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天津“广东音乐”调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广东音乐产生在岭南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的移民地区, 它多方吸收了姊妹艺术及西方音乐的某些因素,经历近1 0 0 年的社会发展历程,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乐种。”1 从1 9 1 5 年天津市 第一个演奏“广东音乐”的社团“广东音乐会成立到现在9 0 余年间,天 滓的“广东音乐”活动始终在延续、发展。一个外来乐种离丌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后能够在天津生存近1 0 0 年而不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天津“广东音 乐”的生存现状又如何呢? 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及f 目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发 展的线索为依据,试图从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等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 法,分析、解剖天津“广东音乐 发展、繁荣的原因,探讨在当今社会、政治、 文化以及市场经济下传统乐种的生存现状,进而窥视地方乐种是如何实现跨地域 生存的,以期对天津“广东音乐 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广东音乐 天津地方乐种器乐合奏跨地域研究 1 参f ) l 臼陶城:铲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1 8 6 页。 a b s t r a c t b o r ni na ni m m i g r a n ta r e aw i t ha ne x t e n s i v ef o u n d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f o l km u s i c l i k el i n g n a n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 h a sa b s o r b e ds o m ei n g r e d i e n t so fo t h e ra r tf o r m s a n dw e s t e r nm u s i ci nm a n yw a y s a f t e re x p e r i e n c i n ga b o u t10 0y e a r so f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h a se v o l v e das t y l eo fi t so w na n db e c a m eal o c a lm u s i c a lf o r mw i t h d i s t i n c t i v ef e a t u r e s f r o mt h ef i r s tc l u b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a s s o c i a t i o n ”w h i c hp l a y e d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 ”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nt i a n j i nt on o w , i th a sl a s t e df o r9 0y e a r s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 ”h a sa l w a y sb e e nc o n t i n u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 a s ak i n do fa d v e n t i t i o u sl o c a lm u s i c a lf o r m ,i tc a nh a v es u c ha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a n db e s u r v i v e da b o u t10 0y e a r si nt i a n j i n ,w h a ta r et h eu n d e r l y i n gr e a s o n s ? b a s e do nt h ef i e l d w o r k ,t h i sp a p e ra p p l i e st h em e t h o do f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t o a n a l y z ea n dd i s s e c tt h eb i r t h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s p e r i t yo f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 f r o mt h e v i s i o n so fh i s t o r y , s o c i o l o g ya n df o l k l o r e t od i s c u s st h ep r e s e n te x i s t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a lf o r m ,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o d a y ss o c i e t y , p o l i t i c ,c u l t u r ea n d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t h e np e e ph o w t h el o c a lm u s i c a lf o r mc a l lb es u r v i v e da tt h e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 s ow ec a ne x p l o r ean e w b r e a k t h r o u g hf o r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a n t o n e s e m u s i c ”i nt i a n j i n k e yw o r d s :c a n t o n e s em u s i c ,t i a n j i n , l o c a lm u s i c a lf o r m ,c r o s s b o u n d a r yr e s e a r c h n 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糊黼始名邳哥 签字日期:而。年1 月易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天津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謦下b锄 yrj,擞州 作 : 学签 绪论 一、概述 “广东音乐”( 又称“粤乐”) ,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一个很有特色 的民间乐种。从清末民初开始,历经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现已成为流行于全国 以至海外的一个较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乐种。2 0 0 6 年6 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将“广 东音乐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广东音乐因其曲调风 格委婉华丽、秀美清新,乐队组织灵活,曲目丰富多彩,在全国及世界各地受到 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不仅专业工作者在演奏,而且许多业余爱好者也经常作为自 娱方式在演奏,与之相关的“乐社 、“乐馆 、“乐会”等组织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广东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传统音乐史上是个独特的 文化现象。它在仅仅半个多世纪里,就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并曾有过盛极一时的 辉煌,这不得不让人们认真反思其内在的“秘密 。从1 9 1 5 年广东人杨文昭、杨 仲绰、徐杏裳、徐玉麟等人在杨文昭家中组建天津市第一个演奏“广东音乐 的 社团“广东音乐会 开始到现在9 0 余年间,天津的“广东音乐 活动始终在 延续、发展。“广东音乐”虽然不是天津的地方乐种,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有一大批欣赏、演奏“广东音乐 的人群,对“广东音乐”的传播、壮大具有积 极的作用,因此天津被广东人誉为“广东音乐在北方的故乡 1 。 二、天津“广东音乐刀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广东的“广东音乐研究成果很多,无论从“广东音乐 的历史概 况、代表人物还是技法研究、作品分析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于天 津的“广东音乐,就目前笔者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仅有南国奇葩津门飘 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2 、粤剧、广乐与天津的历史渊源3 、广东音乐在天 津发展沿革简述43 篇论文,且都只是介绍“广东音乐 在天津的发展概况方 面的内容。其中,南国奇葩津门飘香“广东音乐 在天津一文,作者陈 嘉瑞先生将上个世纪初( 1 9 1 5 年) “广东音乐 传入天津到上个世纪末( 1 9 9 7 年) 这段时间“广东音乐 在天津的流传状况做了较详细的记录;粤剧、广乐 与天津的历史渊源文,作者着重论述了粤剧、广乐与天津的历史渊源问题, 1 肖云翔:天津民族民问器乐曲综述,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 天津卷) 2 0 0 6 年5 月,第7 页。另外,“如 果说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那么它的革新和发展应当是在, :海。因此,广东音乐 有第一故乡矾:广东,第二故乡在七海之说。”引自陶城:r 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1 1 5 页。 2 陈嘉瑞:南国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油印稿,1 9 9 7 年8 月。 3 甄光俊:粤剧、广乐与天津的历史渊源,广东艺术,2 0 0 3 年第l 期。 4 徐仁、徐强:2 0 0 8 年5 月“纪念天津广东音乐联谊会成立z o 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l 对其发展状况并未过多涉及,与陈嘉瑞先生一文所不同之处,即增加了粤剧在天 津的一些介绍,总的来说也是写关于历史概述方面内容的;广东音乐在天津发 展沿革简述一文,作者主要是在陈嘉瑞先生一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天津“广东音 乐”联谊会发展状况的一些内容。不难看出,这三篇文章的写作基调都是介绍性 的,而对于“广东音乐 在天津的兴盛原因分析、天津“广东音乐”与广东“广 东音乐的异同以及“广东音乐 如何在天津实现其可持续生存等方面涉及较少。 三、选题缘起,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我选择此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兴趣与学习研究两个层面。我最早听“广 东音乐”是在上高中时期,欢快优美的步步高、旱天雷等乐曲给我一种“民 乐中的流行乐的感觉,当时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音乐,只是给我两种感觉:一、 旋律好听;二、音乐里面有一种主奏乐器,音色独特,后来才知道此乐器叫“高 胡( 广东人称“粤胡) ,是“广东音乐 里特有的乐器。2 0 0 8 年1 1 月9 日,随导 师王建欣教授参加“纪念吕文成大师诞辰l1 0 周年暨庆祝天津市广东音乐联谊会 成立2 0 周年 会议后,得知“广东音乐 在天津已经兴盛近百年了,并且成立一 个正式的活动组织也有2 0 年的历史了,“广东音乐”这个岭南乐种为何能在北国 的天津生根发芽并且壮大,天津是否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 为解开这些疑 团,萌发了我选此题的兴趣。 ( 二) 研究的目的 “广东音乐作为岭南的一个地方乐种,能在离开自己的生存土壤后在天津 生存近1 0 0 年而不衰,并且还能“粤味”十足,得到“广东音乐 相关专家的一 致好评,并给予“广东音乐在北方的故乡 之美誉,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天津 的“广东音乐 与广东的“广东音乐 有何异同? 天津“广东音乐 的生存现状 如何,未来“路在何方”? 回答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本题的主要目的。 ( 三) 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为依据,试 图从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等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解剖 天津“广东音乐”发展、繁荣的原因,探讨在当今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市场经 济下传统乐种的生存现状,进而窥视地方乐种是如何实现跨地域生存的,以期对 天津“广东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 2 第一章天津“广东音乐 萌芽及其发展概况 ( 1 9 1 5 年一2 0 世纪末) 第一节、“广东音乐 概述 l 、关于“称谓 问题 “广东音乐 是我国近现代有较大影响的地方乐种之一,也是岭南音乐文化 的代表之一。“广东音乐 这个名称是一种与广义的广东省各民间乐种相对应的 狭义的称谓,没有包括广东省内的潮乐、汉乐等民间乐种,而专指属于粤语民系 的珠江三角洲、五邑以及粤西等地区的民间乐种。而实际上广东省内的音乐除此 之外,还有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等。5 关于其称谓问题,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先 生认为:“粤乐是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乐种的名称,而长期以来外界人士均习称 为广东音乐,广东省本地许多人也认同这种称谓。鉴于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 品种及类型多种多样,若用广东音乐来称呼这个乐种,似有不甚确切之处, 如它很难涵盖像潮州音乐、客家汉乐等同是流传在广东各地的乐种。所以,学术 界一些同仁认为把发祥于广东粤语方言区的这个乐种称为粤乐为好,将它与 潮乐、汉乐等并列为广东的地方乐种更为合理、科学。 6 当然,今天的“广 东音乐 ,已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并约定俗成的称谓,它专指中国传统丝竹乐 的一种流传于广东省广府民乐系7 中的一种民间丝竹乐。以“轻、柔、华、 细、浓 为其风格特色。 2 、关于“渊源 问题 关于“广东音乐 是如何产生的? 源自何处? 和其它民间艺术种类有什么关 系? 陶诚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广东音乐 文化研究中,通过对比各家观点得 出,“中原古乐、昆曲牌子、江南小调及陕西秦腔、湖南丝弦等通过军旅战争、 北方移民、商贸活动、妓馆歌女等途径流传到珠江三角洲后,和本地民间艺术相 结合,慢慢融化在岭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尚处在胚胎中的广东音乐 广泛吸取了他们的养份,经过漫长的孕育孵化,逐渐从戏曲音乐伴奏中独立出来, 形成了纯器乐化的中国传统民间器乐丝竹乐广东音乐它初步形成于 1 8 6 0 年至1 9 1 9 年之间。 8 5 阮弘: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冈异概观,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 0 0 6 年5 月,第7 2 页。 6 冯光钰:粤乐艺术与吕文成和“广东乐派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第1 8 负。 7 “构成岭南文化的三条支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承载这三种文化的民系有广府民系、潮汕 民系、客家民系。在这三支主要民系中,广府民系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府民系产生 广府文化,广府先民是早期中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面成的,这样的文化背景最终促使广东音 乐生成。”陶城:“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人学博一t :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2 页。 3 陶城:“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5 9 页。 3 3 、早期( 1 8 6 卜1 9 3 7 ) “广东音乐”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据现有资料,广东音乐形成期涌现的何博众、严老烈,是最早有创作乐曲问 世的代表人物,因而使广东音乐拥有了自己特有的曲目,这也成为其形成乐种的 重要标志之一。其中,何博众创作的代表曲目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 严老烈的代表作有早天雷、倒垂帘、连环扣等。“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 的人物是民间俗称的:何氏三杰和四大天王。何氏三杰指何柳堂、何 与年、何少霞三人,其中以何柳堂最具代表性,主要作品有七星伴月、鸟惊 喧、回文锦等;四大天王是指吕文成、尹自重、何浪萍、何大傻四人。 其中以吕文成最具代表性。一生创作广东音乐二百余首,且流传度很高,代表作 有: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恨东阜等。”, 4 、关于乐器组合形式的演变 “广东音乐”的雏形( 即逐渐从戏曲伴奏音乐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音乐表 演形式的时期) 期,采用了“五架头 的组合形式。所用乐器是二弦、月琴、小 三弦、横萧( 竹笛) 、提琴( 近似板胡而较大的拉弦乐器) ,这种组合形式称作“硬 弓组合”。1 9 2 6 年吕文成吸收了自己改制的粤胡,潮州音乐中的秦琴,以及在广 东原已极为流行的扬琴,将乐队的编制由原来的“五架头”改为了粤胡、扬琴、 秦琴三件,号称“三件头 。后又加入了洞箫、椰胡,又成为“五件头。这种“三 件头 与“五件头的组合形式,称为“软弓组合。1 0 2 0 世纪3 0 年代以后城市 里的“广东音乐演奏开始逐渐引进小提琴、萨克斯、吉他、木琴、弱音小喇叭、 爵士鼓、钢琴等西洋乐器。5 0 年代以后,“广东音乐 的表演形式有大合奏、吹 打乐合奏、小组奏、重奏、各种器乐独奏、领奏等,涉及乐器几十种。为了弘扬 民族音乐、探索岭南民族音乐风格,以前曾使用过的西洋乐器一律不用,全部使 用我国民族乐器,并首次使用了笙、阮等民族乐器。 第二节、天津市第一个演奏“广东音乐力社团的出现 清末,随着天津工商业的发展,广东人纷纷来到天津开工厂、办商店。那时 天津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洋广货的店铺、广东酒家、菜馆、药店等等。内局1 2 批发 的商号在天津己形成一个岭南的派系,俗称“广东帮”。其中一些人连家眷也带 来天津。随着旅津广东人的不断增加,早在清代就有了广东同乡的组织和商业上 9 陶城:r 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人学博十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1 2 3 页 m 林嘉庆:广东音乐漫谈( i :) ,乐器,2 0 0 3 年第7 期,第8 卜8 2 页。 陶城:r 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第1 6 8 页。 住内局:“制造和供j 避争宫中应用物品的机构,人多在争城内。明朝有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 巾帽局、缄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明李东阳先叔父前金吾左卫百户李公墓志铭: 吾祖允三府君在永乐初与靖难,功授小旗改金吾左卫,寻入内局督i t 作。”汉语大词典( 第一卷) , 汉语犬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i ;版社,1 9 9 0 年1 2 月第一版,第1 0 0 2 页。 4 的行业组织,“如光绪十年( 1 8 8 4 ) 出版的津门杂记中就记载着当时的如闽 粤会馆、岭南栈、潮帮公所等 。1 3 2 0 世纪初,随着广东同乡日益增加,“一开始是有人在北马路上的闽粤会馆 罩,偶尔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一起演奏和清唱,及至民国元年( 1 9 1 2 年) ,客居天 津的杨文昭、杨仲绰、徐玉麟、徐杏裳等喜好粤剧和粤乐的广东同乡会成员或家 属,经常聚在杨文昭的家里,或吹拉弹奏广东乐曲,或彼此唱和粤剧,每每都要 玩到深更半夜才散。杨文昭家住城里官银号附近的三多街,有房十数间,他将最 宽敞的一问腾出来,权作演奏唱和之所。渐后,吸引来不少同乡同好者,陆续加 入其中。1 9 1 5 年,这些人经过合议,并得到广东旅津同乡会支持,以上述众人为 骨干,j 下式组建成为旅津广东音乐会,公推杨文昭为会长,具体组织和领导音乐 会的活动。州4 这样,天津市第一个演奏“广东音乐 的社团成立了。由同乡们 捐资购置了应用的乐器,凡同乡中的爱好者也可以自愿参加,每周排练一次,附 近居民称之为“广东票房 。广东音乐会排练的广东音乐优雅动听,清新悦耳, 引起附近居民极大兴趣。每当排练时,一些邻居多在屋外、院外伫足倾听。后来 有赈灾义演的机会,广东音乐会也卖票公演,甚受欢迎。 下图( 图一) 为1 9 2 9 年旅津广东音乐会为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演出时的全体人 员合影,“该会的收入除了维持正常运转之外,更多的款项是用于慈善事业,如 赈灾、助学、援助医院、修葺会馆等。由此可知,该会的影响之大,观众人气之 高。当然,它的资金来源除了门票收入,更有许多巨贾富商的赞助。1 5 b 陈嘉瑞:南国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油印稿,1 9 9 7 年8 月,第1 页。 另外,阮弘:江南丝竹i 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i 叫异概观一文认为:“诸如此类的会馆公所绝人多数 是旅津商帮先后组建的问乡同业团体,这类组织与移民的两种需要有关:一是集群思乡互助的需要。作 为独特的移民文化,足对移民乡十情感失落心理的一种补偿,是其谆根意识的一种表现,是移民力图保 持乡土文化联系的一种努力。二是客籍商人在异地为求自保进而合群联手互援,并希图在行业中获胜的 需要。”,i :海哥乐学院博:l j 学位论文,2 0 0 6 年5 ,】,第3 0 页。 。4 甄光俊:粤剧、广乐j 天津的历史渊源,广东艺术,2 0 0 3 年第1 期。另外,关于“广东音乐”社团 组建背景,陈嘉瑞先生在南困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一文中认为:“随着旅津广东同乡 的f 益增加:他们对当时在天津流行的梆子、皮黄等戏曲斟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多不愿欣赏。遇有 节u 、喜庆活动以及婚丧嫁娶,对天津的风俗啻乐诸如法鼓、大乐、吹歌、- f 番乐等多小愿采用,而 对自己的乡音却十分眷恋。于是在这些旅津的广东同乡中爱好音乐的,如杨文昭等人一起组建_ r 广东音 乐会”。笔者认为陈嘉瑞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而甄光俊先生的说法较符合当时的大环境,最终的意见和 结论还待专家斟酌后再定。 b 图片及文字来源十2 0 0 4 年7 月9 日的城市快报,“图说老天津:旅津广东音乐会”。 5 ( 图一) 随着“广东音乐会”活动在旅津粤人及津城市民中的影响闩益增大,团队组 织也不断扩大,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历史原因,活动的地点及方式在此之后发生了 一些变化,现列表如下: 活动时何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謇垃 自娱( 主) 1 9 1 5 年扬文昭家r 东音乐 兜赢( 辅) 栖文昭任会长 r 东音乐 自艇 先后蜻出昭君出密) 白 1 9 1 7 :年 田粤会馆 公演 捧演粤剧蛇传) 辞剧目 广东音乐自娱( 辅) 此时特别是青年学生开始 竞相学习广束音乐他们经 时问不详广东会馆 捧演捌公演( 主) 常到舍馆旁听广东音乐台 的捧练渍出,并耘梗购买乐 # 学目 1 9 2 9 t ? - 糟仲绰继任台长j l 队田粤会馆、扩大组织,筹建专用会址, 1 9 2 9 - 1 9 3 2 广末舍馆为主 广东音乐自媲、义演联后因特沪战起旅律广末同 井积极筹建专乡将筹建基盒悉数往i 。 用台址 黼 艟# 海慰劳抗日将l ,m 式台址 最终来建 2 0 世纪 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影璃。广 法租界( 卧。替 广东音乐 自媲、义演、联 东音乐台迁至法租界此时 3 0 年代 广东音乐主要负责 是= 和戏院”为主 捧演粤脚 欢等 弦琴师麦封健 洼租界也被日 1 9 4 1 年太平 军占领,因无演遮十时埘在天津历史上悬 洋战争爆发 出场所,广东人广东音乐自撮广束音乐最为且行和普殛 被迫高津近广的时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 9 2 6 年,广东音乐会还特邀广东音乐革新家、作 曲家、演奏家吕文成大师等人来津传艺,并在广东会馆等处演出,使广东音乐 在天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吕文成创制的广东音乐 专用的高胡及其演奏技法、新的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形式等得到推广,演出曲目 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曲目小桃红、昭君怨、连环扣等乐曲外,不少新 作如平湖秋月、娱乐升平、步步高等等,也都成为经常上演的曲目。 埔 这对当时天津“广东音乐”爱好者无论从视野、演奏技术、技巧等方面的提高都 是一个不小的贡献。“吕文成离开天津后,广东音乐在天津勃兴起来,自发组成 的演奏广乐的小团体,遍布全市各个角落,三五成群的爱好者,在夏同的街头巷 尾演奏广乐,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节、1 9 4 2 年至1 9 4 9 年天津“广东音乐力社团活动状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旅津粤人迫于形势,陆续离开天津。广东音乐会也由盛 渐衰终而停止了活动。而此时“广东音乐在天津各阶层的市民中却空前风行 起来。尤其在青年学生中,无论校内、校外,乃至街道、家庭中,“广东音乐” 演奏小组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抗同战争期间,为抵制奴化和黄色音乐的 泛滥,青年学生、店员、工人和市民竞相组织“粤乐社演奏健康向上的、具有 抗日救国思想的粤曲,如恨东皇、醒狮、齐破阵等等。这期间具有一定 规模的社团就有十几个,其中“南风粤乐社 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团。 1 9 4 2 年,天津成立了一个由青年学生组织演奏“广东音乐的社团“南 风粤乐社 ,其中主要成员有工商学院附中的徐仁、徐杰、韩世珍、董光尧、杨 浩川、杨少苍,第二中学的赵金铸、陈嘉瑞等人。幅他们除在社会上参加演出外, 还经常到电台去播音。由于这个乐社演奏水平较高,曲目较多,乐器配备比较齐 全,成为当时唯- - f l 皂经常到电台演播“广东音乐的团体。1 9 下图( 图- - ) 为该 社主要成员合影照: 1 6 陈嘉瑞:南困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油印稿,1 9 9 7 年8 月,第4 页。 1 7 甄光俊:粤剧、广乐与天津的历史渊源,广东岂术,2 0 0 3 年第l 期,第6 3 页。 1 8 这个社团目前尚健在的有徐仁、徐杰兄弟及薏光尧、杨浩j i lp q 人,后二人现定居f 美国。 1 9 陈嘉瑞:南国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油印稿,1 9 9 7 年8 月,第6 页。 7 ( 图二) ( 后排左一为:徐仁左二为:董光尧) 到1 9 4 9 年天津解放前,天津市演奏“广东音乐”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 成立了,既有社会上的,又有各大、中学的,还包括当时店员中自发组织的,这 些社团都是当时活动历史较长、较有成绩的组织。现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团列 袁如下 社团类型社团名称主要代表备注 南风粤乐社镣仁、陈嘉瑞等3 h t t 目自自稍峋# t 凡音乐会邹轲( 邹租光) 等编印粤曲锦集 社会 黄莺广乐杜曹云化许应声等照片见图三 组织 崇化广乐杜刘承玉( 祟化学会) 等 鹦鹉广乐社杨宝桐、榱星志等 正风广乐社千润芳、萱睦松等 南星杜任光玷冯国继等当时店员组织中的代表 南开大学国乐社镕c 暮( 口h 镕c 自i i 女 1 南开中学国乐社同上 学校 t 商学院附中国乐社同上 现今的实验中学 组织 术斋中学广乐社同上夸二十四中学 一中广乐社 同上 今市立三中 二中广乐社同上夸市立一中 ( 图三) ( 1 9 4 3 年天津“黄莺粤乐社”主要成员合影) 第四节、1 9 4 9 年一。文革”前 1 9 4 9 年春随着天津的解放,广东音乐和其他文艺一样得到新生,南风粤 乐社、南星广乐社、正风广乐社、南大广乐社、南开中学广乐杜等广东音乐社团, 经徐仁、赵金铸、陈嘉瑞、沈劝等人发起,联合组成了“南联音乐会”,排练演 出了一批活泼欢快的大型广乐台奏,以厦像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民乐合 奏曲目。同年8 月1 5 日南联音乐会又吸收了一批新会员,组建了“天津中国 音乐研究会”,有会员六十余人。演出曲目既有传统曲目,也有自己改编创新的 乐曲。例如把赛龙夺锦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形式演出,加进了唢呐、笙、喉管、 古筝和民间锣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着他们又把旱天雷、走马、绣红 鞋等乐曲也改编成大型或中型乐曲,并进行了新的配器。如齐破阵、狂欢 等乐曲就用高胡与乐队的形式演出,都收到较好的效果,颇受群众的欢迎。 第五节、“文革”一1 粥8 年“广东音乐联谊会”成立前 “文革”期间,“广东音乐”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四人帮” 更视“广东音乐”为“靡靡之音”,认为其“萎靡柔弱”,“应在捧除之列”,从而 使风行半个多世纪的“广东音乐”沉寂下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求音乐” 在无津人民的生活中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个时期各 宫、馆、站及民间组织逐步恢复“广东音乐”的捧练演出活动,有几件事对促进 天津“广东音乐”复苏有积极作用2 0 。 一是1 9 7 9 年红桥区文化馆干部李志明与先春园文化站的张繁组织中老年广 东音乐爱好者三十余人在红桥区文化馆小剧场连续演出三场“广东音乐”,这一 活动虽属民间自发交流活动,所演曲目均系传统乐曲,但这标志着群众性“广东 音乐开始复苏,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二是1 9 8 6 年中秋节的夜晚,由天津市音协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主办, 由天津群艺民族乐团演出的“广东音乐专场”。节目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 既有传统形式的“五件头 演出,又有大型管弦乐曲,还有琵琶、古筝独奏、轻 音乐合奏,既有用粤语演唱的男女声独唱,还有乐团艺术指导郑宝恒教授创作的 广东音乐新作品渔轮归来,这是几十年来首次演奏天津人创作的新作品,这 场音乐会引起音乐界领导的极大关注。 三是天津音乐学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设“广东音乐”课,由原教务处处 长居文郁教授主持并任教,开始了专业培养“广东音乐”人才的道路。 第六节、1 9 8 8 年以后至2 0 世纪末 这个时期以1 9 8 8 年“天津市广东音乐联谊会 的建立为契机,引发了“广 东音乐 在天津的又一次繁荣发展。1 9 8 7 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广东音乐 演奏邀请赛,天津代表队获了奖,极大地激发了天津市广大“广东音乐 爱好 者的热情。为了团结全市专业和业余的“广东音乐 演奏团体,更好地继承和发 扬“广东音乐”的优秀传统,使“广东音乐”这朵奇葩在天津这块沃土上开的更 加鲜艳夺目,由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歌舞剧院、天津群艺民族乐团、天津日报广 乐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组建一个“广东音乐”联合组织,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 1 9 8 8 年1 2 月2 5 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市广东音乐联谊会 。它受天津市音乐家协 会领导,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团体会员。 联谊会成后,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取 得了过去分散活动所不能取得的成绩。 ( 一) 建会以来参加了几次重大演出。例如:1 9 9 7 年1 0 月2 5 同,“天津广东音 乐联谊会庆祝香港回归专场演出 ;1 9 9 8 年5 月1 7 同,“隆重纪念民族音乐家吕文 成诞辰1 0 0 周年音乐会”;1 9 9 9 年5 月3 0 日,“庆祝9 9 国际老年人年京津两市广 东音乐联谊演奏会”等等。 ( - - ) 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能自己创作乐曲,是一大进步。该会会 长郑宝恒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创作了渔轮归来、彩虹舞曲、明 珠回归庆升平等“广东音乐 乐曲,先后获全国及天津市器乐比赛创作奖。此 2 0 徐仁、徐强:2 0 0 8 年5 月“纪念天津广东音乐联谊会成立2 0 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第2 页。 1 0 外他还对传统乐曲风云会、昭君怨、银河会等进行重新配器,收到了很 好的效果。 ( 三) 为提高“广东音乐 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演奏水平,联谊会还先后举 办了理论研讨会、学术讲座,高胡、扬琴演奏技巧讲座等活动。另外,天津音乐 学院的居文郁教授自从上世纪八十年开设“广东音乐 课以来,此课程一直延续 至今,培养了一大批“广东音乐的专业人才。 总之,在天津市音协的领导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成员团队的努力 下,该会为天津市的“广东音乐 事业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丰富 人民的音乐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广东音乐 在天津兴盛原因分析 第一节、天津“广东音乐 产生的条件 l 、天津的地理位置、交通 天津,旧时又称直沽,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商 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毗邻北京,傍依河 北,海河横贯市区,东入渤海,因此这块地方是内河和海口的咽喉,兼有河港、 海港的性质,自古以来便是内陆与沿海、南北与城乡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地理位 置十分优越,素有“河海要冲 、“畿辅门户之称。2 1 天津自明永乐二年( 1 4 0 4 ) 设卫筑镇以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 通,为南北航运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条件,使其逐步成为商贸繁荣的大码头和大都 市。在此过程中,大量客商和移民相继涌入,带来了各自家乡的娱乐形式,“广 东音乐 也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之下被带到天津的。 2 、天津的经济 早在三国时代,曹操为了北征乌桓,曾在今日的天津一带开挖平虏渠、泉州 渠和新河,沟通南北水道,以利军运。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运河与“五河尾间” ( 今海河) 在今市区三汉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 为名见于史册。2 2 元代 因运河淤浅不畅,要通过海路转运漕粮。东南沿海的运粮船必须在天津( 当时称 海津镇) 换为内河船只,才能把粮食运往北京( 当时的大都) 和北方地区。从元代到 明清时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货物的集散码头。在海河三岔河口一带, 经常停泊着许多船只,有诗句“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 为证。漕运也带来了 天津( 直沽) 商业贸易的兴旺景象。又有诗云:“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粟越布满街 衙。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商业繁荣的状况。2 3 明清之交,天津的繁盛已如康熙年 间的天津卫志序所说:“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南运数 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杂处名虽日 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2 4 3 、天津的人文特点 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造就了天津文化开放性、包容性、 多元性的特征,而开放、包容、多元又是相互渗透、共生共长的。他的形成正如 史学家罗澍伟先生在海河文化培育了天津人一文中分析的那样:“生活在海 2 1 肖云翔:天津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天津卷) ,北京,中国i s b n 中心出 版,2 0 0 8 年7 月,第1 - 5 页。 2 2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天津卷) ,北京,中国i s b n 中心出版,1 9 9 3 年1 2 月,第6 0 0 页 2 3 成晓辉:经济与因果,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 0 0 4 年4 月,第2 0 页。 2 4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天津卷) ,北京,中国i s b n 中一t ) , t i l 版,1 9 9 3 年1 2 月,第卜5 页。 1 2 河两岸的天津人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本能地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带到天 津;大家栉风沐雨、不辞劳苦聚在起,创造新的生活,首先需要的是胸怀博大、 相互理解、团结互助,而不是彼此排斥。这就天然地、历史地为天津文化注入了 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特色。2 5 源于江南的“十番乐”、河南的“河南坠子 等就 是天津音乐文化特征方面明显的体现。另外,我们知道:民俗文化是以人为载体 的,每个移民都是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人口的移动也就是文化的移 动,八方移民带来了各地文化。许多移民在天津生活多年后,母地习俗仍会在天 津得到某种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广东音乐 随旅滓广东商人来到天津后,正是 在天津这样的人文、民俗环境下能被天津人民所喜爱,竞相学习,最终成长壮大 的。 4 、“广东帮”北上天津 清代中期天津城市人口迅速增至近二十万2 6 ,移民的大量迁入是其主要原因 之一( 当然,与人口的自然增殖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商业的繁荣吸引大批商人 来天津发展。“广东帮”的壮大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类似的外来商人还有“宁 波帮、“江西帮 、“山西帮等) 。清康熙年间,随着统治的巩固,清政府逐步 取消海禁,提倡并支持海运,以弥补陆路交通不畅对京城物资供给的影响。清政 府通过减低捐税等优惠条件,吸引闽粤商人来津贸易。受市场预期和优惠措施的 吸引,广州、潮州及福建厦门的客商纷纷来津,形成了在当时天津享有盛名的“粤 闽潮 帮。“据考查,至咸丰年间,在天津工作的广东人有5 0 0 0 人之多,如果算 上家属的话就更多了。”2 7 以后,“广东帮 的队伍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一直延续 到2 0 世纪4 0 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旅津广东人才迫于形势陆续离开天津。在这 期间,部分爱好音乐的商人们由于对乡音( 指家乡的音乐艺术) 十分眷恋,闲暇 之余,自发组织,自娱自乐。“广东音乐 就是在这样的“气候中萌芽并发展 壮大的。 第二节靠广东音乐刀在天津兴盛原因 “广东音乐 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但却发展的很快,其传播面很快 就遍及全国各地,是一个后来者居上的乐种。为什么一个传统积淀不深的乐种能 发展的如此迅速呢? 并且能离开自己“南国 的生存环境后,在天津这样一个“北 国”城市如此兴盛昵?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2 5 罗澍伟:海河文化培育了天津人,今晚报,2 0 0 4 年4 月1 2 日。 2 6 陈- i i 民:天津的人u 变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8 月,第4 4 页。 2 7 同上。 1 3 一、“社会中间组织 的作用 任何文明社会中一般都存在着社会中间组织。“所谓社会中间组织,概指现 代民间自愿性的社团组织,大致可以从互益性、同类相聚性、民间性、非盈利性 和组织化程度等五个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去衡定,有较明显的群体边界,其中又以 互助、互益、类聚为主要特点。 龋建立在地方民间自愿基础上的社会中间组织的 同趋壮大完善,在经济活动乃至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的整合作用。“广 东音乐”社团组织就属于其中的一类。 到1 9 4 9 年天津解放前,天津市演奏“广东音乐”的社团就将近2 0 余个,既 有社会上的,又有各大、中学的,还包括当时店员中自发组织的,并且这些社团 在当时都是活动历史较长、较有成绩的组织。天津解放后至今大大小小的社团组 织又成立十余个。这些自发的社会中间组织无形之中对天津“广东音乐 的传播 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广东音乐一本身的魅力 我们知道,“江南丝竹 与“广东音乐”是属于同一类风格的丝竹音乐,二 者形成历史都不长,乐队规模都较小,乐曲表现都有轻巧、细腻、典雅的风格。 但是,由于二者成长的环境不同,主奏乐器不同,演奏技巧不同等原因,乐曲表 现出来的“韵味”明显不同。近百年来,这两种丝竹音乐各领风骚,受到当地乃 至全国人民的喜爱。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2 l 世纪 这个“快节奏”社会,“广东音乐 的发展较之“江南丝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 优势与魅力,而“江南丝竹”却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以下几点说明之: 1 “广东音乐 领奏乐器为粤胡,发音清脆明亮,整体音乐风格以“明快 为主要基调,常表现热烈、喜庆的旋律,特别合拍于当代的快节奏社会;如旱 天雷能获得一鸣惊人的美感,步步高能激发欢天喜地的愉悦;而“江南丝 竹 领奏乐器以曲笛为主,发音柔美抒情,整体音乐风格以“幽雅”为主要基调, “虽然音乐委婉动听,但由于大多旋律缓慢曲折,难以引发高涨的情绪,特别是 面对当代的年轻人,能耐下性子听这种悠慢音乐的已经不多了。四 2 “广东音乐 曲式结构大多短小精悍,旋律往往自由伸展,一气呵成,这 样演奏者便于记忆,欣赏着便于理解,大家容易形成共鸣,就像一首首经典老歌 一样,能时刻哼唱在普通老百姓的口边。而“江南丝竹的结构却冗长的多,不但 单曲中的段落较多,而且变化不大,缺少鲜明的对比,如套曲四合如意和五 嚣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f j 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6 页。 秘杨瑞庆:一类音乐两种命运比较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传承状态,江南音乐,2 0 0 9 年第2 期, 第6 2 页。 1 4 代同堂更是绵绵常常,常带来审美疲劳。 3 0 3 “广东音乐的曲目比较丰富,而且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涌现,这得益于 一大批广东音乐的作曲人才,如不同时代的大师严老烈、何柳堂、邱寿鹤、 吕文成等人,源源不断地积累起一份丰厚的音乐遗产,满足了演奏者和欣赏者追 新猎奇的审美需求。而江南丝竹的曲目却屈指可数,总迷恋在八大曲的影子 中周旋。江南丝竹的艺人习惯于在陈曲滥调中增眼加花,虽然韵味是一脉相 承的醇厚,但旋律大同小异,削弱了音乐的感染力。 3 1 4 “广东音乐”题材广泛,能积极反映不同时期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如为 表现大都市及周边城镇平民崇尚轻松适意、自得其乐生活的平湖秋月、春风 得意等,表现市民阶层抗战热情的齐破阵、恨东皇等,表现广大劳动人 民生产生活的喜开镰、纺织忙等等乐曲。可以说,广东音乐在表现题材与 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使之包含了美的各种领域、立美创造的各种探索。而江南丝 竹的乐曲主要源于全国流行的器乐曲牌,通过变体形成一系列的乐曲,如三六、 行街四合和四合如意等,立意不明确,听众不易理解。 以上二者的比较,并非在区分孰好孰坏。一方面是从侧面反映出随着时代的 发展“广东音乐”能不断与时俱进,以其独特的魅力,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另 一方面对“江南丝竹”来说,要让当代人喜爱,就要在确保其本色真韵的基础上 注重曲名的新颖、音调的独创、速度的紧凑、结构的精练,而且要鼓励专家创作, 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作,才能绝处逢生,转危为安。 三、搿文化场 的传播媒介作用 “广东音乐在天津兴盛,除了有一批演奏者、活动的社团、热心的听众外, 还因为有使之大显身手的活动时空文化场3 2 。这包括演出的时空和社团活动 的时空,电台3 3 、电影院3 4 、唱片、乐谱3 5 等传媒形成的传播文化场,商店、车站、 3 0 同上。 3 1 l 司上。 3 2 “义化场”足价值实现的特定历史环境。足主客体彤成供需协调的价值关系。并使之实现的文化活动时 空。罗小平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义化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0 0 4 年6 月第2 期, 第4 页。 3 3 1 9 4 2 年成市的“南风粤乐社”就经常到电台播音。另外,陈嘉瑞先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弘扬民族音 乐中的历史贡献,文中“积极扶持天津中国音乐研究会”一节也论述了电台在“广东音乐”发展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籁) ,1 9 9 4 年第3 期,第5 5 页。 3 4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影院罩放映的诸如火烧红莲寺等无声电影也经常播放广东音乐作为 配音。在放映的问隙也播放广乐唱片来活跃空气。”引自陈嘉瑞:南国奇葩津门飘香一广东音乐在 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油印稿,1 9 9 7 年8 月,第4 页。 3 5 j :世纪i y ql 年代以前,天津“广东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加盟协议合同范本
- 货物采购交付合同范本
- 药品经销商合同协议书
- 租房中介担保合同范本
- 烘焙材料购销合同范本
- 维修校园围栏合同范本
- 物业连廊维修合同范本
- 绿植绿化维护合同范本
- 衣物购货合同范本模板
- 灯光照明改造合同范本
- 组织工作实务-形考任务三-国开-参考资料
- 保险政策与中国式减贫经验、困局与路径优化
- 宣传视频拍摄服务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
- 广东“百千万工程”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答案)
- 五年级下册数学约分练习100题附答案
- 医学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初赛试题
- 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理的效果评估与绩效改进研究课件
- 教育心理学-资源管理策略
- 2024年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手册
- b超室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