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年的教育改革与中小学图画教科书 胡知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次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它是“适应时势之需要而来的”,是“应时而兴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一、1922年教育改革的背景 1922年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要影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由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一方面是封建儒教权威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各种主义、学说的传播。这时期,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开始学成回国。如,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研究教育的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都是在1917年先后回国的。他们回国后,一方面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促成批倡导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美国教育家,如杜威、孟禄(PaulMonoroe)、推士(G.RTuiss)、麦柯尔(W.AMcCall)、帕克赫斯特(HelenParkhurst)、克伯屈(WilliamHeaardkilPatrick)等,来华讲学和考察,宣传他们的思想主张。1921年9月,孟禄来华伊始,曾两次与上海教育界人士讨论学制问题。同年10月28日,还专程赴广州参加第7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新学制的制订出谋划策,“其言论主张直接影响于会议,间接影响于今后教育界”。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7月11日,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杜威的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11个省和北平(今北京)、上海两市,作了70余次演讲。他所提出的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口号,以及所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等,对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这时期来华的美国教育家推士的科学教育方法、麦柯尔的教育测验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等,也都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参照模式。 1922年11月1日,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标志着新学制的诞生。新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克服了旧学制中“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的弊端,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同时,新学制将中国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沿袭至今。为此,学界普遍认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是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是中国教育界注意博采中外、明辨择善,力求创立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学制系统的重要标记”。 二、颁布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 1920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的陶孟和到英国考察教育,曾托前驻京使馆秘书PrideauxBrune调查当地的美术教育。后来,陶孟和又邀请著名心理学家汪敬熙将Brune写成的英国的美术教育调查报告翻译成汉语,刊登在当年的新教育杂志上。该调查报告指出: 今日,美术教育最可特别注意的新趋势,就是一般关于美术教育的议论,都是根据一种新观念,与旧日观念完全不同。从前最普通的观念,以为美术是一种贵族的娱乐,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特别而无实用的活动。以美术的兴趣,为一种少数阔人的嗜好;以美术的创作,为一种特别少数人之事业。现在普通的新观念,在教育上势力日渐扩张。就是以美术为一种人类普通活动的自然表现。美术的能力,不是几个天才独有的,是人类通有的。 这个新的美术观念,在英国教育政策上有两层影响:(1)从许多证据上,可以证明英国打算扩充美术在国民生活上的地位及势力;打算把美术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更有一种同样显著的运动,去求美术与实用联合。近来力求美术学校的活动与工业的活动相连络。并希望美术教育的职业方面,须尽力发展。从这两件事看来,可以见出这种运动的影响。上述两种目的(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又由美术教育各方面显出来。 调查报告中提到美术教育应“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观点,以及美术教育具有“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的观点,无疑对1922年我国中小学图画教育改革是有启示作用的。 1921年,俞寄凡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日本图画科手工科的新教育译文,介绍日本最新的美术教育动向:日本将图画从描写方法上分为“临画”“写生画”“记忆画”“考案画”四种;图画教授应有“理论”“实习”“鉴赏”三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要“发挥图画教授的价值”,强调“不同教科密切联络”等新的美术教育思想,对1922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制订以及教科书的编写也产生了定影响。 1922年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着手进行新课程改革。1923年6月4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学制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由宗亮寰负责起草;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何元、俞寄凡、刘质平负责起草。引人注目的是,这时小学图画科的名称改为了“形象艺术科”。据起草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的宗亮寰解释: 形象艺术这个名称,向来不甚流行,为什么新学制的课程中要用这个名称呢?其中却有一段历史:我国在新学制没有颁布之前,小学各科都照民五(民国五年)所颁小学校令设置;术科中有了手工,图画等科,大致与日本的小学科目相仿,到民七(民国七年)以后,有许多注意研究的小学,觉得从前的分科方法不甚精密,图画手工两科的性质不同,而材料往往划分错误,如剪纸贴纸,并不合工艺性质,却归入手工科中;工作画与工艺品有直接关系,却归入图画科中。如果这两科由一个教师担任,固然没有大妨碍;如果不是一个教师,就有互相隔膜的弊病。于是参照美国小学方法,依材料的性质划分为“美术”“工艺”两科,内容也比从前扩充了许多。到民十一(民国十一年)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成立,经过许多人的讨论,觉得“美术”这个名称,范围太大,就把它改称“形象艺术”,同时把“工艺”也改称“工用艺术”。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3年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当年的8月4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第四届大会在上海举行,专门组织讨论新学制小学艺术科各科课程实施法。会议采取公开办法,凡小学和初中艺术科教员及艺术教育研究者均可到会讨论。据报道,当时参加会议者有百余人。可见,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颁布,在当时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 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具有许多开创性之处,现归纳如下: 1首次将“欣赏”一项,作为中小学图画学科的学习内容列在了课程纲要之中,并指出:“欣赏一项,向来大家不甚注意。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学校宜设法多备些美术品,使儿童时常欣赏。” 2首次将图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规定。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欣赏、制作、研究三个方面。其中:(1)欣赏,包括儿童、教师、艺术家作品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东西方建筑艺术欣赏;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欣赏等。(2)制作,包括:绘画、剪贴、塑造三种。(3)研究,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美的法则”。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理论、观察、实习三个方面。其中:(1)理论,主要教授有关色彩、透视、素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2)观察,要求学生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色彩、纹样、形状等,甚至还要求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会、工艺展览会,来研究现代美术作品。(3)实习,主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 3首次将西方美术教育中有关透视、人物画、色彩、素描、图案画的知识以及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系统地写入到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之中,奠定了中小学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4首次制订了针对中小学生毕业时,图画学科应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 总之,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容低估,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编写新的中小学图画教科书 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促进了当时图画教科书的革新。在“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科书编写突破了传统,开始注重从儿童本位角度对教科书编写的探讨、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以及对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引导作用;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的美术理论与技能学习,来增进学生对图画学科的兴趣。 笔者见到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起草者宗亮寰、何元、刘海粟等三人分别编撰的三套中小学图画教科书,现介绍如下。 (一)新学制形象艺术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由宗亮寰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12册,32开。其中前8册,1924年1月至5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后4册,1925年9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图1) 此外,为配合此套教科书的教学,还编写了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6册,大32开。其中,前4册,1924年3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后2册,分别于1925年8月和1926年1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如下: 1以故事形式导入,增加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 此套教科书前4册,为了使低年级儿童学习时增加兴趣,要求教师每单元都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黄真民,其妹妹名叫黄爱华。以教科书第一册“把花插在篮里着色”单元为例,教师的导入语为: 一天,真民、爱华在农家屋子旁边看花,心里很爱,农家的老妈妈,知道他们的心思,就采了好几枝送给他们。他们很感谢的回到家中,送给母亲看,母亲也很欢喜。后来真民把这几枝花都插在一只花篮里,觉得更加好看了。现在看书上的样子,不是很好看的吗?篮中有几朵花,左面的一朵,为什么只见半朵?篮外为什么还有一枝?这许多花是什么颜色?花篮是什么颜色?大家会把他著起色来吗?(图2)(图3) 2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以便中高年级儿童自己学习 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中指出: 从前我们上形艺课的时候,常常讲到真民和爱华的故事,想大家都记得的,现在我们年级高了,没有时间多讲故事;大家要留心书上所讲的事情和自己所做的功课了,大家会吗? 为此,此套教科书从第五册起,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便于儿童自己学习。以第五册全册的文字说明为例: 第一课,取景法,怎样好看?第二课,把自己见过的景致画在里面;第三课,浪花上的游戏(欣赏);第四课,湖边夜月,怎样剪贴?第五课,颜色的明暗和应用,哪一种样子好看?第六课,苹果、橘子、金橘、橄榄,怎样着色?第七课,秋景,要添什么?第八课,金鱼,怎样着色?第九课,游山,怎样做成的?第十课,秋色(欣赏);第十一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第十二课,用正方形剪成的花样,怎样剪的?第十三课,方格子,里面添画些什么才好看?第十四课,比比大小;第十五课,怎样做起来有意思?第十六课,怎样才好看?第十七课,哪一张画得对?第十八课,听说(欣赏);第十九课,贺年片上用的字,哪一种好看?第二十课,朝雾,怎样着色才像?第二十一课,这是几千年前的人所画的(欣赏);第二十二课,几千年前的人所做的陶器(欣赏);第二十三课,这个瓶上画什么可以使他好看?第二十四课,堆雪人,怎样才有意思?(图4) 可见,教科书中每课的文字既简短,又非常富有启发性,便于儿童自己主动地学习。 3每册提供鉴赏图片,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 此套教科书每册都有彩印鉴赏图三幅以上。所选择的鉴赏图片,一二年级以表现儿童生活的人物画和表现小猫、小狗、小鸟的动物画为主。三四年级除人物画和动物画外,逐渐增加风景画的欣赏。五六年级出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绘画、中外雕塑作品的欣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把欣赏的材料,预先揭示在教室里,让儿童看得熟了,再行讨论研究。这样可以调查儿童的欣赏程度,并可以养成自己研究的习惯”,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图5) 总之,此套教科书既“注意艺术本身的系统”,又“注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务使儿童乐于学习,不感受呆板乏味之苦”是其编写的主要宗旨。 (二)初级图画课本 此套教科书由何元编,刘海粟校,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共计4册,16开,1924年12月至1926年9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二学年学生使用。(图6)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是: 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此套教科书在编写形式上,每一课都由“理论、观察及鉴赏、实习”三部分组成。“理论”主要介绍美术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观察及鉴赏”主要向学生提出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要求;“实习”主要是针对作业,向学生提出的作业要求。 以第册“图案的意义”单元为例: (1)理论 图案的意义。我们欲制某种物品,将制作的材料、构造、方法,和装饰等的种种设计,作成图样,这图样,就叫“图案”。所以制作品的优劣,以图案为根本;假使图案能合于美的原则及其他要件,则按图制作,结果必佳。有人说图案是工艺之母,确是不错。我们要谋工业的发展,制品的美化,非先从研究图案入手不可。 便化。研究图案的第一步功夫,就是“便化”。我们所学的写生画,是把实物的形态依样描出,但是依样描出的绘画,在装饰上,有时或不适用。必须将实物的形态变化:或变换位置,或省略其小部分,或用种种意匠变更其形状,以谋装饰或制作的便利和美观:这就叫做便化。 (2)观察及鉴赏 本课图中是牵牛花的便化图:右方二行,是花的便化;中间二行,是叶的便化;左方一行,是花和叶混合的便化,这不过是一个例子,各人可用各人的思想去便化,所得的便化图是无穷尽的。 (3)实习 以梅花为材料,作成便化图,便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二事项:(用墨色或彩色或色铅笔描写均可任意) 注意梅花的特征,如花冠为五瓣等。 单用花,或用花和枝混合。可任意。(图7)(图8)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此套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册:有关图画的意义、图画的价值、图画的种类、中西图画的区别等知识;有关视平线、主点、集点、并行线的变化、远近和大小的法则等透视知识;有关明度、物体的阴、物体的影等素描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图案的意义、填充模样、带状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二册:有关颜料的名称、颜料的混和、色相、色的明暗、物体的色彩和明暗、真色和幻色、色的对比、同种色、类似色、余色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物面的糙滑、透明体等素描质感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静物切取法、位置的美、背景的美等构图知识。 第三册:有关色彩和感情、色的采集、色的调和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四方连续模样、隅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人的手足描法;有关树的描法、建筑物的描法、景物的描法等风景画的表现方法;有关用器画的意义及用具的制图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四册:有关风景画的构图知识;有关花卉、动物的表现方法;有关人物面部眼、耳、鼻、嘴的画法,全身人物的画法以及石膏像写生的方法;有关正写投影图、展开图、房屋平面图、房屋的正面图、房屋侧面图等制图方法。 由此可见,此套教科书学习内容涉及素描、色彩、人物、图案、透视、制图、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和画法。 总之,此套教科书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传统的编写方式有了明显不同。 (三)新学制图画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是刘海粟应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朱经农两位先生的邀请编写的,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6册,16开,1924年7月至1930年12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三学年学生使用。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尚存第一至第四册。 刘海粟在此套教科书“述意”中指出: 我国自从兴学以来,学校里就设图画、音乐等课程;但是一般教图画、音乐等的教员,和学图画、音乐等的学生,大家终是不明白为甚要教,为甚要学;办学校的校长,也是一样的莫名其妙,所以大家也就觉得画画唱唱一些趣味也没有。迄今国内一般中学校每周所授两小时之图画科,也总不外是拿些花鸟、山水的旧稿子,或所谓图画范本,使学生临摹一下;或有剽窃些俗臭的西洋画片,间接为学生临摹者,即自许为推陈出新的了。不仅使学生干燥无味,且大背艺术教育之本旨,抑亦大背教育目的。年来天下乐道图画应当写生,不追穷其所自标的,只知随波逐流,掇拾一二,且欲从而实施于学校课程,亦复何益于事。 接着,刘海粟提出: 初中图画科的教学主旨是:1增进鉴赏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涵养精神上的安慰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2练习制作技艺,使能发表美的本能。3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 并要求办学的校长及教图画科的教员明白: 图画教学的目的里,包括两个要素:1美的创作力(creationofbeauty);2美的鉴赏力(appreciationofbeau-ty)。因此,教学的方法就处处要使理论、观察、实习互相联络并进;所以必用种种活动的方法去支配教材,决不是每级每周规定授课一小时或二小时,叫学生作一张画,或者自己讲一课的。在原有时间之外,更须约定课余时间,估计他们的能力,予以相当的对象即写生时所观察的实物使学生由自己的观察而表现。至于教师一面指导,一面应该和他们时时共同工作,则便于学生观摩而易于发表,定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刘海粟认为: 初中学生的时候,正是性格发达上最危险的时期,就是从儿童到成人的时期,对于种种事物经验,渐呈深味了,理想也渐渐发达了,决断力亦次第的强了。在这时期,最足以表示精神之向上,亦正为意志上最危险的时期。施以相当的艺术教化,实有莫大的影响。 此套教科书的学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册:第一编概论,包括图画的意义、图画和国民性及时代精神之关系、图画与教育、美的形式。第二编图画基本的知识,包括制图法、侧写与透视、明暗与影、写生概念等。 第二册:第三编铅笔画,包括铅笔画的意义、用具及使用、线与素描、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动物写生、速写法、人物写生等。 第三册:第四编图案画,包括概论、图案的资料、描法、图案的原则、意想变化法、色彩、图案的用具、实习及附图等。 第四册:第五编水彩画,包括总说、用具、水彩画般的描法、色彩、物体的位置与构图、静物的水彩画法、风景的水彩画法、人物的水彩画法、肖像的水彩画法、水彩画的速写法等。 总之,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后编写出版的图画教科书,已开始摆脱清末民初时期模仿日本铅笔画帖和毛笔画帖的编写方式,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教科书的编写阶段。 四、结语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6年1月20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临时会议,会长刘海粟提议“鉴于我国小学艺术教育幼稚,应宜征集外国小学绘画展览以资借鉴”。议决:推请本会评议员俞寄凡、滕固、王济远赴日考察艺术教育之便,向日本全国小学征集绘画来华开展览会,借供各县小学教员学生观摩。同年6月26日至28日,日本小学图画展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举行,展品千余件。在展出最后一天,还特邀沈信卿、俞寄凡、滕固、姜丹书演讲儿童的艺术小学生艺术科设施方法等。 1926年3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刊登王济远、滕固写的江苏省艺术设施刍议文章中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最不完备,自新学制草创,爰列艺术科,以救其弊。吾苏(指江苏省一笔者注)各校之艺术教育,尚多因陋就简,不思振作。其最大原因,则无人才;办学者教授者昧于艺术教育之理法,无由改进。” 从以上两则史料中可以看出,虽经两年多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改进也不大。美国教育家孟禄在中国历经四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之真难题,还未能解决,“所谓真难题,乃隐伏于较深之处;即关于教师之方法不善、学生之动机不足、教材之不充分、行政之能率不高、语文学习之不易”。孟禄所指出的中国教育问题,也正是当时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注: 杜威,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来华;孟禄,1921年9月至1922年1月来华;推士,1922年6月至1924年来华;麦柯尔,1922年9月至1924年来华;帕克赫斯特,1925年来华;克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监事聘任与公司内部控制与合规风险防范合同范本
- 离职员工知识产权转让与保密协议书
- 知识产权保护与保密协议范本(适用于动漫产业)
- 上市公司高管离职补偿金及离职后竞业限制协议
- 离婚申请书模板及子女抚养权及赡养费支付合同
- 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作用
- 2025年烧结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炉炉前工考试题及答案
- 西双版纳活动拓展策划方案
- 2025年五级下册数学的试卷及答案
- (高清版)DG∕TJ 08-2251-2018 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 钣金生产安全培训
- 《解剖学课件:人体解剖学概要》
- T∕CACM 1096-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熏蒸
- 2024年浦东新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
- 花艺沙龙合同协议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课件
- 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制度
-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股权投资意向协议书范本7篇
- 软件测试师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