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职 能之一,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如何能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如何吸引更多 青少年来参观,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从青 少年受众角度,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青少年受众有其自身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爱好, 因此对博物馆展示设计有着特殊的需 求和感受。 本文首先对青少年受众的认知特征、 参观兴趣和参观行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并结合对博物馆青少年受众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总结出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在 兼顾青少年受众的需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博物馆展示 设计的内容和手法方面提出一些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青少年 博物馆 展示设计 ii abstract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which works for the society, and with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researching, education and connoisseurship.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museum, but how to bring the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nto play, and attract more teenagers to museum, let them enjoy and love the museum, where is their second classroom, these are all problems need to solve. research of the museum display design with the teenagers as audient i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eenagers have their distinctiv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ular interest, so they have more special demands for the display design of museums. this text studies on the museum display design with the teenagers as audient, on the base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home and abroad, 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and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gives some proposal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aspects of contents and techniques of museum display design. keywords: young people, museum, display desig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人声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或 撰写过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南京 艺术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绪论 1 绪 论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博物馆不仅是一座保存文物、传承文明的重要机构,而且还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 性的永久机构”。 1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为 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因此理应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青少年的 良师益友。许多发达国家制定的博物馆法都要求政府在建设资金、活动经费、税收等方面对包 括科学博物馆在内的教育及文化公益设施给予支持。“教育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这是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的工作定位。 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今天的青少年是 20 年后社会的主力军对国家、民族如此,对博物 馆亦然。博物馆如何展开对青少年的教育,博物馆如何吸引青少年,成为当代博物馆所关注的重要 问题。根据目前观众参观统计数字看,博物馆 30%一 50%的观众来自中小学学生,即青少年是博物馆 的基本观众。显然,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青少年作为博物馆的重要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为未成年人开展参观活动服务。” 2006 年国际博物馆日把活动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与青少年受众关系的提出是 时代进步的要求,是青少年对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反映。如何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如何使博 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 越来越为社会和博物馆所关注。 当今的博物馆正力求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关系。为了吸引青少年来参观,他们正在探讨新的工 作方式以及新的思维方式来改进博物馆。因此,研究青少年的需求以及传递和这些需求相关的展示 设计的要求被提上日程。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以青少年为受众的中国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了解当代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中 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对青少年认知特征、参观兴趣、参 观行为的研究,探索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如何兼顾青少年受众的参观兴趣和需求,使青少年爱上博 物馆、享受博物馆,从博物馆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 经过广泛搜集资料,现今国内关于展示设计特别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有关青少年受众的研究大 多偏重于参观人数的统计以及青少年受众特征(包括居住地区,年龄,工作,收入等等)的描述介绍, 专门论述怎样结合青少年受众的认知特征、参观兴趣、参观行为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论文和专著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38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不是很多。 在论文方面,2007 年重庆师范大学的李晶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对我国博物馆青少年受众进行了初 步研究,从博物馆吸引青少年的战略和博物馆自身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的策略, 但没有详细论述怎样从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兼顾青少年受众的需求。 在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第一版),曹兵武、李 文昌主编的博物馆观察(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一版),曹兵武主编的记忆现场与文化 殿堂(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一版)中,也都对博物馆在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出现的问题 与原因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初步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对稍多一点,在这些文献中,也大多重点谈博物馆在现代青少年素质教 育中的作用,例如论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构建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论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 与青少年教育、博物馆与 21 世纪的青少年教育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提出博物馆通过加强与 青少年受众联系,举办各种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展览,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有的文章 会涉及到通过参与性设计调动青少年的参观兴趣。还有一些期刊文章针对青少年受众或者专门针对 青少年受众进行了研究,如从南京博物院观众调查引发的思考,但仅限于青少年参观动机方面 的探讨与吸引青少年的战略层面研究。 还有一些期刊文章,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 面向儿童的国外博物馆、 日 本少年与博物馆等研究国外博物馆重视少年儿童进行设计的文章,也谈到了应该采用互动参与、 探索环境,知识问答等手段来吸引青少年参观。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资料搜集与整理、案例分析与比较为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 观察、问卷调查、资料搜集与整理等方法,收集国内关于博物馆青少年受众的调查研究结果,获得 青少年受众对中国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感受和评价,并总结整理出博物馆展示设计在兼顾青少年 受众需求时的问题和原因,另一方面收集国内外博物馆展示设计与青少年受众关系相对融洽的观念 和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并与传统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 少年受众需求的经验和方法。 第一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3 第一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受众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青少年受众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其观 众的研究和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没有对观众的认真研究,就不可能对观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博物 馆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谋求有效发展的博物馆来说,都必须重视对其观 众这一博物馆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研究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成人世界知识性余暇活动的流行,青少年也开始追求在余暇活动中充实知识,各 种类型的博物馆因而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70 后” , “80 后”乃至 “90 后”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群体,据统计,我国的大中小学,加上各级各类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合计有两亿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 1/5。在博物馆观众中占有很大比例。 世界先进的博物馆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科技 博物馆等平均每年青少年的观众量都要近百万。 我国的故宫、陕西兵马俑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平均每年青少年受众也 至少在三十万以上。 从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的数据来看,学生观众占到总观众人数的 51.9%, 从年龄分布看,低于 20 岁的观众占 28.8%。当然这是 20042005 年博物馆没有实行免票的时候的 数据,今天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可能会更多。 据江西省统计,截至 2008 年底,全省已免费开放的 84 家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 1400 万人 次,其中青少年受众达 620 万人次。数据显示,免费开放前,各展馆的观众以机关单位人员居多; 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层次呈多元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体观众占观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科技博物馆等统计 平均每年青少年的观众量都要近百万 据故宫、陕西兵马俑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 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统计 每年青少年受众至少在三十万以上 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统计 学生观众占到总观众人数的 51.9%, 从年龄分布看, 低于 20 岁的观众占 28.8% 江西省统计 截至 2008 年底 全省已免费开放的 84 家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青 少年受众达 620 万人次,占约 44% 北京市 34 家博物馆和纪念馆统计 2008 年 3 月以来 累计接待观众 260 余万人,其中青少年受众 140 余 万人,占约 54% 上海博物馆统计 自 1996 年 以来 每年的青少年受众为 30 余万,占观众总数的 1/3 左右。 表 1-1-1:国内外部分博物馆青少年观众人数统计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众总数的 23%;18-36 岁的青年人,占到观众总体的 75%;学生占到观众总体的 57%。 2008 年 3 月以来,北京市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了免费范围,采 取预约参观的方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市首批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的 34 家博 物馆和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 260 余万人,其中青少年受众 140 余万人,占约 54%。 据上海博物馆统计,自 1996 年以来,该馆每年的青少年受众为 30 余万,占观众总数的 1/3 左 右。 根据目前观众参观统计数字看,“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学生观众一般占 2540%,有的高达 54.2%。”“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 1 但是作为博物馆观众主体的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感受怎么样呢?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博物馆刻板的展陈设计、枯燥的讲解说明,使不少青少年受众望而却步。 走进展厅,精美的展品中规中矩地“独居”或“群居”在玻璃展柜中,旁边是一张文字极“精炼” 的说明牌,上面写着展品的名称、年代、发现地点等基本信息。不过百字的简短说明,还包含一些 不认识的专业字词,打印在一张几指宽的纸条上,没有其他详细信息。有人说,中国博物馆是“一 流的展品,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于是,许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时,经常是走近一件展品,不经 意地看一眼、读一读标签便离开了。参观之后除了“到此一游”,没有更多收获。青少年受众说: “展览是越来越多了,但博物馆还是离我们十分遥远”、“感觉自己完全是一个无关的局外人”, “没意思,看不懂”等等。 2 因此,无论是从博物馆的角度,还是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角度,注重青少年的感受,兼顾青少 年的需求的博物馆展示设计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 青少年受众的认知特征 第二节 青少年受众的认知特征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因为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所以其认 知能力和方式仍然具有青少年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青少年的观察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观察力具有准确的概括性,观察可持续时间不断增长, 在精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这就使青少年试图自觉地对博物馆展品进行有限的 分类,并形成自己初步的看法。但他们观察的目的仍有很多一部分依赖于成人的要求,具有被动性。 因此,在展示设计中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 2、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获得了成熟的记忆力,识记的目的性增强,已经具 备了通过理解展品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个体理解特征的展品形象的能力。 3、从初中开始,青少年开始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经验性,他们的逻 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青少年在初中阶段虽然已具备了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还是初 步的,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辨证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但辨证逻辑思维更完善、更成熟的发展, 可能还要到青年中、晚期才能为完成,但是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可以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对眼前 的展品进行抽象概括,能从每个具体的独立展品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339 2 曹兵武、李文昌. 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17 第一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5 4、青少年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眼界的开阔,想象力也日益丰富,富于创造而又富于幻想。 1 由于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及对科学发生兴趣而产生科学的幻想。如他们对“自然新知、科技探索” 都非常喜爱。高中生更是爱科学、喜钻研、善幻想。随着年龄增长,幻想中的现实性成分越来越高。 初中生的幻想多于理想,有的也含有空想部分;高中阶段,学生创造想象力发展更快,开始把创造 想象同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理化实验及某些科技活动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他们极爱探 索钻研,热衷于创造发明。 5、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无意注意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经验 或知识的获得都源于学生的兴趣,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就愿意参加,并能保持注意很长时间;相反对 不感兴趣或不新鲜的事情就漫不经心,提不起兴趣。据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通常只能保持 20 分钟左 右。因此,单纯依赖博物馆静态的展品展示或者讲解员的语言推理,恐怕不能帮助青少年对陈列内 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借助实物推理,特别是博物馆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模型、视听教具、游戏等互 动性设施,则可以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青少年受众的参观兴趣 第三节 青少年受众的参观兴趣 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 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么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每个 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 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 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 本文将青少年希望参观博物馆的心情称为参观兴趣。参观兴趣是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时 代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参观兴趣的价值取向就不同、效能也不同。并对参观动机产生影响。 青少年处于发育和发育后期,精力比较充沛,当社会的各方面更充分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充满 了新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并可能进行相应的探索。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弄 明白,热烈地追求着新鲜的事物,同时,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和内容的丰富,眼界的不断扩展和 理解能力的递增,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杭州市各博物馆、科技馆的中小学生观众的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为 省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省博物馆。中小学生最希望的内容以科技新知、自然科学为主;形式以实 物展览和自己动手参与实验为佳。 美国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的比参观艺术博物 馆的多,一般去艺术博物馆的观众,比参观历史、科技或其它类型博物馆的观众在文化素养、经济 状况上都要高。 另据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显示,一般来说,寒暑假期间学生观众的比例 构成较大,科技类的博物馆在节假日里常会出现学生观众的参观高峰。 在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的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就“中 1 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6882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博物馆名称 占回答者的百分比 中国科技馆 39.0 北京自然博物馆 17.1 中华民族园 16.2 故宫博物院 8.0 中国军事博物馆 7.7 中国历史博物馆 6.8 鲁迅博物馆 6.8 中华世纪坛 2.8 中国美术馆 3.1 大葆台汉墓博物馆“考古挖掘实验” 1.2 其他 6.5 小学生如何看待博物馆”,于 2000 年在北京西城区和海淀区所属的 21 家中小学生的学生中进行了 问卷调查。在被问到:“您认为最好的博物馆是哪个?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时,约近半数 的孩子都写上了“科技博物馆”。而对于“您最喜欢参观的博物馆及展览”的问题显示青少年对科 技、自然科学类陈列内容最为感兴趣。调查如下表所示: 第四节 青少年受众的参观行为 第四节 青少年受众的参观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 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 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 表 1-3-2:青少年最喜欢的 10 家博物馆 表 1-3-1:青少年喜欢参观的博物馆及展览 博物馆及展览类型 人数 百分比 自然、科技类的博物馆 242 41.2 海洋动植物展览 240 40.9 名人故居(国内外) 53 9.0 没有想好 47 8.0 其他 5 0.9 第一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7 人的行为问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博物馆展示设计领域,也不局限于任何艺术设计领域,可以 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场所,都存在人的行为问题,与人所接触的各个专门领域,都在研究人的行为这 一课题。 我们这里将要探讨的青少年受众参观行为理论,乃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就存在于其中的行 为学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博物馆展示设计之观众行为中隐藏的秩序和寓意的规律。简而言之,我 们探讨和分析的是博物馆青少年受众的行为。它是研究展示空间、环境、展示手段、方式与青少年 受众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或者说是研究青少年受众的行为与展示空间、环境、展示 手段、方式的关系。 博物馆青少年受众的参观行为是指那些受参观心理支配的与参观活动有关的行为,应该包括来 馆参观之前、到馆参观之中、参观之后离馆整个过程之中的所有与参观心理活动相关的行为反应。 通过对这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可以了解青少年受众的注意,从而了解青少年受众的兴趣和爱好。 笔者在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的调研中发现,青少年受众大多是 结伴而来,或三五同行,或两人结伴,还有一些是有家长陪伴而来的,独自参观者较少。 青少年受众刚刚进入展馆大门时,大多都是直奔展览而去,表现出急切和好奇。 在观看过程中常常与同伴交流讨论,气氛比较活跃,有时遇到奇珍异宝,会出声惊叫并召唤同 伴前来观看。除了专业研究的青少年受众,大部分青少年受众采取浏览式参观行为,最普遍的做法 是走进一件展品,不经意地看一眼,读一读说明牌便继续前进了,一般会在每个展品前面停留 35 秒中,遇到较为精彩的或者场景式陈列时,时间会长一些,在 1 分钟左右。青少年受众刚开始参观 时,在展厅中的移动速度约是每分钟 10 平方米,参观路线比较规律,80%以上的青少年采取右向行 驶的参观路线。(如图 1-1) 图 1-1:南京博物院二层青少年受众参观路线分析图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例如,在南京博物院玉器馆的调查中,笔者通过多次长时间观 察发现,壁柜陈列的玉器由于陈列方式千篇一律,形式比较单一, 青少年受众基本是采取浏览式参观,在每件展品前面一般停留 35 秒,参观后也没什么印象。而对几个比较大的陈列,如良渚文化早 期墓葬, 良渚文化玉殓葬, 银缕玉衣, 冶玉作坊场景复原 (如图 1-2, 1-3,1-4,1-5),则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往往能反复观察,停留时 间较一般壁柜展示时间长,可达 2 分钟左右。有的青少年受众甚至 更长。(如图 1-6) 大约一个小时左右, 大部分青少年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表现的有些不耐烦,有的很疲惫地说: “脚痛死了” 。 而越是在参观后半过程, 时间越短, 移动速度约是每分钟 30 平方米, 这时候的参观路线也失去了规律,像完成一项任务一样匆匆而过, 基本是跳跃式参观,只偶尔在比较感兴趣的展品前驻足观看,参观 过程漫无目的,注意力不集中。 较小的青少年受众对多媒体触摸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多 年龄在 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聚集到触摸屏前流连把玩,久久不愿, 离去,还有去而复返的。根据观察,对多媒体互动设备的关注以 15 岁以下的青少年受众居多。青少年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还有返回重复 观看某项展示的现象,返回观看较多的展示一般是体积较大,或者 是比较精彩的奇珍异宝。 对于青少年受众在博物馆停留时间,根据南京博物院和2004 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我们推断出青少年受众大部 分在博物馆停留 23 小时。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图 1-6:南京博物院玉器馆青少年受众持续力指数图 图 1-3: 南京博物院玉器馆 良渚文化玉殓葬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 1-4: 南京博物院玉器馆 银缕玉衣 (图片来源: 东方神韵 , 南京博物院编) 图 1-2: 南京博物院玉器馆 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 1-5: 南京博物院玉器馆 琢玉图 (图片来源: 东方神韵 , 南京博物院编) 第一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青少年受众研究 9 您通常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 百分比 2 小时以下 21.66 23 小时 58.33 34 小时 12.5 45 小时 4.16 56 小时 1.66 表 1-4-2:来自南京博物院青少年观众调查 您通常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 百分比 半小时以内 2.1 1 小时左右 25.5 23 小时 56.5 3 小时以上 15.9 表 1-4-1:来自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作为博物馆的重要服务对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让青少年走 进博物馆,如何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 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再一次为社会和博物馆所关注。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究和服务的历史不长, 目前博物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瓶颈还有待 打破。 一、选题缺乏新意,脱离现实 一、选题缺乏新意,脱离现实 除了许多青少年不愿去博物馆外,即使去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受众,对博物馆的评价也不是很 乐观。 在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有不少同学反映,他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最 经常的做法就是走近一件展品,不经意地看一眼,读一读标签便继续行进了。表面上看,自己已经 看过那个展览了,但这只是一种行为的假象。他们在参观完展览之后,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可 言。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博物馆里的东西距离我们太遥远了”,“感觉自己完全是一个 无关的局外人”。 在河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有的青少年不去博物 馆参观的原因时,不少青少年反映说:“感觉博物馆距离他们遥远,全是古的东西,不贴近生活!” 有的说:“看不懂!” 1 在调查中,不少观众提出“陈列选题离我们太远,产生不了必须去看的欲望”、“一个展览不 看,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陈列展览和全国其他博物馆没有什么差别,去一次一生足矣” 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它的选题离我们的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太远了。我们需要博物馆创造远离现 实世界的精神世界,但我们同样也需要那些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精神世界。 二、主题不突出,平铺直叙,缺乏时代感 二、主题不突出,平铺直叙,缺乏时代感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剧烈变革,世界各国博物馆所采 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新材料的信息,使国内观众耳目一新。有些博物馆开始在追求新奇 和特别方面下功夫、花力气,没有深入挖掘藏品自身的价值,对展览主题提炼不足,多少有些忽视 主题陈列对观众的教育和启发作用。因此,一些博物馆的展示往往在展览中存在“主题不突出,平 铺直叙,面面俱到,缺乏时代感”的现象。从而导致对青少年受众缺乏吸引力。 精彩的设计只是为了使观众更加仔细地了解所展出的内容,帮助观众对陈列所传播的思想和信 息的理解,事实上它应受主题指导。没有好的主题,再丰富多彩的内容、再新奇超前的形式,都不 1 王学敏.河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作用的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1997,03:88 第二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11 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缺乏真正生动感人的内涵,也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2006 年 7 月 28 日至 10 月 22 日,由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走向盛唐展”归 国汇报展 1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以“包容、开放、多元”为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融为一体,同时与时代精神形成了共鸣。 在短短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就有 18 万观众参观, 其中青少年受众有约 8 万人, 占了将近 50%。 参观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展览不仅让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中华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而且对盛唐文明包容、开放、融合、创新的特质有深切的感受,对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有更 为深刻的认识。有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非常感谢湖南省博物馆提供这次机会,让我们这些年青学 子重拾我们中国人体内的文化基因。 ” 由此可见,好的主题,好的内容,是决定陈列和展览成功与否的真正关键,博物馆不可能只靠 更新设备项目来吸引观众。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花大力气挖掘藏品自身的价值,用科学、专业的 方法确立高品位的陈列主题,在主题指导下搭制出坚实匀称的陈列构架,然后再在其间量力而行地 引进新颖奇特的陈列手法,以确保陈列的立意、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使主题更突出、更感人,能 让各种层次的观众在参观中接受教育、享受娱乐。 三、展示内容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 三、展示内容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 博物馆以往一向有一种传统做法,那就是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办成一个基本 展览,常年陈列于展厅中,再无别的展览可看。这种做法也是博物馆“门庭冷落”的一个原因:既 使再优秀的陈列展览,十年甚至几十年不变,观众早就没了兴趣。 而且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是历史出土文物。历史文物虽然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学术 气太浓、专业性太强、通俗性不足,只有专业人士能看的懂其中的奥妙,青少年却未必感兴趣。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应该有能力吸引同一个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参观,” 大英博 物馆馆长 neilmacgregor 先生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 在20042005 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问卷中提及了这个问题:“你认为青少年是否应 该经常参观博物馆”。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这的确应该说是令人振奋的答案。 但是现实却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1 郑曙斌、曹学群.感受碰撞与交融之美:走向盛唐展归国汇报展掠影j.收藏家,2006,09 表 2-1-1:青少年是不是应该经常参观博物 是否应该经常参观博物馆 百分比(%) 是的 95.7 不是 2.1 不清楚 2.1 表 2-1-2:一年中参观博物馆的次数 你一年之中参观几次博物馆 占有效问卷的百分比(%) 偶尔一次 54.7 23 次 32.6 3 次以上 11.6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从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 95.7%学生绝对认为青少年应该经常 参观博物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不是”或“不清楚”。但实 际上大学生光临博物馆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在被问到“你一年之中参观几次博物馆”时,选择“偶尔一次” 的比例高达 54.7%,选择“23 次”占 32.6%,只有 11.6%的学生一 年参观博物馆的数量达到“3 以上”。这种“想”和“做”之间的 巨大反差,值得人们深思! 另据杭州市各博物馆、科技馆的中小学生观众的情况调查报告 显示,246 名学生中,经常去博物馆、科技馆(一年 2 次以上)的 中小学生平均占 30.89%,而很少去的人数平均为 63.01%,从未去过 的人数平均达 6.1%;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的情况,中学生与小学 生存在很大差异。在 195 名中学生中,经常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 的只有 38 人,仅占 19.49%;很少去的多达 143 人,占 73.33%;而 51 名小学生中,经常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的有 38 人,占 74.51%; 很少去的为 12 人,占 23.53%。 杭州市各博物馆、科技馆对中小学不经常去博物馆、科技馆的 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不经常去博物馆、科技 馆参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分别是“功课忙、 没时间”、 “没兴趣”、 “场馆内容吸引力不够”。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博物馆办的陈列展览还应当向适合青少年 的口味、适合社会的需要方面改进,这样才能更加吸引青少年来博 物馆参观。 四、展示方式单一 四、展示方式单一 展示方式单一主要指:一、陈列体系千篇一律,少有变化;二、 陈列结构单调刻板,无法提供一种自由、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三、 局限于静态固定的展示,不能有效地利用陈列语言来增加陈列的生 动活泼,也不能向观众提供“参与”和“投入”的机会。 博物馆应该改革陈列的形式,使其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娱乐 性,可以适当增加音响和录像设施,配以和谐悦目的灯光效果,使 广大观众进到展厅中如同步入高雅的知识与艺术殿堂,在娱悦的心 情中学到知识,受到熏陶,并得到满足。如果在展览中采用动感和 形象的展示形式,更易让人理解和加深。例如:模拟古代纺织的现 场演示、古代陶瓷制作过程的模型、以磁片的分类堆积展示瓷器的 发展史等。(如图 2-1,2-2,2-3) 我国的大多数博物馆采取的都是单一的静态展览,馆内摆放着 实物、照片、图画等,物品的下面贴着一个小牌子,只言片语地对图 画或物品进行简单的介绍,非专业观众只能获得最表面的信息,无 图 2-2:南京博物院柴窑 复原场景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 2-3:苏州丝绸博物馆 现场纺织演示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 2-1:南京博物院瓷器 分类堆积展示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第二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13 法深刻地理解其真正的价值与艺术魅力。 这种简单的展示方式造成展品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现在的一些博物馆陈列,仅仅靠一个橱窗、一件文物加一块器物名称标志牌,怎们能产生生动 感人的效果呢? 有些博物馆为了展现历史场景还摆了许多人物蜡像,如果馆内的灯光明亮,效果还可以,但若是 灯光昏黄,其场景就令人难以接受。由于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动感,没有参与活动,游客通常是溜 达着边走边看,参观结束了也没有一个整体清晰的概念。另一方面,多数博物馆是依托于文化遗址 或者是在古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设施落后,馆舍陈旧且通风性能差。这些都大大 地降低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在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建议:博物馆应该再活泼一些;展览有意思有趣味才有吸 引力;博物馆别太死板了,等等。 不少青少年学生反映,他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最经常做法就是走近一件展品,不经意地看一眼, 读一读标签便继续行进了。表面上看,自己已经看过那个展览了,但这只是一种行为的假象。他们 在参观完展览之后,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可言。问及原因,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一是“博物馆里 的东西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二是展览形式过于死板,无法融人其中,“感觉自己完全是一个无关 的局外人”。 五、休闲娱乐功能的不足 五、休闲娱乐功能的不足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学者 rs.迈尔斯的观众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 那些“随便看看,满足一下好奇心”或“带孩子来看看”,以及其他为了“消遣”而来的观众占了 90%.一本正经的参观者只占 10%;70 年代初期,加拿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为了全面了解博物馆 与加拿大公众之间的关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部分被 调查者认为参观博物馆的原因,是为了增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外,有相当部分的 观众认为参观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求得休憩消遣、游览观光、个人兴趣爱好等需求的满 足;80 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有关部门也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博物馆观众抽样调查,旨在全面了解 全英博物馆的利用及遗产保护情况,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博物馆观众认为他们参 观博物馆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游览休闲、丰富业余生活等娱乐性需求。 1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观众更在意的是博物馆参观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个别的展示内容等因 素。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原因,除了知识因素外,还有很强的休闲或社会目的。他们注重整体参观的 感受,对于是否能满足互相之间的良好交流或达到轻松的休闲的要求,远胜于知识的获得。 这一事实,促使了现代博物馆在关注寓教于乐的同时,开始进一步正视观众的娱乐性参观需求, 并将博物馆满足观众“娱乐消遣”需求,作为一种现代博物馆服务于社会的新功能。 2004 年 57 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加强博物馆展示 宣传与社会服务” 调研课题组进行了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 的调查, 48.4% 的同学选择了 “娱 乐趣味优先” ,对于“博物馆兼顾知识与娱乐”的问题,49.5 的同学选择了“知识教育优先” ,二 者基本相同,说明娱乐趣味和知识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心里摆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而现实当中,博物馆、纪念馆对青少年的知名度上确实远不如大商场、大的文化娱乐设施。大 多数青少年、儿童都经常去麦当劳、购物广场、图书超市,而调查中许多青少年却从来没有或很少 1 英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馆m.伦敦:麦克米伦,1977 年:13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得我们深思。“我们拒绝平庸和死板,我们希望得到鼓励”。如何创造一个自由、随和、亲切和充 满鼓励意味的“博物馆氛围”,如何让观众真正融人其中,实在是一个博物馆当前面临的大课题。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老调重弹即博物馆如何能够调动起参观者的“参与”和“投入”意识。 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参观者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就是一个展览最大的成功。在调研 过程中,调查者反映,经常有同学说,“我们想要参与”。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博物馆把“物”的收藏和研究放在首位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博物馆把“物”的收藏和研究放在首位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 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 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从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 可知,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实物的目 的是为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在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对象问题在理论上已 经得到了解决。事实上,认识与实践的相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相 当普遍地存在着。在现实中,一些博物馆仍然把“物”的收藏和 研究放在首位,陈列展示强调学术性、专业性,注意同行和上级 领导的评价,忽略趣味性、观赏性,影响到社会教育功能的充分 发挥。 博物馆展示的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非常稀有的文物,与现 代生活的联系非常薄弱, 这样一个脱离了整个环境和系统的东西, 它所携带和蕴含的历史信息,如果没有专家去揭示,普通观众是 无法解读的。 博物馆必须改变旧有的“以物为原则”的观念,确立服务对 象,并坚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为服务对象提供 服务更好的服务。当前尤其要做好的对两类人的服务,一是未来 的公民也就是现在的未成年人服务。这一点正好博物馆现在工作 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与一些国家博物馆存在差距的地方。博物 馆就是要树立这样的信念,为现在的未成年服务好就是在为培养 未来公民做贡献。二是为普通民众服务。这一点好多国内博物馆 原来也是做的不够的,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1 在我国,“博物馆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理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 务”的可贵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地贯彻。这可能正是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不受青少年受众欢迎、 门前冷落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对青少年受众研究不足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对青少年受众研究不足 博物馆的观众分布在广泛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并处于各不同的年龄段。除非某个 展览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否则,在设计陈列展览时要考虑使内容为大多数人接受。 在现实情况下,陈列展览通常要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查。如果陈列展览能使上级、专家、观众都 认可,那最好不过。但现实中常有忽视观众的需求,更多地去考虑如何适应其他几方面的需求。博 1 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1992,02:85 1 曹兵武、李文昌. 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81 图2-4上海博物馆疲劳的 青少年观众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第二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兼顾青少年受众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15 物馆陈列为了顺利通过审查,为了打造高档、精品、专业的陈列形象,常常有意无意使陈列内容向 专业化方向倾斜,过分在意专家的看法。 据统计,青少年受众约占博物馆观众的 30%50%,是博物馆的基本观众,所以研究青少年受众, 对青少年受众的需求进行研究也应该是博物馆展示设计必不可少的工作。 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教育手段,博物馆吸引青少年的主体是博物馆的展览。怎么样的展览才能 亲近青少年,这不是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者一厢情愿的事,而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青少年参观展览 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策划设计出充分适应这一特点的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展览才能形成的。过去的 博物馆很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展览基本上是一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