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发运使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摘 要 漕运作为一种通过水运征调物资的运输制度, 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生 命线。漕运机构从开始设置,经过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由管理上的简单、临时的 设置到宋代发展为完善、稳定的独立机构,即发运司机构的设置。作为发运司机 构的长官,发运使“上与三司为表里以给中都,下与转运使相配合” ,对上担负 着中央的使命,对下负责漕运的调度和转输。发运使除了具有调度转输漕运物资 之外,还有辟举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成为宋人所习知的一级监司。甚至该司职 权时有扩大,乃至对地方上的茶盐、坑冶铸钱等领域也可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时 还参与地方的赈济和水利的兴修等。 南宋由于地域的限制漕运的路线大为缩小,发运使的职权也逐渐被消弱。总 领所建立后, 发运使的职权, 逐渐被总领所侵占, 发运使出现了时罢时置的现象。 随着南宋的灭亡,发运使一职也随之消失。总之,发运使的设置完善了宋代漕运 体系,使宋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漕运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本文在对宋代之前、宋代的漕运及其管理做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对宋代的发 运使的职官沿革、变化、机构设置、运作以及发运使的职能、人事管理,发运使 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问题予以分析。 以深化我们对宋代漕运及宋代漕运管理机制 的认识,同时兼及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某些层面。 关键词:宋代 漕运 漕运管理 发运使 关键词:宋代 漕运 漕运管理 发运使 宋代发运使研究 ii abstact water transport was the lifeline of the china in ancient feudal regime as a requisition supplies through waterways transport system, water transport agencies development stability, the independent body thr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result of constant change from simple, temporary setting in begin settings.it is the system of shipped magistr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is supplied the material to the capital of the song dynasty by contact the sansi and the forwarding magistrate throng the water transport. not only transport materials, but also had the power about oversight the local officials. known of a supervisor division in song dynasty.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even intervene and manage the local tea salt, the money pit in areas such as metallurgy , and sometimes also involved in local charity and the construct,when the terms of reference of the division of expansion, and evenwater constraints water transport routes greatly narrowed. the function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gradually weaken because in geographical the line of the water transport become shorter and shorer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 the power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had been gradually occupied by consul-general, when the consul-general was established to a stop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agencie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become unstable and often the demise. finally the agencies of fayun disappeared with the extinc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n short, the perfect setting shipped to the song dynasty water transport system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 water transport to the peak period in song dynasty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 the operation 、the change、the functions、the personnel management、the agencie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ncies of the shipped magistrate and other issues on the basis brief review the water transport and the management to institutional settings shipped to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change in song dynasty and before the song dynasty.to deepe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ong dynasty water transport 、 water transpor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song dynast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fe in som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 key words: song dynasty;water transport;the management of water transport ; the shipped magistrat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绪 论 一、学术前史 一、学术前史 关于宋代发运使的研究, 作者所能见到比较早的论文是日本学者青山定南的 唐宋时代的转运使及发运使( 清华周刊 , 友庄 译 1934 年第 42 期第 1 卷) 。 此后一段时期,有关对宋代漕运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呈上升状态,其代表性的论文有:陈峰宋代漕运 管理机构述论 , ( 西北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此文主要以东南发运司为 主,对发运司出现的原因,及其发展、衰落和职责进行了概述,他认为以发运司 为主的专职漕运管理机构的出现,既是北宋中央对财赋加强控制和征调的产物, 也是北宋漕运大规模发展的标志。他们的产生,使唐代临时性、兼职性的漕运管 理官职扩大为固定、独立的管理组织,这对当时漕运发展的稳定和提高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南宋时期,专职漕运管理机构的瓦解和结束,则是当时漕运分裂、萎 缩的必然结果,关于北方发运司机构则没有予以论述。 王艳北宋漕运管理机构考述 , ( 洛阳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主要是 对北宋漕运管理机构中央的三司、地方上的发运司和转运司,漕运的催纲、 押纲、装卸等人员以及漕运过程进行了勾勒。指出:整个北宋期间,从中央到地 方,从漕粮的起发到入仓,都配有专门的漕运管理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 系统,从而保证了漕运的顺利进行。此文从宏观上对北宋代漕运的管理机构进行 了描述。 李晓 宋朝江淮荆浙发运司的政府购买功能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4 年第 2 期)着重对宋代发运司的购买功能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宋代发运使的政府 购买功能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随着转运使的地方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转运使 无法完成其上供问题而出现的。 余蔚宋代财政督理型准政区及行政组织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年第 1 期)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发运司、提举茶马、总领所、提点坑冶等机构进 行了论述,他认为在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赵宋王朝,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到了非常 完备的程度。正式政区包括高层政区(路) 、统县政区(府、州、军、监) 、县级 政区以及在地域分布上并不联系的县以下政区,而在核心的四层正式政区、三层 普设的正式政区外, 还有大量不能被纳入这个固有层级之中的 “准政区” 的存在, 宋代发运使研究 2 发运司、提举茶马、总领所、提点坑冶等受中央政府的委托,在各自辖区内履行 财政职能,并围绕着各自的职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方行政事务,事实上成为 宋代在地方上的财政督理型的“准政区” 。 黄纯艳 论宋代发运使的演变 , (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第2期)此文讨论了北宋的江淮发运使、三门白波发运使的演变,对发运使在 南宋的变化进行了的论述。 韩桂华论宋代发运使的兴废与职掌 ,收录于张其凡、范立周主编的宋 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人民出版社 2003年)对宋代发运使的兴废进行了整 体的描述,并简要的介绍其职责范围。 此外,论及宋代漕运而能涉及到其机构设置论文有,陈峰的一系列论文略 论漕运与北宋的集权统治 ,( 历史教学 , 1986年第10期) ;北宋押纲人员考述 , ( 中国史研究 ; 1997年第1期) ;北宋的漕运水道及其治理 ,( 孝感师专学报 , 1997年第17期) ; 论北宋的漕运 ,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0年第2期) 。 程民生北宋汴河漕运新探 , ( 晋阳学刊 ,1988年第5期) 。 周建明论北宋漕运的转般法 , ( 史学月刊 ,1988年第6期) ; 北宋漕运 法规述略 , ( 学术论坛 ,2000年第1期) 。 沈逸波北宋漕运系统了述略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第1期) 。 高荣盛宋代江苏境内漕运工程考述 , ( 江苏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 。 王艳论北宋汴河漕运制度 ,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 郭治安、王娟略论薛向的理财才能以北宋熙丰年间为例 , ( 保定师 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7期)等,他们都对宋代的漕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研究,虽然并没有深入的对宋代漕运管理机构进行论述,但是对于系统的研究发 运使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在著作方面,吴琦先生的漕运与中国社会和陈峰先生的漕运与古代社 会都从广义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漕运。前者从宏观上把握漕运的特性及其社会功 能,深入剖析了漕运与中国封建政治、漕运与社会制衡,漕运与人文以及漕运与 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一系列问题。后者第五章“漕运、运河与古代的都市及社会 生活”还讨论了漕运运河与社会生活的一般关系。汪圣铎先生的两宋财政史 (中华书局,1995 年)一书中在水路与陆路一节里对发运使有所涉及。龚延明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先生的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1997 年)为我们查阅宋代官制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其中在发运司条目中分别介绍了发运使及其属员,对发运使的职源、沿 革、职掌、编制、简称、别名等都做了较详细的解释。曹家齐先生的宋代交通 管理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一书,在物资运输制度一章中对发 运司机构的设置、职能等方面有所提及。苗书梅先生的宋代官员的选任和管理 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上 述成果虽然较少涉及到发运使, 但为我们研究职官层面上的发运使提供了很大的 借鉴和帮助。 以上的论文或论著对宋代漕运或漕运机构的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发运 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都没有对发运使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并且有一些问题还 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如汪圣铎在两宋财政史一书中,认为发运使始见的时 间为乾德初(963年) ,而实际上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发运使就已经出现。陈 峰在宋代漕运管理机构述论一文中认为,发运使在宋孝宗乾道六年废置以后 就不再设置,乾道六年(1170年)是发运使的“最后一次复活” 。事实上,从乾 道六年以后发运使曾经过了多次的废置。这些问题说明关于发运使的的变化、机 构设置、运作、职能、人事管理、发运使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需要我们对 史料做进一步的收集和分析,对发运使做进一步的认识。 二、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选题理由及意义 北宋建立以后,定都汴梁(今开封) ,经过多年的征战,收复了南方。为加 强中央集权统治,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以文官为主的官僚体系, 同时也造成了“冗官冗费”的现象。以后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次失 败,不得不与之“和议” ,并把大量的钱帛无偿的送予对方。 这些巨大的财政支出,主要是靠横征暴敛。同时这一时期,随着经济重心不 断的南移,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宋代国家赋税的重地。为保证国 家的巨大花费,维持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及时、足额地把赋税运往京师及 边疆战区,漕运就成为当时国家的一件大事,这些因素促使宋代更加注重对漕运 的发展,从而使宋代达到了我国古代漕运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漕运的有效管理 则是保障漕运顺利进行的关键, 宋代漕运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 系统性。 宋代漕运管理体系,中央有三司(元丰以后为户部) ,地方上主要是转运司和发 宋代发运使研究 4 运司。而管理漕运业务的最主要的机构,则是每个漕运区线上的发运司,发运司 对上担负着中央的使命,对下负责漕运的调度和转输,还要妥善处理与地方政府 的关系,其地位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发运司的长官发运使除了负责对漕运调 度转输之外, 还有权对地方上的茶盐、 坑冶、 铸钱、 市舶等领域进行干预和管理, 随着职权的扩大, 不可避免的与地方监司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 由于当时政治、 经济的不断变化,发运使制度有也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过程。 南宋高宗时期,由于领土丧失,漕运路线的缩小,不必再需要大规模将漕运 物资转输中央,发运使的作用减弱。当总领所建立以后,发运使的职权逐渐被总 领所侵占,发运使多次时罢时置,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理清其中的关系,以便对发 运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此外关于发运使的任职资历、任期、转迁、俸禄、奖惩 等;发运使的辖区与治所,它与转运使及地方其他机构的关系等也是本文要完成 的一个任务。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宋代漕运管理机制的认识,并由此层面加 深我们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了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宋代以前的漕运及其管理 第一章 宋代以前的漕运及其管理 关于 “漕运” 一词, 许慎 说文解字 曰 “漕,水转谷也” 。 司马贞在 史记 平 准书之“索隐”中对漕运作出的解释为“车运曰转,水运为漕” 。因此,漕运 指的是水上运输谷物之意。漕运起源于秦汉,终止于清末,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 政权的生命线,也是封建政府的经济资源补给线。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把漕运视 为“国之大政” 。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漕运也有多种不同的定义。陈峰先生把“漕运”定 义为“中国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组织的,通过大规模水运征调物资的一种运输制 度” 1。彭云鹤先生把“漕运”定义为“凡由水道运送粮食(主要指公粮) 和其它 公用物资的专业运输, 均可称为漕运” 2。这两定义与传统定义区别不大,较为 简化。 李治亭先生对漕运的定义是: “漕运是中国古代的水上运输, 它由国家经营, 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 通过漕运, 把征收的税粮及上供物资, 或输往京 师, 或实储, 或运抵边疆军镇, 以足需要, 并藉此维护对全国的统治 3。 吴琦先生认为, 漕运的涵义应该是:(1) 漕运是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通过水道, 强制性转运官粮等物质的一种形式; (2)漕运主要运往京师,以满足京城皇室、 官兵及百姓的用粮需求; (3)漕运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 活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4 这两定义在肯定漕运的基 本特征为水运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则各有侧重。 学者们对漕运的定义虽有不同, 但他们都把漕运看作是一种维持封建王朝的 统治,满足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由国家经营,处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 下, 以水道运输粮食及上供物资为主要内容的运输方式,具有很强烈政治意图。 秦汉时期是漕运的初创阶段,秦朝既没有漕运之名,也无漕粮之称。秦始皇 为北击匈奴,运送粮饷, “使天下飞蒭挽粟” 。所谓“飞挽”起于秦代,虽然没有 说漕运,实际上是为漕运之意。这时的漕运仅仅是初创阶段。秦亡汉兴,汉承秦 制,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开拓疆土、向外发展,封建经济繁荣的时代,疆域的统一 1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7 年。 4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宋代发运使研究 6 为漕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武帝时期,频繁的战争,疆域的扩展,内 外联系的加强与扩大,更需要大力发展漕运,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时期,漕运事业基于战争的需要,特别是 运输以军粮为主的军需物资,使得各统治者们都很重视漕运事业。要么开凿新的 漕渠,要么在旧有漕渠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初步形成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等主要河流的一个个漕运网。由于战争的频繁,政权的更迭,漕运在管理上 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混乱状态。一些漕渠工程在质量上更是无法保证,一旦战 争结束也缺乏必要的维护,多数漕渠也就由此而湮废了。但这一时期形成的沟通 南北的水运网,对后来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 800 多年间, 开凿的大大小小的运河以及漕运事业的 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也积累和丰富了人们挖河筑渠、兴修水 利的技能和经验。 同时, 原来属于农业不发达、 经济相对落后于北方的江南地区, 经东晋、南朝的不断开发,加上该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 到了发展。至隋唐时代到来前夕,已逐渐变得繁荣富庶,中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 由北方移向南方。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为社会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关中地区已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急需转 运南方的粟米布帛。于是,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首次直接沟通了国都与经 济上日渐崛起的江南地区,使漕运范围扩大,为以后漕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 朝还在重要河津设置粮仓,南方的粮食通过这些粮仓节级转输到京师,这对后来 唐宋漕运的转般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漕运的组织管理上,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发展水平尚低运,漕运 范围还比较狭小,因此在漕运的组织和管理上比较简单。国家把漕运的管理职责 分给中央的财政机构和地方行政官员。如汉代的治粟内史、大司农及度支部,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都水使者、尚书水部郎等中央财政机关,都曾是漕运的组织者和 领导者,对漕运进行一般的行政领导。具体组织管理漕务的一般是地方官之下的 属吏,如汉代郡守属吏中就有“漕曹掾史” ,专门掌管本地区的漕运事务。不过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中央也特派专官到地方催督漕运。西汉元封时,桑弘羊“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孔)仅管理天下盐铁” 5,主持全国财政。为了加强 中央对地方财赋的征调,他在大司农之下设部丞数十人,分派到各郡国以控制地 方财赋。在这些中央特派官的催督下,极大地提高了漕运量。但这些大司农部丞 既不是常设于地方的官职,其职权范围也不仅限于漕运,因此还不能算是专职的 理漕官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为了在战争中能及时得到粮饷供应,有时 漕运由一些军事将领来组织和管理。东晋时刘胤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 领江州刺史, “是时朝廷空磬,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而胤商旅断路,以私 废公。有司奏免胤官” 6。刘胤把持江州漕运,竟影响到了国家财政。南朝宋时 期的沈攸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属官便设有仓曹参军专事运输。 “及 攻郢城, 夜遇风浪, 米船沉没, 仓曹参军崔灵凤女幼适柳世隆子, 攸之正色谓曰: 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将由与城内婚姻邪 ” 7。这些军事将领对漕运 的组织和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所掌军队的粮食供应。由于他们掌握着大量军队, 统治着数州的地域,对漕运进行垄断,有时形成对中央的威胁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并不是说漕运完全由军事将领来管理,这只是特定时期所特有的现象,漕运 的管理大体上还是沿袭了秦汉的体制。 总之,这段时期中央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漕运管理机构,亦没有正式的专官掌 管,而是由地方主官委派进行管理。宋人所言“临时制宜,不足深论” 8。就是 指的这种情况。 隋朝虽然开通了大运河,但其国祚短暂,仅 40 年灭亡了。真正享受大运河 漕运之利的是唐朝,唐朝设置了转运使一职。它是唐王朝为加强对漕运事业的组 织领导而设立的一个带临时差遣性质的使职。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任命陕州 刺史李杰充任陕州水陆运使, “置使自杰始” 9。这是最早的漕运专官,虽然只是 临时差遣性的,但它的出现,却标志着漕运管理开始走向独立化、专业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针对东南路远,河道变化大而造成的漕运不畅 的问题,唐中央又以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 10,全盘主持全国的漕运,各地组织漕 5汉书卷 24食货志 。 6晋书卷 81刘胤传 。 7宋书卷 74沈攸之传 。 8 吕祖谦: 历代制度详说卷 4漕运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0 年影印本。 9旧唐书食货志 。 10新唐书食货志 。 宋代发运使研究 8 运上京事务,皆听其领导节制。裴耀卿提出了转般法运输的改革建议,即以分段 设仓运输取代长途运输,由此漕运般转法出现。唐代宗以后,漕务管理组织已初 步形成,摆脱了从属地方机构的地位。虽然有两次因为转运使的职权过大而撤销 过,但不久转运使仍沿设不该。自安史之乱到唐亡,李唐政权仍能维持一个多世 纪的统一局面而不致土崩瓦解,漕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仍是一个重要因素。正 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唐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 外,仅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 11。 五代时期, 漕运活动遭到严重破坏。漕运体系作为维护统一的产物,对割据 地方的藩镇军阀就失去了价值, 藩镇势力甚至对漕路运河进行破坏, 为割据战 争服务。随着大规模漕运的消失,漕运组织及漕运官员也被取消。可见漕运发展 的兴衰与封建政权的统一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封建政权统一时期,漕运就表 现为兴旺发达之势,而封建政权处于的割据时,大统一的集权政治暂时退出了历 史舞台,漕运则陷入萎缩、窒息的境地。正如吴琦先生所说“漕运以集权政治为 母体” 12 11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12 吴琦: 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宋代的漕运及其管理 第二章 宋代的漕运及其管理 一、宋代的漕运概况一、宋代的漕运概况 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割据混战。为防止重蹈前代旧辄,统治者实 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杯酒释兵权” ,消除了重要的军事将领对中央政 权的隐患;改革科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实行“以文治国” ,由中央任命的 文官管理地方行政;吸取“唐汉之兵皆在外”的教训,蓄兵百万于京师地方上实 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措施,解决了形成地方割据的基础;这 些措施的实行也加重了中央的财政开支,以至形成了“冗官、冗军、冗费”的局 面。为保障北方边疆暂时的和平,需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为此北 宋不得不致力于漕运事业的发展,所谓“国家于漕事最急最重” 13。 宋定都开封,一反汉唐定都于险要之地的长安或洛阳,而选择“地出四平, 诸道辐凑” ,无名山大川之险的“四冲八达之地” 。主要是因为开封为多条河渠交 汇之处,较长安、洛阳能顺利地解决漕粮运输,正所谓“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 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14。北宋漕运以都城汴京为中心,有四河以 通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漕运路 线四通八达。四河之中又以汴河为主,年输漕粮高达六、七百万石, “岁漕资粮, 溢于汉唐” 15。 在漕运数量上, 最重要的是汴河和黄河上的漕运。 历代制度详说 卷四 漕 运说:宋朝“定都于汴,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若 是陕西之粟,便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若是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 师;京东之粟自广济河至京师” ,又说“最重者惟是汴河,其次北方之粟自三门、 白波入关,自河入汴入京师。 惟惠民、 广济来处不多,其势也轻。 本朝置发漕两处, 最重者是江淮,至真州陆路转输之劳。三门白波之类,非大农仰给之所。惟是江淮 最重” 。这便指出通过汴河北运的江淮上供物数量最大,地位自然最重。三门白波 一路上供少与汴河一路,但由于陕西地处前线,是军需粮草必经之路。 加之三门地 势之险,使三门白波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北宋漕运最大的特点在于漕运四河组成了以开封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漕运 13 张方平: 乐全集卷 23。 14 同上,卷 27。 15宋大诏令集卷 184。 宋代发运使研究 10 网。 漕运网四通八达,四条漕河像四条大动脉,组成了一个向各方向伸展呈扇形放 射状的漕运网,把京东、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说当 时整个北宋帝国通过漕运网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四通八达的漕运网,使宋代 漕运数额迅速达到了高峰。 “至道初,漕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七百万 石,此最登之数也” 16。真宗天禧年间,甚至有岁漕粮八百万石的记录17。这样大的 漕运量不仅在宋代首创纪录,即使在整个古代社会漕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与唐 代相比,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唐代漕运量极不稳定,开元以前“禄廪数少,每年转 运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 。 后来漕粮需要量虽不断增加,到开元时,裴耀卿主持漕 运,三年之中运米七百万石 18,号称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但仍大大低于宋真宗时 的漕运额。裴耀卿之后,漕粮又大为减少,通常只在四十至一百万石之间,大约只 及北宋漕运额的零头。 宋以后的元、明、清各朝,漕运额也不过是在北宋的水平上徘徊。元代以海 运为主,年海运额最高时曾达到三百三十万石。但绝大部分年景低于三百万石, 甚至不足二百万石,加上河运量,年运额通常在四百万石左右。 明代漕运京师的粮 食除极少数年份达到六百余万石外,大多数漕粮年额在三、四百万石之间。清代 漕运额一般也是以四百万石为多 19。由此可见宋代漕运数额之高,创造了中国历 史上漕运事业的辉煌时代,漕运的兴盛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 宋代漕运网联系着广泛的地区,漕运物资的种类也格外丰富。除漕粮以外, 从南方运来的,有广南的金银、香药、犀象、百货,有江南、荆湖、两浙等地的 茶叶和皮革杂用之物 20。西南方向漕物的种类也是丰富的,宋仁宋天圣年间“两川 四路物帛绫罗锦绮绢布绸绵,每日纲运甚多,递铺常有积压,其余药物更有水路纲 运,不可胜纪” 21。而且川益诸州漕运上京的布匹, 数量很大,真宗咸平年间,年 岁运六十六万匹,分为十纲输送京师,而在这之前,布匹漕额曾高达百万匹之多。 从西路而来的物资,与东南、西南方向的物资有所不同。东南、西南方向除漕粮 外,还以金银、布帛等细软贵重物品为主,而西路方向除漕粮外则是以薪、炭、马 16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六之一,水运。 17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26简肃薛(奎) 公墓志铭 18新唐书卷 53食货志 。 19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 20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二之一三。 21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二之一五。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料等一些笨重物品为主 22。 这些物品价值虽不如金银丝帛等,但却是京师不可缺少 之物。交通的便利把辽阔地域的距离缩短了,经济活动受地域的限制大为减弱, 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 二、宋代漕运的管理二、宋代漕运的管理 宋代漕运承袭唐代而日趋发展,宋代政府为了有效地组织、管理漕运,特别 是解决漫长而又繁重的东南漕运出现的问题。吸取了唐代管理漕运的经验,设置 了独立的漕运官职,进而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机构,改进了漕运的方法,使漕运的 管理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 宋代漕运管理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 宋代中央的最高财政机关三 司(元丰以后则改为户部) ,对漕运在行政上进行宏观上的领导,即确定物资的 类别,要求运输的数量,督导各地的漕运机关等。这种管理与前代的大司农、户 部的管理差不多, 属于行政上的宏观领导, 并不涉及漕运本身业务上的一般具体 之事。 地方上漕运管理机构为转运司和发运司。转运司初设时与漕运有很大的关 系,其职为“专一飞挽刍粮军饷” ,掌“催课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 纲运数事而已” ,故而,机构亦沿袭了唐代的名称,为之“漕司” 23但随着转运使 遍设全国, 逐渐成为路级行政区的财政及监察的主官。 转运司地方化倾向加强了, 其性质与唐代的转运使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宋代具体管理漕运业务的机构, 是各漕区线上的专职组织东南六路发运 司、三门、白波发运司、京东和京西南的辇运司及催纲司等。在这些地方漕运管 理机构中最关键的是发运司机构,所谓“上与三司为表里以给中都,下与转运使 相配合” , 24“以发运司总其纲条,以转运使斡其岁入”而“总其漕运之事则隶属 发运司” 25。 漕运方法上,宋代承袭唐代的转般法。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唐 代更为复杂和健全。宋代转般法始于太宗淳化年间,当时杨允恭主持淮南漕运, 22宋史卷 175食货志上三,漕运。 23宋大诏令集卷 184。 24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1发运使 。 25宋会要辑稿职官 43 之 1。 宋代发运使研究 12 规定:“江浙所运, 止于淮泗, 由淮泗输京师” 26。一年后,上供贡赋达 600 万石。 自此, 淮南正式确立了转般法,“凡水运自江淮、南剑、两浙、荆湖南、北路运, 每岁租籴至真、扬、楚、泗州, 四州皆设有转般仓以受纳东南六路的漕粮钱帛等 物资, 然后再由发运使分调舟船计纲溯流入汴下至京师” 27。和唐代转般法的一 样, 由江淮发送的贡赋不是直达京师, 而是转输至上述四州的转般仓, 然后再 调船入汴河以达京师。宋代比唐代更进步的是将转般法与般盐法结合起来。六路 漕船将漕粮等物资输送到上述四州的转般仓,然后从淮南载盐归本路,卖盐所得 钱充本路经费, 使各路漕运得以补贴。 北宋实行转般法的本意是: 一则以备中都缓急;二则以防漕渠阻节;三则纲 般装发, 资次运转, 更无虚日 28。转般法在宋太宗淳化元年间(990994)确立, 到崇宁三年(1104) 被直达法代替, 共运行了110多年, 基本达到了政府的预期目 的。 转般法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百余年, 其前提是发运司拥有丰厚的籴本。 据史 载, 从仁宗朝至徽宗崇宁初年, 发运司常有 600 万石米的籴本, 蓄籴本数百万 缗,真州、泗州转般仓均有数千石的储存。但在蔡京当政期间, 胡师文为求欢心, 以江淮籴本为羡余,其他佞臣纷纷效仿, 以图晋迁。籴本丧失后, 转般法便失去 了调剂余缺的功能,“不能增籴而储积空矣, 储积既空,无可代发, 而转般无用 矣” 29。崇宁三年(1104), 户部尚书曾孝广建言“六路郡县各认岁额, 虽荆湖南、 北至远处所, 亦直抵京师, 丰不加籴, 歉不代发” 30, 以直达法取代转般法, 直 接将贡赋由江南输至京师。实行直达法, 没有“代发”制, 给六路漕粮的及时上 贡带来困难,造成东南与京师之间的供需关系日趋紧张。直达法的实行还造成大 批舟卒逃亡的现象。结果,“自转般之法实漕益富, 而人亦便, 自直达之法用漕 益空, 而人愈病” 31。漕运开始陷入动荡不定的境地,不过此时已接近北宋统治 的尾声了。 漕粮上路后,有押纲人负责对漕粮的押运,沿途各催纲司对所过的漕粮等进 行催促检查。漕粮到京后,下卸和进仓又在京的四个排岸司和下卸司负责,储备 26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34, 淳化四年十二月壬辰。 27宋会要辑稿食货 46 之 1。 28 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25, 国用三 。 29宋史卷 175,食货上三。 30 王应麟:玉海卷 128, 食货志 。 3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25, 国用三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工作也有专人负责。宋代的漕运管理机构是相当成熟、完善的。北宋在全国设立 的完整的漕运组织体系,对漕运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 了宋代漕运事业的繁荣发达。 南宋以后,随着长期的对外战争和偏安局面的形成,长距离、大规模漕运的 消失,漕运物资不再需要转般,漕运于京师的粮帛钱币等也减少。南宋四总领所 的建立后,逐渐侵夺了发运司的职权。发运司的地位和职权不如北宋时期那样重 要, “惟领给降籴本,收籴米斛,广行储积,以备国用” 32,处于飘摇不定,时罢 时废状态,漕运也趋于萎缩和分裂,漕运管理机构也逐渐瘫痪,直到随着南宋的 灭亡而终结。 (一) 、发运使的渊源(一) 、发运使的渊源 发运使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当时称为水陆发运使, 新唐书李杰传 中有“先天中(李杰)进陕州刺史,领水路发运使,置使自杰始” 。马端临文 献通考转运使也说,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李杰使名务先,始为水陆发 运使,盖始名之起” 。此外,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胡三省注也称“先天中, 李杰为陕州刺史,领水路发运使,置使自杰始” 。通过考察唐代漕运发展的历史 可知,唐代管理漕运的转运使设置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 “开元二十 年, 明年秋, 霖雨害稼, 京城谷贵, 上将幸东都, 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寻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33。 那么水陆发运使与转运使是不是对同一官职的两种称谓呢,转运使出现之 后,发运使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郑世刚先生在北宋的转运使一文中指出: “水陆发运使、转运使是同时存在的,绝非指同一件事” 。其理由是资治通鉴 卷二三二记述,唐德宗贞元二年正月,给事中崔造“久在江外,疾钱谷诸使罔上 之弊,奏罢水陆发运使、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等,诸道租赋悉委观察使、刺史 遣官送诣京师” 。戴扬本先生在北宋转运使考述一书中指出: “直到唐宪宗元 和六年(811)明令取消水陆发运使之前,转运使、水陆发运使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是同时并存的两种职务” 。其理由就是所担任水陆发运使的的李杰、李齐 物等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皆为州尹或刺史等地方官,与之对照的是, 32宋史卷 167, 职官志发运使 。 33旧唐书卷 98裴耀卿传 。 宋代发运使研究 14 担任转运使的概为中央朝官。显然,水陆发运使的使命,仅局限在本人所辖的一 道或府州的范围,其职责主要就是组织漕运事务并保证本州境内的漕路畅通无 阻。而转运使的任命,皆由朝官来承担,管理的地区或冠以诸道,或连缀有江淮 等地名,而不受一州一府地方行政区域限制,后者的权限无疑要大得多。 此外转运使还在各地设有巡院, 巡院有转运使派驻到地方的官员来负责征收 赋税、屯置粮草,以备调运输送,还有负责监察的责任。 “巡院每以巡月,具州 县风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因此戴扬本先生认为转运使的职责,正发生着深刻的 变化,即由原来的单纯转输刍粮,扩张为包含治理地方事务的工作。由此我们可 以认为,水陆发运使先于转运使,主要负责本州内的漕运诸事。转运使的职责范 围包括数州,职位应高于水陆发运使,转运使的职责与权限逐渐倾向地方。赵宋 代建立以后转运使的地方化倾向逐渐增强,后来终于成为地方上的一级监司。而 漕运的职责则由水陆发运使来负责,盖其名沿用唐代水陆发运使,然又不同于唐 代的水陆发运使,职责及管辖范围都远远大于唐代水陆发运使。 (二) 、发运使的机构设置(二) 、发运使的机构设置 1、发运使机构的设置概况 1、发运使机构的设置概况 宋代发运使始置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九月始设于京畿东路 34,以鸿 舻少卿卢浚为京畿东路发运使。这是宋代发运使设置之始,负责开封以东广济河 的漕运。至太祖开宝九年(926)改设为转运司。太祖乾德元年(963)在京西路 广济军“置发运务” ,乾德二年(964)二月又以何幼冲充京畿东南水陆发运使 35。 三门发运设置于太平兴国五年(980)正月, 初为发运务,“命姚沆为陕府三门发运” 36。开宝五年(972)薛居正以参知政事“兼淮南、荆湖、岭南等都提举三司水陆 发运事” 37。太平兴国八年(983)王宾出任水路发运的同时又“兼领黄、御两河 发运事” 38。 这一时期的发运使多以京官兼领,尚未置司且多处并置,属于临时性任命。 以后发运使以其所辖地域不同,设置时间久暂以及朝廷财政依赖轻重,可分为两 类, 一是东南诸路发运使; 二是陕西三门、 白波发运使。 虽然大中祥符七年 (1014) 34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2,建隆二年十二月癸酉。 35宋会要辑稿职官 42 之 15。 36 高承: 事物纪原卷 6,横行武列部。 37宋史卷 264薛居正传 。 38宋史卷 276, 王宾传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还见“徙(陈)尧佐京西路发运使”的记载 39,除了江淮和三门白波外不再见其 他路发运使的记载。其中东南诸路发运使的地位在宋代一直是最重要的,这是因 为自唐代开始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移动,尤其是东南方向,日益成为朝廷 的财赋重地,因此漕运主要主要集中于东南诸路。 2、发运司的辖区与治所 2、发运司的辖区与治所 (1)辖区 江淮诸路发运司初置时其辖区为南、江南、两浙三路。景德二年(1005)复 置,增荆湖北、 荆湖南两路, 共五路。 由于天禧四年(1020) 分江南为东、 西两路, 故称“江淮等六路发运使” 。 虽然熙宁五年(1072)划淮南为东、西两路, 事实 上已辖有七路, 但习惯上仍称“六路发运使” 。此后直至绍兴二年(1132), 发 运使辖区即固定为这一区域。南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 更增福建、广南东、 广南西三路, 共辖十路。乾道六年(1170)所置都大发运使, 更增京西路, 共辖 十一路。除四川外,其它路皆为其辖区。嘉熙三年(1239)复置发运使, 其辖区 则是历来最小的, 仅辖有两浙西路及淮南两路, 相当于两个半转运使路。 三门白 波发运司的辖区仅限于陕西一路,以后未变。 (2)治所 宋太祖时期,由于发运使多有京官兼任,尚未置司,只在京师视事。宋太宗 太平兴国八年(983) ,设江淮水、陆发运且置司于京师。至道元年(995)置司 “淮南” , 至于淮南何州,史籍中并未说明。 大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