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 了用来表示计数含义之外,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表达多种非表 数意义。数字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慢慢 发展,数字在不同的民族、宗教、历史以及社会习俗等综合作用下,承载了浓厚 的文化色彩。 不同的民族中对于数字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因为这文化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然而前人对数字的研究,多从数学领域来进行,忽视了数字作为汉字的 文化含义。本文拟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依据数字的起源,从历时和共时的 角度,用纵向深入和横向比较的方法,从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使用的基本基数词这 一立足点出发,研究其在汉语、英语、日语及其法语等语言中的应用,以时间为 序,从古至今,由汉语到其他民族的语言,以这样的顺序来叙述数词的非表数意 义,对中外基数词的非表数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通过研究发现,不同民族 的数字文化虽然迥异,但也存在许多共性,如在数词虚指意义、象征意义、原始 思维领域等都存在相同或相通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思维方式 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才出现了不同地域数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基数词;数字意义;数字文化;文化意义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ii abstract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are the vectors of culture as well as the essences of it. numeral character i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 in addition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counting it also exist widespread in daily life and literature. numeral characters were give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moment they were created. with the developing of society, they are carrying rich cultural meanings in the field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religious, history and social custom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use them differently because of the vary culture.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numeral characters are all based on mathematics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l ignored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as a kind of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logy, based on the origin of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from the foothold of the cardinal which are used by each coun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umerical culture application in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ith the method of vertical relationship and transverse comparison; from chinese to other ethnic languages,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all explanation for the cardinal numerical culture in time order.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umerical cultures of different ethnic are both various and common, such as the same way of thinking in numerical implicit meaning, symbolic meaning, and primitive think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am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s the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numerical cul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cardinal numerals; numeral meaning; numeral cul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一、数词非数目义研究现状 (一)外国数字文化的研究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都是数” 。可见古人都深知数的重要和用 处。正是由于数词重要性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首先介绍一下 国外学者对于数字的一些研究。 数词一般是用来表示数的,但是并不是说只有数词才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在 我国可能一般情况只有数词可以表示数量, 然而在西方一些国家中还经常采用名 词来表示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语中一些名词。在英语中一般将名词分为可数 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在表示数量的时候有单数和复数之分,不可数名词 一般没有复数形式,但并不是说不可数名词不能表示数量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为 表示不可数名字的数量可以采用一些表量结构,例如 five articles of clothing 等。 英国的一名学者 rquirk 曾经在一本书中给了名词一个全新的分类,将所有名 词分为开放类、封闭类和次要词类,根据其分类的标准,我们又可以将数词划分 到第三类次要词类。从我们目前的认识来看,任何事物都是有数量的,都是可以 用数词来表示的,只是在表示的数量的准备确定性上有所不同,所以这也导致了 数词中既有表示模糊的数词又有表示准确的数词。从数词的使用意义上看,英国 的数词又可以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而且这些数词在表示数量的时候既可以是确 数也可以是概数,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通过对西方一些学者关于数字的研究理论的阅读, 发现西方的学者对于数字 的研究偏重于对数字的语法使用和数字的起源认知的研究, 而对于数字的文化含 义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不同研究领域的西方学者对于数字的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 样,比如说语言学家在研究数词的时候侧重于数词的语言意义和语法使用情况, 心理学家就偏重于研究数词在人类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等等。 (二)中国数字文化的研究 数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数词相关联的问题, 可以归入语言学、 数学、 文学、哲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对于数词文化的研究,可以从词汇,语法,语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2 汇等方面进行探讨。前人对于数词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发表了很 多学术论文或论著。现仅就接触到的相关论著,概括其要点。 吴慧颖著的中国数文化(岳麓书社,1995 年)和张德鑫教授所著的数里 乾坤是对数词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数文化,首次从文化现象方面来 研究数字,探讨了中国数字中包含的重要文化因素。 数里乾坤从多个方面深 入探讨、 阐释常用基数词以及 “零、 半” 乃至序数、 生肖(暗含十二)、 对称(含 “二” 或其倍数)等的文化含义,把我们引向数字的文化世界。胡双宝在说“三”道 “四” :汉语数字文化研究的开掘读后一文中以基数“三、四” 为例,认为数里乾坤中数词的含义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涉及到华夏 民族传统的宇宙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等诸多文化, “充实而有趣” 。 郭攀佛教玄数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渗透一文指出,随着佛教及古印度文化 的东渐,玄数不断渗透到中国数语言文化中,使得“中国语言文化中部分文化数 的属性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 。 也有学者从语言的历时性发展规律出发,研究数词的非数目性意义。周翠英 古汉语中数词的非数目意义研究一文,对古汉语中数词的非数目性意义做出 了大致分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她认为数词可以用来代替人名、代替姓氏、 表示方向,同时认为虚化后的数词具有模糊义,可用来虚指多数或少数。而胡妍 认为数词与中国文化哲学和文化体制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可以用数字来指代 人,也可以用数词文化反应民族心理。马中夫(1999)认为数词可以虚指人或事 物之多少、可以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达到极限,也可以引申为某种约定俗成的 比喻,还可表示吉祥和凶兆。张延成(2000)的说“七”道“八”略论由 数目字“七” 、 “八”构成的词语对“七八式”表现“多”和“杂”的虚指词组 及由此引申的各种意义进行细致分析,并从语义、语音、字形、修辞方面解释了 这种方式的能产性。 选取某一个或几个基数词对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有很多学者都有此方面的 小论文发表。新加坡思言学社卢绍昌著汉语与数字文化认为数字文化至少包 括:术语、实词虚意、实数表虚数、虚实并用、数字对,数字诗,骂人的数字等 等应用数字的特殊方式,认为数字并非是“说一不二”的数目字而已, “其文化 胡双宝: 说“三”道“四” :汉语数字文化研究的开掘读后 , 语文研究2002 年第 2 期(总第 83 期)第 17-1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以往对数词文化含义的研究,大都强调了数字的神秘色彩,大都从民俗学的 角度来研究数字的含义。较少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数字文化含义及其来 源的分析。另外,以往对数词的研究,多立足于某一种语言,如汉语中数词的研 究或英语中数词的研究,没有从共时的角度来横向对比,从而发现数词文化含义 的规律及其所反映出的共性。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关注的是语言学中的涉数问题, 数词的含义, 除了具体的数目含义之外, 还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 包括字形义以及深刻的内部意蕴。 从数字的起源出发, 通过对其原始意义的研究,逐步开展对于数字的非数目意义方面的研究,重点研 究数词的文化含义,以及基数词文化含义中褒贬意义的源流。从世界上各个国家 都使用的基本基数词出发, 研究其在汉语、 英语、 日语及其法语等语言中的应用, 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由汉语到其他民族的语言,以这样的顺序来叙述数词的 非表数意义。 三、研究的意义、选题的价值 基数词的文化含义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都有相关论述,对汉语而言,研究 数词的文化使得人们更能深刻理解数词语义的来源,这些生动的数词文化,会使 人们对数词的运用更加准确,对于语用方面有很大贡献,如数词作为现代汉语独 立的词类之一在组词造句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数词文化含义的研究, 研究各个国家的数词的文化,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使得人们对数词的理解 更为透彻,使得对数词文化的领悟跨国界,跨地区,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较大 的指导意义。 数字原本是一种为了计数方便而发明的符号体系, 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计数 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的作用已经从原始功能中发展开来,伴随着文明 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数字也越来越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独特的文化意 蕴。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计数符号体系,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表达方法。 人类对“数”的认识起源很早,通过研究人类是如何产生“数”的观念,弄清数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4 词的最原始的含义有助于了解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此外,通过对数字非数目意 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挖掘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如宗教信仰、思维理念、传统习 俗等) 、探讨原始文化的沉积、研究数字思维的哲学精神,以及巧妙的数字语言 和灿烂的文学艺术。研究不同国家的数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加以运用,不仅 可以深刻表现其文化内涵,而且会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数字是汉字的一种,既然是字,就有相应的字义,但是数字又不同于一般的 汉字,它是汉字中一类特殊的字群。它除了可以表示确定的数目、序数外,还在 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示特殊的含义:或表多数,或表少数。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利 于规范人们对数字的认识,同时让人们对数字的虚指意义的来源有一个全面、正 确的了解。这就是数词的实指和虚指。数词虚指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汉语 和英语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说明数词虚指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当然,由于各 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数词虚指的情况也表现出 一定的民族差异性。从数词的实指和虚指来阐释,突出了汉语数词实现虚指的特 性,同时兼顾了语言发展表现的共性,探究汉语数词虚指,可以对数词文化进行 深层次的理解。 鉴于现代汉语数词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对现代汉语数词作综合研究,从不同 侧面揭示出现代汉语数词的特点,从而摆脱数词研究上的误区,以便使我们加深 对现代汉语数词的认识和把握。数词作为现代汉语独立的词类之一,在组词造句 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现代汉语数词的研究,对整个汉语的语法研究将 会有促进作用,对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选题所涉及的理论基础 (一)数、数字、数词和义位、数词的分类 首先要弄清楚的几个概念有:数、数字、数词和义位。 “数”的观念在每个 民族中都存在,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录数的概念,这种数的概念表现在汉 语言中就是 “数字” , 王力先生说:“ 称数法在各族语中的歧义往往是很大的” 。 数字在汉语中出现较早, 第一批汉字就已经包含有表示数的文字。 什么是数词? 数词与其他词类一样,是汉语语法体系的一个环节。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说: “数词作为语言文字的一种词,是用来区别事物量度关系的一种符号,分为基数 王力: 王力选集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0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词和序数词,基数词包括基数一二三等和位数词千百万亿 。 ” 。 义位是从 语言实际中经过高度概括得出的比较稳固的词义单位。最初义位,是指数词产生 之初所表示的意义,不受语境和上下文的制约而可以独立表现出来的意义。而那 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借用来的意义都不能看做是独立的义位, 而仅 仅是义位的变体。 数目义,往往是基数词最初始最被广泛应用的一个义位。随 着汉语数词词义的不断发展, 通过数词虚指等方式产生了数目义位的变体非 数目义位,以适用于各种语境的需要。这种义位的变体常常用数词来表示语法意 义、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基数词非数目义位中的文化意义。值 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基数词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出一种意义,但是如果 这种意义只是一种局部的临时性的反映,不能在交际中被反复使用、不稳固,那 么此类非数目义位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关于数词的分类问题(依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二版)1997 年) 系数:一、二、三 九 非复合数词 基数词 位数:十、百、千、万 数词 复合数词:由系数和位数组成:二百五 序数词 (二)数词的实指和虚指 数词的实指是指数词准确数量意思的表达,是数词最原始的用途,用来表示 准确的数量的多少。 比如在一些经济数据统计中, 今年我国 gdp 同比增长 10%, 这里的 10%用的就是数词的实指。 数词的虚指是在长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逐渐 形成的,此时的数词并不是表示实际数量的多少,而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和代表含 义,而且数词的虚指用法很多很丰富,它的形成也是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渊源的, 它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特定的语言环境的。比如,我国唐朝的郑谷燕诗:“千 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这里是用千言万语来形容话很多,并不是说 真正的有一千句一万句话,这就是数词的虚指的文化含义;在西方国家英语中的 钱玉莲: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07 页 陈明娥: 义位的归纳与义项的处理 ,孝感学院学报 2002 年 10 月第 22 卷第 5 期,第 31 页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6 “four hundred”并不是指它的实际直译意思四百,它而是指一个地方的有地位 有名气的上流人士;再比如英语经常看到“a hundred and one” ,直译就是一百零 一,但是大多数情况我们指的都不是实际意思,而是指的很多很多的,永无休止 的意思。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和数字的产生 一、西方对数字和数觉的研究 “古罗马历,一年月亮绕十个圈:当时把这个数奉为至尊至上,或者因为我 们习惯了用手指来计数,或者因为夫人怀胎十月方才分娩,再不然,就因为数字 增加到了十, 便回过头来, 从一开始循环。 ” 奥维德 (ovid) ,岁时志(fasti) , 第三卷。 t丹奇克在数,科学的语言 :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 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数觉和计数不 能混为一谈。计数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 程。计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特性,二数觉是若干种动物都具有的。 ”比如说,鸟 类也有数觉。如果鸟巢里有四个鸟蛋,拿掉一个,鸟儿是不会知道的,假使拿掉 两个,鸟儿便很快的飞走了,人类的数觉大概少说也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了。b.h. 托波罗夫神奇的“数字” 说: “这些所谓数的叙说,有助于人们断定:在 古老的文化中,数和算法是为寰宇赖以定向和宇宙论化的神圣化手段。 ” 人类学上关于原始民族的研究得知,还没有达到屈指计数阶段的野蛮人,几 乎完全没有关于数的知觉。柯尔对于澳洲的原始民族有过广博的研究,他认为只 有很少的土人能够辨别四,处于野居状态的澳洲土人没有人能了解七。印第安人 利用绳结的不同排列和颜色就有了大量表示不同意义的方式。除了印卡人以外, 其他部落(琉球群岛、冲绳岛、夏威夷群岛等地的部落)也使用结绳来帮助记事 和计算。南非洲的布须曼族,除了一、二和多之外,再没有别的数字了。试看几 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着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 thrice 和拉丁文的 ter, 同样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 tres(三)和 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 信的联系;而法文的 tres(甚)和 trois(三)也是如此。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 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语言共有七种不 同的数字: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是用 来数人的;一种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一种是用于小艇的;一种是用来测量的; 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象时计数用的。在澳洲和非洲的最原始的民族中,还存 在着一种计数法,是以二为基底的二进制。这些野蛮人还没有达到屈指可数的程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8 度。他们的独立的数字只有一和二,其复合的数字到六为止。至于六以上,则统 称之曰“堆” 。澳洲部族大多是以双来计数的。这些土人对于这种习惯达到如此 根深蒂固的地步,以致从七中抽出二,他们很难察觉出来;但如果只抽去一,他 们马上就觉察出来了。 二、中国对数字的研究和文字的产生 数字是一种严谨的语言,在科学中被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我国古代时期,许 多在今天看来是迷信的说法在古代却被认为是科学, 而且在这些科学记录中数字 也是被广泛的使用,所以古代的数字语言既包含了一些科学的道理,也显露出了 许多迷信的思维。在我国古代,数字最开始是用来表示数量多少的,但是随着人 类对自然万物认识的深入,数字被用来表示自然界的一些自然规律,这个时候数 字就赋予了一些神秘色彩,那时人们甚至认为“数”与世间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一切自然规律都受着数的制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荀子富国 中记载有: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义)而有用为人,数也。 ”据有关传说,在 伏羲时代撰写的两本书“洛书”和“河图”中,数字被用来记载当时人们所观测 到的天象。 对某些数字的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这些数字符号,构成了古 代中国人的一种语言文化,它的最大特点在于隐喻性或象征性。 “文字”是“记 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对 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的作用。 ” 文字的产生时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的,语言是先于文字出现的,最开始的原始 人类在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都是采用口述语言的, 文字是在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 中和口述语言的基础上逐渐被发掘出来的。 虽然说最古老的文字使用简单的人类 视觉感知图像符号来表示的,但是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关于汉字的起源,人们的看法多集中到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 说文序 : “神农氏结绳为制而统其事”就是说,在上古时候,没有文字之前,人们在绳子 上挽结子,作为记号,来表示、记录事物的数量。 “结绳文字”的主要部分是一 根粗绳,它上面系着一些带有大结小结的细绳。细绳和结的数目、大小、相互排 列位置和颜色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如果细绳是不带颜色的,那它就用来计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增补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数或者用来记住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带色的绳结显然是用来表示更为复杂的信 息:例如黑色表示死亡、灾祸,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金子, 绿色表示玉米。 名原也说“字生于形 上原卦画,下代结绳,又以纪数为 尤重。 ” 。 易系辞中也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汉朝 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说明契就是刻,契刻 是为了标注数目, 目的是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这是一种用实物来传递信息的办法。 然而,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的方法有太多的主观因素,不同的 人对大结小结的区分也不尽相同,而契刻也不能传达相对复杂的信息。由于这些 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办法来帮助记忆,于是就产生了绘画,绘画则直接 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 前驱。 ”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材料证实,撒哈拉中部发现的中石器时代的岩石画内 容丰富,形象多样,有经过严密构思的匀称的画面,其中人和动物由统一的情节 和事件联系在一起。 常见到象征性的成分和约定的符号, 说明图画的出现与思维、 言语的进一步发展有联系。图画文字最终形成大概在新石器时代,这种文字所用 的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有树皮、竹子、兽皮、兽骨等。据说文叙 : “黄帝之史 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 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 乳而寝多也 ”孳,谓草木生长蔓延,乳,生养、养育,由少而多。 说文叙 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起初把所 要记叙的事物画的形象逼真,慢慢的就不再画的那么复杂,只用线条把物体的轮 廓勾勒出来, 使得图画逐渐从具体的事物中脱离出来, 成为事物一般意向的代表, 也就是“依类象形” ,这也是最原始的一种造字方法。近人胡朴安中国文字学 史绪言云: “何谓文,独体之谓;何谓字,合体之谓。 ” “何谓独体,象形指 事之文,分析不开者。例如文以交错其画而成为独体。 ”这就是他所认识的 “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文释“文” :错画也,象交文。说“文” 出现于“字”前,也正验证了文字创造之初多采用合体的“文”来描画。古人又 把文字称为“书” ,书者,如也;如,如其物状。也说明文字直接来源于图画。 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10 现在,图画文字还保留某些用途。许多路标和商店的招牌都具有图画性质。文字 学上讲, 文字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这不同阶段分别以表形文字、 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为标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书写符号,它 由象形文字 (表形文字) 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 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中国文字学说: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 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 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所以随着语言和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系统性的 书写要求的需要,图画文字越来越分解为一个个的图画符号,这种图画符号的意 义和形式也越来越稳定。几乎每个这样的符号开始表达单个的词。原始的文字就 产生了。 三、数概念和计数方式的产生 计数方式的产生与语言一样古老。计数方式的产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发 展水平下的必然要求,大多数文字体系(苏美尔、埃及、中国的文字)都是在相 似的发展水平下独立产生的。如文字一样,数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 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阶段,原始人的劳动没有剩余,不会去计 算数目的多少和量的大小,获得的劳动成果只需要人人有份即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人们有了剩余劳动成果,就相应的产生了记载的工具。最初用十个手指, 用手指来计数也是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摸索才得以应用。在南海的一些岛国,居民 记录一、二以外的数时,仅仅靠重复一或者二。德国的莱布尼茨受此启发创立了 二进制,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评论说: “莱布尼茨以 0 或 1 表示一切数,易经以阴 和阳显示天地万有,都是天才的闪烁。 ”在墨累群岛、托列斯海峡,土人们数数 时“从左手小指开始,接着转到各手指、腕、肘、腋、肩、上锁骨窝、胸廓,接 下去又按相反的方向顺着右手到右手小指结束。这可以数到 21。然后用脚趾数, 再得 10。 ” 后来由于计算大的数目时候的不便,人们便借助于石头、贝壳、木 棒等物来计算数目,拉丁文中“计算”一词本意就是石头。接下来的一个阶段计 数就借助于结绳和契刻,如上文所说,结绳和契刻也用来表示数目。甲骨文中的 “数”表示的是用手(字的右部)结绳(字的左部)记数的形象。 “契”指在木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 原始思维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17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条或竹条上刻划符号,不同的齿形和齿数就意味着用来记录不同的数值。汉字中 的数字,最早从殷商甲骨文中找到汉字一到十的形体,甲骨文、金文、简书、秦 篆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数字。如图所示: 郭沫若先生认为数字是从手指衍生出来的,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 中指出: “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一二三四,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 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 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 ” 纵观罗马的数字起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罗马的数字主要来源于两种形式: 一是数的口头名称,比如说罗马数字的一百用“c”表示,这个“c”是罗马单 词 centum“百” 的首个字母;二是用手指计数,比如用一个手指表示罗马数字 的“i” 。 “数字”这中说法是来源于阿拉伯语词 sifra,这一单词的意思是“空虚, 空的” ,用来表示零的意思 。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说法,从数字的 用法来说数字是表示意思的符号, 但是从数字的来源来看数字又可以当作是意词 字。各国的数字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数字也是文字的一种,但是不同于一 般的文字,它的用途较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量的;二是数字在不断的演化过程 中,虽然从符号形式上看,古代数字和现代数字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它们的起 源来看确实都是意词字。 我们所熟知的数字系统一般来说都是以十进位作为计数原则的。 玛雅人的五 进位和阿兹特克人的二十进位原则是特例。 大多数民族采用十进位原则是因为我 们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是双手的十个手指。我们采用十进位,这也正符合“近取诸 身” 原则。 辅助十进位原则来计数的是五进位, 有很多民族采用这种方式来计数, 例如希腊、阿提喀、罗马等国;还有采用二十进位原则来辅助十进位的,例如腓 尼基数字系统; 而巴比伦人所采用的六十进位也可以看做是十进位原则的一种辅 (俄)ba 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05 页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12 助原则。 最后, 我们以一打来计算的方式其实也是十进位的变化形式: 十二进位。 五进位和十进位相类似,也是因为手指的缘故,不同的是,它来自一只手的五个 手指数。二十进位则来自两手手指和双脚脚趾的全部数量。六十进位的原则产生 的原因是它为巴比伦人的称重单位。十二进位原则的起源则是因为 12 有许多因 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三章 基数词的非数目意义 一、非复合数词中的系数 “”是不是汉字?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不是汉字,因为汉字 是方块字,由笔画组成,而“”是无法分析笔画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汉字, 因为最常用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收了“” 。有一位语言文字 学家的说法最可取: “是一个准汉字 ,它具有汉字的功能,却又不同于一般 的汉字。 ”本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原来是印度数字,我国古称印度为天 竺,唐时印度的数学被介绍到华夏,后于中世纪传到阿拉伯,经过演变,再传至 欧洲,最后流传于全世界。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数的趣谈一书中讲: “从 第一个数字符号开始记数到想到一个表示 无 的符号, 竟占用了人类大约 5000 年时间。 ”这个符号, “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 ,或者说更神奇的功 能。作为汉字中的一个符号,古今常有出现,例如诗经三五篇, 离骚 二四九字。 人们在说数字时, 为避免发音不准而产生歧义, 便把叫 “洞” 。 又是一种记号,古人在自己的姓名下划个作签押用。亦用作圈阅公文的符号。 清朝殿试的考官称为读卷大臣,看到文章中意的即在卷面上加一个。慈禧太后 在同治元年壬戌和二年癸亥亲手点过两次状元,划过两次,所以那时不看文 章只看即可。古时常把作为一种韵音符号来使用。如康熙字典中用 作为字母的切韵。单韵字母表中每个代表一个切音字韵。 英语中表示 0 的词最初有很多种, “nought” ,它的另一个写法是“naught” , 表示“no aught”或者是“not anything”意思是“什么也没有” ; “nil”这个词来 源于拉丁文,是“nihil” (从拉丁文 ni hilum 简化而来)的反义词,后者字面意 思是说 “没有小的东西” , 与之相似的 “nix” 是从德语中得来的; 英语中的 “zero” 和“cipher”有相似的来源,它们都是由法语“figure”和英语“decipher”结合 而来,这些词的基本意义是“空的” ; “zilch”是一个俚语,来源不明,最被人接 受的说法是它来自于“zero”和“million”的重组,用来表示“很多”的反义词。 英语中的“zero”和汉语的“零”都是基数词,都具有名词、形容词、和数 词的性质与功能,但“zero”还是动词, “零”没有这种用法。英语中“zero” 恩格斯著,于光远等编译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423 页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14 的用法更复杂一些。zero hour 除了表示“零点、子夜”之外,还表示“军事进 攻的时刻”和“紧急关头” ;zero 还可以表示“无足轻重的人、无名小卒” ;zero 的动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普遍,表示瞄准或集中注意力。 “零”属“雨”部,本意为小雨。 诗鄘风定之方中 : “灵雨既零” , “零” 即指如雨一般的落下, “感激涕零”里也是这样的用法。 “零”还指草木凋零状, 楚辞远游云: “悼芳草之先零。 ”这层意思很容易令人联想悼孤独、凄凉, 甚至死亡、衰败。 “零”既然有小雨落下的意思,自然容易被联想悼细小、零碎、 不成整数这样的意义上去。渐渐的, “零”脱离了“雨”的本义,而与数字挂钩 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即“无名天地之始”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奠定了“零”的文化底蕴。 (一)一 应该说“一”在汉字里是最简单的了。它笔画最少,书写最简捷,也是绝大 多数人都认识的一个字, 但 “一” 的字义却相当复杂。 辞源 开头就是一个 “一” 字,有 350 条词目,可见祖先造出这个字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玉篇释 为: “一者数之始也。 ” 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 。 说文释一: “惟初太始, 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盖文字生于形,合形数以纪物,由一而孳为 万。一者,象数之权舆。汉民族视它为世间万物的萌生的起源的象征。传说中天 地原来是不分的,混沌一片。后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天地就分了开来,万物 也就生长起来了。这个传说说明“一”是至大无外的一个整体,是包含万物的所 有。 管子形势中也有: “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是说分开来有万事万物, 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因此“一”又引申为归一、整体之义。如礼记杂记下 : “一国之人皆若狂。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也将一与“道” 、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 列子天瑞 : “一者, 形变之始也。 ” 庄子天地也指出: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 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 韩非子说难云: “道无双,故曰一。 ”汉代淮 南子诠言也继承了这一说法: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这些都 说明“一”即万物之始,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一可以当“都”讲, 荀子劝 学 : “一可以为法则。 ”也就是“都可以为法则”的意思。一除了表示大以外, 还可以表示“小”这一概念, 日知录卷三二幺 : “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名之,一年称元年,长子之称元子是也。又如庄子徐无鬼 : “一闻人之过, 终身不忘。 ”其中“一”就做“少许”讲。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 谓一为幺是也。 ”一还可以当无定代词“或”讲,如孙子谋攻 : “不知彼而 知己, 一胜一负。 ” 就应理解为 “或胜或负” 。“一” 在许多词语中甚至在使用 “少” 、 “小”的意义时,也往往透露出以一概全、以少概多的传统文化观念,暗中仍有 “全、多、大”的影子在。例如“一成不变”意味着完全没有改变。 “一丝不苟” 一点点细小之处都不马虎,指办所有事都及其认真。可见,在许多情况下, “一” 的背后总是潜藏着“多、大、全、满”之意,因为“一”是万物之始,自然就具 备了无所不包、孕育天地的容量。 “一”的大写为“壹” 。 “壹”字, “从壶吉声” , 本义为专一不二。因为音同意近而假借为一的大写。 通俗编数目曰: “今官 府文书,凡其记数,皆取声同而点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 数,借以为用,贵其不可改换为奸易耳。 ” 数字一在西方多代表上帝。如古埃及人称天神 ra(或 amen 或 amen-ra) 为“独一”耶教和回教徒也称天主为“一” 。此与中国称数字为“天一” , “一” 就是太极、混沌、也就是道教所人格化了的“原始天尊” ,和称天神或星辰为“太 一”之俗显无二致。 (二)二 汉书上说: “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在这里,双就是二,二就是双。二 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首先反映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上。数字可以分奇偶。甲骨卜 辞证明,商人已经具备了这种思维方法。在屯乙三二八五这块龟甲上,二四 六八,和一三五七九分两排排列得井然有序。 易传上把奇偶数称为天地数。 天数即一、三、五、七、九,地数即二、四、六、八、十。借助于原始二元对立 思维的广泛影响,迅速渗透了宗教、巫术、科学与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语中“两、双、对、俩”都是“二”的变体,主要含义跟数词“二”一样。 但用法上各有特点。 英语中除了数词 two 以外, 表达 two 的含义的词也有好几个, 比如:both,either,double,dual,couple,twin,pair,even,twofold,还有一 个前缀 bi-。 两与二的区别, 主要是分布位置不同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p326-327) , 两还有特别的含义与用法,可表示成对的亲属关系,比如“两父子” “两夫妻” 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 16 又有“两下子”之说,表示精明能干。数字“二”代表完美数字,为双重或匹偶 的象征符号。埃及人有两手指状护符;耶教教士祈祷时伸出两指。中国所谓“二 分以象两” ,其意虽象天地两仪,也明显有匹偶之意。但巴比伦却认为数字“一” 和“二”为凶数。 贬义色彩词:二有一个意思是有二心、背叛。不忠实就叫二心,忠贞不二, 就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不背叛。这个二,旧时写作贰。叛逆之人被称“贰臣” 。 诗 经 大明 :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 “贰心”即不专心。 左传 隐公元年 : “大 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 “贰于己”就是 分属于自己,公叔段使原属郑国管辖的西鄙北鄙也属于自己; “国不堪贰”指的 是国家不堪分裂。公子吕对共叔段“贰于己”的作法极为不满,问郑庄公怎样对 付。 国语 晋语 : “子盍蚤自贰焉” , “贰”则表示将自己与国君分离开来,不要 混在一起。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二”作为“一”的对立面, “贰”作为“壹” 的对立面, 都难免具有某些负价值的语义色彩, 成为一些贬义词的结构要素。“贰” 在上古可引申为敌人。 左传 哀公七年 “君之贰也”注: “贰,敌也。 ” 广韵 也以敌释“贰” 。 又引申为背叛, 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 : “臣不敢贰” ,就是不 敢背叛君王的意思。 玉篇释“贰”为“畔” ,意思也差不多。 说文 : “二,地之数也。从偶一。 ”何为“地之数”?古人因受阴阳五行 学说的影响,将十以内的数字分为两大系列: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 具有为天、为刚、为夫的象征意义;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具有为地、 为柔、为妻的象征意义。在阴阳哲学中阴和阳是有尊卑区别的,天地之中,人们 更崇拜天;刚柔之中,人们更看重刚;夫妻之中,人们更尊敬夫。但数字中的阴 阳又不完全等同于这种两两对立的阴阳哲学, 人们在崇拜某些阳数的同时也崇拜 许多阴数,比如:二、四、六、十等阴数都受古人崇拜。 古人崇拜“二”可能源于他们对宇宙本源的认识。老子说过: “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经 系辞中也有: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黄帝内经 太素也说: “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 “太极” 就是老子所说的“一” ,宇宙万物的本源。太极一分为二,化成阴阳二气,阴阳 合而有万物。没有“二”就不能形成万物,这是古人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推论而 出的。 “一分为二”既说明了“一生二”的真相,也说明了“太极生两仪”的秘 密。没有天地就不成其宇宙,没有男女就构不成人类,黑白相对,水火相克, “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八卦中象征 天、地、风、雷、山、泽、水、火的八种卦象,也都两两相对。万物仿佛都是两 两相生,相互依存。古人把这种阴阳观点推而广之,日月星辰、宇宙万物莫不由 阴阳组成,从而形成了古代流行的阴阳学说。也由此产生了对“二”的崇拜。 “二”又是“双” 、 “对” 、 “偶” ,对“二”的崇拜也表现在对“双” 、 “对” 、 “偶”的崇拜。这种对“二”的崇拜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对称的审美情趣。比如 建筑的布局,城市的规划、剪纸刺绣、诗词格律等等都讲究均衡对称之美。汉字 的结构是追求对称的,一些独体字还故意写成左右对称形式,以突出成双成对的 吉利意义。如:喆、囍。句法上的对称一度登峰造极:在数字上要为二、为双、 为偶;在结构上要对称、均衡,如音节相等、字数对等、词性相同、上下两句平 仄相反,词义或相关或相悖,从而达到形式工整、语意精妙、韵律谐和。世界文 字中,恐怕只有方块汉字才能创造出如此方正整齐、美妙绝伦的对称艺术。 “二”由“一”分化而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一”与“二”相辅相成。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