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2 01l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 e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n g y a na n d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i nt h ep e r i o d o fc h a o t i cp o l i t i c s m a j o r :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l i t e r a t u r eo fw e i j i np e r i o d & t h es o u t h - n o r t h d y n a s t y a d v i s o r : a p p l i c a n t : m a y2 0 11 脚613啪5 0 9川川-丫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删嗍别年月舶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奔竞于乱世政治中的江淹与他的文学创作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矽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 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 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 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 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掌, 于年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v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孔忱 本人签名 沙年厂月哆e t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人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鲑易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查正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朱惠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程华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杨煮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 南朝刘宋王朝开始了对高级士族的打压政策,高级士族已无法回到之前与皇 权共享政治权利的局面。新的形势虽然对高级士族不利,但是也给了一般士族文 人不少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个人及其家族的利益,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是所有士族文人所要共同考虑的。江淹出身于一般士族,历仕宋齐梁三朝并最终 封侯,在新形势下有力维护了个人和家族的利益。综观江淹在此三朝的政治活动 与文学创作,都与此息息相关。 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济阳江氏在南朝新格局下的社会地位及其所面临的机 遇和挑战。第二章分析了江淹在刘宋诸侯王府时期的政治心态及其文学创作。第 三章探讨了在萧齐皇权争斗的情况下,江淹为全身保家所选择的政治势力。第四 章旨在探讨江淹晚年的政治活动以及“江郎才尽 的成因。 关键词江淹士族政治文学 a bs t r a c t d u n n g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 3 8 6 5 8 1a d )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i m p e n a l p o w e rb e g a nt oe x e r tg r e a ts u p p r e s s i o no nh i g h - r a n k i n g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 d e p r i v i n gt h e mo f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r i g h t st h e yh a v eo n c ee n j o y e d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 t h en e ws i t u a t i o nb n n g st h eg r o u po fh i g h r a n k i n g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n ol e s s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a sw e l la ss o m ea d v e r s ei m p a c t s u n d e rt h en e wc i r c u m s t a n c e , i t sac o m m o nc o n c e r nf o ra l l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t om a i n t a i np e r s o n a la n d f a m i l yi n t e r e s t s ,a n ds t r i v ef o r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j i a n g y a n ,ab o m m e m b e r o fc o m m o n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a tt h a tt i m e ,h a db e e ns e r v i n ga sa ni m p e r i a l o f f i c i a lt h r o u g h o u tt h r e ec o n s e c u t i v ep e r i o d so f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i n c l u d i n g s o n g ,q i ,l i a n g ( 4 2 0 - - - 5 5 7 a d ) ,a n dw a sf i n a l l yc o n f e r r e dar a n k o fn o b i l i t y j i a n g sp o l i t i c sa n d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i n t h e s et h r e ep e r i o di sb ya l lm e a n s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h i se n d e a v o u rt of o r c e f u l l ys a f e g u a r dp e r s o n a la n df a m i l y i n t e r e s t s i nc h a p t e rio ft h i se s s a y ,lc o n c e n t r a t eo ne x p o u n d i n gj i a n g ss o c i a ls t a t u s i nan e ws t r u c t u r eo f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a n dc h a l l e n g e s h e - de n c o u n t e r e d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c h a p t e ri i i sa na n a l y s i so fj i a n g s p o l i t i c a lp s y c h o l o g ya n d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s i ns o n gp e n o d t h e n c h a p t e rt i ta p p r o a c h e s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t h a tj i a n gh a dc h o s e nt os e c u r eh i s o w nf a m i l y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 d r o po fp o w e rc a m p a i g n si nt h er e g i m eo fq i t h e l a s tc h a p t e rd e v e l o p sas t u d yo fj i a n g sp o l i t i ca f f a i r si nh i sl a t e ry e a r sa n dt h e c a u s ef o rh i sw i t s d e c l i n i n gl ni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j i a n g y a n ,s c h o l a r b u r e a u c r a t s ,p o l i t i c s ,l i t e r a r y f 目录 导言1寸i :习j 第一章、新政治格局下的士族分化与官场政治3 第一节高门士族的衰弱和中下层士族的崛起3 第二节济阳考城江氏在南朝的地位6 第三节新政局下的政治机遇8 第二章、步入政坛的寒门才子l l 第一节江淹入建平王府前的仕途经历1 1 第二节任建平王主簿时的政治态度1 4 第三节江淹在宋末时的权衡抉择1 9 第三章、短命王朝中的全身之道2 4 第一节吴兴期间江淹的文学创作和心态2 4 第二节在萧道成府中的政治态度2 8 第三节萧齐皇权争斗下的选择3l 第四章、政治生涯晚期的江淹3 7 结语4 2 参考文献4 3 致谢4 5 导言 历史上的皇权更替,是整个社会政治力量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 会改变某些政治上的大人物的命运,有人因此获利,必意味着有人失利。获利者 与失利者都会努力适应新的政治格局,以期维护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政治利益。公 元4 2 0 年,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政权,打破了自东晋南渡之后所形成的“王 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士族与皇权共享权利的政治状态。新政权的建立,使原 来许多士族集团的政治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在刘宋统治者的大力打压下,传统 的高门士族如王、谢二家势力渐趋衰微,与此同时,一些出身低微的寒士因获帝 王宠爱而权倾一时,如刘宋时的戴法兴和萧齐时的茹法亮。回 介于高门和寒士中间的是一般士族。他们无高门士族的传统政治地位,不必 担心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而拿自己开刀;也不至于像寒族士人那样即使不断努力 奋斗也未必能进入核心政治圈。他们进可成为皇族压制高门士族的工具,退也能 够凭借自身的家族身份获得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一般士族的政治生存环境也不 稳定。上有君主的猜忌、利用与杀戮以及高门士族的打压,下有寒门士族为了进 入政治核心圈的不择手段,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必须为自己及家族的安全与 发展而谋划。宋齐梁三朝,士族中的任何一家都已无完全掌控政治的能力,各个 层次的士人或依靠诸侯王,或依靠得势的大臣,运用自己最大的政治智慧来谋取 并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济阳考城江氏属于一般士族之列。此家族在南朝时有一定政治地位,出现过 一些知名人物,江淹则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南史江淹传载: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伯,卒。武帝为素 服举哀,谥日宪。国 q 东晋) 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王府之莆,变为私藏。由足祸 基东妖,难结天下,荡荡然于道小绝者若艇。高祖一朝创义,事属横流,改乱章,布平道,尊主卑臣之义, 定于马棰之间。引自( 南朝粱) 沈约撰:宋书王弘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p 1 3 2 4 。本文所引宋书 均据此本,下文并仅标页码,版本不一一注出。 o 南史恩悻传载:“废帝朱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此段记载 可见戴法兴权力之大。茹法亮足南齐幸臣,同传记载r 南齐杈臣太尉王俭的话,从中町看出茹法亮政治影 响力。“太尉f 俭常谓人日:“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以j :均引自( 唐) 李延寿撰:南史恩悻传中 华书局1 9 7 5 年版。本文所引南史均据此奉,以下并仅标页码,版本小一一注出。 南史江淹传p 1 4 4 7 。 l 不同家族之间地位有高低之分,同一家族内部也有显达与寒素之分。从现存的史 籍记载来看,江淹父祖并无显赫的仕宦背景: 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 文选李善注引刘瑶梁典: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祖耽,丹阳令;父康之,南沙令。圆 王伊同先生在五朝门第里列济阳江氏谱系时,将江淹一支单独列出,可见江 淹这一脉,在江氏之中也算是寒微了。 虽出身士族中的寒微之家,江淹却能够历仕宋齐梁三朝,并在入梁之后封为 醴陵伯,做到了许多一般士族文人甚至高门士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纵观他一生的 仕宦与政治交游,江淹似乎并没有依靠济阳江氏成员的提携与帮助,他最后能够 成功封侯,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可以说,他是一般士族奔竞于南朝政治风雨 中的杰出代表。 目前对江淹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文学领域。其中以诗歌,辞赋和“江郎才尽 为三个重点。曹道衡、俞绍初二位先生在此方面颇有建树。俞绍初先生的江淹 集校注为此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此外,对于江淹一生的行迹考察也有诸多突破。 丁福林先生的江淹年谱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江淹一生行迹方面有许 多新发现。另外,还有诸多硕士、博士论文从文学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创作手 法等等,对江淹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过多层次的考察和分析。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政治的影响,每个人都具有属于 自己的政治心理、政治感情、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一 江淹整个生 命,都与宋齐梁三朝政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江淹的文学创作不仅反映他不同历 史时期的政治态度,也反映着他一生的仕宦沉浮。本文力图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将其置于南朝新政局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具体的文学创作,重点考察江淹在宋齐、 齐梁两次政局变动时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力图为江文通的研究提供一些补 充。 d 南史江淹传p 1 4 4 7 。 。( 南朝梁) 萧统编,【唐) 李善注:文选,i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p 7 4 4 。 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p 4 。 2 第一章、新政治格局下的士族分化与官场政治 第一节高门士族的衰弱和中下层士族的崛起 寒素出身的刘裕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取司马氏而代之,他上台之后,不断加 强皇权,抑制士族力量。但是,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刘宋政权来说,士族对其稳固 以及长久发展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一方面来自士族自南渡之后多年 的经营和势力培植,以及刘裕不得不接受的现存王朝体制及行政官僚机构;一方 面则来自士族自身的家族传统及其门风。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 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中说: 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 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士族自身的文化以及政治才能对于管理一个国家,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任由 士族力量做大,则会威胁到刘宋皇权统治,重新回到“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 分享局面甚至被士族所控制,这显然是刘裕所最不愿看到的,因而他对士族采取 既拉拢又打击的政策。高门士族出身的谢晦就成为了刘裕手下的得力干将。 但 是由于仅仅在位三年,刘裕还不能完全将士族的影响力清除干净,因而在他去世 之前告诫自己的儿子说: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 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 他让自己儿子当心谢晦,是因为谢不仅仅有自己的军事才能作为依托,更有他背 后以陈郡谢氏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力量的支持。这点是徐羡之、傅亮无法相提并论 的。刘裕还下了一道诏书: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p 7 1 。 圆“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瞻多通。高祖深相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 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朱书谢晦传p 1 3 4 8 。 宋书武帝纪p 5 9 。 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备不 祥人者,可以台见队给之。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 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仗既不许入台殿门,要重人可详给班剑。 诏书中他已经考虑到有人反叛的可能性,文中的不祥人者,实际指的就是谢晦。 临死刘裕都不忘提醒儿子注意士族的力量,就是以免士族做大而影响刘宋皇权的 稳固。 刘裕死之前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谢晦不久便在荆州举兵反叛朝廷,但不久 就被中央所平定。刘宋王朝平定谢晦的叛乱,是对士族势力的再一次打击。之 后,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更是日薄西山。但凭借长久以来在南方的发展,他们 对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仍不可小觑。 南朝延续了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央政府,典掌铨选的吏部尚书长期 由士族人士担任。 地方掌管选举的官吏如中正也多由士族来把持。这个制度“保 证了士族的世袭特权,而首先保证的是当代显贵家族的世袭特权。可知列于士族 和士族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决定于冢中枯骨,而决定于眼前的权势 。 虽然 士族掌握着官员的选拔与推荐的重任,但却再也没有与皇权抗衡的资本了。其自 身力量的衰弱以及各阶层新兴力量的崛起,使得政治权利的分配,形成了一种新 格局。 由于士族在官场上发展的不平均,士族阶层内部也有层次的差别。琅琊王氏 和陈郡谢氏凭借着捍卫东晋政权的卓越功勋,成为东晋士族阶层的最高豪门,获 得了比其他士族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王谢高门还 被赋予了一个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他们成为权利争夺的风向标。南朝新政权的成 立伊始,为获得其合法性,则必须笼络士族,那就要对高门士族大加利用,以他 们的影响力来获得整个士族阶层的支持。如萧道成覆宋立齐的登基仪式一定要高 门出身的谢_ l j 出来主持,而谢胜居然还可以傲然拒绝: 囝宋书武帝纪p 5 9 。 o 宋书坟帝纪载:( 元嘉三年正月) 遣中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讨荆州刺史谢晦,上亲率六师西征 ( - f j1 戊辰,到彦之、檀道济大破谢晦於隐矶己卯,擒谢晦於延头,送京帅伏诛。p 7 4 。 毛汉光先生在其所著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七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中,对刘宋吏部尚书的出身作了 一个统计,根据他的统计,刘宋三十四个尚书全部出身士族。详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 2 0 0 2 年版,p 1 6 0 p i 6 2 。 - e 伊删先生在五朝门第中说:“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州大中正、主簿、功曾皆取著姓大族为 止”他还谈到:“盖五朝高门,咸又谱牒。据高位者,大都势族。品题人物,铨选公卿,朝廷以此为常科, 遂1 i 得小假高门为中讵”。此外,手先生对州郡中正的: :族出身做了很详细的统计,可参看上伊同:五朝 门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p 2 7 - - p 4 1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p 6 0 。 4 及齐受禅,且 b 当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玺,胜佯不知,日:“有何公事? ” 传诏云,“解玺授齐王”。脑日:“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传诏惧,乃使称疾,欲取 兼人。肚日:“我无疾,何所道。”遂朝服出东掖门,乃得车,仍还宅。是日,遂以王俭 为侍中解玺。 最后解玺授齐王的王俭就出自东晋以来首届一指的琅玢王氏。另外,为了维护皇 权的至高无上,专制的屠刀往往会砍向高门士族以震慑其他层次的士族。高门出 身的王融谋立齐竟陵王萧子良被杀便是如此。回 其他士族,或因蒙先祖政绩之荫,或因与皇氏联姻成为外戚势力而在政治舞 台上扮演一定角色,但他们的影响力远比不上王谢高门。与高门士族相比,一般 士族在政治上则轻松许多。他们同样有着良好的家族门风及文化传统,能够受到 很好的教育,足以傲视寒族;他们不必担心皇权以他们为整肃对象来显示皇权的 不可侵犯。凭借这样的出身背景,他们可以获得一官半职并在仕途上进一步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能够“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政治利益的争夺往往是非 常残酷的,他们非但要受到某些高门士族的挤压,还要受到属于同一层次的其他 士族的挤兑,更要受到来自寒族势力的威胁。南朝时,为了削弱士族的力量,在 位者大力提拔了一些寒族出身的人。这些寒旗因为和皂帝关系密切,往往有很大 的权力,甚至超越了原本炙手可热的高门士族。 ( 茹) 法亮、( 吕) 文度并势倾天下,太尉王俭常谓人日:“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 茹公。”回 因为“士族和士族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决定于冢中枯骨,而决定于眼前 的权势 ,所以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高门士族和一般士族都要为维护自己的政治 利益和家族的社会地位而不断努力,否则将会被其他的政治力量所取代。 o 南史谢弘微传p 5 5 8 。 。参阅( 南朝梁) 萧子显:南齐书王融传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p 8 2 3 p 8 2 5 。本文所引南齐书均据此 本,下文仅标页码,版本不一一注出。 南齐书e 俭传p 4 3 8 。 回南史恩悻传p i 9 2 9 。 5 第二节济阳考城江氏在南朝的地位 济阳考城江氏蒙祖先政绩之荫,跻身士族之列,属于一般士族。南朝时期, 济阳江氏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政治人物,如江夷、江湛父子 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江淹。在政治新格局下,整个士族阶层不仅要谋求政治上的 利益,也要维护家族的荣耀与传统,肯定自我在整个家国中的地位。这是士族的 责任感之所在,惟其如此,他们身上的傲气才没有随权利的削弱而有所减损: 黄门郎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僧达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 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日:“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 ”遂 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e l :“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帝e l - “琼 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 ” 琅琊王氏出身的王僧达因出身高门, 连太后的亲戚都不放在眼里,可见其孤傲。无独有偶,济阳江氏中也有如此之人: 先是中书舍人纪僧真幸於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e l - “臣小人,出自 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苟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 士大夫。”帝日:“由江皲、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皲,登榻坐 定,欺命左右日:“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日:“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时人重皲风格,不为权悻降意。圆 江皲不畏权俸的做法,明确了自己的士族地位,即便纪僧真得皇帝宠爱权倾一时, 但仍然与士族的地位相去甚远。在已无往日地位的环境下,江皲此举也向整个社 会展示了士族阶层的傲气。 在维护家族荣耀上,士族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门第高下之间,毕竟 还有着一些更为实质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对士人在仕途上所产生的影响,决不 可忽视。 首先,高门士族出身的士人在起家之官上要优于一般士族。琅琊王氏的士人 “最高可以六品官起家,最低亦可以八品官起家,而以六品及七品为常 o 南史王僧达传p 5 7 4 。 南史江夷传p 9 4 3 。 6 态。王氏无以九品官起家者。一般士族起家之官则低于高门士族,如江淹是以 新安王从事为起家之官的。由于起家之官的品级较低,一步一步往上爬,自然要 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其次,联姻皇室也可以很好地维护家族的利益,也可为家族成员提供更多的 政治保障。琅琊王氏“第七代至第十三代有大批的王氏与皇室为婚,社会地位之 隆已至顶峰,这正值南朝时期。 和皇室联姻保证了他们的地位,也为他 们争取政治利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济阳江氏虽也和皇室联姻,但是和琅讶 王氏相比,联姻的事例则少之又少: 后废帝江皇后讳简琏,济阳考城人也。泰始五年,明帝访太子妃而雅信小数,名 家女多不合。江氏虽为华族,而后父祖并已亡,弟又弱小,以卜筮最吉,故为太子纳 之。 在父祖并亡且家族势力单薄的情况下,不是因为明帝“雅信小数”而江简硅又“卜 筮最吉 的话,江氏几乎不可能与皇室联姻,所以说这仅仅是个特例。但从另一 方面说,宋明帝也很可能是找个借口,以防高门强宗与王室联姻并藉此做大的可 能性。 士族内部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到其宗族的发展。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之所以 在南朝仍保持长久发展,一方面因为寒门出身的皇帝一时奈何不了他们,另一方 面则往往得力于家族内部成员的互相提携和推荐。琅琊王氏常常是兄弟、叔侄同 朝为官,并且掌握重权。沈约曾说过: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 氏之盛者也。 士族门风的代代相续,也会产生一种影响深远的价值伦理。宋书谢弘微传载: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2 0 0 2 年版,p 3 7 5 。 岱同上,p 4 0 4 。 南史后妃传p 3 2 7 。 ( 唐) 姚思廉撰:梁书王筠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p 4 8 7 。本文所引梁书均据此本,以下仅标页 码,版本不一一注出。 7 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越是强大的高门大族,其成员越是具有这种家族之内互相提携、维护的责任感。 虽说一般士族内也有互相提携举荐的事,也有自己的门风,但是相对王谢- i - j 来 说,其成员在这方面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济阳考城江氏成员内部之间,在政治 上就没有很强的互相提携支持的习惯,甚至对于自己同族成员的进退也表现得较 为冷淡: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弟子。父僧安,太子中庶子。智渊初为著作郎, 江夏王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後军参军。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 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 入湛门。 济阳考城江氏本来就不如王谢等家族显赫,到了南朝,若无特别能干之人,其家 族的影响力自是更不足道。王谢人家虽衰微,亦是“百足之虫 ,他们的家族之 所以能够长久地发展,不仅仅依靠祖辈们积累下的功勋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家族风 气,也靠整个家族内部的互相提携,如兄弟、叔侄等等。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 即使有个别成员因为获罪被贬或者杀头,甚至株连一些成员,但对人多势众的家 族整体利益的影响也会较小;而济阳江氏,虽有众多人物活跃于政坛,但是当某 一个体获得一定政治地位之后,却并没有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或者其他手段来提 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扩大整个家族的利益,形成长久的利益链。这 就造成了济阳江氏在南朝地位的起起伏伏。对济阳江氏人物在政治环境中的生存 与发展来说,家族带给他们的只是一个进入政坛的敲门砖,在没有科举制度的情 况下,有这样一个家族标记毕竟是很难得了。有幸进入官场的江氏诸人,其政治 上的发展基本上都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 第三节新政局下的政治机遇 南朝为了加强阜权的统治实力,大力推行诸侯王政治和都督开府制度。中央 o 宋书谢弘微传p 1 5 9 0 。 圆宋书江智渊传p 1 6 0 9 。 8 在各地方州府之上设都督区,这些都督区的首脑,通常由皇室子弟担任,他们通 常享受有开府之权。严耕望先生指出: 魏晋南朝之地方行政,通常认为是州、郡、县三级制。实则州之上尚有更大之行政 区域日都督区。州刺史之上尚有更具权利之统制机构日都督府。 根据严先生所录各区都督的情况来看,南朝时期,皇室子弟占据了都督府的绝大 部分。 同时,在都督某区域的诸侯王们还常常兼任某一州的刺史。对都督和属 州刺史的关系,严先生指出: 属州刺史须听命於统府,有事须上言於统府,守宰相缺须请命於统府;而统府对於 属州,有指挥督察之权,可征聚兵戎,调用财物,可板授郡守,且可上言黜陟刺史。 从中可看出,都督的权利往往是军事权利和地方行政权力的综合,比地方刺史要 大得多。除了权利上的差别,我们还要注意都督府所带来的另外一个特征:由于 在州之上还有一个都督府,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行政系统州吏系统和府吏系 统,按“当时通例,州府将佐皆随州将而转移,否则州将引以为耻。 显而易 见,府吏和都督的关系要比州吏密切得多。而都督府主更加重视的也是自己的府 吏,而非地方州吏: 府主欲对抗中央,所畏忌者,所与谋者,皆为府佐,而州佐不与。即此一端,可 知府佐负行政责任,州佐无足轻重也。 此外,州佐和府佐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州佐为刺史所自辟用之本州人,府佐 则须经中央任命 。 前文已叙,南朝时,中央典掌铨选的吏部尚书一直为士族 所把持,而都督府佐又必须由中央任命。这样,必然可以使许多士族人士进入诸 侯府辅佐诸侯王。由于士族之间地位的差异,不同士人在诸侯王府内担任的职务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一卜海古籍 版社2 0 0 7 年版,p 1 7 7 。 圆参阅严耕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p 4 7 - 呻8 5 。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p 1 0 9 。 固i 司上p 1 3 5 。 同七,p 1 5 4 。 扛司上,p 1 5 3 。 9 也会有所差别。又因为诸侯王府的府吏与诸侯王关系相当密切,士族之人为了自 己的前途发展自然乐于进入诸侯王府。诸侯王们为了自己的实力扩张,也会根据 自己的意愿,从士族文人中间任命自己的幕僚。这对诸侯王及士族来说都是一个 很重要的机会。 诸侯王大力招募士族文人,看重的不仅是士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政治才能, 还有士族背后的支持势力。诸侯王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定的实力来支撑,以便 在皇权有变的时候捍卫皇权,甚至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夺取皇位。招募士族文人, 意味着争取更多士族的资源,用他们的智慧,也用他们背后的支持势力。此外, 诸侯王具有皇族的血统,在政治系统中天然地有话语权,所以作为诸侯王身边的 僚属,尤其在都督重镇的诸侯王身边,地位自然会高人一筹,且在仕途上的发展 也要顺畅得多。在丧失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之后,士族文人们也乐 于进入诸侯王的幕府,以此来获得仕途进取上的便利。严耕望先生对此作过一些 统计,入职于诸侯王府的文人多出身于士族。 由于都督开府制度,南朝形成了许多以诸侯王为代表的文学集团,如宋刘义 庆集团,齐竟陵王集团等等。因为诸侯王自身的政治地位以及政治目的,再加上 身边士族僚属对利益的渴望,这些文学集团并非都单纯以文学为主要活动,其背 后也有许多政治上的目的,所以,这一个个文学集团又是政治利益的结合体,在 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同时也追求共同的政治利益。都督刺史的升迁或贬斥所带来 的人事变化,会深深影响僚属们的政治前途。都督升迁,那么原来的僚属也会得 到相应的提拔,反之亦然。由都督开府所形成的僚属关系,也成为南朝政治变革 中的一个重要政治关系。僚属们的升降坎坷、甚至生死,都会与他所依附的诸侯、 都督息息相关。江淹一生历宋齐梁三朝,可说是尝尽了作为僚属的甘苦。 参阅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 n 版杜2 0 0 7 年版,p 1 8 4 一p 1 8 9 。 1 0 第二章、步入政坛的寒门才子 第一节江淹入建平王府前的仕途经历 由于士族总体地位的下降,各层次士族的政治发展也肩负着重振家族辉煌的 使命。这是由士族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江淹也不例外。他于自序中说:“常 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徒,然未能悉行也。这多少有自谦之意。出身士族的他, 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担负一定的政治使命。这个政治使命不仅是江淹个人在仕途上 的升迁,也是为了维护江氏的传统及其在整个士族阶层中的地位。所以,在自 序中他也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 南 史本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初,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曾于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其 母日:“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 虽然这个故事带有点传说性质,但我们可从中看到出身贫寒的江淹身上所承担的 个人和家族的任务。 与高门士族一样,一般士族对家庭教育也很重视。江淹在自序中写道: “幼传家业,六岁能属诗。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长遂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 学,颇留精于文章。 由此看来,江淹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继承了家族优 良的f - j 厉t , 。这些家庭教育,为他进入诸侯幕府并进一步进取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江淹“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 ,但良好的家风以及济阳江氏的身份背 景,使他在年轻时便在都城建康教授五经于诸侯王 。这经历非常难得,无疑是 一种殊荣。由于济阳江氏成员之间并没很深的互相提携举荐的传统,且江淹一脉 在整个济阳江氏中属于寒门一类,他之所以能够在少年时成为京城诸侯王的老 师,依靠的不仅是其自身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许与他母亲的家族平原刘氏有关。 丁福林江淹年谱有所考证日: q 南朝粱) r r 淹:自序,江文通集汇注( 明) 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p 3 7 8 。本文所引江淹作 品均据此本,以下仅标页码,版本不一一注出。 同上,p 3 8 1 。 南史江淹传p 1 4 5 0 - - p 1 4 5 l 。 固( 南朝梁) 江淹:自序p 3 7 8 。 江淹在自序写道:弱冠,以五经授宋始安王刘子真,略传大义。 l l 按:吴丕绩江淹年谱( 商务印书馆1 9 3 8 年版,以下简作“吴谱”) 云:“梁书、 南史 刘昭传皆有外兄江淹早相称赏语,以南史阮孝绪传外兄王晏 例之,所谓外兄者,中表兄弟也。盖阮孝绪父胤之姐为王晏母,是晏之母出于阮, 而文通之母当为刘氏矣。”吴说是。刘昭,平原高唐人,即江淹之母乃平原刘氏也。 不仅母亲是平原刘氏人,江淹的妻子也姓刘,具体是哪个地方的刘氏,则因史料 的缺乏而无从考证了。从文学创作来看,江淹许多作品都与刘氏一族有关,如惜 晚春应刘秘书、刘仆射东山集、刘仆射东山集学骚、秋夜纳凉和刑狱舅、 安王石头最后两句写到:“揽镜照愁色,从坐引忧方。山中如未夕,无使桂叶 伤。 原本认为是光明的政治前途,却在骤然紧张的形势前黯淡下来。死亡的阴 影不仅笼罩着各诸侯王,也笼罩着身在诸侯王身边的江淹。辅佐诸侯王对自己的 政治发展自然是非常有利的,但危机往往发生在在利弊之间。虽然皇帝和诸侯王 之间有血缘关系,但诸侯王也是最有可能争夺王位的。因此,他们甚至不惜以屠 戮自己的兄弟子侄来确保皇帝权利的至高无上。杀害诸侯王时,与诸侯王关系密 切的府吏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牵连,可能会被贬斥,也可能被杀。从这时开始, 江淹更加深刻地明白仕途的进取不仅要充分运用自己政治上的智慧,还要采取谨 慎小心的态度。不久之后,他在从征虏始安王道中一诗中抒发了“君子未获 晏,小人亦自营的感慨。 始安王被杀后,由于江淹年轻时在建康教授五经的经历及由此获得的声誉, 另一个诸侯王刘景素“闻风而悦,待以布衣之礼。江淹进入了另一个诸侯王一 一刘景素幕下。摆脱了被杀的阴影,得以重新振作,此时的江淹对前途有着更加 强烈的期许。然而,这个仕途的开端并非一帆风顺。投入景素幕下不久,江淹就 因他人的言辞牵连而被投入狱。他在自序中说道: 然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遂诬淹以受金者,将及抵罪,乃上书见意而免。 入狱之后,江淹于狱中上书,才被景素“见意而免”回。虽然自己是被人诬陷,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自己在与人交往上的不谨慎,这才会给别人陷害自己的机 会。这个经历增强了江淹的谨慎态度。在之后的官场活动中,他并没有出于政治 的需要广交人脉。他这么做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自己仕途的进取以及获取最大 的政治利益。这符合他在自序中说自己“不交当轴之士学不为人,交不 苟合 。当轴之士多半是那些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在乱世中为人臣,结交这类 人物,必须慎之又慎。 出狱后,他并没有回到刘景素府,而是在泰始四年春被举为南徐州桂阳王秀 才。 举为秀才之后,江淹并未立刻获得官职,直到该年秋天才被任命为巴陵王 q 南朝梁) 江淹:从征虏始安王道中p 1 0 0 。 气南朝梁) 江淹:自序p 3 7 8 。 同f :。 同一卜。 气南朝梁) 江淹:自序p 3 7 8 。 关于江淹被举为秀才的时间,曹道衡、俞绍初、丁福林先生都做过相关考证,今从丁福林先生说。请参阅 丁福林江淹年谱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p 3 5 p 3 8 。 1 3 右常侍。能够在被举为秀才之后许久才入职巴陵王府或许也和江淹的母系平原刘 氏有关。江淹举为秀才至任右常侍期间写了一首卧疾怨别刘长史,全文如下: 四时煎日夜,玉露催紫荣。始怀未回叹,春意秋方惊。凉草散萤色,夏树敛蝉声。 凭景魂且谧,卧堂怨已生。承君客江潭,先愁鸿雁鸣。吴山饶离袂,楚水多别情。金 坚碧不灭,桂华兰有英。无辍代上朝,岂借镜中明。但见一叶落,哀恨方未平。 从诗句“凉草散萤色,夏树敛蝉声 来看,此诗写作时间应为近秋时节。“凭 景魂且谧,卧堂怨已生可看出江淹在举为秀才之后却得不到朝廷的任命,心中 已经充满了一种怨恨之情。“金坚碧不灭,桂华兰有英 表明自己愿意为朝廷效 力的意愿坚定不移。俞绍初、张亚新分析此诗所隐含的内容是“对刘长史有所请 托,希望他把自己的愿望向朝廷反映。圆而这个愿望就是能够被朝廷重用。由于 史料的缺乏,刘长史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但能够在江淹卧病在家时去探望他,应 该与江淹有密切的关系,不然,何以解释此后不久他便出任巴陵王右常侍之职 呢? 江淹并没有在巴陵王幕下呆多久,便再次转入刘景素幕下。 第二节任建平王主簿时的政治态度 江淹能够走出被刘景素投入监狱的阴影,再次进入刘景素府,有他自己的政 治考量。南史江淹传载: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再迁府主簿。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府主簿 三字,这说明此职位是属于建平王府的府吏,而非 地方刺史的主簿。担任“府主簿 可以密切自己与刘景素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 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建平王景素是宋文帝第七子刘宏的儿子,他父亲刘宏颇受太祖的宠爱: 。( 南朝梁) 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p 1 3 0 。 圆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p 8 3 。 南史江淹传p 1 4 4 9 。 1 4 建平宣简王宏,字休度,文帝第七子也。早丧母。元嘉二十一年,年十一,封建 平王,食邑二千户。少而闲素,笃好文籍。太祖宠爱殊常,为立第于鸡笼山,尽山水 之美。建平国职,高他国一陪。 建平宣简王宏死后,刘裕非常哀痛: 每朔望辄出临灵,自为墓志铭并序。与东扬州刺史颜竣诏日:“宏夙情业尚,素心 令绩,虽年未及壮,愿言兼申。谓天道可倚,辅仁无妄,虽寝患淹时,虑不至祸。岂 图祜善虚设,一旦永谢,惊惋摧恸,五内交殒。平生未远,举目如昨,而赏对游娱, 缅同千载,哀酷缠绵,实增痛切。卿情均休戚,重以周旋,乖拆少时,奄成今古,闻 问伤惋,当何可言。”五年,益诸弟国各千户,先薨者不在其例,唯宏追益。国 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刘景素在政治上所能获得的照顾自然要高于其他诸侯王。 能得刘宏之子景素的青睐,无论怎么说,是值得冒一下险的。巴陵王刘休若从辈 分上说是刘景素的叔叔,但受到的重视以及获得的待遇要比刘景素少很多,因而 对政局的影响也要弱一些。虽然巴陵王体若很得人情,但江淹自己还是选择重回 建平王幕下,这既有报答知遇之恩的心理,也有对自己今后政治发展的考虑,毕 竞选择一个相对得势的诸侯王在政治发展上要顺畅得多。江淹在建平王刘景素幕 下“宾待累年,雅以文章见遇 。 与当初在始安王幕下一样,他在刘景素府也是 尽心尽力。建平王府的主簿,对一个文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核心职位。这期间, 刘景素的章、启、表等基本上为他所作,如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建 平王拜右将军荆州刺史章、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等。 江淹对刘景素的不计前嫌很是感激,跟随建平王期间,他写下了从建平王 游纪南城一诗: 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敛孛庄依光采,端笏奉仁明。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 江甸知礼富,汉渚闻教清。君王澹以思,树羽望楚城。年积农剑灭,地远宫馆平。锦 帐终寂寞,彩瑟秘音英。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迁化每如兹,安用贵空名。流岩 惨中怀,凝意方自惊。愿借若木景,长照忧人情。固 。宋书文九王建平宣简手宏传p 1 8 5 8 。 。同卜,p i 8 6 0 。 ( 南朝梁) r r 淹:自序p 3 7 9 。 气南朝梁) r r 淹:从建平手游纪南城p 1 0 6 。 1 5 诗中江淹称赞建平王光彩照人,是仁明之君。自己作为一名随从当然要恭敬地“敛 衽“端笏 。“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 一句,用春天的景象来暗示自己的仕 途又重新的开始。若木是古代神木。淮南子坠形: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 其他照下地。江淹在诗中用若木来比喻建平王,希望若木的光华能够长久地照 耀忧人( 指江淹) ,其寓意是显而易见的。 江淹入刘景素府已近宋末,此时皇室多争斗,在位的皇帝任意杀戮其骨肉手 足,诸侯王及众多大臣人人自危。由于前废帝的残忍暴戾,外界对皇帝的所作所 为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