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形式即边缘——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形式即边缘——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形式即边缘——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形式即边缘——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形式即边缘——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赫金的美学思想把着眼点放在审美创造的行为上,认为,审美创造作为形 式的创造,是审美主体即作者在主人公生活的外位,利用自己的超视为生活勾勒 边缘、妙画肖像的过程。他者一外位超视原则是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的基本原 则,这一原则来自于“形式即边缘”的观念,本文以“形式即边缘”这一观念为 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巴赫金的审美创造理论: 一、形式即边缘的哲学基础。巴赫金的行为哲学理论是形式即边缘的哲学基 础,他认为,真实具体的世界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事件性过程,每个人都从自身 的唯一的存在位置出发,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来构建以“我”为中心的事件性存在。 审美创造就是作者和主人公从各自的存在位置出发,通过负责任的行为进行的审 美交往事件。二、形式即边缘的美学内涵。巴赫金把审美创造的目的归结于为人 的生活塑造形象,这就需要作者从外位于生活的审美层面运用超视为主人公的生 活勾画边缘,审美创造的价值凝聚在这一边缘上,它既是作者自我实现的地方, 也是主人公的生活得以完成并获得审美拯救的地方。三、形式即边缘的应用与深 化。巴赫金认为,一切形象的塑造都是对特定对象的边缘的勾勒,在思想形象、 语言形象和怪诞形象的塑造中,艺术家分别通过对话、镶嵌和越界来让对象的边 缘得以显现,正是对边缘即形式的创造,生活对象才变成为有意思的形式。 形式即边缘这种朴素的美学观点在巴赫金的思想中进一步深化为一种生存 哲学,边缘是审美创造的场所,也是人生存成长的场所,巴赫金的理论呼吁人们 走出自我的中心,走向边缘,走向对话交往,并在不断超越自身界限的过程中实 现自我。 关键词:巴赫金,审美创造,形式,边缘 f o r mbo u t f i u e 一一0 恤b a k h t i n s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v e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yo f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o ni st h ec o r eo fb a k h t i n sa e s t h e t i ci d 龃i n h i so p i n i o n , 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o ni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f o r m a e s t h e t i cp c e i v e ra n dc r e a t o r s t a n do u t s i d e rc h a r a c t e r sl i f e - w o r da n dm a k e 嘴o fe x t r a - v i e wt od r a wt h eo u t l i n eo f t h ew h o l el i f e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t h ec o n c e p to f o t h e r , e x t e r i o r i t y , a n de x t r a - v i e wd r i v e f r o mt h et h o u g h to f “f o r mi so u t l i n e , w h i c hi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b a k h t i n sa e s t h e t i c c r e a t i v et h e o r y 1 1 把p a p e r sc e n t e ri so nt h et h o u g h to f f o r mi so u t l i n e a n dc a n b r e a ki n t ot h r e ef r a c t i o l 岱: f i r s t l y , b a k h t i n sb e h a v i o r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i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t h o u g h to f “f o r mi so u t l i n e b a k h t i n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r e a lw o r di st h eb e h a v i o rw o r d , e v e r yb o d y b e h a v i o r sr e s p o n s i b l yf o ro n e s e l ff r o mh i so n l yp o s i t i o n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 c r e a t o ra n dc h a r a c t e rm u s tb e h a v i o rr e s p o n s i b l yt of i n i s h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r e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1w a n te x p l a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i n t e n s i o no ft h et h o u g h to f f o r mi s o u t l i n e b a k h t i n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v ei st om a k ea n i m a g eo f t h el i f e i tn e e d sc l - e a t o rs t a n d so u t s i d e rc b 嬲c t e f sl i f e - w o r da n dm a k e sl l s e o fe x t r a - v i e wt od r a w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w h o l el i f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 t h ea e s t h e t i c w o r t hc o h e r ei nt h eo u t l i n e , i ti sn o to n l yt h ep l a c ew h e r ec r e a t o rr e a l i z e sh i m s e l fb u t a l s ot h ep l a c ew h e r ec h a r d c = t c r sl i f eb ef i n i s h e da n ds a v e d t h i r d l y , f o r mi so u t l i n e i sa p p l i e di nm a n yo t h e rf i e l d s ,l i k e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i n k i n gi m a g e ,l a n g u a g ei m a g e a n dt h ew e i r di m a g e 1 1 地c r e a t i o no fi m a g ei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o m l i n eo ft h e o b j e c t o r 1 1 圮t h o u g h to f “f o r mi so u t l i n e w a sd e e p e n e di n t oat h o u g h to f e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 e v e r y b o d yl i v eo nt h ee d g eo f o n e s e l f , b a k h t i n st h o u g h t st e l lu s ,w es h o u l dg oo u to f 0 1 1 1 o w ni n n e r , g ot ot h ec d g e ,g ot o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i t ho t h e r s , a n dr e a l i z e o u r s e l v e sb yt r a n s c e n d0 1 1 1 - o w nb o u n d a r yc o n t i n u a l l y k e y w o r d s :b a k h t i n , 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v e ,f o r m ,o u t l i n e n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氆:丝望:指导教师签名:重量童肇 纠年月? 日聊年f 月7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青丝凝 缈7 年月g 日 引言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 m m b a x t h h1 8 9 5 1 9 7 5 ) 是前苏联 伟大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论家,他的一生坎坷多难,然而学术成就卓著,学术 影响遍及世界。自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和文论界对巴赫金的研究 热情持续不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对他的个别理论的探讨, 而倾向于把他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然而巴赫金思想的丰富性似乎不允许 人们这样做,宏阔的理论视野使得他的理论如同“一只装满了线团的篮子”o , 让人理不出头绪。法国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 t z v e t a nt o d o r o v ) 曾感叹道: “他的思想如此多姿,人们有时甚至怀疑这一切是否皆出自同一个人的头脑。”回 从研究实践看来,在独白的巴赫金与复调的巴赫金之间、在对话的巴赫金和狂欢 的巴赫金之间的确存在着似乎不可理解的矛盾。但是,如果没有整体性的视野, 单单把目光聚焦于个别理论,而不把它们放到巴赫金思想整体中去研究,难免要 望文生义、生吞活剥了。近年来,有些论者开始努力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整体把握 巴赫金的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总的说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 巴赫金的核心理论如“对话主义”为轴线,总括其他理论;一种是把巴赫金的理 论追溯到前期的一系列概念上,如参与性范畴等。这些做法都是无可厚非的,抓 住主要理论以概括总体,或从发生学的角度,从萌芽概念出发理解整体,都有其 合理性。但也有其弱点:前一种做法企图用某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囊括巴赫金的 所有理论,一方面会损害其理论本身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会使这些核心概念过 分膨胀,而失去其自有的特色。后一种做法,忽略了巴赫金思想的历时发展问题, 固然,前期理论是他的理论整体的生发点,但种子和果实毕竟是不同的。我认为, 巴赫金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内容对象的统一,也不是概念、范畴的统一,而 是理论视角的统一。我们都知道,特定的视角给主体限定了一个观看世界的通孔, 限定了一个人敞亮人生的维度,同时也让观看主体保持自身的统一性。巴赫金坚 持边缘立场,运用边缘视角,在复杂多样的研究领域中保持自身的鲜明个性和完 。董小英;一只装满了线团的篮子一巴赫金研究的俄国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o l - 国文学动态 1 9 9 7 年 第4 期 o ( 法) 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 ,王东亮、王晨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年版,第7 8 页 整的统一性。 边缘就是边界、界限、轮廓。它首先与一个整体相关,它对整体具有一种赋 予外形的作用。一个具有完整边缘的东西才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没边没沿的东西 既不能被我们的感性所把握,也不能被我们的理性所认识。上帝无处不在,又没 边没沿,所以只能是人信仰的对象;道无处不在,又没边没沿,所以“道可道, 非常道。”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讲,边缘就是形式。巴赫金在他的早期美学中就提 出,艺术形象作为一个整体,其创造和完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作者从外位 ( 1 p 粗c r 阵h e h t l l 曲) 出发,利用超视( m 6 h r o xb 阳明聃) 为主人公的生活勾 勒边缘的过程。他者夕 位超视原则是巴赫金一切形式创造理论的核心,在随后 探讨思想形象的塑造、语言形象的塑造、甚至整个文化的创造时,他一直将它视 为不可更改的原则。他认为,形式的创造就是勾勒边缘,但是,边缘是不可能从 自身的内部或中心看到的,而只能被外部的他者所看到。因此,没有他者的外位 超视,就不可能感知和创造出任何整体形象。 本文以“形式即边缘”这一命题为中心,从这一命题的哲学基础、美学内涵、 它的应用和深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思想是“形式即边缘”理论的哲学基础。巴赫金的行为哲 学把存在视为由人的具体行为构建起来的事件性过程,这就把具体的人和人的具 体行为置于存在的中心,每个人都通过行为构建着独属于自己且不可重复的世 界。这在一方面张扬了人的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在伦理上规定了人的个体行 为。既然具体的世界是由我的行为建构起来的事件,那么我就要为我的行为和我 的世界负责,因为没有任何他人可以代替我来构建我的世界,我的积极能动性是 我的世界得以建构的唯一发源地,这就是巴赫金讲的“应分”,它指出每一个人 都应该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存在事件之中。同时,巴赫金指出,之所以具体的存 在是唯一而又不可重复的,因为每个人都在世界中占据一个独属于自己且不可重 复的存在位置,正是从这个存在位置出发,具体的存在事件才得以建构。在空间 上,我的存在位置为我提供了一个观照世界、体验世界并通过行为参与世界的独 特角度,任何他人都不可能同时共享这一角度。在时间上,我的每一次行为事件 在存在之流中都是不可重复的,昨日之我对今日之我来说,已如同他人一般,不 是我的积极能动性所能支配和改变的了,这同样是因为,昨日之我的那个存在位 2 置已经不复存在了。巴赫金的这种位置观念,使他把“我”和“他人”截然分开, 所谓“我”就是当下参与存在事件的“我”,是我的自我意识中的“我”,巴赫金 称之为“我眼中之我”;这个在独属于自己的存在位置上负责地参与存在事件、 通过行为构建世界的“我”,是唯一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他人作为“我眼中之他 人”只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我作为“他人眼中之我”同样也只是他人世界的一 部分,这两种存在没有参与存在事件的独立性,而只有“我眼中之我”才是唯一 能够积极负责地参与存在事件的主体。 这些极具存在主义味道的哲学观点对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与。他人”的原则性区别在审美创造中就表现为“作者”与。主人公”在 审美创造事件中占据着不同的存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积极性、担当着不同的责 任和义务。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是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目的 地。巴赫金认为审美创造的对象是以主人公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审美创 造的任务就是为这一生活塑造形象,它要求作者必须站在主人公及其生活的外 位,利用审美“超视”为主人公及其生活勾勒边缘、描画肖像,使其成为“有意 思” 的形式。巴赫金认为审美创造的最终意义是通过把主人公及其生活从吞噬 意义的生活洪流中孤立出来,把它从认识伦理的价值层面位移到审美价值的天平 上来,给予它审美的肯定,从而实现对生活之人的审美拯救。 审美创造是形式的创造,而形式这一概念在巴赫金这里被恢复到最基本的意 义上:形式即边缘,它是生活对象的边界、轮廓、界限,审美创造通过勾勒边缘 为生活内容赋予形式,使其获得可以感知的形象,使其具有可以咀嚼的滋味。巴 赫金在随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发挥和应用了“形式即边缘”的理论, 同时也使得这一朴素的美学命题具有了多方面的价值和深层次的意味。在“复调 小说”理论中,巴赫金探讨了思想形象的问题,像生活内容一样,一个思想要想 获得形象,必须让自己的边缘得到显现j “复调”和“对话”就是思想形象得以 显现的方法,巴赫金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通过把思想型主人公 及其声音放到众声喧哗的背景中,通过把思想放到有众多思想交锋对话的场所 中,使得单个的声音和思想的局限性得到揭示,使它的边界得到显现,从而成为 。注:。有意思”、的形式是由段建军先生在新散文思维 中提出的概念,所谓的。有意思”的形式指出了 审美形式作为诗与思的结合,不但在感性方面给人以愉悦,而且在智性方面给人启迪详见新散文思维 导论,第2 1 0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版 3 可感知的艺术形象。而在长篇小说的研究中,巴赫金探讨了语言形象的问题。他 认为一种社会言语要想成为一种形象,就必须被“镶嵌”到另一种异质的社会言 语中,在一种陌生的言语环境中,它表达意义的潜能才会显得贫乏,显现思想的 机械性和僵硬性才能得到揭示,而对这些局限性的揭示也就为它勾勒了轮廓、描 画了肖像,语言的形象便产生了可见,无论是塑造人的形象、思想的形象还是 语言的形象,“形式即边缘”都是形象创造的核心原则。 在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中,“形式即边缘”的命题开始被赋予一种生存哲学 的意味。他在对拉伯雷小说中的怪诞形象的研究中揭示出,怪诞是肉体生命对官 方划界的僭越和颠覆,是肉体生命的游戏般的扩张。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整个的社 会生活,它的生命力要求它不断超越自己的边缘,而不是固步自封,因此,稳固 的边缘在显现形象的同时,也是对对象内在生命的一种禁锢和瓷化。当一种活生 生的、不断发展着的生命被赋予一种稳定不变、僵硬机械的形式时,就显得滑稽 可笑。而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追求稳定和永恒的力量,它的 集中代表就是官方文化。官方文化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文化,总是在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上要求现存制度的永恒化,这集中表现在官方文化总是在事物与事物之 间、人与人之问划定等级式的边界,它在本质上无视和压抑了生命的发展。怪诞 形象通过对官方划界的僭越,把那些被强制分离的事物和人结合起来,把一切神 圣崇高的东西与物质肉体相联系,在对官方形象脱冕的同时,为肉体生命加冕。 怪诞形象揭示了官方文化的严肃性、机械性和虚假性,并通过笑声瓦解和埋葬了 被官方文化包装成的“套中人”一般的世界图景,赞美着感性生命的力量,欢迎 着崭新生活的带来。 “形式即边缘”的理论在巴赫金的思想中不断深化,最终从审美创造走向了 生存哲学。每个人都是由自我行为构成的具体世界的中心,然而,从这个中心位 置出发,我们接触不到我们的边缘,看不到我们的局限性,因而也就找不到进一 步发展的方向,更无法进行自我的实现和超越。而他人却相反,他人在我们的外 部,他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我的边缘,通过他人,我的形象才可能显现出来,我的 不足和缺陷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他人是我的一面镜子,与他人的对话不仅是 理解他人所必需的,也是理解,实现和发展我自己所必需的,巴赫金的整个思想 要说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深刻的交际。存在就意味 4 着交际。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再通过他人为自己而存在。人并没有自 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整个地永远地处在边界上。”。走出自我中心的“唯我论”, 走向边缘,走向对话,这对于一个人、- f - j 学科、一个文化都是自身生命发展的 必需。 第一章;形式即边缘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概述 巴赫金自称为哲学家,然而他并没有写过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他主要的哲 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文艺学著作表达的。未完成的论行为哲学是唯一一部专 门讨论哲学问题的著作,大约写于1 9 2 0 1 9 2 4 年间,是巴赫金学术生涯最初阶段 的成果。巴赫金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探讨的是伦理哲学问题,其中的一些观念和命 题,贯穿巴赫金思想的整体,为巴赫金的审美创造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思想的:第一,存在论上的“存 在即事件”的命题;第二,生存论上的“应分”概念。 一、巴赫金提出“存在即事件”( 6 姗e - c 0 6 m h e ) 这一概念来界定自己的存 在论观点。存在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事件性过程,这是巴赫金行为哲学的基本命 题。它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存在的事件性。世界不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 的静止的体系,也不是先验存在的固态的东西,而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事件性过 程。任何物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任何价值和意义都要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只有 参与到具体的人的生存事件之中,它对人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比如真理,它不 仅仅是由认识结论构成的静止的、抽象的知识体系,而是与具体的认识主体以及 认识过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知识只有作为人的认识行为的一部分才能参与 到存在的过程中来,离开了活生生的认识事件,知识体系便丧失了价值和意义。 真实的存在是在人的永不停息的行为事件中生成发展的。第二,存在的具体性和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 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8 页。 5 唯一性。存在是由具体的人的行为构成的,没有不属于任何具体人的存在,也没 有笼统的属于任何人的存在。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建构属于自己的具体的世 界。同时,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不可重复的,在存在事件的洪流中,不存在任 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具体的存在也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巴赫金认为, 由人的行为建构起来的具体而唯一的存在才是真实、鲜活的存在。科学理论思维 把具体的人的因素排除在认识之外,而把认识的内容抽象出来,构成了无主体的 或是绝对主体的知识体系,这种貌似永恒的、抽象而普遍的体系在巴赫金看来只 能算作存在的幻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事件是由具体的人的生存行 为构成的,知识体系只有作为人的认识行为所构建的存在事件的组成部分,它才 真正存在,因为,不是人生活和存在于知识中,恰恰相反,知识只有在人的生存 行为之中才具有意义。第三,存在的整体性。存在是由人的行为整体构成的,作 为整体的行为是行为的内容涵义和可体验的行为本身的统一,这两者单靠自身都 不能构成存在。离开了内容涵义的行为是无聊的生理冲动;离开了可体验的行为 过程,内容涵义就只能在抽象中存在,而得不到实现。 巴赫金的“存在即事件”的命题奠基于对现代认识论文化的思考和批判,他 认为,在脱胎于理性主义的现代文化中,“行为被分裂为两半,一半是客观性的 涵义内容,一半是主观性的进行过程。”o 从前者中产生出了抽象的文化体系,而 后者则被视为偶然的、无用的东西抛弃掉了。于是,原本统一的存在世界分裂为 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一个是由知识和理论构成的文化世界、一个是人的行为构 成的生活世界。这种分裂一方面造成了理论体系的贫乏抽象,另一方面造成了生 活本身向物质化的堕落,生活世界与文化世界渐行渐远。巴赫金认为,现代哲学 的理性主义偏见使得它不能为这两者的沟通提供任何帮助,因为能够把文化世界 和生活世界统一起来的只能是具体的个人和他的负责任的行为。只有在负责任的 个人的行为中,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才能够相互沟通;只有在负责任的个人行为 中,存在才作为_ 二个统一的整体显现其本质。 二、巴赫金的应分( 且0 j i 瓣h 啪。髓舳e ) 概念把伦理主体置于存在即事件的 中心。应分,就是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它强调了主体参与存在即事件的义不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晓河、贾泽林、张杰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敝,第 2 3 页 6 容辞性。巴赫金认为,只有个人的负责任的行为才能够沟通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 在巴赫金最早发表的艺术与责任一文中,他拿艺术与生活为例讲到:“是什 么保证个人身上诸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呢? 只能是统一的责任。对我从艺术中所体 会所理解的东西,我必须以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使体验理解所得不致在生活 中无所作为。但与责任相联系的还有过失。生活与艺术,不仅应该相互承担责任, 还要相互承担过失。诗人必须明白,生活庸俗而平淡,是他的诗之过失:而生活 之人则应知道,艺术徒劳无功,过失在于他对生活课题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 态度。个人应该全面承担起责任来”“艺术和生活不是一回事,但应在我身 上统一起来,统一于我的统一的责任中。”国 人生存行为中的“应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自己行为的内容应负 专门的责任( 即行为内容所属的文化体系中的真、善、美等价值) ;另一方面是 为行为本身应负道义的责任。在巴赫金看来,与后者相比,前者只是人的行为中 的技术因素。一个行为在技术上无可挑剔的正确,并不足以证明它在道义上的有 价值,比如说克隆人,在技术上它可能已经是完善的了,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它在 道义上就是有价值的。巴赫金说:“一切技术手段如果脱离了唯一的整体( 人的 负责任的行为整体一本文作者注) 而听凭它按照自己内在规律发展,都是可怕 的。它随时可能闯入这个唯一的生活整体而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可怕的破坏性力 量。”口专门的责任应当是道义责任的一个组成因素,因为,“行为不是从自己的 内容方面,而是在自己实现过程中了解到、接触到统一和唯一的生活存在”圆。 应分作为主体的一种态度,即我要负起责任这样一种积极能动性,是任何行为事 件的前提。它与主体的具体的存在方式、他的情感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某种程度 上说,应分就是以唯一之我的身份参与存在即事件的积极性。巴赫金的行为哲学 就是以应分为对象,以参与性的范畴建构起来的实践哲学。在他看来,行为从整 体上看,是大于理性的;理性只是负责任行为的一个因素,“全部理论理性只是 实践理性的一个方面。帼因此,只有从实践理性出发才能把握具体的存在即事件。 巴赫金的“应分”概念首先让我们想起儒家的“德性优先”观。儒家认为, o ( 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1 - 2 页 o 同上,第1 0 页 o 同上,第3 0 页 o 同上,第1 6 页 7 人的生存成长过程是一个与天地自然及社会人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人用以对话交 际的本钱是知识、技能和道德。有责任的人都很在意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是 否得当,得当让人心安,不得当使人难受。表面看来,心安是因为行为得当,达 到了目的,难受是因为行为不当,目的受挫。仔细分析,这里的是否得当以及心 安或者难受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知识、技能运用层面上的是否得当引起 的心安或难受,二是由道德境界层面上的是否得当引起的心安或难受。第二层面 上的感受要比第一层面的感受更为强烈。仅以行为不当所引起的难受来说,“知 识不及、技艺不及,是能力问题。德行不及是道德问题。前者固亦可耻,但不必 是罪恶;而德行不及之愧于心则是罪恶之感。故人首先所意识及的是德行;对于 德行加以反省以求成德而使心安,这亦是首要的问题,而且那亦是最易为人所首 要意识者。”o 儒家强调“仁者践仁”,是说,一个真正的仁义之士,是把“仁” 作为一种道义上的应该,他终其一生来实践“仁”,实现“仁”,而“仁”能否在 当下实现和完成倒在其次了。儒圣孔子就是为了彰显仁,才以极大的生存勇气,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就是在自己的生存行为中首先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 道义上的“应分”。 巴赫金的“应分”概念中包含着主体的情感意志,它是主体据以行动的动力 源,即我做某事,是因为我确信我应该做某事。与这个内心确认的“应该”相比, 理性的认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正是这个。应该”为我的生存行为提供了激 情、促使我去行动,而理性则不具有提供激情、促动行为的能力。比如说,我知 道帮助别人是善举,然而,如果我内心没有确认善的价值,没有向善的激情,仅 仅知道什么是善举仍然不能促使我去帮助别人。这就与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 具有同样的性质。克尔凯郭尔曾说:“我的信念在我总比理性为强;事实上,信 念是支撑理性的,而不是相反。一个人的信念,或说作为一个人的信念这一 事实,即我的、你的信念是决定性的。信念意味着个体性,是主流;理性则 归属较低的层次。棚不过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信念完全是出自个体并为了个体的, 而巴赫金的应分则出自个体,关乎他者,带有更多的伦理意味。 巴赫金从“应分”概念出发,把由人的生活实践构成事件性的存在视为真实 m ( 中国) 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3 年舨。第3 9 7 页 。( 丹麦) 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晏可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6 0 页 8 的存在,这里,人的生存行为先于一切理性认识,认识只有在人的现实的生活实 践中才成为具体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意义。尼采曾经有过相似的论述:“应该是 生活统治知识呢,还是知识统治生活2 这两者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是决定性的 力量呢? 不容置疑,生活更高,生活是统治力量,因为毁灭了生活的知识,最终 也将自行毁灭,知识以生活为前提,因此,就像每个生物都要维持自己的生存一 样,知识对于维持生活也有同样的兴趣。”国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知与行 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哲学家都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张 岱年先生在讲到中国哲学之特色时,把“合知行”放在了第一位,认为这是中国 哲学的最突出的特点,“中国哲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迁善,而务要表 见之于生活中。”“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 之终。”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 苟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苟子劝学) 讲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把具体的生活主体置于存在的中心地位,张扬了个 体主体性在存在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主体伦理责任的重视也成为了巴赫金 理论最为突出的特点,对人的伦理性的思考渗透到他的美学、文学、语言学等诸 多研究领域。当然,这里讲的不是道德规范的问题,而是个人行为和人际交往中 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的问题。 真实的世界,“是行为在其中以负责精神理解自己,实现自身的那个世界”o , 这让巴赫金在美学研究中,把着眼点放在了审美创造的行为上来,审美世界是主 体创造行为构成的事件性过程,其中,作者和主人公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必须承担 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审美事件得以完成,而作者与主人公各自的责任及其相互 关系正是巴赫金早期美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o ( 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陈涛、周辉荣谭,刘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5 页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8 页 o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3 3 页 9 第二节:存在位置与主体性 钱中文先生认为,巴赫金的行为哲学应该归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中。o 这是有 道理的,巴赫金行为哲学有着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味道,这一点最明显表现在 他对存在位置的强调上,巴赫金提出,每个人都在世界中占据唯一而不可替代的 位置,由此存在位置出发,每个人都在以唯一的方式观照和构建着属于自己的世 界,个人是具体世界建构的中心。这是由一个简单的现象学事实得出的结论:每 个人都拥有一个广延的躯体,所以每个人都在世界上占据一个别人无法同时共享 的位置,从这一点出发,巴赫金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论断: 首先,对自我的唯一位置的确认是人存在于世的基本动力。我在世界中占据 一个任何他人无法同时占据的位置,我用自己的生存行为构建独属于我的事件性 存在,我在生活世界中为生存成长所作的这一切,任何他人永远都不可能做到。 正是对此的确认,让我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存在即事件中。这种存在观念与科学理 论思维正好相反。在理论世界中,普遍的、恒常的东西被认为是真实的,而不可 重复的被视为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在理论思维中,被排除在外的正是个体的唯 一存在这一事实。巴赫金说:“理论世界所以能够出现,就在于从原则上摆脱了 我的唯一的存在这个事实,摆脱了这一事实的道德涵义,如同世界上没有过我一 样。我并不生活在理论存在之中;假如它是唯一的存在,那就不会有我了。” o 在巴赫金看来,我的独一无二性、不可替代性,恰恰是我的价值所在,正是我 的唯一性证明了我的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对我的唯一位置的确认,一方面, 就是对我在存在中在场( h e a r m 6 x ) 的确认,没有这个确认,我便不会有生存的 积极能动性,“只有从我所处的唯一位置出发,我才能成为能动的,也应当成为 能动的。” 另一方面,对我的唯一位置的确认,也表明了我在存在即事件中无可 逃避,表明了我参与存在即事件的义不容辞,因此它也是“应分”的基础。如巴 赫金所说:“要产生应分因素,首要的条件是:从个人内心承认确有唯一性个人 的存在这一事实,这一存在的事实在心中变成为责任的中心,于是我对自己的唯 。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 ,哲学研究1 9 9 8 年第1 期。 t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1 2 页 o 同上,第6 0 页 1 0 一性、自己的存在,承担起责任。”o 其次,“我”的唯一位置决定了存在的具体性、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性。从 “我”的唯一的位置出发,构建了此时此地、独属于我的事件性存在,这一存在 是不可被其他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重复体验的。在具体的世界建构中,个体 运用的不是理论思维而是参与性思维,“参与性思维,也就是在具体的唯一性中、 在存在之在场的基础上,对存在即事件所作的情感意志方面的理解,换言之,它 是一种行动着的思维,即对待自己犹如对待唯一负责任的行动者的思维。”o 这里 最重要的是情感意志语调,行为主体的情感意志语调是主体行为中积极的评价意 向,它渗透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并把自己独一无二的色彩赋予整体的事件性存在, 这就使得存在成为“个性化”的存在。情感意志语调让一切抽象的内容涵义纳入 到个人的具体存在中来,让它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情感意志的语调,使思 想的内容破除了自己的封闭性和自足性,使这种内容同唯一而统一的存在即事件 结合到一起。任何普遍认同的价值都只有在个人情境中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 西。”o 再次,“我”的唯一位置决定了我参与世界、评价世界的独特性。我只能以 具体的负责任的人的方式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生存奋斗,不可能以抽象的概念化的 人的方式进入生活世界,因此,我对世界的体验和评价也是具体的负责任的,不 可能是空洞的,概念化的。这种具体的负责任的体验与评价在不同的“我”之间 是有差异的,很难形成普遍共用的价值观。巴赫金说:“我以个人身份参与事件, 任何在我的唯一生活中与我发生关系的事物和人,同样也是以单个方式参与事件 的。”回虽然我能够以代表的身份参与各种活动,但这并不能取消我的个人责任, 没有了个人责任,我的代表身份就是一张面具,我的生活就完全是在演戏了。整 体的存在是由一个个以具体负责的个人为中心的行为事件构成的,存在的一切因 素都必须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才真正具有价值。针对理论认识所标榜的“永恒真 理”。巴赫金指出:“稳定不变的,普遍适用的公认的价值是没有的,因为被承认 的价值大小,不是受抽象内容决定的,而是要同参与者所占据的唯一位置联系起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4 3 页 。同上,第4 5 页 o 同上,第3 7 页 o 同上,第5 2 页 来看。”o 也就是说:价值首先是属人的,无关乎活人的价值是不存在的,同时, 参与价值评估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价值评判是由具体的活 生生的人从其在生活世界中占据的唯一位置出发而作的,巴赫金说:“没有笼统 的人,有的是我,是确定的具体的他人”o ,存在中所有具有价值的因素,都是 在具体的个人的唯一位置上展现出来的。 对存在位置的强调,是巴赫金理论思维的突出特点。人的主体性来自于个体 在生活世界中占据的唯一的位置,由此位置所带来的主体性,具有唯一性、不可 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特征。由此也就形成了个人观照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每个人都在建构着自己的世界。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对个体主体 性的张扬是一致的。巴赫金曾在一封书信中提到自己接触过舍勒及海德格尔的思 想,并且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 事实上,位置意识在西方哲学中,也被现象学 哲学推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上。胡塞尔就用意向性确立了位置意识在入与世 界关系中的首要地位,萨特曾这样总结道:“胡塞尔曾指出,一切意识都只是对 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意识是一个超越的对象的位置,或者可以说,意识是没 有内容的。恢复意识与世界的真实关系,这就是指,意识是对世界的位 置性意识。所有意识在超越自身以图达到对象时都是位置的,毋宁说它干脆就是 这个位置。”o 巴赫金行为哲学中的存在位置,对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巴赫金在谈论作者与主人公在审美创造中的功能时,就是从两者不同的存在 位置出发来谈的,也正是从存在位置的角度,巴赫金提出了审美创造的三个原则: 他者原则即审美事件必须有两个参与者:作者和主人公;外位原则即作 者必须在主人公生活之外去观照生活;超视原则即作者必须运用自己的外位 超视为主人公生活勾勒边缘,而这三个原则既是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的独特之 处,也是其最有光辉、最具启发意义的地方。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4 9 页 o 同上,第4 8 页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 ,自春仁、晓河、黄玫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5 5 2 页 o 法) 萨特:存在与虚无 ,陈宣趋等译,杜小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8 - 9 页 1 2 第三节:我与他人 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把个体主体置于存在的中心,并把个体主体从唯一的存在 位置出发做出的负责任的行为视为存在事件得以建构的基础,这就在“我”与“他 人”之间做出了原则性的区分,这一区分直接影响了巴赫金审美创造理论中作者 主人公理论的提出。 巴赫金指出,个体在存在中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即。我”眼中之。我” ( s - 朋- c e 6 s ) 、“我”眼中之。他人”( 即y r 0 蠡唧u m 锄) 和“他人”眼中之“我” ( 且- 皿珊- 且p y r o i d ) 。这三种身份中,只有。我”眼中之。我”是建构行为世界的 主体。“我”眼中之“他人”是以“我”为中心的世界的一部分,而“他人”眼 中之“我”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世界的一部分,这两者都不具有积极能动性,都不 能成为负责任的行为的发源的中心。巴赫金指出“我眼中之我是行为发源的中心, 是肯定和确认一切价值的能动性的发源中心,因为这是我能负责地参与唯一存在 的那个唯一出发点,是作战司令部,是在存在的事件中指挥我的可能性与我的应 分性的最高统帅部。”o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巴赫金的这一观点不是唯我论,相反,他自始至终是反 对唯我论的,因为生活从“自我”出发并不意味着“为自我”而生活,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唯一位置出发去体验、评价、行动并建构世界,相同的生活因 素对于具体的“我”和“他人”来说具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在各自的生活世界里 有不同的价值分量。比如说:人必有一死这一事实,当它变成一次活生生的人生 事件时,在具体的个人那里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具有的情感价值也是不同的。 因为这里死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人的概念,他( 死人) 与我、与他人形成的是具 体的而非抽象的关系。假如他只是我的同类而不是我的至亲好友,他死去肯定会 使我伤心,但不会是我产生撕心裂肺的痛感。他如果是我的至亲好友,他的死就 会使我产生万箭穿心、撕心裂肺的痛感。我不会因为逝去一个与我非亲非故的同 类悲痛欲绝,我更不会对自己的至亲故去仅表伤心。巴赫金指出:“现实的行为 世界所遵循的最高建构原则,就是在我和他人之间在具体的建构上有着至关重要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6 0 页 的区别。生活中存在原则上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价值中心,即自我的中心和 他人的中心;一切具体的生活要素都围绕这两个中心配置和分布。内容不变的同 一个事物,生活的同一个因素,视其同我或同他人相联系而获得不同的价值。内 容统一的完整世界,视其同我或同他人相联系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情感意志语调, 在自己最积极最重要的涵义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这并不破坏世界在涵义上的统 一性,却可使涵义的统一性提高到事件的唯一性。”o 我与他人的关系是巴赫金一 生关注的问题,上面这段话尤其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得到了贯彻和应用。 在“我”与“他人”之间做出原则性区分的同时,巴赫金特别强调:“从自 身、从自己出发去生活,完全不意味着生活只囿于自身;唯有从自己所处的唯一 位置上出发,也才能够做出牺牲”o 这是说,我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就必 须捍卫我在世界中占据的唯一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人位置的剥夺。相反, 惟有不失去我的唯一位置,我才能切实地理解和确认他人应有的跟我一样的存在 位置;惟有从我的唯一位置出发,我也才能承认“他人眼中之我”的客观真实性, 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人处于“他者”的唯一性位置上对我的观照。因此,我不仅 是“我眼中之我”,更是“他人眼中之我”;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但 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巴赫金对“我眼中之我”的中心地位的强调具有很强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 认为,在反思的意识,也即位置意识之外还有一种反思前的意识,那就是人对自 我的非位置意识,“我们不应把这种( 对) 自我( 的) 意识看成一种新的意识, 而应看成使对某事物的意识成为可能的唯一方式。”o 巴赫金的“我眼中之我”也 就是萨特的这个非位置意识,它是个人行为和意识的动力源泉。巴赫金在与杜瓦 金的谈话中曾提到,他很早就接触过克尔凯郭尔,并意识到他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惊人地近似”。o 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这已是公认的的事实,他可能 就是巴赫金存在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正是这一来源影响他和存在主义思想家萨 特思考共同的存在问题。另外,巴赫金的研究对象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包含 着大量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最著名的是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伊凡费奥多 o ( 苏联)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第7 3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