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针对当代文化所面临的重重困 难,结合发展理论以及存在主义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文化 发展观,从而为引导文化走出困境探寻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本文由问题入手,以当代文化发展的历史境遇为分析的起点。 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全球化下的文化霸权,现代化下的文化断根以 及后发国家的自我认同危机等现实的文化困境。它们从根本上反映 了现代性支撑下的全球化趋势所导致的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这一 问题就是一体化的趋向所造成的对多样文化的杀戮, 文化的困境要求文化自身发展的回应本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 讨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由存在主义对本真的“在”的理解引 申出对文化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性的重新定义侧重于强调文化发展 由内向外展开自身的内涵,即本质先于存在的意义。可持续性则被 理解为对本真的在”的固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由此可以 被理解为对文化由内在本质向现实展开的无断裂的时间之流的固 守,包含有持续性与多样性两个维度 本文的第三部分以全球化、现代性以及大众文化的悖论为实现 的可能性契机来探讨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从技术与文 化的原始契合入手,在回归技术的本真内涵之后,提出技术的替代 性整合的理论与操作性程序 文化作为永恒之迷,既是一切现实问题的解答本身,同时又是 无法解开的症结所在 本文所提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身以对文化及可持续性的全新 诠释,改变了旧有理论中对“发展”的单向度理解,并试图从根本 上破除“中心一一边缘”式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在日益广泛的文化 交流中,扬弃自身传统文化,建设真正有助于每个国家社会发展的 文化体系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j 主题词:文化发展可持续性 文化的可持续发艘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h o r i z o no fc u l t u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i no r d e rt od e a lw i t ht h e d i f f i c u l t i e sf a c e db yt h em o d e mc u l t u r e t h et h e s i s 砸e st of i n daf e a s i b l e w a y t od r a wm o d e mc u l t u r eo u to fd i l e m m a b yi n t e g a a t i n gt h et h e o r i e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b ya n a l y s i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o fm o d e m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r ea r e m a i n l yt h r e ep r o b l e m sw eh a v et on o t i c e :t h eh e g e m o n yo f c u l t u r e ;c u l t u r er i f ti nd e v e l o p i n gc o h n t r ya n dc r i s i so fs e l f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1 1o ft h e ma r e a s p e c t so fo n ep r o b l e m :t h et r e n d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r e m i n i n g c u l t u r ev a r i a t i o n i ti st h e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t s e l ft h a tc a r ld r a wc u l t u r eo u to f d i l e m m a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t h e o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o f ”r e a l b e i n g ”( s e i n ) ,t h e n e wm e a n i n go f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a r ec o n c l u d e d t h ef o r m e re m p h a s i z eo n t h ep r o c e s si nw h i c hc u l t u r eu n f o l d e di t s e l f , t h el a t t e rf i x e dt h ec o n d i t i o n o f s t i c k i n gt ot h e ”r e a lb e i n g ”s o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 c u l t u r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t os t i c kt ot h eu n b r e a k a b l ep r o c e s si nw h i c hc u l t u r e u n f o l d e di t s e l i ti gc o m p o s e do ft w od i m e n s i o n s :v a i l a b l ed i m e n s i o n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i m e n s i o n t h ep a r a d o x e s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a n dm a s s c u l t u r e g i v e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t of i n df e a s i b l ew a yo fp r a c t i c ec u l t u r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p l a n eo fp r i m a r ys a m em e a n i n go fc u l t u r ea n d t e c h n i q u e ,t h ec a t e g o r y a n d o p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e p l a c e a b l ei n t e g r a t i o ni sp r o p o s e d t h ec a t e g o r yo fc u l t u r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m o d i f i e d t h em e a n i n g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o l dt h e o r ya n de r a d i c a t e do l d ”c e n t e r e d g e ”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 i to f f e r sn o to n l yt h em e t h o d o f c a r r y i n go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e x t e n s i v e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b u ta l s oar e f e r a b l e w a yt o s e t u pm o d e m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b e l o n g i n gt os o m es t a t e o n l y w h i c hw i l li m p r o v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e f f e c t i v e l y k 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2 前言 “一切思考起于提问。思考即回答。” 一一金克木 文化本身也许是一个陷阱,它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变换出不同 的内涵,外延以及其现实的表现形态。因此只有文化可以拥有近百 种定义的存在,拥有所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且也只有文化的 问题可以吸引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孜孜以求而乐此不疲。这于其说 是文化的魅力,还不如说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不过是“人化”在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一种体现于是一方面是 出于人对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出于人的创造性及反恩性的本质, 文化的问题在每个时代中都显得那么突出与迫切,它内含于社会发 展的各个环节,总是一触即发 正如金克木老先生所言一切的思考都起因于问题本身,因而对 文化的思考也常因问题的复杂与迫切而变得异常繁多而困难。人们 无休止的探讨总是要面临着抓住问题的关键却找不到问题的出路的 尴尬,但也正如金克木老先生所言:思考即回答。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至今还是个无人问津的问题原因也许出于 人们对经济的过度关注,也许出于理论自身有限的发展空间,但我 想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在面对着已日益严峻的文化问题时还无法 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如今我对这一问题所做的一个简单、甚至还 是浮浅的探讨,得到的结果或探寻到的出路也许同样是无法解决根 本的问题,但凭借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至少直面了这一问题,并做 出一种回答 在进入论题之前,我想必须为文化划出一个界线,使其在本文 中获得一个可以用以论述的前提,这一界线与前提的设定来源于对 于文化的定义。 1 9 5 2 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出版了文化概念的 批评考察一书,在其中对于当时近1 6 0 种文化概念进行了比较和 归纳,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文化由外在的和内隐的行为模 式构成,这种行为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 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工造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 传统的即历史地获致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 体系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 决定性因素”o 这一概念在当代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并且形成了一种较为普 便的文化分层式的定义方式。换句话说,也说是将文化划分为几个 层次,不同的层次概括了不同的文化意义,由此产生了广义文化与 狭义文化渐趋明显的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还将文化层次 进一步延伸,例如周一良先生就曾将文化分为狭义、广义与深义三 层,所谓深义文化即指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 西。彭树智先生则又提出了边义文化,即由科学的交叉、渗透和综 合化发展趋势而出现的文化衍生现象。 其实,这一定义的发展无疑是在进行文化的泛化。但在将文化 的触角伸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同时,文化的定义也就丧失了 界限与前提的意义,似乎一切皆文化 我不愿将本文所指的文化划定为狭义或广义文化,也许它们在 本质上会与狭义或广义相同,但我更愿称其为本义文化。即文化在 其产生之初所具有的本质内涵。 “叉”的本义在中国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氍易系辞下:“物 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后引 申为礼乐制度,修养以及德行之义,如论语雍也日:“质胜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为化生,变化、造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皆化”, :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然而“文化”作为一个整词合用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 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补亡诗由 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与“武功”的对立体现了文 化在中国最为古老的意义,即精神活动中诗书礼乐、道德风范 与中国“文化”定义由人及物的思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源 自于拉丁文的“c u l t u r e ”在西方这一古老的文字之中的最初含义 为“耕种、培育”,而后引申为精神文明中种种的外化形态及其思 想观念,因此被称为是由物及人的思维模式。然而,在古罗马哲学 引自现代社会学) 宋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4 5 0 - - 4 5 1 页 4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家西塞罗所写下的一句拉丁文中,我们却发现了中西古老文化概念 的契合:“c u l t u r ca n i m ap h i l o s o p h i ae s t ”汉译为:“文化是心 灵的哲学( 或修养) ”。在这一被称为最古老的文化概念中隐约体现 出了中西文化对文化意义的共识。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的本义都集中于相对自然物质实体 而言的一种无形的精神、不成文的道德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民族集 体无意识的所有内涵雷德费尔德就曾这样表达文化的内涵:文化 是“表现在行为和制造物上的人的习惯性知觉,这些知觉构成一个 有机体,它存在于传统之中,并使人类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的特 点”而每一个民族有形与无形的传统恰是由这一作为“习惯知觉” 的文化或其外在表现形态构筑而成的。因此,本义文化所意指的文 化内涵使文化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并构筑出属于本民族的核心价值 体系,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相比较在所指的范围与意义上都较后 者狭窄,是作为后者的核心内核而存在的。在本义文化的视野下不 同民族的文化应是迥然不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文化视为一种 无形的精神或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那么无论是作为有形的外在表现 抑或是无形的文化理念,它都是以异质性为其根本特征的。至是之 故,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成为了本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断言文化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精神产物有 其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然而,文化又因其与“人”的 密切关联而使文化的发展历程必然要遭到人类有意识的改变。物质 欲望的膨胀,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都在某种意义上深刻的影响了每 种文化的发展方向。破坏了各自文化的自然发展历程,并在人类面 前展开了一幅人为的文化发展蓝图然而,正如对自然的盲目征服 已为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一样,对于文化的人为破坏,也已使文 化的发展进退维谷。如果说在对自然的征服中,我们失去的是肉体 生存的家园,那么在对文化的破坏中,我们失去的将是精神的安身 立命之所。前者的丧失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似乎还有补救的可 能,而后者的丧失却可能凭借着它无形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 人类挽回的最后一点余地。 7 0 年代,罗马俱乐部以增长的极限向世人宣告了人类生存环 转引自社会变迁一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 ( 美) 威廉臭格本著王晓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 社1 9 8 9 年版第2 2 9 页 5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境的重重危机。 今天,我们也必须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境遇中展示 人类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发展的困境 起始之初,上帝赐给每人一只杯子,杯里装着泥土, 他们从杯子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他们都浸泡水中,但他们杯子 各不相同。现在我们的杯子已经破碎,它已消失无踪了。 一一掘根印第安人谚语 背景资料:据统计1 9 5 0 1 9 9 5 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从6 0 7 亿 美元增至6 万多亿美元,增长上百倍。1 9 8 5 年一1 9 9 5 年,世界贸 易额平均增长约5 5 6 ,为同期世界生产平均增长率的两倍;1 9 9 6 年和1 9 9 7 年均为7 j i ,为同年世界生产增长率的2 3 倍。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从1 9 8 0 年至1 9 9 5 年年均增长了1 9 s ,1 9 9 5 年增长到3 1 7 8 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1 9 9 5 年全世界是2 7 3 0 1 亿美元。 生产分工进一步国际化:生产上的分工由以垂直为主的分工变 成以水平为主的分工,例如波音7 4 7 飞机,共有4 5 0 万个零件,它们 是由6 个国家,近1 1 0 0 家大企业和1 5 0 0 0 家小企业联合生产的。 全球跨国公司1 9 8 0 年有近1 5 万家,到了1 9 9 5 年增至约4 5 万家。其生产总值已占西方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 0 据国际商业机械公司估计2 0 0 0 年将有1 亿台电脑入网,互联 网用户将迭5 亿。1 9 9 0 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为1 4 8 9 亿美元,9 0 年 代中期突破1 亿美元,2 0 0 0 年将达到3 5 5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 第一大产业。 这一个个背景材料的堆积并非是随意的,但却是相当不完全 的,它们只是描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国际贸易 的大量增长,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导致了跨国公司的繁荣;网络所 带来的信息浪潮吹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一大规模的信息一体化也 以上资料引自全球化悖论) 中麸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版俞可平等主编第3 0 一3 6 页 引自全球化悖论) 中共蝙译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版俞可平等主编第2 3 5 页 茎些堕! ! 堡堡茎壁 必将把世界信息传播与通信模式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此同 时,国际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并没改变这一一体化的趋势,伴随着高 科技向通讯、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渗透,民族国家的相互沟通、牵制 与融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在其争论中 的国际关系理论) ) 中这样说:“相互依存这个名词被用来表示全球性 体系中各种关系的特点根据这一观念,一个宾正全球性体系在历史 上的首次出现要求人们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地球中心的 方法,而不是采用民族中心的方法。” 政治外表的多极化反过来增大了牵制与依赖的必要性,民族 的问题变成世幂的,世界的问题也需要变成民族的才能获得解决 的办法 我们该如何概括这场在政治、经济的领域里共同掀起的“一 致性”、“世界性”的浪潮? 不言而喻,在反复的描述与分析之中, 我们已经有了答案,所有这些不过是近几年来人们热切讨论的一个 问题的外在表现,那就是“全球化” “全球化”的充分体现只有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是 可能的因为全球化是“资本”对普遍性的必然要求的外在表现。 换句话说,在矛盾运动中的资本只有将矛盾普遍化才能暂时的克服 矛盾本身。对这一点的认识使得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能够认识 到。全球化”的到来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 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 段。”“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 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 为世界历史。”o 在马克思的眼中,这种世界历史的形成对于人的解 放一一他用以倾尽毕生精力而试图达到的目标一一也许是有益的, 因为在这一境遇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 同整个世界的生产( 也同精神的生产) 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 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 人们的创造) 的能力。” 然而,事实是 怎样的呢? 当马克思的预言部分得化为现实之时,他所期望的结果 引自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4 7 - 1 4 8 页 引自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2 3 卷,人民出版社,第3 6 8 页 引自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1 卷,人民出版杜,1 9 9 s 年版第8 9 页 同上 苎些塑里煎鐾茎壁 却似乎并没有到来。在经济的增长指数直线上升的同时,我们作出 这样一个断言,也许有些不合时宜,但如果我们能将眼光更多的投 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文化,投注于更为广泛而多变的发展概念,也 许就会对这一断言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 全球化下的文化“霸权” 当马克思将资本自身的运动视作“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之 时,就已经预示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较量:拥 有资本的一方与受资本雇佣的一方。全球化的扩张在某种意义上说 必然会出现主动与被动的两极,从而使全球化沦为某种地方性质的 普遍化,霸权的产生不可避免。而资本的矛盾运动是这一普遍化的 根本动力或者我们用资本主义社会学者一贯使用的另一词汇来表达 这一动因:现代性。 资本的运作是以理性的宏扬为前提,而理性恰是现代性的核心 意义。也许正是凭借着理性这一契合点,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才可以 有这样一个自然的过渡。而作为相对独立的现代性概念除去沾染着 理性批判与自以为是的气息以外,还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内涵。 现代性代表着一种断裂,与传统的断裂,正是这一点使其支配 下的当代文化创作富有了强劲的破坏力,为一个新世纪一一现代一 一的真正到来倾尽全力。另一方面,现代性又代表着一种将飞逝的 东西永恒化的倾向,福科就曾这样说“现代性的态度为了将飞逝的 时刻保持住或永恒化而把它当作神圣的。”理性自我神化的冲动在 现代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这个现代性没有在他自己的存在 中解放人;它迫使他去面对生产他自己的任务”换句话说,现代 性是以普及自身为发展自身的根本方式,因此全球化的局面是现代 性兴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它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之所以提及现代性的霸权一一这被福科称为启蒙的敲诈 一一是因为现代性支配着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基调如果说工业 化的扩张直接导致了经济、资本的全球化,那么现代性的霸权则直 接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 与工业化的扩张一样,文化的渗透侵蚀是在相对和平安宁的环 引自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陈燕谷编。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第4 3 1 页 同上,第4 3 3 页 8 j ( :化的剐持续发艇 境中进行的,不同的也许是文化的扩张更加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文化霸权的延伸依靠着工业化的冲击,已使接受者处于被动- 9 无奈 的境地,甚至于文化的入侵常常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为许多“先进 人士”主动、自愿而彻底的接受。沙俄、日本的资本主义就是在文 化部分或全部西化的基础上诞生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以及近 代岌岌可危的中国都曾出现过强劲的文化西化的潮流。回望那一段 段历史,当时西化的坚决还可为今天的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彼得大 帝在改革之初要求俄国人首先要剃掉胡子,脱去俄罗斯旧式的长 袍;日本在1 8 5 1 1 8 7 5 年间以强制法令的形式脱下了日本民众穿了 近百年的和服;1 9 2 5 年土耳其颁布了一项法律强制全国男性公民 必须戴上有边的帽子。在这些看似小题大做的法令背后,我们 却可以看到文化入侵的无声信息。所有这些改变都表征着文化的保 护层在一点点的脱落。当全世界的人们都穿上西装与短裙之时,文 化入侵的隆隆战鼓便将不绝与耳。 作为文化核心的本义文化在文化变革的初期似乎还可以保持着 自己的独立性,毕竟,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沉积的支撑,但当我们从 语言学家的统计中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的时候,对本义文化危机的关 注似乎也应被提上日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6 0 0 0 种语言, 其中2 0 一5 0 已经失传,有科学家预言到2 1 0 0 年,可能将有9 0 _ 9 5 的语种消失。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阿拉斯加本土语言中心负 责人克劳斯指出:按保守的推测在下世纪里,平均每年将有2 0 种 语言消亡。 选择语言的灭失作为本义文化丧失的标志并非是随意的。“语 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文化哲学的创始人卡西尔 将其整个哲学的基础就设立在“符号”即“语言”之上在古希腊 文化之中,我们也将发现支配着希腊文化精神的核心概念“逻各斯” ( 1 0 9 0 s ) 本身就兼有着“理性”与“语言”的双重含义。海德格 尔在其( ( 存在与时间之中就曾指出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这句 古老的格言本意应为“人是会说话的动物”。因此语言不能仅仅被 视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的表征。 它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绝不仅仅是语言与符号的不同,而恰恰是 内含的文化精神的迥异。“语言必须被看成是一种能( e n e r g e i a ) , 而不是一种功( e r g o n ) 。” 于是全球化下的语言的灭失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的杀戮,这场 屠杀的力度与广度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网络信息时代 的到来空前的壮大起来。人数众多的“大”民族也在这一潮流中沉 浮。当英语的通用与普及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时 候,文化霸权的触角便已触及到本义文化的层面。因为“语言是一 种时间机器,他允许不同世代之间的社会实践得以再现,使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分化成为可能。” 语言构筑了我们的传统,所以当后 辈们再也无法解读那支撑着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的语言之时,人们 也就丧失了延续自身文化的基石与手段。 2 现代化下的文化“断根” 现代性普及化的本性使全球化的境遇成为必然,而现代性用以 实现全球化的直接手段却是现代化。正是这一令各民族为之振奋的 目标悄然地承担起文化帝国主义遮羞布的角色。现代化与全球化在 现代性上的契合使我们意识到现代化所企及和即将达到的目的就是 全球化,如果将全球化看作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二者是统一的。 因此,我们在现代化的视野下所探讨的文化困境,在实质上与全球 化下所探讨的问题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视角的转换,即从优势文化 的方向上看,当代文化的问题是文化霸权如何延伸的问题,而从弱 势文化的方向上看,当代文化的问题将是如何面对文化的断根。它 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语言的同一危机到本义文化所凭借的是对传统与历史的破坏。 正如不管多么粗壮、高耸的大树都要凭借着发达的根系来维系生命 一样,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同样是由时间积淀 下的传统与历史,它们就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根系。莱布尼茨 曾这样形象的说:“后退才能跳得高”厚重的历史沉积在一个狂飙 突进的年代也许被视作一种负担,但对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却 是必要的起点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历史与传统将时间的两极连接起 来,从而产生了民族文化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所带来的稳定感使 民族在面对任何挑战之时都会有更多的自信与沉着。这便是拥有传 0b l 自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5 5 页 弓i 自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安东尼吉登斯著,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第2 5 页 引自人论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5 8 页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9 6 0 年1 9 6 5 年1 9 7 0 年1 9 7 5 年1 9 8 0 年 统文化的民族所独有的力量。 然而,在被现代化所笼罩的时代恰恰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经济指数的增长压迫着各个民族不得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从而能够将西方人用2 0 0 年或更长的时间里的所完成的在5 0 年甚 至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因为现代化对于落后国家来说不仅关乎他们 的发展,更决定他们的生存,在生死存亡之时,以传统的丧失来换 取绝对数字的增长似乎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当“持续性”加入到经 济增长的意义中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发展”与“增长”不可统 一的一面。从下面这一张图表中,我们似乎能对此有更多的认识。 两条曲线清楚的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与相 对数字上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放弃了传统之后换来的“发展”也 因此而大大折扣有些学者将这样一个结果归咎于还未彻底的抛却 传统。但传统的彻底弃绝又如何可能? 庞朴先生在谈论文化的民族 性时就这样肯定地说:“若铲除一个民族的传统,唯一的方法是铲 除这个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血液,滋养维系着这个 民族的生存与成长,塑造着这个民族里所有人的人格,“个体从诞 生起就面临着它的种族所固有的传统实体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并同 自己所属的社会机制展开对话。从生物的角度看,传统之于人类就 如同遗传之于昆虫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种族的生存需要常规, 个体和社会的对话促成常规和进步之间的平衡,常规是群体生存不 可缺少的财富的象征,进步则是个体为改善生存而实行的革新的象 引胄f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j 三联书店1 9 8 8 年版第湘页 1 l 苎些塑! 堑堡垄壁 征”o 常规就是传统,常规所固有的习惯成为了个人的习惯,常规 中的信仰成为了个人的信仰,常规中的不可能性也成为了个人的不 可能。由个人构筑的民族由此具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特性。而当常 规与进步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也即当强势异质文化入侵,弱势文化 全体不得不以常规的牺牲来换取进步之时,文化的碰撞以及由这一 碰撞给民族及其个人所带来的断裂感就随之而来。然而由于传统( 亦 即常规) 之于人类所具有的生存论的意义,人的生存本身也将交得 不可能了。 3 自我认同的危机 在全球化、现代性的庞大主题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将视线投注 于生活在这些主题的笼罩之下的人们现实生存状态。从文化本身即 是对“人”的问题的关注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化的霸权与断根产生 的真正具有“文化”意味的问题应该是在当代历史境遇下的人的自 我认同的危机。 自我认同严格地说来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个体成长过程所 必须也是必要获得的一种心理保障机制,其直接产生的后果是一种 集体的归属感与一致性,并以此使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过程更为顺利 与健康因此系统地对认同机制的界定最早产生于心理学界,弗洛 伊德曾对认同做过论述。他认为所谓认同作用是个体“与一个对象 产生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个体完成自我认同是通过对他所崇拜 对象的模仿,将其某些特征纳入自己的人格为手段的。通过这种方 式达到个体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的最初模仿对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亲戚,血亲纽带是认同机制 的基础所在。而当我们将认同扩展至一个民族之中的时候,我们可 以看到文化作为内含于群体并具有可传承性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了连 接个人与民族的纽带,充当着自我认同的基石 毫无疑问,民族的自我认同必然是隶属本民族的成员通过对本 民族文化的习得以获得与本民族他人在行为方式、价值判断上的一 致性。因此,查尔斯泰勒关于人的“自我认同”的定义从一个民 族的意义来讲似乎更为贴切:“( 认同) 经常同时被人们用这样的句 转引自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贝尔纳斯蒂格勒著,裴程译,译林出版社,第2 0 3 页 引自弗洛伊德后期著作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杜1 9 8 6 年版第1 1 5 页 子表达:我是谁?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能只是给出名字和家 系。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的理解。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承诺 ( c o m m i t m e n t ) 和自我确认(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所规定的,这些承 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 够在各种情景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 或者我支持或反对的,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 够采取一种立场。”从这一理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我认同 建立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和“视界”作为人们 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效标准。那么,推而论之,当自我认 同发生危机之时,其根本原因恰恰是这一有效标准失去了一定的稳 定性。所有可能性的意义变得不确定了。在多项选择中人们无法辨 认出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由此而造成的焦虑、躁动和无措成 为处于认同危机之中的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一个民族的认同危机所带来的价值失范来源于外部社会的转型 与变革。全球化的浪潮使任何问题都变得具有全球性。认同危机也 不例外。东方民族在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时在不断自觉 地实施着社会的转型与变革;西方民族在面对着因发展而造成的种 种恶果一一科学主义、消费至上与工具理性等等一一的泛滥同样进 行着反思、批判与变革。于是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处 于价值失范的历史境遇之中,一切都期待着价值的重估。如果说这 两种认同危机有区别的话,区别就在于东方民族反恩与变革是被动 的,其反思的动因来自于在现代化下民族文化的失落,因此变蔓的 目标自然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改造而实现民族的振兴。对于西方民 族而言,它的反思与变革是主动的,是由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 在面对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时所显露出来的软弱而引起的。但由于西 方文化在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下代表着各民族文化共同的方向,因而 它的反恩必然带有人类的整体性。其认同危机的产生也将代表着人 类在摆脱民族性的羁绊后将共同面对的手足无措。 亨廷顿在论及认同问题时曾这样说:“任何层面上的认同( 个 人的、部落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其他一一与其他的 转引自汪晖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7 页 1 3 个人、部落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因此,对于民族性的自我认 同,它的“他者”是“异族文化”,而对于带有人类性的自我认同, 它的“他者则是人类自身。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失范必然预示着人类 的命运,即在战胜了他者之后,人类面对的将是他自己。 因此,在我们探讨当代文化历史境遇下的自我认同危机之时, 我们的视野应放得更远一些,在关注着各自文化的保持与发展之 时,也应关注整个人类文化的未来。而本文中所要探讨的“文化可 持续发展”正是基于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持续性存在的共同关 注。 二、可持续性:一种额的文化发展观 空间的真理性是时间,因此空间就变成了时间,并不 是我们很主观地过度到时间,而是空间本身过度到时问。 一一黑格尔。 “叟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在经验中前进,在挫败中 反思,要实现的不过是要发展具有永恒的意义。然而,理想与现实 总有着巨大的差距,当“发展”理论伴随着物质文明的一路凯歌应 运而生之时,社会现实的发展却已是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或者可 以说,正是现实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产生了将“发展”系统化、理论 化的必要。因为困境总激发着探索的勇气与力量。如果说,在本世 纪的4 0 年代中期至6 0 年代中期,发展理论还只是对西方辉煌的发 展历程作一种总结的话,那么到了6 0 年代至7 0 年代,便转向了对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型的探讨之中。发展概念的单一性以及线性模 式在面对着各色非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之时丧失了普适性的意 义,线性发展模型开始向结构模式转换,随着以“依附理论”和“世 界体系论”为代表的拉美学派的诞生与流行,一个全球性的政治、 经济、文化诸因素共同构筑的大的发展观初具规模。而这一转变的 真正开始却起始于8 0 年代,6 0 、7 0 年代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衰败, 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t 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工业化也不 、d 引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3 4 页 引自自然哲学) 黑格尔著,粱志伟译,商务日】书馆1 9 8 0 年版第4 7 页 1 4 兰! ! 塑型堡堡垒垦 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迟早会被超越的一个阶段。新的发展 观将以人一自然一社会为中心观念。与此同时,文化因素在发展中 的意义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法国学者佩鲁在( 新发展观一书中就曾提出了文化价值在发 展中的决定性作用:“i 、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依赖于文化价 值。并且2 、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 会以失败告终。”罗马俱乐部前主席a 佩西在8 0 年代初也指出: “任何进步( 不论是科学进步还是其他) ,如果不同时使道德、社 会或政治也取得进步,即就毫无价值可言。” 对文化因素的关注源自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的失 败。但这一失败对于发展中的人们来说并非是过去式,而是将来式, 因为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们总是从一个较为长远的意义上进行探讨而 得出的结论,或者说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的。 1 9 8 0 年3 月,联合国大会首先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 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 c e d ) 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 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了系统的论述。随即在1 9 9 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在涉及可持续发 展的4 0 个领域里提出了1 2 0 个实施项目,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 “现实化“的轨道。 然而,更大的难题蕴涵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内,“可持续发 展”作为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核威慑等问题时所提出的一条出路 本身却拥有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清 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 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这里有两个 问题难以解决,其一,当代人需要的满足界限是什么。人的贪欲无 限,到什么程度才是满足了需要恐怕很难确定,其二,代际之间的 矛盾无法解决。当代人究竟用多少资源才不影响代际公平的结合 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缩小了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将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向理想化范畴的是 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旧有的发展理论还是新的可持 续发展观都没有根除“中心一边缘”的思维框架,在人与自然面前 引自新发展观,f 佩鲁著,华夏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1 6 s 1 6 6 页 引自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 a 佩西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8 l 页 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以发达国 家的发展模式为中心。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对立打破了事物发展固有 的平衡,它所带来的问题与它所带来的发展同样多。如果这一思维 方式无法破除,人类社会将总处于困境一出路一困境的循环之中不 能自拔。 然而,思维方式本身是本义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作为可 传承的集体无意识保留在某个民族的记忆中。因此,对思维方式的 变革决不是几个制度、法令等外在条文的修改或设立就可以实现 的,它必然要求人们深入到本义文化的核心处去进行一种纯文化意 义上的变革和建设。文化在变革思维方式中将显示它巨大的力量。 因此,确立一种文化的发展观是很有必要的。这一发展观与可 持续发展观是平行,而不是从属与派生。它所研究的是不包含任何 经济、政治等物质因素的本义文化的发展意义、目标与手段。它要 面对的是在当代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境遇下所产生的具有文化意义 的问题因此,文化的发展观将具有与旧有的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 展观完全不同的新的内涵。 1 文化发展:本质先于存在 在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将自己的理论与 传统理论完全割裂开来以前,西方人从未意识到他们的传统是建立 在“本质先于存在”的基础上的。萨特点明了这一主题,并使人们 认识到传统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不能充分展现人类自由的体系, 而现在存在主义者所要建立的才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同时也是 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人的价值在那里似乎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然而,人们却从未意识到在现代发展理论建设与实践中,我们 却早已将这一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理论加以充分的应用与实施。从发 展理论诞生之日起发展便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运动,一种情景的预 测而为人们所认识。在现实的实践中与“进步”的意义紧密相连。 于是发展就变成了从一个阶段向另_ 个阶段的永恒跃进并且内含 着后一阶段必定要高于前一阶段的假设传统社会要向现代社会迈 进,现代社会要向未来社会迈进,这一迈进的标志是更多的物质产 品,更高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更丰富的生活内容。但如何实现这一 不确定的目标却是不确定的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不确 定的同时包含着价值评价的运动的过程。即使是可持续发展也不过 是固有的发展模式较为缓和的表达。发展的本质在发展的过程中得 到约定,但这一约定总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资源的有限与对发展 本质的无限延伸或拓展使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困境。 回归发展的本意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发展”从字面意义上 就可以看出是指一个萌发与展开的过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明确 的将发展表述为一个由“潜能性( d y n a m i s ) 而至现存性( e n e r g e i a ) , 最后形成为充分的规范:e n t e l e c h e i a ( 充分的现实性) ” 的过程, 换句话说,发展也就是一个潜能的现实化的过程。因此,“发展的 原则包含一个更广阔的原则,就是有一个内在的决定,一个在本身 存在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假定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由此 可见,发展的本意是一个本质先于存在的过程,是一个包含预定内 容与目标的相对封闭的过程。在现实中,人们将“发展”与“进步” 相混淆,实际上进步是发展的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发展的事实判 断。发展的原始本意只有在文化的发展中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文化的发展是指某种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时代变迁中的不断 展开的过程,是一个深厚的文化潜质现实化的过程。 在每个古老文化的肇始之初都存在着一个相对灿烂的文明确定 了这一文化的发展基调。在东方有悠远含蓄、宁静致远的内向性的 中国文化,在西方有热情奔放、自由民主的外向性的希腊文化,两 者鲜明的对比注定着两种文化发展的迥异道路。许多次级文化在这 一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来,如亚洲的日本文化、韩国文化、欧洲各 国的西方文化等等,但他们所固属的文化基调却保持着原初的本 色,从而使许多人类学家,史学家可以将近百种文明化归为几个或 十几个大的文化圈,这是蕴涵于不同原始文化中的基调世代相传的 结果。甚至于某些承载这些文化精神的载体或条件已完全不存在 了,它仍然以民族个性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传承中。 因而文化的发展与具有“进步”意义的发展观有着迥然不同 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首先,文化发展具有内生性。文化内 在的潜能向现实的转化是一个自内向外的过程。在其自然的发展序 列中所展开的固有的规定性都包含于文化体系之内。其次,文化发 展具有确定性。源自于某种文化基调的文明不管在怎样不同的自然 转引自文化帝国主义汤森林著,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9 3 页 引自历史哲学) 黑格尔著,三联书店1 9 5 6 年敝,第9 5 页 又1 七明日j 霸绞发艘 条件与人文条件中做出了怎样巨大的改变,其作为本义文化的自我 发展却仍会按它既定的轨道前进,并有预定的方向。它所依靠的是 以人的类的延续为载体的集体无意识的支持,是文化发展作为本质 先于存在的运动模式的必然结果。再次,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文化 发展的这种由内向外的展开使得文化发展本身就具有连续性。每一 个阶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