该研究最惊人的发现是全球化的重要性, 全球化意味着同产业部门的世界领先 者展开竞争, 一国 通过利用高生 产率国 家的 直接投资, 引进技术和刺激竞争, 有助于生 产率的急剧提高。 2 . 2 . 2 外部规模经济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借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 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来分析城市竞争力形成的 原因, 城市竞争力形成的三个重要来源是: 比 较优势、 内 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在国际贸易中 , 比 较优势是贸易的 主要动因 , 规模经济是次要的独立动因: 而在城市竞 争力形成的原因中, 相对于比 较优势和内 部规模经济来讲, 外部规模经济起着关键作 用。 ( 1) 比 较 优势是 解释城 市竞 争力形 成的 重 要原因 之一, 这是由 于: 不同 城市 要素 7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 淮安市为例 雍赋中的关键要素 资本的丰缺程度不同 , 直接导致了 城市竞争力的差异, 世界 上的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大多是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的香港、上海和深圳也莫非如此: 地理位置( 尤其是是否临海、是否靠近国 际商业中 心) 也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 因。但是, 比较优势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其要素价格中的地价也最 高、人工也最贵, 因 此, 比较优势解释城市竞争力存在局限性。 (2) 内 部规模经济也是解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城市中追求企业规 模、寻求技术垄断( 而非行政性垄断或市场串 谋) 势力的企业越多, 这个城市越有竞争 力。熊彼特指出: 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创新的源泉。企业在追求专利权、版权、 商标和知名品牌等垄断势力的同时, 加速了 企业的创新进程, 然后通过扩大规模, 进一 步增加产量, 将创新 优势转化为价格竞争优势, 从而推动了 整个城市竞争力的 提升。 因 此, 专利多、 名牌产品多、 大企业多的 城市竞争力强。 但是, 内 部规模经济不能解释为 什么这么多大企业和这么多名产品会在特定的城市集群, 显然内部规模经济在解释城 市整体竞争力时仍然存在局限。 ( 3) 影响 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能否产生强大的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 模经济指的是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与其生产规模无关, 但与整个行业规模有关, 行业 规模越大, 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小, 外部规模经济中的厂商面对的是一种接近完全 竞争状态的市场结构。 只有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垄断才能成为创新的源泉, 一旦失去 了竟争, 垄断只能意味着停滞和腐朽, 因此, 外部规模经济能够有效地从本质上解释城 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 我们从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新增长理论、 产业组织 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来分析外部规模经济是如何产生竞争优势。 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 济产生效率的原因, 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的效率来自 于三个方面: 首 先、 厂 商的 集中 能 促 进 专 业 化设 备 供 应商队 伍的 形 成. 在 很 声行业中 , 新 产品 的开发和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单个厂商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 服务需求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但行业的 地区集中却能解决这个问题, 大量厂商 集中 在一起则足以 提供一个服务需求极为旺盛的市场, 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设备供应 商得以生存; 行业中专业化供应商网络的存在, 反过来使厂商更便宜和更容易地获得 关键设备的服务, 厂商于是把有关业务交给供应商做而集中 精力搞好自己 终端产品的 生产, 因此, 行业集中 地区的厂商比 其他地区的 厂商 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次、 厂商的 地理集中 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 共享。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 度专 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 一个完整的 劳动力市场, 这个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 于工人, 厂商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 题, 工人也较少面临失业. 第三、 厂商的 地理集中 有助于知识外滋。 新发明、 新产品、 新设计和新思想在 厂商集中的地区容易得到迅速的传播, 传播的 途径是专业技术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和新 g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 研究一以淮安市为例 知识的 相互启发。 因此, 厂商的 集中 有利于相互间的 技术交流和促进, 有利于新技术的 普及和广泛应用。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交易费用在外部规模经济中的作用。 杨小凯认为: 所有交易 集中 在一个地方可以改进交易效率。 在市场竞争中 人们会尽量减少交易费用, 交易的 集中程度能不能节省交易费用与分工水平的高低有关, 若行业中的分工非常发达, 不 同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易次数会很多, 则行业专家集中在城市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只要 这种节省交易费用带来的收益大于城市地价上升产生的成本, 行业还会进一步向城市 及其周边集中, 因此, 大城市地价上涨的潜力取决于分工加深的程度。 为了促进专业化 和分工, 降低交易费用, 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 应有保护私人企业家的剩余权和自由结 社的法律制度, 鼓励自由 创业、自由 进入和平等竞争。 新增长理论认为, 随着知识的 积累, 厂商在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的同时, 平均成本在下降, 这就是阿罗的“ 千中 学” 效应。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 通过行业学习曲 线表 现出来: 随着行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积累, 知识的 外溢有助于行业中 各个厂商生产 成本的 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有动态收益递增的 特征, 即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不是取决 于当 前的行业产量水平, 而是取决于积累的行业产量, 一个行业的累积产出越大, 则行 业中各厂商的 产品单位成本也就越低, 因此, 这种规模经济也叫动态外部规模经济. 行 业的先期进入和初始优势对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 在空间竟争模型中, 若厂商的地理位置是给定的, 企业竞 争主要采用价格竟争的方式, 同时寻求产品差异化策略, 以缓和价格竞争的压力; 若厂 商的产品价格是给定的, 则如下因素将导致厂商选择相互邻近的地址而产生行业集中: 可以 共用基础设施和共享商业中心的便利; 厂商会集中设址在某一原料产地; 厂商集 聚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寻找成本, 刺激行业总需求。 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法国经济学 家泰勒尔以 两个厂商的线性城市模型为 例来说明 产业集群的原因。 假设价格是外在给 定的 , 消费者是均匀分布的, 且每个厂商都是在长度为1 的线段上选择地址, 设厂商 1 坐落在a 点, 厂商2 坐落在b 点, 且0a 1一 b 。由 于价格是固定的 , 厂商利 润最大 化取决于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化, 若厂商 1向b 点移动, 则其需求为: a +(1 一 b 一 a) / 2, 需求随a的移动而增长。同理, 厂商2 也尽量向a点移动以 扩大自己的需求。由于两 厂商在争夺它们之间的消费者, 这样均衡必定涉及两个一致的选址, 当a 二 1 一 b = 1 /2, 则没有一个厂商愿意移动。因此, 两个厂商博弈均衡的惟一解是两个厂商都坐落在城 市的中 心。 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 不论何种原因, 哪怕是由 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 当一国 或一个地区取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后, 即使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因历史因素形成的专 业化生 产将使其继续保持外部规模经济优势, 该国 或该地区仍然能够维持其先期获得 的 竞争 优势地位。 城市竞争优势的 形成与此类似, 由 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 当一个城市 9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 例 一旦形成了产业集群, 拥有了外部规模经济, 即使该城市在自 然资源、 土地价格和劳动 力成本等方面失去了比 较优势, 但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交易效率的改进、行业知识的积累 来看, 还是从产业的空间竞争博弈、 历史原因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布局来看, 外部规模经 济对城市竞争力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 较优势和内 部规模经济的局限 性在 外部规模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2 . 3 产业集群理论 2 . 3 . 1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群 ( 也称企业集群 ) 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 特色产业为主体、 网 络结构为支 撑的 产业组织 ,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种典型模式。 产业群不仅包括在地理上相互靠近 的相互联系的企业 , 而且还经常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以 及一些辅助性机构 , 当 然 包括由 政府及大机构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 , 如大学、 工业或产品标准制定机构、 职 业培训机构和智囊团等。 在马歇尔 “ 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廉姆森 ( 0 1iver w i l l i 二5 o n ) 和理查德 尼尔森( r i ch ard n elson)又向前走了 一步, 他们分别指出 在 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成之间, 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 即 “ 组 织间协调”或 “ 中间性体制” ,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 外部经济的好处, 这样的市场已 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 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 全竞争市场, 单个中小企业由 于规模小, 实力弱, 难以与大企业抗衡, 但可以结成“ 中 间性体制” ,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成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 整体力量与大企业 竞争, 这样“ 中间性体制” 和其中的组织单元通过比较市场的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成 本的 大小, 灵活地确定自 身的最佳规模, 所以, 不论是马歇尔的“ 外部经济” 和胡佛 的“ 集聚体” 规模经济,还是“ 中间性体制”组织,事实上都是从整个企业群落的角 度来考察企业的 规模经济, 企业的最佳规模经济的实现, 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 规模, 还取决于它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外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孤立的一个大企业的 长期生产成本曲 线的 最低点也 许并不 低于企业群落中的小企业的成本曲 线最低点。 企 业最佳规模的实 现, 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强调的企业内 部的生产技术因素固 然重要, 但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重要的因素影响企业的最佳规模, 如市场交易的效率、 市场的规 模、 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终决定企业最佳规模的应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市场 交易费用的大小, 一个企业的最佳规模就是位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市场边 际 交易成本之处, 而这时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 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成群落式发展的 地区 , 以 诚 信和使用为 基础的 人 文 环境的 支 撑下, 通过专 业化 分工与 协作, 形成“ 集 l 0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市场、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例 聚体规模经济” ,产生簇群竞争力, 而单个企业的 最佳规模经济大大小于群落外的 企 业规模,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群落式发展获得了有效的规模经济。 产业的空间集聚,区域发展水平实际上取决于经济集聚的空间 模式,因此,研 究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当代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最前沿问题之一。 20世纪20年代, 产业集群理论被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在 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后, 虽 然其中的关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三要素学说一直被引为经典, 但产业集群理论 在七十年后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重视。1 9 90、1 9 9 1 两年, 迈克尔 波特的 论国家的 竞争优势 和保罗。 克鲁格曼的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两篇重要文献重新引 起了 人 们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热情。 论国 家的竞争优势中谈到的聚集对规模经济的作 用、 对要素改变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政策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的观点和 收益递增与 经济地理 中的“ 中心一外围”的模型说明: 区位在促进产业集聚、 规模经济、 竞争、 均衡等这些经济学家老生常谈的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促进区域进步 的作用巨大。 此后, 西方理论界在产业集群概念、 产业聚集度、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持续研究,形成了 许多重要的理论成 果, 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b 哈里逊的 工业区域: 新瓶装旧 酒?( 19 9 1 ) 、 a 伊萨 克森的 区域集群与竞争: 来自 挪威的例证 ( 1 9 9 7 ) 、克鲁格曼的 空间经济: 城市 贸易、区域贸易及国际贸易( 1 999)、m 刺扣的 竞争、合作与新工业区:对于地 方经济发展公共机构转变的研究 ( 1 9 9 9 ) 、 e , 希尔的 一种确定工业集中动力因 素的 方法: 地域性竞争优势基础 ( 2 000 ) 、 m 破特的 竞争的集群与新经济学 ( 2 0 0 0 ) 、 m 鲍拉的 爱尔兰的工业集中: 对于 p ort er的关于三个经济区国内 竞争优势模式的 应用( 2 0 0 1 ) 、砰 c 斯崔恩泽的 兼并的决定因素(20 01)等重要文献。 目 前, 理论界在引导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发展方面提出的重要措施有: 通过制度创 新, 促进同类产业企业集群的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区域引进国内外大企业,以 此为龙头, 发展与此配套的企业, 促进产业集聚 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发展; 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区域创新体制促进区域产业群的形成等等。 产业集群理论吸收了增长极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等区域发 展理论的重要思想, 强调区际分工和区 域内 各种资 源的 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是一种新 型的区 域经济发展理论, 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最有效战略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国 际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 域经济增长的 主要手段、 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 实现方式、 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 关键途径。 美国的 硅谷、 德国的南部地区、日 本的东 京湾地区、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等都是通过产业集聚得以迅速发展.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批发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一以淮安市为 例 2 . 3 . 2 产业集群是提高城市竟争力的主要原因 产业群是提高区 域经济竞争力的 关 键途径 , 当 然也适用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今天 的产业集聚更重视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 , 强调本地工程 师、 技术工人等要素的 集中 和本地熟练劳动力 市场的形成。 通过产业集聚而快速发展 起来的区域 , 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 , 这种区域竞争力的获得可以从生 产成本、 市场销售、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1) 从生产成本方面来看 , 生产成本对经济的 促进主要表现在外部规模经济、 高生产率、低交易成本和充足劳动力市场上。 产业群模式容易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同 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 通过合 资、 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 进行生产、 销售等价值活动 , 如大批量购买原 材料等 , 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 , 也节约了 单位运输成本 :建立共同 销售中心 , 形成零售、 批发市场 , 降低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费用 , 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 , 从而形成外部规 模经济。 产业群使交易成本降低形成外部范围 经济。在产业群内部 , 已经发展到零部 件和工艺过程专业化阶段。 单个企业无法囊括所有的生产环节 , 每个企业都必须同 其 它企 业合作或交易 ,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支出交易费用。 通过专业化分工 , 不仅满足 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 而且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 , 通过建立网络关系 进行交易 , 利用空间 接近大大降 低了 每次交易的费用 , 同时 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 观 , 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 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 行合约 , 节省了企业搜集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 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 这种网 络结构形成外部范围经济 , 克服了 单个大企业等级制组织的弊病。 产业群使劳动力市场达到 有效供给。 一方面, 产业群的区域性易形成供给充 足的劳动力市场。 由 于产业群可以 达到 较高的 专业化分工, 因而相同 或相关产品导致 本地区的专业化劳动力高度集中, 劳动力市场充裕, 尤其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很 容易找到. 大学和研究机构中 拥有很多 掌握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 人才, 单个企业在 长期雇用管理技术人员的同时, 可以根据自 身生产的需要, 及时调整工人的数量, 减 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 另一方面, 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之间自由 流 动, 企业内 部劳动力变换率也高, 劳动力快速流动对其自 身素质要求加大, 也促进了 信息、 思想的扩散和传播。 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成本降低 , 在数量和质量上真正实现有 效供给。 (2) 从市场销售方面来看, 产业群内的 企业不仅通过传统途径如建立 “ 区 位品 牌” 、 加强营销网络等获得纵向 一体 化利润 , 而且可以 依靠现代科技, 利用“ 区位品 牌” 从事电子商务,改善营销方式取得协同效应 , 营造市场优势。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批发 市场、产业集群与城市竟争力研究一以 淮安市为例 . 利用“ 区位品牌” , 树立区 位产业形象. “ 区位品 牌”即 产业区位是品牌的 象 征 , 如法国的香水、 意大利的时 装、 瑞士的 手表、 西湖的龙井茶等。 企业集聚在一起 , 集中 进行广告宣传 , 利用群体效应 , 形成“ 区位品牌” 。在广告宣传上调动了企业投 入的 积极性 , 改变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 , 而中小企业又没有实 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 , 使每个企业都受益。 同时 “ 区位品牌” 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 , 更形象、 直接 , 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 更具有广泛的、 持续的品牌效应。 而且相对于整个产业群 , 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 , 品牌效应难以持续 , 而产业群内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 , 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 然资源等原因 使产业群衰退或转轨 , 区位品牌效应更易持久。 因此 , “ 区位品牌” 对产业群内的企 业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 扩展分工 , 获取纵向 一体化利润。 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