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乡村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乡村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关注越来越多,并且 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处山西 省东南部、上党盆地东缘的嶂头村,该村在 1945 年长治解放以前有“小北京” 之美誉。对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村庄进行探讨,无论是从学术角度出发,还 是从现实意义上讲,都极其必要。为此,本文拟以现有的学界成果作为出发点和 参照,从多个视角对其展开描述和探讨。并通过它来折射和认识整个晋东南乡村 社会的近代变迁和现代化过程。 本论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主要包括了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现状述评、本文的研究方 法和研究思路等三个部分。 第二章 介绍嶂头村的自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嶂 头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属黄土丘陵区,土地 数量多,但单位产量不高 。雨热同季,冬春干燥,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 气候。西临长邯公路,交通比较便利。抗战时期,嶂头属于沦陷区。村中以李、 师、王姓居多,是一个杂以他姓的多姓村落。 第三章 村中社会分层与结构体系的历史性变动。根据相关志书、史料和笔 者访谈的结果,对该村村民的职业结构、家庭、家族演变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根 据历史事实和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对村中阶层进行了划分, 尤其注意阶层社会结构 的变动。文章认为,该村虽有地主、富农、自耕农和佃户以及无业游民之别,但 村民更愿意用“有钱人”和“没钱人”来对其进行概括和划分,这当中基于血缘 和地缘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家族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本章还通过一个家族的事 例,揭示家族变迁与社会结构体系变迁的关联。笔者认为,社会阶层结构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第四章 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的演变。通过对群体性活动如集体乞雨、 群体性自然神崇拜等文化内涵的考察,来深化对乡村教化、乡民信仰、乡村宗教 和乡土意识的认识。文章认为,村民们身上具有的善良、憨厚、吃苦、老实的美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ii 德,是上党这个“盆地”里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加以辩证的分析,善良 过多失之勇敢,憨厚有余失之精明,吃苦敬业失之技巧,老实可爱失之谋略,便 会成为羁绊而令我们深思了。做事取决于思维,而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习惯思 维根深蒂固,很难在一个早晨立即消除,更难于在每个村民头脑里洗刷干净。因 此,只有接受新的东西,才能挤走旧的东西;认识上有了飞跃,新的理念才会扎 根。同时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作为披在乡村身上的“外衣”和上层建筑,有 其促进和保护乡村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消极和阻碍的作用。 第五章 考察了嶂头村民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嶂头村农家的基本经营模 式、耕作方式、日常生活以及婚姻习俗等,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并未有大 的改观,甚至有些落后和原始。这既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有关,也与乡村走向 现代化外部启动机制不完善关系极大。 结语 总结全文,对嶂头村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粗浅的分 析,并结合村庄状现,对村庄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关键词:民国 晋东南 乡村社会 社会控制 社会变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istory, country society history becomes a new area .since the stage of 1980s, in modernization process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ountry society and its transition, and described and analyzed it from different subject perspective. in the article i choose zhangtou village as a research object, which lies in shangdang basin ,southeast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and it ever been called “small peking ”.so choosing the village as a research object ,it is very appropriate and typical and necessary .the article wants to describe the village to show the modernization course and society transition of jindongnan rural society . this article primarily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chapter one, i describe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he subjec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writing train of thought.geographical position、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origin liangjiadian lie in the north of hongtao mountain which in shanyin county of jinbei. it has many lands but most are infertile, and a capricious climate. it is comparatively easy of access, but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is weakness. in this village, liang and wang are primary surname, they mix with other surname. in chapter two, i describe geographical position、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origin .the village lies in southeast part of shanxi ,western part of taihang mount, east part of shangdang basin. it belongs to yellow land hilly and has plenty of land but its unit output is low. it belongs to the typical warm temperate zone season wind climate. its communication is convenient in anti-japanese war, the village belongs to the falling territory. it is a multi-surname village. in chapter three, i analysis the chang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tructure system transitio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villagers occupation structure and family and clan transition ,differs its social structure. the article thinks the villagers like differing as “the rich ” and “the poor”, and the traditional clan has important function. the author thin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lass social structure,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 and power structure changes slowly and silently . in chapter four, i analysis rural social controlling and culture networks transition.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such as rain begging ,natural god worship, the author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iv analyses village education ,villagers faith ,religion and rural consciousness. the article thinks the villagers have kindness, hardworking, bitterness and honesty virtues, it is good tradi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lack bravery ,quickness, skill and stratagems. so we need overcome our shortcomings and need develop our virtues and need innovation. in chapter five, the article describes villagers social actions transition. it includes basic family operation method ,cultivate method and common association method. although china turned into modern times one hundred years ago, but the villagers life is still traditional and hasnt radical change. it includes many reasons. it is well-known that without rural areas modernization is without chinas modernization. finally, i summary the whole article, and advance the assume and expectatio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ity of zhangtou village. key words: minguo, jindongnan, rural society, society controlling , society transi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第 1 章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阶段, “三农”问题被党中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成 为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引擎。几千年来被认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 (农业税)的取消,更是让亿万农民欢欣鼓舞。而对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现 代化过程中最突出的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我们了解的还很不够。正如我们不能 背叛自己的母亲一样,乡村作为我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同样不容回避,并须 直面以对。是生存还是毁灭,是衰败还是复兴,是遗弃还是重建,任何走向现代 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这一“哈姆雷特”式的难题,中国的农村、农业 和农民问题即是如此。对这一现代史学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我们有必要由现代 回观历史,从历史审视现代。 我们今天面临的三农问题,可谓是痛在今天,伤在过去。我们努力破解的三 农问题,在中国大地上有自古以来的“负遗产” ,更有近代其自身形成、发展和 演进的轨迹和线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中国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生 产模式、社会交往模式等与先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更多的体现出随时代 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和地方性的特征。 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不同地方无论是从自然地理位置、气 候地貌、所出物产,还是从生活方式、风土民情、文化结构等方面来讲,均有较 大的差别和不同。集中地、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才具有实际的 意义和作用。遍布在广袤大地上的中国众多乡村,分散、封闭而又有某些松散的 联系,选择其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个案来进行剖析,并深入挖掘和考量便显 得很有必要。由于传统史学更注重似乎是关乎全局的政治史、阶级史、王朝更替 史的研究, 故而对于支撑庞大统一且高度集权的正统官僚社会的下层 “草根社会” 及其乡民则无暇关注,或关注不够,即使有也是个别史家的轻描淡写,或不顾及 现实的浪漫诗人的田园诗画般的描述。因此,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是这 些零散且单薄的村落才真正暗藏着东方社会的全部秘密。 只有对这些村庄的历史 和过去了解地越深刻,认识地越透彻,才能找到今日“三农”问题的症结,并寻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2 求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乡村史的研究最早发端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化进程中,一个 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工业文明消蚀农耕文明, 古老而原始的村落一百多年来受到前 所未有的冲击。那时“旧时代的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矛盾又闯了进来,再加 上外国侵略和天灾人祸诸种因素, 农村问题成了引人注目的大问题。 ” 11936 年梁 漱溟出版了乡村建设大意 (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出版) ,次年 3 月又出版了乡 村建设理论 (山东邹平书店) ,深入阐述了乡村社会的“乡村建设” ,这在今天 也还有借鉴的意义。 30 年代新生命书局出版的周谷城的 中国社会之结构 、 中 国社会之变化 、 中国社会之现状三部著作,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上 海观察社 1947 年版) ,吴晗等人合著的皇权与绅权 (上海观察社 1949 年版) 对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乡村领袖角色、绅士在乡村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乡绅与 乡村组织关系等提出了独到见解。闻钧天的中国保甲制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和黄强的中国保甲试验新编 (正中书局 1936 年版)则涉及到当 时热点问题乡村社会控制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同时像匈牙利人马 扎亚尔中国经济大纲 (新生命书局 1933 出版) 、王仲鸣中国农民问题与农 民运动 (上海平凡书局 1929 年版) 、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 (上海新知 识出版社 1935 年版) 、陈翰笙的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中山文化教育 馆印行)等均从不同角度对乡村问题进行了探讨。综而观之,此时期的研究由于 过分的现实主义功利影响,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而留有缺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所面临的特殊的政治、军事和国际环境,国内 学术界对乡村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土地革命、农民战争、农民领袖的评价上, 即使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也停留在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村贫困问题上。 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在经历了几十年学术困厄和畸形期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对外 开放战略的实施,国内学术研究和发展终于迎来了春天,也为社会史研究开拓了 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乡村史研究再次进入学界的视野,并得到长足发展。如魏 宏运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东农村调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程 清的晚清乡土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王先明的近代绅士 1王桧林: 序.朱汉国: 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朱德新的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朱玉湘的 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社会问题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张鸣的乡土 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 孙达人的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 版) 、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 、苑书义等著 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发展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乔 志强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郑大华的近代华 北农村社会变迁 (20 至 30 年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等著作的 出版,表明了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复兴和深入。 专著之外,各种刊物登载的大量相关学术论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近代乡 村研究的各个层面。 1、近代乡村市镇及经济状况研究,如谢放的辛亥革命前的四川富农经济 ( 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 3 期) 、王天奖的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 ( 近代 史研究 1995 年第 2 期) 、 单强的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 近代史研究 1998 年第 6 期) 、徐浩的清代华北农村封建剥削和农户工副业生产状况分析 ( 社 会科学战线1999 年第 5 期)等。 2、近代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政权及人口研究,如李喜所的武昌起义后的 农村变动 ( 历史研究1982 年第 2 期) 、刘耀的近代中国农民的阶级属性问 题 ( 近代史研究1984 年第 4 期) 、朱英的辛亥革命前的农会 ( 历史研究 1991 年第 5 期) 、王先明的中国近代士绅阶层的社会流动 ( 历史研究1993 年第 2 期) 、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 ( 历史研究1998 年第 4 期) 等。 3、近代乡村社会文化研究,如程歗、张鸣的晚清乡村社会的洋教观 对教案的一种文化心理解释 ( 历史研究1995 年第 5 期) 、王先明、尤永斌的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 史学月刊1999 年第 5 期)等。 4、近代乡村婚姻、家庭与风俗研究,如徐永志的近代化北民间婚姻论述 ( 河北师院学报1997 年第 1 期) 、郭亚萍的清末明初山西婚姻变迁 ( 山 西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 、 傅建成的 论民国时期化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 社 会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李金铮的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别比例失衡的实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4 证分析以定县为例 , ( 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 、乔志强、董江爱的 近代华北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利与弊 ( 学术论从1998 年第 1 期) 、陈亚平 的近代华北农村家庭制度探微 ( 学术论从1998 年第 5 期)等。 5、 近代乡村社会问题研究,如郑起东的近代华北的摊派(1840-1937) ( 近代史研究 1994 年第 2 期) 、 王文昌的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 ( 历史研究1993 年第 2 期) 、彭南生的也论农民离村问题兼与王文昌 同志商榷 ( 历史研究1999 年第 6 期)等。 此外,相对于国内学界,国外的中国乡村史研究起步更早,自有特色。萧公 权在 20 世纪 60 年出版的 十九世纪之中国乡村(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华盛顿出版社 1960 年版) ,该书立足于社会控制体系方 面,提出了对清朝统治者在 19 世纪的乡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 和运行功能的看法。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1986 年 版)主要依据满铁资料,对乡村土地经营模式作了量性统计。杜赞奇的文化、 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则从近 代乡村权力结构演变入手来触及文化资源,该书的中心论点是“国家在衰退” 。 同时期,日本学者在中国乡村史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显得更深入一些。如小林一美 的 近代华北的土地经营与商业运行的特征 (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 26 辑) , 即是在调查华北乡村、市镇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山田贤的清代的地域社 会与移民宗族 ,通过对云阳涂氏族谱 、 云阳县志等史料的研究,来关注 近代乡绅与乡村社会经济课题。关于近代乡村权力结构的研究有西川喜久之的 顺德团联总局成立始末 (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 23 辑)和前田胜太郎 的在辛亥革命前夜广东的民众斗争 ( 历史学研究第 422 号,1975 年) 。 通过以上回顾和描述, 我们不难看出学界在中国近代乡村史的研究方面成果 喜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且覆盖全面,视角新颖,这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基 石和出发点。但不可否认对于中国近代乡村史这块“富矿”的开发和挖掘,正方 兴未艾, 需要深入和拓展的领域还很多, 需要认识和研究的内容更是丰富。 为此, 本文拟以嶂头村这个个案为研究中心,来探讨乡村史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以下方 面:社会分层与结构体系的历史性变动,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的演变, 乡村社会模式的变迁等。当然,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视野不够开阔,且 学养所限,怕难有大的突破,只当是抛砖引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关注社会,关注民众,使社会史研究具有贴近社会、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贴近现实的特点。社会史研究者强调自下而上地看待历史,无疑缩短了研究者和 普通大众的距离,易于为大众所接受2,故而可发挥独特作用。而区域史,又称 地方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所谓区域史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分析某一地 区历史变迁的史学工作。区域史是史学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史学服务 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正如我国著名地方史专家隗瀛涛先生在其主编 的四川近代史稿的序言中所言: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特征各异,史学界日益感到划分若干易于把握的区 域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全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 一个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因素尚未成长壮大为社会变迁 动力之时, 由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借助于工业文明利器坚船利炮强力地 逼迫清政府用条约的形式适应时代转变。 近代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尚没有充分的物 质、精神准备的条件下被迫踏上近代道路的。一方面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借助 于条约的保护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大举挺入并逐渐地向内地渗透;另一方面,西 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代表着强势能的文化形态,因此,其必然给中国传统 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强力冲击,引发“千古未有之变局” 。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 要集中于区域社会方面,如近代华北农村研究、近代江南乡村研究等。而中国乡 村的区域差别甚大,发展极不平衡,如何透过差异把握其共性特征,在充分吸收 已有的乡村区域史研究成果基础上, 形成有助于阐明近现代中国乡村史发展的规 律性研究成果,是 20 世纪中国乡村史研究的主要追求。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对乡村史研究的视角、方法进行一种新的尝试:首 先, 在选材上以一个比较典型的村庄为切入点, 采取 “显微镜” 观察法深入其中, 通过科学分析,力图突破传统看法而有所创新。其次,注重“点”与“面”的关 系,即处理好嶂头村这一“点”与晋东南乡土社会之一“面”的关系,使二者(内 外相符,表里如一)互相衬映,更好地展现晋东南乡村的历史面貌。最后,综合 采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与田野调查、口述史相结合的方法,力图真实、清 晰地表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认识乡村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2 冯尔康: 开展社会史研究 , 历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6 作为传统社会最底层支柱的乡村,由于处在权力和政治的外围,从来缺少应 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他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资料的缺乏,便成了显而易见的困 难。近年来田野调查和实地访谈方法的应用,不仅弥补了这一缺憾,并且常常有 意外而惊喜的收获,因为相对于以往的记载,这种“面对面的获得”更全面,也 更能了解细节和正史所不屑的“东西” 。因此,方法的得当、分析的科学,便可 能获得实事求是的结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 2 章 上党盆地中的“小北京”嶂头村第 2 章 上党盆地中的“小北京”嶂头村 多少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众多村庄、 村落,成为东方古国悠久而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坚实载体。乡村社会作为中华民族 的摇篮,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时空飞转,岁月流逝,中国乡村拖着疲惫 而沉重的步伐走到了近代。相对于近代城市、市镇的兴起,农村作为一个经济上 相对自足、社会上相对封闭、政治上相对隔膜、文化上近乎保守的单位,自有其 运行的轨迹、前行的模式和打量外界的“眼光”与“神情” 。其内部的生存模式、 交往方式、 组织制度和观念习俗自有特点, 且固执而长久的起着作用。 正所谓 “一 方水土养一方人” ,此一地而不同于彼一地,东山人而有别于西山人。这当中自 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轨迹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深入 其中,认识它们的“个性” ,有助于我们对乡村社会的了解并深化对某些问题的 认识。 一 自然地理位置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嶂头村是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的一个行政村。长治市郊 区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地处东经 112 5935-113 1235、 北纬 36 0720-36 2610之间。东与平顺、壶关毗连,西和屯留、长子为邻,南 与长治县、长治市区接壤,北和潞城、襄垣相望,总面积 289.37 平方公里。北 距省会太原 229 公里,东距首都北京 623 公里。区内交通方便,航空公路铁路纵 横交错,国省市及民营企业工矿车站比比皆是,是个典型的城乡一体“城郊区” 。 郊区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相传境内老 顶山即为炎帝神农氏尝百谷之地, 现据历史遗存, 建有百草堂, 乃著名旅游胜地。 尧舜时期,境域为冀州之地,商时为黎国,秦汉属上党郡。唐武德元年(618 年) 改上党郡为潞州。宋为隆得府。明属潞安府长治县。清沿袭之。民国除废府、州, 改属冀宁道。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置太行专属。民 国 34 年 (1945 年) 10 月境域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境域区划数度变迁。 1976 年 2 月 1 日郊区正式成立,为县级行政区。郊区境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次高山、 丘陵和冲积平原兼而有之。 地势南高北低, 最高点老顶山主峰海拔 1378.2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8 米。 区域平均海拔 900 米以上,区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 和,光照充足,雨量欠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图片来源: 长治市郊区志 )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10 二 嶂头村 (一)嶂头村的自然环境 嶂头村位于长治市区的东北方向,距长治市区仅 8 华里,有长邯公路相连。 西边地势平坦开阔,有 309 国道沿南北方向通过;东边则是老顶山,属太行山脉 南段,海拔高度 1394 米,是晋东南地域的制高点。嶂头村属典型的城郊结合部 和过渡带,且依山傍坡,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区,地势高峻, 石厚土薄,林草较茂。因在黄土高原上,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影响强盛持久。 处老顶山脚下,西邻长邯公路。地理位置较优越。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气候温 和,雨热同季,冬春干燥,十年九旱。秋季常连绵阴雨,冬季寒冷少雪。秋分后 农作物停止生长,百草枯黄,有“秋分分断根”之说。这就是从自然地理位置、 地貌和气候方面描述的嶂头村。 (二)嶂头村的历史 嶂头村历史渊源和演变轨迹,我们可以从以下调查和记载中有所了解。 据笔者访查,嶂头村历史较为悠久,因没有文字记载可查,便只能根据村中 老人提供的口述为依据。俗话说“唐修庙宇宋修塔”,今该村李建林家的房子后 面,有一村民俗称的 “观音堂” ,虽说规模不大,尽管历经风雨沧桑,但村民随 坏随修,至今保存完整。每逢岁时年节,遭病遇灾,村里仍不时有人带着贡品和 香纸前去磕头、祭拜、祷告,祈愿生活无灾无难,日子过得风调雨顺。并说供过 的祭品小孩子吃后会有福气的。其实, “观音堂”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里面除 观世音外,还供有全神像,比如三山五岳神、四方五地神、九妖七十二怪,等等。 村民们据此推断,至迟到唐代时此地已有人家从事稼穑,生活于此。另外,施耐 庵水浒传中曾经提到过一处称作滴谷岭的地方,说宋江等在山东水泊梁山聚 众起义之时,一支由刘庆、王庆虎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因官兵追杀,最后窜至滴 谷岭一带, 后留居于此。 而嶂头村东也有一处称作滴谷岭的地方, 当地故老相传, 书中所提到的滴谷岭即今天的滴谷寺所在地, 紧靠村东, 并有滴谷寒泉汩汩喷涌, 常年流淌,为村民饮用水源之一。当地还说王庆很可能即是村中一较大姓氏王姓 的鼻祖。当然以上说法,可能并不确切,并多少有传说的味道,但也绝非空穴来 风。由此可见,该村的历史当在千年之上,甚至更为久远。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三)嶂头村的原住民 目前的嶂头村是一个杂姓、多姓共处的村子,李师石马王张赵牛魏等多达 40 余姓,有 700 余户,人口大约 3000 人,其中 100 多户是近几年从国家级贫困 县平顺县移民过来的。根据前面关于村庄历史的追述,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嶂 头是一个千年古村,而非移民或嫁接的村子。据村中的老党员,生于 1926 年的 李虎只(1938-1943 年曾参军入伍)介绍,李、王二姓为村中的坐地虎(即原住 民) ,住在村子地势较高,且平坦开阔的地方,盖有房子。而现在聚居于村东头 的师家由于其祖先从外地迁来,无落脚之处,便依山就势,在后河沟的阳坡凿洞 掘土,建窑而居。随后,其他诸姓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迁居于此。如马家,原为 嶂头以西 5 华里鹿家庄人氏,大约二百多年前,其始祖原为嶂头村师家一姑娘嫁 到鹿家庄的马家,本想结为秦晋之好,然不遂人愿,其在夫家受到非人的欺负和 折磨,忍无可忍,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幼子返回娘家,遂在嶂头开马家之门,延续 至今。还有一说法乃是师家为村子的始祖。村子的地势东高西低,一到雨季,大 雨倾盆而下,地势低洼之处便容易遭冲毁或淹没。师家便几易其居住地,最后选 在村东头地势较高的阳坡之上, 至今仍可看到一些废弃多年但依旧保存较好的窑 洞。后来的其他诸姓无先入之优势,便只好紧挨着师家一路向西或凿洞而居,或 建房而住。 1945 年前后的嶂头村,约有 170 户人家,900 余口人。 (四)值得一说的窑洞 以窑洞景观为特征的黄土高原村镇, 隐含着众多的乡土文化信息和村庄变迁 缘由。黄土高原地面平坦,土层深厚,气候凉爽而干燥,降雨不多。这种地形、 地貌不仅限制了村庄选址,同时限定了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法。深厚的黄土 几乎是没有纹理地堆积着,具有良好的渗水性、透气性及粘合性,抗压强度大, 窑洞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因地制宜地产生了。窑洞的建造方法及装饰风格以极 其自然的形式存在着,正房、厢房、厨房、汲水井、贮粮的仓库和牲畜圈布局合 理,生产、生活所依托的物件、物品看似自然散置却合理而又有序地摆放着。而 窑洞适宜北方大陆性气候的冬暖夏凉的居住实用性和舒适性则使其能够长久的 存在。 随着时间流逝,时代发展,社会前进,嶂头村多少年来栖息居住的窑洞,多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12 数已废弃闲置,任凭风吹雨淋。即使最后一家住窑洞的师林枝家也于 2004 年将 窑洞拆除,盖上了敞亮的大瓦房。以新代旧,除旧布新,本无可厚非,同时也是 时代前进的必然。如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方新未艾。窑洞作为一种居住形态 可以作古,但作为文化形态我们则要精心地加以保护。绝不可以让“原来生活的 空间和过去生活的痕迹” ,在未来的时间里只残存于我们的记忆中。 (五)村庄形态的变迁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通过调查了解和实地考察,往日的嶂头村远非今日之 情状,而是大相径庭。一条被两边破房老屋相沿左右,东西走向的被村民们俗称 为“后街”的狭长巷子是村民们聚集闲谈的所在。后街是往东去向老顶山,向西 通往长治城的必由之路。 昔日在这条街上发生了多少影响村民日常生活乃至震动 全村的鸡毛蒜皮或惊天动地的大事小情已如昨日云烟,飘散不知踪影,但就是这 条街嶂头村祖祖辈辈走了不知多少年。这条“后街”东连东阁。东阁原先是一个 较大的建筑,类似于一座城门状,对嶂头村而言,就是东村门。村民们往东去往 老顶山、耕地或发丧出殡均从阁下通过。东阁至今仍存在,就在村民师林枝家的 东边,只是已被土石掩埋半截。从洞口往里看,堆的是一些喂牲口的草料。据村 民师林枝讲,他家原先并不住在这里,后来才从别处搬来的。在东阁的上面,原 先还建有一个小奶奶庙,如哪家久不得子,便来此烧香祷告,据说挺灵验的。嶂 头村的形貌和走向也和今天大不一样。以前村子周围都是很高的黄土岸,东阁是 往东出村的唯一通道, 每年秋收时节, 村上便组织人手在这里守护, 怕有人偷秋, 称为“看口子” 。沿着东西走向的“后街”向西行,两旁留下的是多年无人居住 的杂草老树包围着的破房旧屋,行走在其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袭上心头,世事变 迁的缩影凝结于此。再往前走,还要过两座简陋的小桥。小桥的修筑并不是村中 有河流经过,而是夏季大雨汇流成河,从东边老顶山上冲刷下来的夹杂着碎石乱 浆而形成一条最深处达一仗余深的大沟,老人们称之为“前河” 。山河虽只有雨 季才有,然深深的河沟一直存在,为了沟的两边通行,故在其上修了两座小桥, 以方便村民过往。从东往西过了第二座小桥,也就差不多到了西村口。这里建了 一座西村门,即“西阁” ,由此村民们便可去往长治城或别的什么地方。紧靠“西 阁”的地方,建有村中的西大庙,据说建制恢宏,正殿塑有龙王爷,东西配殿分 别是送子观音和土地爷。与西大庙相对的是位于村子当中、靠村东的龙王庙,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后街和前河之间。具体修造年代不详,并由于日久风吹雨淋和历次运动的人为破 坏,现正在重修。70 年代大殿后边的支殿曾作为集体的仓库,据村民张仁旺讲, 曾发现大殿正中的主梁上,包有一块上面书有“大清康熙十三年(即公元 1674 年)重修龙王庙”的木板。既为重修,那大殿的建造年代当在此前百年之上,甚 至更为久远。 另在一块石碑上刻有 “重修于嘉庆六年” (即公元 1801 年) 的字样。 1801 年相距 1674 年达 127 年之久,此次重修或许是因为失火或其他原因破坏所 致。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庙的传统,且嶂头村作为汉民族的聚居地,从这 两次重修庙宇的时间推断,当时该村当为富庶、繁华之地。而这座龙王庙的规制 是相当完整的,正殿两边有偏殿,前后有配殿。正殿对面有娱神娱人的大戏台, 并配有钟鼓二楼。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定期有庙会,众多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朝 拜看大戏,以期趋吉避凶,求财求子。 今天, “后街”已成往日辉煌,前河的大河沟也已完全填平并成为今日村中 的主马路,路两旁有村委会、供销社、信用社、修配厂等单位、工厂和众多民居。 这条主马路现今成为村里的政治、商贸和村民获取各种信息的中心。1970 年代 以来出生的人,如果不从前辈那里了解,会以为这里从来就是村子的活动中心, 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昔日嶂头发生过的故事和破烂不堪的“后街”连在一起。 一个村子的历史在短短几十年内都会使年轻一代变得模糊不清, 有似是而非的感 觉,更遑论其它?列宁指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没有履行告知义务造成的 缺憾还少吗? (六) “嶂头”称谓溯源 据新华字典上的注释, “嶂”指形势高险像屏障的山峰,并举例:层峦 叠嶂。 “头”字的注释中有一条是说事情的起点或终点。那嶂、头二字合在一起, 即山的前头。 根据该村所处位置看, 其确实为经由东边翻过老顶山的第一个村子, 故取名“嶂头”名实相副。由长治市郊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长治市 郊区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郊区地名考”载,嶂头,村东有峰高险要的老顶、新 顶、玉皇顶等山峰,重叠连绵像一天然屏障的山,因村建在天然屏障的山脚下, 故而得名嶂头村。 看来嶂头名称完全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不是从典故、 传说或名人轶事中来。 (七) “小北京”的由来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14 从老党员李虎只处得知嶂头村曾有“小北京”之美誉。北京作为明清故都, 自然是繁华富庶之地,众人仰望之所。那区区嶂头何以有“小北京”之称呢?据 现年 84 岁,解放前曾为村武委会主任,后任过黎城县邮电局副局长、山西省电 缆厂党支部书记的马鱼则介绍,到 1945 年的时候, 嶂头村有 170 户人家,约 900 口人,人均占有土地 5 亩左右,还不包括撂荒地和多年无人耕种的地。当时 嶂头村的土地东至老顶山, 西至五花斜, 北至狮子地, 南到木瓜地, 总数当在五、 六千亩。当时有“有钱种四方地”的说法,意为由于嶂头村紧挨着老顶山,地处 上党盆地东缘,天气、气候因靠近大山而多变。而嶂头村土地拥有量较大,即使 南边旱了,收成减少,而北边不见得旱,东边少了雨,西边有可能补上,如此便 可以丰歉相济,以保度日无忧。从以上人口数量和土地拥有量来看,依平均水平 来衡量,嶂头村不存在人地矛盾。对于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来讲,土地绝对是具 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的“命根子” 。谁占有的土地多,谁便拥有了占 有更多财富和更高社会地位的前提和基础。对一个人来讲是这样,对一个村亦是 如此。能拥有如此多的土地,属长治城北门外第一家,按老百姓的话讲“出北门 外压嶂头的很少” 。当然,仅从土地拥有量来即给嶂头村定位为“小北京”不免 有些牵强,似有不妥,但由此可见当时嶂头占据财富之一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 3 章 村中社会分层与结构体系变动 第 3 章 村中社会分层与结构体系变动 一 村民职业组成与结构 从嶂头的区位来讲,东靠老顶山,西通长治城,往北由长邯公路可达邯郸, 村民们步行到那里,便可坐上直达北京的火车,再经由北京去往沈阳或哈尔滨等 地,往南去经由河南沿京汉铁路到汉口,南下直至广州。由于嶂头地处城郊,交 通便利等优势,有利于同时也决定了嶂头村村民从事多种职业的可能性。 首先, 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即种地是村民们的主业, 大多数人都在土地上劳作, 基本上家家有田,手工工具搞饭吃。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谷子、玉米、高粱、 大豆等,受地理环境制约,传统耕作是以杂粮为主的一年一熟制。由于大部分土 地属丘陵、旱地,加之缺少肥料、不懂农业科技,十年九旱等原因,产量极低。 以玉米为例,如果雨水较多,耕种较精,亩产达到 100 斤,村民们就“高兴了” , 一旦老天不帮忙,遇到大旱等天灾便有绝收的可能。这时村中会有一些户口的口 粮不足而只能一日一餐, 还要辅以野菜、 树皮等充饥, 也有个别人家靠乞讨为生, 但没有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 抗战开始后, 在长治以北的武乡县成为八路军总部、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 129 师的驻地后,由于军政首脑机关的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 这里的人们才开始认识并实践科学种田。 比如, 在这之前种植玉米等作物的时候, 人们是不浸泡种子的, 而是挑选上一年收获物中籽粒饱满的玉米作为种子直接种 到土中,十足的土办法。在八路军到来后人们开始浸种,即把玉米种子放到按一 定比例调和的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而后再往地里面种,这样到秋收时产量比以 前便有了较大提高。 这种栽植方法后来传到了属于沦陷区的嶂头, 大家纷纷效仿, 果然效果不错。据说当时人们在提倡科学种田时还自编了一首秧歌“浸种” 。 其次,由于紧靠老顶山,有丰富的石头矿产资源,烧石灰作为嶂头村的传统 工业,很早以前就存在。用土石等垒起的灰窑有好几座,烧灰的村民将石头或人 力或牛马用木制小平车拉来后,层层整齐地码放在窑中,下面放上从别处拉来的 煤炭,点燃后,经过七天七夜烧烤,大青石便变成了雪白的石灰。以前石灰作为 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市场需求量很大,石灰便由此销往远近各地。由于嶂头产 的青石密度大,硬度高,再加上烧灰师傅的手艺好,故而烧出来的灰质量好,经 久耐用,倍受市场青睐,在当地小有名气。因此一些村民在种地之余,即以此为 民国时期晋东南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16 副业,补贴家用。至长治解放时,石灰业已有相当规模。 再有就是在外做买卖或做工。由于该村紧靠长治城,交通方便,一些人便到 城内开铺子,搞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赛事规则及裁判法测试
- 版权转让及保密协议内容条款
- 市政工程材料选择试题及答案
- 股东股权出资额验证证明书(7篇)
- 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技能评估题
- 电商平台的运营与推广策略
- 企业电力设施维护与检修协议
- 针对性的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研究
- 造纸原料与化学品作业指导书
- 2025年市政工程设备管理试题及答案
- 武汉绿地中心项目技术管理策划书(48页)
- 婚无远虑必有财忧法商思维营销之婚姻篇74张幻灯片
- 红外图像处理技术课件
- 小学一年级人民币学具图片最新整理直接打印
- 投掷:原地投掷垒球
- 港口码头常用安全警示标志
-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
-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PPT课件
- 电梯快车调试方法
- 主要材料损耗率表
- GB_T 16986-2018 商品条码 应用标识符(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