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徽州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在这个历史上受战乱影响较小 的山区,宗族得到了繁荣发展。宅坦位于绩溪县西部,是一个明经胡氏聚居的 宗族村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选择宅坦胡氏这样一个普通宗族进行个案研究, 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可以加深对宗族的本质和机制以及宗族历史作用和 影响的认识,并能从一些重要侧面反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的基层社会面貌。 本文通过对宅坦胡氏的来源发展、族谱、族规家法、宗族管理、经济活动的研 究,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宅坦胡氏宗族的组织运作、内部管理;本文还 通过对近代以来宅坦宗族相关问题的研究,反映出我国传统宗族在社会变迁中 衰落和消亡的过程,特别是2 0 世纪5 0 年代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运动, 直接导致了宗族的瓦解。由于宗族观念淡漠、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现代国 家政治体制的制约,决定了包括宅坦在内的宗族村落的宗族活动,难以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恢复。 关键词:宅坦:宗族;族规家法;祠产;衰落;消解 a b s t r a c t h u i z h o u ,w h i c hi sa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 w a sat y p i c a l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s o c i e t ya n d w a sa f f e c t e df e w e rb yt h ew a rc h a o si nt h eh i s t o r y , t h e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o b t a i n e d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z h a l t a ni st h e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v i l l a g e ,l o c a t e di nw e s tj i x i c o u n t y , a sal i v i n gt o g e t h e ra r e ao fm i n g j i n g h uc l a n ,i th a st h ec e r t a i nt y p i c a l n a t u r e a sac a s es t u d y , w ec h o o s eh uc l a ni nz h a i t a nw h i c ho n c ew a sac l a s s i c a l k i n do fo r d i n a r y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ap a r t i c u l a rc a s ei nd e t a i li n o r d e rt og e n e r a l i z e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w a y , w em a yd e e p e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 p a t r i a r c h a le l a n se s s e n c e ,m e c h a n i s m ,h i s t o r i c a lf u n c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 i ta l s oc a l l r e f l e c tt h eb a s i cu n i ts o c i e t ya p p e a r a n c ei n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舶ms o m ei m p o r t a n ts i d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r e f l e c tz h a l t a n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p e r a t i o n , i n t e r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s o c i e t y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z h a i t a n so r i g 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 g e n e a l o g y , e l a nr e g u l a t i o n s ,e l a n m a n a g e m e n t ,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r e f l e c t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s p r o c e s so fd e c l i n i n ga n dd y i n gi ns o c i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c o r r e l a t i v e q u e s t i o no f z h a l t a nd a n i n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 ,s p e c i a l l yas e r i e so f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a n ds o c i a lm o v e m e n td i r e c t l yc a u s e d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sd i s i n t e g r a t i n gi n2 0 t hc e n t u r y 5 0 s b e c a u s eo fb e i n gf a i n ti n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i d e a , d e e p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a sw e l la s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m o r d e nc o u n t r y s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w h i c hh a d d e c i d e dt h a t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a c t i v i t yi nv i l l a g ei n c l u d i n gz h a i t a ni sd i f f i c u l tt o r e s t o r ei ni t sr e a l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s :z h a i t a n ;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r e g u l a t i o n so fc l a n ;t h e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p r o d u c e s ;d e c l i n e ;d i s p e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夫誊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产歉 签字日期: 伽。7 年午月6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喜搬火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邪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徼是缮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f 敦 签字日期:硼0 7 年午月6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电话 邮编 磊j ? 和 h - 叩月谚日 绪论 绪论 宗族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维、 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宗族制度更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并延 续到了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制度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与体 现。所以,关于宗族和宗法制度的研究,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选 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宗族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做到既有助于论证宗族发展演化的 规律,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宗族研究予以补充,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宅坦胡氏进行个案研究,小中见大,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揭示徽 州宗族内部的机制和本质,加深对徽州宗族历史作用与影响的理解。地处绩溪 县西部的宅坦是明经胡氏的聚居地,宅坦行政村目前尚保存有一些珍贵的宗谱、 祠谱等宗族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再辅之以社会调查,可以了解宅坦 胡氏的宗族事务管理、经济活动、族内救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宅坦宗族在近 现代社会变迁中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趋放 松,作为历史上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过重要影响的宗族,会否以某种形态复兴, 这一话题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通过对宅坦新时期乡村状况的分析,认为旧徽州 宗族村落缺乏宗族实现真正意义上复兴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具有加深对当 前中国农村社会认识的现实意义。 相关研究简述 宋代以后乡村基层社会的世俗化宗族形态,一直绵延到近现代,同近现代 的中国联系密切,因此随着宗族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宋代以后宗族的研究逐 渐增多。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 历史研究1 9 6 4 年第 5 - 6 期) 一文认为族权的要素是祠堂、族产、族规和族长,指出宋元时代已有把 祠堂和祭田相结合的事实,族权在明中后期完备,士民不得立家庙的禁限在明 中期被打破,到清代宗族组织已经极为普遍,雍正四年清政府设族正,实现了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政权和族权的直接结合。徐扬杰的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 中国社 会科学1 9 8 0 年第4 期) ,对宋以后家族制度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社会影 响,以及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他还著有论文集宋 明家族制度史论( 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李文治发表了论明清时代的宗族制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4 辑,1 9 8 3 年) ,认为宋代以后宗法关 系具有松驰的趋势,乡绅地主通过修筑宗祠、修辑族谱、建置族田义庄等措施 加以应对。 在学界从总体上研究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同时,一些学者 开始注重宗族的区域研究。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宗族制度在各 地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加以具体的探讨对于宗族研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安徽宗族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徽州地区。这是因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 徽州宗族异常繁荣,宗族制度发达,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清代赵吉士在 寄园寄所寄中描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 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 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 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由于历史上徽州少有兵燹,大量 宗族谱牒和其它关于宗族的文献资料得以保存,徽州宗族的典型性和资料的丰 富性,使徽州宗族研究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些学者从总体上论述徽州宗族制度。叶显恩的专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 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该书论及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探 讨了宗族组织、祠堂族长与族权、家谱和宗法、族田等问题。唐力行的论徽 州宗族社会的变迁(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一文,认为在传 统社会条件下,徽州社会形成了宗族组织、文化科举和商业经营的良性互动。 他还有撰有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 历史研究1 9 9 1 年第l 期) 。唐 还于2 0 0 5 年1 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 组织的态势。一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一文,认为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 制度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宗族组织的消亡。陈柯云撰有明清徽州的修谱建祠 活动( 徽州社会科学1 9 9 3 年第4 期) 和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 安徽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6 年第2 期) ,认为修谱活动和族产在推动宗族制 2 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她还撰有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中国史 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周晓光的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 安徽师范大 学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认为新安理学对南宋以后徽州发展成为宗族社会,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建华撰有明代徽州宗族的乡约化( 中国史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认为乡约化的宗族成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础组织。周致元撰有明 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 安徽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认为徽州 地区由于宗族制度的逐步完善,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官府社会调控功能的欠缺,宗族在明中后期的徽州社会救济方面有着很独特的 作用。卞利著有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一书,论 述了徽州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并以祁门县的六都程氏为个案,对该宗族 乡村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分析。 个案研究是徽州宗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赵华富认为研究徽州宗族,必 须首先进行“解剖麻雀”式的个案研究,通过一系列的个案研究,才能揭示出 宗族内部的机制和本质。他在采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徽州村庄进行实地 调查,撰写了一些徽州宗族的个案研究报告,如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调查 研究报告( 赵华富、周绍泉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 1 9 9 6 年版) 、黟县南屏叶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 徽州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4 期) 、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报告( 江淮论坛1 9 9 3 年第2 期) 、民国西递 明经胡氏宗族调查研究(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4 期) 、婺源县游山董氏 宗族调查研究( 2 0 0 3 年徽学第2 卷) 等。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赵著有 论徽州宗族祠堂(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徽州宗族族规家法 ( 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 9 9 6 年) 徽州世家大族促进 宗族和谐发展的措施(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1 1 月,第2 2 卷第 4 期) 等文。他于2 0 0 4 年出版了徽州宗族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一书, 论述了徽州宗族的兴起、祠堂祭祀、族谱修纂、族规家法、组织管理、族田设 置、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是学术界研究徽州宗族的权威著作。 一些学者通过徽州某一宗族某些方面问题的研究,探讨徽州宗族的普遍性 问题。周绍泉撰有明后期祁门胡姓农民家族生活状况剖析( 日本东方学报 第6 7 册,1 9 9 5 年) ,该文通过契约文书分析农民家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栾成显 3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著有元末明初祁门谢氏家族及其遗存文书( 9 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将文书与族谱结合去重构明清社会经济生活 实态,认为宋以后的徽州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科举仕进和外出经商两种途径 发展起来的。陈瑞撰有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 安 徽史学2 0 0 4 年第6 期) ,分析了徽州宗族婚姻圈的特征。刘淼撰有清代徽 州祠产土地关系一以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唐模许氏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1 年第1 期) ,探讨了宗祠产业的来源、结构以及租佃关系和地租分配。颜 军撰有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一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 明史研究第 5 辑,黄山书社1 9 9 7 年) ,文章认为“以田地山场为核心的族产经济不但维系 着本地区宗族势力的强盛,同时还从资本来源、宗族支持等方面为徽商的发展 提供保证”。 有一些国外学者对徽州宗族研究表现出兴趣,他们通过一些宗族的个案研 究,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徽州宗族的特点。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著有徽州汪氏 宗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 江淮论坛1 9 9 5 年第l 期) ,根据汪氏族谱记载, 考察汪氏族人迁徙与商业的关系。韩国朴元编著有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 族组织的扩大( 历史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 ,通过分析万历年间歙县柳山方 氏十派联合的契机和原因去研究明清宗族社会的特征。他还撰有明清时代徽 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以歙县柳山方氏为中心( 中国史研究 1 9 9 8 年第3 期) 一文。荷兰学者宋汉理在徽州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宗族 徽州休宁范氏宗族的个案研究( 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 山书社1 9 8 7 年版) 中认为宗族领导人在宗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相 当重要,族田的存在是宗族得以长期延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社会学学者也对徽州宗族给予关注。李远行撰有村庄的意义一徽州 社会生活散记( 三农中国总第五期,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认为当 代徽州的宗族与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基本上不复存在,仅存的一点宗 族意识已难以支撑传统宗族所必需的族内认同。朱士群、李远行撰有自洽性 与徽州村庄( 中国研究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认为徽 州宗族的规模性与充分性特别突出。规模性主要表现在宗族的急剧繁衍造成徽 州宗族的分布达到饱和;充分性则集中体现为组织结构的高度稳定,社会功能 4 绪论 的齐全多样,以及各种制度体系的周密完备。 宅坦村地处绩溪县西部,历史上是明经胡氏聚居的宗族村落。宅坦村目前 尚保存有一些珍贵的宗族资料、宗谱、祠谱等,吸引了学界的目光。对于宅坦 胡氏宗族加以研究的论著有:唐力行的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一一个 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 中国农史2 0 0 2 年第4 期) ;贺雪峰的徽 州村治模式的关键词一以绩溪县宅坦村的调查为例( 学术界) ) 2 0 0 5 年第6 期) ; 蔡翥的社会转型期家族与现代性的交互性生长一安徽省宅坦村调查( 合肥 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唐力行还编写了徽州文化全书( 安徽人民 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的徽州宗族社会分册,内容涉及到宅坦。 论文创新和特色 任志强在徽州宗族研究综述( 2 0 0 3 年徽学第2 卷) 中指出:“徽州 宗族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我们对宗族 兴起、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对宗族的衰落、瓦解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 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特别是现代国家和政治运动对宅坦宗族消解过程的论 述,有助于加深对徽州宗族衰落瓦解问题的认识。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人将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宅坦现有资料,主要采用历史学方 法,辅之以社会学方法和社会调查,对宅坦胡氏的来源发展、族谱、族规家法、 宗族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加以研究,揭示宗族的机制、本质和作用,从一些 重要侧面勾勒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的基层社会面貌,并对宅坦宗族在近现 代社会环境下的演变加以论述,探讨徽州宗族衰落瓦解的历史原因和难以真正 复兴的现实原因。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一宅坦宗族的形成发展 1 宅坦宗族的历史背景 宗族是由“同宗”和“同族”两部分亲属构成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社会人群共同体。班固在白虎通义宗族中对宗族的概念做了解释:“宗者, 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 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 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意即“同宗”乃始祖以下的后裔,“同族”是在五服 血缘圈内的亲属。“宗法之传于今者,惟周为详。盖其制实至周而备也”。源 自周代的宗法和宗族观念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并延续 到近现代,曾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宗族作为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 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宗族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与体现。 隋唐科举制的推行,使庶族地位提升,而唐末农民战争又使士族官僚遭到 严重冲击,五代时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的局面,随之而来 的是宗族的世俗化趋势。宋代以后宗族制度发生了变迁,宗族“已是为庶民阶 层所据有,并一直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 面”固。 徽州地区的宗族也是宋代以后世俗化的宗族。因为徽州地区宗族的始迁祖 虽然多为汉唐之“中原衣冠”,但这些迁徽的世家大族以躲避战乱居多,因此他 们的后代在这个“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 的山区过农业生活,与一般人民 无异。作为世俗化的宗族,徽州宗族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获得了繁荣的发 展,成为中国宗族制度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新安届万山中,无兵燹之虞”母, 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徽州形成了安定祥和的宗族生活环境一“家多故旧,自唐宋 以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 。吕恩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版。 o ( 宋) 郑樵:通志,卷2 5 氏族志o 。郑力民:安徽宗族历史与徽州宗族社会,学术界1 9 9 9 年第4 期。 o 歙县方氏族谱卷首。 o 休宁戴氏族谱序。 6 一宅坦宗族的形成发展 宇,岁时俎豆”。作为程朱理学一支的新安理学和朱熹的文公家礼,为徽 州提供了宗族伦理观念和宗族活动规范,深刻影响了南宋以后徽州的社会风尚 。“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 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一茗洲吴氏家典中这段话就 是理学思想对徽州宗族影响的反映。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徽商逐渐兴 起;有儒家文化积淀又沐程朱理学之风的徽州,一些宗族通过科举仕宦实现了 自身发展,宗族仕宦和徽商对宗族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一捐输族产、 协助撰修谱牒、修建宗族祠堂;徽商提供的资金又有力地促进了徽州教育和科 举的发展。徽州的科举、商业和宗族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这是徽州宗族繁荣 的重要原因。此外,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的环境迫使同族人通过宗族群体 互相周济,也使各宗族间因为山场、田地产生竞争和纠纷,生存环境的压力也 是徽州人宗族观念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移往徽州的衣冠巨族,南迁时依然保持原来的宗族组织,迁徽后这 些大族都按一家一族来建立村镇,“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 不杂他姓”回,即使村内偶有外姓,也或为亲戚或为佃仆。清初官僚赵吉士曾指 出: “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 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 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这种聚族而居的模式,使地名与宗族名产生了对应关系,村落名与宗族族 姓几乎是同义词,如在徽州地区有名的大族有棠樾鲍氏、呈坎罗氏、雄村曹氏、 月潭朱氏、商山吴氏、善和程氏、西递胡氏等族。嘉靖十五年( 公元1 5 3 6 年) 庶民可祭始祖的政策实行后,促进徽州人的宗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强 化,许多美伦美奂的祠堂纷纷出现,“村落间,祠宇相望,规模宏敞” 。聚族 而居、祠堂林立是徽州宗族生活的显著面貌。 o 嘉靖徽州府志,风俗。 o 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 清) 程庭;春帆纪程,载小方壶舆地丛钞。 。( 清)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 l ,泛叶寄故老杂记。 o 体宁竹林汪氏宗祠记。 7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绩溪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同徽州其它县份一样,是个宗族发达的 地方。据清嘉庆绩溪县志风俗记载: “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宗 祠礼较严肃,春分冬至,鸠宗合祭,有家法,凡乱宗、渎伦及有劣迹显著者,皆 摈斥不许入祠。故邑宗祠最重族,各有宗谱支派,分昭穆序世系,千年不紊,比 户可稽,奸伪无所托足” 绩溪县境内也是宗祠林立,有“会祭有万丁之祠”。的统宗祠,位于县境东 部的龙川胡氏宗祠,装饰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为一体,造型优美,建筑总面 积达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号称江南第一祠。而本文所要论及的宅坦胡氏,其统 宗祠一亲逊堂,在历史上也是构筑宏大壮丽的祠堂建筑,是绩溪县历史上的三 大祠之一。据绩溪县档案馆和地方志办公室征集编成的绩溪县宗谱目录,其 中列出了2 1 姓、6 0 种不同版本的宗谱、支谱。林立的祠堂、繁多的谱牒,正 是绩溪县宗族社会发达的表现。 宅坦村地处绩溪县西部,位于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宅坦胡氏自始迁 祖胡忠1 0 0 7 年迁居此地以来,繁衍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目前宅坦 村保存的族谱等较为珍贵的宗族资料,从中可以反映出该宗族历史上的生活状 态。该村于2 0 0 0 年编写的谱志合一的村志龙井春秋也有助于增强对宅坦的 基层社会生活实态的了解。 2 宅坦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 宅坦村位于绩溪县西部的山岭中,临近旌德绩溪两县边界,现隶属于上庄 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黄帝内经云: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地。 坦,据辞海释,乃有平而宽广、开拓广大、开朗安泰、坦然坦率之意圆,可 见宅坦被居住在这里的胡氏族人寄予了安居乐业的愿望。 宅坦坐落在山川平衍处的小盆地中,三面环山,村域位于大会山南支竹 峰山下,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两座,山势陡峭,村落被东迤的竹峰山余 脉葫芦岭和长蛉环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落周围的山地为宅坦提供了较为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村中无河水过境,仅村外南北各有一条小溪注入常水河。 为弥补自然河流缺失对宅坦人生活环境的影响,胡氏族人在村内外遍挖水塘,水 。乾隆绩溪县志卷首,曹有光序。 。洪树林;龙井宅坦话春秋,徽州五千村绩溪县卷,黄山书社2 0 0 4 年版。 8 一宅坦宗族的形成发展 塘间采用明圳暗沟相互连通,在竹竿山山腰筑塘蓄积山水,为村内大小水塘的水 源补充。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有力保障了宅坦居民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对调节村落气候和消防,也很有帮助。 目前全村有耕地1 2 6 7 亩,其中水田1 1 7 9 亩,旱地8 8 亩;林山面积5 2 2 3 亩,其中人工林6 8 8 亩。人均耕地不足0 7 亩。宅坦降水充沛,但梅雨季节常 发生洪涝灾害。由此可见,同徽州其它村落一样,宅坦也是山多田少,生存环 境不佳。罗愿在新安志中称“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 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刀耕而火种之。十日 不雨,则印天而呼。一遇雨泽,山水暴出,则粪坏与禾荡然一空”圆。他描述的 这种艰难的农业生活场面,历史上的宅坦也与之相类。由于山多田少,宅坦每 年都需要从临近的旌德县调运粮食。从明代后期开始,为摆脱宅坦狭小空间带 来的生存压力,宅坦胡氏族人纷纷出外谋生。 3 宅坦明经胡姓的来源 “宅坦有二龙井,一在村之南及字五百二十五号,一在村之北万字三百十 七号”国,位于葫芦岭北麓,水从沙中渗出的叫北龙井;位于村南长岭边水从三 块骆驼石中涌出的井叫南龙井,因此宅坦村古称龙井村。宅坦明经胡氏的始迁 祖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 公元1 0 0 7 年) 迁来龙井村定居,兹后龙井村逐渐繁盛, 成为明经胡氏的一个聚居地。宋代龙井村归属绩溪县修仁乡。元代龙井改称为 宅坦。目前的宅坦行政村,其中明经胡姓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左右, 其中在最大的自然村宅坦本村,胡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回。可见,宅 坦的单姓聚居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居住在宅坦的胡姓为何被称为明经胡? 因为在绩溪县有四大胡姓:明经胡 氏、金紫胡氏、龙川胡氏、尚书胡氏。绩溪四大胡氏,同姓而不同宗,各有始 祖,各有宗祠,又各以其独特的宗族文化而著称于世。宅坦胡氏属于明经胡的 一支,据民国1 6 年的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称:“我邑氏胡者多,若金紫, 若尚书,不一而足,明经一脉大半散居晕岭北乡”。晕岭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 。宅坦村编写的谱志合一的龙井春秋,内部出版物,皖宣城r _ 2 0 0 0 3 9 号,第1 2 页。 。( 宋) 罗愿:新安志卷二叙供赋。 o 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二。 o 据宅坦村2 0 0 0 年人口统计,见龙井春秋第1 0 页、第3 2 页。 o 吴仁安:徽州绩溪四大胡氏源流及其名人略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第6 期。 9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系的分水岭,绩溪县的明经胡,多居住在犟岭以北。新安名族志称明经胡“其 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播迁,日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 氏以居,遂从其姓,同光乙酉以明经等第义不仕。子孙世以经学传乡,人习称 为明经胡氏”。明经宅坦胡氏的西树族谱对明经胡的来源做了说明:“夫古来受 姓改姓各有所因,如胡氏最初受姓原属于李,自有昌翼公为唐昭宗之嫡子嗣, 以朱温作乱养于胡氏,改李为胡,洎乎后唐以易学登进士,赐谥明经,世称为 明经胡氏”。 胡昌翼“字宏远,号绎思,齐行十七,本唐昭宗幼子,母何后,天祜甲子 三月一日生,朱全忠逼迁昭宗于洛阳,论以何后新产,未任就路,复遣寇彦卿 促之,四月发陕,三公乃得公以归,时当养晦,遂从胡姓,居胡村今之考川也” o 。在朱温图谋篡唐、逼迫唐昭宗东迁洛阳之际,皇宫近侍婺源人胡三忠心皇室, 将襁褓中的昭宗幼子带回婺源考水村隐居,并易其名为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 ( 公元9 2 5 年) ,胡昌翼以明经科第二名及第,其后人被称为“明经胡”,民间 俗称“李改胡”。 认为始祖胡昌翼乃李唐皇室之后的观点在徽州明经胡氏中普遍存在。根据 清代胡陆秀等纂修的考川明经胡氏宗谱( 清道光九年木活字本,第3 9 册) 记载,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晔幼孑,为何皇后所生。因唐末朱温篡唐,昌翼避祸 隐匿皖南婺源考川,遂冒义父胡三公姓,因此民间将明经胡俗称“李改胡”。宋 元间的徽州理学家胡次焱,是明经胡氏的十四世孙,他的梅严文集中的论 姓氏篇,同样有类似的“李改胡”记载:“焱谨按: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 载之以归,遂冒胡姓。五代时中明经科世,因以明经表其族。”其明经书堂记 篇亦日:“先生( 指胡昌翼) 本大唐昭宗子,天祜年间,朱全忠构祸,逃难齐民, 依安定三公h 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宅坦现存最早的明嘉靖丙戌谱,从安定胡得姓之鼻祖 阏父算作一世,将胡昌翼算作安定胡的第5 0 代。该谱的世系表既未写明胡昌翼 为唐昭宗子,也未注明昌翼为胡三所生,但这套宗谱编入的南宋嘉定十七年首 次修谱的两篇序言,则清楚的写明“胡三迁婺源考川生昌翼”,这就为理清明经 胡来龙去脉增添了复杂性。 。明经胡氏龙井两村宗谱,龙井西村续修宗谱序。 。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1 0 一宅坦宗族的形成发展 4 宅坦明经胡氏宗族的发展及门派的形成 胡昌翼是宅坦明经胡姓的一世祖,他有三子,长子胡延进、次子胡延宾、 三子胡延臻。胡延进又名延政,字以礼,号节庵,后唐天成己丑年( 公元9 2 9 年) 生,宋开宝乙亥年( 公元9 7 5 年) 任绩溪县令,咸平壬寅年( 公元1 0 0 2 年) 任知建德军,宋景德乙巳年( 公元1 0 0 5 年) 卒于浙江建德任所,子胡忠迁龙井 宅坦。胡延进就是徽州明经胡长房派祖。胡延宾后裔迁往歙县紫阳、江西万年 等地。胡延臻有二子:胡文昊、胡文晟,文昊文晟共育十子,以天干地支分为 十派,著名的西递明经胡姓属于壬派。 胡忠,字良臣,号桂崖,明经胡龙井派始迁祖,在龙井派的世系中是三世 祖。胡忠后周显德丁巳年( 公元9 5 7 年) 生,宋天圣丙寅年( 公元1 0 2 6 年) 卒, 宋开宝乙亥年( 公元9 7 5 年) 就学于龙井并在此成家,后又前往其父在浙江的 任所,宋景德丁未年( 公元1 0 0 7 年) 胡忠又回到龙井村定居,在龙井东面的山 上创建了徽州有资料可稽的最早的书院一桂枝书院,“以教乡族子弟,群一族之 英,兴一族儒学之昌”回。 胡忠有三子,第三子胡萌居住宅坦。胡防也有三子,长子胡文谅居于宅坦, 二、三子皆外迁。胡文谅的长子胡贵良一支外迁到邻近的尚廉、杨林、歙县竹 园等地,留居宅坦的次子胡义和就是宅坦明经胡姓的六世祖。宅坦胡氏的七世 祖名胡整,胡整的次子胡应昌为宅坦八世祖。胡应昌的长子留居宅坦,次子胡宗 文迁到后宅,后宅又称西村,北宋崇宁年间( 公元1 1 0 4 年前后) ,胡忠的五代 孙胡宗文从龙井宅坦迁居后宅,形成明经胡姓龙井西村派。 宅坦胡氏的十五世祖胡彭,有三子,长子、次子外迁,三子就是理学名家 胡景。胡景,字景祖,号狮峰,他曾于元延佑甲寅年( 公元1 3 1 4 年) 修辑族谱, 抱道不仕,潜心理学。明初族侄上其事,洪武十年( 公元1 3 7 7 年) 明太祖敕为 “儒者之身”,“特免科征,封茔百步”。 胡姓在明代宣德、景泰年间( 约公元1 4 2 6 1 4 5 6 年) 开始分门别派。第十 九世祖胡敬文,有二子一胡英定、胡佛保。胡英定的四个儿子除胡尚智外迁云 南外,其余三子一胡尚仁、胡尚义、胡尚礼分立宅坦上门派、中前门派、后门 。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一。 o 宅坦村龙井春秋,第2 6 9 页。 。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二。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派,胡尚义为中、前门派的共祖,尚义的长子胡积生为前门派派祖,次子、三 子成为中门派派祖。胡佛保的三个儿子则成为宅坦下门派的派祖。 “崇本枝,萃涣散,莫大于建祠”o ,祠堂作为“报本返始,以伸孝思” 的 祭祀场所,向为徽人所重视。龙井宅坦胡氏的五个门派陆续修建了支祠一前门 澳瞻堂、中门敦睦堂、后门继序堂、上门豫格堂、下门笃伦堂。天启二年( 1 6 2 2 年) ,五个门派合力修建了宅坦明经胡氏总祠一亲逊堂。前门派胡正辉家谱回记 载:“原于天启二年壬戌二月造祠,头首三十六位,每朝日出后到者,罚大钱三 分,积成置田亩”。合族经过六年,建起了气势恢宏、三雕精美的祠堂,亲逊堂 遂成为宅坦明经胡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亲逊堂由宗子以及祠首、司事管辖, 每一门派也有自己的组织领导机构,从而形成总祠一支祠族人的控制网络。 五个门派的形成,标志着宅坦明经胡氏宗族的定型。在悠悠岁月中,宅坦 胡氏在此繁衍生息,除了太平天国战事对宅坦造成较大破坏外,这里的居民过 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在五百多年的蕃衍进程中,五门中以前门一支发展最为快 速,人数一直保持全村胡姓一半以上。村中的大塘一“慕前塘”就反映了前门 派历史上的发达兴旺,塘的周边有九角,台阶有九级,泄洪有九孔,寓意着前 门派的朴、标、桂、桢、梧、枵、构、相、楫九大分支。前门派发展较快,是 因为前门一支世代注重读书仕进或旅外经商,经济实力较强,娶亲早且侧室多, 故添男丁亦多,蕃衍代数快。其中尤以前门相公派发展最快,到1 9 2 0 年续谱时, 前门派比长门上门派多出四代,比下门派多出三代。 5 历史上宅坦居民的迁徙 徽州“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 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缛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 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环境不适宜农业的 发展,耕地少且土地瘠薄,造成粮食产量低下。随着人口增加,给徽人带来生 存危机。但是徽州多山区,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茶叶和林业生产,徽商就是通 过茶、木和一些山里土特产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明代中期以后,徽州“人庶 。据宅妇村龙井春秋和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o 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续刻溪南吴氏世谱序。 o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八,许氏家规。 o 民国2 9 年胡敬星堂祠谱。 o 龙井春秋第2 7 0 页。 o (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九册风宁徽。 1 2 一宅坦宗族的形成发展 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回,出现了宗族子弟服贾四方的局面。 宅坦和徽州其它地方一样,是个生存容量有限的地方,在历史上不断地有 族人向外迁徙,“按延进公子忠公迁居邑西龙井以后,传至十世,由龙井别迁者, 不一其人,支派纷繁”。除了战乱造成的迁徙,迁徙主要以开族和经商为主, 而且经商型的迁徙往往具有开族和经商的双重性质。开族型的迁徙主要发生在 第5 2 5 世,迁徙地主要是宅坦临近村落、i 临近的旌德县、歙县、太平县、南 陵县,以经商为主、开族为辅的迁徙,主要发生在2 6 世以后,迁入地不仅有l 临 近的旌德、宣城、广德州、江西铅山、浙江萧山和钱塘等地,还包括河南永城、 河北保定、福建崇安等距离宅坦较远的地方。这种差别正好印证了徽州商品经 济的发展、徽人经商的普遍化,是在明代中后期。宅坦人的经商型迁徙,始于 明代,在清乾嘉年间逐渐盛行,外迁主要走水路:北上沿水阳江、青弋江乘船 抵芜湖,再往宁、沪、汉;南下则由深渡经新安江去杭州、兰溪、金华、衢州, 再由衢江、金溪、信江去江西的玉山、铅山。据谱牒记载,村人旅外经商的足 迹遍及全国1 2 个省市7 6 个县,开设的店铺有据可查的达4 0 多家。经营门类涉 及徽墨、百货、土杂、茶叶、肉食、首饰、典当等国。 o ( 明) 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1 5 ,程少君行状。 o 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 o 龙井春秋第2 7 页、4 8 页。 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 二宅坦的宗族管理和社会生活 明代中叶以后,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 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族产的设置和迅速扩展,发展到后来,在乡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形成“穷 乡村,富祠堂”的局面,使族人从经济利害关系上与宗族密切联系在一起,不 得不俯首帖耳听命于宗族的权威。历史上的宅坦,也被打上了宗族统治的印记, 宗族统治者操纵着村庄的大小事务,影响和左右着村民的精神世界,村落的社 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宗族制度这个主轴运转的。 1 宗族关系的外在形式 谱牒、祠堂和祠堂管理班子的形成 徽州“山峭水厉,燹火弗惊,巨室名族,或晋唐封勋,或宦游宣化,览形 胜而居者恒多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宛然俱在”。,地理人文环境有利于 谱牒的撰修、保存。该地的居民“以言乎派,则如江淮河汉,汪汪千顷,会于 海而不乱;以言乎宗,则如泰华之松,枝叶繁茂,归一本而无二”、“言乎世 次,则尊卑有定” ,谱牒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安理学影响下, 徽人普遍重视尊祖敬宗和孝道,而“孝莫大于尊祖,尊祖莫先于合族,合族之 道,必修谱以联之” 。谱牒于宣扬孝道、淳化风俗大有裨益,是巩固宗族制度 的重要保障,所以“谱之不可缓也”囝。修谱还关系到宗族世系源流、昭穆世次 正确与否的问题,“祖宗之根源,族属之派衍,无其谱则无可托,无可托则泯其 传,泯其传则无可稽” ,因而受到徽州诸世家大族的高度重视,将修谱视为头 等大事,“尤竞竞以修谱为重务”o 。 明嘉靖年间,官方准许“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进一步推动了宗族制 度的庶民化,在宗族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徽州宗族谱牒在数量、质量上都有较 大提高,从数量上说,现存明代谱牒多为嘉靖以后出版的;从质量上说,谱牒 。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o ( 明) 胡晓:新安名族志序。 o 同上。 o 歙县虬川黄氏宗谱重修虬川黄氏宗谱序。 o ( 明) 朱升;朱枫林集,黄山书社1 9 9 2 年版,转引自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o 明嘉靖丙辰版龙井胡氏族谱旧谱序。 o 桂溪项氏族谱汪太傅公序。 1 4 二宅坦的宗族管理和社会生活 的纸张、雕版、印刷、版式、装订等都有很大提高。 谱牒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使许多宗族谱牒得以存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 宅坦明经胡氏现存最早的族谱,就是明嘉靖3 5 年( 1 5 5 6 年) 谱,仅存一套, 较为珍贵。除了明嘉靖丙辰版族谱外,目前宅坦还保存有清乾隆版考川明经 胡氏统宗谱、民国舨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民国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 民国时期的便于贫困族人藏阅的普及本族谱便览。龙井西村派,属于龙井宅 坦派的子族,“两派相隔不过二十余世,两村相距又仅里许”。,相互间的联系 也较为密切,单独修谱因“他事龃龉,未愿加入” 。 徽州宗族统治者认为,“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 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所以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大都每隔一段时间修一 次族谱。宅坦明经胡氏自始迁祖胡忠定居龙井后,多次撰修族谱,如下表所示: 修谱年代 公元纪年 修谱人世数 修谱人姓名附注 宋嘉定四年 1 2 1 11 4 世 胡俊卿、胡子春 元延佑元年 1 3 1 4 1 6 世胡景和 元至正十一年 1 3 5 l 1 8 世胡富初 明嘉靖三十五年 1 5 5 62 4 世 胡东池、胡文宪 明万历年间2 5 世胡桓、胡东浮 清康熙五十九年 1 7 2 0 编者失考 清乾隆十九年 1 7 5 4 3 1 世胡履泰 清同治十一年 1 8 7 4计划未果 中华民国九年 1 9 2 03 6 世胡宣铎 同宗联合修谱,在徽州较为普遍。清乾隆二十年( 1 7 5 5 年) 前后,婺源县 考川村的明经胡同宗发起撰修明经胡氏统宗谱,并成立了专门的谱局,宅坦胡 氏派胡履泰等前往参与会修。民国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跋续修宗 谱后称:“吾族宗谱导源嘉定,元明以降,赓续再四,仅修本支,窃以为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4 0 页。 o 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