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近代汉语时期,即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处置式。首先, 文章以时间为经,从处置介词使用情况、处置式类型、处置式省略情况以及处置 式中否定词情况四个方面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概述了晚唐五代、金元时期、明清时 期这三个断面的处置式,描写了处置式在近代时期的历时发展过程;又以南北方 言为纬,从三个时期中各选取了两组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以南北方言为基础的 文献为考察对象,揭示了近代汉语处置式的若干方言色彩。 随后文章就三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首先第一个问题,文章考察了近代汉语 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处置式搿将把v ”句型。同样是以唐宋至明清为时间主 轴,通过检索一部分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文章先分析了“将把v 一 句型的类型及产生原因,接着阐述了“将把v 如何从处置介词和谓语动词经 过词汇化成为一个双音节动词,并且指出“把弦之“给栉义是如何产生的,最后 论述了含有转折语气的“将为一、“将谓”,指出它们具有复句关联词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文章考察的是近代汉语时期的致使义处置式。首先在对致使义 处置式进行历时梳理之后,文章得出五个结论:( 一) 从历时的角度看,致使义 处置式自晚唐五代出现,一直发展至清代,它在整个处置句中所占的比例总体上 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 - ) 从共时层面来看,各个时期的致使义处置式在南北 方文献中的使用比例虽然有所差异,但是这种两三个百分点的差异并不明显,没 有呈现出严重的南北不对称现象;( 三) 致使义处置式从出现一开始就显得较为 成熟,光杆动词较少见,谓语动词前或后常有状语或补语、宾语:( 四) 从谓语 的类型来看,致使义处置式的谓语大部分是自主动词,也就是介词宾语自己能发 出的动作,而不是旌加给介词宾语的动作:( 五) 致使义处置式的处置介词只限 于“把”和“将。接着,文章总结了致使义处置式的三个特点:( 一) 不能跟被 动旬进行同义转换;( 二) 多数致使义处置式无主语,即使有也非施事主语;( 三) 具有使役性。最后,文章探讨了致使义处置式的来源问题。 第三个问题,文章对处置式与被动式糅合句型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将处置 式与被动式糅合句型分为了a 、b 两型,接下来从历时角度讨论了这一糅合句型 的发展情况,并且探讨了处置被动糅合句型的形成条件:( 一) 零主语被动句和 处置式的产生:( 二) 母型同时共用原则。最后,文章就这一句型的形成机制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近代汉语处置式“将把v 一致使糅合 r e s e a r c ho nd i s p o s a ls e n t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a n gt o q i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 砌t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d i s c u s s i o ni s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t i m e ,n a m e l y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t oq i n gd y n a s t y f i r s t l y ,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t i m e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i nt h em o d e mt i m e b y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i n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f i v ed y n a s t yj i na n d 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w h i c ho u t l i n e di nh a n d l i n gp r e p o s i t i o n s e r v i c ec o n d i t i o n ,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 ,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a b b r e v i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a sw e l l a st h eh a n d l i n gi nt h ef o r m u l an e g a t i v et e r ms i t u a t i o n a l s ot a k e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 d i a l e c ta st h el a t i t u d e ,p r o m u l g a t e d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h a n d l i n g - l i k ec e r t a i nd i a l e c t c o l o rb ys e l e c t e dt w og r o u p sf r o mt h r e et i m e st y p i c a l l yt oh a v er e p r e s e n t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a k e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d i a l e c t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 i st h e i n s p e c t i o no b j e c t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s u b s e q u e n ta r t i c l eo nt h et h r e es p e c i f i ci s s u e sd i s c u s s e d f i r s to fa l l ,t h e 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das p e c i a lt y p eo ft h eh a n d l i n gt y p e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t i m e 一 j i a n g b a v ”p a t t e r n s a sw e l la st h es a m e ,t a k i n gt h et i m ef r o m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t o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sm a i na x i s ,t h r o u g ht h er e t r i e v a lp a r to ft h em o d e m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t h e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o fc h i n e s eb o o k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dt h et y p ea n d t h ec a u s e so ft h e j i a n g b av ”p a t t e r n s ,t h e ne x p o u n d i n gh o w j i a n g b av p a t t e r nb e t r a n s l a t e df r o mt h ed i s p o s a lo fp r e p o s i t i o n sa f t e rv e r b sa n dp r e d i c a t et e r m st o t w o - s y l l a b l ev e r b s ,a n d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 ”b a ”a n d ”g e i ”j u s th o wa r eg e n e r a t e d ,a n d f i n a l l yd i s c u s s e da n d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t o n eo fc o n t a i n i n gt u mt h e i j i a n g w e i ( 为) ”, j i a n g w e i ( i w ) h a v ea s s o c i a t e d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t e r m s e c o n d l y , w h a tw a si n s p e c t e di sc a u s a t i v ed i s p o s a li n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t i m e f i v ec o n c l u s i o nh a v eb e e nd r a w na f t e rt h ec o n d u c t i n go ft h ec a u s a t i v ed i s p o s a l ;( a )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o fv i e w , s i n c et h ec a u s a t i v ed i s p o s a la p p e a r e di nl a t et a n ga n d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 nd e v e l o p e du n t i ll a t eq i n g ,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i ti nt h ed i s p o s a l s e n t e n c ew a so nu p g r a d et r e n d ;( b ) f r o mt h es y n c h r o n i c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 r ea r es o m e d i f f e r e n c ei nt h eu s eo fp r o p o r t i o no ft h ec a u s a t i v ed i s p o s a li nn o r t ha n ds o u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t h i sk i n d so ft w oo rt h r e ep e r c e n t a g ep o i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sn o to b v i o u s , a n dt h e r ei sn os h o w i n gas e r i o u sn o r t h - s o u t ha s y m m e t r y ;( c ) t h ed i s p o s a lo fc a u s a t i v e h a sb e c o m em o r e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f r o mt h es t a r t i n go fe m e r g e n c e ,l e s sb a r ev e r b , p r e d i c a t eo f t e nb e f o r eo ra f t e rt h ev e r bo ra d v e r b i a lc o m p l e m e n to b j e c t ;( d ) f r o mt h e t y p eo fp r e d i c a t e ,t h er e s u l t ,m e a n i n gt h em a j o r i t yo ft h ed i s p o s a lo ft y p ep r e d i c a t e v e r ba r ea u t o n o m o u s ,t h a ti s ,t h e yc a l li s s u eap r e p o s i t i o no b j e c to ft h ea c t i o n ,r a t h e r t h a ni m p o s e db yt h ea c t i o no b j e c tt o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 c ) l e dt ot h ed i s p o s a lo f c a u s a t i v e h a s c dd i s p o s a lp r e p o s i t i o n sl i m i t e dt o ”b a ”a n dq i a n g ”t h e n , a r t i c l e s u m m e du pt h er e s u l t ,j v a s tt y p et h ed i s p o s a lo ft h e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a ) s h o u l dn o t b ea g r e e dw i t h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c o n v e r s i o n ;( ”c a u s i n gt h em a j o r i t yo f 2 j u s t i c :c f r e ed i s p o s a lo ft h es u b j e c t , e v e ni ft h e r ei sa l s on o n - a g e n t i v es u b j e c t ;( c ) h a s t h ec a u s a t i v en a t u r eo f f i n a l l y ,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m e a n i n gr e s u l t i n gi nt h e d i s p o s a lo ft h es o u r c e t y p ep r o b l e m t h i r dq u e s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o nt h ed i s p o s a lo fs t y l ew i t ht h e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b l e n d w e r es t u d i e d a r t i c l ew i l lf i r s td i s p o s eo fs t y l ea n dc o m b i n e s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abt w ot y p e s ,t h en e x tp 0 谳o fd i s c u s s i o nf r o mt h el a s ts e n t e n c :co f t h i sc o m b i n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d i s p o s i t i o no fa 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c o m b i n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o n d i t i o n s :( 砷z e r os u b j e c to fp a s s i v e s e n t e n c e sa n dd i s p o s a l s t y l ee l e c t i o n ;c o )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h o m e b a s e ds h a r e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f i n a l l y , t h ea r t i c l eo nt h ep r o p o s e d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 s e n t e n c eo ft h r e et os p e c u l a t e k e yw o r d s :m o d e mc h i n e s ed i s p o s a ls e n t e n c e“j i a n g b av c a u s a t i v e b l e n d 3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椽帆日期:山。只岁埯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虢搂舭师签名:裳备吼如陟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综述 一、关于处置式的概念 处置式是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王力 ( 1 9 4 3 ) :“凡用助动词把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 式。 另外王力( 1 9 4 4 ) 再次更为详细地阐述:“中国语里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 用助动词把( 或将) 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一“大致说来,把 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 e x e c u t i o n ) ,是一种处置。在 中文里,我们把它称为处置式。 关于处置式这一术语,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现代汉 语中这类句子的功能未必都表示处置,比如:“可把他高兴得要死。这个句子就 不表示处置的意思。而且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处置式常用“把 字来引出被处 置对象,采用“处置式”这个术语不如采用“把字句”这个术语好。但是也有人 不赞成使用“把字句”来称呼,认为“把字句 不足以概括近代汉语中的所有这 类句式。因为我们发现在近代汉语的这类处置句式中常用的介词还有“将,另 外还有矗以 、“持、“捉、“取静等。 在本文中我们还是使用了“处置式一这种称法,因为虽然以上两种称法都不 能完全概括这种旬式,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是认为“处置式”所覆盖的范围 要比“把字句大,因为多数此句式还是具有“处置意味的,并且着眼于这种 旬式在近代汉语里的介词使用情况,权且称之为“处置式 还是比较妥当的。 二、关于处置式的来源 处置式的历时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这种句式的来源。在迄今所能见到的文献 中,有关这个问题的结论主要有四种意见: ( 一) 处置式来源于连动式结构“将把+ np + v :一中动词。将把打 的语法化。 祝敏彻( 1 9 5 7 ) 对此有详细地论述。文章提出,“将一和“把 在初唐以前 都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南北朝以后,“将 经常出现在连动句子中,在第八世 纪间,出现了下列两种连动式: 1 动词。将 + 名词( “将 的宾语,也是后面主要动词的宾语) + 及物动 词 ( 1 ) 孙子将一鸭私用,祜以擅破家资,鞭二十( 朝野佥载) ( 2 )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李白诗) ( 3 )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 游仙窟) 前一例“将 的动词性还很强,后两例就完全虚化了,虚化后的句子成了处置式。 2 动词“将 + 名词( 只是“将”的宾语,后面主要动词还有它自己的宾语) + 及物动词+ 名词 ( 3 )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王昌龄诗) ( 4 )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呜筝( 李白诗) 这类句子中的“将虚化后,“将+ 名词 成了工具语。 “为什么这两类句子中的将容易虚化呢? 原因是这两类句子中除将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以外,还有另一个作为句中主要叙述词的动词,将只是表示一种无关紧要的 辅助动作。语言中的某一成分所表示的意义( 这里指的是行为) 如果不甚显著的 话( 因句中另一行为表示的意义更为显著) ,那它所表示的意义就容易在人们的 印象中逐渐消失掉,这样,将就由实而虚,新的工具语和处置式就这样产生 了。 “把 的虚化比“将”晚,是在中唐以后,也有两类: 1 “把+ 名词+ 外动词。这是处置式。 ( 5 ) 莫把杭州刺史欺( 白居易诗) 2 “把 + 名词+ 外动词+ 名词( 非间接宾语) 。这是工具语。 ( 6 ) 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 白居易诗) 王力( 1 9 5 8 ) 也认为处置式是由“将”和“把”虚化而产生的。他把下列三 个句子作了比较: ( 7 )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 姚合送杜观罢举东游) ( 8 ) 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 李频黔中罢职将泛江东) ( 8 )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说:把卷看和把剑看、把镜看是有分别的。把剑看的是诗句, 不是看那剑,。把镜看的是两鬓,不是看那镜子;而把卷看的 看却正是看那卷子。因此,就意义上说,把卷看是处置式,而把 剑看和把镜看不是。但是,就结构形式上说,它们的结构完全是一样的, 可见把卷看的把在当时还没有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从这一点上看,动 词虚化的过程就更加明显了。 ( 二) 处置式来源于上古汉语中具有提宾功能的“以字结构。 b e n n e t t ( 1 9 8 1 ) 一方面认为古代汉语的“以 字结构是唐宋时期“把将” 句( 处置式) 的前身。 古代汉语的“以 字结构可以用在双宾语结构中,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后, 如: ( 1 0 ) 教人以善。 ( 1 1 ) 尧以天下与舜。 “以 字结构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工具。同样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后,如: ( 1 2 ) 文王以民力为台 ( 1 3 ) 杀人以梃与刃 像“尧以天下与舜 这样的句子就和后来的处置式“尧把天下给舜”很接近。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表处置的“把将”句来自连动式的重新分析。 i 把 i 卷 i 看 按第一种分析,“把一是动词,“把卷 和“看 是连动。按第二种分析,“把一 是介词( 或宾语标志) ,整个结构是处置式。他的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存在矛盾 2 n 个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的。 陈初生( 1 9 8 3 ) 则干脆认为唐代表处置的“把将一句来源于上古汉语的“以一 字句处置式的词汇替换,而否认表处置的“把将 旬由连动式演变而来的说法。 他认为金文中就已经有了。以一字处置式,而且认为这种处置式的词序“似是上 承远古和上古前期的宾语前置而来 ,在前置宾语“加一个介词以为语法标 志一,就产生了“以”字处置式。他对后代的“将把一字处置式是由连动式演 变而来的看法表示怀疑,认为后来的“将把弦字处置式是在“以 字处置式的 基础上,“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介词的替换( 当然不是简单替换) 而形成的。 ( 三) 处置式有不同的次类,不同次类的处置式来源不同。 叶友文( 1 9 8 8 ) 首次注意到隋唐的“将把一处置式具有不同的语义类别, 他根据语义关系将这个时期的“将把 处置式分为“纯处置 、“处置到、“处 置给一三类。他认为,“纯处置一是在唐代伴随介词“将把用于诗句而产生, “处置到”、“处置给”则源于先秦至隋唐以前“以字句和“於于 旬。 梅祖麟( 1 9 9 0 ) 在叶文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的处置式做了更为全面、细致的 分类: ( 甲) 双宾语结构v b + o l + v ( + 于与) + 0 2 ( 1 ) 处置( 给) :把o l 给0 2 ( 2 ) 处置( 作) :把0 1 当作0 2 ( 3 ) 处置( 到) :把0 1 放到或放在某处 ( 乙) 动词前后带有其他成分 ( 1 ) 动词前带其他成分v b + o + x + v ( 2 ) 动词后带其他成分v b + o + y + v ( 丙) 单纯动词居末位v b + o + v 梅文认为上述三种处置式的形成方式各有不同:( 甲) 型处置式是继承先秦 至汉的“以一字结构;( 乙) 型处置式是在受事主语句前加上“将把 而成: ( 丙) 型处置式则由连动式发展而来。梅文最重要的贡献是提示了我们“处置式 是一种多元性的句式,本身包括几小类,而且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产生的方法也 是层层积累。一梅族麟的研究导致处置式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 很多学者在梅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各类处置式来源的探讨,如蒋绍愚 ( 1 9 9 4 、1 9 9 7 、1 9 9 9 ) 、吴福祥( 1 9 9 6 、1 9 9 7 ) 、魏培泉( 1 9 9 7 ) 、曹广顺、遇笑 容( 2 0 0 0 ) 以及刘子瑜( 2 0 0 2 ) 等。 ( 四) 处置式语义上的不同类别是同一句式发展演变的结果。 冯春田( 2 0 0 0 ) 认为,“用同一个处置介词的“将”或者“把 字处置句式, 认为它有两种以上的来源或形成途径,这是很有问题的。一为此,冯春田对处置 式的来源提出一种完全异于前人的看法。他认为:“处置介词以同样是来源 于动词以( 用义) 的,它与表示工具的以其实是同一介词,只是由于 句子语义关系的制约,才有表工具或表处置对象的不同。 “以”字句只限于处置 “给 、“作 、“到三类,“但汉语的处置句式在古代汉语里已基本形成。后来 的“将一、“捉一、“把 、“拿 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汉语不同时期内处置介词的 替换。 “进入唐代以后,将字处置句的语法意义扩大,突破了处置给、作、 到的范围。力简言之,他认为所有的处置式都是由“以一字句发展来的,只是经 过了处置介词的词汇替换和处置式的功能扩展。他不赞成“将把为连动式 前一动词虚化说,一他说:“自上古到近代处置介词就有以、将、提、把、 拿等, 如果说这些介词都是由连动式前一动词虚化而来,“事实上似乎不可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能这样一律。一 二、关于处置式的类型与句型 ( 一) 处置式的类型 处置式的类型指的是处置式的语义类型。上文已经提到了梅祖麟在研究分析 处置式的来源时将处置式分为( 甲) 、( 乙) 、( 丙) 三种类型。吴福祥( 1 9 9 6 ) 在 研究了敦煌变文中的处置式后,把处置式分为三类: ( 1 ) 广义处置式 即梅祖麟( 1 9 9 0 ) 所说的“甲型处置式 。 ( 2 ) 狭义处置式。 即梅祖麟( 1 9 9 0 ) 所说的“乙型处置式刀和“丙型处置式一。 ( 3 ) 致使义处置式 这类处置式中介词“把将 的宾语语义上不是动词的受事,而是它的当事 或施事,在结构上去掉介词以后,所剩的部分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句,整个格 式具有一种致使义。这类句型处置式产生于唐五代,句型只见于“把 字句和“将 字句,例如: ( 1 4 ) 如斯数满长无倦,能把因缘更转精( 妙法莲花经讲经文,敦煌变文集) ( 1 5 ) 以此思量这丈夫,何必将心生爱恋(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 经文,同上) ( 1 6 ) 好向情由自觉知,休将心行成怪擗。( 维摩诂经将经文,同上) ( 1 7 ) 没事尚自生事,把人寻不是,更何况,今日将牛畜都尽失( 刘知远诸 宫调,2 ) ( 1 8 ) 前遮后拥一少年,绿袍掩映桃花脸,把奴家直苦成抛闪( 张协状元, 第一出) ( 1 9 ) 将那一舱活鱼都走了(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 2 0 ) 今e l 之上,把只煮熟的鸭子飞了(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这类处置式中的谓语动词大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处置性不太显 著,语义上跟由使役动词构成的兼语式相近。以上吴福祥的这种分类法和名称为 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 二) 处置式的句型 处置式的句型指的是由不同的介词构成的处置式,如“以 字句、“将字 句、“把 字句等,这些句型也是以往讨论处置式时谈得最多的。但是通过近年 来的研究看到,历史上还可以用别的虚词构成处置式。 曹广顺、遇笑容( 2 0 0 0 ) 指出,在东汉的汉译佛典中,有“取字处置句, 有如下几种形式: a 、取+ 0 + v + 之 ( 2 1 ) 是时狱卒取彼众生,大椎碎其形体,或取脊脉剥之( 增壹阿含经) b 、取+ o + v ( 2 2 ) 是时目连即前提手将至门外,还取门闭,前白佛言:( 同上) c 、取+ o - f a d v + v + c ( 2 3 ) 正使王今取我身体碎如芥子,终不退转( 出曜经) d 、取+ v + 之 ( 2 4 ) 设住吾境者,当取闭之;设他届来者,当取杀之( 增壹阿含经) 朱冠明( 2 0 0 2 ) 指出,在中古译经中有一种“持一字处置式。其中广义处置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式较多,有3 2 例,如: ( 2 5 ) 尔时太子既蒙听许,。便持身与彼罗刹( 百缘,4 3 9 8 b ) ( 2 6 ) 咄哉疑人,汝不癫狂,何故持彼死尸白骨以为金也? ( 佛本,3 9 2 8 ) ( 2 7 ) 尔时儿妇复啼泣言:。坐是迦罗,遗我此苦,云何持我陷大坑中一( 僧 祗,2 2 2 7 1 c ) 狭义处置式仅仅五例: ( 2 8 ) 当持是经典为诸沙门一切说之( 太子,3 4 2 4 a ) ( 2 9 ) 于是请人阴持汝言,转密相语( 贤愚,4 4 2 7 b ) ( 3 0 ) 复有五千诸婆罗门及刹利种种大富长者,各持己女将来,奉上于净饭王 ( 佛本,3 6 9 2 b ) ( 3 1 ) 持此百千乳牛犊,皆金装角银饰蹄( 佛本,3 7 0 1 a ) ( 3 2 ) 尔时车匿既闻太子说此偈已,即以自身四布于地,持其两手前着,抱于 太子两足,而作是言( 佛本,3 3 7 6 b ) 吴福祥( 1 9 9 6 ) 指出唐代有“捉 字处置式,但数量不太多。如: ( 3 3 ) 良由画匠捉妾陵持( p 1 0 2 ) ( 3 4 ) 布金买园无辞师,外道捉我苦刑持( p 3 8 0 ) ( 3 5 ) 见一黑狗身从宅里出来,便捉目连袈裟衔着( p 7 7 4 ) 第二节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由古代汉语过渡到现代汉语的阶段,既能看到古代汉 语残留的痕迹,亦能发现现代汉语发轫的端倪,是汉语内部语音、词汇、语法出 现较多变革的阶段,很多新的语言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然而相较于古代汉语和 现代汉语的研究,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和对新语言现象的挖掘显然还不够深入, 还有很多空白点等着我们去填补。 语法学界对于处置式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是较多地是集中在现代汉语中 的处置式。对于近代汉语处置式,根据前文的研究综述,也可以发现前人探讨较 多的也是其类型、来源。然而其实在近代汉语时期,出现了一些与一般处置式不 同的比较特殊的处置式,比如。将把v 一处置句型、致使义处置式、处置式与 被动式糅合句型。对于这类比较特殊的处置式,学界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就力图 着眼于这些比较特殊的处置句,以近代汉语时期为总体框架,以历时发展为经, 以地域方言为纬,兼顾梳理一般处置式,重点研究比较特殊的处置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检索例句,并对检得的例旬进行比对分析,最后 总结特点、归纳异同、形成结论。本文例句所出文献是精心挑选的,以历时发展 为经,以地域方言色彩为纬,这些文献是各个时期的口语代表文献,并且各自具 有南北方言基础。现将所选文献列举如下: 南方文献北方文献 晚唐五代祖堂集) 敦煌变文集新书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金元时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董解元 琵琶记校注西厢记、刘知远诸宫调校注 明清时期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金瓶梅、1 - t :;侠五义 奇、 九尾龟 从以上这些文献中检得了大量的处置例句,为本文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材料, 为论文的进一步写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晚唐至明清处置式概述 第一节晚唐五代时期处置式情况 一、祖堂集处置式概述 1 祖堂集中处置介词的使用情况 处置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介词把谓语动词后面的宾语提前,虽然这 一说法显得过于笼统,但是说明这个提宾介词是“处置式 这一句型在形式上比较 直观的标记。同大部分介词一样,表处置的介词也是由表实在意义的动词虚化而来 的。祖堂集中的处置式,使用的介词种类大致有:“将 、“把 、“持一、“以 。另 外在卷十七的福州和尚章有一例句:“石门云:取我与食,驴年得味么? 此 句颇像处置式,并且曹广顺、遇笑容( 2 0 0 0 ) 发现在中古译经中有不少“取字处 置旬,但是这里的“取 字似乎并未完全虚化,仍然带有动作性,要有“获得我 这么一个动作后才能“食刀,并且在整部祖堂集中没有发现第二例类似的“取。 字句,所以我们认为在祖堂集中没有使用“取 字作为处置介词的。在与祖 堂集差不多同时代的北方文献敦煌变文集新书中,我们还检得了6 例以“捉一 字作为处置介词的处置句,比如: ( 1 ) 宫人夜游戏,因便捉窠烧( 卷七,燕子赋【二” ( 2 ) 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 同上) ( 3 ) 何为捉他欺! ( 同上) ( 4 ) 外道捉我苦刑持( 卷三,降魔变文一卷) ( 5 ) 良由画匠,捉妾陵持( 卷五,王昭君变文) ( 6 ) 胥是捉我支配,捋出脊背,拔却左腿,揭却恼( 脑) 盖( 卷七,燕子赋 【一】) 而这种“捉 字处置式在祖堂集中是没有的。 从不同种类介词的处置式的使用数量上来看,“将 、“把 、“持 、“以一四个介 词也表现出不同。除去动词、表工具的介词和表处置的介词界限不清不易确定的情 况,单看可以确定的处置句式,“将 字句有4 1 处( 其中1 1 处都是“我今将此法付 嘱于汝 ) ,“把 字句有8 处,“持字句有1 0 处( 其中多是“持此语法举似) , “以”字句有4 2 处( 其中8 处都是“以大法眼付嘱 ,3 2 处都是“以为 ) 。 由此可见,祖堂集中的处置介词,使用“将”字和“以”字是比较常见的,在数 量上占大多数。“把 字句和“持 字句是少量的,并且“持 字句似乎只是一种大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致相同的句式反复出现在多个篇章中,“持一字作为处置介词在祖堂集中远未达 到自由灵活运用的状态,全部表示固定的程式化的意思,具有行业语色彩。通检与 祖堂集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北方文献敦煌变文集新书,没有发现一例“持 字 处置式。朱冠明( 2 0 0 2 ) 指出在中古译经中存在“持 字处置式,如: 尔时太子既蒙听许,便持身与彼罗刹( 百缘,4 3 9 8 b ) 这一句从形式上看没有1 :祖堂集中的“持字句的那种程式化。 :祖堂集中不同处置介词在数量上的使用差异是合乎处置式的发展规律 的。祝敏彻( 1 9 5 7 ) 提到,“将 和“把 在初唐以前都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 大约在第八世纪间,“将字开始虚化为介词,“把 字的虚化比“将”字晚,大 约在中唐以后,因此“将 字作为处置介词要比“把字更早成熟起来。这在祖 堂集中也得到了印证,“把 字由于虚化为介词不久,用例没有“将 字多。 另外,p a b e n n e t t ( 1 9 8 1 ) 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古代汉语中的“以一 字结构是处置式的前身,并且列举了一些古代汉语中的例句。虽然关于处置式的 产生途径还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但是p a b e n n e t t 的这一提法以及所提供的 例旬至少可说明在上古和中古就出现了“以 字作为介词的处置式,因而发展到 祖堂集时也是比较成熟了,用例自然较多。但是这些为数不少的用例实际从 种类上看显得不够丰富,大多是相同的句式类型。 2 祖堂集中处置式的类型 前文综述已经提到吴福祥( 1 9 9 6 ) 研究了敦煌变文中的处置式,将处置式分 为三类:( 1 ) 广义处置式,即梅祖麟所说的“甲型处置式 ;( 2 ) 狭义处置式, 即梅祖麟所说的“乙、丙型处置式 ;( 3 ) 致使义处置式。需要注意的是,这类 致使义处置式,“去掉介词后,所剩的部分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旬。 在语义上, “与由使役动词构成的兼语式语义相近。刀文章说,“这类处置式的产生方式是由 介词将把加上施事主语句构成。一 吴福祥的这种分类法和名称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并且也比较全的概括了处置 式,易于分析研究,我们对 祖堂集以及后述其他文献的处置式分类也借鉴了 这一分类法。 a 广义处置式 a 处置( 给) ( 7 ) 师日:“谁将生死与汝? 斗( 卷四,石头和尚) ( 8 ) 师云:“未曾将曲与汝,离什么? 靠( 卷十三,招庆和尚) ( 9 ) 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卷十六,黄檗和尚) ( 1 0 ) 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于汝( 卷一, 第一祖大迦叶尊者) b 处置( 作) ( 儿) 此是闲暇话语引来,非是达摩将此为祖宗的意( 卷十八,仰山和尚) ( 1 2 ) 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 卷九,落浦和尚) ( 1 3 ) 师云:q 以劣为宗,不得净胜,老僧是一头驴”( 卷十八,赵州和尚) ( 1 4 ) 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迭 摩和尚) c 处置( 到) ( 1 5 ) 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 卷四,丹霞和尚) ( 1 6 ) 待我一朝鳞甲备,解将云雨洒乾坤( 卷十五,伏牛和尚)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b 狭义处置式 a 动词前有附加成分 ( 1 7 ) 学道修行力未充,须将此身险中行( 卷七,雪峰和尚) ( 1 8 ) 人定亥,莫把三乘相匹配( 卷十一,云门和尚) b 动词后有附加成分 ( 1 9 ) 对日:“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 ( 卷十四,石巩和尚) ( 2 0 ) 师便把火箸放下( 卷十四,杉山和尚) c 光杆动词 ( 2 1 ) 大师把政上座耳拽,上座作忍痛声( 卷十五,五泄和尚) ( 2 2 ) 师遂审之,浑将意解。( 卷十,镜清和尚) 吴福祥的处置式分类中还有一类致使义处置式,我们在祖堂集中检得了 这样的例子: ( 2 3 ) 至舍夷林,其中水土宽平,无诸坑阜,将诸眷属住此林中( 卷一, 第七释迦牟尼佛) ( 2 4 ) 以敬佛故,不敢飞空往如来所,则将弟子寻路疾行,悲哀速往( 同 上) 这样的例句在祖堂集中仅此二例,并且只出现在“将 字句中,出现在 同一篇章中。我们发现,这两个例句中“将 字表现出了一定的动词、介词两可 性,好像并未完全虚化,还处于过渡阶段,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而且根据商 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字除了有“扶,持 义外, 还有“带领义。并举了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 开( 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作为例句,说明至少在唐代“将 字有这个义项。 在祖堂集卷一第三祖尚那和修尊者章中有这样的例句:“吾当以小 神通至于彼国,不将徒众而自往之。 这里的“将一字就是动词,“带领 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前面所举的致使义处置式例句2 3 、2 4 ,其中的“将 字既可看作是 动词表带领,也可看作是介词表致使,两者在语义表达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可以存在两种理解方式。若是动词“带领义,那么“住此林中一的应包括“诸 眷属 和省略的那个主语;同样,“寻路疾行,悲哀速往的应包括“弟子一和 省略的那个主语。但若是表致使的介词,就不包括那个省略的主语了。两个例句 去掉“将 之后,余下的部分都是一个施事主语句,这也是符合吴福祥的观点的。 在前人对于处置式的研究中,大都认为“拿,持 义的“将”字句是处置式的一 个来源,而没有提到“带领 义的“将 字句,但是有些致使义处置式中的介词 不好说是从“拿,持义虚化而来的。由此在这里可以提出一种猜测,致使义处 置式可能是由动词“带领 义的“将 字句虚化而来的,或者说至少“带领”义 的“将 字句也是处置式的一个来源。目前我们通检祖堂集和敦煌变文集 新书,致使义处置式没有发现用介词“以”的,大多数是用介词“将 的,也 有用“把 的,但这样又不好解释“把一字致使义处置式,因为“把字在古代 并没有“带领 这一义项。那么也有可能是“将”字虚化之后致使义处置式发展 比较成熟后,由于“将”和“把同有“拿,持一之义,在其他处置式中存在同 类词汇替换的现象,在形成替换习惯之后,在致使义处置式中人们也混淆了“将 、 “把 的意思,开始自由替换。 我们发现在祖堂集中致使义处置式并不多,只检得上述两例。但在与祖 堂集差不多同时期的北方文献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却存在不少致使义处置 式,在前三卷就有1 0 例,比如:“以此思量这丈夫,何必将心生爱恋。”( 卷二,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宋至明清处置式研究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 并且也检得这样的例句:“时牧牛人即将 善友还归其家,与重重( 种种) 饮食,诚敕家中男女大小:汝等供侍此人,如 我不异伸。( 卷二,双恩记) 这句中的“将 字出现了动词“带领”义和致使介 词两可的情况,体现了一定的过渡性。 3 祖堂集中处置式的省略情况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处置式应该包括主语、介词、宾语、谓语动词( 谓语 动词前后可有附加成分) 。当然有时这几个部分并不是齐全的,会出现省略的情 况。祖堂集中处置式的省略情况如下: a 省略主语 ( 2 5 ) 故知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