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e fl e c t i o n o f c o n f l i c t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wo p s y c h o l o g i s m s abs t r a c t u 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u p s u r g e o f r e fl e c t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 t h a t w a s f o r m e d o n t h e t u rn o f t w o c e n t u r i e s , t h e p a p e r e m p h a s i z e s s c i e n t i s m a n d h u m a n i s m ,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c o n fl i c t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p s y c h o l o g i s m s a n d i t s r e v e l a t i o n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a n a l y s e o f t w o c o n fl i c t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y - - - s c i e n t i s m a n d h u m a n i s m , t h e a u t h o r d e f i n e s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 n e x p l o r e s t h e h i s t o ry a n d c a u s e s o f f o r m a t i o n , a n a ly z i n g t h e i r c o n fl i c t , e ff e c t s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t l as t , t h e a u t h o r p r o b e s i n t o t h e r e v e l a t i o n a n d h o p e s t h a t s o m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v e l a t i o n c o u l d b e o ff e r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s p e r i t y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i n 2 1 s t c e n t u ry. k e y s c i e n t i f i c w o r d s p s y c h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y ; h u ma n i s t i c s c i e n t i s m ; p s y c h o l o g y ; h u m a n i s m ; p o s i t i v i s m;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中 文 摘 要 世纪交替的时刻,是各学科对其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以把握未 来的时机。 对于己 走过百余年历程的心理学来说, 也不例外。 近年 来, 在国内 外掀起了 一股对心理学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的“ 热潮, , 这股反思 “ 热潮”对把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促进 2 1 世纪心理学 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 选择科学主义 与人文主义的视角, 对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整合 及其启示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相互对立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这两种 哲学思潮, 并对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作了 界定。 认为科学心理 学是指主张以自 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观照心理学, 把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局限于心理现象的自 然特征方面,采用自 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重视实验、 数据以 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心理学; 而人文 心理学则是指主张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模式来塑造心理学, 突出心理 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性和主观性特征, 强调采用人文科学的理解、 解 释等非实证方法,重视人的整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学。 第二部分,考察了 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或科学心理 学与人文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指出自1 8 7 9 年心理科学正式诞生起, 科学心理学沿着内容心理学一行为主义一认知心理学的轨迹发展 并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 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或人文心理学则体现 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 理学。 这两种主义的心理学发展到当代时, 它们的争论处于“ 白热 化”状态。 第三部分,剖析了心理学中两种主义形成的原因,从其历史渊 源与现代来源两个角度来分析。 其历史渊源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前哲 学家和科学家的有关心理学思想,而其现代来源则是与实证主义、 现象学和释义学等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对立表现, 列举了 两者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对立 ( 实证主义与现象学、 释义学的对立) 、 学科发展模式上的对立 ( 自 然科学模式与人文科学模式的对立) 、 研究对象上的对立 ( 心理现象的自 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 、研 究原则上的对立 (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原子观与整体观, 还原论 与非还原论, 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对立) 、 研究方法上的对立( 实 证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对立) 、价值观上的对立 ( 科学价值与人的价 值,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荷的对立) 、人性观上的对立 ( 自 然化倾向 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对立) 。 第五部分,剖析了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历史影响,指出科学主 义对心理学的影响是: 一方面, 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 注重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另一方面, 忽视了人的主观价值, 否 定了心理的主观属性, 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唯实证方法的倾向, 研 究的表面化、 低级化现象严重, 研究范围狭窄; 人文主义对心理学 的影响是: 一方面, 恢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扩大了心理 学的研究范围, 重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另一方 面, 忽视了人的自 然属性, 研究中的神秘色彩浓厚; 科学主义与人 文主义的对立对心理学的影响是:一方面,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导致了 心理学的危机, 造成心理学的理论琐碎、 视野狭窄 与方法单一。 第六部分,探讨了 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整合,指出只有以科学 人文主义为指导,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研究方法的互惠、 研究者之间的互谅互动、心理学的科学定性,才能使心理学统一。 第七部分,对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对立与整合所提供的启示进 行了探讨, 指出了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心理学的统 一必须承认差别、 相互容忍以保持生态平衡, 心理学应注重本土化 研究以及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最后,表达了对2 1 世纪心理学将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信心。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 前言 世纪之交, 心理学己 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 “ 如何反思这百余年心理学所走 过的发展历程”是摆在处于世纪之交的心理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因为能否科 学地对心理学的历史进行反思, 并在科学反思的基础上把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将极大地影响到2 1 世纪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近年来, 国内 外己 经有一些心理 学家进行了 这方面的研究,并促进了 这一课题逐渐成为当 前心理学研究的“ 热 点,a 其中,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反思心理学的研究己引起越来越多 心理学家的关注。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心理学是源于本世纪5 0 年代末英国 著名科学家和作家斯诺 ( s n o w ,c .p ) 在其题为 两种文化的著名 演讲中 “ 当代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知识阶层 也由 此 分 裂为 两个 集团” 的 这一 看法 p 1 。 在 这 之 后, 许多 心 理 学家 对 此发 生了 浓厚的 兴趣, 并由 此来观照心理学。 例如, 美国 心 理学 家 沃 特森( w a t s o n ,r .i . ) , 黑特 ( h i t t , wd . ) 等人较早就进行了 这方面的 研究 ( 他们的 观点只揭示了 心理 学家呈两极对立的思想状况,却没有找到那些对立的思想范畴同两种文化之间 的直接联系) ; 而美国心理学家金布尔 ( k i m b l e ,g .a)的 研究则直接证实了心 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存在, 金布尔首先假设了两种文化的1 2 个对立的价值观, 接 着以 此作为1 2 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等级量表, 并施测于这么三种被试: 大学心理 学系一年级学生、 美国 心理学会各分会的主要负责人、 被认为代表科学主义传 统的美国实验心理学分会与被认为代表人文主义传统的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分 会、心理治疗分会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最后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被试群体 和第二被试群体在价值观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看不出两种文化的存在,但是 第三被试群体在这 1 2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且通过因素分析可分离出区分心 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的5个主要因素:科学的价值对人的价值, 客观主义对直觉主义,实验室研究对现场研究和个案研究,一般规律的研究对 特质论的研究,元素论对整体论2 1 。 代表科学主义传统的 心理学家信奉对立维 度中的前 一方面, 代表人文传统的 心理学家 信奉 对立维 度中的 后 一方 面。 在国 内,一些心理学学者如叶浩生、葛鲁嘉等也较早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促进 了国内许多心理学学者对“ 如何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反思心理学的 历史、 现状与 趋势” 这一问 题的关注与研究, 这可以 从近几年心理学刊物上所发 表的大量文献中看出。 考察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 发现心理学中确实一直存在着两种文 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者说两种主义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通过 对西方心理学脉胳的疏理、危机的剖析、未来的前瞻,我们可窥见西方心理学 发展的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均与两种主义息息相关。因此,从科学 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演变,剖析心理学中两种主义 的形成原因、 对立表现、历史影响及两者如何整合等问 题,并对心理学中两种 主义的对立与整合所提供的启示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文 所欲做的尝试与努力。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 s c i e n t i s m ) “ 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 然秩序之内,并相信 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 ( 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 理的 方面) 的 观点” 3 。 在 哲学 上, 科 学 主 义是 指由 于 科 学的 过 分 膨胀而 导 致 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 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 作为意识形 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 有效, 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 题;同 时, 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 预设为 普遍真理, 是不容出 错的 永恒的 理论” 。 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体还原论,它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 和唯一的因果关系。这种实体还原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 在认识论 上,它表现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 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 和机械的反映, 忽视主体和社会文化传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观 上, 表现为社会实体论和经济或技术决定论, 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单一的 本原决定关系,依据社会决定个人、经济或技术决定社会群体的线性模式制造 出单一的 社会进化规律; 在价值观上, 表现为 生物学主义和“ 物质主义” , 认为 人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动物本能的需要;在科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用自 然 科学的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然而,科学主义并没有成为唯一的哲学思潮。几乎在科学启蒙的同时,一 种非理性的人文思潮就己 经诞生了, 它不以 科学为满足, 认为在科学知识之外, 人生尚另有其价值和意义,那是科学所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与科学主义对立的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 ( h u m a n i s m) 亦称 “ 人道主义”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 兴资 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1 4 世纪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兴起,1 5 -1 6 世纪在其它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到了1 9 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 “ 人 文主义” 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 其基本内 容为 ( 1 ) 肯定人的价值, 称颂人的特 性和理想, 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 贬低人的观点;( 2 ) 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 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 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 一 3 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3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 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 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侄桔和封建等级观念;( 4 ) 推崇人的感 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倡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 世纪教会的 经院 哲学和蒙昧 主义。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 观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是抽象的 人性论。他们 用抽象的普遍人性来反对和代替中世纪的神性, 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 2 0 世纪以 来,由 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 爆炸,特 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现代科学的 危机,是科学 丧失了 它的活生生的 人的意义, 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 遗忘,实际上 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用胡塞尔的 话来说, 现代人让自 己 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 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 成的“ 繁荣” 。 这种现象意味着, 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 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 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在科学哲学内部, 实证主义哲学之后的科学历史主义各流派,在反对实证哲学的同时,也悄悄注 入了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带来了人文主义的复兴。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 ( 尤其是个人) 的价值、 尊严和权利, 它曾 经和科学主义一起, 无情地审判了 那种以 神 ( 上帝) 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 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 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 步和人类幸福。 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 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但通过 回顾2 0 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 和睦 相处” 。 可以说, 2 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 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冲突、抗衡, 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 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 ( 二)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 两种主义, , 或被称为心理学中的“ 两种文化”( 金布尔) 、 “ 两 种背弛的趋向”( 罗杰斯) 、 “ 两种研究取向”( 郑红等) 、 “ 两种价值取向”( 贾 林祥) 等等, 这些称谓虽有所不同, 但是它们在各心理学学者的 研究中的涵义 却大同小异,为了前后文的一致,本文统一取 “ 两种主义” 这一称谓。心理学 中的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 然科学的 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 把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局限于心理现象的自 然特征方面,采用自 然科学的实证方法,重视实验、数据 以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这种主义的心理学可暂且称之为 “ 科学心理 学” ; 而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则主张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模式来塑造心理学, 突出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性和主观性特征,强调采用人文科学的理解、解释等非 实证方法,重视人的整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主义的心理学可暂且称之 为 “ 人文心理学” 。 二、心理学中 两种主义的历史演变 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存在有其历史形成的过程。 1 8 7 9 年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科学正式诞生之时,科学主义 和人文主义就与心理学相生相伴了。冯特在构建整个心理学基架之时, 就采用 以科学主义取向研究个人意识过程与人文主义取向 研究以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 的高级精神过程并重的方法, 使得他的心理学体系成为个体心理学 ( 即实验心 理学) 和民 族心理学 ( 即社会心理学)的 统一体。 然而初生的 心理学为了能彻 底摆脱哲学母体, 实现真正的“ 脱胎换骨” , 便不遗余力地追随并模仿自 然科学。 故而,作为“ 心理学之父”的冯特自 然更偏向 于在研究中采用科学主义取向, 即用自 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经验要素及其复合,并用精确实验控制内省的条件。 与此同时,心理学中的 人文主义并没有因为,. , l , 理学之父”的 偏袒而被废弃,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旗帜鲜明地以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取向的内容心理学相 抗衡,即以 观察的方法研究意识活动来反 对以 实验的方法研究意识的内容,因 此内 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可视为心理学中两个主义对立的滥筋。由于 , 5- 两个主义的对立,关于意识的研究陷入对峙的僵局中,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行 为主义依据客观性原则干脆将意识从心理学研究中剔除出去,这种令人耳目 一 新的大胆观点立即受到人们重视。行为主义之所以能博得一致响应,获取巨大 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将意识研究转向行为研究,使得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上均获得了自 然科学的客观性,如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进一步 的认同,随之也带来了 心理学的飞跃性发展, 所以 这些骄人的成绩遂确立了 科 学主义取向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地位。之后,作为 反行为主义而兴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它所提出的输入一内部信息加工输出 的认知模式是建立 在行为主义经典公式“ 刺激 ( s ) 中间变量 ( 0)反应 ( r) ” 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尽管在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又复回到意识研究, 但在研究方法上则是对行为主义客观性原则的 深化。 随着认知心理学在主流心 理学中绝对主导地位的确立,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也最终获得了霸主的地位。 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并不甘于沉默, 它始终没有放弃自己 应有的一席之地。 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对直接经验进行现象学的研究,以 整体经验取代单 个的刺激一反应,精神分析学派则在临床应用领域发挥着影响,它不仅根本没 有精确的实证,且不关注人的理性层面,而是深入到潜意识, 将非理性发挥到 极致,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开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领域:而作为人文主义研 究典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尊严、价值, 主张人的自 我实现, 它们纠正了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只将人视为自 然物( 动物、 机器) 、 只关注其自 然属性 ( 客观性、 精确性) 的片面性, 而从人文主义角度提 出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然具有的社会属性整体的意义、价值,以其生动、 亲切、鲜活的面目 引得众人瞩目。 当心理学的历史 “ 车轮”驶到当代时,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 论几乎处于“ 白 热化” 的状态。 在1 9 8 8 年的美国心理学会亚特兰大年会上,以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为代表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退出美国心理学会 ( a pa) ,另创美国心理学协会 ( aps) ,因为他们认为apa 过度注重临床应 用,商业化、庸俗化,变成了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不再能代表从事 科学研究的 心理学家的 利益, 因 此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组织。 9 0 年代初, 英国 心 理学会内部也出现了同类事件。这些学会组织的分裂就其表面原因看是经费和 学会领导权的问题所引起的: 近年来,与健康有关的临床心理学发展迅速,临 床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的组织中占 据了 主导地位,学会会长大多由 从事临床应用 的心理学家担任, 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己经费日 益减少、 地位日 益贬低, 因此另创一个能代表自己 利益的心理学会。但是经过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 经 费和领导权问 题只是一个导火索,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两种科学模式和两种文化 的分裂。在临床心理学中,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主 义倾向的心理学根深蒂固;而在基础研究的心理学中,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 等科学主义倾向的 心理学有着深入的 影响,自 然科学的心理学模式是占 据主导 地位的模式。 两者在态度和价值观、 思想倾向和意识形态方面本来就格格不入, 再加上经费和领导权的问题,其分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们可以 从著名 心理学 家艾 森克 ( e y s e n c k , h .j . ) 的 一 段话中 看出 科学 心理 学家对人文心理学的态度。在 2 1 世纪的心与脑科学一书中,艾森克指出: “ 科学自 它产生之日 起就同骗术的传统有着剧烈的争斗.天文学不得不为摆脱 占星术而奋争,化学不得不为割断它同 炼金术的联系而努力心理学中也有 科学与骗术的战斗, 这场战斗的非科学一方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 学、心理学中的释义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我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心理学 看成是科学,那么我们就必须摈弃这样一些非科学和反科学的思维、理论和实 践模式” . 5 l 面 对非 科学的 指责, 人文心 理学 家毫不示弱. 他 们讥笑 科学 心理学 是一 种“ 货机崇 拜的 科学” ( c a r g o c u l t s c i e n c e ) a “ 货 机崇 拜” 是来自 二战中的 一 个典故,指那种只注重形式的 模仿, 而忽视实质和内 容的做法。 二次世界大战 时, 美国 政府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 上修建了 一个飞机场, 用于运送战争物资, 当 地的 土著居民 看到每天机场上有货物运输机空运了大量物资,因 此对货机非 常羡慕.战争结束后,机场废弃了,也不再有货机降落.土著居民为了得到物 资, 于是又模仿原来的 样子修建了 机场, 在跑道的两旁树立一些竹竿当作灯杆, 甚至修建了 木屋当作缭望塔, 然后虔诚地等待着货机的降临。 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土著人不明白为什么一切都像原来,却没有货机给他们带来货物。以后人们 一7- 把那种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视实质和内 容的做法称之为 “ 货机崇拜” 。 b 人文心理学家认为科学心理学恰恰就像那些 “ 货机崇拜”的土著人,盲目 地模 仿自 然科学, 把心理学打扮得像是自 然科学, 唯独忘记了自 然科学研究的 是自 然现象,而心理学研究的是带有文化历史特征的心理现象。正像土著人的机场 不可能迎来货机的降落一样,模仿自 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必然不能给人们了 解意 识和行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三、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形成原因 ( 一)心理学中两种主义形成的历史渊源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学的两种主义源于科学心理学诞生前哲学 家与科学家的有关心理学思想。 科学心理学诞生前, 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对宇宙进行研究时,就发现和 探讨了很多心理学问题, 如从笛卡尔的“ 人是机器” , 洛克、 霍布斯、 哈特莱等 的“ 联想主义” 到赫尔姆霍兹的“ 生理心理学” 、韦伯的“ 感官生理学”以及费 希纳的 “ 心理物理学”等,这些学者对心理学问 题的探讨无一不是建立在自 然 科学的原则之上的, 其共同 特点是采用系统的 观察法和实验法。 这种研究倾向 启示了心理学家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科学主义的最初来源。 与此同时,也有哲学家结合着对人性问 题的研究,思考了心理学的有关问 题。 如普罗泰格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的“ 认识你自己” 及 “ 好的 个人存在于好的社会” 、达芬 奇的“ 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帕 斯卡尔的 “ 心灵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那是理智所不能把握的” 等。赫尔德也曾 说过 “ 人性不是一个给定资料而是一个问题:不是到处都一致的某种东西,它 的基本特征可以 一劳永逸地被人发现; 而是可变的东西, 它的 特征要求在特殊 的 事 例中 进 行单 独的 调查 研究” 。 7 这 些 思 想 家的 共同 特点 是 认 为 人 生具 有 独 特 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科学所无能为力的。这种研究倾向也对心理学家有所启示 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人文主义的最初来源。 ( 二)心理学中两种主义形成的现代来源 就其现代意义而言,西方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形成与实证主义、现象学和 释义学等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形成是与实证主义密不可分的。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 科学哲学” , 主张用实证方 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 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 靠的知识:为贯彻实证性这一根本原则,实证主义还极力主张还原论。实证主 义的这些主张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科学主义的形成。心理学从其诞生的那 一天起就致力于追求自 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尽管 “ 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建构其 心理学理论框架时曾试图以 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研究个体心理和以 人文主义研究 取向 研究社会心理,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想使心理学成为人 们殷羡的自 然科学的强烈愿望, 驱使他不得不将研究的重点 和主要精力放在可 进行实证研究的个体心理上,以 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和生理学的模式来建构其实 验心理学体系。为了准确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冯特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 定为可内 部观察的 直接经验,主张运用实验内 省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并极力推 崇还原论和元素主义, 他说: “ 既然一切科学始于分析, 那么心理学家的首要任 务 是 将 复 杂的 过程 简 化为 基 本 感觉 要 素” 。 $ 1铁 钦 纳 继 承了 冯 特实 验 心 理 学的 科 学主义研究传统, 对实验内省 法施以 种种严格规定并对被试提出了极为严格的 要求, 致使实验内 省法脱离心理生活的实际而更趋近于自 然科学。为了更严格 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铁钦纳极力主张对意识进行更彻底的元素分析,完全 排除解释法在心理学中的 使用。 在 系统心理学: 绪论 中 他说: “ 科学不过是 观察的精致产物。科学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描述与解释为什么和因果性 无关。我不去解释或论述因果关系,决不! 在科学中,一切解释对我来说,都 是 依存变量与 独立变量的 相关性” 。 9 1 难怪斯 金纳认为 铁钦纳的 构 造主 义心理学 体系是实证主义的。 这种对自 然科学的顶礼膜拜到行为主义时代发展到了 极端。 华生明确主张心理学是纯粹自 然科学的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支, 认为心理学的“ 理 论目 标就 是 对 行为 进 行预 测和 控制” 。 10 1 为 了 达到 这一目 标, 更坚 决 地贯 彻 实 证主义的主张, 华生不惜“ 削足适履” , 把心理学的 合法对象 意识挤到后台, 以严格控制的实验法和操作策略对行为 进行研究, 使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 方法上更接近自 然科学。现代先进的运算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使认知心理 学研究的定量性和精确性达到了心理学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实证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渗入,促成了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形成,使心理学 家意识到科学的心理学必须是精确的、 严密的和清晰的, 必须使用测量、 实验、 观察等自 然科学方法。 i l华中 人文主灯m 0l与 现* * * m * 学,j 剧渤瞪份不 开。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 主要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象学的 创始人胡塞尔极力反对实证主 义的方法论, 反对研究人的 科学的自 然 科学化, 认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和人是一种还原论的科学观, 而主张把意 识作为考察一切认识的起点,要求对意识进行整体地理解和描述,坚持把人的 主体性问 题作为现象学研究的中心并把直觉看作是获得知识的 可靠方法, 希望 能通过对意识的考察建立一门可获得绝对真理的“ 真正的 科学” 。 与冯特同时代 的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明确主张以 “ 内部知觉”的方法而非实验法来研究意识的 活动, 从相反的一极开创了与科学主义研究取向 抗衡的先河。( 胡塞尔的“ 意向 性” 理论即来源于布伦塔诺)受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以整 体解释取代元素分析。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则是心理学家对极端霸权的科 学心理学的直接反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不同于机器或动物,人有其自 身的性质、特征和价值,不能以 研究机器或动物的模式来研究人。他们主张应 把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整体的人、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意义上,这样就 把心理学从实验室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 人学” 释义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释义学是一种解 释 “ 文本”( t e x t )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 “ 文本”的理解问题,其目的 是对意义的理解,意义的理解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解或解释的媒介是人的语言 或言语。从释义学的研究对象、手段和目 的来看,释义学本身是人文主义取向 的哲学.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它趋向于人的价值和对意义的整体把握,它关注 ! o- 的是人的生命、 情感、动机和人格等问 题,奉行非理性主义的路线,此外,它 承认理解和解释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允许解释中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 遵循价值负荷说。因此,它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影响了 人文科学倾向的心 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释义学强调对 “ 文本” 意义的理解, 但文本并不直接 显示其意义,要理解文本就必须探讨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对 无意识现象和梦的分析,无不体现出 释义学的 精神实质。阿 根廷精神分析学家 埃切 根 ( r .h .e t c h e g o y e n ) 指出 : “ 弗 洛 伊 德 工 作的 许多 方 面 必 须 置 于 释 义 学的 领域 一 精神分析不处理能够解释的事实,而处理能够透过理解而达到的意 义。 ” 。 1 虽 然 释义的 主 观 性 使精 神分 析 学 派内 部充 满了 分歧 和 矛 盾, 但 它毕 竟 从 人文主义的视闽开拓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领域。 现象学和释义学的渗入,促成了 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形成,使心理学家认 识到要真正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就必须把人作为心理学关注的焦 点,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的心理进行具体的研究,真正从精神和社会 文化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 四、心理学中两种主义的对立表现 ( 一)哲学方法论的对立 实证主义分为三代:孔德的社会实证主义、马赫与阿芬那留斯的经验实证 主义和石里克与卡尔纳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对 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方法论原则: 一是经验证实原则,即认为只有能 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 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 否则是毫无意义的假命题. 换句话说,一切知识均来自 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另一 原则是客观主义,强调认识的过程是基于主客体的二元论,主体的知识应该绝 对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不应搀杂个人的态度、 情感、 信念和价值等主观因素。 换句话说,主体的概念和理论与外在客体必须是一一对应的, 否则这些概念和 理论就不是科学知识。 这两条原则应用于心理学, 使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只 能研究低级的、简单的心理现象或行为操作;在研究方法上,只能用客观的、 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等实证方法;在研究成果上,虽可能获得对于人类心理和行 为的较为深入的知识,但大量的是琐屑的、繁杂的实验材料的堆砌。 例如,冯 特的实验心理学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将心理学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将各种复杂的 心理过程分析为基本的心理要素,结果只能是严重脱离实际的“ 砖泥”的心理 学;华生和斯金纳的心理学因为排除了意识和心理而成为著名的无 “ 心”的心 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总是具有机械论的倾向,而不是研究人的活生生的、自 发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科学观上是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 但是,胡塞尔并不反 对实证的自 然科学, 他认为自 然科学应以 现象学为基础.胡 塞尔认为, 首先, 科学或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是一种人类的普遍理性的知识,认识的出发点是主 观的、自明的观点,认识的内容应把人的主体性问题、价值和意义作为重点。 由此,人文心理学并不反对用客观的实证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但把 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且是作为独特的人的内心体验、价值、 潜能和意义上, 这就使人文心理学成为真正的“ 人的”心理学或有 “ 心”的心理学。 其次,现 象学强调自 我意识具有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因 此, 人文心理学 在方法论上也都 强调人的主观体验的整体性, 注重整体分析的原则。 例如, 格式塔心理学的“ 行 为场” 、 u l 理场” 、 “ 心理物理场”等概念和著名的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 体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现象场” 的概念和整体分析的原则等。 再次, 现象学强调对现象的如实描述, 这是一种 特殊的 没有先决条 件的 研究方法, 这 使人文心理学注重对人的经验作朴素而又丰富的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 义心理学都以整体的体验和描述作为研究主观意识经验的手段。最后,现象学 的直觉主义认识论还影响了人文心理学,使之在理论建构中注意到有机体在适 应环境中的直觉和领悟作用,而非强调盲目 的、机械的学习过程。 释义学也是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 人文科学方法论, 精神分析即以 其作 为方法论的基础。释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解释 “ 文本”( t e x t )意义 的理论或方法,其核心是 “ 理解”问题,它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理解者所 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 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必然影响和制约着理解者对“ 文本” 的理解。 释义学应用于心理学至少有两点启示: 一是对人的心理或行为( “ 文本” ) 的理解,必须通过阐释或释义的过程才能获得;二是所获得的解释意义只能是 主观的, 它只是在形式上追溯着“ 原意” , 然其实质却是解释者的世界观念的展 现过程。 精神分析以释义学为方法论,因 此,它的学说无论是对于理解精神病 人还是正常人, 无疑都提拱了非常有 “ 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但是, 释义的主观性也使得精神分析学说的内部充满了太多的分歧和不一致性。 ( 二) 学科发展模式的对立 科学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贯彻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强调 以自 然科学模式来塑造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缔造者冯特认为理想的心理学应 该是像物理学那样的自 然科学。 而在行为主义者华生看来, “ 心理学纯粹是自 然 科学的一 个客 观实验分 支, 它的 理论目 标是 对行为的 预测和 控制” 。 p 2 人文心 理学主要以现象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坚持现象学的原则立场,主张根据心理现 象的自 身特点而不是盲目 仿效自 然科学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以 此构建了人文科 学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心理学要研究人的主观经 验,他主张采用整体原则,强调对心理现象进行质的研究而不是量的研究。 ( 三) 研究对象的对立 科学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被观察性,认为心理学只能对那些能 够被观察的、 被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而意识活动等由 于不能被实 验证实则 被排斥于心理学研究对象之外。因而, 科学心理学要么像构造主义那样将主观 心理活动分解为可被证实的、精确的元素,要么像行为主义那样只将外部行为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心理学在现象学的思想影响下, 认为心理学要抓 1 3, 住统摄经验的有意义的结构,因而要以整体的人及其心理作为研究对象。人本 主义心理学从健康人角度,把重点放在人类所特有的一些特性上,如选择性、 创造性、 价值性、自 我实现等,力图 把心理学研究对象从科学心理学的低级心 理过程提升到完整人格和多元化自 我的高级心理过程。 正如马斯洛所指出: “ 假 如我们想知道人类精神成长、 价值成长或道德发展的可能 性, 那么我们要坚持, 只有研究我们最有德性、 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 才能 有最好的 收获” 。 1 3 ) ( 四) 研究方法的对立 科学心理学认为从自 然科学研究中 提炼出的实证科学方法是达到真理的唯 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应广泛采用实证的方法,并以方法为中心,在客观 性原则下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研究,因而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实验方法、 测验方法被尽可能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之中。 如行为主义只关注刺激和反应或 情境行为的 数量关系, 采取的是一种强调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冷静分离的客观性 研究策略。人文心理学对心理现象采取理解而不是客观的描述的态度,坚持现 象学质的分析先于量的分析的解释原则,主张问 题中心,在研究中运用人文的 方法,如个案法、 谈话法、临床法、历史法等。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看作是 经验着的 和承受经验的主体,正如马斯洛指出的,心理学研究是身心的投入, 他们强调研究对象与主体性的主观性研究策略。 ( 五)研究原则的对立 1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自 然科学定向的 科学心理学追求心理学研究的 科学性和精确性,因而推崇 自 然科学的实验和数量化方法。 他们认为方法就是科学, 方法就是一切。铁钦 纳为了在心理学中运用实验内省法,宁可将意识封闭与肢解, 使之面目 全非, 脱离实际。行为主义为了 适应客观方法, 干脆把意识抛弃了,只 研究能够观察 和实验的行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行为主义的 错误,恢复了 意识心理学的地位,但是它也有方法中心的倾向:在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一1 4。 进行精致的实验时,人类复杂的 意识实际上被简化和人为化了。 而人文科学定 向的人文心理学则主张以问题为中心, 根据人的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 定方法的取舍,以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方法顺应问题,而不是 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在其名著 动机和人格中具体检讨了 科学 研究中的两种倾向:方法中心及问题中心。他指出,传统科学特别是传统心理 学的诸多缺陷根源在于以方法为中心或者以技术为中 心来解释科学。方法中心 观念会导致过分强调技术,因而产生一种科学上的正统,然后又制造出一种异 端。方法中心的强烈倾向是不分青红皂白 地过高看重数量关系,并把它作为目 的本身,它还倾向于将科学分成等级。 在这个等级系列中, 物理学被认为比生 物学更 “ 科学” , 生物学比 心理学更“ 科学” , 而心理学比 社会学更 “ 科学” 。 实 质上并不存在绝然的科学的方法,而只 有应用于科学中的方法。 科学家的目 标 是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 方法只是手段和工具。 马斯洛不无讥讽地写到: “ 假如 科学不过是一整套规则及程序,那么它与国际象棋、炼丹术又有什么区别 呢?” 。 11 4 1 当 然, 马 斯 洛自 己 也 承 认 他无 意 贬 低 方 法的 重 要 性, 他只是 想 指出 科学的目 标才使方法显示出重要性及合理性。 “ 有作为的 科学家当然必须关心 自己的方法, 但前提是它们能够帮助他达到自己 合理的目 的, 即解决重要问题。 如果忘记这个, 他就成了弗 洛伊德所说的 那种整天擦眼镜而不戴眼镜的 人” 。 p s 7 2、原子观与整体观 受实证主义特别是马赫主义 “ 要素论”的影响, 许多科学心理学家采用原 子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冯特就将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情感两种元素:铁钦纳也对 意识进行元素分析,并且分析得更为精细;行为主义者在对象问题上反对冯特 和铁钦纳,然而在原子观上则与他们保持一致,他们把复杂的行为简单化,将 它们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著名代表西蒙还论证过复杂的 行为是简单行为的集合。而人文心理学家更多地受到现象学的整体描述方法的 影响,主张对心理现象和人格特征的 现象学描述, 反对人为的、 琐碎的分析。 他们提出了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整体不是部分或属性的机械相加,它不为部分 所决定,相反它还决定部分。 3 、还原论与非还原论 为了体现实证主义所提倡的可证性和精确性,许多科学心理学家在研究心 理现象时采用还原方法。冯特用生理学方法研究感知问题, 他将经验分解为元 素,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元素之间的复合,这是受到化学影响, 所以冯特有方法还原的倾向;铁钦纳的结构主义主张物理化学还原,把心理过 程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华生的行为主义强调生理还原,将行为归结为生理变 化;新行为主义也推崇生理还原,用动物的行为来取代人类的行为;现代认知 心理学倾向于机械还原,将人类认知过程当作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在科学心理 学家看来,唯有还原才能对心理现象予以 精确的解释。赞成现象学的人文心理 学家反对还原论。他们认为还原无助于理解人性,相反还扼制人性,使心理学 陷入危机。他们提倡在心理水平上研究心理,在行为层次上研究行为。格式塔 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就特别提倡独立地研究心理现象,即通过对心理现象 本身的如实全面的描述,以发现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 4 、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 实证主义将可证实性和精确性作为科学的至高无上的目 标。受到这一思想 的影响, 许多科学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研究中着重强调定量分析。 铁钦纳就曾将 心理现象量化,声称发现了3 0 5 0 0 种视觉元素, 4 种味觉元素和3 种消化道元 素。行为主义, 特别是新行为主义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揭示刺激和反应或环 境和行为之间的数量关系。现代认知心理学更是普遍采用实验和数量方法来研 究心理过程。 现象学则将先验本质的发现与揭示作为哲学的最高目 标。 追随 现 象学的人文心理学家多将质的研究作为心理学的重心,他们并不绝对排斥定量 研究,他们只是主张以质为中心, 走从质到量的研究之路。 格式塔心理学是这 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这样。 ( 六)价值观的对立 1 、 科学价值对人的价值。 科学心理学强调科学研究的崇高价值, 追求科学 知识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人文心理学强调科学活动的根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