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章太炎平等观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章太炎平等观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章太炎平等观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章太炎平等观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章太炎平等观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作为其哲学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平等观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存 在一些争论和问题。鉴此,有必要把章太炎的平等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 统地研究。 本文拟首先分析章太炎平等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传统影响下的早期 平等观、排满革命时的平等观、反思西方现代文明时期的平等观以及真如 平等观,并指出造成这种发展变化的原因。文章着重分析了章氏思想成熟 时期的真如平等观,认为它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维度的意义。 在梳理其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文章试着回应章太炎平等观研究中存在 着的三个主要问题:以“有限度的文化多元主义”回应一元与多元之辨; 以“个体优先”回应群己之辨;以“徘徊于真俗之间”回应形上与形下之 辨。最后,文章分析了章太炎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章太炎平等真如不齐而齐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 t a i y a nis a n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i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p h il o s o p h y a sa ne s s e n t i a lp a r to fh i sp h i1 0 s o p h yt h o u g h t , z h a n g t a i y a n sv i e wo f e q u a l i t y h a s p l e n t i f u l t h e o r e t i c 8 l m e a n i n g s h o w e v e r ,t h ee x i s t i n gs t u d i e sh a v ec a u s e ds o m ea r g u m e n t s a n dp r o b l e m s f o rt h a tr e a s o n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s t u d yz h a n g sv i e w o fe q u a l i t yw h 0 1 1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i sp a p e rd e v i d ez h a n g t a i y a n sv i e wo fe q u a l i t yi n t o f o u r p e r i o d s :v ie wo fe q u a l i t y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v i e wo f e q u a l i t yd u r i n g t h er e v 0 1 u t i o n t i m e s , v i e w o f e q u a l i t yw h e n c r i t i c i z i n gm o d e r n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n dv i e wo fz h e n r ue q u a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a l s o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e yc h a n g e d1i k et h a t t h ev i e w o fz h e n r ue q u a l i t yi st h ek e yp o i n t ,i th a sg r e a tm e a n i n g si nb o t h 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0 1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o nt h eb a s e o fa n a l i z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z h a n g t a i y a n s t h o u g h t ,t h i sp a p e rt h i e st oa n s w e rt h r e em a i np r o b l e m si nt h es t u d i e s o f z h a n g sv i e wo f e q u a l i t y f i r s t ,w e u s e“1 i m i t e dc u l t u r a l p l u r a l i s m ”t os o l v et h ed e b a t eo fm o n i s ma n dp l u r a l i s m s e c o n d ,w eu s e “i n d i v i d u a lh 8 v ep r i o r i t y ”t os 0 1 v et h ed e b a t eo fc 0 1 l e c t i v i t y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t h i r d ,w eu s e“w a n d e r i n gb e t w e e ni d e a lw o r l da n dr e a l w o r l d ”t os 0 1 v et h ed e b a t eo fm e t a p h y s i c sa n d n o n 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 o fz h a n g t a i y a n sv i e wo f e q u a l i t yh a sb e e n a n a l iz e djnt h ee n d k e yw b r d s :z h a n g t a i y a n :e q u a l i t y :z h e n r u :s e et h i n g se q u a h yw i t h o u t e q u a l i z i n gt h e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叫硷垒! 夔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淘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夕k 投陟 日期:旦 :篁:21 导:真;蜘 日期:盘堕:! :j , 引言 本文试图讨论章太炎的平等观,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厘清文章中所使用 的“平等”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平等,是现代性观念谱系中十分重要的范畴之一。尽管我们无法否认早在古 代,中国和西方都不乏对平等充满向往并不断求索的人们1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 等的限制,古代平等观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首先,古代平等观的出发点,仅仅 是认识到了“一切人,作为人来说,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共同之点,在这共同点所 涉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换言之,这些所谓的共同点仅仅在很小的范围 内为平等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很少有现实意义。这显然和近代平等观 要求“从人的一般共同特点中,从他们作为人来看是平等的这一点中,得出一 切人或者至少该国所有国民,或该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以及 与之相应的平等的社会地位”2 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古 代社会都是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的社会,因此,其时关于平等观的讨论,虽则表达 了对当时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反思,但由于很少涉及如何达到平等的具体 措施,所以只是一种平等的形上学,或日“高调的平等理论”,正如有些学者所 指出的那样,这些理论的弊端在于它们其实是对现实中不平等的遮蔽和掩饰。3 而近代社会中,人们对平等问题的探讨“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的”4 , 是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一种“与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5 。故此,近 代的平等概念不仅是一种高调、抽象的玄谈,更有极强的现实性。近代西方资产 阶级将平等同自由、博爱一起作为政治革命的纲领和口号,既承认了平等作为观 念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凸显了平等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意义。再反观近代中国, 启蒙与救亡两大时代主题本身就分别指涉着思想和实践两个领域,因此也就自然 而然地构成了人们探讨平等的形上和形下之维。 以上是对古代和近现代社会平等观的一点粗浅分梳,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作为 现代性概念的“平等”的涵义。明乎此,方可进而讨论章太炎的平等思想。 章太炎( 1 8 6 8 1 9 3 6 ) ,名炳麟,字枚叔,太炎是其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 革命家、思想家。对于章氏的学说,不少前辈和时贤均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其平等思想,也已有诸多方家论及,例如,汪荣祖首先提出从多元主义角度阐释 章氏的齐物平等思想6 ;王玉华从文化多元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两方面做了进一 步研究7 :汪晖另辟蹊径,从个体、自性的角度探讨章氏的平等思想8 ;姜义华认 为章氏平等思想有着形上和形下的双重品格,章的齐物论释中不仅把平等作 为一种观念,“他在哲学领域的探究与树建,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用以解决各 种世俗问题”9 ;业师高瑞泉则指出章太炎对平等的研究仍是侧重于形上方面, 对形下即政治哲学方面并未刻意着力,因此“所达成的顶多只是批判的平等形上 学,而没有成立建设性的平等政治哲学”1 0 ;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陈少明, 他出色地分析了章氏齐物论释的方法论特点1 1 。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仅仅考 察了章氏平等思想的某一方面,不仅不够全面完备,且由于观点的莫衷一是,造 成了一些问题和争论。据笔者总结,争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元与多元主义之辨 即章太炎是否表达了一种文化多元观的问题。章太炎思想中有“文化多元” 的倾向最早是由汪荣祖提出的,在其论文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 想的表述中,汪将齐物论释作为章太炎大演多元之旨的最系统的文本,并 声称太炎之“齐物”就是今日所谓“文化多元论”的最早表述,还尊奉章为营建 本国现代性”的先驱之一;王玉华在其著作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 太炎思想的阐释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将多元主义概括为章氏思想的三大特 点之一。争论意见来自汪晖,他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中认为章的平等 思想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是真如和道的存在状态。所以看似多元的文化 观实则是由一个超越的视点统摄着的,这是一。章以个体为齐物思想的基础,而 多元主义在社会政治上主要指社会中的不同集团享有的独立自主权。在个体本位 的前提下所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道德性的,无论是什 么集团) 都是对个体的损害和侵夺,这是二。基于这两个问题,汪认为多元主义 的提法是有问题的”。 2 、群己之辨 即平等观的起源和基础是个体还是个体与群体的相结合的争论。汪晖在现 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从个体角度考察章太炎的思想,并认为章在齐物论释 中所阐述的平等观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不是集团。与此相对的,陶绪、史革新在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中承认章氏平等思想吸收了西方近代伦理学中主张个 人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他还继承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重社 会、重国家的优秀因素。因此将自由、平等与个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了。这是 从个体和群体结合的角度看章氏的平等观。 3 、形上与形下之辨 即章太炎在平等的政治学层面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建树的问题。如前所述,作 为现代性概念的“平等”,无疑具有形上和形下双重品格,这是与近代中国的两 大主题一一启蒙与救亡相对应的。而章太炎本人则既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又 是一个革命家、实干家。因此正如姜义华先生所言,章太炎的平等思想当然是在 形上和形下的双重维度下展开。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章太炎在构建其平等思 想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时候,的确常常从玄谈入手,而对具体的政治措施的探讨, 往往是破多于立,这就容易予人以其偏爱形上,不重形下之感。由此可见,问题 的焦点不在于章太炎有没有从形上与形下两方面来展开其平等思想,而在于我们 该如何理解章太炎通过否定性的“破”究竟要表达怎样的肯定性的内容。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的存在不利于我 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章氏的平等思想,相应地,也就不利于我们对此作出相对客 观的评价。鉴此,很有必要把章太炎的平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拟 首先叙述章太炎平等观发展的主要脉络和观点,对其平等观有一个动态的整体的 了解,其中重点解读章氏表述自己平等观的最重要文本齐物论释,从道德哲 学和政治哲学两个方向展开探讨,力图呈现章氏成熟时期的平等观究竟所表达的 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笔者的回应;最后,结合现代丰富的 理论和实践资源,对章太炎平等观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给出笔者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章太炎平等思想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影响下的早期平等观 旭书时期的章太炎,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哲学上也未自成体系。严格 地说,这时他对平等问题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平等难为煊书的第二十八 篇,其实是章太炎为了说明平等问题并不重要而作的。当然,也可以把它视作表 达章氏早期平等观的一篇小结性文章。文章开篇即言:“天地之道,无平不陂。 故日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而雨不甚政平而无威,则不行。”1 3 , 力图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政治中存在的“不平”状态之描述,说明平等实际上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陂才有平,并由此得出全文的主要论点:“平等非拨乱之 要也。”1 4 接着,章太炎考察了平等思想的起源,认为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印度佛教首倡 平等之说。而“浮屠之言平等”是为了“以救时弊”,是为了反对“种性说”1 5 。 “种性说”是当时印度一项极其不平等的制度,它“区人类为四等”1 8 ,即婆罗 门、刹利、吠舍和首陀罗,“是四类者,庆吊不通,婚媾不遂,载在册府,世世 无有移易。”1 7 因此,章太炎认为,正是由于面对如此极端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释迦牟尼才不得不“党言平等以矫正之 18 而为了矫正这种极度不平等,必须采 取“矫枉过正”的方法,亦即平等难中所说的:“揉曲木者,不得不过其直, 恣言至其极”伯故此,对于佛教以为“毂卵毛鳞,皆有佛性,其冥极亦与人等” ”的说法,章太炎从一开始就是不赞成的,他认为这种试图“齐一四类”的观点 是“闳侈不经,以至于滥”2 1 ,换言之,这只是释氏为救时弊的极而言之,并不 符合实际。 那么,这种为了反对种性说而产生的平等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究竟适不适用 呢? 章太炎又展开了其论述。他对当时社情民意的判断是:“今自包衣( 即家奴) 而外,民无童仆。一切无所高下。然则以种族言,吾九皇六十四民之裔,其 平等也已夙矣”2 。也就是说,章太炎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种族间的不平 等,因此,平等问题不象印度那样的突出和严峻。当然,章太炎也清楚地意识到, 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君臣”、“父子”、“男女”三对主要的不平等。然则,君臣 父子男女问到底应当能不能平等相处? 我们能否为了平等而“去君臣,绝父子, 齐男女”呢? 章太炎展开了认真而具体的探讨。 ( 一) 父子平等之辨 对于父子应该如何相处,父子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平等这一问题,章太炎的 观点是:只有相对的平等,而不可追求绝对的平等。那么,相对平等体现在什么 方面呢? 章提出:“父杀其子当诛”,原因是“人皆上天所生”“。也即是说,父 4 子间的平等仅仅体现在都是上天所生这一点上。所以,父亲之不能杀害自己的子 女,这一条在章太炎看来己足以体现父子间的平等了。不难看出,这是一条何其 低要求的平等标准。然则,父子间为什么不能完全平等呢? 章太炎继续申述他的 理由:“父之于子,必不忍囚锢役作之,成年而后,宁得倒置其重轻也”2 5 。 这一句话的潜台词非常明显,孩子小的时候,父亲一定不忍心将他囚禁起来作牛 作马,及至成年后,孩子又怎能向父亲要求什么地位上的平等呢? 章太炎将对父 子平等的要求看作是“囚锢役作”这样十恶不赦的事情,可见他很不赞同父子( 乃 至长幼) 之间的绝对平等。 ( 二) 男女平等之辨 父子固不可绝,则男女能齐否? 章太炎找了三个理由来解释他为何作出否 定回答。其一,从数量言,“男之凋丧,则怨女自多,而不得不制妾媵以通之”。 其二,为繁衍计,“与一女伉数男,则不若一男而伉数女”,既如此,“其势固不 可以平等”也。舶其三,自剂量看,男女大相径庭。章太炎的“剂量”概念,是 每个生物都会被赋予的多寡不均的一种先天性的物质,正因为有了剂量的区别, 以之“第马而殊骏驽,第人而殊佣下与卓砾”盯。照章的看法,男子身上的“剂 量”显然要多于女子,这才是男女间不平等也不能平等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在章的眼中,男女之间也不是完全的不平等,也有可以平等的地方, 那就是可以齐之以礼。他举例说:“昔樊英有疾,其妻使婢侯问,英则下床答拜 日:妻,齐也,礼无不答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男女都应当遵循一定的礼, 从这个角度而言,男女是平等的。但从权利的角度而言,男女则是不能平等的。 故此,“君子齐其礼,而不齐其权也”四。 ( 三) 君臣平等之辨 最后是君臣关系能否平等的问题。章太炎的立场很清楚:“夫父子夫妇之间, 不可引绳而整齐之,既若是矣,君臣虽可平,抑与事故无取”。既然父子夫妇 的权利均无法齐平,君臣之间的完全平等更是不可能的。虽然,但章太炎指出, 对君臣的评价却可以一视同仁,即“其褒贬则可以平等也或颂其德,或指其 邮,以得失相庚偿”。这样,为人君者就会“深自亟敕,惧罗罪辟,莫敢纵欲”3 1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君臣间就能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等。 平等难中所反映的是章太炎早期的平等思想,概括其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章氏认为不平等是绝对的,而平等是相对的,所以讨论平等问题必须以承认 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为基本前提。这一条在章太炎讨论平等问题时是其一以贯之 的信念。承认这个前提,实际上也就是承认万物之间从先天条件而言是有差别的, 章太炎将之归结为“剂量”的不同。二是章太炎往往以道德形式上的平等来掩盖 事实上的不平等。无论是夫妇间都应遵守的礼,还是君王当引以自律的外在评价, 都只是在道德层面上达到相对平等的一种可能性而已。如前所述,过分地强调这 种道德上的可能性,其实是对现实中不平等状况的掩饰和遮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章太炎此时的平等观,还带有很浓厚的前现代意味, 还远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平等的分析范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 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历史原因是章此时仍然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所 谓“剂量”之说,当是受到了儒家人性论( 例如“性三品说”) 的影响,从而将 人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其智识才性均有高下优劣之判,故此,获得不平等的地 位和生存状况是必然的( 这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述的思想也颇有几分类似) 。 在这种前提下来讨论平等,自然就和传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原因是 章太炎错误地认识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他之所以会说“平等之说,非拨乱之要也” 款这句断语,首先表现了他对社会不平等造成的危害认识得不够深刻。盲目地认 为父子、男女、君臣这三对不平等无法也无须消弭,因为这根本不是中国社会面 临的主要问题。其次,这也表现了当时尚未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章太炎对清朝 的“客帝”仍然拖有丝希望。他仍试图通过一种类似外在的道德监督的方式来 约束君主的权力,缓和日益凸现的君臣( 君民) 矛盾,从而达到维护君权的最终 目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章太炎在一系列历史事件后终于意识到,把希望寄 托于一个懦弱的“客帝”,是无法改变中国社会落后挨打的现状的。于是,章太 炎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排满革命的道路。由此,他的平等观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排满革命时期的平等观 1 9 0 0 年,章太炎在参与唐才常等人组织的“中国议会”时,明确反对“勤 王”的主张,后因革命的主张得不到支持,便“宣言脱社”。此后他减去长辫, 并发表解辫发说、正仇满论等文章,彻底宣布自己矢志排满,投身革命。 章太炎的这一转变并非出于时冲动,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方才作出的。究其原 因,乃是由于当时越来越恶化的社会情势和国家危亡的现状使得章太炎不得不对 自己从前的错误判断作了反省。也就是说,平等问题业已成为拨乱之要。不平等 则无法使国民自新,国家自强,不平等则无法抵御外敌,民族自救,而阻碍社会 实现平等的最大力量正是章太炎一度对之抱有幻想的满清政权。章太炎在东京 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说:“妨害平等的东西,必要除去”3 4 ,所以,此时的 君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必须推翻的对象。由是可知,章太炎这一阶段的平 等思想是与排满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排满来促平等,首先必须唤醒国民的自我意识,于是章太炎作明独3 5 ; 其次,“欲使众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于是章又作无神论;再次,“无 道德者不能革命柏7 ,所以必须在革命者中树立全新的道德体系,于是章再作革 命之道德。下面以分析这三篇文本为基础,探讨章太炎这一时期平等思想的主 要内容及其特色。 ( 一) 个性的解放明独 有学者指出:“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展开攻击,总伴随着个性解放的呼喊, 近代欧洲如此,近代中国也如此”弼诚然,近代中国自一开始就面临着“三千年 未有之变局”,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必须首先呼唤民众的觉醒。这种觉醒首先 应当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于是,从龚白珍的“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 造”和“我光照日月,我力造山川”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呼唤个性觉醒的声音。 章太炎的明独,就是其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 明独主要探究独与群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众所周知,中 国前现代社会极其重视群体,在家、国、天下的重压下,每个个体不过是封建宗 法关系的附属物,只被赋予了有限的独立性”,几乎无法发展出完善的人格。章 太炎深知,欲谈革命,或欲言平等,必须先破除封建藩篱对人性的束缚,唤起广 大革命者和一般民众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文章开头,章太炎批判了“入世则以独为大邮”的流俗见解,并认为错误的 缘由在于人们搞乱了“独之名实”柏。因此,要正确理解独和群的关系,首先要 做正名的工作。章太炎在文中区分了大独,小群,大群几个概念。所谓大独,是 相对于一般人理解的独,亦即私独而言的。一般而言的独,总是和私联系在一起。 但章太炎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独。真正的大独是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很明显,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成为“大独”。与独相应,群也分大小,所谓小群 是指由那些不懂得独的真正含义,只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组成的群体。文中所说的 “天下多败群。规是而入吾邻,则吾邻败矣;规是而入吾屯,则吾屯败矣”4 1 , 指得就是这种小群。而大群则是由那些大独的人自然而然组成的群体。在区分了 这些概念之后,章太炎是怎样阐明独和群的相互间关系的昵? 明独有云: 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日红采而光于鼍,天下震动也;日柳色而光于夕, 天下震动也;使日与五纬群,尚不能照寸攘,何暇及六合? 海尝欲与江河群矣, 群则成一渠,不群则百谷东流以注壑,其灌及天表。日与群而成独,不如独而为 群王。灵鼓之翁博,惟不与吹管群也,故能进众也。使嘉木与莸群,则莫荫其下, 且安得远声香? 风之冯风也,小雏不能群,故卒以万数。贞虫之无耦,便其独也, 以是有君臣,其类泡盛。由是言之,小群,大群之贼也:大独,大群之母也。4 2 这段引文极好地说明了章太炎对独、群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一,大独必群。 也就是说,真f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定能够合群,他在文中另一处更说:“不群 非独也”柏。亦即不能合群的人就不是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就把能合群定 作成为大独的必要条件了。第二,“群必以独成”。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所 有的群体一定是由每个不同的个体所构成,小群或败群由不懂得独之人乌合而 成,不消说,大群当然是由真正大独者所构成。这一层也就是说,独是群的组成 部分。第三,“小群,大群之贼也:大独,大群之母也”。章认为,小群由于是由 不懂得独之人组成,因此只会为祸一方,成为阻碍大群发展的力量;而每一个拥 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个人才是促使大群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层着重强调了 大独对于一个大群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第四,“独而为群王”。这里的独当然指 的是大独。这里就比第三层更进一步地阐释了大独之于群体的重要性,认为真正 的大独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群体中的某些成员尚未完全获得独立与解放之 前,可以并应当成为群体的领导力量。 综上可知,章太炎作明独篇申论独群关系,既讲群己关系的统一性,如群 是大独的必要条件,独构成了群,似乎给人以群己和谐论的表面印象,同时他又 强调己之超越于群的优越性,似乎又“表现出立足于己的倾向”“。造成这 种矛盾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如前所述,要以革命促平等,首先是要呼唤每个个体 的独立,尤其是作为领导力量的“大独”,对于革命而言就更为重要,故此,章 太炎更倾向于己丝毫不足为怪。但同每一场革命一样,没有人能够不依赖群体的 力量而取得胜利。所咀章又必须注意群与己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依存。需要指出 的是,尽管后期章太炎发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牾的言论,走向了更加极端 的个体主义,但终其一生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群与己这对矛盾。对此后文还将展 开讨论。然而当时,明独在促进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解放方面无疑是 很有积极意义的。 ( 二) 有保留的批判无神论 章太炎曾说:“非谈平等,则不能去奴隶心”柏。他写作无神论的目的, 就是为了破除人在神面前的奴隶心,使其摆脱一切神教的束缚。首先,他将世间 的宗教作了分类:“世之宗教谈哲学者,其始不出三端,日惟神、惟物、惟我而 已”4 7 。惟神,是主张鬼神是实际存在的宗教唯心论,比如古印度的吠檀多和 基督教;惟物,是认为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的各种学派,比如古印度的胜论;惟 我,是认为整个世界只是“我”的表象的主观唯心论,比如古印度的数论和佛教 的法相宗。在这三种类型的宗教中,惟我的佛教法相宗,是章太炎最为欣赏的, 而“惟物之说,犹近平等”,“有时办为佛家所采”;只有“惟神之说,崇奉一尊, 则与平等绝远也”4 8 。因此,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惟神的基督教和吠檀多,尤其 是基督教。 针对西方传教士论证上帝存在的四大理由,章太炎逐一揭露其内在的矛盾。 第一,上帝无始无终。章反诘道,既有七日创世说,何言无始? 既有末日审判说, 何言无终? 第二,上帝全知全能。章讥之日,既是全能,何以人有善恶,世有天 魔4 9 7 第三,上帝绝对无二。章非难说,既言无二,则“于耶和瓦外有质料乎”? 有“则此质料固与耶和瓦对立”,无则耶和瓦即庄子所谓自然。无论有无,皆可 证该命题之伪。第四,上帝无所不备。章斥之云,既言至大无外,则何须创造? 既须创造,则必不能言无外也。据此,章太炎总结说;“基督教人以此四因,成 立耶和瓦为众生之父。夫其四因本不足以成立,则父性亦不极成”。 以上,章太炎试图运用因明学中的辨伪方法,证明基督教是种“拙劣到无 法自圆其说的有神论”,虽然他这么做,“远没有摧毁基督教神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5 1 ,但在当时的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待同样是惟神教的吠檀多,章太炎认为“其说有远胜于基督教者”,在 哲学上比基督教高明。尽管如此,吠檀多本身也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教义,关键 一点在于它拘泥于神是真实的存在,在很多时候就无法自圆其说。 接下来,章太炎还附带批判了三种变相的上帝存在论,即斯宾诺莎的上帝即 自然说,哈特曼的上帝为下意识说和康德的上帝等于我不知说。章认为斯宾诺莎 的自然神论最接近无神论,只要不提神的称号即与之一也。他对哈特曼的下意识 哲学最为反感,以为这种反理性主义见解极不高明。康德认为神的问题超越于人 的认识范围之外,因而持不可知论。章驳斥道,神既无法直接被感知,又无法逻 辑地被证明,所以不能作出神是超越认识范围而属于不可知论的结论,而是本来 非实有。 更为重要的是,章太炎指出有神论犯了形式逻辑中定义无限的错误,从而动 摇了所有有神宗教的根基:“若万物必有作者,则作者亦更有作者,推而极之, 至于无穷。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一一此因明所谓犯无 穷过者,以此断之,则无神可知也”。 章太炎虽然狠狠批判了有神论,但对宗教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有所保留。 那么,他为什么要批判,又为什么要有所保留呢?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与本文 所讨论的平等又有什么关系昵? 批判神教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惟神之说,只尊奉一个虚无缥缈的神,神的地位 高高在上,故此“与平等绝远也”。一旦人们相信有神教,事事以上帝为尊,成 为上帝的奴隶,则必定无法达成明独中所呼唤的个性解放和精神独立,从而 也无法进行社会革命和实现社会平等。其次,章反对基督教,实际上是反对西化, 亦即反对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奴隶。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的信仰 基督,并不是崇拜上帝,实是崇拜西帝”。“所以中国的基督教,总是伪基督教, 并没有真基督教”5 4 。章太炎看清了西方传教士向中国输入基督教的险恶用心, 是想将之作为对中国的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所以并非真的基督教。再次, 即便是真的基督教,如章氏在文中所论,它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百出,不足采信。 在狠批有神的基督教时,太炎又试图建立“以自识为宗”的宗教,因之他本 人对佛教,尤其是法相宗又极为欣赏,这就为宗教又留下了余地。这是什么原因 昵? 首先还是为平等计。章太炎曾说:“佛教最重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平 等”5 5 。所以提倡佛教,对实现平等大有裨益,应当予以保留。其次,提倡佛教 对道德也很有益处。“所以提倡佛教,为社会道德上起见,固是最要;为我们革 命军的道德上起见,亦是最要”5 6 。总之,章太炎追求的是“用宗教发起信心, 建立革命之道德”5 7 。个体己立,神教既破,接着下来的工作就是建立革命之道 德了。若三者皆备,则以摊满革命来实现平等之愿可以夙矣。 ( 三) 道德的保证革命之道德 章太炎深知,一场革命要想成功,参与其中的人的道德水平是关键,所谓“无 道德者不能革命”。为何道德之于革命是如此重要呢? 因为“道德衰亡,诚亡国 灭种之根极也”5 8 ,道德衰亡正是中国之所以沦落异族之手的根本原因。所以想 取得革命的成功,想实现社会的平等,一定不能无视道德的作用。 那末,革命者应该具有哪些道德昵? 章太炎提出了四项道德的要求。是引用 顾炎武的观点,一目知耻,即知廉耻。二日重厚,即反对轻薄,主张自正心术, 亦即自重。三日耿介,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也就是说,要遵 守一定的规则或规范之“道”。后一项则是章太炎自行加上去的,日必信。信者, 即“言必信,行必果”。前三项是“束身自好之谓”,即个人内在的品质,而后一 项“必信”是可“周于世用”的外在品质。两者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矢志革命之 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纳言之。章太炎提倡的其实就是顾炎武的那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调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责任,可见这种道德是以明独中所强调的意志自由和 个性独立作为其前提的。因此其道德论是反对传统道德对人的束缚。 以上是章太炎平等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间,章太炎一改早期“平等非 拨乱之要”的观点,已经认识到解决平等问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所在。 他自觉投身于“去君臣”的革命活动,为此,他倡导自由意志与独立人格,峰定 地破除阻滞平等的有神教,还积极宣扬革命之道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努力实现 社会的平等。这已经是其思想的一大进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章太炎所处的 时代,任何国人都无法回避西方现代文化以及体现这种文化的西方思想之冲击和 1 0 影响。章太炎如何看待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 他又是如何借回应西方文化的契 机,阐释并发展自己的平等思想? 这成为本文的下一论题。 三、反恩西方现代文明时期的平等观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深受西方文化的 影响,并且接受了西方思想中很多的观念。比如进化论、自由意志及西方资产阶 级的自由平等思想等等。但也正因为他对西方思想进行了相当认真的学习和考 察,所以他比别人更容易发现其弊端所在。因此,章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并不是保 守主义者狂妄而盲目地全盘否定,这实在是他经过全面了解和自觉思考后得出的 结论。 1 9 0 6 年一1 9 0 8 年是章太炎学术上多产的时期。他除去在民报发表了上 面提到的无神论和革命之道德外,还相继发表了俱分进化论、五无 论、四惑论和代议然否论等篇重要的文章,后面这几篇文章集中体现了 他这一时期对话方文明进行思索的成果。其中,俱分进化论是他对西方黑格 尔以来的进化论历史观的批判,代议然否论是他对西方议会制度的反思。至 于五无论及四惑论,则反映了他对西方文明彻底失望后滑向无政府主义 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路历程。本部分着重讨论俱分进化论和代议然否论。 ( 一) 俱分进化论一一西方历史观批判 毫无疑问,章太炎早期曾对热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深信不疑,认为无论自然界 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在向着一个更好的目标不断进步着的。但到了后来,章太炎 却把进化论列为“四惑”之一,并且提出了论点截然相反的“俱分进化论”。 何谓俱分进化? 章太炎说: 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知识进 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 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 换言之,章太炎只承认人类的科学知识是作单向度进化的。后来章太炎在写辨 性一文时,连这一点也予以否认,认为就人类的智识言,也是智愚齐头并进。 而谈及道德观念和物质生活时,更是善与恶,茜与乐两方面同时发展的。前述革 命之道德文中,他还说过“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即 是认为道德还存在不进反退的可能。 纳言之,俱分进化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日善恶并进,二日苦乐并进, 三日智愚并进。 1 、善恶并进。 章太炎以人与动物相比,来论证善亦进化和恶亦进化。他认为,在道德方 面,人的善比动物大,恶也比动物大。前者不难理解,关于人之恶大于动物,章 这样论证:虎豹虽凶残,还不至于残杀同类,而人类却经常自相残杀。而且,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作恶的方法和手段也r 益进化。以此,章太炎得出结论,善 恶同时进化。 2 、苦乐并进。 章太炎同样以人和动物喻证苦乐之并进。他认为,人之乐比动物大,苦也比 动物大。动物满足于五官之乐,人则不仅有五宫之乐,还有其他很多乐趣。然而 获得这些乐的过程,是非常苦的况且所谓享受越快乐,舍弃也就越痛苦。因此, 苦乐并进之说,较然明矣。 3 、智愚并进。 根据辨性中的观点,章太炎以为人类的智慧在进化发展的同时,从某些 方面来看,人类的愚昧也在不断增长,他分别从神教、学术、法论、位号、礼俗、 书契六个方面来说明文明人比蠕生者未开化的人愚蠢。最后得出结论:“由是言 之,见与痴固相依,其见愈长,故其痴亦愈长”“。 正因为善恶、苦乐、智愚双方并进,所以章太炎认定人类不可能走向一个 尽善醇美的太平盛世,因此追求进化就变得象追求神仙一样的可笑了。于是章明 言“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6 3 ,从而否定了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 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在探究善恶、苦乐、智愚并进的原因时采用的是佛教 的解释系统,更精确地说,是惟识宗的语言。例如,他用“薰习性”和“我慢心” 来解释善恶何以并进,用“我见”、“我痴”俱生来解释智愚之并进,以及对苦乐 感受的分类,用的皆是佛教的语汇。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表明了章太炎 可能会通过对西学的反思而倒向佛教,事实上他也的确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客观地说,章太炎提出俱分进化论来批判单向度的西方进化论是有其现实根 据的。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他,曾亲眼目睹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丑恶现象,看到了 资本主义制度有不为当时大多数国人所知的阴暗面。章太炎认为,在西方国家,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代替了封建等级制度,这当然是善的进化:“欧洲各国,贵 族平民之阶级,君臣男女之崇卑,日渐划削,则人人皆有平等之观此诫社会 道德之进善者”。但同时,经济上的贫富悬殊和政治地位的实际不平等,业已 发展出来。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确实造成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这并不能从根 本上消除社会固有的不平等,相反,社会危机会日趋深化。“今只l 阶级未平,苦 者自苦,乐者自乐,诚不相谋”6 5 。另外,我们也应看到,除了对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自身危机的认识之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丑恶行径 的反感,也是章太炎俱分进化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那么有没有办法摆脱“俱分进化”,使人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呢? 为此,章 太炎提出了“五无”的最高理想。所谓“五无”,就是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 无众生、无世界。章太炎认为,第一要无政府。因为政府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要 无聚落,有聚落存在,就会因生活条件、地理条件的差别而发生战争。第三要无 人类,因为人类天性好斗,有人类就有争夺。第四要无众生。消灭了人类,还得 消灭众生,因为人类是从众生进化而来的。第五要无世界,只有消灭了世界,众 生才无栖止之地。当然,想一下予飞跃到五无,是不可能的。还得从当前的实际 情况出发,先实行民族主义,后实行无政府主义,最后才能实现五无之制。6 6 有学者对俱分进化论的意义作了相当中肯的评价: 撇开章氏那过于偏激的言词和浓郁的悲观虚无主义基调,我们无疑可以看出 章氏独树一帜的见地比只是一味接受和盲目赞美进化论要冷静和清醒得多。俱分 进化论可以说是章太炎对进化论的批评和修正,它集中表露了章氏面临中西文化 冲突的困惑;但也表现了他的理论勇气和思想的深刻性、复杂性但是,章太 炎从俱分进化论出发,对历史作了唯心主义解释,章氏离开了人的社会性、 阶级性,用抽象的人性去解释善恶、苦乐,不了解善恶、苦乐的社会根源和阶级 根源。这种历史观最终把章太炎拖向佛教“苦海无边”的境地,最后,也正是 佛学使他从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同时也把他引向了“五无”的虚无主义境地。6 7 ( 二) 代议然否论一一西方议会制批判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对于革命成功后的政治制度进行诸 多设想,同时,立宪派也在鼓欧实行宪政的诸多好处。他们不管是主张“君主立 宪”,还是“民主共和”,都力求将西方的政治模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来,认 为这样就可以复兴中国。章太炎对此不敢苟同。他敏锐地看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 诸多流弊并予以批判,还据此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制度的设想,其主要观点就体 现在这篇代议然否论中。 其实早在维新变法时,章太炎对美国“三分其立法、行政、司法而各守以有 司,惟刑官独与政府抗衡”的政治制度心向往之弼,那后来他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反 对起代议制呢? 第一个原因恐怕是随着对西方世界了解的加深,逐渐看清了西方 所谓文明的民主政制自身的不足和虚伪,这在章太炎的思想上引起了不小的震 动。这时,他不但看到资本家对工人压迫引起罢工的种种矛盾,而且也看到帝国 主义对弱小民族的压迫。他说:“综观今世所谓文明之国,其屠戮异洲异色种人, 盖有甚于桀纣。9 又说:“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 国之人。”显然,章太炎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原先憧憬的那么美妙。因此, 章太炎更怕中国社会未来会重蹈西方覆辙。所以他极力反对代议制。第二,章太 炎认为,代议论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早就已经超过了实行代议制的时 代,中国不应全盘袭用欧美、日本的代议制。他举出种种数字作为理由,强调由 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识字者极少,经济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无法进行 有效公正的议员选举。第三,章氏还以为,实行代议制会对三民主义的政纲产生 不利影响。因为在他看来,设议会只会被“高赀兼并之家”控制,有的议员甚至 享有豁免权,他说,我们要反对皇帝,难道还要去换来千百个“议皇”吗? 况且, 国家会因为分配议员名额而分为“联州”进而造成分裂,“而南北美之战争,将 亟见于汉土”;所以,实行代议制与三民主义是相抵触的。 然则,不设议会的中国该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章太炎在文中给出了自己 的设想。 ( 1 ) 三权分立。施行行政( 包括国防、外交) 、司法、教育三权分立法( 2 ) ) 限制元首权力,章太炎提倡分权其实是为了限制作为元首的总统之权利,防止其 因权利过大而滋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总统必须以普选产生;其次,“总 统惟主行政国防,于外交则为代表,他无得与,所以明分局也”。7 2 ,他非常强调 司法和教育的独立,认为这两项权力不能由总统独自掌控;复次,总统海域偶被 弹劾的危险。“总统有罪得逮治罢黜”7 3 。( 3 ) 制定宪法。但是这个宪法及其他 法律“不自政府定之,不自豪右定之”7 4 ,而由通晓法律的知识分子制定,咀避 免国家大权为大资产阶级所把持。且“法律既定,总统无得改,百官有司毋得违 越。有不守者,人人得诉于吏,法吏逮而治之”。他还提出:“平时无得举代 议士,有外交宣战诸急务,临时得遣人与政府抗议”7 6 。( 4 ) 人民有集会、言论、 出版等方面的自由。 应当说。章太炎反对代议制的理据是充分的,论述是详尽的。因此,“不能 简单地斥之为悖理”7 7 。但如果要从他反对代议制这一点得出他否定了资产阶级 民主政制的结论,则是不妥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是他一直的理想。他对代议制的怀疑甚至批判,不是反对该制度本身,而 是反对其可能带来的“徒令豪民得志”的结果。同时,也对其普适性表示怀疑。 这是章深入思考后的自觉选择,显示了其深远的政治眼光。 问题在于,章大力宣扬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它反而能使“民皆 平等”,不能不说是封建残余思想在作怪。因此有学者以为章太炎反对代议制时 受到了法家集权观的影响,也是不无道理的。4 7 8 综上,章太炎在这一阶段已经逐渐显示超出同辈的眼光和气度。在旁人还沉 浸于“欧风美雨”中时,他已经开始了反思的过程。俱分进化论不仅反思了 西方单线进化的历史观,由于讨论了人类道德之善恶并进,因此还具有人性论反 思的意义。代议然否论批判了西方代议制,认为其本质是“高贵兼并之家, 口含天宪,手司民命”7 9 ,结果导致“贾坚日贵”而“编户齐民愈益失其职姓”, 舯亦即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可见,平等问题从未淡出章太炎的视线。此时的他, 对西方近现代文明可能带来的更大不平等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认识,因此他才会不 遗余力地反对代议制。 然而,这一阶段在章太炎平等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章太 炎已开始慢慢形成了中西文化乃至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