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谢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 0 0 5 5 0 7 专业 童压堂( 壹压麦渲区墓熬直友囱2所呈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 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 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 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害i l 指导教师签名二堑耍丝 签名日期一垒鬈:殳:垒厶 。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中纯渔民间的一种以歌舞、祭祀活 动为载体,融汇历史、宗教、民俗、艺术( 歌、舞、曲艺、杂技等) 等多种文化元 素于一身的极具湖上特色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伴奏乐器“端鼓 而得名。 它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端鼓戏是微山湖渔民智慧的结晶,其演 唱风格粗犷豪放、古朴优雅而又清丽委婉,凸显出微山湖渔民独有的水乡风情。2 0 0 6 年微山湖端鼓戏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进程中。本文以实地调查的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渔民的生活环境、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乡土人情等,对端鼓戏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意蕴作出梳理, 追溯了端鼓戏的历史轨迹;阐述了端鼓戏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对研究运河文化的重要 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端鼓戏的艺术特征从内容、形式、曲牌、唱腔、 语言、演唱及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还对端鼓戏濒临灭绝的现状 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相应建议。笔者 期望通过对端鼓戏艺术的挖掘整理、分析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 具有湖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端鼓戏文化价值唱腔表演语言 a b s t r a c t d u a n g ua r to fw e i s h a nl a k eh a sb e e nh a n d e dd o w nt ot h i sv e r yd a y a r o u n dt h ea r e ao fw e i s h a nl a k e ,w e i s h a nc o u n t y ,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b l e n d e dw i t hm a n y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s u c ha sh i s t o r y , r e l i g i o n ,f o l k s ,a r t ( s o n g s ,d a n c e s ,q u y i ,a n da c r o b a t i c s ,e t c ) ,i ti sak i n do fp u r ef i s h e rf o l ka r t , w h i c hi sc a r r i e di ns o n g sa n dd a n c e s ,a n ds a c r i f i c e s i ti sf a m o u sf o ri t s i n s t r u m e n t “d u a n g u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i th a sb e e n 3h u n d r e dy e a r sh i s t o r yb yn o w d u a n g ua r ti sav a l u a b l er e s u l to ft h e w i s d o mo ff i s h e r m e no fw e i s h a nl a k e i t ss t y l ev a r i e sf r o mb o l da n d u n r e s t r a i n e d ,a n c i e n ta n de l e g a n tt o f r e s ha n dr h y t h m i c ,w h i c hf i g u r e s p r o m i n e n t l yt h eu n i q u ef o r mo ft h ef i s h e r m e ni nw a t e r yr e g i o n i n2 0 0 6 , d u a n g ua r th a sb e e n i nt h el i s to f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o f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a n dn o wi t i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a p p l y i n gf o rn a t i o n a l 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b a s e do nt h ed a t af r o ms p o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c o o p e r a t e dw i t hl o c a lf i s h e r m e n sl i f es t y l e ,r e l i g i o u sb e l i e fa n dn a t i v e 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h a sc o m b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u a n g u a r ta n di t s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t r a c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d u a n g ua r t ,a n d e x p o u n d e d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m e r i t so fd u a n g ua r t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t u d y i n gc a n a lc u l t u r e o nt h eb a s i so f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a l s oh a sa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d u a n g ua r t f r o mc o n t e n t ,f o r m ,n a m eo ft h et u n e ,m e l o d i e s ,l a n g u a g e ,s i n g i n g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f t e r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o fd u a n g u se x t i n c t i o na n dt e n d e n c yf o r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a p e rh a s s u g g e s t e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e a s u r e st op r o t e c ta n dh e l pd e v e l o pd u a n g u a r t t h ea u t h o re x p e c t st h a tt h r o u g he x p l o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o fd u a n g ua r t , s h ec o u l dc o n t r i b u t eal i t t l et op r o t e c t i o no f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 a n dm a k em o r ep e o p l ek n o w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u n i q u e l a k e s i d ea r t i s t i cf o r m k e y w o r d s :d u a n g ua r t ,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m e l o d y , p e r f o r m a n c e , l a n g u a g e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中纯渔民生活的一种具有湖上特色 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 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故名“端鼓戏 也称“端供腔 。微山湖端鼓 戏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具水乡特色的瑰宝之一,但由于种种缘由并不像其他艺术 形式如吕剧、豫剧等为人熟知,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 究,并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相应建议,其目的是加强端鼓戏的挖掘和保护,以丰富 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它,使这一古朴的艺术形式得到久 远的保护和发展。 本文主要对端鼓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包括其唱腔、伴奏、演唱、表演 及语言等方面,及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几个方面的 内容。 第二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对端鼓戏的起源和形成结合当地 渔民的生活生产情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追溯了端鼓戏产生 的历史文化渊源,端鼓戏是渔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寄托,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娱 乐消遣的形式。端鼓戏相传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端鼓戏“口 传心授 的传承方式,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端鼓戏的专著或历史文献记载。端鼓 戏究竟是从微山湖上“流入 还是“流出 尚无定论。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对比发 现,其与古老的“乡人傩 和江苏、安徽的“香火调有相似之处,但没有确切的 相关资料证明其有渊源。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已与微山湖渔民的民间信仰和民 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包含历史、 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第三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艺术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唱腔:迄今为 止挖掘的端鼓戏曲牌以 十字韵 、 七字韵 为主,还有 京调 、 魏调 、 请神调 、 探宫调 、 念佛调 、 老安子调 、 百神赴号 、 榔头调 、 哭调 、 咬五调 、 观 花调 、e j 星 、 快七调 、 北佛调 、 发香调 等三十余种曲牌。其类型大体可分 为由唱词的字数命名的和以唱词内容而命名两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伴奏:端 鼓戏的伴奏是极为特色的“羊皮鼓,其节奏变化丰富j 音色古朴典雅,是端鼓戏演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中唱、念、坐、打的总指挥。演唱:端鼓戏的演唱特点基本是以演员自身的条件 为基础,像说话一样地经过修饰地演唱,使其颇具传统的乡土气息,以真声为基础 也运用真假声的结合,其高亢粗狂、清秀委婉、古朴优雅的演唱风格深受渔民及当 地群众的喜爱;端鼓戏的演唱方法包括其呼吸、共鸣、咬字、行腔、声带等方面也 作出阐述。表演:端鼓戏的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表演程序大 体分为开坛、展鼓、拜坛、请神四个步骤,演唱内容由开坛目的而定;演出在湖上 进行,把船靠在一起支起桅杆,观众围船而坐;演出中,舞蹈、剪纸、杂技等诸多 艺术元素集于一身,它已成为渔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语言:端鼓戏的唱 词与念白从内容来说既具有浓重的信仰色彩,也具有通俗、形象、生动、风趣、即 兴等特性,并体现当地湖上渔民的语言特色,散发出浓郁的水上气息。剧目类型: 端鼓戏剧目类型众多,有神话故事也有民间传说等,多为反映微山湖渔民的民间信 仰和生产生活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许多文艺工作者以端鼓戏唱腔为基础 创作改编了许多新的、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第四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的濒临灭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的分析和阐 述,并针对端鼓戏面临的濒危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事物要得到更好地发 展是“外因”与“内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端鼓戏也是如此,所谓“外 因 包括对端鼓戏进行的保护、传播、培训、研究空间等因素;“内因”是指端鼓 戏本身,包括丰富唱腔旋律、提高演唱技巧、建设伴奏队伍、注重会场、灯光、音 响等的运用、加强普通话训练、增强艺人文化素养等因素,“外因、“内因二 者协调发展才能使端鼓戏得以良好地发展,才能符合并满足现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微山湖端鼓戏既应该是着眼于传统又放眼于未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需求的 不断提高,根基深厚的端鼓戏只有不断地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 能够重现光芒。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腴的今天,人类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曾为 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渐渐被人 们遗忘,且正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挖掘、保护、发展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形 式将成为我们新的重大课题。 i v 第1 章绪论 第l 章绪论 1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素称“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支柱,其影响重大而深远。 微山县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南接江苏省铜山县,西邻江苏省沛县、山东省 鱼台县,北靠山东济宁任城区,东与邹城市、滕州市、薛城区和峄城区毗连。微山 有动容的山、秀美的水,是一方值得以浓墨书写的灵秀之地,素有“北方水乡 、“中 国荷都之称。鲁南明珠微山湖n 3 是横跨于苏鲁交界的天然湖泊,古老的大运河贯 穿其中,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历史上明、清时期,曾因运河漕运而繁盛一时。 如果说,大运河是飘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条银丝带,那么微山湖便是串在银丝带上的 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自然与历史在此交相生辉,勤劳、质朴的微山人民在 此繁衍生息、执着以求,创造了辉映齐鲁的历史文明,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一方圣 地。 微山湖端鼓戏以说唱为主,蕴含歌、舞、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表现形 式,是微山湖纯渔民中的一种稀奇而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由演唱时的伴奏乐器“端 鼓 而得名。它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生产、 生活中祈祷祭祀、祝寿祈福、喜庆丰收时的礼仪习俗。它追溯了微山湖人民在历史 进程及时代变迁中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是微山湖区的历史文化见证和研究湖区 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料。“端鼓戏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湖上渔民的民俗生活、 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是微山湖渔俗的自然孳遗和生命崇拜的情感渲泄 嘲。其唱腔 清新、质朴、豪放、热烈,具有浓郁的湖上气息。这一艺术形式在几百年的发展历 史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的曲牌、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丰富的剧目内容,使粗犷豪放、 凸显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成熟。 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民生活的变迁,且由于旧时渔民文化水平低,缺乏 民俗文化保护观念,民俗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等种种原因致使微山湖端鼓戏这一民间 艺术瑰宝传承困难、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而今,只有微山县昭阳街道办事处 1 1 1 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也称“南四湖,。 1 2 】高建军,张士闪微山湖渔民端鼓腔艺术探解载于济宁师专学报2 0 0 2 年4 月第2 3 卷第2 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爱湖村、新建村保留着这一曲种。我是一名声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深知民族艺术 植根于群众之中,要想使其发扬光大必须真正地走进群众生活,挖掘整理民间精粹, 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为此,我有必要也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投身于各地方戏 种的深入研究,这对于我歌唱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贯 彻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使这一水乡特色的民间演唱艺术形式 得以传承和发扬,2 0 0 6 年微山湖端鼓戏申报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现正处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微山湖端鼓戏艺术是微山湖区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传承、发扬微山湖端鼓戏,对于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彰显中 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与历史连续性、促进社会文明 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期望借撰写论文的契机,通过对端鼓戏艺术的挖掘整理、分析研究,让更 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具有湖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这对于推动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一 选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有其研究空间。端鼓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极为罕见的 湖上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其流传范围受到局限,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如吕剧、山 东快书等那样广为人知,就算是常年生活在湖区的群众也未必对此了解,所以它具 有原始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再者,在旧社会渔民的文化知识有限,对外界的认知 能力薄弱,没有认识到端鼓戏艺术的宝贵及不可再生性等种种原因,致使这民间艺 术瑰宝濒临灭绝。笔者将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端鼓戏的唱腔、演唱、 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有其研究价值。端鼓戏是以说唱为主,同时,民间小调、舞蹈、武术、杂 技、绘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元素浑然其中,整个表演活动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气息, 有着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它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保留着濒 临失传的湖区民间艺术及民间风俗,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见证,具有社会学、民俗 学等价值;同时,微山湖区文化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它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微山湖端鼓戏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对研究湖区发展变化和弘扬运河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2 第1 章绪论 j 三、提高音乐学养。本人从事声乐学习和教学多年,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 的兴趣并有意向对各民族演唱艺术进行了解、学习。深入研究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对于丰富专业内涵、提高演唱能力、提升民族文化修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挖掘民间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伟大而有意义的 工程,应从我做起,为弘扬我国民族艺术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四、掌握传统音乐研究的一般方法。端鼓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与湖作伴的集多 种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掌握传统音乐研 究的一般方法,开阔研究视野,以便将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 。五、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如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人类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曾作为我们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已渐渐被人们遗忘。挖掘、保护、发展各民族的民间 艺术形式将成为我们新的重大课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 六、体现其社会、人文价值。在其唱词中,有众多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系 统地整理它们,对进一步了解微山湖渔民宗教和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这 些传说、故事中伴有尊老爱幼、不偷不盗等劝戒,这些劝戒对规范人们的道德准则、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仍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2 研究现状综述 相对于其它剧种如吕剧、豫剧等而言,端鼓戏的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它 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是流传于微山湖纯渔民之中,所知的人 少之又少,就算是祖辈在微山湖区生活的人对此也不一定了解。在旧社会由于是民 间传统形式并没有引起官员和上层人士们的关心,再者,渔民过的是到处漂流的生 活,几乎没有念书识字的人,所以“口传心授”成为端鼓戏的唯一传承方式。故而, 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端鼓戏的专著或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起源、发展、何人创作 推广等已不可考证。再者,“文革时期、“四人帮 横行的年代,国家的政治经济 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术研究走偏,学界要求“破四旧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观念中,端鼓戏与宗教迷信活动相联系,属于应该被取 缔的落后反动的文化之列,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禁演,其传承人为此受到了严 重的打击。直至政治运动结束,端鼓戏才又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后,国家对渔民实 行了陆居政策,端鼓戏因此也随之与陆地结缘,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也有了更为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阔的发展与创作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及济宁地区、微山县文化主管部门都对这一稀 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予以重视和挖掘、抢救。2 0 0 6 年,微山湖端鼓戏被审批为山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是挖掘、保护、发展端鼓戏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论文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一些戏曲词典或某些戏曲概论的论著中 有对端鼓戏的一些介绍和论述。微山县志中把端鼓戏归为“社火 n 1 的范畴,对 端鼓戏的起源、形式、曲调等作了基本概述,对其剧目与题材、音乐与唱腔、发展 与提高几方面做了简单的论述。1 9 9 3 年由张海萍先生撰文记载的有关微山湖端鼓戏 的谱例是一本较为完整、细致的谱例( 未发行) ,为端鼓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资料,奠定了基础。研究论文有:1 9 9 8 年的齐鲁民间艺术通览中分别发表了张 海萍先生与陈道庭先生端鼓腔、端公戏的文章,张海萍先生在文中对端鼓戏 的起源、伴奏、曲牌、剧目等都作了系统的阐述,而陈道庭先生的文章中,对端鼓 戏的起源、演出形式、发展与创作进行了表述,对端鼓戏艺术的传人作了介绍,使 人们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高建军,张士闪的微山湖渔民端鼓腔艺术探解乜】, 文中对端鼓腔的内容形式与渊源传承、渔俗的自然孳遗与生命崇拜等作了进一步的 阐述。本论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追溯端鼓戏产生的历史渊源,但迄今为止没 有发现任何有关端鼓戏的文献和专著,而在资料调查中发现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古 代的“乡人傩及江苏的“香火调 等似有相似之处,但这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切的 资料证明其渊源;对端鼓戏艺术的内容、形式、唱腔、伴奏、演唱、语言等进行较 为全面的论述;对其濒临灭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 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科学的,适合时代需求的,真切地反映人 民生活,为群众所喜爱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演出剧目方面,微山县文化馆的陈炎先生根据端鼓戏的曲调 和舞蹈劳动创作改编的表演唱渔家乐,参加山东省1 9 5 8 年的跃进歌舞会演,受 到热烈欢迎。接着,他以端鼓戏的演出形式创作了喜相逢、考嫂嫂、以及水 乡北京紧相连、微湖端鼓、打鱼姑娘多豪迈等节目,参加山东省和济宁地区 会演均获好评。“1 9 7 8 - - 1 9 8 7 年,陈炎先生创作的端鼓戏王主任游湖获济宁地 区会演创作奖,根据传统剧目刘文龙赶考,改编了历史故事剧三催嫁获创作 1 1 1 指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第3 6 1 0 页 2 1 高建军,张士闪微山湖渔民端鼓腔艺术探解载于济宁师专学报2 0 0 2 年4 月第2 3 卷第2 期 4 第1 章绪论 一等奖,莲花湾获创作二等奖。 n 1 2 0 0 0 年,微山县文化馆根据原生态“端鼓戏 改编的说唱微山湖在济宁市曲艺汇演中获一等奖、在山东省曲艺汇演中获二等 奖;2 0 0 3 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运河文化 栏目组专程来微山拍摄端鼓戏表 演;2 0 0 6 年,被审批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总之,目前对微山湖端鼓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待于更深层的整理和 挖掘。本文力求以田野调查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微山湖端鼓戏的 历史渊源、形式与内容、特征与文化价值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丰富中华民族民间 艺术内容,对唱腔与表演等艺术本体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使端鼓戏艺术更加系 统、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为更多的人所知,散发出它纯朴而浓郁的水乡 气息。 缸 1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田野调查。端鼓戏虽是笔者的家乡戏,但以往对其所知甚微。要对此进行研 究,必须亲身学习以及做大量的记谱记词等工作,由于端鼓戏是湖上渔民独有的一 种民间杂戏,所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活动的形式和 内容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步。在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微山县文化馆有关工作人员 的大力协作,多次走访了端鼓戏的传人和一直致力于其研究、创作的前辈、老师, 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受益匪浅。 2 、文献梳理。端鼓戏的原始资料和历史文献几乎没有,有关的研究论文也寥寥 无几,在对艺人采访过程中搜集了他们的手抄本,但时间过长有一些已经模糊,需 要作较为细致的对比和研究、考证。通过和其传人的交流沟通,从中获取了许多宝 贵的信息。其中也包括音像资料。 3 、逻辑推理。从历史的角度对端鼓戏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推理与分析,对端 鼓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阐述,指出其价值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4 、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端鼓戏艺术包括其内容、形式、曲 牌、唱腔、唱词、演唱方法、表演等方面全面地展现给大家。论文将对端鼓戏的音 乐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归纳与总结,体现其传承性、社会性、民俗性、变易性等属 性,使之独显湖上之特色。 【1 】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1 0 月第9 9 7 页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实例分析。以相关的音乐理论和戏曲理论为支撑,从端鼓戏的实际演唱入手, 并结合当地语言特色,对其唱词、念白、演口昌技术和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 实例分析。 6 第2 章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第2 章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微山湖端鼓戏流传于山东省微山湖纯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 微山湖区渔民在长期的水上生产和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 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俗文化活动, 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之一。它的伴奏乐器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 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端鼓戏的演出首先设坛摆供( 供菜、供果) 请神, 焚香祭祀“大王爷 n 1 ,因此原名也叫“端供腔 。而多数渔民则以一手端鼓一手用 竹条敲打的动作命名,俗呼“打端鼓 。其演出队伍只有男演员组成,唱词多以民 间传说、神话故事及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如果时间允许可持续演出四天四夜之久。 曲牌以 - h 字韵 、 十字韵 为最常见,并挖掘、整理了 京调 、 魏调 、 下河调 、 榔头调 、 念佛调 、 百神赴号 等三十多种,以其粗犷豪放、清丽委婉的唱腔特 点散发出它纯朴的、原始的、迷人的湖上气息,深受湖区人们的喜爱。 2 1 端鼓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2 1 1 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 微山湖水域辽阔,夏秋之交,十万亩荷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堪称世界之最, 素有“北方水乡、“中国荷都 之美誉。南四湖的形成是地壳运动、黄河决溢、人 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o l “南四湖形成之后,南北大运河纵贯其中,苏、鲁、豫、皖 4 省3 2 县( 市) 5 0 余条河流汇于此,微山县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跨东经1 1 6 。 3 47 - 1 1 7 。2 4 、北纬3 4 。2 6 3 5 。2 0 ,呈西北东南方向展布。流域跨山东、 江苏、河南、安徽4 省3 2 个县( 市) 。闳禹贡载:“浮于淮泗,达于河。 嘲1 9 5 3 年建立微山县,将原属山东、江苏两省6 个县的4 个镇3 0 2 个村庄和4 个水上渔民 乡,划属微山县管辖。 微山湖上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从湖内通过,像一条玉带把它和海河、黄河、淮 1 1 j 渔民的信仰几千年来,人们受封建统治制度的影响,一直相信天王( 玉皇大帝) 主宰一切,龙王是玉皇大 帝的使臣,天朝的“水官”,负责给人们行雨,主宰天下的风调雨顺、旱涝灾害。特别是微山湖区的渔民百 姓与水有着须臾不离的渊源联系,全家人的性命、衣食住行都与湖水休戚相关因此。对治水的龙王神特别 敬重,微山湖周边十多里甚至二三里就有一处龙王庙,j 闭参阅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卷三第1 5 9 页 闭同上概述第7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长江、钱塘江沟通起来。成为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微山湖孕育了这一地区独 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谣,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风靡湖区的端 鼓戏、虎头袢子、草编、苇编艺术等。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绘就了湖区特有的民俗 和渔猎风情画卷。 微山湖,今微山湖南部古留、沛,地势低洼,很早就有赤山、勺阳、吕孟诸多 互不相连的小湖泊。黄河之水对古泗水屡屡入侵,使这些小湖泊逐渐扩而大之,以 至最后紧紧连在一起。宋史河渠志载: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公元9 8 3 年) 至神 宗元丰元年( 公元1 0 7 8 年) 的近百年间,黄河中下游就五次大的决口。明代,黄河 在中下游的决口更达二十八次之多。每次决口,南流入泗的黄水都大量泥沙淤积, 久而久之,便在这一带先后形成昭阳、独山、微山、南阳四个较大的湖泊。值得一 提的是,南阳湖的形成对端鼓戏的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南阳镇,位于微 山湖北端的南阳湖中,地处昭阳、独山和南阳三湖的交汇处,曾有皇宫所、皇粮殿、 关帝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等3 0 多处名胜古迹,因南阳镇所处的南阳 湖为京杭运河的中部,自“漕运新渠 开通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 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 另有夏镇、 镇江、扬州) 之一。明代漕运新渠竣工,南阳成了码头,南北商船都在这里停留, 景象极为繁盛,这对端鼓戏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又因是衙门驻地,运河水运 的咽喉地带等因素,对端鼓戏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其意义重大。明孝宗弘 治八年( 公元1 4 9 4 年) 以后,到明末、清初( 公元1 6 4 4 年) 便使四湖连成一片, 基本形成了迄今山东以南以至淮河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微山湖。“微山历史悠 久,曾是古老而灿烂的北辛文化发源地。境内有伏羲陵、微子墓、目夷墓、张良墓、 仲子庙等名胜古迹;被誉为汉末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著名文学家王粲、三国时“魏 蜀吴争汉鼎”中的重要人物刘表、魏晋间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等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 片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以微山湖为依托的“微湖大队 、“铁道游击队、“运 河支队 等革命武装,战斗在千顷苇荡里,创造了许多英雄业绩。 “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腴,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虞舜时, 境内即为封国。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心1 微山湖以其 1 1 l 参阅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l o 月第4 7 页 1 2 l 参阅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概述第4 页 第2 章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他们曾耀眼于神州,彪炳于史册。 二微山湖渔民以渔猎为生,吃住都在船上,以船为家,生存赖之于大湖,早捕黎 明,晚捕黄昏,过的是“船底无根,水上无线 的漂流生活,哪里有鱼船就摇去哪 里,与岸上形成半隔绝状态。关于端鼓戏的来源,艺人们称其起源于山东,现如今 安徽等地会唱端鼓戏的很多艺人祖辈都是山东人:在微山湖渔民中也流行着不同的 说法:1 、唐王李世民为了给西宫李娘娘治病,许下三桩愿,其中第三桩愿是“敬天 敬地,李娘娘痊愈后,李世民在金銮宝殿张灯结彩、搭棚许愿四天四夜,并杀猪 宰羊请“神人 唱戏。据说,这些“神人就是从微山一带请过去的,所唱腔调经 过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端鼓戏 。2 、唐王李世民死后,后人为了给他超度亡魂, 搭高棚、设香案、摆大供、祭坛之后唱的就是这种“端鼓戏 的腔调,当时为他超 度亡魂的“端公一就是杨龙、化风、沈四海、胡清、胡岚五位祖师。n 1 但这些只是 口头流传并没发现文字记载。另外,由于端鼓戏剧目中有江苏、安徽地带语音,再 者微山湖形成比洪泽湖晚一些,所以有人认为端鼓戏是由洪泽湖流传而来,而非起 源山东。“据史载,微山县境内的旱灾,1 9 5 9 1 9 9 0 年,全年性的干旱发生5 次, 平均6 年一遇。全年性的严重干旱发生三次,平均1 0 年一遇。 圆微山湖由于屡遭 天旱,跑湖的现象几乎年年都有,端鼓戏也极有可能是从微山湖流传到周边的湖上 的。 一 。关于端鼓戏的起源和发展目前还是很难考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现有资料,发 现它和古代的“乡人傩 以及江苏、安徽两省民间的“香火调 似有相似之处:在 形式及内容上,“乡人傩 和“香火调 也都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 动为载体的,在扇鼓神谱中对傩戏记载,其有开坛、请神等程序,而武俊达在 江苏香火戏的曲目、音乐及其它一文中也写道:“香火戏开唱前往往有开坛、 请神、跳娘娘等带有仪式性的歌舞表演。一般是先敲一通锣鼓,唱一些酬神谢神的 话,如“吃过茶来谢茶汤,扰过酒来谢酒浆,弟子庆祝老爷会,磕头礼拜谢神王 等等,再报家门和进行请神仪式。 微山湖端鼓戏在开唱之前也是先要开坛请神, 先敲一通羊皮鼓,也唱一些请神敬神的话等。而在伴奏和唱词方面,武俊达在江 苏香火戏的曲目、音乐及其它一文中也写道:“唱香火过去只用锣鼓伴奏,不用 丝弦。一而“扇鼓神谱中所指“扇鼓又叫太平鼓、陕西称羊皮鼓、甘肃称槟 i l l 第七代传人杨成兴口述 f 2 参阅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微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卷二自然环境第1 4 6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鼓甩辫子、安徽称端鼓或喜鼓子、河北与山西皆称扇鼓,多用于跳神、祭祀。川日 端鼓戏的伴奏乐器是“端鼓 也称“羊皮鼓 ,与这里所说的扇鼓与端鼓戏中的端 鼓可能是同出一折。武俊达在江苏香火戏的曲目、音乐及其它中道:“最常用 的唱词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其各有专腔,并各以唱词字句代替腔名。而端鼓 戏最常用的唱词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并各以唱词字句代替腔名。这也与端鼓戏 相似。 作为全民性的民俗民风的“乡人傩”,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傩祭相当普遍,身 居鲁国要职的孔子,就曾身穿朝服,毕恭毕敬地迎接“乡入傩 的盛大队伍。论 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嘲。“傩戏的起源与产生,直接脱胎 于“傩”的宗教仪式活动之中。“属于傩戏系统的剧种,就目前所知,约有二、三 十个。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汉、壮、侗、苗、土家、藏、蒙古等族都有自己的 傩戏。但由于各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民族心理素质、宗教意识和 民间习俗的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称谓也有所不同,湖南、四川等地民 间的傩戏以及宁夏、陕西等地的端公戏,广西,四川等地的师公戏、师道戏、庆坛 戏等均属“傩戏 一类。 跚由此可见,“乡人傩刀的流布之广是其它戏种所无法比 及,而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革使其具备了相应地区的民间特色。其与端鼓戏的某 些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或许只能说是一种巧合。就端鼓戏与香火调而言,从 地理位置看,江苏、安徽两省也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所以也不排除其相互交流 的可能。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两种民间艺术形式必然是有渊源。 总之,不能仅依其相似之处而断定端鼓戏与“乡人傩 或“香火调 之间有必 然的联系。关于端鼓戏究竟是从微山湖传出还是由别处传入微山湖,其何从何往己 无确切相关资料证明。笔者认为这也许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经过几百年的 洗礼,端鼓戏已与微山湖渔民的生活、文化等融入到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 格,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较为罕见的具 有水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微山县许多文化工作者深入渔村,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瑰 宝,他们对这一珍贵曲种进行加工改编后,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取得了重大 成就,使这一稀有而奇特的古老艺术更加丰富、完整,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i t l 曲六乙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年7 月第7 1 页 1 2 1 曲六乙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年7 月第1 7 页 1 3 l 同上第1 7 页- - 1 9 页 1 0 第2 章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2 1 2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 “任何原本纯审美层面上的戏曲艺术一旦被赋予某种神秘色彩和通灵作用,她 便游离了原来的纯艺术境界,成为融合当地人生活、信仰、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载 体。”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孕育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中, 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精华,与时俱进,不断继承与创新,形成了各种戏曲、 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其中几十个种广为流传备受人们的喜爱,如山东快书、 吕剧、拉魂腔、端鼓戏等。人民在其活动中娱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并从中获 得精神需求的满足。微山湖端鼓戏的形成与渔民所处地理环境及其生产生活、宗教 信仰、民俗习惯等紧密结合。 民间信仰是指“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 行为 。乜1 微山湖渔民的生产活动中,都举行虔诚的敬大王仪式,有请大王、献祭礼、 膜拜、娱神唱神戏等内容,由此,也便产生了敬大王的信仰习俗,及由敬大王中唱 神戏而产生的端鼓戏艺术。几百年来,人们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一直相 信“天王 主宰一切,龙王是玉皇大帝的使臣,天朝的“水官 ,主宰天下的风调雨 顺、旱涝灾害。微山湖区渔民百姓与水有着须臾不离的渊源联系i 吃、住、行甚至 生命与湖水休戚相关。因此,对治水的“龙王神 特别敬重。敬龙王的时间大都约 定俗成。有小敬嘲、大敬蜘。另外,还有求雨避灾敬、还愿敬、“起草嘲前后敬、 日常敬等。 微山湖渔民有“连家船渔民 脚( 如下图) 和“专业渔民川7 1 两种。前者以四湖 为基地,以船为家,捕鱼为主;后者系沿湖岸边及湖内岛村的农湖民。“连家船渔 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在南四湖中落户的,由下列几部分人组成:一是因湖泊、河流 变迁,当地农民转化成渔民;二是贫苦农民,因反抗官府,举行起义,失败后逃至 南四湖内,隐姓埋名当了渔民;三是从江苏省淮安府盐城县、浙江省嘉善县等地, 来南四湖捕捞,在此落户,成了南四湖的渔民。一阳3 连家船是微山湖上的一道风景, 1 1 l 参阅王义彬博士论文池州傩戏艺术及其文化研究 闭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9 年第5 1 2 0 页 唧指每年的腊月二十六,自发到龙王庙去敬,一直敬到正月初六 1 4 1 指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集体大敬 同指当地鱼民的一种捕鱼方式 嘲也称纯渔民 忉也称湖民 i 明参阅山东省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曹瑞民、盛振玉主编徽山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l o 月第3 2 1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展示着微山湖的风姿,荡写着渔民的生活,哺育了湖区文化。 旧时,连家船的生活是苦涩的,“一条小船扁担长,祖祖辈辈住一舱”,就是 贫困渔民居住情况的真实写照。富裕者除有居住船外,另有生产船。湖上鱼船,大 者二丈有余,小者不足七尺。船分前舱、中舱和后舱,多数为两头尖式。一条船居 住一户人家,前舱储粮,后舱做饭,中舱住人。孩子长大结婚,富裕的便造条新船 分居,新船须绑在自家老船的旁边,如同配船。妇女临产时,家人便把酒和秤砣放 在盆里,用火把酒燃着,将附近所有鱼船拴在一起,端着火盆围船转一用,为未出 ,世的孩子消灾保平安。当地渔民称这种方式为“打 砣”。渔民由于饮食习惯和结构与陆地不同,妇 女的生育能力较强,过去有的一生有十多个,甚 至二十多个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活率较低, 致使她们非常迷信。在湖上居住,与陆上相反, 风大浪险,严重时还有沉船的危险,在湖上打鱼 常有一种“在浪尖上讨生活”的感觉,所以他们 非常团结,有困难都是一呼百应。 渔民们单纯的生活造就了他们纯朴、善良的 性格,那时的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水平,不读 书、不识字,被人戏称为“湖猫子”、“渔猫子” 。渔民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其精神文化生活十 分匮乏,端鼓戏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生活寄托。 节同习俗是人们漫长生活的调节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在辛苦劳作 之余,也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机会。孔子日“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张一弛,文 武之道也。”心1 渔民的传统习俗与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一样,但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 如:1 、俗语日“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湖上家家摆供、敬奉龙神,端鼓艺人 唱百神赴号等曲牌请神,还要“炒蝎爪”( 即炒黄豆) ,俗称吃了“蝎爪”, 便可免灾。2 、旧时,贫困船家( 连家船) 的渔民生活困苦,对已经逝去的亲人没有 1 1 】意思大概是只会打渔的野蛮人。据说当年康熙下江南途径微山湖时,见渔民在船上行走如飞,轻捷敏健,脱 l j 说出“轻如狸猫”的赞誉。谁知道地方官因嫉恨微山岛上的名士殷重礼经常为民请命,故意讹传为“渔猫 子”,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习”丫。 1 2 1 参阅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5 页 第2 章 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条件进行安葬,只是随水而安。富裕船家,可以在陆地上买墓地。老人去逝后,便 放在死者住的船头上,在死者跟前摆供烧香,请艺人来唱“端鼓戏 。端鼓戏要连 续唱三天三夜,孝子则跪在一侧,伴着端鼓曲目的起伏,迎接着前来吊唁的亲友。 待入棺“成殓”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