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助语辞》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助语辞》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助语辞》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助语辞》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助语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y6 6 3 6 00 助语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训解文言虚词的专著。研究助 语辞,对于我们探讨汉语词类标准、汉语词的发展衍变等问题有着 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概述助语辞,对书名和作者生平作一考证。 第二部分助语辞的编排体例。第三部分分析助语辞所涉及 的主要语法问题,包括词类、语法结构和虚词的语法功能。第四部 分考察助语辞以口语释文言的训诂特色。第五部分讨论助语 辞的成就。包括首先对虚词的汇释之功,从修辞角度研究虚词以 及对复式虚词的关注。第六部分指出助语辞的阙失。 关键词:助语辞虚词语法 a b s t r a c t z h u y u c ii so u rc o u n t r yt h ee a r l i e s to n em o n o g r a p he x p l a i n i n gt h e f u n c t i o nw o r do fc l a s s i cc h i n e s es p e c i a l l y s t u d y i n gz h u y u c i ,r e l a t i n g t op r o b i n gi n t oa st ou sc h i n e s e p a r t so fs p e e c hs t a n d a r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w o r d q u e s t i o nh a sg r e a t e r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 s t h i st e x ti n c l u d e s s i x 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 p a r ti s p r e f a c es u m m i n gu pz h u y u c i ,a n da u t h o rm a k e a n dc r i t i c i z eo fat e x ti no n e sl i f et ot i t l e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l a y so u ts t y l e o fz h u y u c i t h et h i r d p a r ta n a l y s e sz h u y u c im a i ng r a m m a ri s s u et h a t i n v o l v e s ;i n c l u d i n gp a r t so fs p e e c h ,g r a m m a rs t r u c t u r ea n dg r a m m a r f u n c t i o no f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o b s e r v e sz h u y u c it h a t r e l e a s e st h e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i no r d e rt o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t o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z h u y u c i i n c l u d i n gt h ew o r k t h a tc l e a r su p f u n c t i o nw o r da tf i r s t ,s t u d y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i nt e r m so f r h e t o r i c a n dt h ec o n c e mt ot h e p o l y m o r p h o u sf u n c t i o nw o r d t h es i x t hp a r t p o i n t so u tw h a tz h u y u c ii sl o s t k e yw o r d s :z h u y u c i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g r a m m a r s l l 壹、前言 助语辞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 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小学史中评价说:“它是从训话学、辞章 学里分离出来,独立进行虚字规律探索的第一本书,从这点上,可 以说,语助一书的问世,便成了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川2 1 助语辞对虚词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系统性、 科学性,但其草创之功却不可没。至少,助语辞已经开始自觉地 对虚词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已经具有语法学的性质。何九盈先生 把古代虚词研究的著作归为两个流派:修辞派和训诂派。他把“着 重研究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研究文言虚词所表现的语气神情”口3 的助语辞和虚字说归于修辞派。 林玉山先生把从周朝末年到马氏文通出版之前的两千多年 称为“前语法时期”h 1 ,而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以元代卢以纬 的助语辞的出版为标志,这之前的一千八百年为一个阶段。”陆3 并指出其主要特点是“附属于训诂学、文字学、文艺评论、辞章学 之类。 这些是对语助辞所具开创意义的肯定。 助语辞作者卢以纬,元代人。关于助语辞的书名和卢 以纬所属时代的问题,王克伸先生作了详细的考证。最先提出卢以 纬是元代人的当推陈望道先生,他在修辞学发凡中写了一条附 注:“关于卢以纬氏的文法著作,大白先生早就提到助语辞,我 们年来略事收集,并承朋友们帮助摄影、抄录,已经得到四种本 子。这就使我们对于原著的经历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知道原 著成书的年月为元代,原著的原名为语助”1 。但实际上,最先 发现卢以纬为元代人的是周定一先生。3 。他在奚囊广要丛书的语助 中意外地发现了胡长孺的序言。这一发现,改交了许多学者认为卢 以纬是明代人的看法。 查中华书局版明史、元史,均不载卢以纬其人其事,但通 过胡长孺语助序,我们对其事迹可略知一二。元史卷一百九 十有胡长孺传,据此可知胡为元代人。胡长孺序说:“予友卢子 允武以文诲人,患来学者抱疚犹彼若,爰摭诸语助字释而详说 之。卢子吃紧为人,于以私淑其徒”阳1 ,落款是“泰定改元”“。 根据胡长孺生平和这一序言,大致可知:卢以纬,字允武,元代东 嘉( 今属浙江) 人,其职业当为一乡间塾师。 助语辞原名语助,这也是从胡长孺序而来。明人胡文焕 在格致丛书中把语助改为助语辞,大概是出于对同为“虚词” 义的术语“语助”、“助语”混用的考虑。最初表示“虚词”概念的 称为“辞”、“语辞”、“语助”等,如:“采采茉苡,薄言采之。薄, 辞也。”( 汉毛亨诗毛传)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 之。侯,语辞也。”(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介之推不言禄。之, 语助也。”( 汉郑玄礼记注) 唐以后出现了“助语”一词。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李善曰:郑玄礼记注,尔,助语也。” ( 唐李善文选注) 这是李善改郑玄“语助”为“助语”。“乐只 君子,福履绥之,只,助语辞”( 宋朱熹诗集注) 到宋代,“助 语”已较多使用。宋以后,“语助辞”和“助语辞”使用较多,且常 常于同一著作中混用。胡文焕改语助为助语辞,也符合从“助 语”到“助语辞”的演变规律。助语辞定名后,给后世产生了较 大影响,以至有人知助语辞而不知语助。助语辞、语助 其实为一,笔者现取助语辞,为其有大影响之故。 助语辞主要有三个版本:奚囊广要丛书本语助,格致丛 书本新刻助语辞,以及日本国梅村弥右卫门翻刻本罐头助语辞。 对助语辞的研究,主要有清人魏维新和陈雷的助语辞补义、 助语辞补,清人王鸣昌的助语辞补义附录。今人研究助语 辞的,主要有王克仲先生的助语辞集注,刘燕文先生的语助 校注。 贰、助语辞的编排体例 助语辞在编排上没有严格的体例,但根据其词目编排及释 语内容分析也具有如下特点: 一、分组解释虚词,连类而及。卢氏将被释词分为6 6 组,( 一 般来说,两个或两个以上才称为“组”,为便于解说,今将释单个词 条的也算做一组。关于语助和助语辞分组的不同,在第四 章“助语辞的成就”中作出了说明。这里取语助的分组。) 其中释单个词条的4 1 组,释两个词条的1 2 组,释三个词条的7 组, 释三个以上多个词条的6 组( 其中释四个词条的1 组,释六个词条 的2 组,释八个词条的2 组,释九个词条的1 组) ,共释词条1 3 6 个, 其中单音节词6 8 个,复式虚词( 包括复合词、词组和词的连用形式) 6 8 个。卢氏采取连类而及的办法将部分组以“类”相系联,如“然” 字词目( 每一组被释词的第一个词条称为词目,称词目以概其组, 单个词条的组则称该词条为词目) 之后列出与“然”字相关的“然 后”、“虽然”、“然则”几个词目,“然则”词目下又列出“然则”、“然 而”、“不然”几个词条,这样就使读者对于“然”字的意义和用法 以及由“然”所构成的复式虚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试看下 面相引例证: 然 :训如是。日“然”、“以为然”、“然之”,皆是许其如此。 若云“俨然”、“啐然”、“吟吟然”、“嗲嘤然”,却是形容之语助,实 有“恁地”之意。“尔”之“尔”字,“翕如”之“如”字,“沃若” 之“若”字,义皆类此。 然后 :既如此了,方及如此。 虽然 :承上文义,因是如此,又别发一段议论。 然则 然而 不然 :此旨是承上文。“然则”者,其事理如此, 转引下文正是如此。“然而”者,其事理如此,旬又转别有说。“不 然”者,反前意,言若不如此。或用“若然,则”、“不然,则” 皆可意详。又有单着“然”字引过下文者。 他如“故”、“是故”、“故日”;“所”、“所以”( 以上两个以上词 目) ;“今”、“今也”、“今焉”、“今则”、“今而”、“今乃”、“自今”、 “方今”:“噫”、“噫嘻”( 以上一个词目) 等等皆如是。这是最主要 的特点。 二、将具有相同语法意义和作用的同类虚词放在同一词目下作 比较解释。如“也”字词目,其下有“也”、“矣”、“焉”三个词条。 卢氏曰:“是旬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 声不同,意亦自别。”这里指明三者都可作旬末语气助词,但由于“发 声不同”,“也”显得平缓,“矣”则直切,“焉”则高扬。卢氏指出 其“同”,也辨明了其“异”,并且对“异的原因作出了简要分析。 具有此特点的还有“乎、欤、邪”;“既而”、“己而”;“要之、要知”; “呜呼、吁”:“庸、顾、殆”;“惟、唯、维”等组词。值得注意的 是“惟、唯、维”这一组词:卢氏日“三字皆辞意之专。“睢从心, 心之专也。唯从口,口语之专也。维,_ 从系,萦系之专也。书 文中此三字通用,有如俗语只字之意。唯作上声,为应答而 无别语。惟又训思,亦以心着此而无别念。维舟7 ,是系住 在此,皆专之意也。”卢氏先说明这三个词的相同点在于“专”,然 后从训诂学的角度分别指出其“从心”、“从口”、“从系”,再进一步 分析“唯”的实义“为应答而无别语”,“惟”训“思”,“维”是“系 住”的意思,最后强调三者“皆专之意”。文中还提到“书文中此三 字通用,有如俗语只字之意。”这样,读者不仅了解到了这三个 词的本义,也知道了这三个词作为虚词相当于“只”,可以“通用”。 虽然卢氏没有明确指出这三者作为虚词是实词的假借,但意思还是 比较明白的。卢氏这样分析虚词是比较深入的,遗憾的是,助语辞 诸如此类的解释并不多。 三、有的词目专释一词,但以该词为中心,按照搭配关系( 如 “今”词目,“今”和“自”搭配为“自今”,“今”和“方”搭配为 “方今”,“今”和“乃”搭配为“今乃”) 和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语 法意义和作用,如“呜呼”、“吁”都是叹词,都可作为独词句,表 示感叹,列为同一组) 引出了一族词。这一点兼具以上两个特点, 不同之处是:第一点的被释词要么分为不同词目依次排列,要么放 在同一词目分为不同词条,词条之间主要以搭配关系连类而及。第 二点的被释词放在同一词目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条,词条之 间主要以意义关系相系联。而这一点的被释词只是一个词目一个词 条,其他连及的词隐含在释语中,并没有作为词条列出,各词之间 或以意义关系联属,或以搭配关系相联。如“毋”字词目: 毋h 卢氏日“禁止之辞。韵书云女中加一直,禁其勿为 奸邪之意。又无字与之通用。友无如不如己者,非有无 4 之无。若毋意,毋必之毋,先儒却作有无之无 训释。诸书中又亡与无通,只是俗语没字。其有毋 亦、无亦、毋乃、无乃、。毋、毋宁、无宁之类,此 毋、无字,却是带莫字之意。” 卢氏先解释了“毋”作为副词表示“禁止之辞”,又略微阐释了 “毋”的本义。接着通过意义联属说明与“无”字通用,并指出除 了禁止之义外作“不”义解的“友无如不如己者”的“无”与作实 义动词“有无之无”的“无”之区别,然后指出作为副词的“亡” 与“无”通,又通过“无”的搭配关系提到复式虚词“无亦”、“无 乃”、“无宁”,而“毋”和“无”“却是带莫字之意”,两者都可 作副词,由“毋”到“无”是通过意义关系相联。 按:“无”本作“燕”,本义为跳舞。说文解字:无,亡也; 亡,逃也。“亡”据“逃”义引申指与“有”相对的“无”,而“无” 具“有无之无”义则是其与“亡”通假的原因。 具有这个特点的还有“哉”、“故”、“于”等词目。 从编排上来看,助语辞力求打破前人因解经的需要而零碎地 解释虚词的局面,。第一次将虚词进行汇释,这种历史的开创性贡献 是值得肯定的。 叁、助语辞所涉及到的主要语法问题 助语辞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虽无后出的虚字说 对虚字作多层次的考察,更切近于语法分析,也无助字辨略和 经传释词通过分析大量语言现象达到释义的精审,更无马氏 文通的专门性和系统性,但通过对助语辞的分析,我们亦能 发现它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 第一,词类问题。“实字”和“虚字”这两个名称在宋代已被广 泛使用,如:“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 皆批谕之。”( 宋周辉清波杂志) “详观封禅书四句,每句首一 字皆虚字非实字。”( 宋王观国学林) 一般认为,南宋末张炎首 先明确区分实字和虚字。他在词源中说:“词与诗不同,词之句 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合用虚字 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 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谙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 虚字却受用之得其所。”其实,汉人已有了虚实的概念。尔雅后 十六篇释实字,前三篇有不少是释虚字。说文解字把“者、宁、 皆”等虚字称为“词”,至南朝梁代文心雕龙把虚字分为“发端”、 “札句”、“送末”三类,唐代柳宗元注意到了虚字在表达功能上的 差异,他在答杜温夫书中说:“所谓采与耶、哉、夫者,疑辞也; 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孔颖达则认为“凡辞都不为义”,这 是指明虚字不能表达实在的意义。助语辞虽没有明确指出某词属 于哪一词类,但对于虚词和实词,大部分都作出了区别。比如释“云” 字: 云 :训“言”、“说”,训“为”。却有一篇之终着一“云”字 结之为语助者,如汉书“盖麟云”,於文中为语尽意绝撇脱处。出师 表“不知所云”,却是不知所言。“礼云”、“乐云”,是礼之说,乐之 说。此等“云”字不为语助。 在这里,卢氏先解释了“云”的动词义,然后指出“云放在 语篇最末作为虚词的用法,其作用是表示“语尽意绝”。“云”用在 篇末主要表达陈述语气,略有强调的意思,可译为“吧”、“了”,也 可不译。如:“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 汉 书贾谊传) 最后举两例说明“云”作为实词的用法,并且明确指 出其“不为语助”。再如释“庸、顾、殆”字: 庸 顾 殆 :“庸”训常。训用,“顾”训回视,然非语助。而有似语助者,“庸独 利乎”、“庸何伤”之类,即“用不复以闻”之“用”字意,於句语中字意不重。“顾不美欤”, 亦如“庸”字意不重,只是看来它不好。又如“燕王哙顾为臣”与其他“顾欲”、“顾以”、 “顾乃”之类,此“顾”字似与“反以我为仇”之“反”字同意亦是“回”字上借意米。 但“顾”字婉而轻,“反”字峻而直耳。若日“顾王策安出”、“顾力行如何”,乃“但看” 之意。“言顾行”,乃“照管”之意。“顾是天之明命”,乃“且在”之意。此类自当以本义 训之- 又如“殆”,危也。未颠仆而逼近於颠仆,故谓之危殆。“殆且百家”、“殆於不可”, 犹言逼近乎此乃不实指之说。文公释“殆有甚焉”,则以“殆”字为发语辞。又如“西曹 地忍之”,犹吉“但忍之”也。“行将见之”犹言“自此去将见之”也。声随语发,意不加 重,且不训本字义,此等字多有之,亦语助之类也。 在解释这一组词时,卢氏先言及“庸”、“顾”作为实词的意义, 明确指出其“非语助”。次而论及它们“有似语助者”,即虚词的意 义,“於句语中字意不重”,这个“字意不重”,当是指“庸”作为虚 词没有用作实词的意义那么实在。“顾”字的“意不重”类此。卢氏 将“顾”与“反”作出比较,认为它从“回”字“借意”而来。“回” 是返回的意思,动词,作为虚词的“顾”借“回”的“返”义,表 示相反的情态副词。为了以示区别,卢氏举出“顾”作为实词的几 个例子,并说明“此类当以本义训之”,即不为语助。“殆”字有实 词义“危”,也有副词义“犹言逼近乎此”,“乃不实指之说”,即说 明它可用作虚词。但卢氏说“殆有甚焉”之“殆”为发语辞不确, 此“殆”字当是副词。卢氏又举了“地”和“行”两词用作虚词的 例子,最终作一总结:“声随语发,意不加重,且不训本字义,此等 字多有之,亦语助之类也。”通过这一组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卢氏对于虚实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又如释“毋”字: 毋 :禁止之辞。韵书云“女”中加一直,禁其勿为奸邪之意。 又“无”字与之通用。“友无如不如己者”,非“有无”之“无”。 在解释“毋”字时,卢氏先说明它的虚词义“禁止之辞”,接着 从本义上作出说明,又指出其与“无”字通用,并将同为“禁止之 辞”的虚词“无”与作为实义动词“有无”的“无”作出了区分。 这样解释,使得读者对于一个词的虚实的不同的用法有了比较明晰 的认识。 卢氏还注重区分作为一个虚词的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例如把 “诸”分为相当于“之”的“指”一类和放在句末“乃审问而未的 然之意”一类:把“而”字分为“转折”和“泳歌之助声”两类,“转 折”又分“句中转折”、“句首承上文转说”两类;把“然”字分为 代词和“形容之语助”两类;把“夫”字分为“在句首为发语之端”、 “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在句末为句绝之余声”三类;把“恶 字”分为“惊叹声”和“犹何”两类;把“乎”字分为“多疑而未 定之辞”、“句中央着乎与於字、夫字相近”两类,等等。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卢氏对虚实的区分也有明显的错误,比如 把诸如“施及”这样的动词也作为虚词对待。但是,卢氏在当时没 有严密的语法系统和语法术语的条件下对虚实作出了较确当的比较 和区分,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卢氏在这方面作出 的努力。 第二,旬中旬问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助语辞已经注 意到而且已经归纳出虚字在句中或句间所表示的结构关系。 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有句中转折,即在一句子内部的转折。 如:释“而”:“而”是句中转折,带此声以成文见意。 释“乃”:或有如俗语“却又”之“却”字意。 又有句间转折,即两个句子之间或两个旬组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释“而”: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 释“然则”:“然则”者,其事理如此,转引下文正是如此如此。 释“然而”:“然而”者,其事理如此,旬又转别有说。又 有单着“然”字引过下文者。 释“若夫”、“乃若”、“至若”:此皆欲指别事、别意、别名件入 此文中,故以此转唤起。 释“今”词目诸词条:或说古事,或说前事,或说道理,又着 此等“今”字转说上“而今”。 释“抑”:文公又有反语之辞,略反上文之旨。 卢氏在说明转折关系时多用“转折”、“转说”、“转引”、“转”、 “转唤”等语词。 假设关系 如:释“或”:有未有此事,预度其事物设若如此者。 释“傥”:“若还”、“设或”之意。 释“不然”:“不然”者,反前意,言若不如此。 卢氏在说明假设关系时多用“设若”、“若”言之。 顺承关系 释“乃”:或为继事之辞。 释“然后”:既如此了,方乃如此。 释“於是”:承上文既已如此,故今如此云为。 释“既而”、“已而”:其事如此了,今乃如此如此。 卢氏在说明顺承关系时用“继事”、“既如此又如此”言之。 因果关系: 如:释“故”:有所因而然。 释“是故”:发语更端之辞,亦是其说有所因而发,谓“因此故”。 释“故日”:乃是在先曾有此语,今举而说之,俗语“所以说道”。 按:“故日”当为偏正式动词性词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卢 。氏对“故”所表达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诠释。 释“所以”:与“是以”同意,事必有用,故今如此。又有训“所 为”者,训“所用”者。 释“故夫”:“故夫”者,有所因而言。 按:“故夫”是由连词“故”和指示代词“夫”连用组成的惯用 词组。 卢氏在说明因果关系时多用“所因”“所以”“故”言之。 进层关系 如:释“且”:有宽缓说来之意。 释“且夫”:“且夫”者,从宽远说来。 卢氏所谓“宽缓”、“宽远”当是指退后一步说,然后递进一层 的意思。 选择关系 如:释“或”:有言其事之多端,连称几“或”字以指陈之者。 释“抑”:有“还是”之意,如诊脉以指按抑,究其所以然。 卢氏在说明选择关系时指出事有“多端”,“有还是之意”, 需要“究其所以然”,含有选择意味。 让步关系: 如:释“虽然”:承上文义,固是如此,又别发一段议论。 按:“虽然”在复句中充当表示让步之分句。 过接关系 如:释“无他”:的知其意不为别事,此接上意,生下文,用此 二字,自为一句;中用“无他”字不同。或以“此无他”三字为过 接旬而起议论。 按:“无他”、“此无他”作为过接句起着衔接前后旬以使语义达 到更完善的作用。卢氏在这里指明“无他”的过接作用。这一例体 现句间语义关系。 设问关系 设问关系又分两类,一是借别人之言而设问。 如:释“或日”:文中多假作他人之言而答以己意。 按:复式虚词“或曰”有假设的意味,但它主要表达行文中欲 自答而先问的语义关系。 是自问自答。 如:释“何则”、“何者”: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 按:“何则”、“何者”独立性较强,作为插入语起连接语段的作 用。 总分关系 如:释“要之”、“要知”:此“要”字如“要领”之“要”。文 势至此,因上文遂再举起话头,将切要处提出来说。或作“要知”, 犹言“切要处,不可不知”。 按:“要之”、“要知”是连词性惯用词组,可扩充为“要而言之”, 表示概括前文以结文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助语辞已初步具备了从语法角度 去分析词汇和句子的结构,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某词属于“词”、 “辞”、“语助”了,这对于读者深刻地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 功能是有着重要要意义的。 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虚字与实字搭配后改变实字词性。 如:释“所”:亦指事为而言,如“所能”、“所学”之类。比“于” 字所指之义绝不同。“所”字活;“于”字死。“于”是死字,故所指 之事亦不活,如“志于学”之类,但指其事耳。“所”是活字,若曰 “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 卢氏在这里将“所”与“于”进行比较,指出“于”是“死字”, “于”字后面接上宾语,其所指的意义不发生变化,比如“志于学”, “于学”就是指学习一类的事情,“但指其事耳”。而“所”是“活 1 0 字”,“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实际上是指学习的对 象。所所谓“死”、“活”,我们理解是指它们的搭配功能和构造功能 而言。大意应该是说“所”的结构功能比“于”强。从现代语法学 的观点来看,“所”是辅助性代词,“所”后面接动词,与动词相结 合使该动词具有了名词的性质。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语法术语,因 而卢氏说“指事为而言”。王克仲先生认为卢氏所谓“指事为”者, 既非单指“事”,亦非单指“为”,要在“事为”二字的连用之义, 即指“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卢以纬在解释虚词“所”字上的突 出成绩,在于他从句子结构中观察“所”字的语法意义,从而揭示 了“所”字与其后面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王先生的分析颇为中肯, 卢氏把“所”抽象和概括为“指事”,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正因为 如此,卢氏对“所”的解释被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采纳,他说: “所者,指事之词”。但必须指出的是,卢氏虽然注意到“所”字与 实字搭配能改变实字词性,但从其释语来看,仍然未超出训诂的范 围。从当时语言研究的条件来看,卢氏做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这 也是我们不能苛求于他的地方。 结构助词的构句功能 j t l l - 释“之”:“之”,指也。“大成之殿”,指此殿为大成殿也。 “圣人之言”,指此言为圣人言也。凡“之”字多有“底”平字义。 卢氏用“指”训释“之”,说明卢氏把握到了“之”的构句功能, 即“之”作为结构助词的语法意义。刘淇助字辨略训“之”为 “指事之辞”,仅说明了“之”作为代词的词汇意义,卢氏用“指” 释“之”更偏重于“之”的造句作用。 辨明旬式 如:释“者”: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於前,“也” 释其意於后以应之。 卢氏在这里是在辨明“者”有构成判断旬式“者,也。”的 功能,在这一判断句式中,“者”、“也”是前后呼应关系。 又如释“哉”:在句中,如“贤哉! 回也。”、“君子哉! 若人。” 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 卢氏在对“哉”的训释中,把握了“哉”作为语气助词可构成 倒装句式的语法功能。“贤哉”、“君子哉”倒装,表示强调“果贤果 君子”的意思。 肆、助语辞以“俗语”为释的训诂特色 何九盈先生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评价助语辞说“将 文言虚字与俗语进行比较研究。这部分材料很值得重视。川胡奇光 先生在中国小学史中认为它“开了以口语解释文言虚字的先例。” “助语辞中的“俗语”指什么,该书以口语释文言的意义和价 值何在,下面试详述之。 助语辞词目6 6 个,直接提到“俗语”的有2 0 个,间接提到 的有2 个。这样,用“俗语”释词的共2 2 个词目,占总词目的i 3 , 以下将全书以“俗语”为释的材料辑录下来,再进行一些分析。( “p ” 为页码,左边是词目,右边是“俗语”) p 2 、“乎”词目“乎”词条:么( 句未语气助词) p 6 、“其”词目“於”词条:向这个( 介宾词组) p 8 、“者”词目“者”词条:聱( 句未语气助词) ;底( 结构助 词) p i o 、“之”词目“之”词条:底( 结构助词) ,注:释“之”字 时卢氏日“凡之字多有底平字义。”这里没有直接提到“底” 是“俗语”,但据释“者”的“底”来看,当为“俗语”。下“然” 词目的“恁地”,“何则”词目的“如何鋈”“怎生”同。 p 2 l 、“故日”词目“故日”词条:所以说道( 动词性偏正词组) p 2 2 、“亦”词目“亦”词条:也( 副词) p 2 6 、“以”词目“以”词条:将去( 介词词组) ,把来( 介词词 组) p 2 8 、“乃”词目“乃”词条:却( 副词) p 3 5 、“然”词目“然”词条:恁地( 副词) p 5 4 、“逮夫”词目“逮夫”词条:到得此时( 介词) p 6 0 、“甚矣”词目“甚矣”词条:曷( 语气词) p 6 6 、“尝谓”词目“尝谓”词条:不特而今说,也曾每每说道 1 2 ( 语句) p 6 8 、“未尝”词目“未尝”词条:未曾( 副词) p 8 7 、“借日”词目“借日”词条:假如说道( 动词性偏正词组) p 8 8 、“诿日”词目“诿日”词条:纵然说道( 动词性偏正词组) p 8 9 、“何则”词目“何则”、“何者”词条:如何鹭( 由动词“如” 和疑问代词“何”构成的惯用词组,后缀一语气助词“辫”) “何也” 词条:如何聋( 同上) ,“何以”词条:把什么( 介词词组) ,“何如” 词条:怎生( 代词) p 1 0 1 、“恶”词目“恶”词条:那里( 代词) ,怎生( 代词) p l l l 、“毋”词目“毋”词条:没( 副词) p 1 1 4 、“惟”词目“惟”、“唯”词条:只( 副词) p 1 1 9 、“岂”词目“岂”词条:那里是( 副词性短语) p 1 2 8 、“已”词目“已”词条:了( 助词) p 1 3 3 、“尔”词目“尔”词条:恁地( 副词) 下面对卢氏用“俗语”释虚字进行分析: ( 1 ) p 2 释“乎”:“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只 是俗语“么”平字之意。 按:卢氏指明“乎”字用在疑词句中表示疑问和不确定的语气, 类于时人说平声的“么”字。广雅释诂:“么,微也。”大约至唐 代“么”被假借作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欲趁 寒梅趁得么? 雪中偷眼望阳和。”( 全唐诗成文斡杨柳枝) ,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吗”的较古形式是“么”,在上古 用“乎”的地方,现代则用作“吗”或“呢”。 ( 2 ) p 6 释“於”:“於”字,俗语“向这个”之意。 按:卢氏所言“向这个”并非直释“於”,而是给出具体的语言 环境。“於”对应于“向”。“向”作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 象,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先秦已有用例,如:“河伯始旋其面目,望 洋向若而叹。”( 庄子秋水) “向”的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 3 ) p 8 释“者”:或有俗语“颦”宜夜切,本宜止切。字意。“也”字间 或亦有“聱”字意。誓,乃里切,音你指物貔。 p 8 9 释“何则”、“何者”,“何也”:“何则”、“何者”,俗语“如 何聋”之意。“何也”亦是“如何颦”,其义妥。 按:“也”用在句尾表示肯定,“者”一般用在句中表示提顿。 “聱”是旬尾语气助词,表疑问,一般用于特指疑问句中。“何者”、 “何也”的疑问语气来源于疑问代词“何”。卢氏说“者”或有“聋” 字意,“也”间或有“鋈”字意,当是指“者”i “也”处于疑问句中 类于“颦”。“何则”词目则给出了“者”、“也”类于“颦”的语言 环境:“何者”、“何也”。“聋”字广韵上声止韵,“乃里切, 指物貌也。”明梅膺祚字汇又女氏切,音“你”。“鹭”用作语气 词一般表疑问,也有少量表肯定和赞叹的语气。一般认为“鹭”属 “呢”系字,“呢”系字的来源是上古的“尔”字,中有“你”、“颦”、 “尼”,直至“呢”字。“颦”产生于唐五代时期,祖堂集有用例, 如:“夹山日:只今颦? 对日:非今。”“馨”在宋代的五灯 会元中用例较多。关于“聋”字及“呢”系字,王力,太田辰夫、 江蓝生、刘坚诸先生均有深入的探讨。 ( 4 ) p 8 释“者”:或有俗语“底”平字意。 p 1 0 释“之”:凡“之”字多有“底”平字义。 按:卢氏用平声“底”释“者”和“之”,表明了作为结构助词 的“底”平之替代来源是“者”和“之”。一般认为助词“底”的前 任是“者”,“底”字结构是“者”字结构( “者”作为代词性结构助 词) 进一步虚化或其语法功能扩展的结果,而“之”字结构是“底” 字结构的兼并,前后是替代关系。“底”即后来的“的”,其最初形 成约见于唐代。如:“张底乃我辈一般人,此终是其坐处”( 隋唐 嘉话) 关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诸家均有论述,冯春田、石毓 智、李讷几位先生认为助词“底”是由它的代词用法演变而来,最 为可取的是江蓝生先生,她在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 的由来( 见中国语文1 9 9 9 年第2 期) 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底”是 由方位词演变而成,可参见。 ( 5 ) p 2 1 释“故日”俗语“所以说道”。 p 6 6 释“尝谓”:俗语“不特而今说,也曾每每说道”。 p 8 7 释“借日”:俗语“假如说道”。 p 8 8 释“诿日”:俗语“纵然说道”。 卢氏在这里分别解释了“故”、“尝”、“借”、“诿”四个字。“故” 是“所以”,连词。“尝”是“不特而今,也曾每每”,点明了“尝”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借”是“假如”,连词。 ( “借”表示假设在后来有“借使”、“借如”“借令”等由“借”构 成的复式虚词) ,卢氏用“纵然”释“诿”,旨在说明“诿”是一个 表示假设的连词,实际上,“诿”是动词,表示推托的意思。说文 解字;“诿,累也。”尔雅释言:“捶诿,烦劳、累也。”郭璞注: “以事相属累为薤诿。”汉书胡建传:“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 日未死以闻。”颜师古注:“诿,累也。”汉书贾谊传:“然尚有 可诿者,日疏,臣请试言其亲者。”颜师古注引蔡谟日:“诿者,托 也。尚可托言信,越等以等疏故反。” ( 6 ) p 2 2 释“亦”:是俗语“也”字之意。“不亦说乎”,谓莫不 也有喜悦处么平。 按:卢氏用“也”释“亦”,指明“亦”的副词用法。说文解 字:“也,女阴也。”段注:“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六朝以后, “也”又用作副词,表示类同或强调。如:“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 乡信日应疏。”( 岑参集赴北庭度陇思家) 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 今。又“也”、“亦”古音同属喻母,“也”在开始主要用作语气词, “也”有“亦”义,当为通假。 ( 7 ) p 2 6 释“以”:亦有如俗语“将去”之意,“把来”之意。 p 8 9 释“何以”:句中凡“何以”二字,有“何用”之意, 有“何为”之意,有俗语“把什么”之意。 按:这里用“把什么”释“何以”较确,用“将去”、“把来” 释“以”是在说明“以”和“将”、“把”作为介词表示引进工具和 动作行为的方式。“将”和“把”亦可作动词,但结合p 8 9 释“何以” 条用“把什么”释“以”,可知卢氏在这里是在用介词“将”、“把” 释“以”。作为介词,“把”字出现在中古汉语中。如:“竟把黄金买 赋,为妾将上明君。”( 唐五代词温庭筠清平乐) “将”在先 秦已有用例,如:“故非有一人之道也,赢将巧繁拜请面畏事之,则 不足以为持国安身。”( 苟子富国) “将”在中古用例较多。 ( 8 ) p 2 8 释“乃”:或有如俗语“却又”之“却”字意。 按:用“却”释“乃”表示“乃”用作副词,可表示转折。如: “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 史记吴王濞传) “却”用作副词 是由动词“退”“返”等义引申而来,唐代已有用例。如:“将归梁 燕还重宿,欲灭窗灯却复明。”( 白居易集饮后夜醒) ( 9 ) p 3 5 释“然”:若云“俨然”、“啐然”、“吟吟然”、“嘤嘤然”, 却是形容之语助,实有“恁地”之意。 p 1 3 3 释“尔”:如“则可谓云尔已矣”、“然而无有乎尔”,则“尔” 字带有“此”字意处,俗言“恁地”。 按:由“然”构成的“俨然”诸复式虚词的“然”有构词的作 用,“然”相当于“地”、“着”、“的样子”,与有相同作用的“翕 如”的“如”有所区别,“然”有“这样”,“如此这般”的意思,有 代词的痕迹,而“如”似有副词“好像”、“仿佛”的痕迹。“沃若” 的“若”与“然”同,亦有代词的痕迹。此类“然”字,古人皆称 为“辞”。孝经序:“约文敷畅,义则昭然。”邢禺疏:“然,辞也。” 广雅释诂:“恁,思也。”助字辩略:“恁,方言此也。”“恁” 作代词是假借字,相当于“那”,唐宋间始见其用例。如:“向暑天, 正风云会遇,有恁嘉瑞。”( 陈亮集瑞云浓漫) 卢氏用“恁地” 释“然”,当指其有指代义,释“尔”时说“有此字意处”,更 是指“尔”有代词的作用。“恁地”的最初形式是指示代词“恁”和 助词“地”构成的“地”字结构,其语法功能类似指示代词。如:“恁 地是圣人以力角胜,都不问义理也。”( - - 程集) 这里的“恁地”, 相当于“这”,与“恁”同。后来,“恁”与“地”逐渐凝固为一个 复合虚词,用于动词或主谓词组之前,作副词,起强调作用,相当 于“这么”。如:“似恁地对咱,多应来变了卦。”( 白朴戏曲集梧 桐雨) “地”在这里一如“特地”的“地”,已由体现结构或组合结 构的语法功能转向词素化,但这是极其少见的例子。这一点正好和 “然”系字( 尔、如、若) 相呼应,“然”系字缀于形容词、动词或 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主要功能是构词,比如卢氏提 到的“俨然”、“崞尔”,“翕如”、“沃若”。但约至唐宋,“然”系字 变得活跃,并与“地”字同列,似有构句倾向,如:“欢喜壬宫里, 当初忽尔闻,忽然惊与叹,兼要重精神。”( 欢喜国王缘) “两人 对坐,说话一切后,当胸含掌,峭底便去。病僧日:若与摩则 珍重。峭然便去。”( 祖堂集) 这里,“底”同“地”。“地”在这 一时期开始出现,体现了汉语副词、形容词对于助词的一种要求, “地”与“然”系字有着较为明显的替换关系。卢氏用“恁地”释 “然”,除了说明“然”的指代义之外,似乎已模糊地意识到了这种 替换关系。关于“地”字及“地”字结构的源流衍变,可参阅冯春 田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一书。 ( 1 0 ) p 5 4 释“逮夫”:“逮”即“及”也,俗语到得此时之意 按:卢氏意在用“到得”译“逮”,“得”是助词,相当于“了”, “夫”为指代,故以“此时”释之。“到”用为介词,汉代已有用例。 如:“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史 记乐书) “到得”用例如:“到得南岸,应是舟舡,溺在水中。”( 敦 煌变文集) ( 1 1 ) p 6 0 释“甚矣”“甚哉”:“甚”字犹吴人俗语“曷”字。凡 此二字在句首者,欲扬言下文事物太煞去之意,故先以此发语。 按:吴语“曷”是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呵”。“甚”用作副 词,表示程度深,“甚矣”、“甚哉”用在旬首是倒装形式,表示强调。 卢氏说“甚”犹“曷”,当是指“甚矣”、“甚哉”表示感叹。 ( 1 2 ) p 6 8 释“未尝”:俗语“未曾”之意。“尝”即是“曾”。 按:卢氏用“曾”释“尝”,指明其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 间副词。 ( 1 3 ) p 8 9 释“何如”:“何如”只是“怎生”,其辞直。 p 1 0 1 释“恶”:又与“恶在其民为父母”、“夫子恶乎长”不同。 此“恶”字释为“犹何”。有俗语“那里”、“怎生”之意。 p l l 9 释“岂”:反说以见意,有如俗语“那上里是”之意,或有 如“莫”字之意。 按:“何如”是由动词“如”和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动宾词组, 在旬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或为比较之辞,也有联系旬式的 作用,表示询问情状,征询意见等。“恶”字除用作叹词和副词外, 还有“犹何”义,即作疑问代词。“岂”作为副词有反诘、商度的语 气,“反说以见意,”“或有如莫字之意”皆是指出其具有反诘的 作用。“怎生”由疑问代词“作摩生”缩合而成,“生”为助词起构 词作用,“怎生”作为疑问代词比“怎”的单用形式要早,敦煌文献 已见用例:“正位方中绝因果,怎生得受菩提记! ”( 敦煌变文集) 卢氏用“怎生”释“何如”、“恶”,就其具有疑词征询而言,是比较 妥贴的。“那”用作副词比用作代词要早,“那里”一开始是由疑问 代词“那”和方位词“里”构成的偏正词组,用来询问方所。约至 唐宋,“那里”凝固为一个词,用于征询和反问,如:“师日:经中 有一句语不会。院长云:不会那里? ”( 祖堂集) “若移此心 与这样姿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 ”( 朱子语类) 卢氏用“那 里”释“恶”是在用疑问代词对译。用“那里是”释“岂”,指明“岂” 有反问语气。 ( 1 4 ) p 1 1 1 释“毋”:诸书中又“亡”与“燕”通,只是俗语“没” 字。 按:卢氏解释了“毋”和连及的“亡”“燕”,三者作为副词都 有劝诫、禁止的意思,于是用“没”字释之。广韵:“毋:武夫切、 平虞微、鱼部”,“亡:微夫切,平虞微、阳部”,“燕:武夫切,平 虞微鱼部”,三者音同音近,可同音假借,说文解字:“没、沉也”。 “没”用作副词是动词的引申。“没”用在动词前表示劝阻,如:“我 劝世人没要学撑船,撑子船为得闲。”( 运甓记诸贤渡江 ( 1 5 ) p 1 1 4 释“惟”、“唯”、“维”:书文中此三字通用,有如俗 语“只”字之意。 按:“惟”、“唯”、“维”用作副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范围加 以限定。卢氏用“只”释之,甚是。说文解字:“只,语已词也。 从口,象气下引之形。只”的本义为语气词,后借用作副词,用 于谓语前表示仅限。如:“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 文 山先生全集发通州“只”在魏晋以前多写作“祗”、“祗”、“祗”, 音同义通。 ( 1 6 ) p 1 2 8 释“已”:本训“止”。亦有语终而止为语助之辞。如 “不屑就已”、“可知已”、黄石公日“即我己”。此有俗语“了”字 之说,如曰“王之所欲可知了”、“山下之石即是我了”。 按:“已”作为旬尾语气助词,、表示旬意完结,有限止语气。卢 氏以“了”释“已”甚确。广雅释诂:“了,讫也。”“了”的本 义是“完结”。“了”作句末语气助词是动词义的引申和虚化。据曹 广顺先生的论述,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均来源于表示 完成状态的旬式“动词+ 宾语+ 完成动词”,语气助词“了”的最终形 成时间在宋初。如:“师问慧全:汝得入处作麽生? 全日:共和 尚商量了。”( 景德传灯录) 根据以上分析,卢氏用“俗语”释文言虚字除少量错误外,大 部分是正确的。但所谓“俗语”是指什么呢? 卢氏并没有说明。 “俗语”一词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 门豹治邺一文中:“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 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汉书路 温舒传提到“俗语”:“故俗语云: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 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这里的“俗语”简练形象并 且定型化,类于现代的“谚语”、“俗语”,属于语的范围。还有一类 属于词的范畴,如:“今人出本钱以规利入,俗语谓之放债,又 名放生。”( 洪迈容斋随笔) “熙宁初,有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