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超文本文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超文本文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超文本文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超文本文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超文本文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纸成为语言的载体,带来了文学历史上最大的革命。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则使文学创作进入了“无纸写作 和“无 纸传播”时代,文学的视觉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超文本文学贝l j 成了 “视觉的艺术”的最有力见证。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的涵义,超文本与超文本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从超文本的雏形到现今较为发达的超文本技术, 从最初的文学设想到最终实现,超文本和文学“连接 得更加紧密, 更加协调。 第二章主要从超文本文学的互文性、繁复性和技术性三个大的方 面去对超文本文学的特征做尽可能全面和细致的分析。作为一种活 的、开放型的文学文本,超文本文学以多重路径提供了一种多重的信 息经验。文学文本的边界消除了,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向所有其他文学 文本开放,从而这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都互为文本。超文本文学是一个 情节内容玄妙多变、文本构造复杂深厚、语篇寓意深远发散的集合体。 超文本文学正是充分运用了各种科学技术所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学,它 的出现和发展给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又带来了全新的阐释。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超文本文学的价值和局限性。超文本文学对一 些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雄霸几千年的重要命题和概念造成了巨 大的冲击。新型的文学观念因之而确立,新时代的写读者也随之出现, 文本的意义空间被无限延伸。但是,它本身的局限性,诸如盲目的链 接导致文本意义的丢失、不利于纸质出版、技术的局限使超文本难以 普及,也让它一直裹足不前。 关键词:超文本,超文本文学,特征,价值 i i i a bs t r a c t p a p e r sb e c o m et h ec a r r i e ro fl a n g u a g eb r o u g h ta b o u tt h eb i g g e s t r e v o l u t i o ni n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l i t e r a t u r eh a se n t e r e da n o p a p e rw r i t i n g a n d p a p e r l e s s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e r at h r o u g h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s u c ha sn e t w o r ka n dm u l t i m e d i at e c h n o l o g y v i s u a ls t y l eh a sb e c o m e 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i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u s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m o s t p o w e r f u lw i t n e s so f t h e v i s u a la r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m e a n i n go fh y p e r t e x ta n dh y p e r t e x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y p e r t e x ta n dh y p e r t e x t 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e m b r y o n i cf o r mt ot h em o r ed e v e l o p e dh y p e r t e x t t e c h n o l o g ya tp r e s e n t ,h y p e r t e x ta n dl i t e r a r y l i n k s ”m o r ec l o s e l y ;f r o m t h ei n i t i a ll i t e r a r yi d e at ot h ef i n a lr e a l i z a t i o n ,i t l i n k s m o r ec o o r d i n a t e d 1 1 1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s e c t i o no ft h i sa r t i c l e ;i t 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 t h et h r e e m a j o r f a c t o r so f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 :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c o m p l e x i t ya n dt e c h n i c a l i t y a sal i v i n ga n do p e nl i t e r a r y t e x t , 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v i d e sm u l t i p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b ys e r i a l so fp a t h s 1 1 1 el i t e r a r yb o r d e rh a se l i m i n a t e d ,w h i l ee a c hl i t e r a r yt e x t so p e nt oa l lt h e o t h e rl i t e r a r yt e x t s ,t h u st h et e x ta n dt h eo t h e ro n ec o b e c o m eat e x t 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 i sac o l l e c t i o no fd i v e r g e n c ew i t he v e r - c h a n g i n g c o n t e n t s ,c o m p l e xt e x ts t r u c t u r e s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m e a n i n g s h y p e r t e x t l i t e r a t u r ee m e r g e sa san e w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m a k e sf u l lu s a g eo fav a r i e t y 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t s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b r i n g san e w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a r ta n d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1 1 1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v a l u ea n dl i m i t a t i o n so fh y p e r t e x t l i t e r a t u r e 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h a sm a d ea ni m m e n s ei m p a c to nt h e e s s e n t i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a n di d e aw h i c hd o m i n a t ei n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a n d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f o r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t h e r e f o r e ,an e wt y p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c e p t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an e we r a sw - r e a d e r sh a v es h o w e da n d t h em e a n i n gs p a c eo ft e x th a sb e e ni n f i n i t e l ye x t e n d e d h o w e v e r , t h e b l i n dl i n k sb e t w e e nt e x t sl e a dt om e a n i n g l e s s ,p a p e r - b a s e dp u b l i s h i n gi s n o ts u i t a b l ef o re b o o k s ,t e c h n i c a ll i m i t a t i o n sm a k ei td i f f i c u l tt os p r e a d , a l lt h e s el i m i t a t i o n sh a v em a d ei th e s i t a n t k e y w o r d s :h y p e r t e x t ,h y p e r t e x t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v a l u e i v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嗍:缉年上月丝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 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挫忽嗲日期:2 翌上年上月当日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绪论 o 1 超文本文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0 1 1 国外超文本文学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已历时几十年,超文本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长而 不断的进步。早在1 9 4 5 年,范纳瓦布什( v a n n e v a rb u s h ) 就在大西洋月刊 上发表了我们如是想象( a sw em a yt h i n k ) ,将早期的准超文本系统命名为 m e m e x ,并探讨了他所设想的机器在工作原理上和人脑之间的关系,这对超文本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9 8 7 年,乔伊斯( mj o y c e ) 的第一部电子本超文本 小说下午,一个故事( a f t e r n o o n , as t o r y ) 的发布引起了学界对超文本文学一 这一新兴文学的普遍关注。康克林( jc o n k l i n ) 发表的超文本:简介和调查 ( h y p e r t e x t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s u r v e y ) ( 1 9 8 7 ) ,敲开了超文本文学理论研究的 大门。1 9 9 1 年,巴雷特编写了文本、上下文与超文本:计算机写作( t e x t , c o n t e x t , a n d h y p e r t e x t :w r i t i n gw i t ha n d f o rt h ec o m p u t e r ) ( 1 9 9 1 ) ,推动了电子文本写作的 发展。之后,乔伊斯( mj o y c e ) 所著二心:超文本教育学与诗学( o f t w om i n d s : h y p e r t e x tp e d a g o g ya n dp o e t i c s ) ( 1 9 9 5 ) ,辛达( is n y d e r ) 所著超文本:电子 迷宫( h y p e r t e x t :t h ee l e c t r o n i cl a b y r i n t h ) ( 1 9 9 6 ) 和霍尔茨曼( sh o l t z m a n ) 所著数字镶嵌:赛伯空间的美学( d i g i t a lm o s a i c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 so f c y b e r s p a c e ) ( 1 9 9 7 ) 又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超文本文学的美学特征、审美方式和审美价值等, 使超文本文学得到了更普遍的推广。1 9 9 7 年,阿塞斯( a a r s e t h ) 在其重要论著 赛伯文本:遍历文学透视( c y b e r t e x t , p e r s p e c t i v eo ne r g o d i cl i t e r a t u r e ) 中重 新定义了数码艺术,并引入“遍历”这一概念,这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兰 道( g pl a n d o w ) 本人就写下了许多综合性研究超文本文学理论的论著,如超 文本理论( h y p e r t e x t t h e o r y ) ,当代批评理论与技术的结合( h y p e r t e x t :t h e c o n v e r g e n c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 1 9 9 2 ) 以及他近年 的论著超文本3 o 全球化时代的批评理论和新媒体( h y p e r t e x t3 0 ,c r i t i c a l t h e o r ya n d n e wm e d i a 拥a ne r a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 2 0 0 6 ) 等,充分阐述了超文本 文学的种类、链接方式的不同、针对技术的态度以及网络恶习等等。 在国外,研究者还非常注重从写作和媒体的角度去分析超文本文学。如:从 超文本写作上去进行研究的有:杰大卫博尔特( j a yd a v i db o r e r ) 的写作 空间:计算机,超文本与写作史( w r i t i n gs p a c e :c o m p u t e r , h y p e r t e x ta n dt h eh i s t o r y o f w r i t i n gh i s t o r y ) ( 1 9 9 1 ) ,埃罗拉( jj o h n s o n e i l o l a ) 怀旧的天使:再论超文本 写作( n o s t a l g i c a n g e l s :r e a r t i c u l a t i n gh y p e r t e x tw r i t i n g ) ( 1 9 9 7 ) 。还有对超文本 。遍历:指的是这样一类话语,其符号源于作品中并非微不足道的要素所产生的途径。 l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与多媒体相关联的研究,如尼尔森( jn i e l s e n ) 所著的超文本与超媒体) ) ( h y p e r t e x t a n dh y p e r m e d i a ) ( 1 9 9 0 ) ;伍德黑德( nw o o d h e a d ) 所著超文本:超媒体的理 论与应用( h y p e r t e x t :h y p e r m e d i at h e o r y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 ( 1 9 9 1 ) ;杰克伯纳尔 森( j a k o bn i e l s e n ) 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网络和未来( m u l t i m e d i aa n d h y p e r t e x t : t h e i n t e r n e t a n d b e y o n d ) ( 1 9 9 5 ) 。等等。它们都详细的阐述了在媒体作用下文学 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超文本文学的产生。 0 1 2 国内超文本文学研究 自1 9 9 8 年以来,台湾网络文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台湾文学平面媒体书写文 类形成了一种挑战与开创。须文蔚所撰的网络诗创作的破与立( 1 9 9 8 ) 被誉 为“开启中文网络诗理论与美学的研究 ,其中他说:“网络诗渐渐形成一种新 文类,并开始蔚为风潮应当不成问题”。此时,台湾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关于网 络文学、超文本文学研究与写作的网站。如涩柿子的世界、妙缪庙、歧路 花园等等。李顺兴在数字形式美学初探( 1 9 9 9 ) 中指出超文本文学的一大 形式特征就是数字“读写者的出现,并且还在网路文学形式与“读写者 的 出现( 1 9 9 9 ) 中做出了更详尽的论述。不少学者认为从狭义上来说网络文学就 是指超文本文学,只有超文本文学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还有不少学者对网络文 学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做出了重要的阐述,如:向阳迷幻的虚拟之城: 初论台湾网路文学的后现代状况( 1 9 9 8 ) 、曹志涟虚拟曼陀罗( 1 9 9 8 ) 、董崇 选、李顺兴的电子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 9 9 9 ) ,等等。 2 0 0 2 年,黄鸣奋就超文本进行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其论著超文本诗学 ( 2 0 0 2 ) 在技术的层面上从八个角度分别对超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它是大陆 系统研究超文本文学和超文本诗学比较早的著作。欧阳友权在论著网络文学本 体研究( 2 0 0 4 ) 中,则认为在文本范式上大致可将网络文学分为三类,超文本 文学就是其中的一类,其下再细分为接龙文学、互动文学等。聂庆璞在网络叙 事学( 2 0 0 4 ) 中认为超文本叙事特性主要为:无焦点叙事、非线性叙事、随机 叙事和互动叙事。陈定家在“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2 0 0 7 ) 中还 提出了传统文学也有“超文本性。在超文本文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研究 ( 2 0 0 7 ) 中,包兆会从叙事学的角度指出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旧有文学范式的 突破,是对以线性方式传递知识的补充或不满意,以及对人的思想的非相续性的 肯定。 须文蔚:网络诗创作的破与立:h t t p :p o e m g o r e t w a r t 须文蔚c y b c e 培e i n d 既h t m ,2 0 0 8 年1 2 月1 日 查询。 2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0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大致思路 超文本文学的写作和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成熟,而国内相对来说则还存在许多 的不足和空白,目前虽然已有数百篇( 部) 以超文本文学为论题的论著,从不同 角度关注到了超文本文学的发展、特色和影响等等,但是,这些论述大都是在网 络文学的大前提下对超文本文学进行概要性的探讨,而单独就超文本文学本身的 特征进行论证的还不多。因此,对超文本文学的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就具有 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在下面将要展开的论述中,我们将对当今超文本文学的发展现状做尽可能详 尽的调查和统计,并对超文本文学研究理论成果、相关网站、作家和作品等进行 全方位的梳理,分析和归纳,以便拥有充足的资料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推进。 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将分析其发展脉络,充分比较其与其它网络文学文类、传统 文学文类等的不同,归纳出它本身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和性质,并以文学作品为例 证,论证其本质特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清目前国内超文本文学发展自身的优 势与局限性,为进一步推进超文本文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将通 过对国内外超文本文学发展与研究的差距做出评析,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的精神,发挥国内超文本文学自身的发展优势,挖掘其特有潜力,从而开创出国 内超文本文学新的发展方向。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2 0 世纪下半叶,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世问万物皆因其而有了新 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其依托下生成了新的利益空间。科技以光一般的速度向前 延伸,很快就布满了每一片领域,每一个角落。文学则由此产生了一大新文类一 一超文本文学。 1 1 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的含义 “超文本”( h y p e r t e x t ) 这个词在英语词典上本来并不存在,这个概念是1 9 6 5 年由美国学者托德尼尔逊提出来的。对尼尔逊来说,“超文本 意为“非相续 著述,即分叉的、允许读者做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也就是 说,超文本指的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读者 从一个文本导向另一个自己所需的信息文本,使文本得以进行交互式搜索。超文 本的基本信息单位是节点,即使一个信息单位:例如一个词,从属于某一个信息 集合体,但是,这个信息单位并不受这个信息集合体统一意义结构的约束。如果 用户愿意,这个信息单位可以随时利用链接的形式进入另一个信息集合体,或者 说另一个文本。这里所说的文本就不再只限于文字形式了,它们还将指向图像、 声音、动画等任何形式的文件。正如贝维尔指出的:“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 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 这样,超 文本指代的就是一个动态型的文本,而不再是传统的静态稳定型的文本了。在“数 字化王国”里,超文本作为网络社会最为时尚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方式更 深层次地唤醒了文本的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与传统文本相比,超文本是一种新型的用户创新界面,它可以设计执行各种 任务,例如当用户“点击 或是“悬浮 于一个词语之上时,也许这个词的定义 会出现,也许与它相关主题的网页会弹出,也许相关的视频缓冲会正在运行 等等。它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相继性和平面性,从而获得了一种非线性和立体感, 让文本的存在依靠于一种广泛的联系,并且时时强调这种联系的偶然性和丰富 性。超文本是一个巨大的互文本,它拥有多种路径和分支,就像树状结构一样, 能够显示从属关系。它们既能表示主题间的循环关系,也能提示作者主题间的其 它的关系,而这如果是在层级关系里就将永远无法表现出来。但是,读者对于这 g c o 喀ep l a n d o n ,h y p e r t e x t 2 0 :t h ec o n v e r g e n c eo f c o n w m p o r a r y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b a l t i m o r e a n dl o n d o n :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l9 9 7 ,p 3 国 美 贝维尔:什么是超文本,国际哲学季刊2 0 0 2 年,第4 期。 4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些路径和分支却不能同时加以探寻,因为超文本的结构本身就存在着时问与空间 的矛盾,人们只能无限地接近“在同一时间跨进同一条河流 ,而无法在绝对意 义上地进入。构成超文本的诸多单个的文本,彼此之间存在间隔和差异,并不构 成相继的统一的文本。但是,正因为有间隔,链接才成为必要;正因为有链接, 间隔才不是纯粹的空白,而超文本则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文本。间隔出现时, 原有的阅读或写作会中断,但此时的中断又孕育着新的链接,即会有进一步的阅 读和写作连接到下一个文本。当用户点击链接时,其它链接路径在时间和空间上 便被停顿下来,对它们的探寻也就相应地被延缓了。当然,这种延缓并不是结构 的破坏,而是超文本的结构魅力之所在,因为在每次探寻之外总是存在新的探寻 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超文本的链接组成不同的路径,给予作者和读者操作上的意义。 每一个主题可能会在几个路径中出现,而它的意义在于读者通过那条路径到达这 个主题。印刷的文本只提供了几种有限的路径,而超文本的结构却远比之深厚, 它的路径也就可能有更多的功能。对于作者来说,超文本还能够对主题进行分类 以备日后的修改:如作者可能希望把两条路径结合起来,或者交叉两条路径,只 保留相同的部分。在电子媒介中,因为计算机可以处理和显示网络和树型结构, 所以层级的和联想的思维都可以在文本结构中共存。而在纸制媒介中,尽管作者 可以利用索引来显示其它选择,但是他们必须总是和书的固定的页码顺序做斗 争,不可能随时随地拿起笔,更改原始的文本。书一旦有了规定的顺序,就将作 为成品,永久地保存起来。待到作者进行修改后,书本要再出版就必须大费周张 地重新编辑和印刷,这对作者随时更正作品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而超文本就没有 规范的顺序,每条路径定义了同样令人信服和恰当的读物,作者也可以随时增删 作品。在这一简单的事实上,超文本不再有单一的明确的意思;它是多样的,没 有什么领域的原理强制人们接受。 互联网的出现和超文本技术的运用为超文本文学的产生准备了技术条件,一 些美国小说家开始尝试用互联网上的超文本和超连结( h y p e r l i n k ) 概念进行超文 本小说的实验性创作,开启了超文本文学的大门。互联网技术原本是用于政府和 学术用途,网络问的相互参照将一系列专业的信息聚集在一起。学者马上就将他 们的眼光放在了信息结构重组上。如何能将信息安排到更多有用的结构中去? 电 子超文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正因为超文本允许这样一个结构,它使比特的信 息可以链接到其它地方,然后又由其它地方再联系到另一处一直持续下去, 这个系统所提供的结构就有可能组成新的文案,并且又同时同原始文本互为关 联。种种这些可能性让学者们认识到超文本潜在的作用,正支持了他们的文本理 论结构。超文本的发展使作者可以依靠新的途径来安排他们的文本结构,这在以 前是不可能的。正是技术创新和信息哲学的发展,促生了超文本文学理论。 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 s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或文本结尾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 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 文学。超文本文学着眼点在于读者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使得“过 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 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 在利用大型机器工作时,尼尔森已经意识到 了机器具备为各种形式的写作建立和管理文字的能力。“文学”,他写道,“是相 互连接的文件的进行系统。 文学,他不仅指那些纯文学,而且也包括科学的和 技术的著述,即关于任何明确的主题的著述。“一个文学作品是一个相互连接的 作品组成的系统。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定义提出,而是当作一个发现。 超文本 文学正是这一趋势在文学创作中的映现,它的出现,在丰富当下文学创作的同时, 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其独特、鲜明的创作手法着实使它成 为当前文学创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2 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其它的方式对信息做长期的记录、分类和编译。早 期的实验都是围绕着一个文件,用各种方法来安排它的层次感,最有名的例子是 塔木德条款( t a l m u d ) 。许多其它的参考作品( 例如字典,百科全书等) ,也成 为了超文本的前身,人们设置某些词为粗体、斜体;将这些词改为大号字或者在 它们下面添上横线等等,用以表明在这同一本参考书目中这个词还存在其他解释 或用法。有时,作品还会用一个手型图标:常或箭头:来标出。后来,一些学 者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提出并制定了原初的超文本系统。例如,在2 0 世纪初, 保罗奥特莱特在他的专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原超文本概念,其中的所有文件 都将分解为独特的词组并保存在索引卡上。在2 0 世纪3 0 年代,韦尔斯建议设立 一个世界脑。迈克尔巴克兰用快速检索设备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先进的微 缩发展技术,特别是伦纳德汤森德在1 9 3 8 年提出的基于工作站的微缩技术以 及1 9 3 1 年埃马纽埃尔戈德堡的专利:缩微胶卷和光电技术。这些都只是超文本 的萌芽,它们都为超文本正式走上议题提供了充要的条件。 1 9 4 5 年,布什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如是想象( a sw em a yt h i n k ) 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议制造( 但是从未制造) 一种名为“m e m e x ”的仪器,它可以 作为交互大百科全书或图书馆来使用。m e m e x 的读者可以在屏幕上显示两个文 本,并且在文本的两个段落之间建立连接。这些连接将存储在m e m e x 中,供日 后显示和修改;这些链接一起将定义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因为电子存储在当时 。萧为:海市蜃楼与“网络文学”,h t t p :h i b a i d u c o m t a n g w e n y i b l o g i t e m 5 c b b 5 b 3 6 4 c 3 b 4 8 d 9 a 2 c c 2 b 2 f h t m l , 2 0 0 8 年1 1 月1 5 日查询。 叼n e l s o n :d 憎硎坛m 妇泐吗眇柳工曲c h i c a g o :c h i c a g o ,1 9 7 4 ,p p 2 2 2 3 6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容量小,可靠性不高,布什选用缩微胶片作为m e m e x 的存储介质。幸运的是, 磁盘和光盘发展起来了,缩微胶片就不再用于这一目的。但是当时的计算机技术 已经足够先进,令布什预见到了超文本的可能性并且热心地宣传超文本。它的关 于文本“联想检索 的设想也使他成为了超文本技术“概念先驱”。到了1 9 6 9 年 左右,托德尼尔逊提出超文本( h y p e r t e x t ) 这个概念。他说,所谓超文本实际 上是一种描述信息的方法。在这里,文本中所选用的词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被“扩 展 ( e x p e n d ) ,以提供有关词的其它信息。如超文本网站电子文学组织( e l e c t r o n i c l i t e r a t u r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 e l o ) 就是在需要补充资料的地方用“扩展”( e x p e n d ) 来作为链接词的。这也就是说:一个超文本文件,含有多个指针,这一指针可以 指向其它的任何形式的文件。范内瓦布什的超文本伟大思想还离不开伯纳斯李 ( 陆b e m e r s l e e ) 的伟大发明。1 9 8 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设计一个供同 事们交换资料的线上空间,资讯专家伯纳斯李在欧洲物理量子实验室( c e r n ) 发明了万维网( w w w ) 。一年后,李选择了c e r n 使用的一组s g m l 的d t d 标 记标签,在最早的w e b 浏览器和编辑器n e x u s 中进行排版,并增加了最重要的 功台卜链接,也就是h t m l 的前身。这种“链接 与传统电脑的文件系统的最 大区别在于:在传统的文件系统中,参考不同的文件是通过完整地拷贝这些文件 到自己的电脑上来实现的,而通过万维网所实现的这种“链接”方式却不需要拷 贝。这一技术的实现才最终真正地推动了超文本写作与理论的发展。 1 9 8 7 年,第一届国际超文本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召开。此后自 1 9 8 9 年起,每年都有一次国际超文本学术交流会,且交流会的会议成果也都会由 计算机协会a c m 专门记录下来,以供学者们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第一届计算机协 会上,麦可乔伊思( m i c h a e lj o y c e ) 发布了他的超文本小说下午,一个故事 ( a f t e r n o o n , as t o r y ) ,1 9 9 2 年由东门系统公司以磁盘版的形式发行。下午,一 个故事在每页底部有一个链接点,由此而实现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路 径选择。这种技术的运用,在今天的万维网技术中已相当普及,但在当时网络技 术、超文本理念都还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将超文本技术运用于文学的创作确实是 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所以,他的这篇超文本小说被新纽约时报誉为“超文本小 说之祖 。此后,美国作家史都尔摩斯洛坡( s t u a r tm o u l t h r o p ) 创作了小说胜 利花园( v i c t o r yg a r d e n ) ,它与下午,一个故事有所不同,它不是将多重路 径统一放在每页的文字之外,而是将超链接直接穿插于文中,每一页里都选定几 个词句作为链接的标志,供读者自由选择。1 9 9 6 年,马修米勒( m a t t h e wm i l l e r ) 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部名为旅程( j o u r n e y ) 的小说,这部作品后来被认为是 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典范。它本身就是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地 名的标识。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将走遍美国各州,为两个不是自己子女的孩 子寻找他们的母亲。这路该怎么走呢? 那可就完全取决于读者了。读者可以用鼠 标从地图上4 8 个州的任意一个图标开始选择。每一个图标其实就是一个链接, 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超文本与超文本文学 每一个图标背后也其实就是一段故事。在故事的进程中,读者往往可以改变自己 的行动方向。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读者很难知道自己读完了多少,因为读 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道故事的结局会在哪里。此间的乐趣就在 于读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像捉迷藏一样,读者要找出作者的藏匿处,把这 场游戏玩赢。否则,搞不懂摸不透作者的意图,那游戏也就索然无味了。受美国 超文本文学研究影响,台湾教授李顺兴自1 9 9 8 年起设立“歧路花园”超文本文 学实验网站,发表了超文本诗城、文字狱、蚩尤的子孙、破墨山 水,猥亵等等。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靠文字的跳动与转交来表明一些生活 为人的道理。曹志涟与姚大钧也创办了有名的涩柿子的世界和妙缪庙文 学网站,发布了几十篇超文本实验文本。妙缪庙的页面一打开,便是“妙、 缪、庙”这三个字呈幻象的状态不停的来回跳动,给人一种虚幻迷茫的感觉。点 击它就自动进入第二个页面。网页中出现了一座庙宇,横幅:华藏世界;门上写 着:僧人宿舍,闲人免入。正思而不得间,发现门上有两个扣门所用的铁环,将 鼠标置于其上,居然显示为可以链接的手型。于是又点击进入下一页面,画面显 示的是一笑脸和尚正在用手机通话,他说:“你怎么来了? 纾到这时,网页才正 式转入妙缪庙的前言中,似乎创刊者早就已经把他的创刊意图阐明于图画中, 那就是“中国前卫、具象诗、概念艺术、虚拟音乐、网络艺术、佛教艺术、网络 装置和虚拟表演艺术。网站中的这些小诗、小短文与国外的长篇小说相比,它 所蕴涵的意义是无法从别处获得的。毫无疑问地,国内外超文本文学作品都日渐 丰富起来,在东门系统( e a s t g a t es y s t e m s ) 和电子文学组织( e l e c t r o n i cl i t e r a t u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等超文本文学相关的网站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作品。超文本乘 着网络的东风,第一时间就让超文本文学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妙缪埔:h t t p :w r w s i n o l o g i c c o r n p e r s i m m o n ,2 0 0 8 年6 月1 日查询。 8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超文本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超文本文学的主要特征 同其它文学文本一样,超文本文学有着文学所共通的元素,也有着自己独特 的魅力。它的新、奇、美都能从互文性、繁复性和技术性中一一挖掘出来,而这 些性质特征正是彰显它魅力的原点。 2 1 互文性 作为一种活的、开放型的文学文本,超文本文学以多重路径提供了一种多重 的信息经验。文学文本的边界消除了,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向所有其他文学文本开 放,从而这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都互为文本。因此,它比传统文学文本更为清晰地 体现了“互文性 ,即电子超文本文学将理论形态的“互文性”实践化了。“互 文性 (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 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据考,这个概 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 1 9 6 9 ) 一书中提出的。人们多把它译为“文本间性、“本文间性、“文本互涉关系、 “文本互相作用性”,其意思为:“一切时空中异时异处的本文相互之间都有联 系,它们彼此组成一个语言的网络。一个新的本文就是语言进行再分配的场所, 它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也就是说“互文性 其实就是大幅度 地增强语言和主体地位的一个扬弃的复杂过程,一个为了创造新文本而摧毁旧文 本的“否定性过程。法国学者乌里奇布洛赫( ub r o i c h ) 曾把文学文本的互 文性指涉方式概括为六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 1 ) 作者的死亡:( 2 ) 读者的 解放;( 3 ) 模仿的终结:( 4 ) 寄生的文学:( 5 ) 碎片与混合:( 6 ) “套盒效应。 而从文本走向超文本,这一作品结构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更使得文本由原始的 抽象的指涉方式而具体且突出化了。克里斯蒂娃的理论也结合了几种现代的关于 语言和意义的理论( 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巴赫金和德里达的理论) ,更加强调讲 话者与听众、自我与他人之间对话的重要性,修正了主体作为在一切话语中解构 的互文性功能的地位。所以作为文本特性的“互文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阅 读过程中得到揭示的。即使读者碰到引文或注释,也只是阅读时才需要交叉对照, 而菜单浏览、嵌入文本等技术所构成的独特空间,则形成了最基本的互文现象, 直接体现了“互文性 的主要特征。“互文性 指涉的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包 括了文本与文本、语词与语词、语词与图像等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超文本 文学作品中是通过链接来实现的,只有链接才能使文本、语词或图像成为真正有 。【美l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版,第1 6 2 页。 。转引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f j 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2 页。 9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超文本文学的主要特征 意义的主体。那样的话,链接就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内容本身;不仅仅是点缀, 而是重要组成;不仅仅是内容的按钮,而是内容的生命。超文本技术原本是为计 算机及网络而设计的发明,但是超文本首创者所追求的知识机器与信息之网,在 理论上与互文性学说的惊人相似是绝非“巧合能况通的,其中的必然联系还有 待学界作进一步的探究。超文本理论家兰道曾经强调说,超文本作为一种基础的 互文性系统,它比以书页为界面的印刷文本更能凸显互文性的特征。一部超文本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包罗万象的大干世界,它将相互关联的众多文学 文本置于一个庞大的文本网络之中,并通过纵横交错的链接路径保持各文本之间 的互通,其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也是需要学者们迸一步探讨的。 2 1 1 互动式的写作 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鸿沟的同时,也完全改 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发展成为 动态的参与,二者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巴特曾将文本分为两种类型,其 一是“读者文本”( r e a d e r l yt e x t ) ,其二是“书写者文本 ( w r i t e r l yt e x t ) 。“读者 文本 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纯粹是对文本接受或 拒绝,而不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而“书写者文本 则是“读写型文本,读 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不再单纯是文本的旁观者,他也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写作中 去,并推动新的意义的生成。可见,对文本不能仅只停留在互动阅读上而是要进 入到一个互动书写的年代。读者不再是单纯的以读者身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 他同时也以写作者的身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麦可乔伊思的作品十二蓝 ( t w e & eb l u e ) ,通过十二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画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之后又以十 二次不同的链接将作品窜接起来,每一次链接后会出现上一次阅读所留下的痕迹 和下一篇文本的链接点,读者不断的选择,前面阅读过的页面又不断地呈现为一 幅连续的画面,直到最后整个十二个连续的小画面又组成一个整体。作者一直到 最后一个文本中才真正告知:每一个空白都有可能是链接,每一个字母也有可能 是链接,每个可读的画面,每棵树,每只鸟都有可能是链接,如此反复。而 读者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多少链接和选择都错过了,从而感知到人生又 何尝不是这样呢? 作者正是把读者作为作品成型的一部分来考虑,又给予了读者 以全新的阅读参悟材料去享受这种特殊的文学,从而才真正地实现了作品写作的 互动。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曾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观 众( 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 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造者( 无论他们是 否愿意) ,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现代主义的艺术自律性不是自然地被打破,而 是由观众们来打破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所倡导的互动写作在超文本文学中得 到了较好的实践。 啭引自张爱华、鲍玉珩:“e ”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 h t t p j w w w p h i l o s o p h y d o o r e o m a r t i c l e p r i n c i p l e 3 9 0 3 h l m l ,2 0 0 8 年1 2 月5 日查询。 1 0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超文本文学的主要特征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作者与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