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福州十番音乐文化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藏的优秀民间音乐文 化代表之一,在其悠久的发展史中,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形式传播的歌颂生活、 热爱劳动、贴近自然、团结奋斗的民间歌谣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采博纳各地区各 民族文化精髓,长期积累,形成世代传唱、演艺的民间音乐文化。因此被誉为“古老民 族的生命记忆 、“活态的文化基因库 。 同时,我们也看到福州十番音乐长期以来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的局限,以及自身 传承手法的单一性,不免也带来了一些缺陷,如多处于文化边缘、弱势的地位,在艺术 传承精炼方面缺少系统性等。但瑕不掩玉,代表了民间智慧、民俗精神的十番音乐,其 自身价值是无可替代、无法掩饰的。这也就是笔者力图应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 研究方法,较全面、较系统地归纳出福州十番音乐真正价值。 本文所阐述的福州十番音乐三大价值,即: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学术价值、社会经 济价值,基本包罗了民俗民间文化所占有的时空,所辐射的领域。因此,笔者欣慰地看 到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精华也尽在其中。 可以预见,福州十番音乐将凭其强劲的生命力,广博的胸襟,在当今盛世优越环境 的催化下,因其突出的价值而服务于社会,持续传承、创新,经久不衰! 关键词:十番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文化,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福州十番音乐文化,是我国首批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化典型代表,它 伴随着千年古城福州的悠久发展史,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自然、贴 近生活的早期民间音乐文化中,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多元化的胸襟,跨时空、跨地区、 跨民族地广采博纳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发展成如今的风格独特、绚丽多姿的较为成熟的 民问音乐文化。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民俗民间文化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如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影 响体裁的取舍,这就是历代民间文化中既有热爱生活、歌颂劳动、激昂向上的积极一面, 也有传播封建神权消极的内容。而以人的身、口直接相传的方式未免也流于粗糙,过于 单一,缺乏系统性。这也就是长期以来福州十番音乐皆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间 音乐,难登大雅之堂,仅供社会底层民众传唱,也是其发展史中不乏被贬低、受排挤, 呈现出脆弱的原因。时至今日,社会繁荣、经济发达,文化亦趋多样性发展,随着价值 观念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样,消遣渠道的便捷,所产生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中心 文化给民间文化带来严峻挑战,相较之下,民间文化还只能是弱势的、民俗的、边缘的 文化。这也就是历代民俗民间文化乃至于当今福州十番音乐所处的尴尬地位。 值得庆幸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国家建设、民族 振兴的宏伟进程中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凝练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也就是先后出台的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以及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 纲要等一系列保护性政策的目的。这犹如春风雨露沐浴着久旱的“民俗民间文化 之 大地,使之一片生机盎然。有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大环境的需求,有国家政府的重视、 支持、指导,福州十番音乐这一优秀民间文化,展现自身价值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集 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支撑。 笔者正是试图从这一高度对福州十番音乐文化的 价值作一客观概述。 为此,根据价值论原理,从价值发生入手,概括出福州十番音乐文化的三个主要价 值,即:一、历史、文化价值;二、艺术、学术价值;三、社会、经济价值。并且应用 价值结构,潜在价值分析等手法,全面展开论述。 笔者曾认真对福州十番音乐文化的历史进行过详细调查,并收集了较多的资料,以 此概括出福州十番音乐文化史中的几个重要考证。这些考证资料有的是以十番音乐发展 史为线,跨时空的探讨不同时期社会大环境对其影响,如:名称由来的考证、年代的考 证、福州十番来源的考证。有的侧重在不同时期十番音乐民间社团内部结构、组织形式、 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如:早期福州十番组织的考证、早期福州十番音乐高峰期发展的 考证。还有的更从十番音乐本身艺术特色入手,推究其曲牌、个别乐器的独特性,如: 福州十番音乐曲牌来源的考证、独特乐器历史来源的考证。总而言之,这七大考证恰恰 是福州十番音乐发展史的最好佐证。这些考证既展现了福州十番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的一 面,同时也彰显了十番音乐为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是地区文化复兴、地区文化 l l i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的极其辉煌的价值面。 笔者又根据长期以来亲身参加专门演艺福州十番音乐的福州民间乐团的各类演出 活动的体会,以及对福州十番音乐的多种主要乐器有所了解和掌握,试图以十番音乐主 要乐器性能、演奏手法、曲调、近期创新等为主线,结合前人对十番音乐的研究,并借 鉴掌握的一些资料来介绍、展现十番音乐在艺术、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应该说,古老 的福州十番音乐,无论其历史,或某一乐器,某一曲调、技艺,若经过深入探究、展开, 都将是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其意义和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对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探讨,笔者始终认为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十番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因身历其境,最了解十番音乐悠久而又艰难的发展 史。如今,身逢盛世,“十番音乐 虽难免还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是福州十番 音乐的工作者从本地区及国内各地区频繁的演出,到受邀出访香港演出;从观众老、中、 青年龄结构合理变化,到演出受欢迎度、卖座率上扬、门票收入增加,各级政府专项扶 持经费增多等,确实体会到民俗民间文化在演艺界百花争艳的春天确已来到。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规范性文件指引下,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 州十番音乐这一民俗民间文化精髓的社会价值的再认识,这就是高层次理性认识所概括 出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源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是焕发爱国 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支柱,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至于福州十番音乐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我十分同意以下观点:在强调对福州十番 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观念,有“以开发促保 护 的意识。因此,论之十番音乐潜在经济价值应与旅游业等可辐射产业挂钩,形成链 接,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十番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i v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u z h o us h ff a nm u s i cc u l t u r ei so n eo ft h ec h i n a sf i r s tb a t c ho fo u t s t a n d i n gf o l km u s i c i n c l u d e db y ”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p r o t e c t i o nl i s t ”i ni t sl o n gh i s t o r y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h a sb e e nr o o t e di na no r a lf o r mo ft h eb r o a dm a s s e so fp e o p l ec h a n t i n gt h e e u l o g yo fl i f e ,l o v i n gl a b o r ,k e e p i n gc l o s et on a t u r e ,a n du n i t i n ga n ds t r u g g l i n g i nt h el o n g c o u r s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s h if a nm u s i ch a sa b s o r b e dt h eh i g h l i g h t so fc u l t u r e si n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a n dd i f f e r e n t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h r o u g hal o n gp r o c e s so f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th a sb e c o m ea k i n do fm u s i cc u l t u r es u n ga n dp e r f o r m e db y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h o n o r e da s t h e a n c i e n tn a t i o n a l i t y sl i f em e m o r y , t h ea c t i v es t a t ec u l t u r a lg e n eb a n k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a l s os e et h a tf u z h o us h i f a nm u s i ch a sl o n gb e e ns u b j e c t e dt o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a sw e l la si t ss i m p l i c i t yo fp r a c t i c e s ,s oi n e v i t a b l y i th a sh a di t ss h o r t c o m i n g s ,s u c ha sa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e d g e ,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p o s i t i o ni nt h e a r t s ,t h el a c ko fe x c h a n g e si nr e f i n i n ga n di n h e r i t i n g h o w e v e r ,f u z h o us h i f a n m u s i cr e p r e s e n t st h ew i s d o mo fw o r k i n gp e o p l ea n dt h es p i r i to ff o l kc u s t o ma n di t s v a l u ec a nn o tb er e p l a c e da n dc o n c e a l e d t h i si sm yi n t e n t i o nt os u mu p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r e a lv a l u eo ff u z h o us h i f a nm u s i cb yu s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n do t h e r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r e em a j o rm u s i cv a l u e so ff u z h o us h i f a n ,n a m e l y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a r tv a l u e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v a l u e i tb a s i c a l l ye m b r a c e st h et i m ea n ds p a c e o ff o l kc u l t u r ea n df o l kc u s t o ma n dc o v e r st h ef i e l d si tr a d i a t e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u t h o ri s p l e a s e dt os e et h a tt h ev a l u eo ff u z h o us h i f a nm u s i ci si ni t i tc a nb ef o r e s e e nt h a tr e l y i n go ni t s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 ,b r o a d - m i n d e d n e s sa n di t s o u t s t a n d i n gv a l u ea n dc a t a l y z e db yt o d a y ss u p e r i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z h o us h i f a nm u s i cw i l l b es e r v i n gt h es o c i e t y ,k e e p i n g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l a s t i n gf o r e v e r k e y w o r d s :s h i f a nm u s i c ,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f o l kc u s t o ma n d f o l kc u l t u r e , i t sv a l u e l i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挞修嬗学号圣q 鱼墨墨专业壹基堂所呈交的论文揖划土蚕童压丝 俭值班究滏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 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王曩匆 丑指导教师签名 缝绍 璺生 签名日期2 盟! 竺:2 多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课题背景 1 、课题的来源及选题依据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 日大型专题展一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 0 0 7 年6 月1 8 日闭幕。一开始许多 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陌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 】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 口头传统和表述;b 表演 艺术;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 传统的手工艺 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 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 习惯的“活 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 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 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它的设立,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 战略远见,体现着当今一代中国人文明的自觉。世界需要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中国,更 需要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现代中国。一个尊重自己历史文明的国家必然赢得 世界的尊重。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 护公益歌曲 ,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里福州十番音乐编号为7 5i i 一4 4 2 。十番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流传久远的传统乐种,同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 部活态的民间音乐文化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曾经被冷落,始终处于边缘文化、弱势文化 的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担当这一乐种承载者的民间乐 手也常常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抢救、保护、挖掘福州 十番音乐这一弱势濒危民族文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时不我待的重大任务。作为民族 民间文化工作者来说,抢救、保护的具体做法自然离不开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 新等手段,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让人们认识到福州十番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所存在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并且充分发掘它在对当代人情感表达、心灵诉求、价值 取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总的说,就是要全面的认识、弘扬福州十番音乐文化的价值, 使其在传承、创新、传播的基础上更好得为当代社会服务。这也就是本课题的依据。 2 、问题的定位 本文在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上,经过查阅各方面资料后,针对福州十番 音乐作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提出了其三个价值所在:历史、文化价值、艺术、 1 h t t p :n e w s 1 6 3 c o m 0 7 1 2 1 4 1 1 3 v m o h 3 i a 0 0 0 1 1 2 4 j h t m l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 h t t p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p 0 1 i t i c s 2 0 0 6 - 0 6 0 8 c o n t e n t _ 4 6 6 1 3 9 5 h t m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上学位论文 学术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并通过对福州十番音乐现状的考察,指出福州十番音乐作 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附带阐明了福州十番音乐传承、创 新的做法。希望能为福州十番音乐的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指导。更希 望通过对十番音乐文化价值较全面的论述,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以促进福州十番音 乐的真正繁荣。而福州十番音乐的自身价值亦将体现在对当今社会的回报中。 3 、研究意义 福州十番音乐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乐种,其出现和兴衰到现在的重新被重视都有着 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清事物的面貌,又 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对事物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我们在看到福州十番音乐重 新被重视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其存在的价值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古老的乐种 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力保其艺术青春。 福州茶亭十番艺人对于此种曲艺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奏既继承传 统又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艺术体验,同时对十番的内容做出与时俱进的、适应着各种 观众审美需求的创新,这对于这种曲艺是否能获得更广泛的群众性、是否能长久存在或 兴盛起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弘扬传承福州十番音乐,全面肯定十番音乐文化价值,其中所蕴含的研究课题己远 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 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二、文献综述 主要查阅了国内有关史学、各类词典、地方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民间音乐、 十番锣鼓等方面的专著及期刊论文,并对他们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 基础。 1 、史学、各类辞典、地方志方面 查阅了四库全书、中国音乐史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关于史学的书, 和辞海、中国音乐词典、四库大辞典、三山志等书,为研究十番音乐 历史上的名称的由来以及产生年代的考证提供资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价值方面 查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从冯骥才人类遗产观之形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来历、成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问题中先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 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再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价值取向问题方面探讨了 其三个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最后讨论了保护什么和怎样保护的问题。 同时,笔者通过清华大学c n k i 学术期刊数据库,查阅了关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方面的文章: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不同的价值 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孙晓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从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的识别界定其精神价值;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 问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讨论其文化精神;曾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 值及保护对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秦荣廷、皮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 我国经济价值与政治效应的思考从保护与发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政治影 2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晌;彭林绪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初探从文化资源讨论其价值所在;韩基灿浅议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探讨了非物质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 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本文针对福州十番音 乐作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提出了其三个价值所在:历史、文化价值、艺术、 学术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奠定了基础。 3 、民间音乐方面 通过对刘春曙、王耀华编著的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事民雄民间器乐概论、 高厚永气势磅礴的吹打音乐、绵山浅谈福建省民问音乐、张全义我国民族吹 打乐集锦、何绵山福建民间音乐漫步等著作、论文的查阅,对福州十番音乐有个 初步的概念,为之后对福州十番音乐的分析奠定基础。 4 、本地及外地十番音乐方面 十番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学术研究者,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 众多的音乐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十番音乐研究这个领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 有对福州十番音乐考察。1 9 5 7 年,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编写了十番音乐,就十番音乐 的历史来源、曲牌来源、风格特色、乐队组织、乐器等方面进行概括,并录入了包括击 打乐的十番乐曲4 0 首,同时李凌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里也记载了大量的 十番音乐的曲谱,为后人研究十番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 9 8 3 年,叶栋在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里首次针对福州十番音乐的曲式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随后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在其编著的福建民间音乐简 论里也对福州十番音乐的整体进行介绍,十番音乐中的锣鼓特征也受到重视。许青彦 在从十番锣鼓到江南丝竹试论江南民间业余器乐创作传统的继承性里,从不同角 度、全方位分析了业余十番锣鼓的现状,认识到其与江南丝竹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并 从分析业余十番曲改编而来的梅花三落的内部结构上,探讨十番锣鼓与江南丝竹结 合的合理性。 同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福州十番音乐的“十番锣鼓 ,针对它们的研究 不计其数,例如:“淮安十番 历史成因及现存曲目初探、京、津民间十番锣鼓 与清宫廷十番锣鼓、赤峰“十番 溯源等,这些外地十番锣鼓的特有的节奏也引 起人们的注意,樊祖荫先生曾探讨过十番音乐中的节奏规律,在其论( 十番锣鼓) 中 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一文中提到:“十番音乐中有的段落只用打 击乐器,称为清锣鼓;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并用的称为丝竹锣鼓。锣鼓乐的节奏 结构比较复杂,它除了单一形式的节拍、节奏( 如急急风的主要部分建直建直建 内相当于1 4 :细走马主要部分丈内i 丈内i ”相当于2 4 ) 之外,还 有被杨荫浏先生称之为多节奏的节拍、节奏形式。所谓多节奏是指锣鼓乐的节 拍节奏结构是以混合的形式构成的。它们以数字一、三、五、七来表示:“一、 三、五、七既是节奏的序列,又是节拍的序列:它相当于1 4 、2 4 、3 4 、4 4 节拍的 有规律的渐进式序列。 “在乐曲的实际构成中,节奏一、三、五、七是构成序列的 基本元素,它们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因而产生不同的节奏序列。除t n 序一、 三、五、七外也可以逆序七、五、三、一;或顺逆结合一、三、五、七、五、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三、一或各种混合序列一、七、三、五、五、三、七、一等。 之后,不少人将这种节奏运用到钢琴作品的创作中,继而出现了研究关于十番音乐 中节奏原则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两首钢琴作品对“十番锣鼓 节奏序列原则的灵 活运用,该文从作曲角度通过对两首钢琴作品中“十番锣鼓 节奏创新手法的剖析, 窥视当代中国作曲家如何将传统民间音乐十番锣鼓中的节奏序列原则与现代作曲技 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进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创作出了既符合时 代特征又具有民族韵味的作品。 当然这与福州十番音乐的锣鼓是有所区别的,其中的节奏、结构特点等与福州十番 锣鼓也有所不同,福建师范大学的马达教授在福州十番“丝竹锣鼓 的结构形式里 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达到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出福州 十番音乐的四种结构特点。 综上所述,由于我省在保护、挖掘、整理、研究福州十番音乐方面,刚开始由于经 费不足,措施不力,重视不够,因而未能趁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健在时,及时组织录 音、录像,以保留福州十番的原始风貌即原汁原味,其中包括表演上的极具特色的东西。 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十番音乐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政府开始投入大量 资金对福州十番音乐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抓好了十番音乐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抓 好十番音乐本体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撰成文本,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 础。 三、研究方法 l 、文献资料法 主要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本研究 主要通过清华大学c n k i 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侨网、中国乐 器信息网及各种有关民间音乐学的理论书籍,检索有关文献和理论支撑。搜集了大量有 关锣鼓音乐、丝竹音乐、各地十番音乐研究等方面的文献、曲谱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 分析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2 、比较分析法 在分析福州十番音乐曲谱这复杂的系统工程时,围绕十番音乐的节奏特点、音色 特点、演奏特点、锣鼓特点、曲调特点及乐曲的发展变化展开对比,这有助于阐述事物 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提出福州十番音乐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 四、研究思路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记忆的 背景”的福州十番音乐,其历史地位及现代被重视的程度已得到充分肯定。反之,因其 自身的特殊性亦彰显其脆弱的一面:易于落入自生自灭、无所作为的流失。为此,急需 的是:肯定其自身的多方面的价值,即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学术价值、社会经济价值; 直面其在当今灿若繁星的新文艺时代,福州十番音乐的现状地位,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 文化传统血脉得以延伸,并焕发青春,更好的融入当今现代化文化,更好地促进当代社 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和价值体系的整合重构,更好地弥补与纠正当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某 些缺失与不足。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思路、最终目的。 4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 学位论文 五、本文框架 图1 - 1 本文研究框架 5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 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 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 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 i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 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 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 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 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里福州 十番音乐编号为7 5i i 一4 4 。十番音乐在我国汉民族的民间音乐中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 区域广泛、在乐器配置上使用多种锣鼓、曲式结构上独特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是一个 历史积淀深厚、流传久远的传统乐种,同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历史上,十番又称为“十 欢”、“什欢”、“十番尺 。福州十番是福州坊间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产物,这部活态 的民间音乐文化之书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曾经被冷落,曾经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 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担当这一乐种承载者的民间乐手也常常是处 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这个乐种的发展 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福州十番音乐历史发展的七大考证 l 、名称的考证 福州的十番音乐发源于台江区的茶亭。“十番”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在查阅 四库全书等史书后,笔者发现元代诗人范椁在表现福州的元夕【2 诗中写道:“危 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萧鼓雨兼风。”同时找到明代 诗人徐趣在闽中元夕曲( 3 中描述道:“满城萧鼓沸春风,爆竹声喧风烛融,三 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 两位诗人诗中提到的“萧鼓”一词,这是否就是指 福州的十番音乐呢? 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二: 第一,根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十番”在历史上就有“十番萧鼓 【4 】的称谓。 古诗词在遣词用字上历来讲究凝练和“经济”,假如将“十番 与“萧鼓”两词放到诗 中,去作比较并进行取舍,显然“萧鼓”要比“十番”更为生动,也更富有诗意。因此 两位诗人在诗作中完全有可能将“十番 二字舍弃,而用“萧鼓来替代和涵盖“十番 萧鼓 的称谓。 第二,两位分别出自元、明两个不同朝代的诗人的诗作,都对同一地域( 福州) 、 同一节日( 元夕) 、同一音乐( 萧鼓) 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充分说明当时该音乐在该地 域己十分典型而且很固定。另外他在跨越一个朝代也未消失,说明该音乐具有延续性和 1 h t t p :e d u q q c o m a 2 0 0 6 0 8 2 4 0 0 0 3 5 7 h t m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p q 库全书1 2 0 8 册,集部一四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3 p q 库全书1 2 9 6 册,集部二三五,别集类,“幔亭集”卷千四,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4 中国音乐词典。1 9 8 5 年版,“十番鼓”条目 6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两位诗人在诗中“不约而同”地运用“萧鼓 一词,绝非仅仅只是 描述一两件乐器而已,从两首诗所体现出的气势也不难看出,他们所要表述的,应该是 具有一定规模的器乐演奏乐种。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诗中的“萧鼓 即是福州的“十番音乐。而古代 的“十番 也有被称做“萧鼓 。而在现在有的人认为福建称“闽”, “闽与“番, 意思相近,为十种闽乐器演奏,称为“十番”;有的人认为按清初李斗扬州画舫录 记载,番者为更翻之意,应是多件乐器轮番演奏而得名;还有的人认为,福州话“番 与“欢同意,“番是由“欢 演变而来。同时在中国锣鼓曲中写道:“十番锣 鼓是我国打击乐器合奏的总称。我国古代没有“器乐合奏及“锣鼓曲 等名称,只 有“十番锣鼓这个古老的名称。而福州的十番音乐恰巧正是从打击乐逐步发展起来的。 “十番”的名称吻合了书中“十番 一词源自于打击乐器演奏总称之说。 2 、起始年代的考证 在我国,许多省及地区都有十番音乐,在关于十番音乐的起始年代的问题上,辞 海以及我国有关音乐的权威性史书中,归纳起来有两种提法。其一:将它的起始年代 界定在明代;其二:没有明确界定,只追溯到明代。 辞海的“十番”条目写道:“俗称十番锣鼓,民间器乐的一种。由若干曲 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起于明末。吴钊、刘东 升的中国音乐史略书中讲道:“到明万历年间,又有一种叫十番的器乐合奏出 现( 万历野获篇) 。万历以后,十番在江南地区相当盛行。 中国音乐词典 1 关于“十番鼓 的条目记道: “民间器乐乐种,历史上曾有十 番鼓、十番萧鼓、十番、十番笛等多种称呼。据明代余怀板桥杂记与清代李斗扬 州画舫录记载,十六实际初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所用乐器有板、点鼓、同鼓、板鼓、 云锣、笛、萧、笙、小唢呐、椰胡、琵琶、三弦。 据著名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考证: 至迟产生与明代,十六实际初已广泛流行于江苏南部。而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 书中明确介绍:“十番鼓流行与江苏,明代已有。 z 】 谈及福州的十番音乐历史,大家自然会联想起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侯官郑洛英 在耻虚斋诗抄中的那首著名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 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以及清道光年陈偕灿在放灯词中云: “里社阴浓绣绿苔,神词光焰烛三台,十欢鼓乐前村去,一簇衣香载月来。”还有清吴 继箴的半野轩诗存中,有福州岁时竹枝词一首云:“十番锣鼓鸣村社,逐队分 班也竞争,毕竟闽人沿旧俗,时闻爆竹杂声声。另外清术有首咏十番音乐的佚名诗云: “风流佻达自成群,过市招摇带酒樽,后奏管弦前鼓板,香烟人气两氤氲。霓裳羽午态 缤纷,六社迎神集似云,父老闭评当日盛,鹤鸣皋以冠全军。 特别是吴继箴在福 州岁时竹枝词诗文后的自注基本介绍了十番的概况:十番,俗作“叶欢 ,乐器以金 革为主,亦杂以丝竹。其调乃闽人曲牌之名,如朝天子、万年欢、柳摇金、西江月、雁 来云、秦楼月、五凤吟、美人娇、金索挂梧桐、蟠桃会、海底天、将军令、石榴花、一 1 中国音乐词典,1 9 8 5 年版,“十番鼓”条目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下) ,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9 9 1 页 7 福建师范人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枝花、海潮珠、升平乐等。士林中亦可为之。【1 这些诗句足以生动地体现当时十番音乐 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的十番音乐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 并十分流行与福州城,深得市井百姓的喜爱。 但福州十番音乐究竟产生与何年代? 究竟是福州的十番音乐产生的年代早,还是外 地的十番音乐产生的年代早? 辞海以及相关音乐史书中,论及十番音乐起始于明代 究竟正确与否? 在对十番音乐名称的考证中,笔者还发现范椁为元代诗人,从他的生平 年表 2 看,他写作元夕的时间大约在元代的延祜年( 1 3 1 4 年) 前后,因此得出三点 结论:第一,福州的十番音乐在产生年代上,要早于上述史、辞书介绍的其始于明代的 外地十番音乐;第二,将辞海以及有关音乐史书所定义的“十番音乐产生于明代”, 至少往前推移了一个朝代;三、“十番音乐”应是产生于元代,或可能还要早些。 但对福州的十番音乐年代的界定,还不能按照元代诗人范椁创作元夕的时间作 为起始点。范椁笔下的福州城那个“满城萧鼓的年代,还远非是福州的十番音乐真 正的“肇端”。它还应该产生在比该诗作所诞生时更为早些的年代。因为,一个乐种不 太可能在初露“端倪 时便形成如此“满街萧鼓 的姿态。在此之前,它应该还有一段 不短的“蛰伏期 ,即有一段它从生发、演变、成形直至成熟的时问历程。因此福州十 番音乐产生年代的问题在学术界暂时还没有更加确定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对福州十 番音乐的“追本溯源 的工作尚未结束,尚需人们花大力气去不断挖掘、寻找到更多的 具有说服力的史料、文物等来作为依据,并加以科学地论证。 3 、福州十番音乐来源的考证 ( 1 ) 、舞龙灯在福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福州作为华夏大地的一部分,和我国许多地区一样历来具有“舞龙灯”的民俗。从 南宋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以及其后的多部反映福州的史书中记载看,福州民间在 元宵节时舞龙灯、闹花灯的习俗早自唐宋以来便已形成。历史上,每个村庄基本上都有 舞龙灯队,作为和福州划龙船相等地位的民间活动,每当节日或喜庆的同子,都有舞龙 灯队走上街头在锣鼓的伴奏下,各色龙灯翩翩起舞,老百姓百看不厌。舞龙灯最盛的节 日要数春节、元宵以及观音诞辰、和各种道教神的诞辰。到了这样的日子,绝对少不了 龙灯。各村的龙灯队还相互之间开展比试,在比试中,舞者和看客都感到其乐无穷。 ( 2 ) 、舞龙灯到十番的演变 龙灯吸引老百姓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有声有色 。一方面色彩斑斓和多变的龙灯 让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振奋人心的锣鼓也给人以震撼。 由于舞龙灯中人们的步伐、舞姿、龙灯的形态、舞龙的人们的各种不同队列变化等 等千变万化,锣鼓也随之而多变,渐渐锣鼓成了舞龙队列、动作变化的信号,人们随着 锣鼓点的变化而变换舞龙套路。舞龙灯之前,锣鼓先喧闹一阵,用于招徕看客,锣鼓的 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了一种独立演奏的形式。后来人们不满足于锣鼓的演奏形式,逐 渐加入了管弦,如逗管、笛子、唢呐,以及弓弦乐器,在锣鼓点中加进了当时流行的民 间曲牌。因此,十番的雏形产生了。而据福州茶亭著名十番老艺人陈英木讲:“在很 1 福州市台江区文化局编,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市新闻出版局,2 0 0 3 年版,第5 页 2 吉林大学出版社编,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舨。范椁( 1 2 7 2 年一1 3 3 0 年) 8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群众不但爱看舞龙灯表演,也喜欢上为舞龙灯伴奏的有地 方色彩的打击乐。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福州茶亭 十番音乐就是由为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逐步发展起来的。历来在福州元宵时舞龙灯,必 伴有十番乐。” 1 】现如今在福州城乡元宵佳节的民间踩街队伍罩,还能看到舞龙灯 时“十番 的演奏,以及踩高跷、地下坪等其他多种民俗性的表演形式。舞龙灯与“十 番 之间的派生、演变关系,说明两者的这种久远关系历来在闹元宵中都是必不可少、 密不可分的。 4 、早期福州十番组织的考证 福州十番逐渐形成后,广为福州百姓所喜爱。因此民间出现了一些演奏十番的组织。 1 9 5 3 年福建省音乐工作组在挖掘、整理十番音乐时,曾访问了当时七十七岁高龄的茶亭 十番老艺人林依贷。据他讲:在清朝乾隆来年,福州茶亭有个十番社团叫“大罗天”( 这 是至今所知十番音乐最出名,最早能叫得出名字的乐团组织) 。随着十番音乐渐渐发展 壮大,经十番艺人分散传播,后来先后发展成为两个流派。一派是“鹤鸣皋 ( 台江茶 亭,清朝咸丰年间) ,一派是“盛世元音”( 台江铸鼎环,清朝光绪年间) 。林老先生从 小就是在“盛世元音”受的业。 z 后来“鹤鸣皋”的学生又传授了一些人,组织了以台 江茶亭曾金利乐器店曾畴官为主的“听月楼 ,后来发展成“新听月楼 ( 西郊洪塘乡) 、 “三听月楼”( 台江水部乡) 等等。同时,十番音乐还被运用到福州“斗堂 ( 佛曲) 中 作为“午供 、或“过场”的伴奏,以及闽剧中迎神、看花灯等热闹场面的伴奏。此间, 还成立了一些十番组织,如“赌棋山庄 、“五音学社等等,不过为时都不长。 这时期,乐社间经常进行的演奏活动便是擂台竞赛,大家通过轮番竞技达到了互相 学习、切磋交流、共同提高以及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台上,各路班社鼓乐奏鸣、龙争 虎斗、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鼎沸、如痴如醉、欢声笑语。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其中,评出高下、分出仲伯。当时不少文人的诗句里描述了这一盛况:闽山庙里“子弟 场中较十番 ;乡间社里“逐队分班也竞争”;街头巷尾“后奏管弦前鼓板,六社迎神集 似云,父老闲评当日盛,鹤鸣皋以冠全军 等。 在台江区文化馆1 9 8 7 年对福州的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时。当时郊区( 今晋安 区) 的有关同志通过调查后说:“直到解放后,我们每个乡,甚至很多村都有十番乐队。” 在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等地调查的情况也基本相似。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十 番音乐是我市最大的一个民间音乐乐种。 十番音乐的组织形式,原是业余性质,其成员大多数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农村中 的农民,也有少数儒林派( 即社会上爱好音乐的士大夫阶层、知识份子、政教界、工商 界人士等) 。起初演奏纯系自娱,演奏者不计任何报酬。随着十番音乐在社会活动中用 途日益广泛,逐渐被用金钱雇来为灯节庙会、吉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所用。同时, 十番音乐也遭受到封建上层社会的鄙视,致使儒林派喜爱十番音乐的知识份子受旧意识 影响,介入十番音乐的活动受到局限,使十番音乐队伍失去了更多的力量,也影响了十 1 福州市台江区文化局编,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市新闻出版局,2 0 0 3 年版,第5 页 2 福州市台江区文化局编,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市新闻出版局,2 0 0 3 年版,第7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番音乐更快、更深入的发展。【l 】 5 、早期福州十番音乐发展高峰期的考证 纵观福州十番音乐发展,其中的一个高峰期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十番的班 社不仅到过北京、上海演出,还远赴香港、新加坡、台湾、东南亚等地演出授艺。 据台江区茶亭十番老艺人许大顺( 小名牛仔) 追述:福州的十番乐社曾二度赴香港, 为庆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第一次为1 9 2 2 年“鹤鸣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