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 中文提要 在现实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创作小说人物形象,并且较大规模地摄入文 学作品,这是儒林外史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吴敬梓在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创作上的首创。本文以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创作作为考察切 入对象,运用文艺创作学和文艺心理学理论,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 生成过程和创作心理过程进行了系统解析,梳理其典型创作的主要方法, 探微吴敬梓内在深层的创作心理结构。本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解读儒 林外史、理解吴敬梓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生成,创作心理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nl m p o r t a n tc r e a t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r ul i nw a is h ii st oc r e a t en o v e l f i g u r e so nt h eb a s eo ft h er e a ll i f ep r o t o t y p e a n dt a k e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l a r g es c a l e ,w h i c hi so r i g i n a t e db yw uj i n g z ii nn o v e lf i g u r e s c r e a t i o n t a k i n gf i g u r e sc r e a t i o no fr ul nw a is h ia sa no b j e c t ,a n da d o p t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p s y c h o l o g yt h e o r i e s ,t h i st h e s i sh a s c a r r i e do na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nt h ef i g u r e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a n dt h ec r e a t i n g m e n t a lp r o c e s so ft h i sb o o k b e s i d e s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c o m bt h em a i nm e t h o d s o fi t sm o d e lc r e a t i o n ,a n ds e a r c ht h ei n t r i n s i cc r e a t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w u j i n g z i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i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u st of u r t h e ru n s c r a m b l e r ul i nw a is h i , a n d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i t sa u t h o r , w u j i n g z i k e yw o r d s :r u l i nw a i s h i f i g u r e s ,f o r m a t i o n c r e a t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研究 中文文摘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系统解析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过程。儒林外史人物 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原型,加以艺术 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吴敬梓首创性地将大量现实 生活原型摄入长篇小说作品,创造性地运用了纪实、剪辑、集中、综合、 变形、理想化等主要创作方法,尽可能调动所有的手段对生活原型进行典 型创造。吴敬梓一方面成功创造了一批饱满、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读者接 受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共名”性质的典型人物:同时也不可否认,儒 林外史中也有一些人物形象过于单薄,缺乏生命。 第二章重点探寻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过程。文学作品的创 作,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的心理过程。作者独特的观察感 受、自觉的农象运动、理性的知解分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潜意识的作用 等,都会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心 理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正是由于吴敬梓创作心理过程的整体心理“合力” 的作用,从而生成了儒林外史中那些或者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的艺 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隐藏着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 第三章深入考察吴敬梓的创作心理结构。在儒林外史长达2 0 年的 创作过程中,吴敬梓的创作欲望是强烈而持久的,创作心理是发展而又矛 盾的,其中最深层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状 态,引发了吴敬梓的创作动机,刺激其创作构思,推动其创作传达的完成。 这种创作心理,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对文人士子在八股科举压迫下的心 灵扭曲感到怜悯,对功名富贵指挥下的社会集体无意识感到酸痛,对封建 礼乐政教的崩溃感到无奈,对社会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仍寄予着希望。这 四个层面是一种历时结构,有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体现了吴敬梓创作心 理的发展性和矛盾性。 引言 引言 金和儒林外史跋,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 料、( 儒林外史 研究,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陈美林儒林外史 人物论等,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和情节素材进行了爬梳考据,提供了许多宝贵 的资料。鲁迅也认为,“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度词隐 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从而揭示了儒林外史人 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 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这种情况也是较为常见的,属于文学 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是,吴敬梓如此较大规模地将现实生活原型摄入长篇小说,却 是中国小说史特别是长篇小说史上的全新首创,它表明吴敬梓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文学 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认识到了实际生活的原型材料对构塑文学艺术形象的真实 性、客观性、典型性的巨大作用。 当然,在这个时候,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了,而 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正如李汉秋所说的:“生活原型只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和艺 术构思的依据,吴敬梓总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观察、分析,从大量的人物中进行广 泛的艺术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对原型进行改造制作,才创造出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来。”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创作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的心理过程。本文 试图从儒林外史人物原型转化为艺术形象的生成过程入手,分析吴敬梓的典型化创 作过程,探微其内在深层的创作心理,以更进一步地解读儒林外史,剖析吴敬梓的 心理结构。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页1 5 7 。李汉秋, 研究纵览在前辈学者搜讨的 基础上辑得5 0 余条” ,并进行了分类整理。郭孝子千里寻亲( - - 十七回至三十八回) 形象的创作,既采用了综合多人的方法,又采用了综合他籍的方法。据天目山樵儒林 外史评引李保泰啬生文集胡孝子寻亲记,小说中郭力的原型为歙县胡元恒( 字 仲长) 。歙县志卷八人物志孝友也载:胡元恒“嗣闻父在闽,遂冒寒暑,历险 阻者三年,得遇,奉以归,孝养二十馀年”。历代书籍记载的关于孝子寻亲的故事很多, 李汉秋例举了许多书载回,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1 8 记艾子诚寻父事,并提到明代 王原“寻亲千罩之外”和宋代朱寿昌寻母事:给吴敬梓深刻影响的思想家颜元,5 0 岁还 到辽东寻父( 见李垛颜习斋先生年谱等) ;清初王睥今世说卷一记徐敬庵寻父, 还提到遇虎:清初苏州黄向峰自撰黄孝子寻亲纪程以记寻父事,大戏曲家李玉以此 为题材创作了万里圆传奇。郭孝子两次深山遇虎,基本上取材于笔记材料。第一次 遇见独角兽打死老虎,出自清代王a 碱秋灯丛话卷六虎为独角兽所戕和钮璜觚 剩卷四谄虎,将这两则故事拼凑而成。第二次喷嚏吓虎,取自唐人张鬻朝野佥 载卷二,几乎是那则笔记的白话翻译。据何泽翰、李汉秋、朱一玄和刘毓忱考证,郭 孝子买通道人、养活父亲的假人养亲故事,借鉴了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十四 姜诗妻传的典故。可见,郭孝子这一形象,是作者从所听、所见中提炼、拼凑而成 的,并非出自某一物特定的人物原型。 吴敬梓用综合的方法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有的非常成功,有的也较为平面。从清人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五守财奴故事中,提炼出严监生竖着两个指头临死不肯咽 气的情节;清人尤侗艮斋杂说卷五记载,戏曲家袁于令任荆州知府时,府内只闻围 棋声、斗牌声、唱曲声三声,并因讥讽上司府内亦有算盘声、天平声、板子声三声而罢 官,吴敬梓将此移入小说,以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三声称赞蘧佑衙门的讼简刑清, 以戥子星、算盘声、板子声三声嘲讽王惠将对百姓的盘剥,而“王太守并不知道这话是 讥诮他”( 八回) ,反而深以为然。这些素材的提炼、改造都是十分成功的,成为了文学 。李汉秋( 儒林外史) 研究,页1 4 6 1 4 7 。高明阁,论 对原型的摄取,社会科学辑刊,1 9 8 0 年2 期,页9 7 。李汉秋,( 儒林外史) 研究,页1 6 5 。李汉秋,儒林外史) 研究,页1 5 9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长廊中的经典片断。虽然作者非常赞赏郭力的孝举( 吴敬梓本身和小说中的杜少卿都是 非常奉行孝道的,这也是作者所信奉的正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他不熟 悉深山遇虎等那一类的生活,饱满的情感无法与有特点的细节有机融合在起,导致郭 孝子这一形象并不那么真实( 指艺术真实) 可感,留给读者的只是概念上的“孝”字。 第五节变形的方法 变形的方法,就是把人物放在变化的环境和动荡的命运中,甚至“把人物推向命运 的极端”,聚焦人物的主要特征使之夸张、变异,从中考察人物感情结构的复杂性, 发现隐藏在感情结构深处的秘密。我们熟知的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就是 吴敬梓运用变形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鼓励女儿自杀殉夫的王玉辉形象,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认为“是摄取 汪洽闻和他的女儿的事作为题材的基础的”。金兆燕的棕亭古文钞卷八汪阆洲 七十寿序、棕亭词钞卷二匏樽为汪洽闻赋,特别是棕亭诗钞卷四古诗为 新安烈妇汪氏作,对汪洽闻其人和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乔光辉( 儒林外史) 中王玉辉形象的生成和接受一文,对王玉辉形象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从 作者对素材改造的手段看,现实中的淳朴君子汪洽闻成为小说中深受理学弊端影响的王 玉辉,这样的改造是出于反思礼教的目的”,“从王玉辉的出场安排来看王玉辉的出 场是在余大上任徽州府学训导之后,这体现了作者欲以兄弟之情比父女之情的用意”, “吴敬梓虽然与会兆燕听夕相过从,但谈论到汪洽闻父女一事,吴敬梓的识见与会 榘、金兆燕父子迥然不同”,从中得出结论是“小说中王玉辉形象反映了吴敬梓对理学 的认识。体现了吴敬梓对理学弊端的批判”。 金兆燕古诗为新安烈妇汪氏作中的老父是不情愿女儿殉夫的,“所悲颓龄翁, 顿使肝肠裂”。而小说四十八回中的王玉辉是鼓励女儿殉夫的,“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 我难道反拦阻你? 你竟是这样做罢”,还劝说竭力反对殉夫的亲家“我这小女要殉节的 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说自己老婆对“这样事”的重大意义“是不晓得的”。王女一 。并绍振,暂审美形象的刨造:文学创作论页6 3 2 。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页9 6 。乔光辉,( 儒林外史) 中王玉辉形象的生成和接受,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9 月页1 0 5 - - 1 0 6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直饿了“八日”才逝去,而这八天原本可以做很多补救挽回之事,但受封建礼教毒害深 入骨髓的“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真是惟恐不死”( 清人黄富 民评语,以下简称黄评) 。直到女儿“成了仙了”,“仰天大笑道:死的好! 死的好! ” 连作为学官的余大先生知道后都“大惊,不胜惨然”,以皮里阳秋的手法,从另一侧面 反映了此事的荒谬灭欲,揭示了理学杀人的本质。 吴敬梓在将王玉辉推向礼教毒害的极端。写出他中毒最深而自不可知后,又将这种 极端推向了第二层次,写王玉辉的自然人性开始觉醒了,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考察王玉 辉深层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女儿去世后,阖县绅衿设宴祝贺之时,王玉辉终于“转觉心 伤,辞了不肯来”,“心下不忍”,于是决定外出“作游几时”,排遣心情。“一路看着水 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女,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 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j 面女儿殉夫却“仰天大笑”,这罩景色美妙却“热泪直滚”, 在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显示出王玉辉性格的多面性,虽然被封建礼教扭曲了人性,但仍然 掩饰不住真情的自然流露,压抑不了人类天性的悄然回归。但这种回归也仅仅是昙花一 现,王玉辉在见到邓质夫后,立马夸耀“我第三个小女,也有这一番节烈”。可见,在 王玉辉“良心与礼教之冲突”。中,礼教是峰定不移地占主导地位的。正是将王玉辉形 象放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进行夸张变形,在动态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这一形象 才具有如此的震憾力和感染力。 第六节理想化的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指在将人物原型生成小说形象的过程中,灌注了作者全部的价值 取向和理想追求,使其成为了作者所期盼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王冕、虞博士、庄绍光、 迟衡山、杜少卿等人物形象身上,就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人格。 金和儒林外史跋称,吴敬梓“生平所至敬服者,惟江宁府学教授吴蒙泉先生一 人,故书中表为上上人物”。以“至敬服者”吴蒙泉为原型。创作成了“书中第一人” 的虞育德虞博士。吴蒙泉是乾隆二年的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虽进不了翰林院,但作一个 部郎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由于年岁已大未被重用,只当了上元县学教谕这么一个小官, 。鲁迅程中国小说史略,页1 5 9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仕途很不得意。所以他是满腹牢骚,在解褐后得教职感赋两酋诗里发泄不满,“君 能知我才堪此,臣不如人壮已然”,“腐儒通籍犹如故,只合生涯在砚田”,“老尝蔗境甘 犹少,春到梅边暖不多”:在闲居杂感诗中,吴蒙泉叹道:“伏波慨晚成,李广嗟难 封。纷纷少年场,天幸多成功”。从这些诗句上看,“吴培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是叹老嗟 卑”o ,对自己以三甲进士之身却只得小县教谕一职很是不平,对现在年老位卑、屈居 冷官很是委屈。 而小说中的虞博士形象就大大不一样了,他代表的是吴敬梓理想上所追求的高尚品 格,在原型的基础了有了极大的拔高。吴敬梓打破他塑造人物的一贯传统,用了整整一 回( 三十六回) 的篇幅“特起立传”( 天目山樵评语,以下简称天评) ,还崇敬的称他为 “真儒”、“名贤”,名列幽榜“第一名”。虞育德5 0 岁时中了二甲进士,本来有可能选 进翰林( 吴蒙泉是三甲赐同进士,进不了翰林) ,但仅当上了南京国子监博士这么一个 闲官。可他不但不象吴蒙泉那样委屈不平,反而是十分欢喜,说“南京好地方,有山有 水,又和我家乡相近。我此番去,把妻儿老小接在一处,团圈着,强如做个穷翰林”( 三 十六回) 。在离开南京时,他对杜少卿说:“我本赤贫之士,在南京来做了六七年博士, 每年积几两俸金每年养着我夫妻两个不得饿死,就罢了我要做这官怎的? ”( 四 十六回) 作者借杜少卿的口称赞他说:“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 三十六回) 经作者这么升 华,一个在仕途上怨愤不平的士大夫原型,就成为了一个重视德行、淡泊名利的真儒形 象。 但是,虞育德这个形象却是过于理想化了。虽然作者与他的生活原型很熟悉,但在 艺术虚构过程中进行了无限的拔高,从而使这个形象不那么真实、不那么成功。卧闲草 堂本评语( 以下简称卧评) 评价说,“虞博士是书中第一人,纯正无疵,如太羹元酒, 虽有易牙,无从施其烹饪之巧”( 三十六回) 。对于一个“纯正无疵”的人物形象,自然 是缺乏可信度和典型性的,显得苍白和概念化,大大削弱这一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第七节整体性的创作艺术 当然,吴敬梓创作人物形象,并不是只采用其中某一种创作方法,而是尽可能调动 。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页4 8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所有的方法为其塑造人物服务,其创作艺术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以桂慎卿形象的生成为例。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杜慎卿形象是以吴檠为基本 原型,杂揉了吴敬梓的部分生活经历,再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首先,杜慎卿形象融入了吴檠的大量生活特征。 如吴檠很有才华,吴敬梓在九同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一诗也称赞他为“吾家 才子推灵运”,以谢灵运来比喻吴檠之才。= ;:兆燕许月溪诗序言:“吾乡三十年前, 以风雅自任,力追古人者,惟比部吴岑华先生。”杜慎卿也很有才华,声名显赫,是一 个出身于天长望族的世家子弟。在小说二十九回杜慎卿出场时,作者就写道:“这人是 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而后又通过萧金铉赞道:“先生尊府, 江南王谢风流,各郡无不钦仰。先生大才,又是尊府白眉一,同样运用典故,以蜀汉 马良盛赞慎卿。 又如,吴檠、杜慎卿都热衷于功名富贵,并且最终都踏上了仕途。吴檠于乾隆元年 被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落选后又于乾隆六年考中举人,于乾隆十年考取进士。任刑 部主事。小说四十六回提到杜慎卿己经“铨选部郎”,但又在三十一回写他与鲍廷玺密 谈:“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 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这分 明有意使读者感到,杜慎卿的官职颇有花钱购买或应试行贿之嫌。作者的这种处理,一 针见血地刺出杜慎卿对功名富贵的无耻追求。 其次,作者对吴檠的某些生活特征进行异化处理。 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关于纳妾情节的处理。吴檠、杜慎卿都风流倜傥,都曾纳妾娶 小。吴檠纳妾,重的是一片深情。会兆燕在闻吴岑华先生凶耗口号绝句十六首中写 道:“怊怅裒辞剧可怜! 朝云春草易成烟。妒津未必通银汉,休向天孙负聘钱。”又在棕 亭古文钞卷9 写道:“先生答以牺心白业,万念俱灰:副墨名山,无非泡影。”由此看 来,吴檠在爱妾死后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甚至礼拜空王,导致了家庭之变,也可以从 中真切地感受到吴檠对其妾的真挚情感。吴敬梓在塑造慎卿形象时也摄取了吴檠纳妾之 事,却对此进行了异化处理,没有提及吴檠对爱妾的深情及爱妾死后意欲皈依佛门的幻 灭。而是重点渲染杜慎卿的“江郡纳姬”乃“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之举( 三十回) , 突出表现其庸俗风流和矫情虚伪。 第三,杜慎卿形象中还杂揉了一些吴敬梓的生活经历。 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杜慎卿形象不仅摄取了基本原型吴檠的大量生活特点,还 融入了一些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譬如杜慎卿“逞风流高会莫愁湖”一节,一举就“用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了许多的银子”,鲍廷玺也暗想“他为人慷慨”。这一情节就取材于吴敬梓在秦淮河上一 撒千金的风流生活。j 下如前文所说的,吴敬梓年轻时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使家财几年 来就迅速败落,“乡罩传为子弟戒”。胡适吴敬梓年谱在分析吴敬梓减字木兰花庚 戌除夕客中时道:“从这两首看来,吴敬梓的财产是他在秦淮河上嫖掉了的。”o 断言 吴敬梓的财产全部都是在秦淮河上嫖掉的或许太过绝对,但至少我们可以判定,吴敬梓 在秦淮河上的确是“用了许多的银子”。而这一细节,作者写入了杜慎卿的人物塑造中。 第四,杜慎卿形象的形成,还有许多虚构的成分。 想象、虚构、夸张、变形等,从来都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段,在杜慎卿形象的塑造 中也是极为突出。很典型的是杜慎卿喜好男风,在三十回中受季苇萧所“耍”,“爱少俊 访友神乐观”,结果寻到的“美男”是道士来霞士。作者在这一情节上大胆想象,大量 运用喜剧手法,深刻地暴露出了这个“风流才子”内心的龌龊,从而产生了极为沉重的 抨击力量。 吴敬梓对创作杜慎卿这么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时,是很下功夫的。在作者 的心目中,杜慎卿形象是作为一个否定性形象来刻画的,并在这一形象中寄寓了作者对 “矫名士”的讽刺批判。吴敬梓受魏晋六朝人物和文化精神影响很深,同时清中叶的历 史情境和吴敬梓切身的人生历程相碰撞,产生了吴敬棒独特的名士意识。这种名士意识 的核心就是反对功名富贵,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觉醒。杜慎卿形象是小说中“矫名士” 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敬梓通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说话。杜慎卿表面上极为风雅,事 实上足一个用风雅包装起来的庸俗小人。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一 是从杜慎卿对美色的态度上看。杜慎卿自命风流,在三十回中由沈大脚做媒纳妾,虽心 罩偷着乐,却假装“愁着眉”,说“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又说“妇人那有一个 好的? 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自j 屋就闻见他的臭气”,写出了杜慎卿“一片假气”, 其矫情虚伪活现纸上。而且杜慎卿重男风更重于女色,才会被耍神乐观。二是从杜慎卿 对功名的态度上看。杜慎卿一再表示不愿做举业,看不起那些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内 心罩却热衷功名,还在主观上存有行贿买官的想法,并最终踏上仕途,而做官在作者的 价值体系中是没有地位的。三是从杜慎卿对自己的态度上看。杜慎卿的举手投足都充斥 着“自我爱恋”的情绪,在二十九回游雨花台时,“到了亭子跟前,太阳地里看见自己 的影子,徘徊了大半日”,“真有顾影自怜、风流独赏之致”。四是从杜慎卿对亲友的态 。束一玄、刘毓忱,倚林外史资科汇编页1 6 6 第一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生成研究 度上看。慎卿和少卿的情谊在众多兄弟中是较为深厚的,但三十一回中,杜慎卿为转嫁 “危机”,教唆鲍廷玺去讹骗少卿财产,还说杜少卿“是个呆子”,有“毛病”。所以 作者借娄焕文之口说道:“慎卿虽有才情,也不是什么厚道人”。 小结 吴敬梓在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人物形象时,一方面成功地创造了一批饱满、鲜明的 艺术形象,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共名”性质的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 严监生、马二先生等。何其芳就说过:“马二先生是活在我们生活中间的。对于编选本 的人,对于姓冯的人,对于迂腐的人,我们都有时叫他作马二先生。这说明他是一个突 出的成功的人物。”当然,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人物形 象过于单薄,缺乏生命,特别是那些直接表现作者思想的理想人物。在这个时候,作为 艺术家的吴敬梓为思想家的吴敬梓让路了。 高明阁在谈及儒林外史典型创作时,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本来人是人,文 是文,文艺作品虽然植根于人的生活,然而不要求它成为生活的如实的记录,完全可以 加进作者的理想,删除作者认为非本质的东西:这正是文艺理论所指给作者们的。两个 世纪以前的作家,虽然没有学过今天的理论,但他们从创作实践罩,取得了这些经验; 而今天我们的理论,正是从他们的长期创作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转引自: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页1 2 。高明阁,论 对原型的摄取,社会科学辑刊,1 9 8 0 年2 期,页1 0 1 1 6 第二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过程研究 第二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心理过程研究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一种三维结构。是由生活的主要特征以情感为核心的心 理特征文学形式的特征构成的一种复合结构”回。在这个结构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只是一个要素,作家的主观情感也只是一个要素,只有当这两个要素猝然遇合,统一于 小说性格的审美规范时,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获得艺术的生命。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 创作,并不是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技巧等各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各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复杂得多的动态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藏着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独特的观察感受 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丌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作家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艺 术创作的第一步。作家的观察是一种“官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调动自己的全部 感官,包括感觉、知觉、感情、情绪、想象、思维等各种因素,来洞察世界;作家的感 受,是“为作家的个性所净化了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独特感觉和感情”。作家的观 察感受能力越强,越善于识记、保存、再现生活的特征,并且善于将这些特征与他的特 殊感情化合,他创造形象的能力就越强。“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作家的知识和思想的 积累,而且可以推动作家去捕捉具体的生活形象:不仅可以帮助作家把握具体形象的特 征,而且可以帮助作家了解客观形象引起的那些微妙复杂的内心体验”,“从众人司空见 惯的事物、现象中看出独特的涵蕴来”。文学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