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考二(A卷).doc_第1页
【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考二(A卷).doc_第2页
【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考二(A卷).doc_第3页
【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考二(A卷).doc_第4页
【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考二(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2014届高三原创月考试题二语 文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建议使用时间:2013年9月上旬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1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有误,原文是“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2C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的是徐渭,而不是明代画家整体。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3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A项,“只是”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B项,“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错误,原文是“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C项,“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的是陈淳,而不是文徵明。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选自明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询问B驾旋,瑶扈至宝应 扈:侍从C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 核:考核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赉:赏赐4 【答案】A【解析】责:索要。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3分)( )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彬即畀瑶责其直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ABCD5 【答案】B【解析】说的是蒋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说的是皇帝对蒋瑶的重视,说的不是蒋瑶。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B蒋瑶被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武宗南巡时,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没有赠送东西。C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D蒋瑶退休后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组成了一个文酒社,徜徉于岘山之间。6 【答案】C【解析】“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表述有误,原文“瑶规划咸称帝意”句意为“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5分)译文:7(1)【答案】江彬把蒋瑶关在空屋里凌辱他,并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不因他的威胁而屈服。(“闭”“挫辱”“胁”“慑”各一分,句意1分)(2)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5分)译文:(2)【答案】那个时候,有权势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奸佞之人认为扬州繁华,什么东西都要。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更加困苦不堪。(“权幸”“以”“微”“重困”各一分,句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3延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村 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8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_9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8【答案】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2分)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分)【解析】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清新自然、恬淡幽静的乡村景象。从描写的明丽的自然景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9【答案】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可从写景上的特殊字的运用炼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炼字就要抓住“衔”“浸”等,修辞有拟人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蟹六跪而二螯,_,_。(荀子劝学)(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2013运城调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乔迁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7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7【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解析】A项“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错误,应该是怕母亲伤心。E项“他对窗花的迷恋”不太准确,主要体现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8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8【答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各举一例分析。(每种手法各1分,举例1分,共6分)【解析】文中写道母亲推他回被窝,替他掖被子等动作描写,体现出母亲对他的关爱;文中的语言描写很多,都可以看出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文中多处细节描写,如写“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写到母亲的白发,表现出母亲的苍老。9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答:_9【答案】照应小说开头,使小说情节更完整。表现了他对母爱更深的理解,升华了主旨。以他们的对话,特别是他对窗花的描述结尾,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含而不露,意味深长。【解析】小说的结尾的作用可从小说的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文章开头和妻子说回家一事相照应;同时他的话也表现出他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主题;另外也使得文章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和空间。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10【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2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2分)小说的题目是“开在玻璃上的花”,小说正是通过母亲怕他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他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2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及时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顺。小说虽写到我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2分)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他的自私。(2分)“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在他身上作者寄托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2分)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他每年都要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不够。(2分)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他的冷漠和自私。(2分)、示例三:两者都有(2分)母亲和“他”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2分)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2分)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是赞美母爱和批判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2分)【解析】这篇小说所体现出了的主题包含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他”自私的批判,两个方面可选一个进行探究。如赞颂母爱,可从母亲的具体事例上来分析,“他”十年未回家也正好反衬母亲的伟大;如批判“他”的自私,要从他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十年来第一次回家等事件上分析。此外也可以从二者兼有的角度分析。但注意一点,要有明确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2013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12(1)【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解析】C“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不当,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答:_(2)【答案】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点是人格的独立,平时权势之人,并能反省自己;第二个是在文化上,不崇拜东西方,坚持自己的思想,文化坚持“向东走”;第三个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表现。(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分)答:_(3)【答案】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的“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在受到毛泽东批评后并没有攻击他,反而反思自己,这表明他豁达的胸襟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不愿去坐人力车表现他富有同情心;经常去接济别人反映他富有爱心;改来访客的谈话时间表明体贴别人。(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 结合全文分析。(8分)答:_(4)【答案】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解析】文中第一段谈到梁漱溟“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可从中找出一句作为观点,然后从他坚持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表现来具体分析。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2013忻州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3分)( )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B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C韩国政府在筹建期货市场时派出了大批人员到国外考察,包括对日本期货市场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模式不足为训。D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13【答案】C【解析】A“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对象错误。B“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对象错误。C“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D“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2【2013苏北三市二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韩国KBS电视台报道,朝鲜使用“银河3号”火箭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后,韩国和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追踪火箭的运行轨迹。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C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倍感欣慰。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2【答案】A【解析】B项 “失败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 句式杂糅;C项 “通过让我们” 主语残缺;D项“虽然”应放在“不能说”前,面语序不当。15【2013河南名校联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5C(句和句相关,句中的“溅起”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