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商代军事史三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商代军事史三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商代军事史三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商代军事史三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商代军事史三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战争作为商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商代的军 事活动,分析商代军事史所呈现的显明特点,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商代军事史的外在 形态和内在结构,理清商代军事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把握商代军事史发展的实质。 作为先秦军事史的其中一部分,商代军事史的研究有助于掌握整个先秦阶段军事发 展的脉络。同时更有助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历史。在此,本文主要对商 代军事史中的三个问题作一探讨。 商代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兵与民的关系上。众作为商 代的主要生产劳动者,和商代军队的主要力量。它的身份问题在学术界,争论较大, 是首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众”的造字本意,说明众是有一定人身自由和一定 生产资料的子姓商部族人。通过研究汤誓和盘庚两篇文献,可以看出,众 是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凡遇大事,商王都尽量征求他们同意。不过,众是不 同于氏族社会的氏族成员的,商王有权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使之为奴。 所以我认为众属于最下层的统治阶级。商代的兵与民是合一的关系,即兵民合一制, 由此导致行政与军事合一,即军政合一制。通过探讨研究兵民合一制产生、发生发 展过程,以及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证明商代的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是合二为一 的。这种关系是承袭了夏代的军制,并促进了周代军制的演化。井田制是其存在的 经济基础,农村公社制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血缘关系是其存在的核心凝聚力。 对于商代田猎与军事战争的关系问题,说法比较多。文章归纳了四种观点,首 先通过对商代地理环境的研究,说明田猎与战争合二为一存在必然性。其次分析田 猎业在现实商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说明田猎与战争合二为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研究两者反映在甲骨卜辞中相同的用词、相同的布阵、相同的军行编制、相同 的兵种、工具、方法和相同的过程,可知商代的田猎和战争确是合二为一的。 殷商是否出现骑兵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也很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考古发 掘的材料和甲骨卜辞的记录,说明考古发掘的一人一马并不能充分证明骑兵的存在, 文献中的“马”指代很多,用于战争中或者指驾车的马,或者是指早期的单骑武装, 由于它们还没有成为军队中的正规兵种,所以殷商不存在骑兵,中国最早的骑兵应 该出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不管是从商代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还是当时候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殷商都不具备拥有骑兵的条件。 通过讨论商代军事史中的这三个问题,就可以推出:商代军事史包括两个鲜明 的特点:第一,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即兵民合一制和军政合一制;第二, 田猎与军事战争合二为一;另外,殷商时期的中国还没有骑兵。 关键词:商代;军事;田猎;战争;骑兵 three of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directed by professor zhao ruimin abstract shang war as an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y, with high research value. shang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of military activities, analysis of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can be very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external shap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sort ou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g dynasty military context in order to grasp the business on behalf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history. pre-military history as part of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military help to grasp the entire pre-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military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help to look at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military history. at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three issues discussed. shang village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y organization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diers and the people. the public as the main production workers in the shang dynasty and shang dynasty armys main force. the question of its identit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larger deba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public of the characters intended to show the public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liberty and a certain subset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re tribal people surname. through research, tang shiand pangeng two documents, we can see that the public is the rule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basis of the ruling class, whenever a major event emperor of shang that they agreed to seek as much as possible. however, the public 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n of the clan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he emperor of shang have the right to deprive them of their liberty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to make it into slavery. so i think the public is the bottom of the ruling class. shangs soldi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s one, that is, one system of military people, leading to the executive and the military one, that i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ty of the system. soldiers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e people have one system,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root cause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oof of the shang dynasty of village organizations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s were joined together. this relationship is inherited by the xia dynasty of the military system and military system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zhou dynasty. waida system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its existence, the rural commune system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social basis of kinship is the core of the cohesion of its existence. shang hunting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and military issues, said mor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our types of views, first of all,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hang dynasty studies that illustrate the existence of hunting combined with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real hunting industrys important position in society that the war combined with hunt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last two studies are reflected in the bones in the same oracle terminology, the same exercises, the same military line preparation, the same arms, tools, methods, and the same process, known in shang dynasty hunting and war were joined together. shang cavalry whether this issue is also a great debat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records of oracle bones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one person, one horse cavalry does not adequately prove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horse means the generation of many for the war horse or vehicle, or the early means alone armed, because they had not yet become a formal military arms, so there is no cavalry shang, chinas earliest cavalry should appear the emperor of zhao in the period. whether from the shang dynastys natural geographic location, or time from the shang dynasty, whe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businessmen do not have the conditions have cavalry.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three issues can be launched: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including two distinctive features: first, the village merged organization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 that is, soldiers and 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ty of the people one system; second, war and military hunting combined; in addition, the shang period, china has not cavalry. keywords: shang dynasty; military;hunting ;war; cavalry;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引言 古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就是战争。战争作为商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活 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商代的军事活动,分析商代军事史所呈现的显 明特点,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商代军事史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理清商代军事史的 发展脉络,从而把握商代军事史发展的实质。作为先秦军事史的其中一部分,商代 军事史的研究有助于掌握整个先秦阶段军事发展的脉络。同时更有助于研究中国古 代军事发展史。在此,本文对商代军事史中的三个问题作一探讨。 商代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关系问题:商代留存着浓厚的氏族社会的残余,商 代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兵与民的关系上。众是商代的主要生产 劳动者,同时又是商代军队的主要力量。众的身份问题是首先需要讨论的,以郭沫 若奴隶制时代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认为众是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后来的学 者大部分认为众不是奴隶,是具有一定人身自由和一定生产资料的最下层统治阶级。 相关著作有:束世澂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认为众是奴隶主;徐六符商代的“众” “众人”问题探讨认为众属于自由民,是统治阶级中的下层劳动者;陈福林. 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认为众是自由的公社成员等等。这些都讨 论了众的身份问题,它们最大的分歧就是“众”是属于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 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 综合各家观点, 认为众属于最下层的统治阶级。 众既是 “兵” 的主要成员,又是“民”的主要成员,说明兵与民是合一的关系。体现在军事上, 即军政合一。通过探讨分析兵民合一制产生、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存在的社会 历史根源。证明商代的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是合二为一的。 商代田猎与军事战争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各家争论比较激烈。以郭沫 若、陈梦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田猎与军事无关,是纯娱乐性质的;以姚孝遂、孟世 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田猎所获为商代的生产生活以及军事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 源;以李学勤、罗振玉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田猎是军事演习;以寒峰的甲骨文所见 的商代军制数则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认为田猎与战争是合二为一的。本文从商代 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分析田猎业在商代的发展水平,以及它在商代所处的举足轻 重的地位,结合田猎与战争在甲骨卜辞中诸多相同之处,说明商代的田猎与军事战 争是合二为一的。 殷商是否出现骑兵问题: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也很大,不管是考古发掘的 商代军事史三论 2 材料,还是甲骨卜辞的记录都无法直接证明殷商存在骑兵,中国最早的骑兵应该出 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有的学者仅凭考古发掘的一人一马认为殷商时代就有 了骑兵,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重申一下。无论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从骑兵 发展的历史看,殷商都不具备拥有骑兵的条件。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3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商代留存着浓厚的氏族社会的残余,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兵与民的关系上。众作为商代的主要生产劳动者,同时又是商代军队的主要力量。 众的身份问题是首先需要讨论的: 一、 “众”的身份问题 以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认为众是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 后来的学者大部分认为众不是奴隶,是具有一定人身自由和一定生产资料的最下层 统治阶级。相关著作有:束世澂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认为众是奴隶主;张永山 论商代的众人认为众是介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中间的大家族公社的成员; 徐六符商代的“众” “众人”问题探讨认为众属于自由民,是统治阶级中的下层 劳动者;赵锡元.试论殷代的主要生产者“众”和“众人”的社会身份和晁 福林.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等都认为众是氏族公社的成员。 那么“众”是属于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对于“众”造字本意的分析 郭沫若认为众是奴隶,理由: “卜辞众字作日下三人行像多数人在太阳底下 从事工作。从古音变化的角度,童、种、众、农、奴、辱等字是声相转而义相袭的。 ” 丁山先生认为: “日为殷商民族的大神,众在日下,应作受日神保护的民众解 释。” 这两种都是把甲骨文“众”字上边的象形符号看作“日”字,解释为太阳。 而徐六符认为: “众的社会生活和造字形象跟邑有着密切的联系,甲骨文众字上 头的象形符号表示的不是一个太阳,而是一块地盘。众字的造字本意不是日下三 人行 ,而是指聚居于同一块地盘即同一邑中的人的群体。 晁福林通过对卜辞众的 偏旁“日”的分析和推敲得出: “卜辞众表示处所或火塘的义符之下有三人。 ” 赵锡 元认为: “在日下集体劳动就是奴隶,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 。殷商是一个祭祖的 时代,徐六符认为: “商人对日神并不特别崇拜。 ” 甲骨文“众”下面的三个人,代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 页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年版,第 18 页 徐六符.商代的“众” “众人”问题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 1 期,第 94 页 晁福林.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中国史研究.第 4 期.第 6 页 赵锡元.试论殷代的主要生产者“众”和“众人”的社会身份.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 年,第 4 期,第 93 页 徐六符.商代的“众” “众人”问题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 1 期,第 93 页 商代军事史三论 4 表组成一个家最基本的家庭成员,即父、母、子,当然也可能是一个族的组合;三 人头顶的象形符号表示家中(即处所)的火塘,火塘的作用取暖、做饭,这是一家 三口得以独立生存的必备条件。 盘庚中“永建乃家”的记载,说明众的身份标志 是拥有一个家。众的身份就是有土地和家园的、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的统治集团的 最下层。所以众是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的阶层。 大部分学者认为众的身份是自由的氏族成员。姚孝遂认为: “众的身份不可能是 奴隶。没有一条卜辞足以证明他们的身份是奴隶,他们是商代从事劳动生产及参加 军事组织的基本人员。是具有自由身份的氏族成员。 ” 奴隶社会只有两个阶级:统 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基于普遍的认识是统治阶级不可能去从事体力劳动。其实在 人类社会刚刚进入文明时代,种植业进入人类生活的时间也不长。相比于游牧时代 的逐水草而居,选择定居从事种植业算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活方式。种植业不断发 展成为与渔猎业同等重要的行业。种植业一年才能有收成,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 财力来支撑一年的生活消费的人恐怕只有统治阶级。他们能选择定居从事种植业在 当时也算是高档的生活。就如“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道理。在古代从事种植 业和参加战争既是非常重要的事,又是代表国家无比荣幸的事。在生产力极不发达 的状况下,要解决温饱问题,种植业是比渔猎业更有稳定收入的行业,统治阶级要 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种植活动上。卜辞中常有商王对“丧众”(后下 35.1宁 2.43)的占问,意为丧失众的支持,丧失民心,也指众的逃亡。商王如此关心众的存 亡,可以看出众确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者,他们有择主的自由。束世澂认为: “甲骨文上的众就是多工 (士)以上的阶层,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 陈福林 认为:众是富人,剥削者,享有完全的权利。 而盘庚中反映商王有权惩罚不服 从命令的众,所以众没有完全的权利。 众是商代的主要生产劳动者,他的主要职责是农田劳作, “参加田猎与征伐的卜 辞数量远不能和其参加农事劳作相比。 ” 在古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相比于战 争来说,从事农业既没有死亡的危险性,还能过上饱食的生活,说明众的身份是比 较高的。 众是居住于商王朝直辖区域的子姓氏族成员。 “众” 可以参加商王朝的祭典。 可见,众是商部族中的最下层统治阶级。众即族中的基本劳动成员,也称“族众” 。 “众”及“族众” 平时耕地,战时打仗。 尚书汤誓 : “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 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 (第 6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55 页 束世澂.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 年,第 1 期,第 28 页 陈福林.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三期,第 35 页 晁福林.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中国史研究第 4 期,第 9 页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5 事而割正夏。 ”原本从事农业的“众”被逼参与战争。证明“众是商代村社组织与军 事组织的双重成员。众的身份是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生产资料的子姓商族人。 这是在不发达社会必然存在的兵民合一制。中国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发展 起来的。 2、甲骨卜辞中所反映的“众”的身份 卜辞记载,商人以族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例子有:戊子卜,宾贞:令犬延族 圣田于虞?京人281;呼王族延比口?合集6946; “圣田”学者多释为垦田。 沈长云认为“延为商代的贵族,曾为武丁时候的贞人,又曾任为商王之犬,还曾参 与商之祭祀。 ” 王族垦田的卜辞不常见,应该是商王令犬延族在虞地作示范式耕田。 卜辞:丁亥卜,令众垦田,受禾。 京人1926;卜,贞:众作耤不丧。 合集 8;贞:唯小臣令众黍。一月。 前4.30.2。这些都是商王命令众垦田的例子。 卜辞中所见的众及族众垦田的资料,意思比较明确的有以下几条: 戊辰卜,口贞:命永垦田于毕。 合集9467 癸巳卜,口贞:命众人入羊方垦田。贞:勿命众人,六月。 合集6 丁卯卜,王命禽垦田于京。 佚250 甲戍贞:王命刚垦田于龙。甲戍贞:告于父丁。 屯南499 贞:王命羌垦田。 合集33213 辞中的“永” “禽” “刚”既是商王朝中的大臣,同时又是他们所在部族的首领。 他们奉商王之命带领族众耕地。卜辞 2 中的“众人”是指直接隶属于商王管辖的商 王族中的劳动者。 “羌”是商朝周边的氏族,他归附于商朝后,也要听命于商王去耕 地。商王命令羌族人耕地即起到了开拓土地的作用,又给周边落后地区传播了先进 的农业耕种技术。 殷商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商朝后半期,它的势力已经可以称霸中原地区,而商 朝周边的大小方国,族系部落很多仍处于游牧生活阶段。如武丁时期卜辞中常见的 土方和方。郭沫若认为: “方乃玁狁之一族,卜辞中习见之土方与方必为 玁狁之部族无疑。 ” 他们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商王经常有占卜土 方、方是否要来侵扰农田、掠夺农作物的卜辞。又如方、羌也是经常侵扰商的氏 族部落。所以终商之世,历代商王对周边方国的征伐一直不断。对于被征服的区域, 商王朝除了派军队戍守外,还需要开垦土地,从事种植业。商代的治军方针是“养 沈长云.殷契“王作三师”解.史学集刊.1990 年,第 4 期,第 35 页 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428 页 商代军事史三论 6 兵于农” 、 “农兵合一” 。这些众、族众平时从事农业劳动,战时从军。他们既要垦田, 又要田猎打仗。 族众参与战争,叫做“族兵” 。 它是战时征集的非常备军。 族是商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无论生产或戎事,商人都以族为单位进行, 白 虎通宗族云: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 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 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 “郑驳五经异义 云: 族者字氏之别名 。杜注: 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曰族。 ” 卜辞“族” 即指亲族或家族,同时又指以亲族或家族构成的从事战争的军事组织。 族兵是由族众组成的一种非常设的“兵农合一”的武装力量组织。族兵由族长 率领, 属于地方部队, 性质类似于今天的民兵。 卜辞:“令王族追召方”( 合集 33017) “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 ( 续5.2.2) “贞三族王其令追召方” ( 合集32815) “令 五族伐羌方” ( 后下42.6) 。这些都是记录商王命令族兵征伐方国的卜辞。丁山先 生认为: “ 族字从从矢,矢所以杀敌,所以标众,基本意应是军旅的组织。 族制的来源不仅是自家族演变而来,还是氏族社会军旅组织的遗蹟。 ” 可见,族兵 就是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具体表现。 卜辞中商人以族为单位从事田猎的例子如下: 命犬止族垦田于虞。 京人281 贞:命犬止田于京。 天84 贞:勿命禽田于京。 契52 贞:冓毕永,获?允获一鹿。 契53 卜辞中的禽是王朝中的武将,冓和永是氏族首领,犬止是犬止族的首领,他们 都曾奉王命出征、田猎或战争。 卜辞中商人以族为单位从事戍守的例子如下: 戍逆弗雉王众。 戍骨弗雉王众。 戍遂弗雉王众。 戍何弗雉王众。 五族其雉王众。 合集26879 卜辞是商王占问戍守逆、骨、遂、何地的王众会不会受到夷伤。五族会不会夷 白虎通宗族.卷八.转引自甲骨文献集成.第 3 页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2 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11 月,第 46 页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年版,第 23 页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7 伤王众。 “雉”是夷伤的意思。 族众奉王命戍守边地。 卜辞中商人以族为单位从事征伐的例子非常多。卜辞记载如下: 丁未卜,争,贞:勿令氏众伐贡方。 粹1082 丁丑,贞:王令以众臿伐召,受佑。 京人2525 己亥,贞,令王族追召方及于口?合集33017 丁酉卜,王族爰多子族立于召?南明224 己亥历贞:三族,王其令追召方,及于或?合集32815 王叀次令五族伐羌方?后下42.6 卜辞 1、2 是商王命令氏的族众征伐方和召方;辞 3 和辞 5 是王分别令王 族和三族追击召方;辞 4 是王族协助多子族在召方布置阵地;辞 6 是王再次令五族 征伐羌方。这些族兵是商王朝的主要兵力。 以上说明,甲骨卜辞所反映的众具有亦兵亦农的双重身份。族兵属于非职业性 地方武装力量,本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族团体,居处集中,易于召集,便 于行动。族兵既是家族组织的成员,又是本族所在地的政治地域性民众团体。族兵 通常由所在地的族氏贵族阶级首领率领,同时又要接受商王或所属诸侯方国的派遣 令。族长既是村社行政组织的最高首脑,也是军事师旅组织的最高领导。 3、文献所反映的“众”的身份 先秦主要文献中,能够集中反映商代众身份的是尚书汤誓和盘庚 。 尚书汤誓是商汤伐夏桀时候与众的盟誓书。商王借助神的名义来劝诱众 参加战争,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众,怕延误农时,荒废农田收获,所以不愿意参 加战争。商王威胁众“尔不従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说明众是有一定人 身自由的阶级,商王与自己的族人商量征伐夏族的事,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如果众 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商王就无需和他们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不同于氏族社会 的是,商王有权剥夺众的财产和人身自由,使之成为奴隶。众是与统治阶级有血缘 关系的远亲,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上升为王臣,有的下降为奴隶。众是商王族的统 治基础,不到万不得已商王是不会轻易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的。所以众是属于统治 阶级的最下一层。 商书盘庚上讲述了商王由于水患的原因需要迁都,而大部分劳苦大众舍不 得离开自己辛苦耕耘的土地。为了说服他们迁徙,商王首先标明迁徙是关系到整个 张永山.论商代的众人.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版,第 227 页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08 页 商代军事史三论 8 氏族存亡的大事。迁徙是为了让劳苦大众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同时迁徙也是先王 的意愿。商王借用先王的德政训诫众的代表说:作为王的辅佐大臣,应该起到“王 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 的作用。最后商王向众的代表下达了命令,即好言 相劝劳苦大众,并说服他们。同时商王还告诫他们如果不能说服劳苦大众迁都,那 就是他们的失职,由此造成的灾难由他们承担,与商王无关。商王利用祖宗的名义 威胁众的代表,使之同意迁都,并让他们去说服百姓迁都。不然他们就要受到惩罚。 商代的人重视祖宗,这种惩罚应该是来自于先祖先王的。 这一篇中“众“的身份比较高,是直接听命于统治阶级的商族人中百姓的代表。 百姓,是与商族统治阶级血缘关系较远的诸多氏族的统称。他们有自己的姓氏,是 自由民,地位要高于被统治阶级的没有姓氏可言的奴隶。在阶级社会,胜利的部落 是统治阶级,部落中最强大的氏族是最高统治者,依据与最高统治者血缘关系的亲 疏远近来决定他们的统治级别。 商书盘庚中讲述了:事关重大,劳苦大众依然不肯迁徙,部分人还有闲 言碎语,商王只好亲自出马。商王表达了自己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是为了保民, 并叙述了历代先王的业绩。商王训诫百姓“汝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 欽念以忱;動予一人。”意思就是我商王为了你们的生活辛苦操劳奔波,而你们不 仅不配合,反而还在背地里说闲话。等到遭受水患灾害时还要怨恨我商王领导无方。 “今其有今罔後,汝何生在上?今予命汝一,無起穢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予迓續乃命于天;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 商王用威胁的口吻吓唬他们,说明如 果不迁都,后果是很严重的。“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予丕克羞爾,用懷爾然。 失于政,陳于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 一人猷同心,先後丕降與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 罰汝, 汝罔能迪。 ” 商王念及先祖领导众的祖先不辞辛苦一起创建家园, 如果我 (商 王)不能带领你们(众)一起把国家治理好的话,祖先就会怪罪说“为何要虐待我 的子民”,如果你们不能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的话,先祖会降罪于你们, 并惩罚你们。能看出众是商部族的广大基层组织,也是商王的统治基础。商王必须 把迁都的好处和关系到家族繁衍生息的大事摆出来才能说服众,同时众也是站在家 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说明众与统治阶级有着相同的意志:就是发展壮大商族。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56 页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63 页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64 页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9 “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属于统 治阶级的财产。而众有自己的家园,家包括家庭成员和一定的生产资料(如锅灶, 家畜,生产工具等)。所以众才割舍不下他们的家园和土地。 商书盘庚下讲述了商王迁到殷地之后,布告、安抚诸侯及百官、众人的 话。商王盘庚叙述了祖先一代的事迹:“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 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级。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 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费 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里就明确提到商的先王与众的祖先的 关系,众的祖先是商先王的臣子。说明众是商族王臣的后代,后代中有的继续为臣, 有的沦落为农业生产劳动者,为商王种田,这恐怕也是商代最低一级的统治者。商 王再次声明之所以废弃众人的意见,是因为迁都是神的旨意,不敢违背。说明商王 有最终裁决权,众人没有完全的权利。 总之,这几篇都是商王对众的讲话, “不论是从语气,还是从内容上看,讲话的 对象都不具有奴隶的特征。如果众是奴隶,商王只需一根鞭子像对待牲畜一样牵着 走就是了,不需要反复劝说和威胁利诱,因为奴隶是没有自由权的,对于反抗者直 接杀掉了事。也说明众是与商王同族的,商王对于自己的族人才商量、劝说,不至 于滥杀。 ” 在盘庚三篇迁都的事上,商王通过反复劝解,来取得他们的认可、 同意和支持。说明众是子姓商族人。子姓商族人是统治阶级。那种认为“众”是自 由的氏族公社成员的说法,严重混淆了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本质区别,氏族社会 的公社成员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而在有阶级区别的奴隶社会里,众是敢怒不敢 言,因为奴隶主可以随意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使之为奴。众的身份最大可能就是 最下层的统治阶级。 二、兵民合一制的产生与发展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正处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时期, 必然存在着大量的氏族社会的残余。 左传 哀公元年记载夏少康复国时期 “有 田一成,有众一旅” 中, “旅”杜预解释为军旅, “众”是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 说明在夏朝的统治区域,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奴隶制国家的地域关系是同等重要 的。众既是村社的成员,田地的劳动生产者,又是军事组织的成员,战争时期的士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65 页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167 页 顾颉刚,刘起釪.三篇校释译论.历史学.1979 年,第 1 期.第 15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2 版.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5 月,第 1606 页 商代军事史三论 10 兵。 尚书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 陈 恩林认为其中的“六卿”就是夏代民事和军事不分的官员。 这是兵民合一制在军事 编制方面的表现:行政长官与军事将领不分。说明夏代的村社组织和军事组织在名 称和行动上都是完全吻合的。这是兵民合一制的产生时期。 殷代国野分治的政体实际上就是指:殷王直辖的统治区域实行国家政体;内外 服地区依然保留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氏族公社政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以氏族为基 础的社会和以领土与财产为基础的国家并存。 ” 由于当时侯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 社会仍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 商代的主要生产劳动者众具有亦 兵亦农的双重身份,村社组织中的民众战时组成的军队,就称“族兵” 。它是商代军 队的主要力量。卜辞中所出现的“师” “旅” “行”等军事专有名词,反映出商代已 经出现了初级的军事编制。从此,商代的村社组织和军事组织的名称开始分化。这 是兵民合一制的发展时期。 周代军事组织和村社组织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名称上彻底分化,在建构方式上 还是一致的。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 “比、闾、族、党、州、乡”是村社行 政组织, “伍、两、卒、旅、师、军”是按行政组织编制起来的军事组织。名称变了, 但建构方式都是以伍为基本单位。据小司徒记载, “伍”是周代农村公社的基层 组织。村社行政组织与军事师旅组织两两相应,互相统一,这是兵民合一制的顶峰 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度的崩溃,战国时期各国实行 变法建立的普遍兵役制取代了这种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春秋以前,在村社 制度下,服兵役既是族人所具有的权利,同时又是族人因为耕种村社土地而产生的 义务。各家耕种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每户所承担的兵役及军赋也是相等的。战国 以后,由于井田制瓦解,兵役的负担不再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而以户与人口为单位 来计算,凡是适龄的男子都在可征发之列。征兵范围扩大到全民。将相分离,文武 职官从此分离。这是兵民合一制的分裂时期。 以上可见,夏代的军事组织是与村社组织直接结合;商代的军事组织编制开始 出现新名称;周代的军事组织与村社组织相呼应而存在。马克思在谈到古代的公社 时指出: “这种有家庭组成的公社首先是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是军事组织或军队 黄怀信.尚书注训.1 版.山东,齐鲁书社,2002 年 5 月,第 86 页 陈恩林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10 月版,第 19 页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 209 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序言 第一章 兵民合一论 11 组织,而这是公社以所有者的资格而存在的条件之一。 ” 证明商代的众是按照军事 组织编制起来的。兵民合一制度下,商代的军事组织和农村行政组织相结合,形成 了军政合一。孔夫子曾云: “商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 商代军事史的发展具有承 上启下的特点。商代军事组织和村社组织相结合的方式不同于夏周两代。周代各级 组织是以伍为基本单位的, “殷代的军事组织与村社组织是以百 千等十进制 为编制单位的。 ” 等等。总之,先秦军事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军事组织与村社组 织合二为一。 三、兵民合一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井田制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根据恩格斯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中对 于奴隶制的划分,可以推断我国奴隶制社会是属于古代东方家庭奴隶制类型的。恩 格斯认为: “东方的家庭奴隶制是一种奴隶以家庭成员的身份间接地成为生产的基 础,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 它的特点是,在整个东方,公社或者国家是土 地所有者, “东方的专制制度基于公有制。 ” 说明“这种部落的或公社的财产事 实上是作为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而存在的 ” 。在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度下,每一个村社社员都得到一块由村社代表国家分给的足以维持自己 和家属生活的份地,而他则为国家服兵役。份地是他为国家服兵役的物质基础,兵 役是他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恩格斯在论述马尔克公社的军事制度时指出: “当初,每 一个自由的土地占有者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并且,不但要负责自己的装备,而且还 要在六个月之内,自己维持军中的生活。 ” 这种兵民合一制度的经济来源就是国家 分封的份地。土地公有制(即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井田制)就成为了这种军事制度的 经济基础。这种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制度也适应于许多少数民族。在由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转化过程中,宋代辽国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的 “猛安谋克”制度;明代建州女真族的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都是这种“出 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民兵制度。不同的是,汉族的民兵制度较这些周边民族更为 完善发达,在汉族的民兵制度下,民在村社与民在军中的组织名称有了区别,而女 真族则不论民在村寨或在军队名称都没有什么不同。可见,商代这种村社组织与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 46 卷上,第 475 页 张政烺.古代中国十进制的氏族组织.历史教学.第 2 卷,第 3 期,1951 年 9 月版,第 15 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15 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8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 20 卷,第 68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 46 卷上,第 47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 19 卷,第 362 页 商代军事史三论 12 事组织相结合的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