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_第1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_第2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_第3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_第4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微孔中自由连接链分子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摘要 众所周知,计算机实验是理论和真实实验之间的一个桥梁,为一些难以验证 理论的提供了非常好的测试手段。 石油与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被吸附在微孔中在通常情 况下采油率只能达到3 5 左右,所以如何高效采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由于微孔体系非常复杂,而且处在一种极端环境中,所以想在通常条件下得到实 验数据就显得异常困难。计算机模拟尤其是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模拟真实条件并 给出满意的结果。 本研究运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法模拟计算了微孔介质中l e n n a r d j o n e s 自由连接 硬球链分子流体的粘度,并给出了基于热力学微扰理论并根据相关状态理论的以 m e t 粘度模型为参比的微孔介质自由连接链分子的粘度模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计算机模拟的基本原理,同时还介绍了模拟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将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从分子理论推导了高密度流体得粘度。 第三章介绍了模拟中的一些诸如周期边界条件、最近影像、蛀跳法等必备技 术,同时还探讨了如何运用限制动力学法来估算链分子的运动。 第四章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首先模拟了宏量体系下实际分子a r 的粘度数据以 与实验值比较,其次用正交法对不同约化温度、密度及不同孔径和链节的微孔链 分子粘度模拟。 第五章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并根据相关状态理论,最终得到了以m e t 粘度模型为参比的微孔中自由连接硬球链的粘度模型。该理论模型表明: 当链分子中的原子数增加时,粘度增大;而当原子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粘度趋于定值: 当孔径增大时,粘度减小;当孔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粘度将不受其影响; 密度增大时,粘度增大,与m e t 粘度模型相同: 温度增大时,粘度增大,与m e t 粘度模型相同。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l e n n a r d - j o n e s 流体、微孔介质、粘度、自由连接链 一, 塑坚盔堂堡圭堂垡鲨苎 s m a y f o rs h e a r v i s c o s i t yo f f r e ej o i n t e dc h a i nf l u i d si ap o r o u s 雕陲妇:u 趣m o l e c u l a ro y l | a m i e s s i m u t a t i t m ;s a b s t r a c t a sw e k n o w , c o m p u t e rs i m u l a t i o nc a np r o v i d ead i r e c tr o u t ef r o mt h em i c r o s c o p i c d e t a i l st om a c r o s c o p i cp r o p e r t i e s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i n t e r e s t i th a v eav a l u a b l er o l et op l a y i np r o v i d i n ge s s e n t i a l l ye x a c tr e s u l tf o rp r o b l e m si ns t a t i s t i c a im e c h a n i c st h a tw o u l d o t h e r w i s e o n l yb e s o t g b k b y _ 邵弘咖出雠m 矗h o d s ,o r 雌b eq u i t e := i n 】t t a c t a b l e i nt h i s s 豇蹦警c c 卿咿曲踅裔皿工d _ a 圭i j sa , l e s to f f l a e o r i e s r e e e n ty e a r s m a n yp r o p e r t i e so ff l u i d si n p o r o u sm e d i ab e c o m ei n a c c e s s i b l et o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e a s u r e m e n tw h e nt h ep o r es i z ea p p r o a c h e sm o l e c u l a rd i m e n s i o n s y e t s u c h s y s t e m s a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s u c hd i v e r s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 o i l r e c o v e r y , a n dm e m b r a n es e p a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ti st h u sd e s i r a b l et od e v e l o pa n dt e s t m o l e c u l a rt h e o r i e sd e v e l o p e df o rp r e d i c t i n gf l u i dp r o p e r t i e si np o r o u sm e d i a t o w a r d t h i se n d w eh a v eu s e de q u i l i b r i u mm o l e c u l a rd y n a m i c s ( e m d ) m e t h o dt oc a l c u l a t et h e s h e a rv i s c o s i t i e so fl e n n a r d j o n e s ( l j ) f r e e o i n e dh a r ds p h e r ec h a i nf l u i d si nt h e p o r o u sm e d i a af l e wm o d e lb a s e do ne n s k o g sh a r ds p h e r et h e o r yf o rd e n s ef l u i d sa n d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t a t ea n d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p e r t u r b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p t ) i s p r e s e n t e df o rp r e d i c t i n gv i s c o s i t yo ff r e ej o i n t e dh a r ds p h e r e c h a i nf l u i d si np o r o u s m e d i a t h ec o n t e n t si nt h ep a p e rf o l l o wa s : i nc h a p t e r1 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c o m p u t e rs i m u l a t i o ni s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ns o m e 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sa n dt h ea i m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m a i nw o r ko f t h i sw o r k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 t h i sc h a p t e rt o o i nc h a p t e r2 ,t h e v i s c o s i t yo fl i q u i di sg a i n e db a s e d o nm o l e c u l a rt h e o r y , i nc h a p t e r3 ,t h et e c h n i q u ef o rc o m p u t e rs i m u l a t i o n si si n t r o d u c e d ,f o re x a m p l es u c h a sp e r i o d i cb o l l i l d a r yc o n d i t i o n , n e a r e s ti m a g e , l e a pf o gm e t h o da n ds oo n ,h o wt o a p p l yc o n s t r a i nd y n a m i c sm e t h o d t oe s t i m a t et h em o v e m e n to f t h ec h a i nm o l e c u l a r i nc h a p t e r4 w eh a v ec a l c u l a t e dt h eb u l kv i s c o s i t i e so fr e a lm o l e c u l a ra r g o ni no r d e r t o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a t a w ea l s oc a l c u l a t et h ev i s c o s i t i e so ff r e e j o i n t e dc h a i nf l u i d si np o r o u sm e d i aw i t hd i f i e r e n tw a l lw i d t ha n dr e d u c e d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d e n s i t ya l a d _ t h en u m b e ro f h a r d s p h e r e si nt h ec h z i x l f i n a l l y , i nc h a p t e r5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f o r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e d u c e d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d e n s i t ya n d w a l lw i d t ha n dl i n k sn u m b e r sh a v eb e e nc a r r i e do u t b a s e d o n 也em e tm o d e l w e g e t o u rv i s c o s i t ym o d e lf o rc h a i nf l u i d si np o r o u sm e d i a k e y w o r d s :m o l e c u l a rd y n a m i c s ,l e n n a r d j o n e sf l u i d s ,p o r o u sm e d i a , v i s c o s i t y - f r e ej o i n t e dc h a i n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近年来,随着大型屯子计箅机的推广应用,新的化学统计力学方法正在迅速 发展,这就是用计算机模拟化学物系的微观结构和运动,包括分子动力学法 ( m 0 1 e c u l a rd y n a m i c sm e t h o d ,简称m d 法) 和用数值运算统计求和的蒙特卡罗法 ( m o n t ec a r l om e t h o d ,简称m c 法) 。这两类方法并不要求将模型过分简化,可以 基于分子( 原子、离子) 的排列和运动的模拟结果直接计算求和以实现宏观现象 中某些勃篓墁莲自估算。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用计葵瓠模拟方法研究结构和性质、 输运过程、化学反应等许多化学课题,已形成一种趋势,并在简单液体、熔盐、 分子散射等许多方面取得和实验结粟相当一致的计算结果。 1 1 模拟方法 m c 法和m d 法不仅可以直接模拟许多宏观化学现象,取得与实验相符合或 可以比较的结果,而且_ 可以提供微观结构、运动以及它们和物系宏观性质关系极 其明确的图像,便于我们从中抽提新概念和新理论。从另一方面来说,m c 法和 m d 法也是一种“计算机实验”。它们可以根据符合实际( 或接近实际) 的粒子间 势来模拟真实的液体和溶液的结构和性质,从而非常有效地考查粒子间势的形式 对物系宏观性质影响,据此提出有关现象的理论。所以,“计算机实验”是理论和 真实实验之间的一个桥梁。它对建立新理论和设计新实验都将起愈来愈大的作用。 m c 法的基础是化学统计热力学,所以用m c 法研究物系平衡性质是可靠的, 而用它研究动力学性质就必须谨慎。但也不能认为m c 法就不能算动力学性质, 因为m c 法最初是在原子能研究中用来计算中子散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所以m c 法也可用于某些动力学计算,但相比较而言m d 法来计算动力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更 为合适。 1 1 1m c 模拟 一、基本原理 m c 法是一种利用随机数产生标本系统的方法。该方法是借计算机之助取样 以求高维积分数值的技术。这种计算机技术对平衡系的统计力学研究非常有用。 古典统计力学感兴趣的任何力学量埘 的系综平均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j 村州f ) ( 1 - 1 ) 其中纠是系综的概率密度瞰,f 是表征微观力学状态韵变量。通常的 m c 法就是利用模型体系估算蚴f j 的系综平均值,但主要存在两方面困难:一是 由于最概然分布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分布,因此随机取样常常大量地消耗在那些非 最概然分布上,从而导致计算效率极低:二是由于计算机性能的限制,常常只能 采用几十、几百、或一千多粒子,而实际系统中粒子数是天文数字。1 9 5 3 年 m e t r o p o l i s 成功地直服了这两个困难。 首先m e t r o p o l i s 在相空间中构建马尔可夫链1 ,使标本系统( 相空间中的一个 点) 出现的概率随链的增长逐步趋近于最概然分布,力学量在链上各点的平均值 系综平均值。设在一体积为v 的矩形盒中有n ( 例如6 4 ,1 2 8 ,1 0 2 4 ) 个粒 子,采用一定的位能函数,设置一初始的位形,即给于每个粒子一定的位置( y i ,z i ) ,计算其系统位能b 。新的位形则按以下步骤产生: 从n 个粒子中随机地挑选一个粒子。位置为( j ,y 。z ) ,也可轮流选取。 让该粒子试着挪动一步,即将该粒子的位置改变为: 工= 工 4 - 巧莓,y = y 4 - 鸳2 ,= z 4 - 蹭3 ( 1 2 ) 式中参、告:、岛为0 至l 间的随机数,占为设置所允许的最大位移。 在新的位形下计算新位能e :。 如果e : e ,则以正比于玻耳兹曼因子e x p 【一( 群一e p ) ( 腰) 】的概率接受 新位形a 具体来说,将e x p _ ( e ;一e ,) ( 7 ) 与一个。与l 之间的随机数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接受,反之则放弃,仍以原位形再次作为马尔可夫链的新 点。 二、应用 m c 法的基础是化学统计热力学。化学统计热力学是微观量子理论、微观结 1 马尔可夫过程又称无效过程,其特点是从当前出发以后的一切统计特性与过去的状况无关。马尔可夫链 是以n 为唯一极限分布,且链的转换矩阵不依赖于位形积分。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和宏观物理、化学现象间的桥梁,在宏观化学本质韵理解和理论预测方面都极 其重要。对于力学量如盎皂量、压力等,以及某些结构性质如径向分布函数,可直 接由产生的标本系统进行统计而得。量然m c 法中粒子运动的方式与实际情况有 差异一m c 法是用随机数来控制粒子运动并使其符合b o l t z m a n n 分布,但其粒子瞬 时分布却很接近实际情况。因此该方法常被用于对相变【“、状态方程【2 。7 】、以及径 向分布函数o l 的模拟。 1 1 2m d 模拟 一、基本原理 考虑含n 个分子的体系,其总势能为分子中各原子位置的函数,u ( r n ) 。通 常势能可分为分子间( 或分子内) 、原子间的范德华作用与分子内部势能两大部分: u = u m + u i 卅( 1 3 ) 若为单原子分子系统,其范德华作用可近似为两分子( 即分子对) 间的范德 华作用和: u 。= “f ( 勺) 按照古典力学,各分子所受之力为势能的梯度为 :一v ,u :一( _ o u a 掣丸掣i ) o x 。o y 。o z 。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得分子的加速度为 由此可预测分子经时间t 后的速度与位置: 呻 v ,( f ) = v 。( 0 ) + a l , ( 1 - 4 ) ( 1 5 ) ( 1 6 ) ( 1 7 ) +斗 r ,( f ) = r ,( o ) + v ( o ) h - 口,2 2( 1 8 ) 分子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先由分子位置得到各 分子所受的力并计算加速度,令f f 十万f 预测经过占r 后各分子的位置及速度,再 重覆以上的步骤,计算受力及加速度,预测再经过巧,后各分子的位置及速度, 1 - n 一 = 1 - 口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立 如此可得到系统中分子运动的轨迹及各种动态的信息。 二、应用 微观领域往往研究单个粒子的行为,宏观性质是大量粒子的综合行为。m d 法能够准确再现宏观性质,同时又储藏了大量微观信息,因此它是联系宏观和微 观的重要工具。m d 法日益成为深入研究统计力学、材料科学、液体结构、界面物 理,弛豫过程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当前m d 法主要运用于: 计算系统饷平衡热力学性质、结梅动力学性质】、非平衡传递性质及其时间 相关函数 1 2 - 1 3 】; 检验若干解析理论迫近真实系统的程度 1 4 - 1 5 3 深入了解一些过程的细节,如熔融盐混合及传递过程; 模拟一些目前理论上还难于处理的过程,如表面物理过程 1 7 - 1 8 、非晶态形 成过程 1 9 - 2 0 1 等 运用于难以想象的领域,如在流体动力学中模拟冲击波旺”等。 三、平衡m d ( e m d ) 法 1 9 8 0 年a n d e r s o n 首先提出了定压、定温、定压定温三种平衡m d ( e m d ) 法 2 2 1 , 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定常温m d 法,到1 9 8 4 年已有三种定常温m d 法问世 2 3 - 2 5 o 通常的实验条件是定常温度、定常压力而不是定常能量。m d 模拟应该迫近这些实 验条件。例如研究稀溶液时,应该在定温定压下模拟纯溶剂和稀溶液,所以发展 非微正则系综的m d 法是十分必要的。各种系综平均在原理上是等价的,但涨落 是不一样的,定常温m d 法相当于n 、v 、t 不变的正则系综。 模拟的中心原胞一般含有1 0 0 - 1 0 0 0 个粒子,它是嵌在整个系统中的极其微小 的一团,在运动中不可避免受到周圄粒子的能量、密度涨落的影响。通常的m d 法强行抑制这些涨落,把系统能量的涨落归因于发生在取样粒子上的随机作用。 于是运动方程组为牛顿运动方程组,只是式中多了项随机碰撞项。每一次随机 碰撞是一个瞬时事件,它改变发生碰撞粒子的能量。不同粒子发生随机碰撞的时 间是统计独立的。在随机碰撞之间,系统态的变化完全由牛顿运动方程组决定。 h o o v e r 等人提出了另一种定常温m d 法一一约束m d 法 2 6 - 2 7 3 0 它实际上是 在正则方程中加入一项附加力,结果虽然使原方程不再具有i e n 形式,但通过对 总动能是常数的限制约束仍可在坐标空间中产生正则分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 o s e 3 也黜了男一种定常温m d 法。他通过引进附加自由度,表示作用 在实际系统e 的卜外部系统,求出扩展系统盼哈密顿量进而求得新的正则运 动方程。结果表明可吐得到正则系综前严格平衡分布函数,但在动量和角动量守 恒上受到影响。 四、非平衡m d ( n e m d ) 法 通常的m d 法相当于微正则系综。沿着相轨道的时间平均,等效于微正则系 综平均。这惹瑚逮 符合n 、e 、v 不变总动量为零这些条件随态都是等可几的,系 统在相等能面附近的区域运动,并且在相等相体积内度过相当时间,因此,通常 的m d 法,只能处理偏离平衡不远的系统。要处理远理平衡的系统,必须采用非 平衡m d 法e 2 8 - 3 3 。非平衡m d 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在动量流、能量流、质量流、 电流等存在情况下,建立并维持定 态一一这个态还是平衡的,却是稳定 的。可以用热浴、运动边界等方法建立 定态,也可以引进高斯最小约束原理建 立定态。下面以动量流为例,说明运动 v , 边界方法2 粥。 设沿y 方向存在h 的速度梯度 ( 如图1 1 所示) 。象通常m d 法一样,图1 1n e m d 周期边界示意圈 应用周期边界条件,中心原胞在三维空间被一系列象胞围绕着。图中所示是平行 驯平面的一个剖面,让y 方向的象胞沿x 方向运动。原胞a 速度为零,象胞b 速 度为+ 巧,象胞c 速度为h 。系统开始时,取理想晶格初始构型,邻近象胞b 、c 与a 对准,如在通常m d 中一样。在a 中的粒子给一个随机速度,其均方值是 除此之外,在( x ,y ,z ) 点的一个粒子,在x 方向给一个额外速度av 矿= ( 半一尹1 ,(1-9) y o 为原胞a 中心的y 轴坐标。结果产生一个线性速度剖面,中心面为y = y 。a 中一个粒子以速度( h 均在p 点进入c ,则按周期边界条件,b 中将有一个相应 的粒子进入a ,其速度为。: 亘胍 ,v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 呲4 v d v v = v y 也= v :( 1 1 0 ) 但是进入的位置不再是p 点,而是p ,点,就象真实流体中一样。如果粒子相 反方向穿过边界,则如= h 一如果粒子y 方_ l 甸不变地越过边界,则跟通常m d 法一样。曾经试验过粒子在p 点和p ”点进入的影响,发现p 点进入,定态不易建 立,而从p 点进入,则很快就可达到定常流动。一旦获得定态条件,就可以对足 够长时间范围内的每步物理量平均求得所需结果。 e v a n s 和h o o v e r 等人得出的高斯约束原理也可用来建立完整的非平衡m d 方 程”。其基本思想是将能量流、动量流等非平衡定态变成一个约束( 完整或非完 整约束) : 牛顿运动方程组+ 约束反作用力一高斯方程组 用拉格朗臼不定乘法解上述方程组,使约束作用变得最小,所得解就是系统的真 实运动。般使用两种约束。驱动约束( d r i v i n gc o n s t r a i n t ) 表示某种流或力,稳定约 束( s t a b i l i z i n gc o n s t r a i n t ) 表示固定若于热力学变量,以维持非平衡定态。典型的驱 动约束是对动量流或能量流的约束,典型的稳定约束相当于定常能量或定常温度。 1 2 粘度 x 一 图1 2 剪切应力示意图 当流体中存在流速梯度,例如d v d z ( 表示y 方向的流速分量u 沿z 方向变化) , 则在z 方向上将存在动量传递。按牛顿定律,动量传递时,动量通量正比于流速梯 度,即: 墨:一叩掣(1-11) 宠 式中目称为粘度或动力粘度,单位为n m s 。牛顿定律也可叙述为在层 流中流层间的剪切应力正比于流层的流速梯度,即: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r y 7 2 奶i ( 1 1 2 ) 1 2 1 粘滞性的微观本质 对于硬球气体来说,粘滞性的本质可以用气体分子运动学说来阐明。由于气 体分子处于杂乱无章的热运动之中,因此快层分子就会通过热运动进入慢层,这 将提s 曾睦层的速度,而慢层分子也会进入快层,使快层分子速度降低。这在宏观 上表现出阻滞作用。 设想在流体z 方向上 的一个平面a ( 如图1 3 所 示) ,面积为a 。,由于存在 流速梯度d v , , d z ,快层与慢 层互换分子将引起动量变 化,单位时间内的动量变化 就是力,这里就是内摩擦 力。现考察该平面a 上下 高度为,;的两个长方体,z :是取单位时间分子在正z 方向上平均走过的距离( 也图1 - 3 硬硬球气体粘度微观示意图 就是从负z 方向上平均走过的距离。若不论正负,由于正负方向运动概率相等, 平均走过韵距离为零。) 。( ,:) = “二) ,;:是分子运动速度在正z 方向分量的统 计平均值。则在所取单位时间里,从统计平均的角度来说,在该平面以下体积为 a s l 。的长方体内的所有分子,均通过该平面进入上层,其分子数为a 。f ;n v ,单位 时间通过的分子数则为a 。”:n v 。与此同时,由上向下,单位时间通过的分子数 也是a 。u :n v 。 这些分子的运动各携带了的能量很能难说清楚,因为分子在通过该平面前已 经历过多次碰撞,动量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确切计算动量的交换,考察在该面 上下方距离为,的两层( ,是平均自由程) ,从统计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两层分子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平面互抉时,不会再发生中间碰攮,而上面和下面的a d :n v 个分子在通过 平面时,又必然经过这两层。因此,只要计算这两层分子通过平面时的动量变化, 就能反映总的动量变化。 现设该平面上x 方向的流速h ,速度梯度为d v f f d z ,上下距离为f 的两层流速 因而分别为v 。, + ( 1 d v j d z ) 和h 一( 1 d v , l d z ) 。设分子质量为小,则在单位时i e 内通过该平 面的动量可表示如下: 由上至下为:芳砬4 珊( 叱+ ld出vx一)(1-13) 由下至上为:苦t 4 用( v 。一z 堕d z ) ( 1 - 1 4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平面的动量净值,即为动量通量或内摩擦力,它是上述两项之 差除以面积a 。,即: 铲:芳叫警 ( 】- 1 5 ) 与式相比较可得, 叩= 2 ( y ) t m ,( 1 - 1 6 ) 磊:牡: _ p :f 妞:) 幽: 0 ( 1 - 1 7 ) 其中伽0 代表在z 方向上具有平动速率为址的分子的概率密度 m :) = 面d n ( 1 - 1 8 ) 心,是速度分量为u z u :+ d u , 中豹分子数。式中的积分范围表明也是正z 方向 上的地的平均值。根据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公式有: 州= 两n 矛唧( 一訾地峨啦( 1 - 1 9 ) = 4 槲( 刍尸2 唰鲁矿巍 ( 1 1 2 0 ) 所以先对地和蜥自一o 。到+ 一积分则可得 塑坚查兰堡主兰堡堡苎 一 他) :压酬一春 ( 1 - 2 1 ) 代入得疋= e 1 6 ,再代入式( 1 1 6 ) 到粘度与分子参数的关系式: 叩:兰磐 ( 12 2 ) - 2 2 ) 叩2 丽 1 l 2 :2 粘囊测 粘度性质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实验测定、半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其中理 论方法主要依赖于统计力学,属于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1 8 6 0 年,麦克斯韦建立 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理论,是近代统计力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已发展了完善 的低压气体的传递性质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深入地阐明了各种传递的共同微观 本质,还可根据分子的质量、直径、数密度和平均速率,从理论上计算扩散系数、 热传导率和粘度。对于非理论气体,统计力学的研究在2 0 世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 9 7 0 年,恰普曼( c h a p m a ns ) 和英斯柯格( e n s k o gd ) 的研究工作,已使我们可 以预测压力不太高情况下气体的传递性质( 粘度、自扩散系数等) 。对于稠密流体, 理论正在取得进展中。 一、半经验的理论方法 相关状态(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t a t e s ) 理论 根据相关状态原理,在相同的状态下,物质的性质与参比物质的性质相似。 e l y 和h a n l e y 蚓在h a n l e y 等人3 6 3 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的相关状态模型: 矾( p ,) = q o ( p h j o ,丁,厂,o ) ( m ,m o ) “2 盎”,:2 ( 1 2 3 ) 囊o = ( ,k ,o ) 疵,o = ( 成成o ) 谚o ( 1 2 4 ) 厂。庐( t ,t , , o ) 只o ( 1 2 5 ) 其中痧。和只。是形状因子。为了求粘度,就必须己知参考流体的粘度和密度、 偏心因子等的相互关系。碳氢化合物中甲烷由于已经有精确的粘度及p v t 关系, 所以常被用来作烷烃等的参考流体。 h a i l e 等3 、h w a n g 等3 、m o r m e r y 等m 1 各自通过相似的粘度方程和对形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子的完全经验修正后也提出各自的方法。 p e d e r s e n 等1 提出适用于碳氢化合物与天然石油的途径: 玎,= ( t ,t ,o ) “( p c ,只,。) 2 ”( m ,mo ) “2 心m ,c t7 e 。) ,7 。( 胃,巧) 巧= t ( l ,疋。) ( 口m ,a m o ) 巧= p ( 只,p c ,o ) ( 口m ,a ,o ) ( 1 - 2 6 ) ( 1 - 2 7 ) ( 1 2 8 ) 其中, o r t g 是t h a m - g u b b i n s ( t g ) 旋转偶合系数。p e d e r s e n 等认为预测的难度在多 分散系混合物( 如天然石油) ,混合物的摩尔质量必须完全通过经验获得,因此t g 旋转偶合系数只能通过约化密度和完全经验获得的摩尔质量所得。在粘度估算上, 上述方法有6 到8 的误差。p e d e r s e n 和f r e d e n s l u n d “1 】对上述方法通过修正摩尔质 量及旋转偶合系数,使得上述方法在温度上应用范围更广。 反应速率理论 反应速率理论认为液体中分子会密集在一起,因此会有空穴的存在。空穴存 在会导致液体移动。粘性流体中分子移动可以认为是一种“反应”,分子要移动到 平衡位置的空穴中必须具备足够的能量才能滑过势能阀值。 g l a s s t o n e 等4 2 3 据此得到液体粘度的方程: 叩= ( n a h v ) e ”7( 1 2 9 ) 该理论给出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对1 9 3 4 年a n d r a d e l 4 3 1 完全从经验所 得粘度方程7 1 = a e “7 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1 9 6 0 年m c 4l 茧s t e r 运用e y r i n g 方程到两组份体系,得粘度: h 忙j ? i n v i 攀:+ 3 x 麓i n l 7 1 2 + 3 x 洲2 i 。1 删( i - 3 0 ) + x ? l n m i + x il n m 2 + 3 x ;x 2l n m l 2 + 3 x ;x ll n m 2 1 m = 一m l + x 2 m 2 、m 1 2 = ( 2 m l + m 2 ) 3 、m 2 l = ( 2 m 2 + m 1 ) 3 ( 1 3 1 ) 1 9 9 2 年c a o 等【4 4 】基于e y r i n g 方程并运用统计格子理论及局部组成推导出下 列粘度模型: 仉= ( 2 咒r t m ,2 ) p 4 ”r u 7 2 ” ( 1 3 2 ) 1 9 9 3 年c a o 等又考虑到分子链节的数据及分子形状4 53 再次推导了上述模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还利用i y l 4 i f a c 4 6 3 参数和整体分布钉3 重新推导了上述模型。 硬球揍型 e n s k o g l 4 8 1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气体粘度与密度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一经得 出,便得到了广泛研究e 4 9 - 5 0 。虽然该理论推导所应用的统计原理十分复杂,但结 果却十分简单,即: 7 7 e q o = 1 g ( c r ) + 0 8 6 p + o 7 6 1 9 ( c r ) ( b p ) 2( 1 3 3 ) 吼= ( 5 ,场舞以灯石) “2( 1 3 4 ) b = 2 z c r 3 3 由于没有一个流体是纯硬球流体( 无吸引作用) ,因此e n s k o g 随后考虑到吸 引作用的影响而改进了这一模型,从而得到了对高密度流体弘5 5 1 也适用的m e t ( m o d i f i e de n s k o g t h e o r y ) 模型: q ( n ) = r l o b n ( y 一1 + o 8 0 0 + 0 7 6 1 y )( 1 35 ) y = n b g o ( o r ,n ) = p h s ( n k 日7 1 ) 一1( 1 3 6 ) 刀是粒子数密度t g o 是硬球流体的径向分布函数,p 。( n k 。r ) 为压缩因子, 用c a m a h a n s t a r l i n g 方程2 3 代入。 对于非理想气体,恰普曼和英斯柯格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统计力学推导f 5 6 1 。通 过包含时间韵分布函数,求得了各传递性质与碰撞积分的关系式。碰撞积分则由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位能函数确定。只要有位能函数,就可得到传递性质。反之, 实验的传递性质,可以求得位能函数中的分子参数。恰普曼一英斯柯格理论所得 计算粘度性质盼式子如下: 5 厮 瑁2 z 了 (137)1 。6 v - x l 盯2 n ( 2 2 1 、7 式中n ( 2 ,2 ) + 是碰撞积分,上标耳= 说明是与硬球气体的对比值,q :q q 。 对于实际气体,q + 决定于位能函数中的能量参数。对于硬球气体q = l 。 方阱模型 1 9 6 1 年d a v i s 3 对方阱势流体的粘度作了研究,得到如下的模型: 塑坚查兰堡主堂垡堡兰 卫:祟鬟坐羔鲁+磊48【涮刚枷46pg(o-ri 删 o b pb p g _ ( o - , ) + 震2 b a g ( o 2 ) 马+ ( 1 1 6 x e l k t ) 】2 5 万1 。 。 ( 1 - 3 8 ) 其中、甲:是与温度有关的参数。 l j 模型 1 9 8 7 年h e y e s 啸3 运用了著名的l e n n a r d j o n e s ( 6 - 】2 ) 势能式到硬球分子上,总 结出如下粘度公式: 翌! = c a ( ) ( 1 - 3 9 ) 其中,m 是分子的质量,口是粘度,k = 盯3 2 “2 是每个紧密堆积分子的平均体积, 口是硬球分子的直径,x = v v o 是对比体积,常数c = 2 ”3 1 6 ( x k b ) “2 5 ,a = 0 2 1 9 5 , b = 1 3 8 4 。而与温度相关的硬球分子直径为: 盯胛a l ,= 4 l + 口2 r + q r “+ 口4 r + 4 5 丁 ( 1 4 0 ) 其中,o h s 和。u 分别是h s 和u 分子的直径。口l = 1 0 7 9 2 7 8 ,a 2 0 1 2 0 1 5 4 , 0 3 - - 0 0 3 4 7 4 9 7 ,口。一0 0 0 5 0 0 2 9 9 ,如= o 0 0 0 1 9 5 2 ,;如f 是对比温度,f 是势能 常数。 1 9 8 8 年h e y e s 巧9 1 又进一步得到如下的粘度模型。 碍。7 1 “= 1 一e “2 ”7 。13 “】1 。7 5 ( 1 4 1 ) 该模型可以在较广范围条件使得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误差在l o 以内。 二、经验方法 o a n d r a d e 方程及其修正 力= a e 8 7 7( 1 4 2 ) 该方程1 9 1 3 年由g u z m a n 首先提出,但却作为a n d r a d e 方程被广为所知。该 方程对冰点至沸点间大部分碳氢化合物流体都非常成功,但该方程并没有考虑到 压力的作用。于是v o g e l 1 通过引入一参数c ,对此方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方 程如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r = 爿+ b ( t + c 1 ( 1 4 3 ) r d d 等3 在建议的温度范围内绘出了碳氢化合物的流体上述方程韵a 、b 和c 值。 混合流体粘度方程 混合流体的粘度计算要么用到混合法则参数 合物粘度方程可以简单的表示成: f ( r 。) = y 。f ( r 。) 要么用到混合物粘度方程。混 ( i - 4 4 ) 其中,( 彩是粘度方程( 可以是巧、l n ( 口) 或1 日) 。 目前对粘度的预测的方法模型实际上仍十分不足。而且已有的绝大多数方法模型 并不能非常准确的进行真实预测,因为这些方法模型中需要许多可调参数。之所 以会造成该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者手中没有完整齐全的粘 度实际数据。 1 3 微孔 1 3 1 微孔实现 现实中的微孔结构复杂不定、介质成份不一,因此不但难以描述且在模拟中 难以实现。就模拟研究而言,应使孔模型在模拟中尽可能简单。m d 模拟阻5 2 6 2 。4 中的微孔一般是用相距非常小的两平行平板来近似表示。不同研究者对平板的处 理方法的不同则产生了微孔自身性质的差异。 目前对平扳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板看作刚性壁 5 43 模拟粒子与板无作用但相撞时作完全弹性反弹; 板上吸附与模拟粒子同性质的粒子( 一层或多层吸附) ,模拟粒子除自身两 两作用外还与这些吸附粒子有作用 2 8 , 6 5 板是一有壁势的硬壁,模拟粒子除了自身之间两两作用外还受板壁势的作 用f 6 6 1 : 板即吸附粒子同时又有壁势,模拟粒子除了自身两两作用外还受板壁势与 吸附粒子的作用6 如。 堑坚盔堂堡主兰焦堡兰 1 3 2 微孔流体粘度 目前用m d 法对传动挫须的模拟越来越广泛,而且m d 中的分子也已扩展到 链分子【6 7 彤】。链分子的模型反映了石油烃类、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许多重要物 质的一般特性,研究链状分子流体的热力学性质不论在资源勘探、科学研究和工 业设计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已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例如,w :e i t h e i m 【7 6 】、 d i c k m a n 7 7 】和c h a p m a n 7 8 】的硬球链微扰理论,s o n g 【7 9 l 的硬球微扰链状态方程、 1 “a r c s 【9 】、z h a n g t r l 的方阱势硬球链( 簿称方阱链) 流体状态方程等。但在微孔中对 链分子的模拟还不够深入,尤其在粘度方面。目前粘度的大部分模拟都集中在单 分子宏量体系下e g o - 9 6 ,而微孑l 中粘度的模拟也主要集中在简单实物分子( 如惰性 气体a r ,8 7 1 ) ,并且微孔粘度模拟也只局限于有限的几个状态点上c 5 2 , 6 2 - 6 4 ,而对 于微孔中链分子的模拟则未见报导。 在微孔中,由于微孔的作用使得流体不均匀。目前对不均匀流体并没有非常 适用的理论。任何已有的理论实际都建立在径向分布函数的理论基础上,而不均 匀流体在径向分布函数上与均匀流体完全不同噜引。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尝试 用局部平均密度( 1 0 c a la v e r a g ed e n s i t y ,l a d ) 下均匀流体的径向分布函数来近似 不均匀流体。对于局部平均密度,1 9 7 8 年c a r e y 等哺9 3 提出了三种不同选择方案并 一一作了比较。1 9 8 0 年,f i s h e r 和m e t h f e s s e l l 9 0 提出了更为直观与合理的选择方案。 f i s h e r 和m e t h f e s s e l 认为: g ( e ,j i ) 兰g h ( 乃( f ) ,j i ) ( 1 4 5 ) 砸) = 专l 川:肿撕) 击( 1 - 4 6 ) g 是径向分布函数,下标h 代表均匀流体,芦( 尹) 是平均局部密度。 实际上,局部平均密度可以认为是密度的体积平均。上式在预测靠近硬壁或 势能壁流体密度非常成功9 如。 在微孔中,剪切力( s h e a rs t r e s s ) 与速度剪切率( s h e a rr a t e ) 有关。 因此对微孔中任一点有: 盯,( f ) = 叩 芦( f ) 】f 。( 尹) ( 1 4 7 ) f 。( 尹) = ( 帆o z ) ,( 1 - 4 8 ) 而对整个微孔: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仃j2r 矿r 3 ( 卜4 9 ) 若微孔是一平板,则对平板中的层流,在z 方向上动量守恒,因此剪切力应 是一常数。于是 i 。( :) = 盯。j d r ,掰芦( f ) ( 1 5 0 ) 0 其中t 与芦的变化只与z 坐标变化有关。因此对整个平板空间: l l r l 巧= h 。c 蟛叩【卢( f ) 】 ( 1 5 1 ) h 是平板间距,玎可由m e t 模型得到。以上模型就是目前在微孔模拟中广为 应用的局部平均密度模型( l a d m ) 。 1 4 选题目的 传递现象包括物质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等,其中前两者又称扩散和热 传导。传递现象的微观原因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由于热运 动的随机性,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的粒子多,由浓度低的区域向 浓度高的区域运动的粒子少,其净结果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热传导、动量传递。 传递性质还包括热扩散系数、达福尔效应,以及与离子在电场中迁移有关的电导 率、电渗、流致电势等。 扩散是由于化学势有差别而产生的物质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