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高中史传作品在教材的选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承担着相当重要的 教育功能,由于它文史并存的二重性,历来成为教学研究的盲区。翻阅先前为数不 多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其重心在于探讨史传作品的教法,在他们看来,史传作 品课堂缺少活力,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的,而对于教学内容定位的失误 则认识不深。 有鉴于此,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在第一部分阐述了史传作品的定义和内 涵,史传作品历史的真实性、文学的艺术性、选材的典型性决定了史传作品教学内 容的独特性。文章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下史传作品教学内容上存在 的误区。史传作品教学重语言化、叙事分析模式化、历史读本化解读、文学审美观 照缺失、人物分析评价脸谱化、标签化等失误直接导致了史传作品课堂教学的枯燥 少趣,同时也影响了史传作品教法的改进。紧接着文章便从教师、教材文本、学生、 考试机制这样几个方面综合考察了教学内容选取失当的方方面面的原因,提出史论 模式、史传作品经典化、权威化等是导致教学内容陷入误区的最重要的原因。最后, 文章在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张科学教学内容的实施,既要有知识态 度方面的准备,也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在知识态度方面,要求教师关注史传特性、 吸纳叙事知识、重视审美体验、注重人物评价。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中,要破除考试 机制影响,重新定位史传作品教学:要进行教材篇目重组,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 习自信;要摆脱史论模式,打破僵化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要以语文生活化视角, 还原历史现场,构建趣味教学内容,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建立起科学有趣的教学内 容,找到史传作品课堂教学理想的出路。 关键词:史传;史论模式;课堂教学;教学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el l i 曲s c h o o ll l i s t o r ) ri i l 位l e c t i o no ft e a c l i i n gm 删a lw o r ko c c u p i e s 趾 i i i l p o r t a mp o s i t i o 玛a n da l s o “【e 觚岫p o r t a me d u c a t i o nm n c t i o mb e c a u s ei tc o e x i t h e d l l a lc k i 瑚c t e ro fl “e r a :t u r e ,孤dh 弱b e e nb e c o m et 1 1 et e a c i l i n gr e s e a r c hb l i n ds p o t s 脚n g 哟u 曲t h ep r e v i o u s 危w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鹏,i ti sn o td i 衔c u l tt 0f i n dm a t ,i t s f o c u si st oe x p l o r et l l el l i s t o 巧o fm et e a c l l i i 坞w o f k ,i i lt h e i rv i e w ,t l l ec l 鹤sl l i s t o 巧w o f k s l a c ko fe n e r g ) ,i sm a j n l yd u et ot l l ei i n p r o p e rr e s u l to ft e a c l l i n gm e m d d s ,锄dt 0t l l e t e a c h i l l gc o n t 肋to fm i s t a k e si sn o tk n o wl o c a t i o nd e e p i nv i e wo ft h j s ,m i sa n i c l ef 而m “s p r o b l e m ,t h i sp 印e rf i r s td e s c 曲e sm eh i s t o 巧i n 也ef i r s tp a i to ft l :屺w o r ko f l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c 0 衄l o t 撕0 n ,n l ep r o m n d 畸o fa u t l l e n t i c i 锣,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巧w o f k so fa r t ,s e l e c t i o no ft ) ,p i c a ld c c i d e dm ep r o 如n d i 锣a n dt e a c i l i n g c o n t e n tt h eu n i q u e i l e s s0 ft l l ew o f k s t h es e c 0 n dp a r to nt h i sb 嬲i s ,t h e 龇l a l y s i so ft h e c l 姻i e n t s ) 椒e mw o r l 【s o nt l l e 1 1 i s t o 巧t e a c l l i n gc o n t e n tn l em i s u n d e r s 啪d i l l g t h e p r o 缸n d 毋o fh e a 、,) rl 觚g u a g et e a c h i n gw o f k ,n 鲫瞰i v e 锄a l y s i ss 蛔舶帅e 也i l i 咖巧 r e a d 髓r e a d ,l i t e m 巧跹s n l c t i cv i 鲫m i z a t i o n d i s s o l v em i s s i n c h a r 数t e r 觚a l y s i se v a l u a :t i o n p r o f i l i n g ,t a go f 血s t l 壬汜sl e dd i r e c yt 0t h ep r 0 劬d i 锣o ft h ec l a s s r o o m 搬t c l l i 】n go f b o r i n g 、0 r kl e s sm 【e r e s t i n g ,b u ta l s o2 l f 王e c t st l i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1 1 et e 批g 、r k h i s t o 巧t h e nt l l ea r t i c l ef b mt e a c h e 璐,t c a c l l i l 培m a :t e r i a l s 觚dt e x t s t u d e n t s ,e x 赳i l i m t i o n m e c l l a 血s m v e r a l 唧e c t ss u c hc o m p r e h e n s i v cs t i l d ) r 也et e a c l l i | 玛c o n t e n ts e l e c t i o n m i s c o n 山l c ta l l 弱p e c t so f 豫a 的n s 趾l dp u t sf 0 “忸r dt l l em o i i e ,也eh i 咖d ro fc l a u s s i c a l h i s t 0 巧、o t k s ,a 咄o r i t yi sm el e a d i i 唱c a u s eo ft e a c l l i n gc o n t e n t si n l em o s ti m p o r t a i l t c a u s eo f e r r o r f i l l m l y ,廿1 ea n i c l ei nt l l e 州p 砸p u t sf o r v 删m em 幽d st 0 l v em e p r o b l 即峪,觚dc l a i l l l s 廿l a tt l l ei l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m es c i e n t i f i ct e 蛐gc o n t e n t ,b o 血 m u s tb a _ v el m o w l e d g co f 缀i t i m e st o ,址s 0w 锄tt 0l l a v es p e c i 丘ci m p l e m 朗枷0 ns 的毛c g ) r i i lt h eh o w l e d g ea t t i n l d e s ,北l u st e a ( 湘e r st 0f o c u so nt l l ec k 璩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a b s o r b n l el l i s t 0 巧舳咖k n o w l e d g e ,p a ya :仕e m i o nt 0 也e s t l l e t i ce x p 嘶e n c e ,p a ya l l 肋j t i o n t 0c k l m c t e re v a l 眦t i o n i l lt h es p e c i f i c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s t 阮t e g y ,t 0b i i e a kt t l ee ) 【锄 i i 】n u e n c em e c h a 工l i s mt 0r e d e f - m et t l et c a c l l i n gh i s t o 巧w o f k s ;c o m p a r i s o no ft c a c m n g m a 矧a lt 0r e s 伽购埘i l g ,r e d u c e 舭d i 伍嘶o fl 哪血g ,l e a n l i n gs e l 1 1 f i d e l 脱;t 0 g e tr i do f 舭l l i s f t o r ym o d e ,h 呔r i g i dn l i n k 堍,妣叫a t i i l gs t u d y 谳e r e s t ;i n 舭 c h i i l e s ev i e wi n t od a l i l yl i f e ,r e d u m i o nt h el l i s t o 巧,t h ec o n s n 删o no f 也et e a c l l i n g c o n t e n to ft a s t e ,i ti sp r o p o s e d 舭叱i t 、i l lb ep o s s i b l et 0s e tu ps c i e n t i f i c 硫鹏s 血g t e a c h i n gc 0 恻f i i l d 也ew o r k c l 嬲st e 幽gl l i 咖巧o f 值圮i d e a lw a yo 此 k e ) rw o r d s :t l l ek s t o 巧;t l i s t o d ro f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k n gt e a c 嫩n gm o d e ;l ec 0 n 锻哦 m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序言:研究课题综述 笔者把高中史传作品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一是由于史传作品在教材的选文中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二是我们对史传作品教学的关注,尤其是对史传作品教学内 容,即由“怎么教”到“教什么”的关注是不够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 了本文关于“教什么 的初步探索。 论文选题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它能够丰富我们对史传作品教学的认识。我们的史传作品教学或者说任 何文体的教学从来都是“怎么教 和“教什么”的统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 过于关注“怎么教 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关注“教什么”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第二,它能够为我们确立科学高效的教学内容提供理论的参考。我们对史传作 品教学内容关注的匮乏,是我们不能实现史传作品高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因为,任何“教法 的选取都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 科学全面的认识的基础 之上的,内容决定形式,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规律,没有对“教学内容”清醒的认识, 任何高明的教法的出现都显得幼稚甚而可笑。 第三,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去规划去总结我们史传作品的教学方法,从而 真正实现“怎么教 和“教什么的有机融合。有了“教什么的意识,“怎么教” 的处理也会变得轻便容易,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第四,它从整体上为我们史传作品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本论文试图从最本质的层面上,去分析史传作品教学的误区,总结实现趣味教学同 时也是高效教学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种理论上的指示意义是清晰可见 的。 由于本论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当前史传作品教学内容种种偏颇的分析总结的 基础之上的,所以它的现实意义同先前的诸多论文一样,都是希望通过各不相同的 研究视角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将理论的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课堂的应用,直 接服务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史传作品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提供参照和示范,从而找到史传作品课堂教学理想的出路。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高中史传作品的教学研究已经有所展开,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有八篇左右,其中四篇为教育硕士论文,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李明霞的 中学语文 先秦两汉史传散文的解读方法,毛彩阳的先秦两汉史传散文教学与中学生素质 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徐公青的高中传纪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王风的文言文 中的传记作品研究,另外四篇是发表在各级语文教育刊物上的研究文章,分别为: 肖文史传文的写法特点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8 期, 黄洁史传文学的教学应当文史并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3 期, 毛琴阅读史传散文传承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0 8 年第9 期,杨宝山畅 游于“诗“史”之间一有关于诗歌教学与史传作品教学语文月刊2 0 1 1 年第4 期。这些论文摆脱了仅仅把史传作品当作文言文这一研究对象的窠臼,开始有了文 言文中还有文体之别的概念意识,这是史传作品教学研究道路上极为可贵的进步。 在这些论文中,李明霞、徐公青、王凤、杨宝山的论文都把史传作品的理想教 学作为研究对象,整体的去探索理想的史传作品教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可 操作的方法策略,重点关注“教法”是他们文章的一个共同点:毛彩阳的 先秦两 汉史传散文教学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一文,则宕开这一思路,阐述了史传散文教 学在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种种作用,关注的是史传散文教学的教育 功能;毛琴的阅读史传散文传承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深刻的分 析了史传作品的种种教化功用;肖文、黄洁的论文则从从史传作品文学和史学兼具 的文体特征出发,强调史传作品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这是研究视角 自觉转变的开始,同时也是向“教什么 作思考的有意识的萌芽。 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从教学内容角度集中的去分析当前史传作 品教学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从而为建构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研究还是较 为缺乏的。 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论文还有做下去的必要和空间。就笔者的设想, 本文尝试把教师在史传作品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切入点,然 后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对史传作品教学内容的偏颇作分析,希望找 到史传作品课堂教学枯燥少趣的最本质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科学合理的教 学内容实施应注意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为形成生动有趣的同时也是科学高效的 史传作品课堂教学思路提供某种可能。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史传作品相关概念界定及特征阐述 史传作品、史论模式是本文所涉及的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它是本文 进行理论阐述的逻辑起点和具体分析的基石,不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准确的厘定,不 对这两个概念的特征或表现形态进行准确的把握,文章就无法深入的展开,就无法 对目前史传作品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就无法找到史 传作品教学理想的思路,史传作品课堂教学也就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本 文应有的研究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 一) 史传作品的界定 史传,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原意指历史散 文中的传记。我们这里所说的史传作品,它兼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属性。“从历史 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 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意在塑造历史 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本类型,史传作品显得相当特殊,“它既可归 属史学范畴,因为它具备历史著作所应有的一切本体特征,如史鉴与劝惩职能,讲 求实录的原则,褒善贬恶的道德目标,在史传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它又被视 为文学领域的一支劲流,它对历史真实的故事化处理,对历史人物的鲜活塑造, 对个性化的语言、细节、心理描写手法的情有独钟,等等方面,都使其成为品味极 高的文学作品。 就史传作品这一概念狭义的范围而言,它主要指以史记、汉 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为代表的正史传记。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则涵盖了自 先秦以来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像春秋、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 历史散文佳作。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的史传作品篇目有:出自 左传的烛 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 传,汉书的苏武传, ,1 9 9 8 年第6 期,第5 2 页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选修2 ,中国对外翻译 i j 版公司,2 0 0 9 年版,第9 8 页 转引自郭久麟论传记文学的想象、夸张与虚构) ,南昌大学学报 2 0 0 4 年第l 期,第1 3 l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断直接介入到叙述中来,从而给读者一个亲临现场,直击事实的生动感”回而现在, 像:史记这样的一些优秀史传作品,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采用了“场景式 叙述, 这样一来,无论写人、记事都显得格外轻松自如,富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有可读性强的语言,强调史传作品的语言应生动传神,应简洁通俗,不晦涩难 懂,应精炼而富有美感,给人以涵咏玩味的空间。在这方面入选新教材中的先秦两 汉史传作品都堪称典范。比如 汉书苏武传中的一段描写苏武被流放的文字: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 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 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圆 简简单单的一些动词就非常形象的写出了敌人的凶残,写出了苏武一个人在流 放中那样一种孤独、贫困、寂寞的处境,同时也写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史传作品文学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把史传作 品当作历史文献,借以了解某一段波谲云诡、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了解特定时代 的历史文化、朝代更迭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从中汲取必要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更 应该充分认识到史传作品教学是一项高雅而严肃的文学鉴赏活动,要紧紧结合史传 作品自身的文体特征,赏析文章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把握刻 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中肯的评价;注意文章简洁高 超的叙事艺术,理清事件得以展开的的思路脉络,体会作者的匠心;揣摩文章色彩 性极强的人物语言,能透过极富个性的语言动作,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 以及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总之,要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获得某种情感性体验, 能愉悦身心,能使人获得某种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的超脱。 3 选材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讲的是史传作品无论写人记事,都注意对材料进行选择,作为历 史人物,其一生经历的事情,所从事的活动不计其数。作者不可能事无巨细,依次 叙来;作为历史上发生的有影响的事件,作者也不可能将各个细节详加叙述,这是 势所必然。这个时候,为了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作者肯定会对涉及传主生平、经 历的史料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挑选出最能表现传主性格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描 绘,当然,这些事件不一定都是当时有影响的大事,但肯定是最有表现力最有说服 力的事件。同样,对所记之事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史传作品记事的主要目的有二: d 黄忠顺 ,中学语文教学) ,2 0 0 3 年第l l 期,第3 6 页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 ,人民教育出版社,2 7 年版,第6 l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其一,记事是为了写入。在史传作品中,很多时候为了更好的去表现去塑造某个历 史人物形象,往往会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放在具体的事件及其矛盾冲突中 去表现,离开了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及矛盾冲突,历史人物也就失去了他应有的 位置。其二,记事是为了反映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揭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种 规律。这时,也需要对众多的事件进行取舍,对选定的事件进行剪裁。因为,历史 事件有如烟海,描述历史事件的方式、方法也有多种,受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是 写作本身的需要,作者只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大事,选择叙述事件 的最佳视角,这即是我们所说的“选材的典型性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 为了塑造廉颇、蔺相如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为了表现特定的历史事件, 作者选择了“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这样三个典型故事,而就在这 样的几个历史事件之中,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蔺相如,还有忠于国家、 勇于改错的廉颇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历史的刀光剑影,惊心 动魄。 史传作品选材的典型性,对于我们迅速的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史传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史传作品“材 料的典型性 这一特点进一步的拓展发散开来,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中学习如何赏析 人物的刻画和事件展开的策略,而是要把它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甚至是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拿作文教学而言,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写作,都需要选取 “典型性”的材料,“典型性”的材料在叙事抒情文体中,不仅能够成功表现人物 的真实个性,塑造真实形象,而且还能够再现作者内心最隐秘最迫切需要表达的情 感,产生足以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说理性文体中,“典型性 的材料也能够充 当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到强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 三) 史论模式的提出 1 史论模式的定义 史论,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原意是指历史学家对于自己或他人记述的 历史所发表的评论( 瞿林东语)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史学批评。像我们中学语文 课本中的六国论、 过秦论、 阿房宫赋、 项羽之死等文章都有大量的史学 批评文字,中国史学批评“无论在关于历史进程方面,还是在关于重大事件和历史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人物方面,都有广泛的涉及,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由此可见,史论作为一 个术语也好,还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好,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我们这里所说的“史论模式 则指的是对历史背后某种本质规律的探求,不论 是以论带史还是看上去好些的以史带论,史本身是次要的,关键是最后的论,是背后 的规律。在我们中学史传作品的课堂教学中,“史论模式 常常指向一种教学思维 的抽象化、理论化、类型化、模式化。 2 史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影响 谈到某种模式,客观地说,在我们语文课堂各种体裁的作品教学中都存在着。 比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通常“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到了课堂上,就仅仅变成一 词多义、通假字、使动意动、提宾、定语后置之类的精讲。一圆我们的小说 教学往往也是时代背景讲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把握,艺术 特色总结这样几个大的方块。作文教学模式更多,什么主题要崇高,要反映生活光 明美好的一面;人物形象要高大;叙事要阳光等等,涉及到动笔写作则最好要求风 头、猪肚、豹尾的理想思路。甚至具体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小的环节也 被各种各样的模式覆盖了。比如,“总结归纳文章,成了粘贴千篇一律的政治标签 之代名词;中心思想的写作,也都按照通过表现歌颂( 或) 批判 的模式去套。 回 同样,在我们的史传作品课堂教学中,也有属于它独有的模式。只不过,和上 述体裁相比,史传作品教学的模式,并不主要的体现为某种相对定型相对透明的教 学操作流程,而更集中更隐蔽的表现为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思维的抽象化、理论化、 类型化,即上文所定义的“史论模式 。 比如,我们教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年版,第2 1 5 页 。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6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历史著作的“史鉴与劝惩职能,褒善贬恶 ( 武传阳语) 的道德目标就无法凸显出 来,史传作品丰富的社会教育功能就无法实现,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一 维的学习目标就无法达成,这是确凿无疑的。同样,从辩证的角度冷静分析,其它 体裁的作品教学中的模式也不是不需要,起码它们的出现对于学生把握课文重点, 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熟悉写作套路,概括内容要点等都是不无裨益的。但可怕的是 一旦模式化了,一旦它们变成了我们语文课堂的千篇一律,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 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因为,各种模式化的背后其共同的本质是思维的腐朽僵化。 就拿刚才我们所说的史传作品教学而言,对“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项羽、刘邦 是什么样的人? 荆轲有怎样的性格? 刘邦最后为何会成功逃脱? 荆轲刺秦王最终 为何会失败? 这些问题的过于倚重,往往会弱化对诸如“鸿门宴是如何展开的, 这中间有哪些戏剧性的变化;荆轲是如何行刺秦王的,他是否是一名成功的刺客 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弱化或忽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实从整体而言也就 放弃了对“过程”的深度把握。 事实上,从现代阅读理论来看,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要经过吸收词义理解 及把握含义联系理解及解释文章的内容、含义及联系批判的分析文章,了 解作者意图龟l j 造性的综合归纳把自己的经验调动起来创造性模仿( 百度文 库) 这样六个阶段。这也就是说,人类的阅读行为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教 学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意义、结果的简 单获取。 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试想,如果我们 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本身都思维僵化,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学生体验到这个 完整的教学过程吗? 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 福吗? 所以,针对具体的史传作品课堂教学,我们一定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力 图摆脱“史论模式 给史传作品课堂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这样的一种模式 是对丰富的历史在场的割裂,是决定论,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故事性,历史的“过程 性,没有个人的体验,没有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它背 离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 会使本来很有意思的历史丧失其吸引力。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第二章史传作品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 一)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史传作品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1 教学重语言化 史传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过分重视“言”的学 习,而忽略了“文 的学习,即存在着教学重语言化的现象。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 的判断,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史传作品首先是用文言写就的作品,这也意味 着史传作品首先是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有可能也就是史传作品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综观我们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反映最普遍最激烈的是文言文教学有“言”而无 “文”。无论是像钱梦龙、王栋生、黄厚江等一批著名的特级教师,还是我们一线 的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笔下,文言教学的“言”霸权已到了积重难返 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早在一九九七年,钱梦龙先生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多少年 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 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了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 落实,旬句清楚 按理说,这样的一种教学弊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该有好 的转变,然而严峻的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理想的文言文教学还只是空中楼阁。“目 前,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大为减少,可在文言文教学中,满堂 灌,满堂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文言文,而且囿于 考试,生怕漏讲了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仍然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和分析 圆文言文 阅读教学的过分重语言化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明确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 言虚词、文言旬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 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 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学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 。1 9 9 7 年第6 期,第2 5 页 。戴字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与研究) ,2 0 1 1 年第1 8 期,第6 2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习,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积累运用,但又不能仅仅止步于语言,而应该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 化,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文化的感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做到“言力与“文 并 重。 2 叙事分析模式化 在史传作品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授过程中,我们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有一个简单 的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喜欢人为的将作品按照梳理小说情节的方式将它们大致划分 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几个大的部分。譬如, 烛之武退秦师 的一则教案有这样一个环节: “1 、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卜2 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 、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 大家筛选归纳。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智退秦师,第四 段:晋师撤离。这几段的段意归纳,其实就是标准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大块。”任志鸿主编的高中优秀教案对本文的故事情节也作了相似的 处理,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1 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 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一线教师李鸿川、王春艳的鸿门宴备教庶谈则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了当前的 鸿门宴一文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基本的套路都有这样的环节:“列出故事鸿 门宴的情节提纲,即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大致的环节进 行。 圆像其它的史传作品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文学教育 ,2 0 0 8 年第1 l 期,第l 页 口李鸿川、王春艳鸿门宴各教庶谈 ,语文教学通讯) ,2 0 1 1 年第2 期,第3 0 页 l l 已经让人不堪其扰了,更别说我们的史传作品教学还要复制这样的运作模式。一旦 它们成为了我们课堂的常态,那我们的史传作品课堂教学也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 “叙事分析模式化”的轨道。 3 历史读本化解读 历史读本化解读,指的是在史传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过于 关注史传作品的历史文献功能,简单的把我们的史传作品等同于历史读本,以此了 解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中总结出应有的经验和教 训,忽视了史传作品是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结合体。在这方面,我们教师主要的 做法是:着重落实文章的实词、虚词和文言旬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 形象,归纳作品主题,总结艺术特色。很少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某些细节处的 虚构和想象给予关注,这一方面源于我们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自觉,但更重要的恐 怕是我们的很多教师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深入的文体知识,即很少认识到史传作品无 论写人、记事都遵循了整体的真实和局部的虚构相结合的艺术规律。譬如鸿门宴 中写项王迎接汉王,双方在鸿门开怀畅饮有这样一段文字: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 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邵”项王日:“此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 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 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日:“君 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 囝 有学者指出,此段描写“连谁坐哪方都清楚,作者仿佛完全是当事人,特别是 项王迎接汉王所说的话,仅为他们二人所说,怎么可能传下来? 这只能是司马 迁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但由于大的史实基本存在,司马迁所虚构者仅为人物细节 且符合人物性格,故大大地丰富了人物性格,增加了传记的生动性和紧张性。 像这种作艺术化处理的片段,在史传作品中随处可见,但遍观语文教师手头的 教案资源,无论是在中语界广有影响的任志鸿、荣德基主编的系列教案,还是像中 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众多期刊网站的备课资料,均很少有关于这些问题的备课思 考、教学设计。( 限于篇幅,在此不详列案例) o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3 页 。郭久麟论传记文学的想象、夸张与虚构 ,南昌大学学报 ,2 0 0 4 年第l 期,第1 3 0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由于我们教师主观上的忽视和客观上知识的匮乏导致我们的学生对史传作品 狭隘化的理解,在绝大多数的学生看来,史传作品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绝对都是真 实的,是有历史资料可考的。最典型的莫过于 :项羽本纪中的这样一段:项王谓 其骑日:“吾为公取彼一将。一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 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 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日: “何如? 骑皆伏日:“如大王言! ” 很多学生读到这里,都惊叹项羽的骁勇善战,不可一世,但他们都忽略了作者 对项羽这个人物艺术化的处理。至于项羽杀数十百人是否有夸张成分姑且不议,但 写他嗔目叱赤泉侯,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明显是通过夸张的描写衬托项王 的勇猛异常,这很有点 ,2 0 嘶年第6 期,第1 2 2 页 1 4 规律性的总结。比如荆轲的“忠义、刚直、果敢、机智 ,烛之武的“忠君爱国、 胸怀开阔、有勇有谋 ,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胸襟开阔 等等,一谈到谋士形象,大体离不开“忠、智、勇 。在这里,我们并 不是要完全否定这样的总结。从具体的文本来看,对历史谋士形象作这样的把握, 大体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篇篇笼而统之,那荆轲、烛之武、蔺相如这些历史人物, 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人物形象的脸谱化、类型化,大多是没有深入文本,对文 本做细致的、多角度的、个性化的解读造成的。要充分相信,荆轲也好,烛之武、 蔺相如也罢,这些历史人物除了有他们的共性,应该在性格上还有他们的差异性, 属于他们自身的独特性。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既要把握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更 要挖掘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个性。 标签化指的是在史传作品课堂教学中,在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时 候,往往容易给历史人物形象贴上带有某种特征的“标签 。比如,初中的一篇选 自:左传的课文曹刿论战,有论者就指出,传统的教材对课文中鲁庄公这个 人物的评价就贴上了“目光短浅 “鼠目寸光”的标签。这对这个历史人物是不公 允的。“曹刿属于技术层面,鲁庄公属于管理层面。两人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完成整 个战斗的胜利,而不应把功劳只归功于曹刿一个 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 佚之狐,传统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 是他推荐了烛之武。但随着对教材解读的不断深入,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人 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近来,有论者指出,佚之狐固然胸藏韬略、临 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但从本质来讲,此人乃一老谋深算、圆 滑世故的“狐狸 。材料论证之充分,剖析之深入,认识之独特,颇有一番道理。 还有像苏武传中的苏武,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 评价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贴个“标签就能盖棺论定的。事实上,无论苏武,还是郑 伯,大家对这些人物的认识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还是颠覆性的。 可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多挖掘原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审视的眼光、辩 证的思维、客观的推断去描绘人物,而决不可将人物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合约工程结算-洞察与解读
- 高端家电消费动机-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图书情报管理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数字资产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月度报告撰写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绿色能源顾问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画室教学主任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电子商务战略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细分市场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彩釉玻璃工艺
- 2024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 长安CS55汽车说明书
- 《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 110kV变电站调试方案
- HSF技术标准解析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健康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港口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 (9.5.1)-10.5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
-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