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叶燮的和谐美学思想.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叶燮的和谐美学思想.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叶燮的和谐美学思想.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叶燮的和谐美学思想.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叶燮的和谐美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清初叶燮的原诗以其史、论、评相结合的言说方式,有别于传统诗话的 形而上学品格,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原诗作为继文心雕龙之 后又一部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基于他的结构特色,很多学者把叶燮和王夫之的 美学思想体系看作中国古典美学走向总结形态的标志。但对其美学思想的系统分 析却相对薄弱,对原诗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理论价值的 认识也比较模糊。 本论文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从现代美学的视角切入,把叶燮置于 中国古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参照之下,对其美学及文论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他对中 国古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发展与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局限于原诗这个单一 文本,而是结合叶燮的性格、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和其他文字资料,从多方面探 讨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与发展。这一研究不局限于论述原诗的理论性和 体系性,有助于拓展叶燮美学思想研究的视域,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认识叶燮在 中国古典美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叶燮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渊源。叶燮的人生思想兼备儒释道,呈现 出一种以儒为主,纵贯佛老,兼集诸子百家的特性,具有丰富的人格内涵。理论 渊源上受宋代理学、明清实学的影响,追求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强调理性主 体的地位。同时叶燮的哲学思想受东汉王充影响很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泛生命哲学”的信仰和朴素的辩证观点,都为 叶燮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哲学的和思想的滋养。 第二部分叶燮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性。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盈 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在强调美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了审 美主体的重要作用,透露出美必须是审美客体与具有“神明才慧”的审美主体构 成对象性关系这审美关系理论。所谓“神明才慧”也就是审美主体既要具有知 觉和想象力,又要具有理性和认知能力。审美创造就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要素“理”、 “事”、“情”与主观要素“才”、“胆”、“识”、“力”通过审美意象这一 中介,形成的互动。而叶燮的艺术发展观消解了前人在正变概念上附加的价值色 彩,将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融合,也预示了中国审美价值观由强调政教价值向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审美价值的转折。总之,叶燮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 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第三部分叶燮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贯穿叶燮整个美学体系的 和谐思想,以及对“兴”的注重,都体现出对中国美学古典和谐特色的初步系统 的总结。同时叶燮受到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对情感的作用有独到的认识, 并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赋予“比”更为丰富的内涵,预示了古典美学自身的裂变和 突破。而叶燮美学思想中的审美关系理论、文学史观、审美意象论和想象体验论, 则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富有极强的现代性。 关键词:叶燮原诗和谐现代意义 分类号:1 0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o r i g i no fp o e t r yw r i t t e nb yy ex i e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c o m b i n e d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d i s c o u r s ea n dc o m m e n t si nd e s c r i p t i v ep a t t e mi s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p a t t e m t h i sh a sc a u s e dt h e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s c o n c e r na n da c c e p t a n c e m a n ys c h o l a r sr e g a r d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s y s t e mo fy e x i ea n dw a n gf u z h ia st h es y m b o l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s u m m i t b u tt h e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m a i n l yb a s e d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t r u c t u r e ,b e c a u s ei ti sa n o t h e r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 o r e t i c a lw o r ka f t e rt h el i t e r a r ym i n da n dt h ec a r v i n go fd r a g o n s b u ti ti sw e a ki n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n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 a n di ti sa l s ov a g u ei nt h e 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i nt h ew h o l e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c o m b i n e st h el o g i c a lm e t h o d 、 ,i t l lh i s t o r i c a lm e t h o d ,s t a r t i n gf r o m t h ea n g l eo fm o d e ma e s t h e t i c sa n dp u t t i n gy ex i ei n t ot h er e f e r e n c e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h a r m o n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ns t u d yh i sa e s t h e t i c s ,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i e sa n dh i st h o u g h t t h ea p p r o a c ho fm ys t u d yi sn o tl i m i t e dt ot h e s i n g l et e x to fo r i g i no fp o e t r y it r i e dt o c o m b i n eh i sp e r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h i s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r e n do ft h o u g h t sa n do t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t of i n do u t h o wh es u m m a r i z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a r m o n i o u sa e s t h e t i c s s i n c e t h i ss t u d yi sn o tl i m i t e dt od i s c u s st h et h e o r yo rs y s t e mo fo r i g i no fp o e t r y , i th e l p st o b r o a d e nt h es i g h to fr e s e a r c ho ny ex i e st h o u g h t sa n da l s oh e l p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h i s s t a t u sa n dv a l u ei nt h ef i e l d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a n d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m e n t sw i t ham u c hw i d e rv i s i o n t h e r ea r et h r e em a i np a r t si nt h i s t h e s i s p a r to n e :y ex i e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t h es o u r c eo fh i sa e s t h e t i c s y ex i e st h o u g h tc o n t a i n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 h eg a v ep r i o r i t y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o o ko n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u d d h i s m a n dt a o i s ma n dg a t h e r e d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o t h e r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 ,s oh i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p p e a r s t ob ea b u n d a n t h i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o u r c ew a sa f f e c t e d b y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s c h o o lo f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p u r s u e t h eo r g a n i cu n i f i c a t i o no fp e r c e p t i o na n dr a t i o n a l i t y i te m p h a s i z e s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l l 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d e a so fi n t e g r a t i o no fn a t u r ea n dm a no ft h er a t i o n a l s u b j e c t ,t h eb e l i e fo f p a n - v i t a l i s t i c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i m p l ed i a l e c t i c s ,a n da l lo ft h e mn o u r i s h e dy ex i e s a e s t h e t i c s p a r tt w o :t h ep r i n c i p l ea n ds y s t e mo f y ex i e sa e s t h e t i c s y ex i e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b e a u t yo fa l lt h i n g sn a t u r a l l yl i e si nt h ew o r l d o n l y t h o s ew h oh a v ei n s i g h t sc a nf i n di t t h i si d e ap u te m p h a s i s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o b j e c t i v i t y a sw e l la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s h o w e dt h e a e s t h e t i cs y s t e mt h e o r yt h a tt h eb e a u t ym u s tc o m b i n et h ea e s t h e t i co b j e c ta n dt h e i n s i g h t f u ls u b j e c t t h es o c a l l e di n s i g h t sr e q u i r e st h a t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s h o u l d h a v en o to n l yt h ep e r c e p t i o na n di m a g i n a t i o n , b u ta l s o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h e c o g n i t i v ec o m p e t e n c e 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o ni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e s s e n c e s l is h iq i n g a n dt h es u b j e c t i v ee s s e n c e s “c a id a ns h il i t h r o u g ht h em e d i ao f a e s t h e t i ci m a g e r y w h i l ey ex i e sa r t i s t i c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 o r y d e c r e a s e d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d d i t i o n a ls e n s eo fw o r t hi nn o r m a lc o n c e p t ,a n di tw i l lc o m b i n ee t h i c c r i t i q u ea n da e s t h e t i cc r i t i q u e ,w h i c hf o r e s h o wt h a t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w i l l t r a n s f e rf r o mp o l i t i c st oa r t i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 s i naw o r d ,y ex i e s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sw e r e r u nt h r o u g ha l lt h et i m e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m a na n dn a t u r e ,s u b j e c ta n do b j e c t , s e n s i b i l i t ya n dr a t i o n a l i t y , r a n d o ma n d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 p u r p o s e f u l n e s sa n dr e g u l a r i t y , a n d s ot h ei n t e g r a t e da n dr i g o r o u sa e s t h e t i cs y s t e m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p a r tt h r e e :t h eh i s t o r i cp o s i t i o na n dc u r r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y ex i e sa e s t h e t i c t h o u g h t s y ex i e sw h o l ea e s t h e t i c s y s t e m ,h a r m o n i o u st h o u g h t sa n dp e o t i cm o o d e m b o d i e dt h ec l a s s i c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p r e l i m i n a r yc o n c l u s i o no f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y ex i e ,a f f e c t e db y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i b e r a t i o nt r 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h a ds p e c i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ne m o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t h em e t a p h o rw a sa l s oe n d u e dw i t h m o r ea b u n d a n tc o n n a t i o n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a c c e p t a n c ea n g l e ,w h i c hf o r e s h o w e d c l a s s i c a l ,h a r m o n i o u ss e l f - 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h ea e s t h e t i cr e l a t i o n t h e o r y ,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 , a e s t h e t i ci m a g e r yt h e o r ya n di m a g e r ye x p e r i e n c i n g t h e o r yo fy ex i e s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ss u r p a s s e dh i st i m ea n dp o s s e s s e de x t r e m e m o d e m i t y 1 v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k e y w o r d s :y e x i e o r i g i no f p o e t r y h a r m o n y c u r r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l o l v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圹元1 0 导师签字移行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拉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字移疗骂 签字日期2 。黟彬月伽 办。杪 渺0 怎 1 j j 缸 用 签乒 者 年 作拳 文 论 勉 位 期 学 日字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叶燮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继刘勰之后最为杰出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美学 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由于他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微,加之秉性自负不为当时文 坛所认可,他富有见地的理论著作原诗也因此淹没不彰达三百余年。从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美学热的涌起,叶燮的美学思想逐渐走出历 史的封尘,开始备受关注。 关于原诗的评价,郭绍虞先生以为其“能自立门户,创辟其说”,叶朗 先生认为原诗始终把艺术问题提到哲学高度来研究, “原诗不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作,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而是一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美学著 【j l 陈良运先生认为原诗重建儒家诗学体系,“2 0 0 0 多年来儒家诗学的最 高成就显示于此”。敏泽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把叶燮称为我国美学 思想史上一位卓越而重要的思想家,认为他的美学观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至今依然“很有参考借鉴的意义”。此外,一大批专门研 究叶燮美学思想的论文也相继刊登在各学术刊物上,有关叶燮美学思想的研究进 入了繁荣和争鸣时期。 一些研究者认为叶燮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他把艺术美看作 现实美( 天地自然之美) 的反映,这是鲜明的唯物主义艺术本源论;他有关艺术 创造的“才胆识力”说是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的。这一派论者以 霍松林和叶朗先生为代表。 些研究者认为叶燮是主客观结合论者。“理事情”是诗之本,表现为诗道, “才胆识力”是诗人之本,表现为诗志,两者由“气”相连从而成诗。在物者“理 事情”即是客体,在我者“才胆识力”即是主体,美就产生在心与物、主体与客 体的沟通之中。这一派观点以郭绍虞和陈良运先生为代表。 一些研究者认为叶燮在原诗中表达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美学观,黄南珊在 情依于理,情理交至叶燮理性美学观新解中提出:叶燮倡导察识征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理性为艺术立法,提出“幽渺以为理”为艺术作理性定位,强调情得理真、情 依于理而申扬“情理交至”论。也有些研究者避开了对叶燮美学本质观及创作论 的探讨,把目光转向了叶燮的诗史观或美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主义因素。 叶燮及原诗也吸引了国外学者的注意力,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在清 代文学评论史中把他称之为“诗坛上自成一家思想之抬头”。德国汉学家卜松 山则把叶燮的理论概括为;“禅宗导向的超验一一模仿的观点,作理学实用 主义之变,同时夹杂着一些表达主义的因素。” 有关叶燮美学思想的研究虽然只开展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却取得了颇为丰富 的成果。但是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欠缺。研究者们要么从大处着眼,为叶燮的美学 本质观定位并划分派别,要么偏重微观研究,在“理事情”、“才胆识力”等概 念上注入过多的精力。对其美学思想的系统分析却相对薄弱,对原诗在整个 中国古典美学进程中历史地位及理论价值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周来祥先生将人类审美理想古今之变概括为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崇 高美和现代辩证的和谐美三大历史形态。杨存昌教授则指出, “中国以和谐为理想的古典美学和古代艺术,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 的上升过程,境界结构的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从偏重客观,物,再现、物境的 前和谐时期( 先秦至汉末) ,到追求完美统一,以意境为特色的和谐时期( 魏 晋至明中叶) ,再到和谐发生裂变、走向具有近代美学萌芽色彩,偏重主观、心、 表现、情境的后和谐时期( 明中叶至近代) ,构成了中国美学古典时代的完整轨 迹。* 我们认为,从中国古典美学这一发展进程中重新审视叶燮的美学思想,才能 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采用考证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美学的视角,把叶燮置于中国古 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参照之下,对其文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他对中国古 典美学和谐特性的发展与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局限于原诗这个单一文本, 而是结合叶燮的性格、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和其他文字资料,从多方面探讨他对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与发展。这一研究不局限于论述原诗的理论性和体系性, 山东l 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助于拓展叶燮美学思想研究的视域,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认识叶燮在中国古典 美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叶燮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渊源 叶燮的人生思想兼备儒释道,呈现出一种以儒为主,纵贯佛老,兼集诸子百 家的特性,具有丰富的人格内涵。理论渊源上,叶燮受宋代理学、明清实学的影 响,追求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强调理性主体的地位。同时叶燮的哲学思想受 东汉王充影响很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泛生命哲学”的信仰和朴素的辩证观点,都为叶燮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哲学的和 思想的滋养。 一、人生经历 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士大夫一方面曙持儒家经世致用的理想, 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崇尚道 家天然的真朴之性与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保持自己独立 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作为批评家的叶燮正是这样的代表。 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晚年寓居横山,又号横山先生。生于明末天启七年( 公 元1 6 2 7 年) ,卒于清康熙四十二年( 公元1 7 0 3 年) ,浙江嘉兴人。叶家是明末一 个日趋破落但道德、学问、辞章均受人景仰的世代书香门第。父叶绍袁“明进 士,官工部主事,国亡后为僧”咖,文学修养深厚,为官廉洁,一生以“清白” 作为座右铭,并经常告诫家人:“我家自都谏公以来,五世食禄,所贻者止此二 字,故我每一顾不敢忘。我虽贫不为戚戚,固穷安命,可以自怡。汝辈若能兴起 继志,吾愿毕矣! ”“3 这种严守忠孝节气,甘于淡泊自守的“清白”家教,对叶 燮的思想性格以及文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不可颠覆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对文士阶层 影响也晟为深远。儒家从伦理道德人手,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齐治平”为 人生的奋斗目标,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 作为封建儒家伦理人格的典范,杜甫受到叶燮的极度推崇。 “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思君王,忧祸 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州” 受杜甫以道德人格的完善为主体的儒家精神的影响,叶燮追求“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叶燮“幼颖悟,年四岁,绍袁授以楚辞即能成诵。及长,工文,喜吟咏。 1 青年时代“遭世多故,家室播迁,景岁无宁口3 ,战乱所带来的灾难在叶燮的 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感慨人世沧桑的同时,始终以一种积极昂扬的精 神状态对封建社会抱批判的态度。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千方百计地 使用镇压、迫害、怀柔、笼络相结合的政策,收买知识分子。清军入关第二年, 就按明代旧科举制,扩大取录名额,迫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现实。叶燮“乱 后不与试,去籍复补嘉兴府学弟子员。 陋1 直到康熙九年( 四十三岁) 时才考取进 士,康熙十四年选授江苏宝应县知县。 “适三逆煽乱,军事旁午,地当南北往来之冲,接应靡暇日。县境濒临运河, 东西延袤二百里,时虞溃决。又值岁毂不登,民乏食。燮极意经画,境赖以安, 以伉直不附上官意,用细故落职。”眇1 叶燮并没有因为仕途的打击而与现实妥协,无论居庙堂之高或者处江湖之 远,对贫苦百姓始终满怀同情。他在庚戌六月吴江一夕水发淹没民居戏作竹枝 体诗中写道: “人家养子惜如金,何事长桥抛掷频,一陌青钱沽一婢,夜来愁听唤娘声”。 这幅弃儿买女的画面,犹可见其爱民之心。 与儒家忠君、忧道、事功的人格理想相对,道家追求个体生命对尘世束缚的 超越,主张以自然为宗,摆脱仁义礼乐的外在束缚,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达到“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n 门“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 者为友 1 2 3 的自由精神境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n 3 3 陶渊明,固道守贫,返朴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真,躬耕南山,进入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自由境 界。叶燮评其日: “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 三味,游以方内者,不可学,学之犹章甫适越也。”“” 陶渊明亲近自然、归隐避世,对自我个性的坚守,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 活方式,于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因此 叶燮虽然只当了两年的知县就被罢免,却并“不以去官为忧”呻1 ,他在彭泽县 一诗中,借对陶渊明的崇敬怀念,抒发自己蔑视高官权贵的孤傲态度, “生生薄五斗,识破万钟心,山色孤标在,江流一往深,乐饥驱亦去,独醒 醉方任,城敦依然是,高风不可寻”“” 从济世到超世,叶燮的人生思想由大济苍生于世无所阻碍地转到老庄的虚静 和佛禅的空寂。落职后他便浩歌归去,游历四方,“纵游泰岱嵩高黄岳匡庐罗浮 天台雁荡诸山,海内名胜略遍”。“”晚年在吴县横山筑室讲学著书,潜心于文学 理论研究。虽然隐居深山,口诵佛经,过着僧人般的清苦生活,但仍保持晚节, “寓萧寺中,黎羹不掺,不识者几目为老僧。有治县具蔬食招往论文者辄往,而 富家豪族欲邀一至不可得。“七十六岁时,“犹以会稽五溲近在数百里内未游 为憾。复裹三月粮穷其奥而归,归遂疾,越一年卒。”。1 叶燮在以佛老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儒家 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立德立言的追求。此外,在明末清初动荡变化的历 史时代,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杰出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受当时 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叶燮对政治现实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封建社会持 批判态度,因此即使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依然能保持着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 总之,叶燮的人格风范,气度襟怀、志趣向度、情感体验等散发着传统中国的“士 大夫精神”,把出世与入世和谐地统一起来,将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 苦难的虚幻意识相互补充,呈现出一种以儒为主,纵贯佛老,兼集诸子百家的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人格内涵。 二、思想渊源 要了解叶燮的美学思想,不能不看到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对他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 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的基 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二程认为所谓“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理” 不仅总摄天地万物,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 理的表现,不可违背。朱熹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 的,“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 先于“气”而存在,“气”起“载理以行”的载体作用。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 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程朱 理学也盛极而衰。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 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与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不同,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以人 “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强调人的主观性。 随着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心学”的禅化,明清之际在反对封 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自我批判、个性解放和人文 主义的思潮背景下,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实学思潮, 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叶燮的宇宙观及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学术思潮的烙印,在论述 “理、事、情”与“气”的关系时上承程朱理学。他认为“盈天地间万有不齐之 物之数,总不出理、事、情三者。”。”“气”则“总而持之,条而贯之”。 两者密切相关构成体用关系,“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 2 3 j 。在此统 一体中,“气”可尽可断,而“理、事、情”却不随“气”尽而断。而且叶燮指 出:“理一而已,而天地之事与物有万,持一理以行乎其中,宜若有格而不通者, 而实无不可通,则事与事之情状不能外乎理也州”这既是对程朱理学的理一御万、 格物穷理的迸一步阐释,也是对审美创造中理性主体地位的强调。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叶燮之“理”地位一如朱熹的“理”,只是更具体些,包含了情、事在内, 可以说是“理”的实学化。正如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所言: “叶燮接受了理学家凡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程颐语) 和格物穷理( 朱 熹语) 思想的影响,以为理是恒定的,它统摄万物,而成为万物的内核。在这里 理与道相通,敌理与遭为体,以事与情为用这样 就把理,事、 情这些强调创作中客观存在、带有唯物性质的因素纳 入了儒家传统的原道、 征圣, 宗经的原则中去了,而更多地带上了 理性的先验的色彩了。”。” 此外叶燮的哲学思想受东汉王充影响很深,“枕头边经常放着一本论衡” 嘲。王充继承了老子等人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发展了苟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形成了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元气论。在艺术观上,王充提出“实诚”、“为 世用”的要求,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并与东汉初年文化复古主义倾向针锋相 对,提出了以肯定美的多样性、艺术的独创性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王充的这些 思想,都对叶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燮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他认为“水流花开间,无人物自转“,并说: “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汇之绩,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 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支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三语以蔽之:日 理,日事、日情”1 2 5 。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 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乜1 “而理者与 道为体,事与倩总贯乎其中” 很明显,叶燮在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同时又承认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其外在 的表现和内在的规律,这无疑是一种杰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叶燮的美学思想中还体现出易经、老庄及佛家等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 影响。他认为: 山东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凡物之义不孤行,必有其偶为对待”。”,并进一步阐述道:。对待之义, 自太极生两仪,无事无物不然。e 1 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 贱、贫富、高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 端,不可枚举。”1 并指出“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 从而充分说明辩证统一、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这辩证统一思想也贯穿于叶燮的文学史观,他运用了源与流、正与变、盛 与衰、因与创、延与革等一系列相互“对待”的矛盾范畴加以说明,而且提出不 能抽象地而是要联系一定的具体条件来看待事物对立与相互转化。认为:“惟正 有渐变,故变能启盛“”。这种朴素的辩证统一规律,及其中包括的由抽象上升到 具体、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正是和谐美学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6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叶燮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性 古今中外,艺术与人的审美化生存总是与“和谐”相关。在世界美学史上 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 斯学派。它认为美是一种数的关系和比例,“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 素的协调“。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 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 越丰富。 “和”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 尚书- 尧典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删 而“神人以和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逻辑环节和理论开端,他 提供了一个在后世得以充分展开的和谐美理论的基本模式。“”1 经过周易的 阴阳学说、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神人以和” 让位于“天人合一”,这种以朴素辩证法为基础的、统一重于对立的和谐美理想, 铸成了中国文化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在2 0 世纪后半叶席卷全国的美学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在审美关系学说的 基础上提出“美是和谐”的美的本质理论,在论美是和谐一文中,第一次完 整而明确地阐述了“美是和谐”的论断: “我认为美是和谐,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自由年口必然、 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扣谐统一。”“1 并进一步指出, “艺术的发展与美学的发展是同步上升的,古典币口谐美艺术将理想与现实 表现与再现,情感与理智朴素地结合在一起,近代崇高型艺术则将诸矛盾双方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i 二学位论文 对立彻底展开,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型和谐美艺术将使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 现、情感与理智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d 钉 可见周先生把古代的美看作是朴素的和谐美,它的矛盾性质,它的结构特征, 是把构成美的各种因素有序的、稳定的、和谐的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审美活 动相关要素虽对立而又可维持在某时空统一体的感性形式或效果。 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h 0 1 , 在承认美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强调了审美主体的重要作用,透露出美是客观的审美 对象与具有“神明才慧的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这一和谐美学的审美关系 理论。所谓“神明才慧 也就是审美主体既要具有知觉和想象力,又要具有理性 和认知能力。审美创造就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要素“理、事、情”与主观要素“才、 胆、识、力”的通过审美意象这一中介,形成的耦合互动。而叶燮的艺术发展观 消解了前人在正变概念上附加的价值色彩,将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融合,也预示 了中国审美价值观由政教向艺术的转折。总之叶燮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人与自 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一、审美对象:“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 慧而见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命题,如伍举的“上下、外内、 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日美4 ,孔子的里仁为美”,h 2 1 孟子的“充实之谓 美 4 3 1 ,荀子的“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h 钔。各家虽然不满足于感性的形式美, 对美的内涵作出了富于终极关怀的界定,但都没能揭示美之所以成为美的独有的 规定性。 叶燮认为“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然孤芳独 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待乎集事在乎人者也。川蜘,并进一步指出,虽然“凡 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正如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 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正因为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州“叶燮在承认美的客观因素的同时更强调了审美主 体的重要作用,把审美看作是世界对“我”的激发和“我”对世界的感应,是主 体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和体验。 对于“天自有之美”的审美客体因素,叶燮从本体论上概括为哲学宇宙观普 遍原理中的“理、事、情”。 “日理、曰事、日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 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 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成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1 4 7 可见这里所说的“理、事、情”是可以概括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普遍性 范畴。在叶燮看来,“理”是支配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事”是事物发展 的现实过程:“情”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性。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 中“理”为本,“事”与“情”为末;“理”为体,“事”与“情”为用。在“理、 事、情”之外,叶燮又提出了“气”。“三者藉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 行于问,姻组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州删在这里“气” 是“理、事、情”生成变化的现实原因,而“气”的运动必有“理、事、情”。 审美客体需要与之相称的审美主体,即与客观存在的“理、事、情”相统一 的现实的美,还要“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与以“气”为统摄的“理、事、 情”构成的审美客体因素相对,叶燮把审美的主体因素概括为以“胸襟”为基础 的“才、胆、识、力”。 “胸襟”是叶燮对审美主体总的要求,指审美主体的人格修养,包含主体的 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学识智慧和艺术修养等方面。“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 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州“而“才、胆、识、力”是达 到主体“胸襟”要求的具体条件: “曰才、日胆,日识、日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 音声状貌,无不待此而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客观的“理”相对应,叶燮强调主体“识”的决定作用,即所谓“人惟中 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 不能辨。“,“理”与“识”是物我、主客的统一,是认识论和规律性的统一。 叶燮用“理、事、情”来“穷尽”在物者“万有之变态”,用“才、胆、识、 力”来“穷尽”在我者“此心之神明”。但是以“物”、“我”分立为前提来论 述主客体关系,所达到的认识是真不是美。因此叶氏在把“理、事、情”从自然 对象过渡到审美关系中的客体时,对“理、事、情”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子但知可言、可执之理为理,而抑知名言所绝之理为至理乎? 子但知有是 事之为事,而抑知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乎?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 人之言之? 可徵之事,人人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