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 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匀、承l导师签名: 7 一 羚潋 签字日期:w 7 口年6 月沈日 签字日期:z io 年舌月彤日 中图分类号: u d c : 学校代码:1 0 0 0 4 密级:公开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 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h a b e r m a s sc i v i ls o c i e t ya n d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作者姓名:吴艳 导师姓名:林建成 学位类别:哲学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号:0 8 1 2 2 2 5 9 职称:教授 学位级别:硕士博士 研究方向: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北京交通大学 2 0 1 0 年6 月 致谢 岁月如梭,伴随着本文的完成,两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即将划上句话。回首 过去的岁月虽然短暂却让人难忘。人生中珍贵的回忆留在于此。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林建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林建成教授严 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两年来 林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施惠玲老师和刘秀萍老师对于我的论文都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使我的论 文有了更多的完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人文学院精心教育和培养 过我的专业课老师们,你们的渊博知识,为我开启了哲学殿堂之门,而且更为老 师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所折服,这些都将是我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在此, 也特别感谢人文学院辅导员陈博老师,在校期间为我提供了诸多锻炼的机会,给 予了我师姐般的关爱。 感谢我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与你们短暂的朝夕相处的岁月中,充满了无限 的快乐和收获。 另外也感谢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中文摘要 摘要: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在市民社会 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等里程碑式的思想家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哈贝马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 西方社会现实,对市民社会思想做出了突出的阐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逐步建 构市民社会,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寻找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些许启示是本 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追溯了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由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 中提出此概念以来,经过西塞罗、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韦伯等对其概念的 发展,到近代,哈贝马斯在古典和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市民社会理论思想。 第二部分对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进行了阐述。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 和“生活世界 两个全新概念引入进来,在经过两个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之后,对市民社会的解读明显形成了两个模式即市民社会( 经济领域+ 公共领域) 政治国家( 公共权力领域) 与市民社会( 生活世界) 系统( 经济系统+ 政 治系统) 。基于前期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之上,形成了二元三层社会模型,构成了 理想市民社会之建构“生活世界”。 第三部分是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从传统社会和市场 经济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进行了分析,随之对当代中国市民社 会的雏型大致进行了描述。 第四部分是思考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对于建设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制度建设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管理以及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到的现实意义,挖掘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普世意义。 关键词: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生活世界 分类号:b ;b o 0 a b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n od o u b t ,“c i v i l s o c i e t y h a sb e e na h o tq u e s t i o ni nt h ed o m e s t i c 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i nt h e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t h e o r yo ft h ec i v i ls o c i e t y , s u c ha s a r i s t o t l e ,h e g e l ,m a r x ,g r a m s c ia n do t h e rl a n d m a r k i n gt h i n k e r sl e f tu sw i t hl o t so f v a l u a b l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o u r c e b a s i n go nt h er e a l i t y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e s t e r ns o c i e t y , h a b e r m a si n h e r i t e di tw i n l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 e ra n d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 e x p l a n a t i o no nt h et h e o r yo fc i v i ls o d e t y w i t h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i n as t a r t e d t h ec i v i ls o c i e t y , i nt h ea r t i c l e , t r yt oa n a l y s e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s e e t h ea r t i c l em a d e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l l o w e du pt h eo r i g i no fh a b c r r n a s st h e o r y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f r o m a r i s t o t l et oh e g e l ,m a r x ,m a xw e b e r ,g r a m s e i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h a b e r m a r s sc i v i l 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 e dh i su n i v o u st h e o r yo nt h eb a s e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i v i la n dt h er e c e n t c i v i l s o c i e t yt h e o r y 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r e v e a l e dh a b e n n a r s s t h e o r yo fc i v i l s o e i e t y h a b e r m a sc i t e dt h ep u b l i cs p h e r ea n dt h el i f e w o r l dt ot h ec i v i ls o c i e t y , t h r o u g h t w os t a g e so ft h et h e o r y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 h a b e r m a sd e v e l o p e dt w om o d e l s :“c i v i l s o c i e t y ( e c o n o m i cs p h e r e + p u b l i cs p h e r eh o l i t i c a ln a t i o n ( p u b l i cp o w e rs p h e r e ) a n d“c i v i l s o d e t y ( h f e w o r l d ) 一一s y s t e m ( 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 )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f o r m e d “b i n a r i e sa n dt h r e el e v e l s s o c i a l m o d e l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i d e a lc i v i ls o d e t y t h et h r e e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i nc h i n a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o c i e t yt o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t h e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dt h eb e g i n n i n gf e a t u r e s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 t h ef o u rc h a p t e rr e v e a l e d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a b c r m a s sc i v i l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c i v i ls o c i e t y ;p u b l i cs p h e r e ;l i f e w o r l d c l a s s n o :b :b 0 0 目录 中文摘要i i i a b s l r a c t i v 1 弓i 言1 2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探源3 2 1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3 2 2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4 3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9 3 1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9 3 1 1 第一阶段的市民社会思想9 3 1 2 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思想9 3 2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的主要内涵1 0 3 2 1 生活世界1o 3 2 1 1 生活世界:三个要素的结合1 0 3 2 1 2 生活世界:交往行为者的境域1 1 3 2 1 3 生活世界:提供“信念储存库 1 1 3 2 2 系统1 2 3 2 3 生活世界与系统1 3 4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现状1 6 4 1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1 6 4 1 1 传统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6 4 1 2 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7 4 1 3 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现实基础1 8 4 2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雏型1 8 4 2 1 市民社会主体的发展1 8 4 2 2 市场经济自由空间的扩展18 4 2 3 私人利益领域的形成19 5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2 0 5 1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2 0 5 1 1“话语民主 的政治哲学模式的运行2 0 5 1 2 公民人权的保护2 1 5 1 3 民众选举制度的完善2 3 5 1 4 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2 4 5 1 5 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2 5 5 2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管理的启示2 7 5 2 1 公共领域的建立2 7 5 2 2 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2 9 5 2 3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完善2 9 6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3 l 7 结论j 3 3 参考文献3 4 作者简历3 6 独创性声明3 7 学位论文数据集3 8 1 引言 2 0 世纪8 0 年代之后,在市民社会思潮之全球复兴的历史牵引下,哈贝马斯的 市民社会理论逐渐出场,并日益彰显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成为众多 市民社会考察者据以引证的理论资源和他们加以论述与评判的重要对象。 从西方学者对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看,主要有两种趋向:第一 种趋向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者与哈贝马斯在现代性与理性问题的争论中对其市民社 会理论的批评。如法国的福柯、美国的利奥塔和法国的德里达等,他们以“拆解 现代性 为旗,对哈贝马斯挖掘资本主义的文化资源,通过恢复生活世界的交往 理性重构理想市民社会以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做法展开猛烈攻击,声势十分浩大。 第二种趋向表现为大多数的市民社会论者把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理论资 源来对待。比如英国学者约翰基恩( j o h nk e a n e ) 、美国学者柯亨( j l c o h e n ) 与 阿拉托( a a r a t o ) ,他们在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内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他们的理论中,市民社会是一种建制化的生活世界。 美国学者柯亨:最先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问题,具体来说是新社 会运动问题。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诸如和平运动、环 境运动、妇女运动、人权运动等大规模的新社会运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运 动,它们拒绝生活世界被纳入行政管理,要求获得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这些 社会运动不同于革命,它们采取的是和平的方式,最终目的不在于取消既有的国 家与市民社会界限,而是提出结构性的改革诉求。其实所要重建的就是市民社会。 美国学者阿拉托:最先关注的是东欧社会主义的危机问题。旧的批判理论的 主要考察对象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则鲜少研究。但批判理 论的基本构想亦可用来解析社会主义的问题。基于这种观点,他考察了波兰、民 主德国、匈牙利等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他认识到,在这些国家中, 由于威权统治的持续存在,系统整合不断发生问题,正当性不足与意义缺乏构成 了这些国家政治危机的源头。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些市民社会的问题。 另外,用以考证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市民社会问题的西方汉学界( 主要指美 国汉学界) 的一些理论家,如黄宗智( p h i l i pc c h u a n g ) 、兰金( m a r yr a n k i n ) 、 罗威廉( w i l l i a mt r o w e ) 和魏斐德( f r e d e r i cw a k e m a n ,j r ) 等人,他们最重要的 关怀相对来说不在于中国将如何发展,而在于描述中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以及解释中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及其结果。 我国知识界关于哈贝马斯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初,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 在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理论以及普遍语用学等问题上,公共领域、生活世界、 市民社会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系统的讨论。 汉语学界的市民社会研究除了上述的西方汉学界以外还有中国大陆学界对近 年来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和中国台湾学界对台湾地区市民社会现象的深 刻反思。大陆和台湾学者与西方汉学界不同之处是他们极具强烈的现实本土关怀, 即关注本民族和本地区之未来理想发展的问题。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更侧重于经验 的实证层面,因而缺乏规范意义,而大陆和台湾学者的研究则更侧重于规范的理 念层面,因而极具引导精神。 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一书由“市 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 、“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和“市民社会与中国问题”等 三部分内容构成,本书共收入研究论文1 7 篇,此书不仅推动了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过程中所浮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及讨论,并为本土性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不 可或缺的研究文献。 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一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 依据丰富的文本资料,详细地讨论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 程、问题领域和概念框架、理论特点和争论要点,深入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当代思 想界的重要学术效应,并对其价值与限度作出了全面的定位。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人们是在市民社会风潮的驱动下认识哈贝马斯的市民 社会理论,发掘这一几乎被忽视和遗忘的资源,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哈贝马斯研 究路径的。但是,目前关于哈贝马斯的理论诸多依旧是围绕他的交往行为理论、 现代性理论以及普遍语用学等理论。而对于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仍未形成完 整的、体系式的研究,联系本土化研究里更没有把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 中国社会现状联系起来。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是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之上理解并延伸发展起来的,在时过境迁的环境下, 市民社会也在与时俱进,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的关注虽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但因两种社会制度发展中问题的相似性,深入研究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对于我 们社会主义建构市民社会有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哈贝马斯的文本著作出发, 将其思想理论联系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现实,挖掘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 论对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启示,将试图弥补目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 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探源 “市民社会 ( c i v i ls o c i e t y ) 是一个源自于西方且几近变化的概念,它在 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近代市民理论都 曾对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建设奠定过基础,因此,开篇对市民社会理论的 发展脉络进行追溯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2 i古典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 c i v i ls o c i e t y ) 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该 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p o l i t i k ek o i n o n i a 的概念,“p o li t i k e k o i n o n i a 于公元一世纪被古罗马西塞罗转译为拉丁文“s o c i e t a sc i v i l i s 一, 十四世纪其被译为今天通用的英文“c i v i ls o c i e t y 即“市民社会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开篇使用了“p o l i t i k ek o i n o n i a ( p o l i t i c a l s o c i e t y c o m m u n i t y ) 的概念,该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 治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民应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结构的人们。 留而公民共同体应该是一个“言论代替血腥、决策行动代替复仇行动的地方,它是 最高的善。公民一起作出决策,在那里每个决策者都尊重其他人的权威,所有参 加者都服从他们已做出的决策( 现在被理解为“法律 )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 邦是自由和平等的公民构成的共同体,城邦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城邦是政治社会 的领域,其运行的是城邦民主制。这种直接民主制,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和家庭的关系指出:“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落为了 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才结合而构成。 可见,亚里士多德已经区分了公共领 域和私人领域,即城邦对应公共领域,而家庭则对应私人领域。后世的哈贝马斯 的公私领域区分的思想渊源在于此。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于公元前一世纪将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 ( 美国) 柯亨( j e a nl c o h e n ) ,( 美国) 阿拉托( a n d r e w a r a t o ) :公民社会与政治理论,c i v i ls o c i e t y a n d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y ,坎布罩奇,麻省理_ t 学院i f 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4 页。 亚单十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5 年版,第1 2 6 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5 年版,第1 1 1 页。 的“p o l i t i k ek o i n o n i a ”转译为拉丁文“s o c i e t a sc i v i l i s ”,该词不仅指“单一国家, 而且也指业己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同体有自己 的法典( 民法) ,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特性( 野蛮人和前城市文化不属于市 民社会) 、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业艺 术的优雅情致。 由此可见,西塞罗是在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重 意思上建立其概念,把市民社会与野蛮状态相区别了开来。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所形成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中不难 看出,此阶段市民社会是被理解为政治社会,以政治组织和政治结构来界定市民 社会。而且把市民社会也理解为文明社会,以区别于野蛮社会。这种古典市民社 会概念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 2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 古典市民社会经过中世界的黑暗时期,公元1 7 至1 8 世纪,市民社会概念再次 受到一些社会契约论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重视,他们 把市民社会描述为人类由自然状态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所形成的文明社会或政治 国家。他们把市民社会描述为与野蛮的、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既表示社会又 表示国家,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等同了起来。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中,黑格尔使其市民社会理论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 历史阶段,标志着一种新的市民社会理念的产生。黑格尔彻底颠覆了传统市民社 会的哲学含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将其纳入了政 治哲学的基本范畴。黑格尔将市民社会视为一个与家庭和国家两面相对的私人经 济活动领域,是一种物质生活的领域,即“需要的体系”。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 定义是:“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 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通过维护 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 固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市民 社会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个人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需要 是独立 的个体相互发生关联的纽带,并且有法律体系作为维护。从这些特征显示出,黑 回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北京:人民 f 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9 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1 7 4 页。 4 格尔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于国家的领域,受其古典经济学家自由市场模式的影 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民社会概念。黑格尔把市场交换关系支配的“需要的体 系及其保障机制作为市民社会的本质,并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区别开来,这 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黑格尔只是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一 个单纯的“需要的体系 ,没有看到在市民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个有别于生产和交换 领域的文化批判领域。基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哈贝马斯洞察出其市民社会 本身应该也包含文化批判的功能,为国家的政治治理提供理性的根据。哈贝马斯 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在葛兰西、马克斯韦伯、帕森斯等人的理论基 础上,形成并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 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诸多当代 市民社会建构论者将理论源头追溯到马克思,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也受其影响。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 阐述了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并在以后的著作中一直沿用此概念。马克思在考察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后,认识前资本主义时代不存在市民社会,“政治革命是市 民社会的革命”,市民社会是政治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为政治革命将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彻底分离开来,从而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在马克思这里,市民社会首先意味着生产关系( 即交往形式) ,但又不仅仅指 生产关系,还包括“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以及其它构成上层建筑之基础的 各种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 的社会组织。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把市民社会看作一个历史性概念,用以指称“人 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利益的存在 。可见, “市民社会 是一定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和物质交换关系的体现,是商品经 济和私人利益的必然产物。它存在于国家和家庭之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的时 代,对私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的分离起调和作用。其次,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 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并且通过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他们才是原动力,可是在黑 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时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 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固对此,恩 格斯也曾经指出“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4 4 1 页。 圆马克思恩格斯伞集( 第l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3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5 9 页。 家。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被黑格尔颠 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家庭的关系颠倒过来,迈出了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步。他 正确地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前 提和出发点。 此外,在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正确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把二者的关系 提升到了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高度。在马克思看来,市民 社会与经济基础大体相当,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但它不是 全部上层建筑,而是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市民社 会思想的创新之处。马克思还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到了极点,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 ( 即国家) 的分离都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失而消失,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家 从市民社会夺走的全部权力都将返还社会,国家将不复存在。从而市民社会与政 治社会区分也就失去意义。在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做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马 克思将黑格尔“绝对精神国家市民社会”的分析模式纠正过来,形成“物 质生产市民社会国家的分析模式。 在马克思之后的时代,市场社会的总体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上层建筑领域、社会文化领域 中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社会 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已经成为一种趋 势。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已经不是原有的理论模式所能完 全概括的了。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研究市民社会及其 与政治国家关系,他们将独立的社团及其在公共领域中的活动看作市民社会基本 的构成,为市民社会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 可见,“哈贝马斯等人对市民社会的这一理解并不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 会的规定相矛盾,而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 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市民社会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哈贝 马斯的市民社会概念是指一种独立于国家的“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 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包括劳动市 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及其控制机制;其公共领域是私人所组成的、独立于政 治国家的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 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 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这两个领域中的私人领域继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北京:人民f 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4 7 页。 陈晏清,l 乇新生:市民社会的当代演变及其感义,载于哲学原理,2 0 0 2 年第4 期,第1 0 6 页 6 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观念所指的范围。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对哈贝 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影响至深的人物。葛兰西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了“国家= 政治社会+ 市民社会”的著名论断,明确地把市民社会归之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中, “政治社会是暴力和强制的代表,是专政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 行统治的工具;而“市民社会则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与政治领域相并 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 织所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所代表的 意识形态领域。可见,在葛兰西这里,市民社会主要属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域, 不属于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 是国家领导权加以实施的根本途径和载体。要想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先在市民 社会中有所阵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有所把握,逐渐取得政治领导权。葛 兰西的这种市民社会理论给予哈贝马斯全新的启发,哈贝马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种种现实,也是从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寻找出路。 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之思想也对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产生了深刻 的思想。所谓的“合理化是指“社会各个行动领域逐渐分化的发展过程,即宗 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从混沌不明的状态中独立出来,依据自身的运动 规律发挥作用 。韦伯认为,合理化在使工具理性获得解放与扩张的同时,也使 新教伦理得到了破坏。工具理性对道德生活领域的侵袭,形成了哈贝马斯所谓的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最终造成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把现代社会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这些子系统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其中的社会系统就是社会共同 体,它构成了市民社会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将文化价值加以制度化来 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帕森斯的理论沿袭了葛兰西的思想,但综观看来,这些理 论资源对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分立基础上,受亚 里士多德“公共领域 及其“公域私域 划分的思想影响,在由马克思的重点 阐述、葛兰西所开创、并由马克斯韦伯、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帕森斯所延续 并发扬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向度内,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综合。哈贝马斯 借此进一步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将“公共领域 和“生活世界 两个全新概念 引入进来,从而形成了其对市民社会问题探讨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 。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一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1 3 5 页。 7 8 3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这个概念的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是发展和扬弃的 过程。他认为,今天称为“市民社会”的,“不再像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那里包 含根据私法构成的,通过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之导控的经济。相反, 构成其建制核心的,是一些非政府的、非经济的联系和自愿联合,它们使公共领 域的沟通结构扎根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成分之中。组成市民社会的是那些或多或少 自发地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它们对私人生活领域中形成共鸣的那些问题加 以感受、选择、浓缩,并经过放大以后引入公共领域。 这一界定去除了在传统 市民社会概念中相当重要的经济社会的成分,使市民社会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 区别开来,而与生活世界、与公共领域的沟通行动联系起来。 3 1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的形成 哈贝马斯从公共领域到生活世界,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形成了明显的两个发展 阶段: 3 1 1 第一阶段的市民社会思想 第一阶段的市民社会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市民社会( 经济领域+ 公共领域) 政治国家( 公共权力领域) 。 第一阶段中,哈贝马斯主要通过讨论理想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结构 以及功能而讨论市民社会问题,并且以这种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形态为抽象 标准,以此批判公共领域在当今资本主义所发生的结构变形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的合法化危机等现象。 3 1 2 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思想 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的分析框架是市民社会( 生活世界) 系统( 经济系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4 5 3 4 5 4 页。 9 统+ 政治系统) 。 第二阶段中,哈贝马斯通过对普遍语用学的改造和交往范式的引入,将之前 的“公共领域”置换成“生活世界”,并将第一阶段中包含的私人经济领域从市民 社会中剔除出去,使市民社会成为独立于政治体系又独立于经济体系的纯粹的社 会文化体系,即生活世界。哈贝马斯也明确指出,现在的市民社会概念与马克思 和黑格尔所发展的近代市民社会概念不同,“它不再包括控制劳动市场、资本市场 和商品市场的经济领域。 综合来看,市民社会思想在前期主要是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市民社会特 别是公共领域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后果,而到后期是从“交往行为 和“生活世 界这个规范的角度规约市民社会,从而强调对理想的生活世界的建构。 哈贝马斯通过普遍语用学的改造,公共领域作为市民社会在自由资本主义阶 段的特定分析范式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让渡于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析范式,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二元三层社会模型。 3 2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的主要内涵 3 2 1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 1 i f e w o r l d ) 是社会的普通成员为了通过协商而顺利地进行日常 生活、与其他人互动并最终创建和维持社会关系而使用的技巧、能力和知识的储 存库。这个词最初是由德国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生造的,并被他的学生艾 尔弗雷德舒茨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而加以发展。哈贝马斯在其最早的一些 论文中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这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作了相当大的发展。 3 2 1 1 生活世界:三个要素的结合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说:“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 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 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 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 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 9 9 0 年版序言) ,曹j 恒东等译,上海:学林 f :版社,1 9 9 9 年版, 第2 9 页。 l o 所谓“信念储存库”,是指它为交往行为参与者提供创造性见解的源泉,以便 满足在一定环境下由共同承认的“解释”所产生的相互理解的需要。它为交往行 为参与者在交往中的互动,提供了以语言结构建造出来的,可在交往共同体中进 行交流的“信念 ,即构成交往参与者的认识和行为所依赖力量源泉,或者某种被 称为“自信心”的内在精神依据。这种“信念储存库 越完满,越深刻,越为交 往行为主体提供坚定的自信心。交往行为的各个参与者,借助文化传统的传统背 景,可以使他们在解释活动中具备着能把“客观世界 、“社会世界和“主观世 界 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解释能力。由于生活世界的文化背景,使交往行为的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二卷) ,蔺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8 9 页。 1 l 各个角色,在交往活动中,能在一定限度内超越其现有环境的限制,依据文化传 统所提供的浓缩性精神财富,进行先验性和综合性活动并把上述三个“世界”联 系在起,产生比现有环境所提供的有限条件更为广阔得多的自我创造的前景。 “生活世界 为行为角色提供这种超越现有条件的潜力,为交往行为关系达到更 高的相互理解水平和更理想的协调一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生活世界作为交往 行动的背景知识、前提、基础、根据,又通过文化再生产、社会统一、个人社会 化而再生产出自己来,生活世界又是交往行动的结果。 鉴于社会行动并非全是 交往行为,与基于参与者立场的生活世界不同,基于观察者立场的系统( 经济系 统和政治系统) 弥补了其不足。 3 2 2 系统 “系统 是指,与生活世界的用语言组织是相对的,是以权力和金钱为媒介 的政治和经济领域。这是复杂的、其自主性和独特的运行逻辑的社会系统的出现, 是社会演化的结果。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系统发达,人类生活的很大一 部分受控于系统。 现代社会转型,分化出两个系统:一是经济系统,即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 经济系统从国家中分化出来,它以货币为中介,通过私人契约交换关系形成自主 的行为亚系统。货币作为专门的交换中介,使得与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的自然经济 转化为商品经济,产品失去自然的属性,变成抽象的交换价值。货币不仅是经济 系统本身内部交换的中介,也是与非经济的外部环境交换的中介,通过雇佣劳动 的制度化,劳动者脱离自己的生活世界,以抽象的劳动者身份进入到按照目的合 理性组织起来的经济系统中。同时,经济系统通过赋税同国家的政治行政系统发 生关系,目的合理性的经济和国家亚系统已独立于它们的道德一政治的基础。 二是政治系统,即国家、官僚和行政的体系。政治系统的控制媒介是权力。 系统的存在和运作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如维持社会的秩序和促进经济效益。但 系统的根本问题是,其运作是以非人化的甚至是以非人道的逻辑进行的,不以一 般人的意愿为转移。这是因为在系统中协调和整合人们行为的并非是沟通行为, 而是金钱、权力等系统控制媒介。在系统的运作中,理性是有其作用的,但这种 理性主要是工具理性,非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的分开已是成为目前社 会进化的趋势,这也体现了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化。 函傅永军、张志甲:r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载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1 9 9 7 第4 期,第l o 页。 1 2 3 2 3 生活世界与系统 3 2 3 1 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化 在哈贝马斯2 0 世纪7 0 年代的词汇表中,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核心术语。在合 法化危机中,他开始探究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哈贝马斯对当代社 会的理解来说,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的张力是至关重要的。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反映的是驾驭问题与互相理解问题之分。实 际上,生活世界和系统有着不同的内在逻辑,调节人类行为的方式和作用也不相 同,它们都排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生活世界当中,人们运用语言和非语言 的符号作为彼此相互理解的手段,进行自由的交往,以此达到社会的统一。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世界分化为各自分离的文化、社会与个性的知识库; 系统则分化为彼此区分的制度群,如经济、政治、法律、家庭和其他制度。在生 活世界里,行为是由规范来协调的,而在各种系统中,行为是由作为操控手段的 金钱和权力来调节的。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体系借助于货币和权力这两个媒 介,渗透到生活世界的核心领域,侵蚀原本属于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私人领域和 公共领域,使之金钱化和官僚化。由于经济、政治的系统运行对生活世界的侵蚀, 社会整合水平下降,私人经济生活的自主性相对地被市场经济消费欲求所左右, 公民政治生活的自主性被转化为对政府权力的消极盲从。人与人的交往明显受制 于社会的权力和制度,行动协调从语言改置为控制媒体金钱和权力,即作为 生活世界中的不可替代的整合媒介语言、以沟通寻找协调的共识,均被纳入 报酬与惩罚的单向思考手段中,造成了“文化的贫瘠 。语言的沟通成了利益交换, 价值共识被可操纵的媒介所扭曲,作为行动者本身的人也丧失了目的性而沦为工 具性手段,人们之间只有“独白 ,没有“对话”,堵塞了“共识 形成的可能途 径,出现了“生活世界”再生产的危机。 其结果是生活世界沦落为众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越复杂,生活世界就越空 洞。哈贝马斯把这种现代性的畸形现象叫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或“系统对生 活世界的侵入 。针对“生活世界”与“系统 的分离现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