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试说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试说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试说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试说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试说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i i il l ii ii ii i i ii i l li ii y 17 4 0 7 4 6 s u b j e c t :b o o kr e a d e r ss e n s o r yd e s ig na n dp s y c h oio gic aia n aly sis s p e c i a l t y :t h ed e s ig na r t n a m e :s h a n s h a nh e i n s t r u c t o r :w a n g pin gli p r o f a bs t r a c t b o o k sa r eag r e a ts y m b o l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o n eo fi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o fa l l m a n k i n ds h o u l d e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o fo u t s t a n d i n gs c i e n t i f i ca n d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i sa ne s s e n t i a lt o o lo fh u m a ns e l f - e d u c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o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p r o d u c t i o nm u s tb ew e a p o n s b o o k sa sas p e c i a l c o m m o d i t y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s o c i e t yh a v e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 t o t h e21s tc e n t u r y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t h e p a s to n l yb yv i r t u eo fas i m p l ev i s u a li m a g et oc o n v e yt h ew a yi n f o r m a t i o nc a nn o l o n g e rs a t i s f yp e o p l e sp u r s u i to fg r e a t e rs e n s o r ys t i m u l a t i o na n ds p i r i t u a le x p e r i e n c e d e m a n d t h u s ,a p a r tf r o ml a n g u a g e t om a i n t a i nt h ed e l i v e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er o l e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b e y o n dt h ev i s u a l ,h e a r i n g ,t o u c h ,s m e l l ,t a s t ee x p e r i e n c ea s t h el e a d i n g m o d e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f o l l o w e d ,f o r m i n g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a n d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i n t h ew h o l eb o o k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d e s i g n r e l a t e db o o kb i n d i n gb o o kb i n d i n ga n dl a y o u t c o n c e p t sa n dt h ep u r p o s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f i r s t ,b i n d i n go fb o o k si nt h e s e n s o r yd e s i g n v i s u a ld e s i g n ,s o u n dd e s i g n ,t a c t i l ed e s i g n ,t h ed e s i g ns e n s eo fs m e l l , t a s t eas i m p l ee x p o s i t i o no ft h ed e s i g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a d e ri n c o n t a c tw i t hab o o kp r o d u c e db yt h ed i f f e r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n e e d s ,i nt u ml e a d st o b o o kb i n d i n ga n d l a y o u td e s i g nt h i n k i n ga n dd e s i g np r o c e s s ,a n db o o kb i n d i n ga n d d e s i g no f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h ep r e s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r e a d e rt og r a s p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et ob o o k sd e s i g n e df o rr e a d e r s ,s e n s o r yd e s i g nt o m e e t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n e e d so fd i f f e r e n ta u d i e n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 ,s oa st oa c h i e v et h e + p u r p o s eo f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b o o k so nt h e i ro w nv a l u e s i nt h ea r t i c l ef i n a l l y ,t h ef u t u r e o ft h eb o o kb i n d i n ga n d d e s i g ns p a c ef o r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f e n d s k e y w o r d s : t h e s i s : b o o kb i n d i n gs e n s o r yd e s i g nr e a d e r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e tic a ls t u d y n 目录 1 绪 仑1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1 2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 1 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 2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概述o ooooo dooooo 4 3 如何营造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6 3 1 营造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6 3 1 1 从书籍的整体形象角度营造视觉体验6 3 1 2 从书籍的材质角度营造视觉体验7 3 2 营造书籍设计的触觉体验7 3 2 1 通过材料营造触觉体验8 3 2 2 通过印刷工艺营造触觉体验8 3 3 营造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9 3 4 营造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1 0 3 5 营造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1 0 3 5 1 通过联觉引发味觉体验l o 3 5 2 通过色彩引发味觉体验l l 4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心理1 2 4 1 书籍设计的发展与读者的心理变化1 2 4 2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审美心理1 4 4 2 1 封面设计的感官体验与审美心理1 4 4 2 2 书脊设计的感官体验与审美心理1 6 4 3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阅读心理1 7 4 3 1 版式设计的感官体验与阅读心理1 7 4 3 2 插图设计的感官体验与阅读心理1 9 4 3 3 翻阅行为与阅读心理2 0 m 4 4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购买心理2 1 4 5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典藏心理2 1 5 书籍设计的特性传达o qooo o o ooooo o ooooo 0000 00 0 000 0000 2 3 5 1 书籍设计中审美性的传达2 3 5 2 书籍设计中愉悦性的传达2 4 5 3 书籍设计中亲和性的传达2 5 6 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o ooo ooio o 2 7 结 吾,2 8 参考书目0 00 00 0 000 d tooooooooooooo 2 9 致谢3 l 1 绪论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播信息和知识的载 体,分为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其中实用功能是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主 要包括载录书稿内容、传播信息和知识、使书籍易于识别、以及保护书籍等方面; 审美功能主要指书籍的美观性也就是书籍在满足人们阅读的同时,可以采用丰富 的艺术手段和语言增加书籍外在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书籍的形态美、装饰美、 图文美、材料美、工艺美的表现使书籍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完美的结合,使阅读产 生优美的联想,烘托阅读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针对书籍的最主要功能,书籍设 计的首要目的是完成书籍的信息传播和阅读的功能,但仅仅完成书籍的信息传播 和阅读功能对于现代书籍设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包豪斯主张“设计的目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1 也就是说书籍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这就要求设计者在 设计中要考虑到受众的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地区等方面的需要, 设计风格要定位准确,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改变和提高,对书籍的要求 不仅仅停留在实用的水平上,而是己经上升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2 。要满足读者日渐提高的审美需求,就要求设计师在 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运用视觉元素和造型规律,充分表现出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和时 代感以符合受众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目前,书籍作为精神商品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漩涡,利用封面作广告招徕 征订,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眼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销的作用,但 单纯的视觉刺激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更看重的是书籍带来的美学价值和 文化品位。因此,本文试图对不同种类的书籍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可以站 在更宏观的角度、更加清晰的看到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变化, 同时根据读者心理的变化总结出一般性的特点,对书籍设计做出相应的改变。如 何使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更能满足读者的心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希望能够为书 籍设计工作、书籍整体形象提升和发展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敬人书籍设计吕敬人著吉林美术h 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一次印刷 2 设计时代一国内著名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意报告从装帧到b o o k d e s i g n m ) 吕敬人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2 0 0 2 年6 月第一版。 1 2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笔者查阅了自从2 0 0 2 年至今出版和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其中涉及书 籍设计的感官体验和读者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并不算多,归纳一下,这些文献资 料主要包括:书籍设计、书籍装帧艺术、消费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几个方面的内 容。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是站在较宏观的角度,且更多的侧重于 书籍的整体设计、设计流程及方法,以及商品销售等方面的内容对书籍及消费者 进行研究分析。 在市面上能够搜集到的国内外关于感官体验及读者心理这两方面成系统的 理论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相对多一些的是关于书籍设计方面的内容,在书籍设计 的感官体验方面,对视觉和触觉的阐述相对较多一些,但没能与读者心理感受结 合在一起论述,仅仅是强调视觉审美和材质、肌理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即使提 到书籍设计与读者心理也是草草一笔带过,仅仅是说到书籍已不只是停留在视觉 体验阶段,而是上升到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为主导的综合感官 体验,对于读者心理的阐述大多也只涉及在视觉审美心理方面。所以在研究的过 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目前,以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为主的理论国内学术界还没有过系统的归纳和 整理,故本文以此角度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并与读 者心理相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寻其中的内在特点。使书籍能更还得满 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实现书籍的自身价值。 1 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进行研究,主要侧重感官体验如何满足读者心 理,研究对象以当代国内外优秀的书籍设计为主。文章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论述: 1 文章的第二、三章对感官体验的基本概念、特点等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分 析,使读者对感官体验及如何营造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有了一个明晰的了解。 2 从读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审美心理、购买心理、阅读心理、典藏心里 状态出发计,系统的论述了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如何满足读者的不同心理状态。 3 阐述了书籍设计缩影传达的感官特性,探析了书籍的多样化和新的时代 特性,并进一步阐释了书籍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在写作及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2 1 前期调查。在写作前期作者对大量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一般消费 者在面对书籍时所产生心理变化。 2 观察。本文前期资料的搜集量相对较大,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归类研究之 前首先对其进行了大体的观察和筛选,对许多典型的书籍设计进行了视觉、触觉 等方面的分析,获得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并对所得出的结论加以归纳整理,试图 总结出一些规律。 3 比较。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类别、及各类别中的各案例进行比 较研究,从而发现异同,揭示规律。 4 定性分析。将整理出来的理论资料及书籍装帧设计作品按照观察法得出 的规律进行相应的归纳,通过不同角度对书籍感官设计和读者心理的不同分类进 行务实且深入的分析,得出其内在规律的相关理论。 2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概述 感官体验,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受到外界事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是 设计师突破单纯的视觉感受所带来的局限,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受众的感官机 能使其在注重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读者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并充分体 现这个时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感官体验不仅包含感觉,还有知觉和 情感的成分,也就是说通过五官感觉或体会可以引起情感的变化。 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载体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当把书籍拿在手上翻 阅时,书直接与读者接触从而带来视、触、听、嗅、味等多方面的感受,此时读 者通过眼视、手触、心读领受信息内涵品位个中意韵。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是 利用书籍设计突出书籍的感官特征以带个读者不同的感官体验,使其更容易被感 知、接受。其具有直觉性和情感性的特点。 所谓直觉性就是对事物形态的直接感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即整个感官体验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对事物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 二是指感官体验不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得到的感受而是通过刺激感 官直接产生的,即在对事物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 或不美,这种直觉性贯穿于体验事物的一切形态之中。而直觉性又分为两种根本 不同的直觉:一种是低级的、原始的、相当于感觉,也可说是在理性阶段之前的 直觉。另一种直觉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高级的、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认识阶段的 直觉。 情感性指人的感官对客观存在的体验和态度是一种精神的感受,包括人的生 理因素、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欣赏( - - 泉映月, 那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就立刻会激发起人们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佛一人 孤身坐于月冷泉清之地。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逐渐变得慷慨激昂,那悲愤的控 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愤怒、同情、钦佩等情 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直至曲终也仍然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感官体验的情感性表 达。 书籍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一开始只注重封面设计的状态发 展成为一个包括材料设计、印刷装订工艺设计在内的全面的整体工程。与此同时, 近年来国内的书籍设计师在接受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在寻求将本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融入现代设计当中,寻求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方式并充分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书籍设计在更加注重整体性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不难看 4 到其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书籍设计与书籍内容不符。近年来,我国的书籍设计发展的很快,无 论是设计水平还是材质和印刷工艺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追求书籍华丽外表的同 时却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从而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表现,使设计与书籍 内容相背离。其次是书籍设计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心理状态。设计师对书籍进行设 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被读者所接受,否则书籍就没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从市场 上的图书来看,设计师往往更热衷于吸引顾客的眼球,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 另类的个人风格而忽视了读者在面对书籍时的心理感受。针对目前书籍现存的问 题,书籍设计应在关注读者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满足其不同的心理状态。 5 3 如何营造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 日本书籍设计师杉浦康平曾提出书籍的“五感”:( 一) 首先是书的视觉美感, 书籍从外包装到书籍形态,从外在大内在的整体设计首先通过视觉传递给读者, 视觉感受是读者对书籍产生的第一印象。( 二) 手触摸的感觉。书的纸张硬挺或 细腻,都会唤起读者一种触觉的新鲜感。( 三) 打开书,随着书的反动,油墨和 纸张的气味不断刺激读者的嗅觉。( 四) 书页翻动,纸张会发出声音,书的翻阅 声如同美妙的音乐,这是书的听觉功能。( 五) 读者阅读书籍视觉最直接额,并 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尝书的五味,分泌唾液,从而触发味觉。杉浦康平认为,书册 在手,手翻心读,“五感”随之而来。3 3 1 营造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 设计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经由受众的视觉进入人脑而产生了破译阶段。书籍设 计的视觉体验是包括封面、书脊、版面设计、插图、扉页、护封、环衬、字体、 色彩、书籍形态等在内的书籍整体设计要素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 3 1 1 从书籍的整体形象角度营造视觉体验 书籍做为一种立体存在的多面体,首先是以其整体形象使读者驻足观看、翻 阅,继而才会较仔细的来看封面上的主体形象、色彩、书名、内文版面及纸张材 质等细节,然后将这些细节再一次组合起来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书籍设计 的美感。在这种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视觉感受过程中,书籍整体氛围的视觉感受 具有促使读者继续观看下去的诱发性,是对书籍设计大体形、色、结构关系的概 括提炼。如图3 - 1 ,饱和的色彩、富有新意的装订形式以及将对内容的理解转化 为抽象的图形给人以质朴的感觉,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又如图3 2 ,个 性的外形已足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在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之余给予其美的视觉享 受。 3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第8 8 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 6 l 、l 。 t i 图3 - 1图3 - 2图3 - 2 ( b ) 3 1 2 从书籍的材质角度营造视觉体验 材料的物理特性、加工工艺首先通过视觉传递信息。材料表面的色彩、光泽、 肌理等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质感,从而形成材料的粗犷感、精细感、工整感、均匀 感、光洁感、素雅感、透明感、自然感和华丽感等。材料的视觉质感是靠眼睛来 感知材料的表面特征,是材料被视觉感知后经大脑综合处理产生的一种对材料表 面特征的感觉和印象。材料、肌理所呈现出来的特殊视觉美感使读者在捧阅过程 中体会到因材制宜的独特个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技术 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家们在一本书上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从硬卡 纸、塑料到木材、草叶、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特殊质感能在第一 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 动手翻阅达到最佳的展示效 果。例如,这本( - s 克思手稿影 真( 图3 - 3 ) 的装帧材质就别具 匠心,函套与封面分别采用皮与 木两种材质来装订,木质的天然图3 3 与皮质的陈旧所呈现的视觉质感是任何纸张都不能比拟的。 3 2 营造书籍设计的触觉体验 触觉又称触觉肌理,是依靠手或皮肤的接触而感知的物体表面特征,如软硬、 粗细、凹凸、冷热等,是比较直接、真实的感觉。触觉虽不是审美的主要官能但 与视觉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谈到触觉时说:“艺术无论 7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从对体觉经验反应开始的b 。触觉体验是将受众的参 与融入设计当中有效地刺激、反映受众的触觉感受。触觉体验与传统的视觉体验 有明显的不同,视觉体验给消费者以视觉上的美感而触觉体验则更多的强调入们 对不同材质触摸时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更为细腻、微妙,更能触动人心。 3 2 1 通过材料营造触觉体验 材料的肌理及特性对触觉的刺激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不同材质的质感常 常给人不同的感受。如棉有温暖的感觉,丝绸则有冷的感觉;木质给人自然、质 朴的感觉,而皮则给人陈1 日的感觉等。各种材料的不同肌理也都通过触觉刺激着 人们的感官,与读者进行着无言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视线。 如图3 4 ,这本 蓝印花布书籍的封面设计。函套及封面直接选用蓝印花布料 装订而成,使人很容易想象书中的内容,并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质感魅力,给读者 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享受。试问有哪一种设计比直接感触到布料的质感更能吸 引读者昵? 又如吕敬入先生设计的这本怀珠雅集( 图3 5 ) ,用新奇的质感吊 足了读者的胃口,封面运用了褶皱纸张及纯白的毛质材料加以特殊的制作工艺立 体感十足,将主体形象衬托得更加醒目,制造出良好的视觉美感并呈现出不一样 的触觉体验及视觉质感。 图3 - 4 图3 _ 5 3 2 2 通过印刷工艺营造触觉体验 随着印刷工艺的发展,对材料表面进行技术性和艺术性加工处理使其具有材 料自身非固有的表面特征的方法在书籍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可以营造出各 种不同的质感效果。以纸张为例,常用的印刷处理和加工工艺有以下几种: ( 1 ) u v 上光。将紫外线光胶满版或局部固化在印刷品表面,使色彩更加艳 4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第3 3 9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 8 丽,增加书籍的艺术效果。同时,不同的u v 效果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例如, 磨砂u v 给人以质朴的感觉;七彩u v 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神秘奇异效果: ( 2 ) 压纹。利用雕刻纹路的金属轴加压后,在纸张表面留下满舨的纹路肌 理,用普通纸张实现特殊材质像皮革、织品、木纹等的触觉效果,装饰性强, 风格独特。 ( 3 ) 色箔烫印。借助于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使金银箔烫印到印刷品上,使印 刷品极具金属光泽,给人富丽堂皇的华丽感。 ( 4 ) 起凸、压凹。利用阴阳模板通过压力作用,将印刷品表面压成具有立 体感或凹陷感的立体浮雕图案,增加书籍页面的立体感,使图文更加突出。 3 3 营造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 听觉跟视觉一样都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而阅读是读者从书籍中获取 信息的过程,是信息传达的主要途径也是翻阅行为的目的。 在书籍设计中我们所说的听觉除了读书外更是想强调书籍中不同的材质在 翻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响同样是一种阅读享受。当我们翻动书页的时候,不同的 纸张会因翻动书页而产生音乐。杉浦康平在 从。装帧”到“图书设计”一文 中说:“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字典纸的响声是哗啦哗啦的尖声,而中国 古代用的宣纸如同积雪,发出一种微弱的沙沙声。可以发现各类书籍都有各自特 有的声音,用书甚至可以演奏出音乐。一5 像中国古代的简策装( 图3 - 6 ) 和卷轴 装( 图3 _ 7 ) ,因其材质的不同,在打开和翻阅的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尽相 同的。书籍因为材料的差异给人带来差别化的听觉质感,在阅读中同样给读者带 来不同的听觉美感。 图3 _ 6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以视听方式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新书籍一电子书迅 5 从“装帧”到“图书设计” 第7 5 页杉浦康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 9 9 9 年6 月第一次印捌 9 速发展,也是听觉体验的另一种表现。另外,所谓的“声音”不仅表示可以听到 的外部音响,也表示人们心读的“内部”声音,不管这种“声音”是否能由耳朵 听到。固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也可以倾听书籍本身传达给读者的内在心声。 3 4 营造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 嗅觉是通过气味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通常会跟身体的其他感官同 时产生作用引发其他的感觉。使受众产生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变化。例如我 们闻到晒好的衣服会产生温暖的感受;嗅到蛋糕的香味会有甜美和幸福的感觉 等。“嗅觉最值得赞扬的地方是它能唤起记忆力6 。 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嗅觉 具有情感的特性”,气味可以令人回忆起闻到它的场景,并产生充满感情的反应。 对印刷业来说摩擦生香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越来越多的杂志内页夹杂带有 香味的卡片以此来吸引读者。同时,也是由于读者爱书,才觉的书籍气味的高雅。 人们常用“书香”来形容书的气味也意味着人们内心期待着书能满足人们的嗅觉 期望。 现在已经有材料来实现人们对“书香 的渴望。如香味油墨、感温油墨在儿 童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它们分别具有擦拭即能渗出香味、遇热变色的功能。这种 效果是由香味油墨产生的,方式就是用香料做成缓释胶囊掺入油墨中,这样印刷 出来的书籍就会带有不同的香味。一般来说,丝网用油墨香味能保持十年以上, 胶印用油墨香味能维持一年左右。这种设计方法特别能引起人们,尤其是小朋友 的兴趣。 3 5 营造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 味觉是食物在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与人的心灵 感受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人对美感的理解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古汉语中的“甘,美 也”,“美,甘也”也充分说明了味觉与美感之间的关联。味觉与人的情感、情绪 也紧密相关。例如,甜味令人愉快、幸福;酸味让人感觉迂腐、心里不舒服;苦 味是悲痛、难受。 3 5 1 通过联觉引发味觉体验 6 感觉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j 】李璞,译国外科技动态,1 9 9 8 ,( 9 ) 1 0 心理学上将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 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 。就像色彩有冷暖感受:红、橙、黄色会 使人感到温暖,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等。 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并不是真的将书籍放入口中品尝,而是通过书籍的造 型、色彩、图案等使读者在视觉形象之外产生联想,并随着眼视、手触、心读犹 如品尝一道美食,给读者的精神带来愉悦。日本书籍装帧家杉浦康平说过:“读 者阅读书籍,视觉最直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尝书的五味,分泌唾液从而 触发味觉。一7 另外,不同的设计带给入不同的味觉体验。如图3 - 8 ,中国传统的 宣纸材质、书法的表现形式使书籍整体透着浓浓的中国韵味。而如图3 - 9 所示, 玻璃镜面材质的选用,充分体现了西方设计的现代感,并带给人浪漫、凄美的意 图3 - 8 图3 - - 9 3 5 2 通过色彩引发味觉体验 在味觉体验中色彩的表现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观其色而知其味 ,说明了 色彩具有传达味道的能力。每种色彩给人不同的味觉体验,关于色彩的味觉,日 本色彩学家内藤耕次郎通过实验得出“甜 是黄、自、桃红,“酸一是绿色,“苦一 是茶、灰、黑,。咸一是白、蓝、青色。8 同时,味觉体验是与人们的其他感官体验相联系而存在的,一本好书碓 美的视觉享受、新奇的材质触摸、特殊的印刷工艺带来的嗅觉体验都会触发读者 的味觉,使读者置身于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品味书中韵味。在今天,虽然电子化时 代、数码信息时代到来,但人们依然青睐于由纸张等材料做成的书籍,享受在阅 读中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交融之美。 7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第8 8 页邓中和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第2 次印刷 设计艺术美学 第1 6 3 页章利国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 0 0 2 年9 月第1 次印刷 l l 4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心理 书籍设计有其不可忽视的力量所在,它比书籍的内容更快的闯入读者的视 野。一本有趣或是有价值的书,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继而引发读者购买、 收藏的欲望。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不仅要注重书籍外在形态的设 计,也要注重书籍的出版理念以满足读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现在的书籍以“五感” 为舞台,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读者是书籍感官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书籍 设计所传达的各种体验都应建立在对读者需求的深刻体察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特 有的设计语言来建构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目前在书籍市场竞争激烈、书籍设计花样繁多的情况下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 步伐,重视读者心理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心 理,必须首先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一,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心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物质 生活经历了相对匮乏到基本满足及至略有剩余后,人们对感官体验的要求也从本 能水平的认知层面进入到情感化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满足读者心理的感官体 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心理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必 然要求。“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情感、心理、认知为中心, 脱离原先单纯的技术层面的设计把人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书籍设计 要更加关注读者的情感、心理,从深层意义上尊重人。当然,满足读者心理并不 意味着一味迎合、迁就个别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忽视了书籍的审美功能,结果只会 产生艳俗、低劣的作品。 第三,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要满足读者心理是工艺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 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书籍设计领域,如果新技术只能在书籍 的本能水平和行为水平上使用就失去了其发展性的意义。因此,工艺技术的发展 必然对新的书籍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满足读者心理。 4 1 书籍设计的发展与读者的心理变化 纵观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读者心理变化的过程。换句话说,读者的 1 2 心理变化影响着书籍设计发展,而书籍设计也引领着读者的审美心理。 举个例子来说,书籍设计界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即书籍设计应该用“加法一 还是“减法一?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艺术发展史就会发现,繁一与。简”两种不 同的艺术风格的存在,往往反映了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心理。唐代艺 术“错彩镂金的绚烂之美,充满了“加法 思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的审美心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宋、元、明、清的审美趣味逐渐走向简 约。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民族心理相吻合。从明、清的书籍设计中也可看到 这种。简约 的影子,封面一味追求“虚灵一和“宁静一,最终被“减”的只剩 下一张蓝皮或黄皮( 如图4 - 1 )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审美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仅仅以朴素之美进行设计已经不 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于是,书籍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之一 就是书籍的印刷工艺越来越讲究,像“金银热”的出现,就是书籍设计上的一次 、 小小的革命。 图4 - 1 图4 1 ( a )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已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部分设计已开始引领 时尚并引导人们的审美。像服装设计在欧美每年都会有时装设计周,在t 型台上 展示的服装不一定会在市场上销售,但通过展示可以让人们了解时下及未来服装 的流行趋势。书籍设计也是如此,有意识的忽视其阅读功能,选用特殊的材质, 刻意夸大其外部形态,以此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引起人们对未来书籍 发展形式的遐想,引导人们的审美心理。( 如图4 - 2 、4 - 3 ) 1 3 图4 - 2图4 _ 3 4 2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审美心理 美感是人类对美的欣赏、体验、感受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的幸福 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应方式。设计作为人类有目的 性的创造活动,更加突出的表现出直观的美感心理。 4 2 1 封面设计的感官体验与审美心理 人对书籍的注意力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封面既要在几米之外吸引读者注 意,又要适合读者拿在手里近距离欣赏。同时封面又是书籍的最佳展示面,在有 限的范围内既要反映书籍的内容,体现书的特质,又要引发读者的遐想、满足读 者的审美需求。 ( 1 ) 封面设计中的图形设计 从入的审美心理看,审美快感来自于对趣味图形的欣赏。单调的图形很难吸 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过于复杂的图形会使人无从入手而停止观赏。图形既要符合 书籍的体裁、风格,又要符合阅读者的年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等。例如,儿 童书籍的封面图形要活泼、易懂( 如图4 - 4 ) :而老年人的封面图形就要从具象转 变为抽象,通常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如图4 5 ) 图“ 1 4 图4 5 另外,摄影的诞生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书籍艺术注入了工业文明的新生命。照 片在封面设计中的运用,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更亲切、更活泼、更生动的视觉氛围, 使书的封面更贴近普通读者。直自的运用照片使封面显得真实、自然,但随着书 籍设计的发展,许多设计者开始在使用照片时寻求变化,力图在变化中酿造各种 新颖的形式意味,为设计增添更多的美感。拼贴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拼贴,当代波普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是指把照片、新闻剪报或 其它材料裱糊在绘有细节的画布上,是一种绘画上的技巧。但在这里把这个词的 涵义作较为广泛的延伸,指把不相关的画面、图像、图形等随意组合起来,以创 造出特殊效果的艺术手段。如图拍,这是美国的劳申伯于1 9 7 0 年创作的名作 ,把许多重大的、互不相干的新闻事件的照片翻拍、剪贴,并重叠的印在一 个画面上来表现他心中混杂无序的多样化世界,从而打破了艺术必须和谐统一的 规则,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近年来,在我国的封面设计中也借鉴这种后现代 艺术的“拼贴一手法来表现书籍丰富的内容,吸引读者的视线。如图4 7 ,( 2 0 世纪风云物回忆,把战场的硝烟、伟人的创举、人民的怒吼、正义的胜利等照 片都同时重叠在封面上,使读者对书中记载的历史风云在视觉的瞬间有了一个宏 观的感觉,“拼贴一手法现已成为我国书籍设计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设计形式。 图舶图4 7 ( 2 ) 封面设计中的书名设计 每一本书籍的封面都要有书名,以表明书籍的身份。读者看到一本书首先关 心的是书籍的名称,书名无疑成为读者视线首先。抽取一的重点。如图4 - 8 , 清史研究丛书封面上的书名,一个斗大的“清一字不仅塞满了大半个封面, 1 5 而且在“清 字型的中心设计了丛书名,既突出了主题又点明了丛书的含义,让 读者过目不忘。 书名也是给读者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书名字。形”的变化所酿造出的形式 意味会给读者以微妙的象征提示和复杂的心理暗示。如:奔放的行草给人以豪放 雄厚的气魄;清秀挺拔的宋体给人温婉清丽的美感;端庄严谨的黑体给人以庄严 的正气。如图,中国书法艺术封面上的书名字巧妙的调动了中国书法艺术 的魅力。封面上的“中 字是一个奔放的行草,豪壮雄浑的气魄与清秀挺拔的结 构结合在一起,同时包含着的中国书法温婉清丽的美感使整个封面充满了东方神 韵。富于形式意味的书名可以吸引读者视线,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书籍本 身增添妙不可言的情趣。 图4 _ 8图们 4 2 2 书脊设计的感官体验与审美心理 书脊是封面与封底的连接点,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书籍立于书架上时, 书脊又作为整体形象的代表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书脊是书籍的第二张脸。 书脊的功能之一是要便于读者初步了解书籍的内容并且便于读者检索和查 找,因此书脊的设计要明确、醒目,主要包括书名、丛书名、著作者姓名、出版 社名以及书籍的卷次、期号、年号等。除此之外,书脊要像封面一样具有艺术魅 力,要体现书籍的内容个性并与封面设计相统一。如图4 - 1 0 ,走过硝烟的书 脊形象与封面的形象内容一致与呼应,书脊上重复的红军领袖形象使读者通过书 脊就可以感受到封面的形象,延续了视觉的连续性,使书籍整体形象和谐统一、 浑然一体。 丛书、套书的书脊设计除了注意书脊设计的一般规则之外,也应注意书脊设 1 6 计的连续性,利用丛书、套书规定的排列顺序制作出许多视觉趣味。如图4 - 1 1 , 张守义先生设计的巴金选集就是一例。巴金选集共1 0 册,把书籍按顺序 排列,1 0 册书的书脊展示在眼前是一幅根深叶茂的大树的画面,不但烘托了书 籍的意蕴,而且增添了该书装帧的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图4 - 1 0 零 珏1 “ 。w 1 1 圈 pj 蚤l fi 巴 ! :” 圈 ,套。备 石卜。 、 每: 麓 : ? 集。 趋毪瞎 逸妻 , l t 势 崔 1 l毫 蜒 t 蔓 + l 譬 警 警 :。 置 _ ! 瓣 t置 t 鱼 轧 7 6s43 2 : 7 : 0 四 i: 暑 ; : : 图4 - 1 1 4 3 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与读者阅读心理 阅读心理是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心理现象,是在读者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挖掘 阅读者的情感感受,读出作品的美来。书籍设计师对书籍进行设计一方面为读者 提供一个文字的载体,方便人们阅读,另一方面以物化的情感形式使读者在阅读 中得到美的享受。 4 3 1 版式设计的感官体验与阅读心理 读者进入书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