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和思想价值,而且开创了文献学史上的许多先例,深刻地影响到后代史籍的编纂, 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首先,史记的文献理念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文献”视野,其先秦文献 主要着眼于六经和诸子百家等图书典籍,秦及汉初则主要是真实的皇家档案,不 论是包括出土文献、金石刻辞、文化遗址在内饷文物文献,还是由先贤证言、民 歌童谣、谚语俗语等构成的口传文献,均被纳入文献范畴,展现了史记匠心 独运的宏大视野。其次,史记的辨伪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辨别伪说上,对于不 同的文献分别采取了资料考辨和实地查访的方式,确立了“考信于六艺”、“择其 言尤雅者”、“不离古文者近是”、“多闻阙疑”等原则。再次,史记具有一定 的目录学价值,它对人物传记的分类思想影响了七略的分类方法和后来序录 体目录的形制,有些篇目还对儒家、道家、史家等学术源流进行了考辨,而自 序一篇则确立了一书目录的体制,显然具有目录学上的发凡意义。再其次, 史 记的书体价值最为显著,它首创了以纪传体为轴心的综合体裁,在充分发挥以 人纪事之长的同时,又成功地熔铸了编年、国别等书体的优点,为后代正史的编 纂树立了典范。最后,史记还具有相当的文体价值,它不仅奠定了传记体、 史论体和序体的形制,丰富发展了文体种类,而且成功地荟萃了原有的多种文体, 对于研究汉初以前我国文体的发展状况具有标本意义,书中所蕴含的发奋求实精 神、多样娴熟的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体的发展。 史记上承孔子整理六经,下启刘向、刘歆父子校雠群书,其文献学上承 前启后的多方面贡献,打造了我国文献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关键词:史记文献学价值 分类号:k 2 0 4 山东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h ij i st h ef i r s tb i o g r a p h i c - s t y l eg e n e r a lh i s t o r y ;i th a sg r e a tp h i l o l o g yv a l u en o t o n l yb e c a u s eo fi t sa b u n d a n t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v a l u e ,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a n di d e o l o g yv a l u e ,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i tp l a y sal e a d i n gc a r di np h i l o l o g yh i s t o r ya n d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b o o ka f t e ri t f i r s t l y ,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c e p t i o no fs h i i st h a ti ti sa “h u g c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 c o n t a i n sa l m o s te v e r y t h i n g , i t sl i t e r a t u r eb e f o r ec h i n d y n a s t yi sm a i n l ya b o u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a l lt h et h o u g h t s i nc h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i tm a i n l yf o c u so n a u t h e n t i cs o v e r e i g nr e c o r d , w h e t h e re x c a v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 ,m e t a la n ds t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 , a s h e s ,o rd e c e a s e dt e s t i m o n y , f o l ks o n g ,n u r s e r yt h y m e ,p r o v e r b ,w h i c ha t es a v e di n o r a l ,a t ea l li n c l u d e di ns h i f t t h i ss h o w st h eh u g ea n ds p e c i a lh o r i z o no fi t s e c o n d l y , t h em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o na u t h e n t i c a t i n gf o 唱e r yo fs h i f ti st h a ti t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 a u t h e n t i c a t i n gf o r g e dt h e o r y o nd i f f e r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i th a sd i f f e r e n tw a y s ,t h a ti s i n f o r m a t i o na u t h e n t i c a t i o na n do n - t h e s p o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 s ew a y s ,i t m a d ei t so w np r i n c i p l e s t h 打d l y ,鼬f h a si t sc a t a l o g u ev a l u e t h ec l a s s e so fi t s c h a r a c t e rb i o g r a p h i ch a v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i lgb ea n dt h ec a t a l o g u e sa f t e r w a r d s s o m e p i e c e sa l s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t h eh e a d s t r e a m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a n dh i s t o r i a n ; m o r e o v e r , t h es y s t e mo fc a t a l o g u ef o r m e di nt h ea u t h o r sp r e f a c eh a so b v i o u s m e a n i n g s b e s i d e s , s h i 舅h a so b v i o u sv a l u ea b o u tm e t h o d so fr e c o r d i n g b a s eo i l b i o g r a p h i c a l l yr e c o r d i n g , i ta l s oa b s o r b s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a n n a l i s t i ca n dr e c o r d i n gb y k i n g d o m s ,w h i c h s e tag o o de x a m p l ef o r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 a tl a s t ,t h es t y l ev a l u eo fs h i j i sa l s og r e a t ,i t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b i o g r a p h ys t y l e , h i s t o r ys t y l ea n dp r e f a c es t y l e , m e a n w h i l e ,i te n r i c ht h ek i n d so fs t y l e sb ya b s o r b i n gt h ef o r m e rs t y l e s , t h u st h e m e a n i n g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t y l e sb e f o r eh a nd y n a s t yi sm o m e n t o u s , a n dt h es t r u g g l e s p r i t , m u l t i p l ys k i l l e dt e c h n i q u e s ,r o l l i n gs t o r i e si nt h i sb o o k , a l lh a v e 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t y l eo fp r o s e ,n o v e l ,a n dd r a m a , e t c s h i 蚤s u c c e e d st oc o n f u c i u s c o m p i l i n g , a n dm a k e se x a m p l e sf o rl i ux i a n ga n d l i ux i n i t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p h i l o l o g yi sh u g e ,a n di ti sa m o n u m e n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p h i l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s h i f tp h i l o l o g y v a l u e c a t e g o r y : k 2 0 4 2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星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韦0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出秒蠹,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毒亘 导师签字劲,户身一 签字日期:2 0 07 年午月功日 签字日期:。2 0 0 7 年年月2 d 同 山东师范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引言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术,其任务是探讨文献的原理和规律,用来指导 人们认识和使用文献。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 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中国古代社会的 面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 作为一部伟大文献,史记自有其本身的文献价值,如其本身的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往研究史记的大量成果多集中于此,即集中于史 记的文献价值研究上。至于史记的文献学价值,是指史记对文献学的 贡献,即史记对于人们认识文献原理和规律所表现出的成就和意义。由于史 记在文献学上开创了许多典范,以致之后的许多文献纷纷因循或多受启迪,其 典范形成了后起文献的规律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史记也就具有了诸多的文 献学价值。 本文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主要从史记的文献理念、文献辨伪学、 文献目录学、文献书体、文献文体等几个方面展开,最后总论史记在文献整 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景式扫描史记编纂过程,深入探讨其在文献学上的 价值,对于开拓史记研究的领域、挖掘和丰富中国古典文献学宝藏,都具有 值得重视的学术意义。 一文献理念的宏大视野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文献是什么,这是文献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文 献是人类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依据。司马迁首先面临的 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文献。从史记所使用的资料来看,其文献理念是一个 非常宏溥的“大文献”视野: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书面文献还包括口传文献, 不仅包括图书文献还包括文物文献。尤其是史记对文件档案的采录、对文物 文献的采录以及对民歌谚语的采录极具史料价值和开创意义。具体来讲主要有以 下四个方面: 山东师范人学顾 二学位论文 ( 一) 图书典籍 图书典籍是史记大文献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汉以前史料的主要 来源:上古三代史多取材于尚书、诗经和礼记等书,春秋史多取材于 左传、国语,战国史则多用战国策的材料,秦楚之际历史多采白楚 汉春秋。书中经常出现“余读”、“吾读”、“余尝读”、“予观“太史公读”等 字眼,足见 史记参阅典籍之广。据卢南乔先生统计,有书8 1 种,金德建先 生认为有8 9 种,张大可先生考证有1 0 4 种之多。班固虽然讥讽司马迁“采经摭 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却也不得不承认其“据左氏、国 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 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i 。 如此广博的典籍阅览是有其社会和个人原因的。汉朝建立之后,废除了“挟 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到汉武帝时期,更加注重文化事业,“建藏 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1 2 】于是,“百年之间,天下遗 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p l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任太史令,当时的太史令 实际上是兼任皇家图书馆的馆长,因此得以阅览丰富的皇家图书。司马谈“学天 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既有浓厚的家学渊源,“年十岁 则诵古文”,又先后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师从孔安国读古文尚书,这 一切都为史记广采博收图书典籍提供了条件。 太史公自序篇中司马迁说史记的著述宗旨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 百家杂语”。这就说明司马迁所读的书分为六经异传和百家杂语两大类。“六经” 即诗、书、 礼、易、乐、春秋。虽然清代章学诚第一个提出“六 经皆史”的口号,但司马迁却是最早的实践者。他认为“书道唐虞之际, 诗 述殷周之世”,其他历史著作不过是“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 礼、乐”而已。至于“异传”,张守节正义解释为:“异传,谓如丘明 春秋外传国语、子夏易传、毛公 诗传、韩诗外传、t 伏生尚书大传 之流也”。“百家”指老、庄、申,韩、商、管、晏、孟、苟、墨、孙、吴、司 马、尉缭、慎、田、淳于等诸子百家而言。而“杂语”概指甘石历五星法、 山海经、离骚赋、 贾谊文一类载籍,包括大量的诗赋作品、兵书、 神话、小说、医经、天文、方技、术数著作。司马迁认为“百家杂语”的可靠性、 2 山东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准确性较经传要差一些。所以他对“百家杂语”态度较为谨慎。按后世四部分类 法来看,史记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全部著作,由此看来其图书典籍的收 录是极其广博的,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学术著作。 史记对图书典籍的收录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是引用。这种形式主要涉及作者在论述汉以前历史时引用的相关典籍, 分为直接引用和融合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如:五帝本纪中关于帝尧的记载, 就完全采自尚书尧典的“帝尧日放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4 峋马迁只是在个别字上稍加改动为“帝尧者, 放勋”,“能明训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融 合引用如:苟子尧问记载了周公戒伯禽事,韩诗外传记载了周公一沐 三握发的故事,周公世家即将这两个故事合二为一 其次是摘录字句。书中常常摘录六经或诸子的言辞以申明、佐证自己的观点, 或者增强文采。如酷吏列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两条分别出自老子第3 8 章和5 7 章又如伯夷列传:“贾子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 生。”这是摘录贾谊脘鸟赋中的语句。 再次是著录书名。对于那些既没有引用又没有摘录却具有相当学术思想价值 的典籍,史记只著录其书名。最为典型的是孟苟列传共著录了主运、 慎子、环渊子、接子,田骈子、邹爽子、公孙龙子、 剧子、 李悝子、尸子、长卢子,吁予、墨子、淳于 子等书名。 ( - - - - ) 档案文献 档案是官府机构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 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嘲史记保存和运用了西汉皇室所藏的自 秦至汉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是大文献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档案文献资 料虽没有成书,但它的史料价值并不低于典籍,或者可以说更重要、更宝贵。因 为它们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早在秦灭亡后,富有远见的萧何就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保护起来以 免战火。汉兴之后广收典籍,宫廷里建造天禄阁、延阁、广内等处,宫廷外设置 3 山东师范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太常、太史和博士的官署来保存图书档案。汉仪注中说:“天下计书先上太史 公,副上丞相”。司马迁“为太史令,触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因此司马迁得以接 触到西汉王朝的各种档案文件。 这些档案不仅包括秦朝的郡县分布及各地形势图,户籍,制诏律令,盟约条 例,军事活动进程及朝议、巡游、封禅的记录,各种制度的文本等,也包括西汉 计功档案、专科档案、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文本、上计年册、朝廷议事记录等。 司马迁对此进行整理归纳、条分缕析,并且以此为依据写成了史记的秦汉部 分,也是篇幅最长价值最高的部分。班彪曾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帝以绝, 则其功也。”【6 慨分类研究如下: 政策法规:主要是法律条令。如酷吏列传载“沈命法”:“群盗起不发觉, 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又如平准书记“商贾之 律”,“见知之法”,“废格诅诽”,“腹诽之法”,“盗铸钱法”等。此外还有如儒 林列传:“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有司文书:主要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官方记录。如天官书中天文星象灾异, 取材于太史观察天文的记录。日者、龟策等列传,取材于太卜之官。仓公 列传收录的药方病历,录自少府太医。平准书多本之于大司农的记录。 外交文档:主要是往来信件。如匈奴传所录“留顿单于与文帝报答书”, “文帝报老上单于书”,又如南越列传所载“文帝赐赵佗书”,“赵佗报文帝 书”。此外还有大宛列传、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中典客、 大行对于域外诸国物产风土民俗的记录等。这些都是研究汉初对外关系史的重要 材料。 图画薄书:图画有人物画像如留侯世家中的功臣张良图,有建筑图纸如 封禅书中的明堂图,有地图如三王世家分封诸侯时用的舆地图。薄书主 要是记录功臣战绩的功臣薄书,如曹相国世家:“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 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此外 樊郦滕灌列传中还有更为详细的关于樊哙军功的记录。这些相当精确的 记录显然来自皇家档案。 郡国计书:汉代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比较完善,“在郡太守和县令之下,都设 有主薄、丞等属官,负责郡守和县令的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1 7 1 史记书中 4 山东师范大学硕j 。学位论文 包含着大量的郡国计书,如酷吏列传中记录各地农民起义的情况,天官书、 河渠书记载的各地自然灾害的情况,货殖列传记载的各地土特产品的情 况。这些都来自于地方郡县所上的计书。 诏令奏议:主要分诏令策文和奏议上疏两类。前者如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 表所录“推恩令”, 惠景问侯者年表:“长沙王者著令甲”,高祖侯者年表 所封册之誓:“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后裔”等等。后者如 平 津主父列传所录主父偃、徐乐上疏全文,再如儒林列传所载“请为博士置 弟子员奏”等。 ( 三) 文物文献 文物是否属于文献的范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文物上载有文字,自然算是文献。”【8 张舜徽先生也曾说:“古代实物上载有文 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 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9 l 至于没有文字的文物,有 些学者认为:这些文物“虽有历史价值,却并不属于文献”。o o l 本文认为:一切 能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文物都属于广义的文献范畴。 虽然这个问题今天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早在两干余年前司马迁已经将文物纳 入到史记大文献观的范畴,体现了超人的远见卓识。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 中曾说“太史公之书,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壁”,得于“名 山坏壁”之物就是今天所谓文物文献。得以接触如此众多的文物和司马迁丰富的 阅历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 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 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是其壮游经历。“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 笮、昆明,还报命”,这是其出使经历。此外司马迁还曾随从汉武帝封禅巡狩。 这些文物包括出土文献、金石刻辞、古器物、古遗址等,分类叙述如下: 出土文献:主要是古文经书。汉书儒林传说:“孔氏有古文尚书, 孑l 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 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 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1 1 1 j 金石刻辞:秦始皇本纪载录泰山刻石、琅玢刻石、之罘刻石、碣石刻石、 5 山东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会稽山刻石等刻石碑文。孔子世家中引鼎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 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鳢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如果说金石学 的奠基人是北宋赵明诚,那么“自觉地将金石刻辞作为文献加以利用,司马迁是 第一人。叫1 2 l 古器物:孔子世家赞:“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车服礼器”便是古器物,他们传递了孔子的生平思 想的信息,因此史记将他们纳入文献范畴。 古遗址:魏世家赞:“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入日: 秦之破粱,引河沟 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日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 至于亡,余以为不然。”此外, 淮阴侯列传赞:“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 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大梁之墟”、“其母冢”便是古遗址,他们 印证了史事或他人之言,所以也被纳入文献范畴 ( 四) 口传资料 将口传资料纳入文献视野,是史记的一大创举。“任何文献之所以成为 文献,必须经过传抄才能流传。人类最初的文献传抄是口头方式,即口耳相传, 也就是献字的本义。一般由贤人担任文献口头传播的职责。”1 1 3 1 史记不 仅把先贤等历史事件见证人的口述作为文献使用,而且将民歌童谣、谚语俗语收 入赞文中用以褒贬人物。因此班彪讥讽其“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i “l 本文认为:史记将口传资料纳入文献范畴,不仅扩大了文献视野,而且增 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为后世保存了考察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的原始文 献资料,实为了不起的创举。当然这一切和作者的个人阅历息息相关。司马迁不 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曾二十牡游、奉命出使西南、随武帝巡狩,足迹遍布 中国。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了解民生疾苦,倾听百姓的呼声。这类口 传资料虽然为数不多却意义重大,现分类叙述如下: 先贤证言:战国秦汉之际距司马迁之时不远,一些人或其先人见证了历史 事件的发生,因此一些历史的真相往往通过人们的口耳之间传递。如赵世家赞: “吾闻冯王孙日;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遍子嘉而立迁。 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再如樊郦滕灌列传:“吾适 6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 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余与他广通,为言高 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民歌童谣:民歌童谣往往应时而生,贴近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风云,具 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如曹相国世家:“百姓歌之日:萧何为法,瓶若画 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此句反映了萧规曹随,朝 野并誉的事实。再如魏其武安侯列传:“颍川儿乃歌之日:颍水清,灌氏宁; 颍水浊,灌氏族。”反映了灌夫家族依仗权势、横行乡里的事实。 谚语俗语:谚语俗语是当时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他们的口头文学,由 于它直接参与历史进程,因此也是文献史料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俗谚有 的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如货殖列传中谚日:“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 籴”;苏秦张仪列传:“臣闻鄙谚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有的是对 人际阅历的总结,如张释之冯唐列传:“语日不知其人,视其友”;韩 长孺列传语日:“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 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 ”。 有的是政治军事经验教训的总结,如赵世家:“故谚日:以书御者不尽马 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魏世家:“先生尝教寡人日: 家贫则 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史记的文献理念是极其广博的“大文献”视野。 它收录的文献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典籍,而是将纷繁芜杂却又极其原始真实 的档案文件纳入文献,并能走出庙堂迈向广阔天地,把流传民间的文物、口头传 说和歌谣一概网罗于文献范畴,极大地丰富了文献来源。这种“大文献”理念, 不仅影响了历代正史的文献观,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文献辨伪学的贡献 史记作为历史著作本身严格要求文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之司马迁世 为史官的家学渊源及其严格的治学态度,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 原始文献资料,司马迁怀着秉笔直录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考辨,并且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文献辨伪原则与方法。东汉以辨伪著称的王 充曾对司马迁颇为赞许:“若太史公之书,据许由不隐,燕太子丹不使日再 中。读见之者,莫不称善。”【1 5 l 孙钦善先生认为:“古文献的辨伪,包括两个方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书籍的名称、作者、年代真伪的考辨,一是关于书籍内容诸 如事实、论说真伪的考辨。司马迁在考辨文献史料时,以后者为主,也涉及到前 一方面,在辨伪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 1 6 1 本文也认为史记的辨伪学贡 献主要集中在辨别伪说上,同时也涉及了少量的伪书辨别工作,当然在辨伪的同 时很多文献也得到了辩正。在辨别伪说时,史记根据不同的文献门类采取了 不同的辨伪方法,对于图书典籍和档案文献等书面文献采取了书面考辨的方法, 对于文物文献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法,对于口头文献主要采用了调查采访的方 法。当然,史记的辨伪并非无懈可击,由于时代和作者自身的关系,也存在 着一定的局限性。现论述如下: ( 一) 辨别伪书 史记在采用图书典籍类文献时参考了大量图书,并著录了书名。王克奇 先生认为:“这种著录在史记中一般采取了这样几种形式:因列传主所著书 名,为论考某事而著录有关书名,记史事著出处而著录所引书名。”l 切由此可以 看出史记中伪书的考辨工作较少,作者主要集中在伪说的考辨上。但是少并 不等于没有,在司马穰苴列传中就对司马兵法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进 行了考辨:“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 世既多 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文中认为以司马穰苴之人生际遇 不可能铸就恢宏深刻的司马兵法,同时指出:“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 司 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认为此书作于齐威王大 夫之手,这种考辨是比较严密的。与此同时史记在考辨伪书的时候保持了科 学严谨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没有充分资料证明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 存较多的说法以待来者,而不是轻易的妄下结论,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 子一书作者的考辨就是典型的一例。书中保存了老子为李聃、老莱子、儋三种 可能的说法:“老予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珊,周守藏 室之史也”;“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云”;“或日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 只是列举了当时所知的有关三人姓氏、籍贯、言行、时代等信息,却并不妄加评 论,而是保存文献以待来者,这无疑是科学而高尚的行为。 8 山东师范大学碗l 二学位论文 ( 二) 辨别伪说 伪说的考辨是 史记辨伪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书面考辨、实地考察、调查 采访三种形式,其中书面考辨又是辨别伪说的重中之重。 1 书面考辨 所谓书面考辨是指用比较可靠的书面文献资料对于其他内容不确切的书面 资料进行印证,以辨别真伪的辨伪方法,类似于文献校勘中的互校法。图书典籍 和档案文献等书面资料是史记文献的主要内容,因此书面考辨占据了主要的 位置,也创立了一系列的辨伪原则:“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夫子”;“择其 言尤雅者”;“不离古文者近是”;“多闻阙疑”等等,其中对于孔子及儒家的 推崇尤为显著。 “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夫子”是书面辨伪的第一条原则。既然要进行互 校,那么就必须首先确立一个权威、可靠得标准。毫无疑问,这个标准就是孔子 及其删定的六经。司马迁对于孔子是无限敬仰的,他在孔子世家赞中说:“诗 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 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 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 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可以看出,司马迁把孔子作为 学问的至圣来尊崇。他不仅为不是诸侯的布衣孔子作了世家,而且在三十世家中 贯穿了孔子的行踪及其卒年,此外还在行文中多处引用论语中的孔子语录, 足见其重视程度。孔子不仅是司马迁敬仰的对象更是仿效的楷模。史记太史 公白序中司马谈在临终前的父子对话中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汝复为 太史,则续吾祖矣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 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 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 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 日: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这段话鲜明的体现了司马 迁对于春秋的尊崇和效仿,表达了子承父志修纂史书的愿望。况且两者都历 经磨难,“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因此深有共鸣。所以司马迁敢于以孔子自况担起重任:“先人有言:自周公卒 9 山东师范大学硕i 。学位论文 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 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 焉。”由于对孔子为人及为学的尊崇,自然在考辨的时候真伪的判断必然会“折 衷于夫子”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认为孔子修旧起废,删定六经,在太史公 自序中对六经作了极高的评价:“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 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 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子 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 以道化, 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因此伯夷列传 中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但是,史记对于孔子和六艺并不是一概盲从,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 加以批判的继承。如 伯夷列传中说:“孔子日:“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躇轶诗可异焉”;接着 引用佚诗采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 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明伯夷、叔齐的怨恨 和悲哀;由此质疑“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司马迁批判了孔子鼓吹任恕,无 视历史事实,美化伯夷叔齐的做法。 “择其言尤雅者”是书面辨伪的又一原则。史记很少收录那些荒诞不经 的文字,力求雅训,尽可能追求历史的原貌。最典型的就是刺客列传豫让传 豫让刺赵襄予衣的情节,基本上采用了战国策赵策的原文,但是删去了怪 诞的情节,我们试比较: 豫让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 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 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史 记刺客列传 豫让日:“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 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 天击之,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e l :“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 剑自杀。 战国策赵策 山东师范大学硕f 擘位论文 战国策“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三句,今本无,据司马贞史 记索隐引旧本战国策补。豫让击衣只不过是象征性的举动,绝对不会发生 荒诞离奇的出血后果,因此司马迁又特地加了一句“以致报仇之意”,辨明豫让 击衣的真实目的在于象征性报仇。又如在刺客列传赞他还明确的表示:“世 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不离古文者近是”是书面辨伪的另一原则。六艺之中,史记非常重视 古文。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立于官学的只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并未取得官学地位。今古文经学在学术上有很大差别,古文经学多重章句训诂, 较少神秘色彩,而今文经学偏重义理的阐释,天人感应色彩甚浓。司马迁博通今古 文经学,掌握隶书和籀文,曾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 书。他对今古文学派同等看待,没有因今文经学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和认可便格外 重视,相反,在使用史料时往往多用古文经学。他在吴太伯世家中说:“余读 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说: “论言弟子籍,出孔子古文近是”。五帝本纪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在赞语 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 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 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 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 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多闻阙疑”是书面辨伪的一条常用原则。对于文献不足、没有定论的历史 疑案,司马迁会本着实事求是,采用“疑则传疑”的方式传载。仲尼弟子列传 中记载:“予张问干禄,孔子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因此,司马迁 在三代世表序中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 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 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对不能下 结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妄加判断,只“多闻阙疑”,把自己所知的全部史料罗列 下来。这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可避免“无征不信”、“无 知妄改”的偏颇,又尽可能地将当时的史料客观、全面地保存下来,方便后人查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考究。他在仲尼弟子列传赞中说:“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 并次为篇,疑者阙焉。”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原则,因此在该传中他不仅记录了“显 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的三十五个弟子,而且对“其四十有二人,无年及不见 书传者“仍”纪于左”。又如伯夷列传中,他对有关许由、卞随、务光的传 说,也采用了此法,先考之以诗、书、尧典、舜典、大禹谟, 其传说皆不见载。接下来又据 诗、 书中有关禅让的记载,指出舜、禹皆 典职事二十馀年,然后才践帝位,因此推断:“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 之难也。”那么,传说中尧直接让天下于许由,未免太过简单,有悖于文献记载的 史实。通过实地考察,又在箕山之上见到人所称道的“许由冢”,以疑词“盖”“云” 表示怀疑。再考虑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所谓“义至高”的许由等人却 没有被提及,“其文辞不少概见”,何以会如此呢? 通地这一系列的考证,司马迁对 有关许由等人的传说层层设疑,并且本着阙疑的态度,不为其立传。对于史记 的这种阙疑的行文方式,洪迈容斋续笔卷七中这样总结:“予观史汉 所记事,凡致疑者,或曰若,或日云,或日焉,或日盖,其语舒缓含深意”。 1 8 1 2 实地考察与调查采访 前文曾经讲到司马迁二十壮游、奉命出使西南、随武帝巡狩。司马迁利用这 种周游全国实地考察、采访故老的机会对那些文物文献和口传文献进行考证。他 游楚地,看屈原所沉之渊,春申之故宫室;登庐山、会稽,窥禹疏九江之功、及 墓葬故址;至齐鲁,观太公、桓公、孔子、孟尝之遗风;过淮阴,适大梁,采韩 信、信陵之逸闻;到丰沛,访问遗老,问萧、曹、樊、滕之故事;抵北方,自直 道归,行观蒙恬所筑长城;征巴蜀,领略邛、笮、昆明之民风。他实地考察辩明 文献的谬误。如大宛列传太史公日:“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 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 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 尚书近之矣。至 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又如周本纪赞太史公 日:“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 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我毕, 毕在镐东南杜中。”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采访当事人以厘清史实之原貌。如刺 客列传中:“太史公日: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 余道之如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种种传说,作者通过采访事情的知情者公孙 季功、董生得以廓清,由于夏无且是荆轲刺秦王的亲眼目睹者,这自然使其考察 结论极为可信。 ( 三) 局限与不足 由于当时材料的不足和作者自身思想的原因,史记的辨伪也并非尽善尽 美,而是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司马迁当时虽然距战国和楚汉之际较近,但是 离三代却非常遥远,加之秦始皂的焚书坑儒导致文献的大量散佚,同时受当时科 技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来印证古史, 史记所能参 考的文献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司马迁自身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他相信 天命,对某些关于天人感应及命相的记载,还是照录不疑的。对于明显荒诞的文 献,他虽然能凭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作判断进行去伪存真的处理,而对于一些 复杂的材料,诸如表面上看来荒诞不经,实则具有合理内核的神话传说,他则无 从由表及里地加以消化,而往往简单地加以排斥,或生硬地进行曲解。如 史记凋 本纪中关于周人始祖后稷的事迹,基本上是根据诗大雅生民改写成散 文,直接载入史传之中,其中姜螈踩着巨人的足迹而感孕的神异、后稷诞生时的 灵异、后稷屡遭遗弃而不死的神奇显然是荒诞离奇的,但由于符合司马迁突出天 命与尚德主旨所以他并没有进行考辨。当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史记辨伪 学继承了孔子的求实精神同时又启发了后学,的确是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的。 三文献目录学的滥觞 提到目录学的开创,目录学家们大多认为始于西汉末年校理群书的刘向、刘 歆父子及其别录、七略,很少有人对史记的目录学价值给以足够的 重视。其实,目录学虽然形成于刘向父子,追其渊源却滥觞于 史记。隋书经 籍志总序在讨论自身目录体制时说:“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 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命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 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1 9 l 王俭、阮孝绪自不必多谈,班书艺文 志尚以刘歆( ( - t z 略为蓝本,而司马迁的史记则前无古人,“远览马史” 说明隋书作者已经认识到早在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建立之前 史记已 经为目录学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和州志 山东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艺文书序例进一步明确指出:“史家所谓部次条别之法,备于班固,而实仿于 司马迁。司马迁未著成法,班固承刘歆之学而未精。则言著录之精微,亦在乎熟 究刘氏之业而已矣。究刘氏之业,将由班固之书,人知之;究刘氏之业,当参以 司马迁之法,人不知也。叫刎此外,诸如卢文诏、钱大昕、余嘉锡、王重民、 张舜徽、程千帆、来新夏等许多学者对于史记的目录学价值都曾做过肯定性 的精辟论断。章学诚在肯定司马迁目录学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史记中“未著成 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史记隐含在“未著成法”背后的目录 学价值。 ( 一) 史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