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的音乐特征分 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 遵守囤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试行)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 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导 跟垂日 日 飙唧年4 月2 7 日 期:力哆年朔彤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 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虢雅日期:驯7 年戽月吁日 签菊日飙加夕年铲月扣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 最后四首歌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声乐作品,它既是作 曲家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晚期的杰作之一,它使乐队和人声达 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为研究 对象,分别对该声乐套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唱艺术及教学价值进行研究 与论述。论文重点阐述了该套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唱处理,并对套曲的演唱重点和 难点作了分析和说明,为今后从事这部作品的教学和演唱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创作特征;演唱处理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f o u rl a s ts o n g s ”i st h el a s tv o c a lm u s i c a lw o r kw r i t t e nb yr i c h a r ds t r a u s s ,t h e g e r m a nr o m a n t i cc o m p o s e r i ti sn o to n l y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o ft h e c o m p o s e ri nh i sl a t ep e r i o d , b u ta l s oo n eo f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w o r k si nt h el a t e r o m a n t i cp e r i o d t o g e t h e rt h eo r c h e s t r aa n dt h es i n g e r sv o i c ea l ei np e r f e c th a r m o n y a n di t sv a l u er a n k sh i g hi nt h em u s i c a la r tw o r l d m ya r t i c l ew i l lf o c u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 o fi b i ss o n gc y c l e , t h e “f o u rl a s ts o n g s 1w i l la n a l y z ei t s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m u s i c a l s t y l e , t h ea r to fs i n g i n ga n dt h ev a l u ei nt e a c h i n g e x p l o r i n gt h es i n g i n gs t y l e p e r f o r m e db yd i f f e r e n ts i n g e r s , i l lg i v em yc o n c l u s i o nw h i c hi st h eo n e t h a tc h a n g e s t h el e a s ta n dk e e p st h eb a s i cm u s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s t y l eo fr i c h a r ds t r a u s st h e b e s t m y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m a i n l yt h ec o m p o s i n gs t y l ea n dt h ev o c a ls t y l ea n ds k i l l s f o u n di nt h i sp i e c e ,a l s ot h ek e yp o i n t sa n dd i f f i c u l t i e so ft h i ss o n gc y c l e io f f e rm y s u g g e s t i o n si nt e a c h i n ga n ds i n g i n gt h i sp i e c e k e y w o r d s :r i c h a r ds t r a u s sf o u rl a s ts o n g s c o m p o s i n gs t y l e v o c a ls t y l ea n d s k i l l s 。 2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引言 最后四首歌( v i e r l e t z t e l i e d e r ) 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r i c h a r d s t a u s s 1 8 6 4 - 1 9 4 9 ) 的“天鹅之作”。它既是作曲家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 浪漫主义晚期的杰作之一。这部声乐套曲凝聚了作曲家毕生音乐创作的精髓, 是他一生辛勤创作的总结,具有非常深邃的思想意境,体现了对生命的轮回, 以及对死亡的意义的思考。 最后四首歌是作曲家创作理念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在西方音乐史特 别是德国浪漫主义乐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的 集大成者,理查施施特劳斯在继承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同时,也为 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研究这部声乐交响 套曲,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理解,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和近现代的作曲 家的声乐作品,有助于我们怎样去演唱这类作品。为女高音独唱和管弦乐队而 作的最后四首歌达到了乐队和人声的完美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 赏价值。理查施特劳斯用其细腻的创作手法,赋予管弦乐队以丰富的和声织体, 乐队的作用被升华,这与理查施特劳斯以往所创作的艺术歌曲的风格有一定 的不同。理查施特劳斯的一生都在探索新的创作表现形式。作为一位横跨两 个世纪的伟大作曲家,他漫长的创作道路,就象一部音乐史的百科全书。通过 对理查施特劳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 曲家们的风格和特点,以及他们对以勋伯格( a r n o l ds c h o e n b e r g , 1 8 7 4 - 1 9 5 1 ) 为代表的新音乐家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最后四首歌这部作品, 对研究理查施特劳斯及其他对这一时代的作曲家们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最后四首歌的演唱难度是巨大的,许多著名歌唱家都演绎了这套作品, 其中包括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女高音歌唱家柯尔丝滕弗拉格斯塔德( k i r s t e n f l a g s t a d ,1 8 8 5 1 9 6 2 ) ,塞娜朱林柯( s a n ej u r i n a c , 1 9 2 1 ) ,莉萨德拉卡萨( l i s a d e l l ac a s a , 1 9 1 9 )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e l i s a b e t hs c h w a r z k o p f ,1 9 1 5 ) , 冈都拉贾诺维奇( g u n d u l aj a n o w i c h ,1 9 3 7 ) ,利昂蒂妮普赖斯( l e o n t y n e p r i c e ,1 9 2 7 ) ,露西娅波普( l u c i ap o p p ,1 9 3 9 - ) 等。由于钢琴谱和乐队总谱 3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中没有可供选择的分句处理和呼吸记号( 这些标记本应由理查施特劳斯提供) 因此,这部作品的演唱者和演奏者不得不求助于这些歌曲的录音,使他们的表 演尽量吻合理查施特劳斯的写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不同歌唱家不同演唱版本 的研究,来决定哪一种版本产生的改变最少,并最好地保存了施特劳斯最初设 置的音乐性格和风格,从而对演唱这部难度很大、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提供一 个可资借鉴的文献。本文还就该声乐套曲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也提出了一些 建议,为今后从事这部作品的教学和演唱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4 武汉音乐学院l 受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第一章理查施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 1 8 6 4 年6 月1 1 日,一个被誉为李斯特( f r a n zl i s z t ,1 8 1 1 1 8 8 6 ) 的交响诗、 瓦格纳( r i c h a r dw a g n e f ,1 8 1 3 1 8 8 3 ) 的歌剧传人理查施特劳斯在德国巴 伐利亚诞生了。这位横跨两个世纪的作曲家,不仅在生前得到无数尊贵的殊荣 和褒奖,而且去世后仍被德国乃至全世界音乐同行所敬仰、尊重。 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体裁之丰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音乐 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创作时间长达7 7 年之久。作为一个指挥家,历经了长 达6 4 年的指挥生涯,曾指挥过数十个交响乐团。从1 8 9 8 年到1 9 1 8 年,他在 柏林林登歌剧院的指挥工作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望:作为一位好丈夫,他与 妻子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以最后四首歌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怜。 施特劳斯的一生很辉煌,但却很简单。他将交响诗和歌剧的发展推向鼎盛, 对整个音乐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节理查旄特劳斯的生平 一、父亲永恒的丰碑 理查旌特劳斯出生在音乐之家,他的父亲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 f r a n z j o s e p hs t r a u s s ,1 8 2 2 - ) 曾是慕尼黑宫廷歌剧院首席圆号手和慕尼黑王室音乐学 院教授。作为一个首席圆号手,他的技术和音乐是无可挑剔的。他可以轻巧而 又细腻地演奏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 r i s t a nu n d l s o l d e ) 、女 武神( d i ew a l k r i i r e ) 、名歌手( d e rm e i s t e r s i n g e r ) 等作品中困难的圆号部 分,这一点,就连瓦格纳和汉斯冯。彪罗1 ( h a n sv o nb u l o w 1 8 3 0 1 8 9 4 ) 都惊叹 不已。 出身艺术世家对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生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 古典主义音乐的挚爱和接受新事物不保守的艺术观。施特劳斯在后来的回忆中 说到:“在我父亲严格的看管下,到了1 6 岁,我只能接触古典音乐,不过我至 今依然能够真诚地热爱和欣赏古典音乐大师,就要归功于他的教育。以 5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父亲良好的音乐感觉与深厚的音乐素质给小施特劳斯遗传了很好的音乐 天赋,使得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4 岁半的时候,他随父亲 的朋友奥古斯特托姆伯( a u g u s tt o m b o ) 学习钢琴,随他的表哥本诺瓦尔特 ( b c n n ow a r e 0 学习小提琴。他几乎从不按部就班地练习钢琴,他更愿意接触新 东西,这使他见识了更多更广的音乐作品。 在父亲的安排下,理查施特劳斯1 1 岁开始接受专业的作曲学习。理查在 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创作,在6 岁的时候创作了裁缝波尔卡 ( s c h n e i d e r p o l k a ,为钢琴而作) 、沉思( e i n k e h r ,为人声而作,钢琴伴奏) 、舞 蹈小曲( t a n z s t u c h e ,为钢琴而作)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收入到他的作品集中, 但是作为作曲家,这些作品体现出的古典风格,已经显示他创作的天分。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中都偏爱圆号,并赋予圆号主 导性作用。例如交响诗英雄生涯( e i n h e l d e n l e b e n ,o p 4 0 ,1 8 9 8 ) 中多处的圆 号演奏,使这部作品充分表现出英雄主义的气息。在最后四首歌的每一首 歌曲中,都有圆号精彩的独奏。 二、汉斯冯彪罗早期的指航人 1 8 8 2 年理查施特劳斯来到维也纳,而且还结识了很多名流雅士。其中有 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汉斯冯彪罗。 身为迈宁根宫廷乐团的指挥,彪罗非常赏识理查施特劳斯的才华,于是 请他前来临时性的指挥这个优秀的乐团。 在施特劳斯1 9 0 9 年完成的回忆汉斯冯彪罗一文中说到:“1 8 8 5 年1 0 月1 日,我在新的岗位上开始了我的学习。难道还有什么会比这样的学习更有 意思,更能让人产生兴趣,更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真是无法想象。每天早上9 点到1 2 点,都进行重要的排练,这只能由彪罗指挥。从此以后,经彪罗当时 排练形成的作品形象,将会永远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他挖掘贝多芬和瓦格 纳作品中诗意内涵的方式,绝对令人信服。这里,没有丝毫的任意和专断,一 切都必须如此,一切都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彪罗的气质始终为艺术家 的最严格的纪律和忠实于艺术作品的精神及内涵所制约( 两者的同一性比人们 通常想象得要多) 。在这样严肃认真的排练中,正是他那迷人的气质,把作品 带进了一种纯洁无暇的境地,对我而言,这一切至今均有这样的意义:它是阐 6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释管弦乐作品的完美顶峰作为教育家,他应该这样一丝不苟刻板认真,他 的格言首先学会精确无误地阅读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总谱,那就已经学会了 对它的阐释,至今仍然装饰着该学院的大门,他痛恨任何艺术上的随意 性,3 汉斯冯彪罗不仅教会他对待艺术的态度,还向他介绍瓦格纳、介绍勃拉 姆斯,以至于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越来越成为施特劳斯艺术知觉中的一部分, 大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三、里特一最后一位良师 在迈宁根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又一个良师亚历山大里特 ( a l e x a n d e rr i t t e r ) 。施特劳斯把他向瓦格纳的“转化”归功于这位良师。里特和 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有交往,并且一直拥护这两位作曲家的思想。 里特是施特劳斯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良师,与前两位良师他的父 亲弗朗茨以及彪罗相比,这位良师不仅影响到他当时以及以后的创作,而且对 他的影响在今后数年中一直在增强,特别在施特劳斯离开迈宁根以后。在迈宁 根与里特度过的这个冬季,成为施特劳斯伺着瓦格纳和李斯特的音乐和美学的 “转折点”或“转化点”。4 谈到里特对自己的影响,他说:由于我以前所受的教育, 使得我对瓦格纳,特别是李斯特的作品总是有一些偏见,而且我对瓦格纳的著 作几乎是一无所知。是里特耐心地给我讲解,让我了解到他们,了解到叔本华; 是他让我熟悉了他们,而且又向我指出,从“音乐表现者”贝多芬( 作为表情 的音乐) 是弗里德里希冯豪泽格尔5 ( f r i e d r i c hy o nh a u s e g g e r ) 用来反对汉 斯利克( h a n s l i c k ) 的论音乐的美的著作) 到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的进 程证明了贝多芬已经把奏鸣曲式发展到极至在贝多芬之后的音乐家 特别是勃拉姆斯的音乐中,奏鸣曲式结构仅仅成了一个空壳。6 此外,里特对成熟的施特劳斯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他给施特劳斯介绍 瓦格纳和豪泽格尔的著作,使施特劳斯能深入了解更多的新思想,最终形成了 他的个人风格。也可以说,里特给予已经熟知瓦格纳音乐的施特劳斯一种美学 的视角以及一种获取灵感的方式。里特对施特劳斯的发展所起的最重要作用还 在于他把李斯特的音乐特别是交响诗介绍给了他。在里特的帮助下,施特 劳斯通过研究李斯特的交响诗,发现李斯特交响诗的基本原则是“新的思想必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荐:理查- 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须寻求新的曲式”,7 李斯特的这一基本原则也成为了施特劳斯自己创作交响诗 的主导思想。 四、波琳一事业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理查施特劳斯的妻子波琳德安娜( p a u l i n ed ea l m a ) 是一位优秀的歌唱 家。他们1 8 8 7 年8 月在施塔恩贝格湖( l a k es t a m b e r gm u s i k s c h u l e ) 度假时初 次见面,波琳逐渐成为施特劳斯事业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认识波琳之后,大大激发了施特劳斯创作的欲望。他不仅很快创作了具有 脱离瓦格纳思想影响苗头的唐璜( d o nj u a n ,o p 2 0 ,1 8 8 9 ) ,而且继续了1 9 世纪施特劳斯的另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一艺术歌曲的创作。尽管在迈宁根的 时候施特劳斯已经创作出了他著名的歌曲集歌曲八首( o p 1 0 1 8 8 3 ) ,而且 这部歌曲集里的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水平,例如:奉献 ( z u e r g n u n g ,o p 1 0 ,n o 1 ) 和万灵节( a l l e r s e e l e n ,叩1 0 , n o 8 ) 一直是施特劳 斯保留曲目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此后歌曲创作的意思就非同寻常了,从那时起, 他几乎每年都创作一部歌曲集作品( 如叩1 5 、叩1 7 、印1 9 、叩2 1 、o p 2 2 ) , 直到1 9 0 6 年波琳退出歌唱,施特劳斯也就暂停了歌曲创作。 波琳曾数次担任施特劳斯作品中的独唱角色,其中有不少歌曲是施特劳斯 专门根据她的嗓音量体裁衣、专门创作的。而她也以艺术歌曲演唱家( l i e d e r s i n g e r ) 以及舞台角色赢得极高的赞誉,施特劳斯之所以对女高音的音质如此 了解,并写出最利于女高音表现的曲调,波琳功不可没。 到了晚年,他在放逐的生涯中重新和妻子波琳团聚,看到德国诗人艾兴多 夫8 ( j o s e p hv o ne i c h e n d o r f f ) 的诗作在晚霞中中的几句话,使他大为感动: 我们曾经手挽手经受痛苦和欢乐现在让我们休息在寂静的村落;天色渐 渐变暗环绕山谷斜坡两只云雀向上飞去飞入梦幻般天河;来吧! 让它们快飞 跑睡眠时间即来到我们不要迷路在这孤独的偏僻处;噢! 广漠沉寂的宁静 深深的浸沉在晚霞中,我们的旅途是多么困栅难道死亡来临? 9 回想起与妻子经历的风风雨雨,别后重逢的时间就尤为珍惜。想起在晚 霞中所描述的情景,最后自问道:“难道死亡来临? ”这不正是自己一生的归 宿。于是创作出最后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后来又根据赫尔曼赫斯( h e r m a n n h e s s e ,1 8 7 7 1 9 6 2 ) 一本诗集中关于描述生命中不同时刻的三首诗歌春天 8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新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 f r i i h l i n g ) 、九月( s e p t e m b e r ) 、入睡( b e i ms c h l a f e n g e h e n ) , 配合在晚霞中( i r aa b e n d r o t ) 构成了这部绝笔之作最后四首歌。 第二节理查施特劳斯的哲学思想 1 8 8 2 年,1 8 岁的施特劳斯成了慕尼黑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学习了莎士 比亚、艺术史、哲学和美学等,这些直接地影响了他今后十年的艺术成长。从 十几岁开始,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知论者。他说:“我永远不会皈依,而且会 坚持对我对经典艺术的一贯信仰,直到生命的尽头! ”1 0 他一直都很反感基督, 救世、赎罪在他的作品中一直都不被提倡。 早在1 8 8 8 年,他创作的交响诗唐璜( d o nj u a n ,o p 2 0 ,1 8 8 9 ) ,就被卡 尔达尔豪斯( c a r ld a h l h a u s ) 称作“音乐现代主义的发端”,他说,想在这部交 响诗中找到道德的、神圣的东西将是白费力气。1 1 在作品中,他刻意避免了那 种救赎的、精神的东西,而是进步的、反对平庸的精神,这其问己_ 经反映出作 为一名不可知论者所持有的人生观了。在形式上,这部作品还一改施特劳斯早 期创作中在曲式结构探索中的困惑,他采用了一种大胆而又新颖的结构方式, 就是标题音乐的材料和结构一致,施特劳斯在为主题寻找合适形式的过程中, 他已经有自己深刻的思想了。 在大学期间,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也产生了兴趣,这一直影响了他很多 年,直到1 9 0 1 年在歌剧火荒( f r u r t n o t , o p 5 0 ) 中,他才放弃了叔本华的悲 观主义。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表象,两者均是无意义的。 因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否定生命和生活的悲观主义,号召人们彻底否定生 命意志,以求解脱痛苦,遁入虚无。对于音乐,叔本华认为它是高于其它艺术 形式的非具象的“自在之物”。如果说绘画和文学是表现了现象的东西,那么音 乐却是如此有力而又无形地表现了本体,表现了意志本身。1 2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施特劳斯创作了一些影响很大,并且具有悲剧色彩 的作品。1 8 8 6 年他根据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 m a c b e t h ,o p 2 3 ) 创作了一部同名交响诗,这部作品标志着,作曲家开始走向了与李斯特不同风 格的交响诗的创作道路。1 8 8 9 年他创作的死与净化( t o du n d 9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v e r k l i i r u n g ,o p 2 4 ) 成为施特劳斯最具有形而上学特点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 中,“净化”比“死“更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多种音乐可能性。对于这部作品,施 特劳斯终生都被它所吸引,通过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从玫瑰骑士 ( d e rr o s e n k a v a l i e r ,o p 5 9 ) 到绝笔之作最后四首歌。这样的思想是施特劳 斯音乐中特有的一种象征,理想的主题通过各种变化形式表现出来。 在1 9 世纪9 0 年代,他怀着新的热情又研读了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作为意 志和表象的世界( 1 8 5 1 年著) ,他对艺术的看法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施 特劳斯在书上作了如下的注释:“艺术只能克制意志,但永远不可能把意志完 全弃绝”。”在陷入这种思想的斗争中,他仔细研读了尼采的著作。他逐渐放弃 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而转向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对人生的看法虽然也是悲观的,但他的悲观主义是以痛苦克服痛苦并 在其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愉悦,他把意志视为人的本质。在尼采的悲剧观中, 尼采对人生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他的根是深深地扎根在此世界的。这与施特 劳斯从小就是不可知论者的人生观又不谋而合。对于尼采思想的信仰,施特劳 斯在他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o l s os p r a c hz a r a t h u s t r a ,o p 3 0 , 1 8 9 6 ) 一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第二章最后四首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征分析 第一节 最后四首歌的创作背景 在最后四首歌创作之前,理查施特劳斯已经多年没有创作声乐作品 了,二战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给他的身心造成沉重的创伤。 战争结束以后,欧洲文艺失去了原来的生机盎然,四处满目疮痍,百废待 兴。施特劳斯年岁已高,身体欠安,只创作了少量小型的作品。这位本能地接 受了悲观主义的作曲家发现自己越来越难积极地面对人生了。他不再花时间创 作,。而是把时间都用在和当局的文化官员通信、为欧洲文化的复兴,书写艺术 见证。他的儿子劝他停止写信,继续创作,并建议他再创作一些歌曲。理查 施特劳斯想起两年前在奥奇( o u c h y ) 的时候,曾为艾兴多夫的诗篇在晚霞 中写过第一篇草稿,现在,他儿子的建议又激起了他在1 9 4 6 年抒情创作时 的冲动,于是理查施特劳斯在1 9 4 8 年又开始投身于这些歌曲的创作中。 1 9 4 8 年5 月,这首由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在晚霞中写成了。最后 四首歌的标题是施特劳斯的英国出版商加上的,同时,这位出版商还给这些 歌曲定下了通常的演出顺亭一春天、九月、入睡、在晚霞中。 虽然现在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排序是否是当时施特劳斯的意愿,但是我们可 以从出版商的排序中发现,他把表现季节转变的两首分成了一组春天 描写了春季里的蓝天绿树,花草芬芳,小鸟歌唱;九月描写了夏到秋的转 变。第二组表现的是对睡眠的渴望,入睡中唱道“现在我的全部意识都需要 睡下,需要歇息”,在晚霞中呈现了夜晚将至的寂静景象,它把我们带到了 旅途的尽头:“我们的旅途是多么困顿,难道死亡来临? ”这种安排与腌特劳斯 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界生老病死的思考是不谋而合的。 1 1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第二节最后四首歌之一春天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春天的歌词介绍 诗人先描写印象中春天的美好事物和对春天到来的欢迎,然后再对春天的 到来进行赞美,最后抒发春天到来后自己激动的心情,使三段在内容和思想上 一步步深化,一步步升华,最后道出“由于你的到来,多么幸福欢乐”的主旨。 歌词如下: 在幽暗的地穴里我长久地梦见你那些绿树和蓝色的天空你的芳香和小鸟 的歌唱: 现在你敞开躺着在华丽饰物中光芒挥洒闪烁蜘美妙奇迹在我眼前; 你再次理解我你温柔地吸引我我战栗我感到全身颤抖多幸福欢乐由于 你的到来多幸福欢乐“。 二、春天的音乐特征分析 1 、多变的调性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三个段落,前有前奏、后有尾奏。全曲在调性上均表现 出较强的不稳定性。乐曲刚开始的引子采用了c 小调与6 a 小调两个远关系调进 行交替,在节奏上是一小节一个和弦,在和声上使用的都是主和弦,在和弦结 构上使用的都是和弦的原位。作曲家采用这种关系较远两个调的原位主和弦进 行交替,说明作曲家想在一开始就造成调性的模糊。通过远关系调的交替,形 成一种绚丽灿烂般的色彩,来表现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蓝天绿树、鸟语 花香。 第一段开始是c 小调与b a 小调的原位主和弦交替,然后通过采用半音方式 的一系列转调,最后在b e 大调上完全终止。在几小节的间奏里,从b e 大调转 到了c 大调,间奏结束在c 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为第二段从c 大调的主和弦 上进入作准备。 第二段调性变化更为频繁,最后结束在弋调属七和弦的转位上。不仅调性 上体现不稳定性,在和声上、终止上也用不稳定的和弦终止。 第三段开始从a 大调开始,调性逐步稳定,到了第5 9 小节,稳定地停留 在a 自然大调上。所以,最后四首歌的第一首春天的调性虽然多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变,但是最终结束在a 大调上,而且在a 大调上构成一个长为5 小节的尾声, 不仅深化了全曲的情绪,也使得乐曲一开始模糊的调性逐渐明朗,加之紧接着 进行的加固,从而确定这首乐曲的调性是a 大调。 2 、固定伴奏音型 从歌词上来看,这首作品三个段落在内容上层层深入,在调性布局上是由 模糊到清晰、由多变到稳定,但全曲的伴奏音型却很统一,几乎保持不变。在 全曲7 2 个小节中,有6 2 小节使用了相同的伴奏音型。从而使这种伴奏音型成 : 为全曲的固定伴奏音型。见例1 。 例1 这个以“冲击式”上行为主的固定伴奏音型横跨了两个多八度,具有较强 的推动力,使音乐既有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又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在这 个固定伴奏音型上,人声可以自由、纵情地歌唱。 虽然全曲的伴奏音型以这个上行的音型为主,但也并非始终如一,一成不 变。在这个固定伴奏音型的基础上稍作变动,构成了全曲的伴奏。下面是以这 个固定伴奏音型为基础所作的变动。见例2 。 例2 3 、节拍和节奏 一般来说,为了表达更为抒情情绪的旋律,在节拍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复合 节拍。所以这首描写春天到来时畅然心情的旋律,也选用了6 8 拍、9 ,8 拍两 种复合节拍。伴奏的音型,具有明显三拍子的特征,但是很多处的旋律,虽然 是6 8 拍,但是却是3 4 拍的效果,这就形成了旋律与伴奏在节拍效果上不同 步的情况,例如:前5 小节的旋律声部本是6 8 拍,但此时可以看作3 4 拍( 见 例3 ) ,第2 5 2 9 小节的旋律声部本是6 8 拍。存此同样具有3 4 柏效果( 见例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4 )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例3 例4 i j 。拜n 一jj i m 以用 萄叫了、,| l 停副l i :善i 一一i 孽l e 一i 。蒜。- i 拿l | 。j j 。l ; l ll 三一。+ s :lj e睾i u n 岫b 矗d u 盯,c h b s e n协c i 嘲e n d 盈查 你 敷开 赫着 在华冒 锥 。砟r e # 。一j 一# 。_ n 月。j = 二= f i = 除 ,开张f 、1 群霭k f l f 亏裹、- i 这种旋律与伴奏在节拍上的不同步,造成自然重音的转移,改变了节拍本 身的律动,形成听觉上的错位,使得音乐在表现上更加的丰富。 。 1 4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4 、主导动机 这首乐曲在形成过程中采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使用主导动机结构全曲, 原是从他早年最崇拜的瓦格纳身上学到的,但这里主导动机的用法和他的崇拜 者瓦格纳的使用略有不同。在这里,开始呈示的主导动机规模很小,随着音乐 的发展主导动机不断展开,规模也逐步扩大。 主导动机的初次呈示是在第1 2 1 3 小节,这是一个下行的动机,紧接着, 在第1 3 1 4 小节乐队部分,下行的音程保持,下行的幅度扩大,由动机下行的 二度扩大至四度,到了第2 5 小节,下行幅度进一步扩大,再由下行四度扩大 至六度。见例5 a 。 例5 a u 一 fh 二慷# 。乍f i 己# 仁。一 i o 再往后,下行幅度也不断扩大,下行的音程逐渐半音化。见例5 b 。 例5 b 四人声 团慷 这个下行的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直到人声结束,仍然还在继续。见例5 c 。 例5 c 回人声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刚才已经分析过,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描写的是对春天的渴望和春天到 来时的兴奋,从情绪上来说,应该是抒情的、愉悦的甚至兴奋的。对于这种情 绪的表达,作曲家选用了一个在共性写作时期用来表现失望、悲伤的下行动机, 并使之成为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这是不是与表达内容会有些不符合呢? 其实 不然,春天这首诗表达的是作曲家对春天到来欢乐至极、甚至是兴奋至极 的感受,但是快乐至极不等于快乐,兴奋至极也不等于兴奋,此时已经有点乐 极生悲了。在诗中,开始是对春天的思、盼;接着是对春天的叹、赞;最后是 对春天的迷、恋。这种沉浸于幸福之中的迷恋可以说已经是喜极而泣了。 哲学家尼采认为“痛苦比快乐更容易产生诗歌”,也就是说“好诗主要是不 愉快的、烦恼和愁苦的表现和发泄”。春天无疑是一首好诗,它不仅有爱、 有快乐、有幸福,也还有乐极生悲。只是一般的读者没有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含 义,而施特劳斯却发现了,并用一种更为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5 、旋律和乐队伴奏的关系 这首歌曲的乐队部分不仅起着背景铺垫的作用,它与人声紧密相结合,成 为表现主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它结合和声成为一种伴奏音型,人 声在这个伴奏之上可以驰骋歌唱;有时它以同度和八度方式加强人声旋律,例 如第9 1 3 小节就是在伴奏的基础上,人声与乐队以同度的方式齐奏。有时它 在两个段落之间,起着转调的作用,例如第一段结束在b e 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 2 1 小节处) ,7 小节的乐队将调性转到c 大调上,停留在c 大调的属七和弦上, 为第二段c 大调主和弦的进入做准备。有时候乐队与人声形成复调,采用复调 方式来表达主题。 伴奏的多样化,使乐队部分既作为一般的伴奏,又作为表达主题必不可少 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了伴奏的艺术性,提高了伴奏的作用,使人声与乐队伴奏 最终达到琴瑟和鸣。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 第三节最后四首歌之二 九月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九月的歌词介绍 九月虽然是描写秋天之作,但是作品没有写初秋的夜色动感撩人;没 有写中秋的月光皎洁明亮;也没有写晚秋枝头残留的枯枝败叶,只是写夏天奔 向末日,“闭上双眼”等动人心弦的悲惨景象,给人一种“万事终结”之感,以暗 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歌词如下: 花园在悲伤凉飕飕的雨水滴落到花上; 可夏天在战栗悄悄地奔向自己的末日; 一片片金色树叶从高高低低的槐树落下; 夏天微笑又惊奇沉入那垂死的花园之梦里; 惟有玫瑰花仍然留恋不去渴望安息; 慢慢地,它合上了它那疲惫的大眼睛。1 6 二、九月的音乐特征分析 1 、调性及结构 与上一首作品相比,这首作品的转调已不显得那样频繁,调性也己相对稳 定。乐曲的开始在d 大调上,最后也结束在d 大调上,从而可以判断这首乐 曲是d 大调毫无疑问。 在结构上,除了前奏和尾奏,全曲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三段,分别是:前奏 ( 第1 - 5 小节) 、第一段( 6 1 3 小节) 、第二段( 1 4 - 3 6 小节) 、第三段( 3 7 - 5 7 小节) 、尾奏( 第5 8 6 5 小节) 。 前奏虽然只有短短的5 小节,但却直接和间接地呈示了全曲的主要动机。 见例6 。 例6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o - 。= = 乏基。“。 。;i 上厂j 。一。 一奔叁,二习屏f : ;i i l,甭不讼= 酮甭亏= :淞二j l 乎。# 王ij 一 阜6 辱lj 。 刊j 蜀ij 一早喃目lj 。j _ 产 矗。o 隧;盖謦o 审- 掌 。j 一喃嘲、。,( 一l ,。 渔翻,l 御垣刷, 一。蓑警麦。l 蔗三擘一莺 这5 小节同时也是第一段的主要材料,第一段是在这5 小节乐队声部之上, 加入优美的旋律构成。其中动机a 是个前长后短的逆分型节奏,后面的十六分 音符类似辅助音性质;动机b 是较为个性的伴奏音型,先是四个十六分音符的 上行,然后是八分附点音符,最后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这种音型非 常特殊,开始是等分型与逆分型节奏的结合,后面三十二音符的三连音非常富 有动力,使得音乐一直在不停向前迈进。 除了这两个动机以外,这5 小节的前奏中还包含了全曲的主导动机( 见例 7 a ) ,这个主导动机在第一首乐曲春天中也出现过。 例7 a 第一段从d 大调上开始,结束在d ,j 、调上,调性相对很稳定,为这首乐曲 的抒情性提供了基础。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第二段从g 大调上开始,在结构上由三个带有再现的句子组成。第一句出 现了派生的新主题( 见例7 b ) ,这个新主题是动机a 的加花,派生的主题比原 主题显得更加抒情,经过几次模进、发展,又派生出三和弦分解的材料,并加 入了 例7 b 回团动机 全曲的主导动机,结束在b b 大调上。中旬从6 g 大调开始,使用第一句派生出 来的三和弦分解的材料进行展开,并使用等音、半音等方式转调,最后结束在 g 小调的属七和弦上。这一句是第二段的中旬,也是全曲中调性最不稳定的一 句,是全曲中动力性最强的一句。第三句带有再现性质,动机a 派生的主题再 一次出现( 第2 8 小节) ,同时也再现了第一段的部分主题( 第3 4 小节) 。第三 段既出现了新的主题,又含有再现因素,因为从第3 6 小节开始出现了引子的 材料,在第5 1 小节又出现了第二段材料的变体( 见例7 c ) ,是前两段的综合再 现,最后终止在d 大调上。 例7 c 回团 2 、主导动机 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和前一首乐曲春天的主导动机相同,都是级 进下行的动机( 见例8 a ) 。主导动机在这首乐曲的初次呈示是在前奏中第4 5 小节,在后面的进行中变化不大,基本上都保持了六度的音域( 见例8 b ) ,然后 下行的音域扩大( 见例8 c ) ,音程也随之扩大( 见例s d ) 。音域由原来的六度扩大 至八度,音程也由原来一直级进改为级进与跳进的结合。 例8 a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例8 b 例8 c 例8 d 团 1 。h 母k 一 1 1i lk l b l l 。蠢是 i 曲l 霉9 od i 一一| i i - oe f p f l i j 。7 l - 一l e 3 、圆号的独奏 在第三段结束时,圆号奏出了一段抒情的尾奏,这个主题是第二段主题的 变化( 见例9 ) 。在行板的速度中,圆号吹出的这段主题,显得十分宁静、安详。 这时,力度越来越弱、速度越来越慢、节奏越来越宽广,给人一种渴望安息, 闭上眼睛沉睡的欲望。在这里,同时也为下一首乐曲入睡埋下了伏笔。 例9 囫 4 、旋律和伴奏的关系 这首作品中,伴奏作为固定伴奏音型,在第一段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第 二段、第三段中,几乎没有固定伴奏音型。即使在第一段中有几小节的固定伴 奏音型,但所占规模不足第一段的一半,从第9 小节开始,出现了全曲的主导 2 0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转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动机,它与旋律、伴奏一起构成作曲家需要的音响。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伴奏 声部的独立性较强。 在第二段的一开始,伴奏声部与人声就构成了平行六度,借此来表现主题。 接着在长音处用派生的新主题来填充,第二段派生的主题由于具有较强的个 性,所以在伴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伴奏的各个声部、在不同高度都穿插这 个主题。 从第二段过渡到第三段的时候,乐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段还 没有结束的时候,第一段的伴奏织体就已经闯入。也就是在第3 4 小节处,第 二段还没有结束,此时,第一段的伴奏织体就开始闯入,这加强了第二段与第 三段的联系,使调性不稳、动力性较强的第二段在情绪上很快地稳定下来。 在尾声中,圆号吹出的尾奏对全曲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仅延续了 前面的情绪,而且深化了主题,还为下一首作品做了铺垫。 第四节最后四首歌之三入睡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 入睡的歌词介绍 这首诗抒发了对白昼的厌倦,对黑暗的召唤以及对睡眠的渴望。诗人想放 弃尘世间的一切,希望能无忧无虑的、自由的生活。世上的烦恼已让他疲惫不 堪,他只想尽快入眠。 歌词如下: 白昼已使我疲倦我渴望像一个疲乏的孩子那样受到星夜亲切友爱的接待 双手放下一切活计大脑忘却所有的思绪现在我的全部意识都需要睡下需要 歇息。 我那无约束的灵魂将乘上自由的翅膀翱翔,在这荷叶的魔圈里千百倍深 深地去生活生活在这魔圈里。 这首作品是最后四首歌是施特劳斯1 9 4 8 年9 月2 0 日创作完成的,离 他去世不足一年。此时,这位8 4 岁的老人由于身体有些贵恙,加之自己的悲 观主义人生观,所以这首歌词特别能引起他的共鸣。在这首作品中,他选用了 行板的速度,4 8 拍的节拍,旋律柔和而优美,抒情中透露出一种神圣感,这 好象是上帝对他的召唤,让他慢慢安详入眠。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蓉: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 演唱与教学研究 二、 入睡的音乐特征 1 、调性及和声 这首作品是最后四首歌中调性感最强的一首,虽然中间有转调,但是 一般都使用传统的转调手法,象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半音转调等方式。不象前 面两首,有时会在转调前先出现一段调性模糊的片断,然后再转到所需的调上。 乐曲开始在b a 大调上,先是弦乐声部在低音区的八度齐奏,然后各个声 部不断模仿,形成多声部的复调。在第5 小节的最后一个八分音符的地方,人 声开始出现。这里采用的是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这个主导动机和前两首的主 导动机相同,都是下行级进的动机。作曲家使用下行的主导动机开始,借以表 达“白昼已使我疲倦”的消极情绪。在人声的一开始,就使用副下属和弦,向下 属方向进行离调,然后使向关系小调的离调,最后回到b a 大调上,在第1 2 小 节通过半音转调,转到e 大调上,第1 3 小节结束在e 大调的主和弦上。第1 6 小节通过低声部的线性进行,在第1 7 小节上到达d 大调的属音,转到了d 大 调。第2 0 小节根据同主音大小调的属七和弦相同转到了d 小调上,在第2 1 小 节又通过半音关系转调转到6 d 大调上,最后在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