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删 a b s t r a c t l o g i ch a sb e e no fg r e a tv a l u et oa l lt h es c i e n t i f i cd i s c i p l i n e ss i n c ei t sb e g i n n i n g l o g i s t i cm e t h o d o l o g yh a sb e e na p p l i e di na l ld i s c i p l i n e sa n de v e nl o g i cp a r s ei si n i t s p r i m e w h e ni tc o m e st ol o g i c ,e s p e c i a l l ym o d e m l o g i c ,t h es t u d yo ns u b j e c t sh a sb e e n r a r e l yt o u c h e du p o n t h r o u g ht h es t a t i s t i c sa n da n a l y s i so fs o m es p e c i a lp e r i o d i c a l sl i k e ( s t u d i e si nl o g i c ) ,p h i l o s o p h yt r e n d s , l o g i ct e x t b o o k ) ) a n do t h e rb o o k s , t h i s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i n t ot h er e a s o n sf o ri g n o r i n gs u b j e c t st of m dt h ev a l u eo fs u b j e c t si nl o g i c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 ,t h i sp a p e ra l s oe x c e r p t st h el0 0 0 0 w o r d sf r o mt h es t a r to f w o f t o t e m ) ) i no r d e rt ob o t hv e r i f yt h et h r e ek i n d so fs u b j e c t sa n dt og r a s pt h eg e n e r a lu s eo f s u b j e c ta n dv a r i a t i o n i ti sf o u n do u tt h a ts u b j e c t ,h o l d i n ga n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m i g h tb e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l o g i c o fc o u r s e ,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b r o u g h tb ys u b j e c t t oin e e dt ob e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do n s c o n c en e v e rt r e m b l e si nt h ef a c eo fp r o b l e m s , i n s t e a d ,p r o b l e m sp r o m o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 k e yw o r d s :l o g i s t i c s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u b j e c t ;v a r i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绪论“”1 一、问题的发现与研究现状l 二、研究目的1 三、研究方法2 四、本文的结构3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一5 第一节期刊文章统计与主体研究情况5 一、逻辑学研究所发表文章的类型学分析5 二、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所发表文章的类型学分析”9 第二节忽视主体研究的原因分析1 0 一、从统计情况看逻辑学的热点1 0 二、忽视主体研究的原因分析1 2 三、主体在逻辑学中的重要价值1 6 本章小结18 第二章主体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2 0 第一节主体概念2 0 、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朴素概念2 0 二、哲学中的主体概念2 0 三、语言学中的主体概念2 2 四、逻辑学中的主体概念与逻辑主体2 5 第二节传统逻辑学中的主体类型2 6 、名词充当主体2 6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摹状语充当主体2 7 三、关系项充当主体2 7 本章小结2 7 第三章主体及其变异的实验考察2 9 第一节主体语言表达式的统计2 9 第二节已有主体类型验证3 2 一、名词主体3 2 二、摹状语主体3 2 三、关系项主体3 2 第三节光杆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3 3 一、光杆主体统计3 3 二、光杆主体的语义类型3 3 三、光杆主体的变异情况3 4 第四节摹状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3 5 一、摹状主体统计3 5 二、摹状主体的语义类型3 7 三、摹状主体的变异情况4 l 第五节复合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4 2 一、复合主体统计4 2 二、复合主体的语义类型4 2 三、复合主体的变异情况4 3 本章小结4 4 结语4 6 参考文献5 0 附录一5 2 附录二5 4 致谢6 2 目录 独创性声明6 4 绪论 一、问题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绪论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逻辑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代逻辑学的教 材、专著、论文集和学术期刊中,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主体 ( s u b j e c t ) 问题。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然而,思维离开思维的对象,其本身 便无从谈起。正是主体承载着思维和推理对象这一重要功能。于是,我们便带着 对上述现象的兴趣和疑问,开始了自己的逻辑学学习和思考。对此,我们查找了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逻辑学教材、逻辑学学位论文以及逻辑学学术期刊。下面,以 中国知网仅仅搜录的两种逻辑学期刊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主办) 和哲学研 究逻辑学专辑( 中国逻辑学学会主办) 已刊各期为对象,分析它们刊发的文章, 旨在洞悉相关研究现状,同时映证我们的发现。 二、研究目的 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思维通过语言来呈现。因此,这门科学需要以语言为 材料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众所周知,逻辑学是关于思维模式和推理形式的科学, 它关注包括使用者在内的所有因素,包括主、客观因素和环境因素( 语境圆) 。离 开主、客观因素中的任何一方,与命题( p r o p o s i t i o n ) 对应的任何句子( s e n t e n c e ) 的意义都不可能完整。离开语境,许多句子的意义都不确定。就语言而言,句子 是语篇话语的最小自足单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一是:立足于句子,研究在句 子( 命题) 中的逻辑主体( 1 0 9 i cs u b j e c t ) 及其变异,归纳主体及其变异的类型, 分析这些类型的特点。 近年来,逻辑学大多关注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和命题的组成要素之一谓 。关于s u b j e c t ,学术晃常见的翻译是:主词、主辞、主格、主语和主体。本文采用“主体”,该术语在命题中 同“谓词”( p r e d i c a t e ) 对立。 m e y , j p r a g m a t i c s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1 p2 3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 p r e d i c a t e ) ,忽视命题的另一个组成要素主体。此处,有两点须要说明:第 一,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以命题为基础;离开命题,推导或者证明命题之间的逻 辑关系就无从谈起,现代逻辑的许多分支学科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将命题 作为自己推理和演算的初始点。第二,研究命题,就须要探讨命题的构成。因此, 不能只研究谓词,而不研究与其对应的主体。顺便指出,西方哲学和逻辑学建构 和发展的前提之一是,思维的对象确定,所以人们只须要关注思维对象主体 的特征( 谓词) 即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么,我们思维或者认知的对象确 定吗? 大家知道,思维和认知的对象是世界和人。世界由哪些要素构成,人何以 为人? 哲学在不断追问自己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发展自身,就可证明:我们思维的 对象还不确定,还有许多待解之谜。如果此处的观点成立,那么逻辑学只关注谓 词和命题与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规律,就有失偏颇了。质言之,只有厘清思维 的对象,才可能弄清思维本身。据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二是:通过逻辑主体 及其变异研究,拓展逻辑学研究工作的初始点由命题推至命题的结构要素主 体和谓词,为该学科的发展寻找新的空间。当然,本文只考虑主体,而且是初步 的,甚至仅仅能提出问题。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三是:通过逻辑主体及其变异研究,从语言切入, 力争初步勾勒整体性的人的生活世晃,为语言哲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 力量。2 0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出现了一个重要流派日常生活批判。此处 的“日常生活”指人的生活世界。可是,学者们却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目的而研究 生活世界的某一局部,基本上无人关注其整体。对此,本课题探索逻辑主体及其 变异,旨在粗线条描绘生活世界。 三、研究方法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i m i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嗍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 0 0 5 年。 绪论 第一,运用统计方法,以事实说话,为我们的理论观点提供支撑; 第二,对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反思,不局限于逻辑学,而是以逻辑学为基 础,适当考察分析性语言哲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研究情况。 第三,在现状反思和统计的基础上,对我们的论题进行理论思考。也就是说,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顺序是:从理论到实证统计,再到理论反思和建构。 四、本文的结构 本文由3 个板块构成,它们是“绪论”、“正文”和“结语:主体及其变异研 究的理论思考”。 在“绪论 中,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的“问题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研究目 的 、“研究方法 和“本文的结构”。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它包括以下3 章: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这一章将解决3 个问题:第一,通过 对中山大学主办的逻辑学研究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哲学动态逻辑学专 辑创刊以来发表的所有文章的统计,发现现代逻辑学的研究热点,揭示忽视主 体这一现象;第二,借助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分析哲学反对心理主义的原因, 分析现代逻辑学忽视或者躲避主体这一论题的原因;第三,从主体对命题、命题 对现代逻辑学的价值出发,证明主体在逻辑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凸显主体研究的 必要性。 第二章,“主体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从“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朴素概念”出 发,经过“哲学中的主体概念 、“语言学中的主体概念”和“逻辑学中的主体概 念”3 步,提出本文的关键观念“逻辑主体 和“主体变异”。须要指出,此处我 们之所以专门谈到“哲学中的主体概念 ,是因为希望说明,我们的主体概念同哲 学,比如认识论中的“主体概念不同;而探讨“语言学中的主体概念”,原因在 于:近年来,语言学,尤其是其分支学科语义学和语用学对主体的研究比较细 统计文章来自中国知网“期刊大全”中的“逻辑学”类。 。其实,现象学也处于同样原因而反对心理主义,并且将其从逻辑学中排除。对此,可参阅:胡塞尔逻辑 研究纯粹逻辑学导引( 第一卷) 口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6 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和深入,在语言事实的搜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我们有所启发。科学须要继 承,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传统逻辑学的主体及其类型研究感兴趣。坦率地说,就 主体而言,逻辑学应该站在现代逻辑学的高度上,同时回到传统逻辑学的研究基 础,进而开展我们今天的主体研究。 第三章,“主体及其变异的实验考察”。这一章首先选取狼图腾第一章以 及第二章的一部分,共计1 0 0 0 0 多字,进行统计和分析。目的如下:第一,验证 传统逻辑学的“名词主体”、“摹状语主体”和“关系项主体”3 类主体;第二,依 据统计所得的2 5 0 多个主体表达式,以“光杆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 、“摹状主体 的类型及其变异”和“复合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 为核心,比较系统地分析各类 主体,为“结语:主体及其变异研究的理论思考 提供数据支撑。 “结语:主体及其变异研究的理论思考”的核心任务是:第一,总结全文; 第二,对主体的研究进行理论反思;第三,对主体研究提出可能的路径;第四, 将主体及其系统不仅定位于思维、判断的对象,而且定位于人及其世界的描摹, 从而为将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界面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一个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研究现状的考察。 本章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两种逻辑学研究的专业期刊由中山大学主办的 逻辑学研究( 2 0 0 8 - - 2 0 1 1 ) 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哲学动态( 逻辑研究专辑) ( 2 0 0 1 、2 0 0 3 ) 的全面考察,求证现代逻辑学忽视主体研究这一观点;同时,分 析出现忽视主体现象的原因以及研究主体的必要性。 第一节期刊文章统计与主体研究情况 一、 逻辑学研究所发表文章的类型学分析 在分析之前,让我们来看看逻辑学研究创刊以来发表的文章: 至q 鲣生筮= 翅( 9 篇) ;。在动态认知逻辑中融合观察与内省( 英文,约翰范 本特姆) 、创造非存在物初探( 英文,格拉汉姆普利斯特) 、断定、否定、承 诺、资格与不相容性( 以及一些推论) ( 英文,戈莱格莱斯特尔) 、涵义语义与 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 周北海) 、直言推理系统( 张清宇) 、多值逻辑 与语义赋值博弈( 陈招万、郭佳宏) 、组合原则( g f f 崇礼) 、塔斯基的真理定 义与物理论( 王文方) 、从现象学角度看佛教因明中的遮诠问题( 倪梁康) ;2 0 0 8 年第二期( 7 篇) :卢卡西维茨逻辑和菲尼蒂融贯性标准的近期发展( 英文,丹尼 尔孟迪奇、模糊对象和模糊性的逻辑( 英文,奥拉夫阿歇姆) 、从邻域语 义学的观点看否定( 英文) ( 余俊伟) 、有限全序语义和广义皮尔斯律( 刘壮虎) 、 知识蕴涵逻辑系统( 杜国平) 、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 张家龙) 、论 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郑伟宏) ;2 0 0 8 年第三期( 8 篇) :古典对当方阵和广义 量词( 英文,达格威斯特斯塔尔) 、动词体的球态语义学( 英文,阿赫提一维 科皮尔塔瑞南) 、一个关于非直谓语句的逻辑系统( 英文,苏国鑫) 、一个含 有原子的自然模型( a ) ( 李娜) 、自然语言时态句型的模态l a m b e k 演算( 刘 冬宁、汤庸) 、从逻辑哲学看模糊逻辑的形式化( 桂起权) 、深入地思考,做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英文,陈波) 、第八次中国逻辑大会综述 ( 刘新文、夏素敏) 。 圣q 鲤生箍= 翅墨簏:以言行事观念下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英文, 约翰克思斯) 、o k 库:为解决s a t 问题引入的整体研究平台( 英文,奥立弗库 曼) 、萨奎斯特逻辑的格( 裘江杰、周北海) 、走向模型论的模态逻辑( 马明 辉) 、一个多值逻辑的一阶谓词系统( 霍全书)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 性问题( 汤铭钧) 、范本特姆 书介( 高东平、刘新文、 郭美云) 、从分析的角度看意向性塞尔 评介( 刘叶涛) ;2 0 0 9 年 第二期( 9 篇) :数学真理的问题( 英文,丹尼尔麦克佩斯) 、可数图灵理想 的恰对和一致上界( 英文,王玮) 、建构第一人称信念逻辑的一致性难题r ( 英 文,卞拓蒙) 、概称句推理与排序( 张立英) 、( i f 多值逻辑及博弈语义( 陈招 万) 、关于虚构对象的合取创造主义( 徐敏) 、“中国逻辑 名称困难的辨析一 一“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 崔清田) 、名学、辩学与逻辑( 曾祥云) 、 “语言学和逻辑学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夏年喜) ;2 0 0 9 年第三期( 1 0 篇) :一个匹配生成更新语义的条件句系统( 英文,李小五) 、偏好变化的一个 量化模型( 英文,刘奋荣) 、非良基集合的外延公理( 英文,李娜、杜文静) 、 基于广义谢弗竖的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 唐芳芳) 、面向汉语认知与功能特征 的语法逻辑( 聂文龙) 、 论概率和归纳( 徐英瑾) 、苟子推类 思想探析( 张晓光) 、 的“类”观念( 黄伟明) 、“当代中国逻辑学史 学术研讨会综述( 曾昭式、陈小青) 、“国际逻辑会议l o g i c 2 0 0 9 ”会议综述( 王 玮) ;2 0 0 9 年第四期( 8 篇) :一个用于表达因果关系的a t l 的扩展( 英文,刘 虎) 、因果推理中的亚决定性( 英文,张奇翼) 、汉语语用标记语与规约含义 ( 英文,冯光武) 、模态逻辑典范框架的生成子框架( 裘江杰) 、论模态逻辑的 集合论语义( 史瑕) 、塔斯基:语义性真理论与符合论( 李主斌) 、第八届逻辑 与认知国际会议报道( 英文) ;“纪念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 0 周年大会”记略( 杜 国平、邹崇理) 。 星q ! q 生筮二翅z 簋:相干否定与经典否定( 埃德温马莱斯) 、线性时 6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态逻辑的决策问题复杂性( 马克雷诺兹) 、形式化量子力学不必使用量子逻辑 ( 卞拓蒙) 、塔斯基定理的一种推广( 熊明) 、中国古代从“类 范畴到“类 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张晓芒) 、“正名”视野下的 ( 何杨) 、第二。 届“逻辑、理性与互动 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郭美云、邹明灼) ;垒q ! q 刍e 筮三 翅垒簋:l r 度中完备链的存在性( 英文,喻良) 、c e 的w t t 一度中的下确 界( 英文,陆宏) 、分次模态传递框架类( 英文,马明辉) 、祈使句和逻辑( 英 文,琚凤魁) 、索引词及其语义兼谈汉语中的“我和“自己 ( 王莹莹、 潘海华) 、看法与论证( 陈家映) 、论弗雷格的“真之收缩”思想( 彭媚媚) 、 保证知识论与基督教信念( 榻庆文) 、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奋 荣) ;至q ! q 箜筮三趣墨簋:辅助变元之于命题与量化布尔公式的作用( 乌维布 贝克、汉斯克莱那布吕宁) 、层次图( 混合h o r n ) 公式的部分极大可满足性 ( 埃瓦尔特施佩肯梅尔、史蒂凡珀尔舜) 、博弈论中重复可允许算法的认知 分析( 崔建英) 、广义量词的相关性质研究( 张晓君) 、真值条件内容非实在 论( 周振忠) 、论现象概念解析当前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 ( 王晓阳) 、台湾六十年( 1 9 4 9 - 2 0 0 9 ) 逻辑学研究( 王文方) 、逻辑现代化:今 天的理解与实践王宪钧先生诞辰1 0 0 周年纪念大会逻辑现代化专题研讨侧记 ( 邢滔滔、周北海) ;窒q ! q 生筮四翅垒簋:语境同义性逻辑( 英文,文学锋) 、 论证的基于标记的论据状态( 英文,吴伊宁、马丁- 卡米那达) 、连续统问题 与q 猜想( 郝兆宽、施翔晖、杨跃) 、概念语义与弗雷格迷题消解( 周北海) 、 三值量子逻辑进路探析( 陈明益) 、论克里斯平怀特的扩充论证( 周振忠) 、 作为程序与属性的论辩术析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视角的差异解读( 谢 耘) 、中国当代归纳逻辑研究概况( 任晓明、李章吕、程献礼) 、纪念金岳霖先 生诞辰1 1 5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综述( 严中军) 。 窒q ! ! 生筮= 翅z 簋:非形式逻辑及其早期历史发展( 英文,安东尼布 莱尔) 、非形式逻辑与演绎主义( 英文,拉尔夫约翰逊) 、基于论证型式应用 的论证挖掘( 英文,道格拉斯沃顿) 、论证的形式模型概述及其在哲学上的应 用( 英文,亨利普拉肯) 、一个带有事务管理的动态偏好逻辑( 英文,郭美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云、熊作军) 、哥德尔的一阶逻辑完全性证明的原始版本( 英文,孤鹤) 、哪里 的天空在下雨? ( 英文,张瑛) ;至q ! ! 生差三翅( 垦簋b 状态相似性与流量限制 模型( 查飞、刘虎) 、一类命题逻辑的一般弱框架择类语义( 冯棉) 、论p r i e s t 对s o r i t e s 悖论的模糊解悖方案( 王文方) 、不可超越的无穷:关于直谓性和后 继公理的关系( 刘静贤) 、社会群体中的偏好逻辑( 梁真、何向东) 、旧证据 问题:一种动态的消解方案( 马文俊、熊卫) 、一个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眼中的框 架问题( 徐英瑾) 、从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看偏好一刘奋荣 评介( 郭美云) ;至q ! ! 生筮三翅z 簋:将郭店楚简( 语丛1 ) 作为早期中国分析 哲学和概念分析杰作的解读( 英文,何莫邪) 、中国古代的推理模型( 英文, 刘奋荣、谢立民、范丙申) 、墨子逻辑的基本概念( 英文,蒂埃里卢卡斯) 、亚 里士多德和墨家的逻辑和语言概念( 英文,刘敢j l )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中国古 代的有效推理( 英文,杨武金) 、墨家逻辑推理模式的新解释( 英文,翟锦程) 、 中国逻辑史的五个问题( 英文) ;星q ! ! 生箍四翅! ! ! 簋:( ( s y m ( f ( n ) ) 上最终 无不动点且最终不同的集合( 林渊雷) 、 b u l l 定理一个证明的注记( 裘江杰) 、 时态数据库属性推理的类型逻辑( 刘冬) 、说谎者悖论及其相关悖论的一种解 决( 薛平) 、试论语义悖论的弗完全理论( 李惠华、王文方) 、论整合推理的 认知与跨文化实证研究的可能途径( 赵艺) 、内涵逻辑发展的新趋势一应用逻 辑系列 一书简介( 朱建平) 、国外逻辑学习软件初探兼 谈国内逻辑学习软件情况( 李娜、孙雯) 、今日逻辑教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田 立刚、赵鹏) 、逻辑、语言和哲学讲习班与研讨会综述( 琚凤魁、王彦晶) 、第 3 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综述( 陈超) 。 统计结果是:逻辑学研究从2 0 0 8 年到2 0 1 1 年,共发表1 2 5 篇学术性文章。 其中,流派研究方面的文章3 0 篇,最多;然后,依次是逻辑推理2 9 篇,谓词研 究1 8 篇,会议综述1 3 篇,命题函项之间关系研究7 篇,真值研究7 篇,逻辑系 统建构5 篇,宗教逻辑研究3 篇,交叉研究3 篇,主体研究3 篇,书评2 篇;研 究最少的是逻辑的形式化研究1 篇,应用逻辑1 篇,名人访谈1 篇。显然,主体 研究不被重视。须要说明,主体研究尽管有3 篇文章,但也仅仅是涉及主体研究。 r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二、 :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所发表文章的类型学分析 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是一种增刊性质的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在目前的 : 中国学术界并不被重视。之所以将其作为我们的统计对象,是因为中国逻辑学方 面的专业刊物太少,而且它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具有一定说服力。 星q q ! 生( 2 5 篇) :一个关于意图后承的逻辑( 周北海、刘壮虎) 、入一演算 与垂直线定理( 郝兆宽) 、古典谓词归纳逻辑的构造( 熊明) 、用认知逻辑刻 画简单枚举法( 熊立文) 、二重命题逻辑系统bh ( 许涤非) 、人工智能的逻辑 极限( 刘晓力) 、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和符号学2 0 0 0 年学术讨论会简述、非 单调性问题与自认知逻辑( 刘奋荣) 、自动推理: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费定 舟) 、辛提卡语言博弈理论分析( 唐晓嘉) 、自然语言模糊量词的蕴涵问题研讨 ( 张乔) 、对“可以 规范命题的逻辑分析( 康巧茹) 、法律解释一裁判规范的 正当性证明( 张继成) 、形而上学体系的逻辑构造( 杜国平) 、墨家辩学与逻 辑( 王左立) 、论墨经逻辑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杨武金) 、( p e i r c e 逻 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张留华) 、 读后( 张斌峰) 、 逻辑的内在机制与研究对象兼评 ( 黄华新、胡龙) 、批判 西方的“歧义谬误”评布莱克、柯皮、巴克尔、唐斯的观点( 黄展骥) 、逻 辑真理与分析性、必然性( 孔红) 、外国大学逻辑课程的设置及其启示( 武宏 志) 、论理工科院校逻辑教学的必要性( 陈树文) 、传统逻辑教学中的旁征博引 ( 郭芙蓉) 。 窒q q 墨生丝簋:一个关于常识推理的基础逻辑( 周北海、毛翊) 、以广 义析舍和存在量词为初始符号的一阶系统( 刘新文) 、弗协调真值道义逻辑分析 ( 余俊伟) 、一类函数完全的n 值逻辑联结词及其特点( 霍书全) 、am i n i - g u i d e t ol o g i ci na c t i o n ( j o h nv a nb e nt h e m ) 、论法律推理与司法判决推理( 王 洪) 、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 王阳) 、论预设的可废除性和投射问题 ( 张利芳) 、语境与意义推导( 黄华新、金立) 、杰弗里的决策逻辑初探( 胡 毅敏) 、第奥多鲁、费罗与皮尔士( 张留华) 、前苏联科学逻辑的发展及其启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沈荣兴) 、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的意义( 张学立) 、研究中国传统数学中 逻辑思想与方法的必要性( 刘邦凡)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关 兴丽) 、“因三相”正本清源( 郑伟宏) 、语用悖论的数学分析( 将星曜) 、略 评“层级”、“三值 、“间隙”、纸f 青景”诸方案“自涉 悖论杂谈( 黄展骥) 、 戴维森纲领一条躲避内涵的意义理论捷径( 张力锋) 、批判性思维辨析 ( 谷振诣) 、论证规范的新诠释( 武宏志) 、逻辑多元论与逻辑在人文科学中的 应用研究谦谈 ( 任晓明、崔清田) 、交流、回顾 与前瞻记首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 张建军) 、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 新维度评 ( 姬三风) 。 统计数据:迄今,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只是在2 0 0 1 年和2 0 0 3 年出版过 两期,共发表4 9 篇学术文章。其中,流派研究最多,占1 4 篇;然后,依次是逻 辑推理方面的文章7 篇,应用逻辑( 包括逻辑教学) 5 篇,语言逻辑5 篇,谓词逻 辑4 篇,书评4 篇,真值研究3 篇,命题函项之间的关系2 篇,逻辑系统建构2 篇,会议综述2 篇;最少的是宗教逻辑1 篇。须要指出,主体研究的文章1 篇也 没有。 我们十分清楚,对上述文章的分类肯定存在分类不尽合理的地方,可是这丝毫 不会影响统计数据凸显出来的下述结论的可信度,因为主体方面的文章太少,而 且现有的文章也不纯粹:现代逻辑学,至少现代中国逻辑学界不重视本文的研究 对象主体。为什么呢? 第二节忽视主体研究的原因分析 要分析逻辑学界忽视主体的原因,首先需要通过分析逻辑学的热点,因为从 热点中可以洞悉学者们的兴趣所在以及逻辑学发展情况。 一、从统计情况看逻辑学的热点 从上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逻辑学流派研究方面的文章最多:逻辑研究 发表3 0 篇,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发表1 4 篇,共计4 4 篇;其次是逻辑推理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方面的文章,逻辑研究发表2 9 篇,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发表7 篇,共计 3 6 篇;第三是谓词研究1 8 篇,逻辑研究发表1 8 篇,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 发表4 篇,共计2 2 篇。不难看出,当前逻辑学界的热点分别是逻辑学流派、逻辑 推理和谓词研究。 逻辑学各种流派的介绍和研究的文章所占比重如此之大,说明:第一,逻辑 学工作者的学派意识已经增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相应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作 用。第二,中国逻辑学还处于学习其他逻辑学流派的过程之中,距离创造具有自 己自主知识产权的逻辑学研究成果还有距离。虽然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是总处于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再说,无论什么逻辑学 流派,其形成都离不开对思维对象主体的确定和研究。 探究逻辑推理是逻辑学的基本任务。综观逻辑学的相关工作,无不是以整体 性命题为基础,通过探索命题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比如,费定舟在自动推理: 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和张继成在法律解释一裁判规范的正当性证明中的 做法。其实,逻辑推理以命题为基础或者初始点,而命题离开主体也不可产生。 至于谓词逻辑研究,这是在主体确定的下对主体的“在”、“是 和“有”( b e i n g ) 的探讨。显然,谓词逻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持续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形而上学 这一主流密切联系圆。从这一维度出发思考谓词逻辑研究的兴盛,无可厚非。可是, 目前逻辑学界的相应研究却是在下述情况下进行的:第一,在主体确定的情况下 进行,那么还没有确定的主体如何研究呢? 第二,目前的谓词逻辑只专注于某类 谓词本身和形式化处理,不考虑或者不直接考虑主体。比如,霍书全一个多值 逻辑的一阶谓词系统 。又如,埃德温马莱斯在研究相干否定同经典否定时, “在情境中使用的否定,是相干否定:在世界中使用的否定,是经典否定。我首先给 定了两个逻辑,一个是信息的基础相干逻辑l 1 ,另一个是与l 1 联系紧密的逻辑系 l 2 。其中,l 2 被同时包含世界和情境两者的类模型所刻画。当我们只考虑某个l 2 。费定舟自动推理: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j 哲学动态逻辑研究专辑,2 0 0 1 年,第o o 期,第2 9 - 3 2 页;张 继成法律解释一裁判规范的正当性证明明哲学动态逻辑研究专辑,2 0 0 1 年,第0 0 期,第4 3 4 5 页 。李洪儒欧洲大陆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叉点上的节点凸现口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1 1 年,第 4 1 2 - 4 1 6 页 霍全书一个多值逻辑的一阶谓词系统 j 1 逻辑研究,2 0 0 9 年,第1 期,第7 8 8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模型中包含情境的部分( 连同可达关系,不相容关系,以及可分辨情境的集合) 时, 我们将得到一个l 1 的模型结构。在给定了一些关联l 1 的模型结构与可能世界的 直觉条件后,我们得到了一类特殊的模型被这类模型刻画的逻辑可以合理地 将相干否定与经典否定关联,并且允许我们认为此二者是相容的。在这篇文章中, 我首先给定了一个简单的信息逻辑一个非常弱的相干逻辑。然后,我尝试对其 中的命题联结词的真值条件使用经典的处理。以上处理我分两步完成。首先,使用 r o u t l e y - m e y e r 的语义以及相关的信息解释。然后,我给出了另一个能够整合环境 ( 或情境) 与可能世界之间关系的逻辑。这一关系,可以理解为信息与真之间的形 而上的关联”。概言之,研究谓词,不能离开主体,因为谓词所呈现的特征或者 特性是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主体的特性。 可见,逻辑学的热点都与主体具有密切联系。离开作为思维对象的主体,逻 辑学本身不可能产生,逻辑学的热点也不可能形成和持续。 二、忽视主体研究的原因分析 逻辑学研究思维的普遍规律。因此,要实现这一学科的目的,就须要远离以 主观性和个体性为标志性特征的主体。而主观性和个体性又同心理因素相伴随。 所以,逻辑学反对抑或疏离以心理因素等为重要特征的主体,就似乎理据十分充 分了。 ( 一) 分析哲学反对心理主义的分析 众所周知,分析性语言哲学当初也反对心理主义。刘放桐在研究分析哲学的 兴起时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逻辑学忽视主体研究比较有帮助,因此抄录如下: “分析哲学的个重要成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出来。1 9 世纪后半 叶逻辑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的严重侵蚀,逻辑被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逻辑规 则也被看作是对人类思维规律性的描述。弗雷格首先对此提出挑战,明确把逻辑 与心理学区分开来,并把这一点视为其哲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他因此被看作 埃德温马莱斯r e l e v a n tn e g a t i o na n dc l a s s i c a ln e g a t i o n 田逻辑研究,2 0 1 0 年,第l 期,第1 - 1 7 页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罗素和摩尔也明确反对这种心理主义,他们对绝对唯心主义 的批判正是清除了逻辑中的非逻辑因素,使逻辑建立在真正形式推理的基础上。 尽管后来的一些哲学家( 如后期维特根斯坦) 并不完全坚持反对心理主义,但他 们的工作却是基于对逻辑规则客观性的承认,基于对传统认识论的排除。因此, 反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始终被看作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刘放桐的上述综述使我们发现,现代逻辑学忽视主体不仅有心,而且有意, 是有心有意而为之。概括起来说,第一,以数理逻辑为基础开展自己科学研究活 动的早期分析哲学( 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手段,以建构理想的人工语言为目的) ,为 了实现其科学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才特意将具有主观性的心理主义从逻辑学中 驱逐出去,并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二,罗素和摩尔等人之所以 继承弗雷格等人将分析哲学与心理等非逻辑因素分离的作法,是为了“使逻辑建 立在真正形式推理的基础上”,实现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等逻辑工作的形式化。 第三,随着分析哲学的发展,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家之所以 反对心理主义,是因为他们开展哲学研究的基础是“对逻辑规则客观性的承认”。 细细体会,不难发现,分析哲学家们反对心理主义的动因是受科学主义影响,旨 在实现、保持逻辑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换言之,他们反对心理主义,因为他们 害怕心理主义的主观性,因此理所当然要给主体判“无期徒刑 ,“永远不得释 放了”。 ( 二) 逻辑学的界定及其中心任务的分析 “我们持广义的逻辑观,认为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的理论。具体地说,逻辑 是- - i - 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然后,黄华新和张则幸进一 步解释他们关于逻辑学这一界定中的关节点:“思维的形式结构亦即思维的逻辑形 式,它是指从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的命题或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结构思维的 逻辑形式是是内含在具体命题或推理中的一种深层次的结构 。最后,上述两位 学者经过实例分析和论证,明确指出,“逻辑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推理及有效性标准, 江恰第九章分析哲学载;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d 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4 8 页 毒黄华新张则幸逻辑学导论嗍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页 。黄华新张则幸逻辑学导论嗍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l -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而提供鉴别推理有效与否的模式与准则”。顺便提及,有人运用“有效的 这 个语言表达式表示“逻辑上真的陈述”。 黄华新和张则幸关于逻辑学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解极具代表性,这可以从我们 对逻辑学专业学术期刊、逻辑学教材和逻辑学专著的调查数据和结论得到佐证。 围绕此处的论题,须要注意:第一,逻辑学只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而不研究思 维的内容。第二,逻辑学只研究思维规律,思维规律存在于思维活动之中,而思 维活动以命题作为自己的基本单位,而且往往以一组命题呈现,所以逻辑学就只 考虑整体性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三,逻辑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推理及有效性标 准”。因此,无论是推理还是推理的有效性标准,都只与整体性命题之间的关系发 生关联。从第二、三两点很容易看出,逻辑学同本文研究的主体没有直接关系, 难怪现代逻辑学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研究主体的成果。即使找到,也是在上述框架 中进行的。例如: 例l :格拉汉姆普利斯特的创造非存在物初探:“本文假定有些对象( 例 如福尔摩斯) 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 实在论的立场呢? 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 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 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 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 一个世界的) 量似指称域中是否依 赖于( 在该世界中) 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 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 在走向非存在( 牛津大学出版社,2 0 0 5 ) 一书中,我给 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 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 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 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 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 。黄华新张则幸逻辑学导论d v q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页 窜科庇,i m 符号逻辑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页 1 4 第一章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作者格拉汉姆普利斯特关于主体非存在物( 对象) 的研究是在下述前 提条件下进行的:第一,在实在论同非实在论的对立中,取非实在论;第二,在 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关系方面,后者依赖前者;第三,存在与否是与主体对立的 谓词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一研究貌似以主体为对象,实际上没有跳出谓词逻辑的 影响和框架。本文作者有充分根据相信,主体与谓词在命题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功 能,因此其语义、语用和形式都存在原则性差异。 例2 :徐敏的关于虚构对象的合取创造主义:“关于虚构对象的作者创造主 义是创造主义的主要形式,而作者创造主义信条隐含个体创造主义信条。本文论证 个体创造主义者面临判定难题,并提出一种新型的创造主义观点,即合取创造主义, 并论证合取创造主义者不面临判定难题,最后为合取创造主义做进一步辩护,说明 合取创造主义是一种更有前途的创造主义观点 。 例2 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有趣的东西:第一,“判定难题”的存在与消解本质上 同论证有效性的判定直接相关,只属于逻辑学中的命题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合 取创造主义”的提出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逻辑学须要研究主体,那么主体不应 该仅仅限于外在物理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而应该包括人的主观创造世界,因为 “人头马 、“美人鱼”、“千手观影 甚至现代电影、电视剧、文艺作品中的的主 人公( 包括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 往往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创造的。 例3 :王莹莹、潘海华的索引词及其语义兼谈汉语中的“我”和“自己”: “索引词不同于专名和限定描述语,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语义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本文首先介绍了索引词的经典解释理论叫a p l a n ( 1 5 ) 的二维语义论,然后考察 了反驳k a p l a n 理论的四类反例:( a ) o n l y 辖域中受宽松约束的i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