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文本的客观性取决于通过画面、声音等叙事 方式建构的客观效果。叙事者牢牢地把握着新闻操作这一层面,通过影像的操纵, 建构出一种“符号真实 或者说“媒介真实,力求达到“忠于事实”的客观、公 正、全面的叙事效果,让接收者相信文本表现是忠实于原初事实的“客观显示”。 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电视新 闻文本的代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调查、焦点访谈、 今日 说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叙事视角如何有效地建构文本客观性,归纳出叙事 视角的几类客观化作为:视角让渡、视角融合、视角相谐、视角自然化、视角配 置,试图阐明电视新闻叙事者如何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建构客观的新闻文本形 式,成功地将文本的意图缝合于客观的表象之中,并指出叙事视角建构客观性的 有限性。 关键字: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客观性建构:叙事声音 作者:袁黎 指导老师:陈霖教授 t 1 1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 n e w so b j e c t i v i t yb yn 删i v ep o s i t j o ni nt vn e w sa b s t m c t 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n e w so b j e c t i v i 够b yn a r r a t i v e p o s i t i o ni ntv n e w s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a i l g l eo f 删t a t o i o 酗t 1 1 eo b j e c t i v i t ) ro ft vn e w si sd e t e 肌i n e db yt t l e o b j e c t i v ee 毹c tp r o d u c e d 州t l lv i d e oa n d 锄d i o f o rt l l ep u r p 0 o f “b e i n gl o y a lt 0t h e t r l l m a 1 1 d 弛o b je c t i v e ,j u s ta i l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舵c to fn a 盯a t i o n 州c hm a l ( e st l l e a u d i e n c eb e l i e v et l l en e w si s 协肥r c 丑e c t i o no fm e 嘶百n a ls t o r y ,m 盯a t 0 瑙w o r k1 l a r do n t l l e0 p e r a t i o n a ll e v e lo fn e w st 0c r e a t eak h l do f “s y l i l b o l i cr c a l i t y 0 r m e d i ar e a l i t y ” 也r o u g l lo p 删i o no fc 锄e r 笛t h e r e b y ,吐圮s e t t i n g sa n da d o p t i o i 坞o fd i 丘e r e n tn 删i v e a n 9 1 e sp l a y 锄i n l p o r t 锄tr o l ei i ls 仃e n g t l l e i l j j 培t h ee a e c to fo b j e c t i v i 吼t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h o o s e s n e w sb r o a d c a s to nc c t v ”,n e w sp r o b e ”,“t b p i c si nf o c l l s ”,“l e g a l r e p o 一f i 0 mc c t v 硒咖d ys 锄叩l e st o 觚a l y 笳h o wn a n 铽i v ep o s i t i o nb u i l d st l l e o b j e c t i v i t ) ,o fn e w sr 印o r ta n dd i 丘e r e n t 印p r o a c h e so fp o s i t i o nt a c t i c sl i k ep o s i t i o n 胁s f b r ,f i r s tp e 璐o np o s i t i o n ,a c c o m p 锄yp o s i t i o i l p l o tp o s i t i o n ,c o m b i m t i o no f p o s i t i o 舾f u n l l “sp a p e r 谢np o i l l to n t 也el i i i l i 僦o no f 彻r r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i n c r c a t i i l gt h ee 伍e c to fo b j e c t i v i 吼 k e yw o r d s :t vn e w s ;n a r r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 ; c o 璐t i t u t i o no fo b j e c t i v i t ) ,;v o i c eo f n 卸r r a t i o n w r i t t e nb y :y u a l ll i s u p e n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c h e z ll i l l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 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 研究生签名:益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存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研究生签名:垄辔 日期:兰堕 导师签名阜皇聋 日期:竺丝:生:型 i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引言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叙事文本是“叙述代言人用一种特定的媒介,诸如语言、形象、声音、建筑 艺术,或其混合的媒介叙述( 讲) 故事的本文。”1 电视新闻文本正是混用了语 言、形象等多种介质,来对具有新闻性的事实进行叙述。 米克巴尔在其著作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提出叙述文本的三个层次: 素材、故事、文本2 。在电视新闻的叙事中,素材是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下的具有新 闻性的一系列事实信息;故事是新闻叙事者以特定报道方式表现出的事实信息; 文本层次就是最终呈现在接收者面前的,以画面、同期声、解说等多种方式传递 出的电视新闻。 正如其他形式的叙事一样,新闻叙事也是主体行为,主体行为即含有一定的 叙事倾向,持有一定的立场、价值观,因此新闻叙事往往难以避免地传递出叙事 者的态度和立场,电视新闻文本中的一个画面、一句旁白,甚至一小段同期录音 都可以寄予叙事者的倾向。而新闻专业主义准则认为新闻文本应该客观地再现事 实,就电视新闻而言,要求其扮演好对新闻时空元素进行声画复制与拼贴的角色, 极力避免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通过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特性来反映真实的 存在,为接收者消除信息盲点,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在作为新闻专业化职业组织标志的要求与不可避免的叙事倾向之间求得 平衡,新闻叙事者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客观化作为。那么,合理的客观化作为如 何进行? 这种作为的成果又将如何? 本文将从形成叙事文本的素材、故事、文本三个层次出发,分析在新闻文本 形成过程中的客观性建构。原始的新闻素材在被编辑、选择后构成故事,这些故 事被叙事者以画面、声音等符号表达为电视新闻文本。但叙事者“并非持续不断 地讲述。一旦在本文中出现直接引语,叙述者就暂时地将这一功用转给一个角色。刀 3 然而无论是文本隐含叙述者还是角色人物,他们都是从一定的“视觉”范围,从 某个观察点,从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即视角来叙述事实的。法国叙事 1 【荷)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页 2 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的谭君强译本中为“本文”。笔者为统一起见,均用同义词。文本” 3 ( 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页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引言 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不同是新 闻文本得以区分开来的最重要标志,那么它在新闻客观性的建构中有着怎样的作 用? 本文着重探讨电视新闻叙事者是如何利用视角的特性来建构平衡、公正、全 面的“客观 情境,以影响、规定接收者的视角,从而成功实现叙事理想使 接收者接受新闻。 二、文献综述 1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叙事学自2 0 世纪8 0 年代传入我国,呈现日渐强劲的发展势头,热拉尔热 奈特的叙事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 、华莱士马丁的当代叙事 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 、米克巴尔的 ,传媒学术网,2 0 0 6 年1 1 月8 日 5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话,事实的堆砌也不足以反映世界的真相。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 文在分析曾猖獗一时的麦卡锡主义对新闻工作的影响后说:“新闻工作者开始进行 极为痛苦的自我剖析。一些新闻工作者得出结论说,绝对平衡的客观新闻,总起 来趋于零。客观新闻可能受到局限,因为它提倡被动。 2 “客观新闻导致一种无 能为力的感觉。”3 面对“非理性 的受众和各种势力对新闻媒介的渗入企图,新 闻客观性成为业界和学界备受争议的概念,经历了历史长久的挑战与考验。 业界和学界开始认识到作为“资深职业记者的标志和我们奋斗的方向性的行 动标准”的客观性“并非产品,而是关乎行为模式。客观是一种价值观,因此要 有一种道德上的承诺一愿意以行为来实践客观;它也是一种方法,因此也常会 用到一些与其他领域相通的技巧。川即它不仅是理想上的,还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体现在职业层面的“客观性规范”和写作层面的“客观报道”的新闻客观性成就 了新闻业作为一个专业而存在,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 三个多世纪以来,新闻客观性经历了最初版本的“一种以独立广泛的态度从 理想公民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事务的姿态”5 到略具雏形的“保证按世界真实 情况报道,不受私人或局部利益的歪曲,只以公众利益为目标,以工人利益与普 遍的公民利益为主导 6 ,再到“将有关世界的信息民主地传达给每个人,绝不带 赘述及个人色彩地记录下有关公众生活各个领域的事实”7 ,成型于“新闻传播者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 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 的观点和倾向。 8 逐步形成了独立于纷争和党派之外、成为大众教育者及公众论 坛的,对来自于受到认可的信息来源的真实描述和陈述的直接、真实报道的客观 性体制。 新闻客观性虽然在经历了弥久不息的诘难和辩解下固守了其“圣杯 “不死之 神”的尊贵地位,但新闻实践中的客观性遵从必须如r o s h c o 说的“以行为来实践 客观道德上的承诺时,在现实中它势必要通过有形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以具体可操作的为,来打消、抵制不可为的疑虑或者质疑,并以此来展现 1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1 页 2 转引自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5 页 3 同上 4 转引自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9 页。 5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 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页 6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 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9 页 7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 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页 陈霖:当代新闻传播原理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 年版,第1 1 2 页 6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自己的道德理想及追求。 1 新闻客观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种理想追求,它 不要求我们力求绝对意义的客观,而是说事实事件可以被客观地加以报道。 第二节新闻叙事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在最精密的仪器测量下,也必定存在容许误差和测不准的区域,正如德国哲 学家海森堡所谓纯粹的科学真理不可获得一样,同样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客观。 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真相,叙事者所能做的只是试图使 它的文本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实践中,我们主张用一种对报道“规则和 程序的忠诚来取代对事实的简单迷信,在这样认识中,客观意味着一个人关于世 界的陈述可以被相信,如果他们服从专业社区认为合法的已经确立的规则。在这 里,事实不是世界的一个方面,而是大家认同的关于世界的陈述。 2 这是一种退 而求其次的客观性遵从,也就是笔者所要谈的客观化方法。它要求新闻叙事者信 守新闻专业主义者的道德理想,以其为实践的底线,在对真实的事实客体趋近和 符合的同时合理地运用叙事策略平衡公正地传递价值立场。 新闻叙事者应在操作层面上力求忠于事实的客观、公正、全面的叙事效果, 即通过影像的操纵,建构出一种“符号真实 或者说“媒介真实 ,让接收者相信 文本表现是忠实于原初事实的“客观显示 。 “新闻客观性并不是指媒介是客观的,而是说那个外在的世界可以被客观地 报道。 3 通过这种操作层面上的“组织机制 和“策略仪式”,新闻文本取得了隐 瞒叙事者立场和倾向的叙事技巧,呈现出客观的面目。在新闻文本的实际制作中, 叙事者其实是把自身解读后渗透了主观倾向的素材进行有机组织,从而努力降低 或隐藏其中带有主观倾向的东西,使整个新闻文本显得客观公正。 第三节电视新闻叙事者在解读事实中建构新闻客观性 较之报纸、广播等媒体,电视影像集中画面、声音、字幕等多种媒介形式于 一体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新闻叙事者建构新闻文本中的客观性增添了机遇也加大了 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婷在著作影像叙事中提到“影像并非真实,而只 1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第9 3 页。 2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7 页。 3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8 5 页 7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不过是具有某种真实性的人为存在。”1 萨特曾指出“影像可以用貌似的真相来取 代真实本身的价值 2 麦兹也指出“一座房屋的画面不是表示房屋,而是表示 这里是一座房屋。3 这些都质疑了影像的客观真实,那么主要运用影像手段构 成的电视新闻的客观程度又如何? 有关影像的讨论提示我们:完全符合事实本来 面目的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一切看起来真实、客观的事实都是经由叙事者 之手的。电视新闻叙事者是在对事实影像的解读与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再建构中制 作出新闻文本的。 新闻客观性是一种理想,它是存在于叙事者头脑中的观念,是一种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且贯穿于主体活动始终,所以原生态的事实客体被制作成新闻 文本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新闻叙事主体自身价值观的解读,并且表现为不同主体呈 现出有差别的解读结果,即形成同质异构甚至异质的新闻文本。叙事者对事实的 解读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 猡多 事实二二:新闻叙事者_ 新闻事实二= :新 接收者 图1 1 由素材到故事 由素材到故事也就是由原初事实向新闻事实的转化过程。 如图1 所示,事实到达新闻接收者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经过严 格把关的非线型过程。事实得以成为新闻事实受主客观两方面的作用,既与事实 本身发生和变化的影响力有关,也与叙事者的判断有关。涵盖新闻性的特殊事实 或事实中具有新闻性的特殊方面被新闻叙事者发现,就会引发他们的镜头记录。 虽然摄像机作为机械本身具有客观物质性,所记录下的事实客体是真实的, 但是它的运作受到背后那双手的操纵与控制,“河水千斛,只取一瓢饮 ,事实能 够成为新闻事实,哪一部分成为新闻事实,不仅取决于自身,同时受制于它的叙 事者。一方面,由于技术与时效性,叙事者无力将事实客体的正面、侧面、背面 全部囊括在摄像机的镜头之下,这导致他们镜头记录的事实事件丧失了完整性, 1 转引自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5 页 2 转引自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5 页。 3 转引自【加】安德烈戈德罗( 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 第2 5 页 8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反映的永远只是某个角度、某一面;另一方面,他们的价值观、先在经验决定了 他们迫于技术等原因选取的摄像角度是与自身立场相吻合的。如此,虽然镜头中 的每个画面本身都是真实的,但这些镜头的相加并不等于事实的全部,至多只能 表达“这个存在过仅仅是某个角度的真实 1 。这些真实的素材是从原生态的 事实客体中剥离、抽取出来的,它们的真实并不等于基于其的新闻文本的客观。 在这一层面的解读中,新闻叙事者用手中的摄像机挖掘并记录发生在客观世 界中的具有新闻性的事实信息。这些新闻素材的整体是具有一定逻辑和时间顺序 的新闻故事,也就是用以制作新闻文本的新闻事实。它已非完全意义上的客观事 实,而是“经过新闻传播者感知的事实,其中融进了新闻传播者作为认识主体的 观点与倾向。,是经过了新闻叙事者视角过滤的新闻事实。例如新闻中记者把能 够找到的证人都采访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从文本给接收者的直觉印象 上看是客观的,而当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记者对每一个受访者的提问都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我们来看虎照疑云( 新闻调查2 0 0 7 年1 2 月8 日) 中记者对 7 月6 号陕西华南虎专家论证会组长王廷正( 其研究方向为啮齿类动物) 的一段采访。 记者:您没有发表过关于华南虎方面的论文是吧? 王廷正:我没写这个 记者:您也没有在华南虎的基地做过专项研究? 王廷正:没有。 记者:就是说您是在没有研究过华南虎,也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做出这 个地方有华南虎的判断的 王廷正:只能是根据我搞动物分类学,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它应该是华南虎 记者:您是研究啮齿类动物的,刘教授主要是研究金丝猴的,还有一位许教 授主要是研究鱼的? 王廷正:对 记者:听上去这个跟华南虎差距都挺大的 王廷正:人家要开鉴定会了,省上没有研究这个的,他只能是找动物学工作者 记者:不管是哪个级别的鉴定,比如说是一个关于田鼠的鉴定,可是由研究 华南虎的专家来做,您觉得合适吗? 王廷正:好像也不太合适 1 刘婷: ,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l l 页 9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有关华南虎的鉴定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陕西华南虎论证组成员的学术背景 研究方向是田鼠或是鱼等,他们没有见过华南虎,也没有研究过华南虎,但是他 们得出了镇坪存在华南虎这样的结论,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在记者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的问题之下,论证团组长王廷正最终也承认这一结论得出依据并不充分: 7 月6 号的鉴定会评审的时候我作为评审组的成员,我希望他进一步的考察 “新闻事实是在转化中完成的,既有客观元素的作用,也有主观元素的 作用。客观元素即事实盼发生与变化,主观元素即新闻事实的传播者和享用者对 它的判断与使用。由事实到新闻事实,意味着事实的自行运动和传媒的有机运动, 意味着两种运动的同时进行和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一。从素材到故事,是一个主 观对新闻客观事实的一次渗透与融合。 2 由故事到文本 如图1 ,这是由新闻事实经由新闻叙事者,向新闻文本转化的过程,是叙事者 将摄像机捕捉下的影像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即新闻文本的成型过程。它同样是一 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势必会通过事件、人物的聚焦等,对新闻事实进行意义提升, 使其融合于叙事者自身的价值体系、立场倾向。新闻叙事者通过蒙太奇等技术手 法,对摄像机记录下的素材进行再组织,甚至删减,这些被删减的素材和没有被 拍摄成影像的事实部分一样,形成接收者把握事实原初形态的断面层,他们无从 了解这一面的事实信息。在叙事者的鬼斧神工之下,成型的新闻文本仿佛是具备 时空流畅性的完整、全面的事件呈现,接收者以为事实就是这么发生的,文本似 乎只是给实际提供了自我显示的平台。在这第二个层面的解读中,叙事者进一步 将摄录的关于原始事件的真实的新闻事实进行遵循自身叙事视角的处理。 仍以虎照疑云为例,记者采访了对虎照真实性持不同观点的人士,最终 呈现在新闻接收者面前的文本为:对鉴定华南虎但非华南虎研究专家王廷正 的采访对北京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王锡锌的关于非华南虎研究专业的动物学专 家做出的华南虎鉴定是否可信的采访周正龙和目击者做出的关于周正龙拍虎 下山当日的不同叙述镇坪县领导们自相矛盾的形情回忆这些不同的采 访片段被叙事者有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以质疑华南虎真实性为主题的 新闻文本,并将这一主题以冷静客观地叙事姿态表现出来。 摄像机是一个无生命的客观的物体,然而一旦其为人所用、成为人的工具, 1 彭菊华:用事实说话论对新闻学一个基本命题的解读) ,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1 0 页。 1 0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一章新闻客观性在传承中的流变 这个机械便赋有了活力,同时也有了倾向,因为其受控于背后的叙事者,他们通 过摄像机控制着影像的完成,并且融有自己的话语。电视新闻文本其实是由“看 似直接通透实则复杂幽深的影像编码”而成的。经由叙事视角的新闻文本给接收 者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并以此来理解和重构现实世界。 从原生态的事实客体到接收者面前的电视新闻经历了复杂的叙事运作,其中 融于了叙事者的解读也贯穿了叙事者的建构。在电视文本操作中,利用视角的特 质达到隐藏倾向,营造客观氛围,是电视新闻叙事者建构新闻客观性的重要叙事 策略。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二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 第二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 新闻叙事文本被客观化这一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很多方面,本论文仅以叙事 视角为切入口来谈其如何将经过叙事者解读后发生了倾向性的新闻事件客观化, 使新闻叙事文本呈现出客观效果。 第一节叙事视角作为信息交流的接点 “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 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 1 叙事者观察和叙述事件具有一定的角度,接收者接收 新闻文本也具有一定角度,叙事学中我们把这样的“一定角度 称为视角,视角 是将新闻叙事者和接收者契合于新闻文本的关键。 叙事视角不仅体现了谁在看、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给新闻接收者提供一种 “召唤视野 ,引导他们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看待新闻中的事实,审视个中意义。 它是新闻事实被叙述出来的方式和角度,更是接收者接近事实的窗口,是叙事者 用以影响和规定接收者的比较隐蔽的手段。 通过叙事视角,叙事者将客观世界最新变动的事实信息进行编码,进行事实 的符号再建构,接收者也据此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叙事视角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 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又 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2 图1 中,新闻叙事者 经过叙事视角形成特定的新闻文本,新闻传播活动的理想效果是使新闻接收者从 新闻叙事者建立文本的视角出发来解读文本,以更好地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在 新闻传播过程中,叙事视角是新闻中的信息在叙事者与接收者之间流通的接点。 以新闻联播为例,它是接收者最迅速、最直接地获知信息的新闻文本,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富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叙事者在忠实 记录的立场中起着舆论领袖的作用。例如,系列专题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 落实十七大精神播出了全国各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将十七大精 神付诸实践的情形。叙事者借此以影响接收者视角,为十七大精神的全面、深入、 1 ( 荷)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6 7 1 鹄页 2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7 页。 1 2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二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 认真贯彻及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很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第二节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建构与客观效果 视角不只是观察点,其背后隐藏的是深层次的立场、倾向;客观是一种价值 观,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因此,叙事视角不仅是新闻叙事者和接收者之间的 信息接点,更是新闻叙事谋略的枢纽。 1 叙事视角对价值观的表现 在上面的叙事者解读新闻事实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最终成型的新闻文本必定 带有新闻叙事者的观点、态度,只是显性和隐性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经叙事者 之手的新闻文本展现的并非未经加工的现实片断,并非一段截取现实、如实照搬 的报道。事件可以是偶然发生的,但新闻叙事者的“偶然”拍摄、报道并不比任 何记录片导演的操作更加的意外。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文本失去了客观或者不能以客观的面目呈现。真实的态 度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叙事者态度( 同情、愤怒等) 的体现是十分 自然的、完全可以理解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并非是纯然麻木、无动于衷的,而 是建立在基本的社会性良知和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如焦点访谈中不 同立场的当事人呈现出的针锋相对的陈述;新闻调查中出境记者采访过程中自 然流露出的扼腕叹息、欣慰喜悦等情绪及旁观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对恶行深恶痛 绝的谴责等都合理地传递了叙事视角承载者的价值观,新闻文本不是冷冰冰的展 示柜,而是有血有肉的具有人性化的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这与新闻接收者拉近 了距离,容易产生共鸣,更易于获得接收者的认同。反之,若无此种基本倾向, 反而让人不可理喻,进而让新闻信息不可能被接受。” 倾向来源于叙事者价值观,往往通过他们所处的认识方位与新闻事实构成的 特定关系,即叙事视角表现出来。在新闻中,通过视角的让渡,表现为多个带有 不同价值倾向的叙事者( 例如多个受访人物) 的共同叙事,使对同一事实不同观 点的视角都有展示的机会,“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寓倾向于材料之中”,以此求得 公正、平衡,实现报道的客观。 2 叙事视角的封闭性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封闭性是指从摄像机选取镜头到接收者屏幕前的新闻影 1 黄良:镜头的真与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3 页 1 3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二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 像,都只是从整个新闻事件中的某个角度、某个面来看的。从新闻接收者角度看, 不加选择地全盘展示带来的过于丰富的视觉空间会给他们造成选择与思考的压 力,比如在具有若干观点冲突的新闻事件中,他们就会有选择地思考丰富的影像 提供的信息,而这种主动性会阻碍接收者对于某媒体直接叙事的跟踪和引导,就 会使新闻叙事者解读与接收者解读发生意义上的错位或断层,造成两者的疏离, 接收者产生对叙事客观性的怀疑从而拒绝成为新闻文本的接收者。从新闻叙事者 角度看,第一部分我们已分析过叙事者具有难以抹去的主观倾向,他们在事件叙 事中必然对于其中的多元观点给予展示谁、先展示谁、展示程度等予以精密部署。 通过视角的封闭,接收者的视觉选择和叙事者的倾向隐藏可以达到相对的融合。 囿于视角的封闭性,接收者常常只能从拍摄视角、编辑视角去观察、看待某 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视角的封闭性让接收者只能接触现实新闻事件的这部分,而 非其他,他们就会把新闻画面展现的内容当作事件全部,在“直接的看 之下, 他们认可了客观的新闻。 电视新闻在其独特的镜头叙事中,能有效地运用特写、近景等达到视角封闭 的功能,以此隐藏倾向、表现客观。 缘自于电影艺术手法的特写如今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较多,它是指拍摄人的面 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 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通过对新闻事件中人或物的特写或近景拍摄,造成强 烈、清晰的视觉形象,起到强调的效果,在引发不同观点的新闻事件中,不同立 场的叙事者会利用视角封闭性来同化接收者视角,营造叙事者在客观显示事件的 假象。 特写和近景封闭了事件的呈现空间,也就随之封闭了新闻接收者的视域和思 维空间,如同刘婷老师形容她的电视观众,“自我意识消隐在影像的封闭叙事之中, 使其忘记创作者的存在,同时也忘记自己旁观者的身份,而完全沉浸于流畅的故 事讲述之中。”1 我们的新闻接收者也在同样情况下沉浸在特定的新闻叙事方式和 叙事情境之中,在这些影像面前,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思考空间,只能顺 应画面秩序,跟随流动的叙事进行。接收者“被不动声色,却极其严密的、封闭 的特写和近景的影像逻辑仅仅吸附于故事叙述之中 2 ,画面成功地完成了事件的 “客观显示 。 1 刘婷:影像叙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6 9 页。 2 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2 页 1 4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二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 如别让粽子变了味( 焦点访谈2 0 0 7 年6 月2 0 日) 中用近景和特写展示 了标价2 9 8 元的粽子礼盒由外到内一层一层打开的过程和剥去四层外衣最后呈现 在镜头前的极其普通的豆沙粽。记者在采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时,刘老摇 头、叹气、紧咬双唇的脸部特写较其语言进一步地传递出的无奈和痛惜,表达了 对粽子等代表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观念遭异化的斥责。 又如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焦点访谈2 0 0 7 年0 4 月1 8 日) 中对放置在和 谐号列车车厢里的矿泉水的水平面的特写表现疾驰列车里水面仍然非常平稳。封 闭的特写镜头让和谐号列车的快速、平稳的优点不言自明。 通过特写,近景等具有视角封闭特性的镜头的采用,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视觉 空间,其中,叙事者在封闭的视角、完整流畅的新闻叙事中成就了新闻的叙事客 观化,而且也使接收者在“客观 镜头之下满足了笞贬扬褒的精神诉求。 3 叙事视角的可操作 摄像机镜头的可操作性和镜头与叙事视角的统一性决定了叙事视角的可操作性。 无论是作为简讯的新闻联播,还是作为调查报道的新闻调查,或是作 为新闻评论的l :焦点访谈,再或者是其他新闻文本,最初都是由叙事者手中的摄 像机镜头记录素材开始的,推、拉、摇、移等镜头变化和机位运动形成的不同画 面受到叙事者的操纵,而操纵的方式与叙事视角密不可分。托多罗夫清楚指出,“构 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 个观察点呈现我们面前从两个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事件。1 华莱士马丁也提醒我们视角不同带来不同可能文本:“在很多 情况中,如果视点被改变,一个故事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无影无踪。 2 电视新 闻从最初摄像机的机位选择、镜头选取到最后完整的新闻文本都贯穿着叙事视角 的选择与调整。 客观地讲,新闻报道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事实信息传播,它在传递事实信息 的同时总是要融入一定的价值立场,这必定通过叙事视角的操作来完成特定主体 的建构和表达。“文本在画面的所指之间引导阅读者,使他离开某些所指而接受另 一些所指;通过一种常常是巧妙的调遣,文本遥控,指引阅读者走向一种预先选 择的意义。3 1 曾丽君: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页 2 l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第三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 前,并在胶片上留下影像的东西) 川罗兰巴特在谈论照相时也说到“记录性取向 鼓励观众将被表现之物视为一个“曾经的存在”。通过视角的融合,让新闻接收者 将摄影机前的“亲影片之物 这些“曾经的存在”看作是现在的存在,“掩盖了作 为摄像机操纵者的强权地位,而以看似真实、客观的影像将观众吸入叙事之中 2 。 新闻调查等栏目中记者不是退居镜头、话筒的背后,而是直接出现在屏 幕上,形成与采访对象的直接互动。针对屏幕外的接收者眼睛的追寻,叙事者将 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的方式借用摄像机的视角,缝合为反切镜头,使记者视角与 接收者视角重合,当记者注视被采访者时接收者也同时和记者一起注视被采访者, 当被采访者面对记者、回答记者时也同时在面对接收者,接收者不仅是他作为新 闻观众的自己,还成为了一个事件的调查者。这种参与感带来强大的客观公正性。 新闻文本中的叙事者和文本接收者间的视角通过画面镜头的融合,具有了很 大的“透明性 ,将接收者视角牢牢契合于文本叙事视角。接收者视角与摄像机视 角的重合很容易使接收者忘了自己的存在,而融于事件的调查之中,“文本在客观 叙事 这一现象摆在他们面前。 第三节视角相谐 除了画面表现视角,电视新闻还“有可能在音响、话语、音乐等听觉处理上 建构一种声音的,或者说耳听的视点。”3 电视新闻正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相结合 来传播信息的。声画两张皮、声音与画面各行其是会严重地削弱新闻真实感和客 观性。 目前电视新闻画面视角与声音视角相分离最常见的问题常在于解说词是篇完 整的新闻稿,负责传达新闻信息主体的作用,而画面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新 闻联播中很多新闻,不必要看画面,只要通过听就能完整的获取文本传递的信 息。解说如能给画面多一点空间,让画面充分发挥冲击和震撼视觉的效果就会增 大接收者的客观感受。 如果要处理好这两种视角的关系就必须达到声音和画面的密切配合,画面应 是富有表现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声音方面要抓住负载新闻信息的现场同期 声。新闻联播2 0 0 4 年6 月2 日至1 2 日播出的“任长霞事迹系列报道”牢牢地 1 ( 加) 安德烈- 戈德罗【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4 0 页 2 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9 4 页。 3 ( 加】安德烈戈德罗( 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9 1 页 2 2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三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 咬合住画面视角和声音视角,客观地表现了一位坚毅忠诚、秉公执法、真实平凡 的人民警察。如6 月2 日的新闻“任长霞:巾帼铁肩担道义慧心义胆保民安”中 插入的资料中,任长霞回顾上任伊始面对黑势力团伙的情形: 王松来到我的办公室,掏出一沓钱放在我桌上,我就跟王松说,不但你手下 人犯罪了,而且你也犯罪了,当时我啪一拍桌子,早已守候在那的民警听到这个 信号后,就冲进来把王松给抓了 当群众高呼“警察万岁”和感激而泣时,她也情不自禁落下了泪。在石破爻 村的命案破获后面对村民送给自己的感谢匾,她动情地说: 我来了两年多,一次在白坪村,感觉到群众对公安局的拥戴,在咱们石破爻 村这种感觉是第二次,没有群众的支持案件破不了 话到此,哽咽难言,眼泪簌流而下,与抓歹徒时的神情判若两人。现场的同 期声与画面的密切结合,既表现了任长霞对犯罪分子的恨和严明,又表现了她对 人民群众的爱和保护,在虮恨与爱 “严与柔”的二元对立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完 成一个有血有肉、平衡公正的人物塑造。 当接收者看不到声音视角与画面视角的矛盾时,他们便容易接受这种“客观 真实 的环境。同时,声音能减少视觉模糊性,消除画面的多元性,新闻叙事者 若能恰当运用此视角,有助于理解全部事实,这也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 事物本来面目的有效方式。 第四节视角自然化 所谓视角自然化是指电视新闻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视角之间巧妙的起承转合 形成独特的“缝合 、“涵化 机制,从而使画面转换、声画结合及主题建构等具 有一种“自然的和永恒的合理性”,“把浸满动机之物自然化,并使之变得纯净 如初”1 。 用以制作新闻文本的影像素材是由叙事者摄像机选取下的事实的若干方面和 片断,其中的视角展示也是从完整中剥离、抽取出的某个部分,记录的是诸多视 角中的某些,或者是视角中的某个段落,具有一定分散性和独立性,从根本上说 是破坏了视角展示的完整状态,破坏了事实的完整状态,加之诸如“倒金字塔 等新闻文本形式改变了事件发展的时间流程,原生态的事实事件受到种种人为因 1 斯图亚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 2 3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三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 素的介入,被非自然化了。新闻文本要维持事实的客观面目,就必须重新还原事 实事件本质上的完整性,或者说营造出这种完整性。自然化文本选择的某些视角 和视角的某些部分,是事实完整性再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接收者产生自然、客 观感受的重要途径。 视角的自然化最主要是通过视角的自然、有机的组合,让新闻影像呈现出时 空的流畅性,除了拍摄中抓取时空交替点上视角呈现的事件状态,还可以借助蒙 太奇效果来达到。蒙太奇是法语m o n t a g e 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 成和装配,引申到电视中指剪辑和组合。通过蒙太奇的镜头,视角之间得以流畅 的切换和组接,蒙太奇“使相邻两镜头之间本已切断的空间关系得以想象性缝合 。 1 此时,虽然原生态的事件已被切断,视角不是初始状态的展示,但蒙太奇的“l + 1 2 原理,即爱森斯坦所认为的两个( 或一系列) 镜头的冲突创造出一个概念 ( 这个概念在原先单独的镜头中并未被包含、被暗示) ,引导接收者进行“想象性 缝合”,事件的内在逻辑得以体现,同时许多繁复、歧异甚至与叙事者立场相左的 事实信息被隐藏和有效地省去。视角自然化带来的时空流畅和事实事件本质的完 整营造了新闻文本的自然、客观。 先来看东方明珠风采依然( 新闻联播2 0 0 7 年6 月2 0 日) 中的两组镜头: 组镜头一: 用俯视镜头展示现代化的香港全貌,配以香港美国商会会长梅三乐的视角: 美国到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企业每年都以5 0 家的速度增长 接着画面切向十年前的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中刊登的香港之死一 文,该文断言九七后香港的没落,称: 香港回归中国后,北京会控制港府的各个部门,外商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蒙太奇的运用将梅三乐的视角与香港之死中的视角两相对照,形成了香 港回归十年后的繁荣景象与回归前夕一些人的主观臆测的鲜明对比。 组镜头二: 时代周刊亚洲版高级编辑佐赫阿卜杜勒贾利姆: 我们知道香港依然活着,依然充满活力,甚至比以前更具活力 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 我认为英国人很高兴看到香港更加自信,更加强大、更加繁荣,香港会有一 1 刘婷:影像叙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6 6 页。 2 4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第三章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 个美好的未来。 法国驻港总领事戴博: 今天的香港是一个非常成功完美的案例,从这点来说我们对香港未来非常 有信心 这组镜头从不同对象、统一视角反应了回归十年来香港经济持续发展、民生 改善、生机繁荣的景象。 蒙太奇手法将视角选择和组合自然化,使叙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舍 弃了许多不必要的琐碎材料,既简洁明了又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展示了正反双方、 历史现在的异同,唤发新闻接收者对“一国两制政策和香港回归祖国预见性的 认同,在这种认同之下,新闻本身也被认为是客观的,是反应真情实况的。 第五节视角配置 我们采取任何的视角策略都是为了新闻文本的客观,而“纯客观”的新闻是 不存在的,将客观的理想和要求与难以避免的倾向有机结合的最好方法是用客观 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寓倾向于材料选择之中 。对同一事实、事态存 在不同观点,所以就要求将寓有各种观点的事实都予以叙述,具体到新闻叙事文 本中,体现为各种人物视角的展示,也就是说应该给予被让渡了叙事权的视角以 相应展示。“客观 的新闻文本中展示给接收者的观察点不是单一的、仅来自叙事 声音的,而是多元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多元视角能表现出文本的“不偏不倚 的立场,尤其在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报道中,多元视角的展示是符合事实的体现客 观的报道方法。 电视新闻的代表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中很多文本都通过对被赋予了叙 事权的多元人物视角的成功配置,在视角的碰撞或顺承之中传递了新闻事实,制 造接收者客观、公正的印象。 1 视角的碰撞 由于存在不同立场的叙事视角,因而必然存在不同的“看”和“看”的不同, 所以新闻文本可以利用多元视角在实际展示中表现出的冲突、矛盾的特质来建构 客观的环境。在视角的碰撞中,接收者发现,有的受访者难以自圆其说,有的受 访者闪烁其辞,有的受访者欲言又止,通过对各种视角展示出的言语、态度、表 情、动作细节,在蕴含新闻叙事者观点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手表代理商合同范文
- 2025调解未婚夫妻合作合同
- 媒体运营线上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务员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报告
- 高铁桩基础施工合同(3篇)
- 安徽基础会计试题及答案
- N1级护理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财务稳健:定向增发项目对赌协议风险预警合同
- 公共场所斗殴伤害赔偿处理协议
-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高萍 第1-5讲 媒介素养范畴-受众认知结构与个体差异
- 《预防脊柱侧弯》课件
-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基础应用化学(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低压配电柜技术规范书
- 《隐身技术概述》课件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培训
- 《儿科儿童糖尿病》课件
- 中学食堂运营管理制度
- 荔浦扣肉项目商业计划书
- JCT478.2-2013 建筑石灰试验方法 第2部分 化学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