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
35页 13000字数+说明书+任务书+外文翻译+5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PRO-E部分图
任务书.doc
外文翻译--电容换向器.doc
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说明书.doc
换向器性能测试工作台装配图.dwg
探头支撑架.dwg
联轴器.dwg
设计图纸5张.dwg
转动轴.dwg
轴支撑架.dwg
目录
绪论…………………………………………………………10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13
1、轴的设计 ………………………………………………………13
2、联轴器的设计 …………………………………………………14
3、轴端挡圈与销孔设计 …………………………………………16
4、轴支撑架的设计 …………………………………………… 16
5、测试仪探头固定架的设计……………………………………… 17
6、顶尖设计…………………………………………………… 18
7、轨道设计 …………………………………………………… 20
其他零部件的选取…………………………………………20
1、电机的选取………………………………………………………20
2、耐压测试仪的选取 …………………………………………… 17
3、直流调速器的选取 …………………………………………… 25
4、轴承的选取…………………………………………………… 26
5、螺栓的选取…………………………………………………… 27
校核…………………………………………………………27
1、轴的校核 ………………………………………………………28
2、键的校核 ………………………………………………………31
3、螺栓的校核…………………………………………………… 32
总结…………………………………………………………………… 33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7
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
摘要 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实现了换向器超速与耐压实验等多功能平台设计。换向器是组成电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也是电机能持续运行的保证。如果没有换向器,电机只能转不到半圈就卡死了。换向器在现代电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换向器的性能测试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作平台外型美观,节省材料。可以先安装换向器器,手动顶尖固定转轴,打开电源转轴即转动即可实现换向器超速实验;当选择表笔固定支撑移向换向器,打开耐压测试仪,便可取得不同电压,实现其耐压实验,在耐压测试仪上读出其数据。
关键词 换向器 超速 耐压测试 轨道 顶尖
Commutator test bench design
Summary:Commutator test bench designed to achieve a commutator speeding and other multi-platform design pressure experiments. Commutator motor is composed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but also to ensure continuity of operation of the motor. If there is no commutator, the motor can only turn less than a half circle on the card died. Commut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motor, so the commutator performance tes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science. Working platform appearance, material savings. You can install the commutator, manual top fixed shaft, turn the power shaft that is rotating commutator speeding experiment can be realized; When choosing a fixed support toward the commutator pen, turn pressure tester, you can get a different voltage, achieve its pressure experiments, which reads the data on the pressure tester.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
人类文明经过蛮长发展,科技在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置可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八、十九、二十世界以来,科学更是以全新面目展现在世界面前,因为科学,这个世界瞬息变迁。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高度强调了发展科学的重要性。现代化经济、国防及民用生活用品无不需要科学研究作为先驱,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世界,我们也一刻不能离开科学产品。无论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iphone,还是美国投在长崎、广岛的原子弹,尽管有着不同用途与巨大差别,其实都属于科学研究,都来源于科学先驱的贡献。我们在享受这个文明时代到来的同时,也要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孜孜不倦、贡献社会的先驱者。
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的现代科技时代貌似来得晚了些。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就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资金,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不论西部大开发,还是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经济聚焦的贸易大都市,科技力量在其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
当我们走出去,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交通工具是人们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办事速度和效率,我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寸步难行。然而各种设备中很多都用到了电机驱动,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其原理刚好互补。各类水电站中用到的都是发电机,其利用水的势能驱动电机,使之切割磁感线,达到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目的。电机也分为很多种类,按交直流形势有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按相角有三相电机、两相或单相电机等等分类。
直流电机的结构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定子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磁场,由机座、主磁极、换向极、端盖、轴承和电刷装置等组成。工作时转动的部分称为转子,其主要作用为产生电磁转矩和感应电动势。换向器是组成电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也是电机能持续运行的保证。如果没有换向器,电机转不到半圈就卡死了。换向器在现代电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换向器的性能测试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十九世界以来,电机及其部件换向器一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工业的高发展,电机的应用已深入到交通运输、工业、航空航天、农业、办公自动化、医疗器械、国防现代化等领域之中,而换向器性能的鉴定与实验越来越成为换向器继续发展的 突破性因素。特别是自20世界以来,随着设计实验方法的改善,原材料性能和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发展相结合,换向器研究与换向器实验得到了更快更长足的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经济中个行业每日剧增的多样化的需求。
1.2课题意义
在使用过程中,原本生产的换向器不一定具备完好功能满足于我们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其性能进行评估。通常我们选择测试耐压性能和做超速实验,而换向器的性能实验工作台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实验设备。其检测实验必不可少,也为换向器发展、电机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是信息的传输、采集和处理,即称为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外关于换向器测试的技术一般都会用到这几种技术,有的公司为了检测换向器性能,自制简单粗糙换向器检测机器,因此换向器性能检测工作台是一项有开发空间的项目,值得更多经济资金的投入。
国外很多公司在电子测量仪方面已经做到高可靠性、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程度。例如如日本IMADA公司与德国的MAHR公司和EPK公司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水平已远远超越于中国,其芯片技术、传感技术均有很先进的发展。
1.3设计内容
本次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主要完成换向器的超速实验和耐压性能实验的原理及机械部分。了解动力原件及传动机构,选择传感器及一些简单机械机构。
目标设计能自动完成换向器绝缘耐压性能测试实验和超速实验。
换向器原理是:当线圈通过电流之后,其就会在永久磁铁作用下,通过排斥和吸引力转动。当它转到与磁铁平衡时,以前通着电的线对着换向器上的触片就和电刷分离开,然而电刷接到符合产生推动力的线圈对应的触片之上,经过不停的重复,直流电动机就会转起来。
绝缘耐压测试的基本原理:把一些高于正常工作的电压加到被测设备的绝缘体上,经过持续一段规定的时间,如果它的绝缘性良好,上面的电压就只产生很小的漏电流。当一个被测设备绝缘体于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其漏电电流能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这个被测设备能在正常的运行条件下安全运行就可以确定。
超速实验原理:检验电动设备在电动机超过额定转速一定范围时的运行状态而进行的实验。通常情况,超速试验是从小的转速1500rpm作为开始,15~20秒之内以额定加速度加速到2000rpm,维持2分钟;之后从2000rpm开始,以1000rpm为单位均匀加速,在3000/min,4000r/min,5000r/min时分别稳定1分钟;超过5000rpm时,再以500rpm作为单位,于20~25内进行加速,再稳定半分钟,最后试验转速按需要可为发动机额定转速的2.5倍。安全系数一般为K=2.5。
本次设计实验台的针对换向器槽数33片;额定转速:3000rpm;电压0~30V;外形尺寸:140*R50*r30(厚度*外径*内径)。
1、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现有换向器的发展及其性能检测仪的发展情况,分析各种仪器的优劣,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弄懂其一般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
2、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方案的提出与确定,方案的实现,必要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3、学习软件制图,并完成说明书等。
在学校精明的安排的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下,我的设计差不多可以完美出炉。两个多月的设计时间马上过去,随着毕业设计毕业的完成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加上完美句号。这些时间是累赘的,却简单而充实,它让我完全沉入书海,它也让我重新对所学知重温数遍。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孔子老先生说过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句话是有极大内涵和说服力的。与平时基础课程不同的是,毕业设计不仅让我回望所学知识,更让我体会到机械工程设计的完整过程,是一个让人重新认识机械,重新审视学习的机会。他开拓了我的思维,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在知识的海域艺海拾贝,让我拥有了无穷对知识掌握的愉悦感,让我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尽管每学期都安排了实习或者课程设计,但是没有一次课程设计可以与此次毕业设计相提并论。设计时间为一学期,并且严格的要求又是一人一个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灵活度要搞,充分理解和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各门学科。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保持全面的热情和积极态度。
通过这学期毕业设计的实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设计联想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与锻炼锻炼。多留心思考观察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个机械产品,如果我们对生活的感性认知提高了,我们的就会拥有极具创造性的设计思路。
就拿我设计的换向器性能测试台来说,最初老师让我了解一些关于换向器在点集中运用的知识,拟定开题报告和设计方案出来。经过我的努力、学习和思考,我认为设计机械产品应该再满足各项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其造价低,节省材料,结构简单,通用性好并且达到一定的美观标准等特点。换向器性能测试台设计这一课题作为我的毕业设计题目,其对我的四年所学知识运用能力进行了考查。在设计过程中,我不仅努力并且细心,尽量让自己的设计错误减少,但我知道因为许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设计中肯定存在有一定的错误,希望在今后在实践和工作中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这次毕业设计让我体会颇多,设计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加融洽了,集思广益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很有好处,所以在这里特别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希望大家今后继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进步。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从一开始确实觉得困难比较多,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万事开头难的感觉。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终于做完了设计,有种直步云霄的感觉。另外外,通过设计我还综合了一个结论: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前听课考试以为学会了,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到实践工作时才发现原来是两码事,所以我认为真的学会知识时是真正会用的时候。
在整个设计中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我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这些经历和实践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艰难以及成功时的喜悦,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学到的不仅是换向器性能测试方面这一单一方面的认识,还让我学会了把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且更加熟悉机械设计的整体流程和一般方法。以前总感觉学习的某些科目没有实际运用意义,到现在重新翻阅才得以觉得从前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得扎实,悔不当初,给自己的毕业设计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愧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换向器性能测试台是服务于农机械制造工厂的工程机械,是一个综合机制与测试的全面性课题,也是与专业有很强结合性的一个课题,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了自己灵活的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发挥了所学知识,从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毛谦德,李振清《袖珍机械设计师手册》[M]第 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1.
[2]潘成林主编.实用中小型电机手册[M].上海.上海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郁明山.现代机械传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6]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武建文,李德成.电机现代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Greg C.Stone 等著, 《旋转电机的绝缘——设计 评估 老化 实验 修理.旋转电机的绝缘——设计 评估 老化 实验 修理》编译组编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宋宝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侯秀珍.机械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冰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1]张维凯,王曙光. AutoCAD2007中文版标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周顺荣.电机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徐朝广.换向器超速实验及分析.广西.1994-2014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P15;
[14]丁寿永.国外中型直流电机换向器的发展.职长补短.地址不详.刊期不详.P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