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doc_第1页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doc_第2页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doc_第3页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doc_第4页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 关兵1徐小昌2 1.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辽宁大连116085;2.浙江省仙居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仙居3173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内镜下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的正确率。方法选取xx年2月xx年2月在该院需要使用内镜进行临床检查的病患150例,给予这些病患相应诊断,通过内镜检查,对符合慢性胃炎的病患提供病理组织活检检查,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慢性胃炎的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经内镜检查被确诊为萎缩性肺炎的病患共49例,非萎缩性肺炎共101例;经病理活检检查被确诊为萎缩性肺炎的病患共54例,非萎缩性肺炎共96例,与内镜诊断结果相符率为90.7%与95.1%。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较为一致,但其诊断结果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临床诊断慢性胃炎病患时,应综合分析内经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从而提高正确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诊断 R573.32A1674-0742(xx)04(b)-0010-02 作者简介关兵(1973.6-),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病理学教学及病理学临床研究。 引发慢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是由胃黏膜慢性炎症引起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慢性肺炎的发病率一般较高,出现在临床治疗中的几率也较高,该病发病率伴随患者的年龄增加而不断升高1。慢性胃炎一般分为非萎缩性慢性胃炎、萎缩性慢性胃炎及其他特殊型胃炎,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的慢性浸润,伴随炎症进程,炎症细胞逐渐到达腺体,最终导致粘膜变薄,从而形成异性增生与肠上皮化生2。文章主要探讨了胃镜对慢性胃炎诊断的正确性,通过对比分析内镜与病理检查方式,研究两者之间的相符性,现分析xx年2月xx年2月间在该院需要使用内镜进行临床检查的病患15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需要使用内镜进行临床检查的病患15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为(65.73.2)岁。在临床治疗中,大部分胃炎病患的临床表现症状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不良,包括:胃部有灼痛感、上腹不适、饱胀等症状,但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往往还会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发酸等病症。 1.2诊断标准 诊断非萎缩性慢性胃炎的标准为:胃黏膜中有红白相间的以红为主的红斑,且表面凸凹不平,并伴有粘膜水肿和红斑;诊断萎缩性慢性胃炎的标准为:胃黏膜中有红白相间的以白为主的红斑,褶皱平滑,血管暴露,粘膜为颗粒状。 1.3方法 实施喉头麻醉与润华对内镜检查的患者,然后采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对其进行诊断检查。为全部病患提供病理活检检查,在病患胃幽门3cm处,取胃粘膜组织,用10%的甲醛将获得的组织固定,然后送往病理科检查。进行病理组织活检,获取的组织,确定其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提高正确率,还应综合考虑病患的病史,内镜检查结果等资料,最终通过临床诊断标准向患者提供最终诊断结果。 1.4统计方法 使用计算机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病患的数据资料展开回顾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用c2对计数据进行检验。 2结果 对比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分别为90.7和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发病率还会不断的上升,成年人的慢性胃炎患病率高达50%3。慢性胃炎主要分为萎缩性慢性胃炎与非萎缩性慢性胃炎两种,其中前者倘若不及时治疗则会演变成胃癌,所以临床医学也逐渐提高了对慢性胃炎的重视,建议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4。由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所以依靠内镜检查与病理活检共同诊断,尤其是病理活检的正确率和临床价值更高5。医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内镜检查结果也更加清晰,这样能有效提高慢性胃炎的确诊率,但仍然察觉不到一些微小变化,容易产生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较低,所以临床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式为病理诊断,并将其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结果6。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内镜与病理诊断萎缩性慢性胃炎时,确诊率为90.7%,非萎缩性慢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5.1%,虽然两种诊断结果较为一致,但仍然存在差异,所以研究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能有效提高医生对慢性胃炎的认识。薄元恺等7人的研究报道中表明,胃癌发生的前兆是萎缩性胃炎,通常认为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每年的癌变发生率大约为1%左右,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黏膜上固有的腺体数量发生减少,或者是消失,还有腺体发生萎缩之后还会出现间质结缔组织再生及修复替代。萎缩主要分为生化性萎缩和非生化性萎缩两种类型。从病理意义上讲,萎缩不一定会合并肠化,而肠化一定是萎缩,目前内镜加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是主要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方式,但是因为进行内镜受到图像清晰度的限制,所以很难在萎缩性胃炎发病初期发现,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病灶是局部性的,及时进行局部的活体检验也很难反映出完成的病理现象,另外就是组织切片的方向也会影响不少标本的黏膜肌层在显微镜下不能完整的体现,直接影响到临床结果诊断的准确性。要想提高慢性胃炎的确诊率,就要综合考虑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并规范操作流程,注意细节变化,同时还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病理取材,并同意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标准。另外,少数慢性胃炎病患还会发展成胃癌,所以应对慢性胃炎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减少死亡率8。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较为一致,但其诊断结果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临床诊断慢性胃炎病患时,应综合分析内经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从而提高正确率。 参考文献 1罗贵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xx,12(6):229-231. 2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xx,20(14):255-257. 3孔小萍,战丽丽,鞠秀波,等.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xx,11(33):377-378. 4孟凡军,刘晓波,刘光军,等.内镜医师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xx,14(15):112-114. 5陈宏.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xx,11(24):208-209. 6万坚,陆伦根,张赛森,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病理与内镜表现对照研究J.山东医药,xx,49(1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