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圆教与圆善——牟宗三《圆善论》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圆教与圆善——牟宗三《圆善论》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圆教与圆善——牟宗三《圆善论》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圆教与圆善——牟宗三《圆善论》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圆教与圆善——牟宗三《圆善论》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 t i m ef o r t h eh i g h e s tg o o d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 t ok a n th a sb e e nal a r g e - s c a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k a n ti n h e r i t e dt h ep r e v i o u si d e o l o g i c a l ,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h i g h e s tg o o dw i t h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eo f v i r t u ea n dh a p p i n e s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w e s t e r nc h r i s t r i a nt r a d i t i o n ,k a n ts e tu pt h r e e p r e s u m p t i o n s :f r e e d o mo fw i l l ,i m m o r t a ls o u la n d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g o l d ,t oe n s u r e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h i g h e s tg o o d m o u t s u n g s a na f f m n e dk a n t sh i 曲e s tg o o d ,b u t h e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k a n th a sn or e a ls o l u t i o nt ot h ep r o b l e m d u r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 r o u n d e dg o o d n e s s , m o ut s u n g s a nf u r t h e rc l a r i f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v i r t u ea n d h a p p i n e s s ;w i t h i n f m t ew i s d o mh e a r t d i s s o l v e sk a n t st h r e ep r e s u m p t i o n s ;e s t a b l i s h c h i n a su n i q u ep e r f e c tt e a c h i n g ,a n dt h u su n i q u et ot h ec r e a t i v eo fc o u f u c i a nm o r a l m i n dd e t e r m i n et h ep e r f e c tt e a c h i n go fc o u f u c i a nt ot h eu l t i m a tp e r f e c tt e a c h i n g m o u t s u n g s a nb e l i e v e st h a tp e r f e c tt e a c h i n g ss o l v i n gc a l lm a k eac l e a rp r e n s e n t a t i o no f p e r f e c tg o o d p e r f e c tg o o d ( k a n t sh i g h e s tg o o d ) w i l lb eaf i n a ls o l u t i o ni n c o u f u c i a n sp e r f e c tt e a c h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i s m a n i l yb a s e do l lt h e o r yo fr o u n d e d g o o d n e s sa n dt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g r a s pt h i sc o n t e n t k e yw o r d s :t h e o r yo f r o u n d e dg o o d n e s s ;h i g h e s tg o o d ;p e r f e c tg o o d ;p e r f e c t t e a c h i n g ;i n f m t ew i s d o mh e a r t 一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j 】 】 1 2 f 论1 第一章最高善与圆瞢:概念的确立及问题的提出6 第一节康德对最高善的批判与继承6 一、最高善问题的历史溯源6 二、康德对“最高善 概念的肯定7 三、“德福一致”由分析命题向综合命题的转换7 第二节康德的最高善论8 一、先天的道德法则决定最高善必为真8 二、最高善在实践上是如何可能的9 第三节牟宗三对康德最高善论的批判与扭转1 1 第二章无限智心:方案的转化与保证1 3 第一节以无限智心消解康德的“三大设准”1 3 一、对“自由意志”、“灵魂不灭”的消解1 3 二、对“上帝存在 的消解1 4 第二节以无限智心保证“德福一致”1 4 一、儒家之“本心”、“仁心”1 4 二、道家之“道心 、“玄智”1 5 三、佛家之“般若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1 5 第三节本心仁体:无限智心之创生性宗骨。1 6 一、仁体、仁心在理论上的肯定1 6 二、本心仁体之“创生性”1 7 三、本心、仁体对“德福一致”的保证1 9 第三章圆教:路径的突破与创新2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圆教的义蕴。2 1 一、从表达涅桀的方式说圆教2 1 二、由佛性之“圆满无尽,主伴具足 确定圆教的意义2 2 第二节圆教的模式2 2 一、般若经之“融通淘汰 2 2 二、法华经之“开权显实”、“发迹显本2 3 第三节诡谲的“即 之原则一2 5 一、非分解的“即 2 5 二、“同体”而非“异体 2 6 三、华严宗一别教一乘圆教2 6 四、天台宗同教一乘圆教2 6 第四章圆善的证成2 8 第一节解脱之圆教与圆善2 8 一、佛教式韵“德福一致 之圆善。2 8 二、道家“迹本圆融”之圆境与圆善2 9 第二节大中至正之圆教与圆善3 1 一、儒家圆教之“义理纲维”3 2 二、儒家圆教之体发展、完成3 2 三、儒家之圆教对圆善的真正实现3 5 当言论3 7 参考文献4 0 致谢4 3 独创性声明4 4 续论 绪论 自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堪称是一个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传统 学术和近代学术激烈斗争的不断融合的再创造过程。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 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抨击与否定。在近代,国人于救亡图存之奔走中,或 视其为民族觉醒之枷锁,予以剔除,或视其为国家命脉之根本,予以固守。而至 现当代,传统文化已淡出主流意识形态而逐渐边缘化,但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的飞速发展,精神家园却日渐贫瘠,人文复兴这一时代课题,任重而道远。面 对本土传统的破碎与外来文化的移植,中华文明亟须一种现代性思路进行诠释。 与此同时,战争伤口的愈合,亦使得传统文化受到重新审视,较于以往的批判与 固守,更多的是对其现代性意义的挖掘与彰显。无疑,一生以“反省中华民族之 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为己任的牟宗三,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深远。作为 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凭借严格的西方哲学、逻辑的训练与对中国 文化之生命的深切关怀,由逻辑踏入生命的学问,通过哲学的架构与逻辑的思辨 对中国哲学进行“哲学的”重建。刘述先教授评价其为“把中国哲学由主观体验 转变成客观学问的关键性人物”。 一、 的研究意义 牟宗三一生著述颇多,蔚为大观。其中,圆善论成书时期较晚,思想内容 较为成熟,是研究“牟宗三哲学 的重要文本。该书集中阐释的“圆善 理论, 是牟宗三运用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对西方之最高善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无论成功与 否,这一尝试不论是就问题本身而言,还是对以康德哲学为桥梁,会通中西哲学 之道路而言,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时代之“大判教 与圆善问题( 即最高善 问题) 的解决,也不仅仅是对康德哲学的弥补与超越,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 的彰显,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方案,也为中国哲学之发展开辟了路径。 牟宗三圆善论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 0 年序言 嘞述先牟宗三先生临终遗言。r 古今无两释协见牟宗三先生纪念集,蔡仁厚、杨祖汉编,东方人文学 术基金会印行,1 9 9 6 年 j l 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牟宗三著作的陆续刊印,“圆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 学者关注。2 0 0 3 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印行的牟宗三先生全 集( 共3 2 册) ,对牟宗三所著的包括圆善论在内的多部著作进行了一个系统 的整理和编撰。而2 0 1 0 年由吉林出版集团印行的牟宗三文集,则首次将圆 善论在内陆出版,不仅使更多内陆学者能够了解这本书,对于牟宗三“圆善 理论也能有更为准确地把握。“圆善”理论的研究成果,除体现在牟宗三原著的出 版和选编外,还包括研究性专著中章节部分的论述和一些极有分量的细节性文章、 学术论文的相继发表。这些文章和论述,或为梳理,或为剖析,或为探讨,或为 比较,有所偏重,亦有所穿插。所得结论也是因层面、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支 持、赞同之处有之,争议之处也颇为可观。然正因为如此,足见其重要性与现实 意义。笔者认为,对于思想理论的研究,必从文本出发方有全面、真实之理解,圆 善论作为“圆善理论的言说载体和文本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 文即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圆善论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有所收获。 二、牟宗三的搿圆善一理论与 圆善论 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康德哲学,突出特点都是对于道德的推崇。这也正 是牟宗三认为能够凭借康德哲学会通中、西,重建中国哲学的关键所在。就道德 哲学而言,处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即康德所说的最高善问题,牟宗三所说 的圆善问题) 是一个不可绕过,不可回避的任务。 康德在汲取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正面回答,即他的“最 高善论 。但在牟宗三看来,康德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最高善问题,他甚至认为,依 据基督教传统根本无法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而中国传统哲学,虽未正视这一问题, 但随着义理模式的发展,却有一“圆教 问题的解决。牟宗三由圆教问题而想到 圆善问题,认为中国之“圆教 概念与西方之“最高善( 即圆善) 概念相应和, 若要将最高善视为一“问题”而非一“概念 ,使之豁然开朗,就必须要了解圆教, “圆教的观念豁然开朗之后,圆善( 最高善) 才具有必然性”,圆善问题的真正解 缓论 决只有在圆教中才能完成。 对于牟宗三哲学体系而言,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意味着一个质的提升。只有 “德福一致 具有必然性,道德形上学体系才会最终完成,巍然屹立。反之,则 会面临来自理论本身与理论影响双方面的质疑与诘难。然而要完成这项工作也绝 非易事,牟宗三撰写圆善论的整个过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从1 9 7 7 年动念要写一部专门讨论“德福一致”问题的论著开始,到1 9 8 5 年 圆善论这部“拱顶 之作的正式问世,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时间。总的来说, 这部书的顺利完成,需要两大方面的储备:它不仅要求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 学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对中国传统哲学更是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和疏通。 可以说,牟宗三对圆善问题的解决是多年来对中、西哲学学习积淀的结果。牟宗 三在佛性与般若的写作过程中明了佛家之圆教义,于才性与玄理中明了 道家之圆教义,于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中透彻儒家之圆教义。 与此同时,对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写作和对康德一系列著作翻译的完成,使得 牟宗三对于中西哲学之会通的桥梁、路径更加了然于心。通过对康德实践理性批 判的消解,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疏通与反省,圆善论最终得以完成。 概括来讲,圆善论即是将圆善问题纳入到圆教模式中加以解决。牟宗三认 为,对于圆善问题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圆满的善是哲学系统之究极完成之标 志”,“哲学系统之究极完成必函圆善问题之解决;反过来,圆善问题之解决亦函 哲学系统之究极之完成。” 牟宗三不同意康德依据传统基督教模式解决圆善问题, 认为依靠上帝无法保障目的王国与自然王国的合一。而中国特有之圆教问题的解 决,恰恰能够使圆善问题有一圆满解决,“两层王国之谐一唯在圆教中始有真实的 可能”。 牟宗三受启于天台判教,遂确立圆教问题,对儒、释、道、耶等“凡足 以启发人之理性并指导人通过实践以纯洁化入之生命而至其极者”之教,进行了 一次时代之“大判教”。通过“判教”的完成,牟宗三认为西方之基督教为离教, 牟宗三冲国哲学十九讲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3 5 9 页 。牟宗三圆善论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 0 年序言 牟宗三圆善论 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 0 年2 5 3 页 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而中国儒、释、道三教皆为盈教,并进一步判定依儒家之义理模式所完成之圆教, 是“大中至正之圆教,为“究竟、了义”之圆教。圆教的确立,亦使圆善有一 真实呈现。然圆善论并非圆善理论的终点,亦如它并非起点。牟宗三由圆 善论下来,引至“真善美的合一说 ,方为“圆善”境界之完成。 三、 【4 1 】杨泽波四无与圆善一评牟宗三立四无为圆教以解决圆善问题【j 复旦学 报,2 0 1 0 ,( 2 ) 【4 2 】杨泽波牟宗三解决康德的圆善问题了吗 j 】哲学研究,2 0 1 0 ,( 1 1 ) 【4 3 】杨泽波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圆善论叨现代儒学,2 0 1 1 ,( 2 ) 致谢 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间毕业的日子已经逼近,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回首过去的岁 月,求学之路有过坦途,亦不乏艰辛。所幸有恩师的谆谆教导,同窗的相知相伴, 学习生活也过得颇有志趣。对于哲学的学习,从最初的懵懂至今,已有七载。这 期间既有耕耘,也有收获。不敢说有什么大的成果,只是对哲学的体悟较i - j # l - 人 别有一番滋味;对社会之兴衰、民族之荣辱、国家之兴亡的探视,又多了一个不 同于人类之个体的层面与视角。人类之文明,波澜壮阔,绚丽多彩。每慨叹与此, 深体恩师教书育人之伟大!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樊志辉教授,本篇论文从开题直至顺利完成,皆有赖于老 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老师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让学生受益匪浅;严谨的治 学态度,宽泛的学术胸襟,令学生钦佩不已;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亦将以此 为标准,一丝不苟,求真务实。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老师对学生的教导颇多,师 恩难忘,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致以学生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同样感谢对我辛勤培育的每一位老师! 正是恩师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我能 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感受思维的魅力。德高望重的张锡勤老师,执着学术,风 骨挺立,令人肃然起敬。儒者风范的柴文华老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个性鲜 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