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探讨了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考虑到动结式涉及的内容多 而且复杂。因此本文将讨论的对象限定在不带“得”的动结式全文共分四章。 在综述动结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判定标准是这一专题研究的关 键,使动用法的衰落、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结合程度是必须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 后世的动结式主要来源于先秦两汉汉语的连动式,考虑到魏晋六朝时期使动用法衰落并 不明显,同时。v j 与“”结合尚不紧密,因而此期。v t 蝴”绝大多数仍为连动结构或动 词同义连用,但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用例。如“v 。败”格式 魏晋六朝时期表动作完成的句法格式有两种:( 1 ) “v + o + v 铲”格式。( 2 ) “v l + v 宪” 格式。对于格式( 1 ) ,看作主谓结构较为妥切理由主要有两条:1 在。v t 帕”和“v 完” 之间经常可以插进副词,说明。v 完”具有谓语动词的功能。2 “毕、已、竟、讫1 在魏晋 六朝时期还有较强的实词义,与“v 一+ o ”结合并不紧密,有些“v 完”之前甚至可以出现语 音停顿,单独成一句对于格式( 2 ) ,需分别看待,“v + 竟一、。v + 毕一、。v + 讫”分析为主 谓结构较为合宜,对于。v + 已”,似乎没有足够的证据否认这种格式为动结式的结论。 如果严格遵循动结式的判定标准,魏晋六朝的。v ,+ c 件”格式还是难以看作动结式, 至少难以说是典型的动结式。但此期这种格式中“v 2 ”为“倒、落、熟”时,前面插入时间 副词或连词的用例较为少见,本文倾向于将这些格式看作是动结式的早期用饲。 魏晋六朝时期是使成动结式的萌芽期,主要是两种情况:1 由使动用法在此期已极少出 现的动词( “怒”、“败”、“堕”等) 充任“”。2 由失去使动用法的部分形容词( “明“烂”、 。净”等) 充当动结式的后项成分。此期非使成动结式有所发展,也分为两种情况:补语语 义指向动作本身( 如“坐定”、部分“v + 已”格式) 与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发出者( 如。惊 觉”、“长大”等) 。 关键词:动结式连动式 。v 完4 表示动作完结的动词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t b ev e r b - c o m p l e m e n ts t n g t u r e ( v cs t r l 】c i a t r e ) w i t h a h i s y 硫a i 弘卵c c t i v c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 m a n y c o n t e n t w h i c h t h e t y p e i n v o l v e s m o r e o v e r t o b e c o m p l e x ,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d i s c u s st i o b j u c td e f i n e di nt h ev c s t r u c t u r en o ti n c l u d e “得” t h ef u l lt e x t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p r e f e r s i l l c t y p er e s e a r c h i n t h es u m m a r y 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 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f o u n d a t i o n , f o r m u l a t e st h es t r i c t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i s 出i ss p e c i a ls t u d yk e y , t h ed e c l i n eo f c a u s a t i v ea n d t w og l a m l n a r s l 耐t m i o nd e g r e em u s tb e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l a t e rv cs t r u c t u r em a i no r i g i nt o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a n dt w oh a r tc h i n e s es e r i a lv e r b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c a u 幽e i n t h e w e i j i n s i x d y t l e s t i c s t i m e i s n o t o b v i o u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h eu n i o no f v i ”a n d “v 2 s t i l lw a sn o tc l o s e t h u st h i st i m et h eo v e r w h e l m i n gm a j o r i t yo f v 1 + v 2 s t i l lu s e df o rt h es 痂i 恸o ft h ev e r bs y n o n y m yc o m p a n y b u tt h i st i m ea l s oa p p e a r e dm i n o r i t y v i s i b l ef o rv cs l l l l c u f f e ,l i k e 。辑败- f o r m t h es y n t a xf o r me x p r e s sm o v e m e n tc o m p l e t e si nt h ew e ij i n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t i m e i n c l u d et w ok i n d s :( 1 ) “v l + o + v o , , f o r m ( 2 ) “v l + v f o r m r e g a r d i n gt h ef o r m ( 1 ) r e g a r da s t h e 鲫b j e c ta n dp r e d i c a t es h l i c t i | r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i ss u i t a b l e ,t h er e a s o bm a i n l yi n c l u d et w o :1 t h e a d v e r bf r e q u e n t l ym a yb ei n s e r t e db e t w e e n v l + o a n d v 先竹,e x p l a i n e d v 耄 h a st h ep r e d i c a t e v e r bf u n c t i o n 2 “毕、已、竟、i 乞 a l s oh a sas t r o n g e rs u b s t a n t i v a lm e a n i n gi nt h ew e ij i ns i x d y n a s t i e st i m e ,t h eu n i o no f “韩手o a n d “矿j 宣话n o tc e r t a i n l yc l o s e ,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p a u s eb e f o r e s o m e 、,完。e v m a ya p p e a a n db e c o m e sas p e e c h r e g a r d i n gt h ef o r m ( 2 ) i t m t l qh e s e p a r a t e l yr e g a r d e d , i ti ss u i t a b l et oa n a l y s et h e v + 竟”“v + 毕”、“v + 讫 f o rt h es u b j e c ta n d p r e d i c a t es t r u c t u r e r e g a r d i n g “v + 已”w e d i d n o t h a v e e n o n g h e v i d e n c e t o d e n y t h i s k i n d o f f o r m a s v cs l r u c t u m i f 甜m l yf o l l o wt h ev cs t r u c t u r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 , 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r e g a r d 吖l + o + v , s t r u c t u r ea sv c 硝n k “己a tl e a s ti ti sn o tt y p i c a lv cs 奸呱:m w h e ni nt h i si s s u eo f t b ek i n do f f o r m 氇“饼,落,熟气口l ci n s 枷o qt i m ea d v e r b o r c o n j u n c t i o nb e f o r e “v ,i s 撇。t h i sa r t i c l e f a v o r st or e g a r d st h e s ef o r m sa st h ee a r l ye x a m p l e so f v cs t r u c t u r e t h ew e ij i ns i xd y n a s t i e st i m ei st h es e e d t i m eo f c a u s a t i v ev cs t r u c t u r e ,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t w o k i n do fs i t u a t i o n s :1 v e r b st h a t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a u s a t i v er a r e l ya p p e a r s ,s u c ha s “怒”、“败”a n d “堕”础t i p o s i t i o n v :”2 s o m ea d j e c t i v el o s e sc a u s a t i v e ( s u c ha s “明”、“烂”、。;9 a n d o n ) a c ta st h el a t t e rc o m p o n e n to fv cs t r u c t u r e i nt h i sp e r i o dt h en o 删v e v e r b - e n m p l e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a l s od e v e l o p e d , a l s od i v i d e si n t ot w ok i n do f s i t u a t i o n s :c o m p l e m e n ts e m a n t i c sd i r e c tt h e m o v e m e n ti t s e l f , s u c ha s “坐定”a n ds o m c “v + 已f o r m ;c o m p l e m e n ts e m a n t i c sd i r e c tt h ea c t o r , s u c h 鲢惊觉”锄d “长大竹 k e y w o r d s :t h ev 棚p l e m e n ts t r u c t t n e ,t h es e r i a lv e r b o 唧,誓e 怕协懿舯礴删朋抽哦蛔m 蛐搬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差蠢趔 日期:巡,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删 日期;巫竺! 前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汉语语法的研究,在上古时期即已初现端倪,孙良明先生在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 增 订本) 串指出,旱在墨经、萄子正名 、大戴礼记夏小正 中即已出现语法分析的萌 芽,虽然这种分析与哲学尤其是逻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语言学研究 直至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 的出现,一直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难以得到真正意义 上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同样如此。文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法体系的初步建立, 虽然自文通面世之日起,各种批评声即纷沓而至,但应当承认,文通对中国古代语法 学研究成果是有着总结意义的。9 建构一部完整的汉语语法史,应建立在对断代语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徐复先生在为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所作序中说:“事实上,由于语法的渐变性质,不同的时代必然会产 生许多差异。因此,缩小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对不同时代的语法差异进行各别的研究,以 揭示它们的时代特色,就成了深化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就 是对语法现象进行断代的研究。”o 对古代汉语各个时期语法演变规律没有深入的研究,就不 会有可靠的汉语语法史。 早期系统的断代语法史的研究,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管燮初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 为代表,其后较有影响的断代语法研究专著则有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1 9 8 1 年第l 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版) ,志村 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江蓝生、自维国译,中华书局,1 9 9 5 年第1 版) ,冯春田近 代汉语语法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版)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 印书馆,2 0 0 4 年第1 版) 等。与上古、近代语法研究相比较,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稍显薄 弱,柳士镇先生曾称这种现象为。两头热,中问冷”。近年来诸多学者投身于中古汉语语法研 究领域,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上古向近代过渡的枢纽,中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还 应该加强 断代语法研究有两条路子:专书研究和专题研究专书语法研究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逐 渐为学界重视,高小方先生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中( 语法学史料部分,2 1 1 2 1 2 页) 详细列举近六十年来专书语法研究专著,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 1 9 0 0 - - - 2 0 0 0 ) ( 孙 力平编,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1 2 月第l 版) 也较为详尽收录了专书语法的单篇论文,可参 看早期断代语法专题研究较有影响的是刘世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 中华书局, 1 9 6 5 年第l 版) ,其后产生较大影响之作不多,与专书语法研究比较,断代语法专题研究成 果数量不多 这方面的研究可参看( 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侯精一、施关淦主编,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第1 版,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 增订本) ,孙良明着,商务印书馆,2 0 嘶年1 1 月第2 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版,序第2 页 1 动结式啡为语法研究的一个专题,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引起学界关注。近年来更是吸引 了很多学者的眼光汉语动结式的产生,是汉语语法结构逐渐趋于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动结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汉语语法演变的深层认识。但由于动结式至今还是一个内涵不 十分明确的范畴,涉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所以至今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尚滩以说得上完善, 有待继续深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 详见本文第一章) 出于上述因素,我们选择魏晋六朝时期 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期待能对这一专题研究有所拓展。 二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研究材料的甄别及选取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洪诚先生曾撰关于汉 语史材料运用的问题一文( 收入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版) ,程湘清 先生作写在前面识语史专书研究方法论一文( 收入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 印书馆,2 0 0 3 年第1 版) ,二位先生对汉语史研究中语科的选择问题均有过精到的论述。关 于本文选择的语科,我们大致在三个方面有所考虑: 1 中古史书 ,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当然以接近口语的作品为首选,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 骈俪之文兴盛,用口语写成的散文很少。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中士传世文献不多。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选择史书语料作为研究材料,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部分文献量大,其中也不乏 反映口语的材料。是研究此期汉语无法回避的文献材料我们主要选取五部中古史书作为调 查对象:三国志,后汉书、宋书、魏书、南齐书。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首先依据制定的动结式判定标准,对 连动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连动式是指构成连动式的两个动词相连不紧密中间可 以有停顿或被连词“而”儒开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两种格式: 2 1v ”o + 啪 ( 1 3 ) 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左传桓公五年) ( 1 4 ) 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2v t l + 而+ v 一之回 ( 1 5 ) 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 左传成公十六年) ) ( 1 6 ) 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绞而杀之( 战国策齐策六 ) ( 1 7 ) 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呢而益妇人田( 国语 晋语) 狭义连动式是指构成连动式的两个动词紧密相连,中间一般不插入任何成分的连动式, 包括下列几种格式: 2 3v t l + 而( 以) + v ;o 之 这种连动结构中后一个动词是前一个动词产生或引起的结果,前后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 作行为在语义上有因果关系。 ( 1 8 ) 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韩非子难一 ) ( 1 9 ) 匠人所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2 4v t + v d - s o 这种连动式由于动词的及物性特点,一般要求带宾语,两个及物动词分别与宾语构成动 宾关系即共有一个受事宾语。 ( 2 0 ) 庄公走出,裔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 战国策楚策四 ) ( 2 1 ) 商臣作乱,遂攻杀成王( 韩非子内储说) ( 2 2 ) 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 2 3 ) 魏囚杀怀君( 史记卫康叔世家) 2 5v t + v 。舻 ( 2 4 ) 【v 。+ 败 齐侯伐卫,战败卫师(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汉兵射败之( 史记大 宛列传) ( 2 5 ) v ,+ 灭】余姑剪灭此而朝食( 左传成公二年) 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史 记司马迁传 ) 故不烧灭之( 论衡佚文 ) ( 2 6 ) c v + 碎】葬日:“君嫌其价耶? ”遂棰碎之。( 汉书王莽传) ( 2 7 ) v 。+ 绝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尚书甘誓) 去辄烧绝 据赵长才( 2 0 0 0 ) 的研究上古时期用。而”连接两个行为动词的广义连动式类型十分丰富,各种行为 动词和大部分状态动词都能进入这种旬式,作为举例性质t 我们仅列举两种格式说明甸题 以下数倒皆引自吴福样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一首届汉语语言学国 际讨论会文集 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蒋绍愚( 1 9 9 6 ) 先生根据动词的 语法功能。认为先秦西汉时期诸如。败、灭、伤,绝”等应看作是外动词粱银峰( 2 0 0 6 ) 认为,。对于灭, 乱,绝这些中问语态动词,究竟看作不及物动词还是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目前是有争论的,且 看作是不及物动词赵元任( 1 9 7 9 s3 1 2 ) 说有些动词的动作方向好象是两头的,最好认为它们是不及物 动词而不是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比如门已经开了,可以认为开是不及物动词,最花儿已经 开了的一样”我1 f 】同意赵先生的看法 1 6 栈道。( 史记高祖本纪 ) ( 2 8 ) 【v t + 伤】太子与饮,以刃刺伤王后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乃击伤大将军。 ( 史记李将军列传) ) 与屠争言,砍伤屠者。( 汉书游侠传) 对于这类结构,有学者认为就是动补结构,如余健萍( 1 9 5 7 ) 、周迟明( 1 9 鼹) ,杨建国 ( 1 9 5 9 ) 、潘允中( 1 9 8 0 ) ,王镁( 1 9 8 2 ) ,何乐士( 1 9 8 4 ) 、张显成( 1 9 9 4 ) 他们认为动补结 构在先秦已经产生。如潘允中( 1 9 8 0 ) 说:“结果补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昵? 一般说来,先秦 时期较流行的是使动用法,至于动词后面带结果补语的用例还不多见。但是一种语法结构的 产生,决不会是突然而来的”潘先生举。扑灭”( 尚书盘庚) ,“剿绝”( 尚书甘誓) 、“殛死” ( 尚书洪范) ,“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 ,“走出”( 韩非子内储说) 、“坐定”( 战国策燕策) 、 。充满”( 吕氏春秋当染) ,“战败”(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作为先秦时期结果补语的萌芽例 证上述学者主要以语义分析作为判定动补结构的标准,即一个动词连用的形式,只要“后 一个是前一个所表示的行为的结果”( 潘允中,1 9 8 0 ) ,即可看作是动补结构。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先秦两汉的。v n + v 1 n - i o ”格式都还不是 动补结构,应看作并列结构。因为这种结构的后项动词在先秦两汉时期使动用法比自动用法 多,后项动词与其后的宾语仍然构成动宾关系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太田辰夫( 1 9 5 8 ) 即 认识到这一点,这一结论逐新得到学界的认可,志村良治( 1 9 8 4 ) 、梅祖麟( 1 9 9 1 ) ,蒋绍愚 ( 1 9 9 9 ) 、吴福祥( 1 9 9 9 ) ,粱银峰( 2 0 0 1 ,2 0 0 5 ) 等均认为这种结构是连动结构。 2 6v t + v ; 这类连动式由他动词和自动词并列而成,由于自动词具有不及物性,这类连动式可以不 带宾语,如: ( 2 9 )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速。”( 韩非 子难一) ( 3 0 ) 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醉。(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3 1 ) 孔子食饱乎? ( 论衡感虚) 这类连动式如果带受事宾语,只有他动词和宾语发生动宾关系,而自动词无法和宾语发 生关系,所以宾语总是位于两个动词之问。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如: ( 3 2 )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韩非子难二) ( 3 3 )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 战国策魏一) ( 3 4 ) 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在动结式产生时问上,“先秦说”已不为大多数学者接受,但仍有学者坚持“先秦说”, 如曹国安( 1 9 9 8 ) 、张显成( 1 9 9 4 ) 等 先秦两汉的很多连动式结构( 如2 1 2 5 所举之例) 中v 一般是及物动词,可以是 及物动词,也可以是用作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o 是它们的共同宾语。从动作发生的时间 先后来看,v ,在前。在后,两个动词按照时间顺序性原则捧列起来但它又与一般的连动 结构( 如例( 1 ) 和例( 2 ) ) 不同:v ,是发生的原因或方式,v 2 是作为v - 的结果或状态出 现的,两者在语义上含有互相说明的关系,这些连动结构已经包含了两个动词复合化为一个 动词的因素。 1 7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汉语的“v 。+ v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动式直接继承先秦两汉而来, 点,为方便和前期比较,依照第二节体例举例如下 & 1v 。- o + v d 0 这种格式的连动结构先秦两汉非常普遍地运用。 的比例明显减少。如: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使用,但其出现 ( 3 5 ) 军主郑俱儿望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