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c a i y o n g , l i v i n g i n t h e l a t e r e a s t h an d y n a s t y , w a s a t y p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n t h e a g e o f t h e t r ans i t i o n f r o m t h e o l d t o t h e n e w . h e w a s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 p u z z l e , f a s h i o n a n d s p i r it o f h i s a g e . t h i s t h e s i s i s t o in v o l v e m y s e l f i n t h e a g e , and t o t o u c h , c o m p r e h e n d and e x p l a i n c a i y o n g w h o h a s c o m m u n i c a t e d w i t h m e b y m y t e n d e r f e e l i n g and r e s p e c t , i n s t e a d o f d r a w i n g a s i m p le c o n c l u s i o n o n c a i y o n g s r i g h t and w r o n g , m e r i t and e r r o r . t h i s t h e s i s i n c l u d e s p r e f a c e , e n d i n g , and t h e m a i n b o d y o f 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 t h e p r e f a c e i s t o s t u d y c a i y o n g and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h i s a g e g e n e r a l l y , and t o r e v e a l t h e m a tt e r t h a t c a i y o n g w a s t h e m o d e l o f o r i g i n a l c h i n e s e l it e r a t i and t h e t y p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n t h e a g e o f t h e t r ans i t i o n fr o m t h e o l d t o t h e n e w .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 i s t o r e s e a r c h c a i y o n g s a c a d e m i c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and i n fl u e n c e o n t h e l a t e r t i m e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p e r i o d b e t w e e n w e i and j i n d y n a s t i e s ) w i t h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o n c a i y o n g s 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 l u n h e n g , t h e m o o d o f w r i t i n g h i s t o ry , and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an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i s t o e x c a v a t e c a i y o n g s t h o u g h t , e m o t i o n , p u z z l e an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o f a c t i o n , and h i s t r a g e d y d u r i n g t h e a g e w it h h u g e c h ang e s i n t h e s o c i e t y s e v e ry f i e l d . t h e c o n t e n t c o n t a i n s c a i y o n g s d i l e m m a b e t w e e n b e i n g an o f f i c i a l and a h e r m i t , t h e c o n fl i c t b e t w e e n t h e r e v e l a t i o n o f h i s t r u e f e e l i n g and t h e r e a l i t y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 h i s s t i c k i n g t o t h e l i f e a n d t h e u n a v o i d a b l e t r a g i c e n d t h e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i s t o s t u d y c h a r i s m a s f o r m a t i o n and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u r i n g t h e a g e o f l a t e r h an and e a r l y w e i 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c o n t e n t c o n t a i n s t h e a w a k e n i n g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and t h e d i s c o v e ry o f c h a r i s m a , t h e t y p i c a l m e ani n g o f c a i y o n g s c h a r i s m a w i t h v e r s a t i l e t a l e n t d u r i n g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l i t e r a t i s d e m e ano r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a i y o n g c h a r i s m a and t h e a w a r e n e s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w e i d y n a s t y . t h e e n d i n g i s m y t h i n k i n g and s i g h w i t h e m o t i o n w h e n i a m f a c i n g w i t h c a i y o n g . k e y wo r d s : c a i y o n g , t h e t r ans i t i o n fr o m t h e o l d t o t h e n e w , l i t e r a t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前言 “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汉柞衰。 ” 胡茄凄恻,歌声哀厉,绝代的才女吟唱出的是一个时代的苦厄与悲凉。 当几代君主的中兴气象渐趋式微,东汉王朝在种种苦难的交织中走向衰 亡。 安帝以降, 令东汉君臣奉畏崇拜的上天肆无忌惮地在这片土地上放纵它的 威力地震、 洪水、早灾、 瘟疫对于一个徽纬漫行的社会, 天地的威慑 令他们在无助的绝望中 倍感惶恐. 与此同时, 社会又成为另一个险恶的存在一 一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党锢之祸的残酷杀戮,周边的战乱,胡族的入侵, 一系列熟悉的悲剧往复于近百年的历史当中, 每一次的上演都将东汉王朝引向 沉沦。 天地无情, 社会无道,生命无常。原有的信仰与依托,虽然尚未崩溃,却 己岌岌可危:天人感应神学,在自 然与人事的双重攻击下,步步走入废墟;经 学传统在烦琐文句的支离下破碎不堪, 在集大成的 辉煌中丧失了 昔日 的显赫; 诸子哲学在儒家大一统地位的衰败中 头角峥嵘, 开始复兴; 三纲五常的 道德教 条日 趋松散苍白, 个体意识在同 群体开 始疏离后高标昂 扬。 从安帝至献帝, 这 近一百年的历史, 呈现出显而易见的新旧交替的特质: 大一统帝国的种种道德、 传统、 信仰、 观念尚 在绵延持续, 挣扎求存, 但是其后魏晋时 代的焦灼、 痛苦、 潇洒、风流己 露端倪,或具雏形。 而活跃于这一时代夹缝中的最显著的人群, 正是一批血肉丰盈的士人。 张衡、马融、李膺、范涝、郭泰、申屠蟠、孔融、郑玄他们一方面精 研经籍, 一方面博涉诸子; 一方面背负 传统儒家道德的沉重责任, 一方面开启 道玄清扬的名士先风。 在他们中间,出现了 将学术放诸生命中心的学者, 也出 现了达生任性、不拘儒节的宗师;既有欲兼济天下,最终杀身成仁的党人,也 有欲独善其身、 终能吟啸山水的隐士。 正是他们, 或以自己的学识, 或以自己 的行为, 或以自己的精神,或以自己的魅力, 成为汉魏之际文化转型中的重要 退钦立辑: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卷七, 蔡谈 胡 茄十八拍 , 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 本文只在第一 次引用时标明作者、出 版社、出 版年代, 此后引 用只标书名、页码) 尸.,. 一氰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丁 h e s i s 一环。而他们中间的每一个, 也终究无法逃脱时代留与他们的印记,从而存在 着太多的断裂与矛盾,铸就了他们带有深沉魅力的悲剧人生。 蔡琶正是这个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凝聚了时 代的矛盾与精神。 他的天才令人动容, 他的魅力令人心折, 他的痛苦令人叹息。 他不是党人, 两次党锢之祸, 殃及数百名士, 他却在全身避世的哲学下逍 遥于琴书之乐;他不是隐士,就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后的第二年,他步入政坛, 忠心耿耿,为自己 招惹杀身之祸, 流窜江海十数年。 他不是政治家, 他的朝议 奏折,虽然针硬时弊,却不具远略宏谋;他不是思想家, 虽然 论衡得他传 布天下,他却只是将之引为谈助。 他是一个经学家, 饱读诗书,刊定经文, 但是却不似马融、郑玄留下鸿幅 巨制,开创一代学风: 他是一个史学家,著史之情, 殷殷不已,著史之才, 见 重当时, 但是事业未竟,已 遭屠戮, 传世的只是 十意的断简残章。 他是一 个名士,却处处以礼自 持,从不流于放纵; 他是一个儒者,却在生命中间热情 地讴歌同青衣女裨的美丽爱情,从没有荒芜个体的情感。 他是一个艺术家, 而且是艺术的天才,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 书 法、音乐、 绘画, 每一处他都留下了天才的创造。 处身于东汉末年艺术觉醒的 初始阶段, 他所创造的艺术手法, 标扬的艺术精神, 开创的艺术理论, 都成为 后世倾慕的偶像, 师法的依据。正是自 他始,才艺转化为一种个人的魅力 , 摇曳出万种风情.但是蔡岂却从未被艺术的热情折磨得形销骨立,精神癫狂, 而只是在唯美的意境中享受人生的乐趣,艺术的芳香。 他是一个文学家,诗词歌赋,碑铭诛溢, 全后汉文中他占据最多的篇 幅。 虽然雕刻于金石上的印记, 会被岁月模糊, 至唐时已是“ 无人知是蔡岂碑” , 但是他的华瞻词句, 不复以 世用樱怀的为文心境, 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 能为风雨侵蚀的记忆。建安风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蔡邑笔墨的延续与发展。 蔡19 ,在他的时代表现地如此卓荤特殊, 但是又与时代的每一波脉动密合无 间。蔡凰最本原的面目 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典型的士大夫, 甚至可以说, 他 是揉合了士大夫基本气质、 行为、心态的典型:出入儒道, 进退朝野,以琴棋 书画为自己的身份标志, 以山 水辞赋做自己的冶性之所; 秉承人之为人的基本 认知, 也坚持士之为士的本来良 心。 蔡琶的时代正是滋育这样一批士人的时代, 硕士学 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而蔡邑也成为这批士人中最深刻的典型。 当“ 满村听说蔡中郎” 的村歌童谣已 经潜声, 当忠臣孝子的机械价值判断 己 经褪色,蔡琶作为独立的个体“ 人” 的意义与价值强烈的凸现出来, 成 为千载之下可感可怀的最终凭据。 而蔡w . 的时代本就是个体生命开始被发现的 时代,蔡誉正是这个时代中的先行。 本文不拟对蔡w-的生平遭遇作流水帐的记述, 亦不想对所谓的是非功过做 所谓的盖棺定论。因为, 机械的价值判断, 简单的道德标准, 并不适用于一个 处于新旧道德伦理观念交替中的人物。 而是想在自己的感动中去诊释蔡誉用自 己的生命为之做注的那个时代, 去感受那个时代流光溢彩的个人魅力, 去触摸 那个时代士人灵魂深处的每一处焦灼;同时,也去淦释我所交流过的蔡誉, 追 溯他在学术变迁的时代中所发生的作用与成就,咀嚼他执着于著史的耿耿情 怀,回味他满是碰撞断痕的心态、 情感与赛乖际遇, 探寻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的 构成与影响, 揭示出 他为他的时 代以 及魏晋时代所赋予的意义。 常常在想,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还历史一个本原面目。 但是当面对血肉情感 组合成的个人时, 究竟怎样才能够为他们觅得不带有当代偏见的真实。 不是如 一个匠人, 只是在固定的框架之中堆积摆设, 而是如陈寅惜先生所言“ 备艺术 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 ,以一种人类所共通的情感回到被解读者 的年代当中,以解读者的心灵求得被解读者思想与情感的真实, 对古人表一种 “ 了 解之同 情” 。 钱穆先生曾 言对中国古史应怀有一 种 “ 温情与 敬慕” 。满蕴着这样一种感 情, 我走入了蔡岂的精神世界,同样, 蔡岂 也从故纸旧墨中脱身, 走入了我的 精神世界, 在体味出同他共有的哀乐优喜时, 我方明了学习中国古史的别一种 意义, 学会了 如何地在中国古史之中融入我的生命。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层情怀 里,这篇 蔡凰研究才能确立起它的存在。 陈寅洛: 金明馆丛稿二编. 冯友兰 ) 观其 郭 泰碑 :“ 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遂考览 六经 ,采综图纬;周流华 夏,随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 拯微言之未绝。 于时缨矮之徒,绅佩之士, 望 形表而影附, 聆嘉声而响和者, 犹百川之归巨 海, 鳞介之宗龟龙也。 ” 汝南周 鹉碑 : “ 仰瞻天象, 俯效人事, 世路多险, 进非其时。乃托疾杜门静居,里巷 无人迹,外庭生蓬篙。如此者十余年,强御不能夺其守,王爵不能滑其虑。 至 延熹二年,乃更开门延宾,享宴娱乐,及秋而梁氏诛灭。十二月君卒。然则识 几知命,可睹于斯矣。 ” 这简直就是抒情叙事的优美散文。 后世研究蔡w - 的文学成就,多置碑文于不顾。特别是今日,往往将碑文视 为一种无聊文字,一概抹杀,而事实是,碑文亦是蔡w , 文学成就的一个高峰。 在此一道,蔡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此种文学形式的影响直至近世。 应当说,正是自 蔡琶始, 碑文不再只是一种实用的工具,而是被作为一种文学 的形式来经营。 鲁迅先生的著名理论认为魏晋时期是文的自 觉的时代,但是窃以为钱穆先 生的论断更为确切: “ 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现。有文 人,斯有文人之文。文人之文之特征,在其无意于施用。其至者,则仅以个人 刘姆: 文心雕龙 谏碑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 9 6 1 年版 冬爵 硕士学位论文 5 1 1 s t e e s t h e s i s 自 我作中 心,以日 常生活为题材, 抒写性灵, 歌唱情感, 不以 世 用樱怀。 ” 这 种文人之文的出现,自 张衡己露端倪,至建安魏晋终成气候, 此后则是唐诗宋 词,元曲小说,无限风光。而蔡邑正是由张衡至建安中的契机。 张衡之 思玄赋 、 归田赋 、( 骸赋 ,历来被视为汉赋转折的发端。 在上述的赋中, 张衡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 无论在内 容上对个体情志的抒发, 还是在形式上明显的骄偶化, 都标志着一种新鲜局面的出现。 特别是 归田 、 m a 二赋极为清丽可人。但是同蔡邑 相较,总体而言,张衡的赋在内容、 对象、 形式上,前代的痕迹更加鲜明。张衡的 两京赋是汉代都邑大赋的一 贯传承, 虽然在内容上更注重生活细节上的描述,但是繁冗富丽, 且仍有点缀 升平、堆砌物象之嫌。 而在选材对象上,蔡w .之赋远较张衡之赋广泛。张衡至 今保留下来的赋,除上述以外,尚有 南都赋全文, 温泉 、 定情 、 舞 赋的残篇。 而在蔡w-的赋中, 婚姻、 爱情、 短人、 警师、 弹棋、 圆扇、 霖雨、 行旅、蝉、栗、琴、笔,如果说在司马相如那里,是赋家之心, 包括宇宙,那 么在蔡邑这里,则是赋家之心,笼络人生。从 述行赋 、 青衣赋一类的抒 情笔墨,到 短人赋 、 替师赋一类的游戏文字, 到 琴赋 、 笔论一类 的艺术理论,蔡誉俱是为文而文,为己而文。因此,蔡誉更加注重遣造词句, 斟酌文字,语言的表述上较张衡更为华美、对称。而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即 较张衡更加浓烈、细致、坦白, 层次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仅以二人 定 情 、 检逸二赋比较,蔡19 . 检逸无论是结构,还是情感俱是从张衡 定 1清赋中来。现将二赋列之于下: 定情赋 “ 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 无双。叹曰: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期兮时己征,思美人兮 愁屏营。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 检逸赋“ 夫何妹妖之媛女,颜炜烨而含荣,普天壤其无丽,旷千载而 特生。余心悦于淑丽。爱独结而未并, 情阁象而无主,意徙倚而左倾,昼骋情 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不敢聆。 ” 虽然俱为残文,但是可以看出张衡之赋着墨于美人艳质,而蔡邑之赋则敷 钱移 读文选 。 新亚学报 。第三卷第二期,1 9 5 8 年,第3 页,转引自 士与中 国文化 ,第3 4 3 页 :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彩于个体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要大胆的多, 细腻的多。 其实, 坦言情感正是 蔡邑之赋的重要特点, 在这一点上他远比其同时代以及前代的赋家表现的强烈 的多,直白的多,也真诚的多。事实上, 似张衡、蔡誉这样的人物本是不世出 的文学天才,终东汉一朝,也无第三人在。 班固的 两都赋 、 幽通赋都是 儒家礼教下的附庸,也是以往大赋的延续与发展,同后世文学并无太大联系。 马融更多的是经学大师, 虽然 长笛赋中洋溢着音乐之美, 但是毕竟马融未 在赋中做太多的经营。 其他的赋家,似王延寿、赵壹、等人,无论才华、声望 俱较蔡邑远矣, 亦可置而不论。因此,只有蔡岂, 方能构成萌发于东汉中期的 文人之赋走向建安文学之间的桥梁。 考察蔡邑与建安文学集团之间的关系, 无疑将有助于阐释蔡岂对建安文学 的影响。 蔡岂与建安作家群体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曹操与蔡岂有“ 管鲍之好” ,曹王是蔡m的 忠实崇拜者, 孔融“ 素与蔡w 善” ,阮璃、路粹是他的弟子, 王集得蔡琶一语而扬名天下。 还有旷世才女,蔡文姬,正是蔡岂的女儿。 而上 述诸人,曹氏父子正是邺下文人班头;孔融、阮璃、王集,建安七子占其三; 路粹则人人善其文, 而畏其笔;蔡文姬的 悲愤诗 、 胡茄十八拍更令一众 须眉惭愧不己。以蔡誉自己的学识、智慧与文才,以及他在汉末文坛的地位和 他的年龄 ( 蔡誉较其中最长的孔融二十岁) , 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极富文学热 情的青年文人,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和感召是不言而喻的。 “ 时岂才学显著,贵 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闻聚在门,倒展迎之。集至,年既幼弱,容 状短小,一坐尽惊。琶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 尽当与之。 ” , 在蔡琶同孔融、曹操可能有的饮宴游谈中,在蔡岂对阮璃、路粹、文姬的 言传身教中, 在蔡w-对少年王架的慷慨赏掖、 馈赠中, 他们应当感受到的是一 种与自己相同的文学气质与文学理想。 在这样身心的接触中间,蔡岂留与建安 文人的记忆无疑会远较已经模糊了的年代中的张衡、马融来得深刻、 清晰。因 此, 无论是从写作的对象、形式, 还是目 的, 蔡岂与建安文学的影响都是极为 鲜明的。 全三国文卷四,曹王 蔡伯咕女斌 三国志 王集传 摹 硕士学位论文 n s t f r s t h e s i s 从写作的对象看,建安文人所关注的己经纯粹只是同自己的生活发生关 系, 或者同自己的心灵发生共鸣的事与物。以曹氏兄弟为例, 二人所赋的内容 不过有三,一为写景,曹王有 济川赋 、 临涡赋 、 览海赋,曹植有 登台赋 、 节游赋 、 游观赋 ; 二为咏物, 曹王有 弹棋赋 、 柳赋 、 ( 槐赋, 曹植有 车渠惋赋 、 迷迭香赋 、 宝刀赋; 三为抒情, 曹王有 离居赋 、 感离赋 、 永思赋,曹植有 出妇赋 、 离思赋 、 释思赋 。建安时代的其他作家所赋题材也俱在其中。这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是全然无干乎世用的,只是兴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止, “ 怜风月,押池 苑, 述恩荣, 叙酣宴, 慷慨以 任气, 磊落以使才” , 这虽然是刘舰为“ 明诗” 而言,却己是建安文学的共性。 正是这种对文字本身的钟情, 建安文人精心雕琢着他们的文字。 在曹王“ 诗 赋欲丽” 的主张之下, 文字既是他们天赋之才的尽情宣泄,又是他们工巧之 心的勉力经营。 所以有了“ 仲宣溢才, 捷而能密。 文多兼善, 辞少暇累。 ” “ 琳、 璃以 符檄擅声,徐千以赋论标美, 刘祯清高以会采, 应踢以学优得文。路粹、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 更有了字字皆工的陈思 曹植, 文字的华美成为一种自 觉的追求。蔡琶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影响无疑是巨 大的 “ 张衡通瞻, 蔡琶精雅。 文史彬彬, 隔世相望。 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 金玉殊质而皆宝也。 ”蔡邑正是以典雅、精致的文字闻名于世。所以象曹王那 样的人物, 会将 “ 七子之冠冕” 的王聚,以及他认为同 王架一样最富文采的 徐干与蔡琶相比: “ 如集之 初征 登楼 槐赋 征思 ,干之 玄猿 漏 危 圆扇 橘赋 , 虽张、蔡不过也。 ” 建安文人自己 也承认了 他们对蔡誉 文章的继承。虽然如司马相如“ 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 但是这些前辈赋家 一昧追求广大、博大, 至少他们不是在注重文字本身的美,而是将焦点投置在 所叙之物的美上, 在铺陈中间, 也就丧失了文字本身的魅力。 而文学在蔡琶这 里,因为没有了功利的诱惑,讽谏的目的,道德的羁绊, 便能得到纯属于自身 文心雕龙 明诗 文选卷五十二,王 典论 文心雕龙 才略 文选卷五十二,曹王 典论 鲁迅全集第九卷 汉文学史纲要 ,第4 1 8 页,人民 文学出版社 . 9 8 2 年版 1 8 1- 一 - - - - 一一 _ _ _ _ 硕士学位论文 v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的舒展。 到了建安文人那里, 首先予人以震撼的正是琳琅满目的美辞佳句, 既 是浑然天成,又是倾力而为。 实际上,蔡岂予建安文学最深刻的影响,是他真正将为赋作文视为人的欲 望、 情感的需要, 视为他自己 独特魅力的展现。 这也就使得文学成为无关乎政 治、 经济, 道德的艺术, 获得自 身的独立。 虽然他没有象曹王、陆机等人那样 清楚而明确地作文,陈述自己的文学理论, 但是蔡岂已经用他的赋, 他的文娓 娓道出了他对文学所寄予的深意。至曹不,文学成为 “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文学与生命, 与情感, 得到了和谐的完美, 正是在文学中间, 他们托付了深情, 也正是在文学中间,他们找到了永恒! 文选卷五十二,曹王 典论 口. 日. . 纂 硕士学位论文 . a s r e e s i h e s i s 第二章 叹此人生 哀乐相寻 “ 八惟困 乏,忧心殷殷; 天之生我, 星宿值贫。 , 其生也迫,其死也悲,作为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蔡邑之死生哀乐已正是 那忧愁风雨的乱世缩影。 翻开 后汉书安帝以降的帝王本纪,无疑会在一系列频繁出现的字眼中 惊颤战栗:地震、洪水、蝗虫、瘟疫所谓 “ 践柞以来,灾异屡见,频岁日 蚀、地动,风雨不时,疫病流行,劲风折树,河洛盛溢” 诏书屡下,奏议 频上,三公并免,帝王多忧, 依然于事无补,灾异互生。虽然硕儒重臣在天人 感应神学的慰藉下每多上书 “ 天于大汉, 殷勤不已” , “ 天之于汉, 恨 恨无已” , 但是又何尝能够真正安顿惊心动魄的自 然灾变中,困惑、脆弱的 生命? 天地己是如此不仁,人世又是另一洪炉。当汉世初衰,士人义无返顾地渴 望为这个王朝投入他们的精血, “ 于是处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枉褐,以企 族车之招矣。至乃英能承风, 俊义咸事。若李固、周举之渊漠弘深,左雄、黄 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暖、马融以文章显,吴拓、苏章、种 悬. 奕巴牧民之良 干, 庞参、 虞诩将帅之宏规, 王龚、 张皓虚心以推士, 张纲、 杜乔直道以纠违, 郎顺阴阳详密, 张衡机术特妙, 东京之士, 于兹盛矣 诗 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可为恨哉! 及孝桓之时,硕德继与,陈蕃、杨秉 处称贤宰,皇甫、 张、 段出号名将,王畅、李膺弥缝充 i ,朱穆、 刘陶献替匡 时,郭有道奖鉴人伦, 陈仲弓 弘道下邑,其余宏儒远智,高心洁行, 激扬风流 者, 不可胜言。 而斯道莫振, 文武陵队, 在朝者以正议婴戮, 谢事者以党锢致 灾。往车虽折,而来轮方遒。 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岂非仁人君子心力之 为乎?呜呼! ” 士人用心力维 护之的王朝回报与他们的却 是抛弃, 甚至杀戮。 李固、杜乔曝尸市井, 忠臣、良 将每被流放,随之而来的党锢之祸,成为汉末 全后汉文卷六十九.蔡琶 九 惟文 全后汉文卷七十,蔡琶 对诏问 灾异八事 后汉书 陈若传 后汉书 左周黄传 - 一-,一-口 硕士学 位论丈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一朝士人终生的梦魔: “ 其死徙废禁者, 六七百 人” , 天下俊彦太半受 之牵连。 虽然儒家的传统观念仍然深刻地根植在他们的思想当中, 他们的心灵在重重的 j优患中却已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山之志,夷齐之操,曾经是士人弥相推慕的隐者风范;夫子 “ 道不行, 乘俘浮于海”的圣人之训也在数百年间为士人追袭尊奉。 但是及汉季士人, 经 历了党锢之祸,这一士人与朝廷冲突的全面爆发后, 他们的隐遁逃避, 却是在 同大一统皇权发生心灵上的疏离后,开始的对自 我价值的追寻。 后汉书中 记载了无数初为忠臣孝子、 饱学鸿儒, 终而隐遁不仕、老死于家的事例。 最可 注意者: “ 南阳人董班亦往哭 ( 李)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后怜之,乃听得楼 硷归葬。二人由此显名,三公并辟,班遂隐身,莫知所归。 ” “ ( 杜)乔故椽陈 留 杨匡闻之 送乔丧还家, 葬 送行服, 隐匿不仕。 ” 自 是始, 士人在种种不 舍与无奈的惨恻中步步远离皇权。 ( 士人当时之普遍心态, 罗宗强先生在其 玄 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第一章中己 有明论,请参见之。 ) 当建功立业的群体梦想己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遥不可期,短暂生命的价值 却在苦寒凄凉中显得弥足珍贵。 眷生、 享乐与伤逝成为此时士人生命意识中的 三大主题。 “ 永初二年, 大将军邓鹭闻( 马) 融名, 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 遂不应命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勿 9 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货之 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鹭召。 ” 正是在世事忧患中,人生的意义方得以如此浓妆重彩地凸现。 “ 人生寄一 世,奄乎若庵尘” , “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 不如饮美酒,被服纹与素” , 无名诗人的悠长吟唱缠绕着酣宴过后的 燕露 、 篙里 , 回旋在汉季士人 苍凉的心绪中, 与党人慷慨壮烈的精神相激撞, 将一个惨淡的时代涂抹出悲剧 所独具的凄美,映衬着震人心魄的辉煌。这正是蔡琶的时代。 后汉书 党锢列传 后汉书 李固杜乔传) 后汉书 马触传 ( 文选)卷二十九 古诗十九首 硕士学位论文 k i a s t , a s t h e s i s 第一节 进退两难 出处不得 时代在蔡誉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蔡誉生时,为顺帝阳嘉二年 ( 公元 1 3 3 年) ,及蔡岂被刑,为献帝初平三年 ( 公元 1 9 2 年) 。一个甲子,从 阳嘉二年李固针贬时弊的著名对策,到董卓被诛,汉室从此名存实亡, 汉王朝 积贮中的种种苦难愈演愈烈。李、杜被诛,党锢之祸, 直至董卓进京, “ 版荡 之篇, 于焉而极, 呜呼! 人之生也难矣。 天地之不 仁甚矣! ” 乱世的苦厄是无 可逃脱的网罗,蔡岂的生命辗转在其中。成为这苦厄中极沉痛的一幕。 当是之时,儒学的传统尚且执着地绵亘于士人心中。 “ 自 桓灵之间,君道 私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 窥盗之谋;豪俊之夫, 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 下畏逆顺执也。至如 张温、皇甫篙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晒,则天业可移, 犹鞠躬昏 主之下, 狼狈折札之命, 散成兵, 就绳约, 而无悔心。 ” 武夫战将尚 且如此,a论以社会良 心自 命。以仁义礼智传家的士子儒生。 与此同时, 诸子思想兴起, 隐逸之风大盛, 中国史书至 后汉书 始列 逸 民列传 , “ 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态,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士有不谈 此者, 则芸夫牧竖己 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悟, 而其风愈往。 ” 究其缘由。己 迥 非新莽之日,为示不事二姓之忠贞的归隐。或者是如东汉初年,严子陵等人只 是因为天性的淡泊,而无意于世事。此时士人所经历的遁隐过程,决非单一、 纯粹的选择,或者圆融、 和谐的协调。 他们是在生命遭遇的赛乖中, 催受心灵 断裂的剧创。 生与义的冲撞在他们的时代,己经成为一个群体所共同面对的矛 盾。因此,他们的隐遁是痛定思痛后对汉家王朝,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的逃避。 袁闲蜗居土室终老一生,但是又何尝有一天寻到了前辈隐士的逍遥心境? 蔡岂生乎这个时代,作为士人群体精英中的一员,将时代的矛盾演绎到了 极致。 后汉书 董卓传 后汉书 播林传 后汉书 荀韩钟陈传 石 贡 士学位论文 u s t e r s t h e s i s 身为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大儒,蔡岂虽然不似马融、郑玄等人,传授经书, 生徒千数, 且在经学史上长领风骚, 但是只以刊定熹平石经一事, 足证蔡岂在 当时儒者中的崇高地位。如他在 释诲中所言: “ 夫子生清穆之世,秉醇和 之灵,覃思典籍,温犊 六经 ” , 清穆之世固是为当政者讳,其后三句当非虚 言。从其 独断 、 十意 ,及数十篇奏议,和若千碑文,极易看出蔡w.对儒 家经典的熟识。 独断中为帝王释礼, 十意中为汉室正仪, 奏议中为士子 请命, 碑文中为同道扬名,蔡w.俱是在儒家的典章教训下思、论、 书、 写。世 代衣冠的蔡岂, 从未想到过要摒绝儒家学说, 即就是在最体达蔡ma 遁世之志的 释诲中间, 他依旧“ 方将骋驰乎典籍之崇途, 休息乎仁义之渊蔽, 盘旋乎 周孔之庭宇, 揖儒墨而为友。 ” 而不似后代士人或至“ 叛散 五经 , 灭弃 风 雅 ” 直至发展为“ 非汤武而薄周孔” 。于蔡a而言, 儒家学说仍是他得 以安身立命的人生憩所,是他可以仰不愧天,俯不作地的思想凭据。 但是同时,蔡琶又生于一个诸子思想复兴的时代。而蔡邑又是一个具有如 此浓厚艺术气质的人, 道家思想中的清畅玄远怎能不与他的心灵发生某种微妙 的 契合。 事实 上, 蔡w- 与 诸子思 想亦有家 学 渊源 “ 六世祖勋, 好黄老” , 蔡誉之父蔡棱,据蔡誉为其祖蔡携碑云: “ 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 人爵不升” ,亦具耿介处士之特质。蔡琶之师胡广,更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特点 的人物。在汉季动荡政局中出处自如,履险如夷,万事不理,天下中庸, “ 汉 兴以 来, 人臣 之盛, 未尝有也” , 胡 广何尝不是得道家生命哲学的 休养生息。 因此, 在浓厚道家气息下生长的蔡邑, 极自 然地会倾向于简约玄澹的生活。 如果说: “ 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沉精重渊, 抗志高冥” ,尚是寻颜回乐处;那 么 “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消息盈冲,取诸天纪。利用遭泰,可与处否,乐天 知命, 持神任己” , 则业己 得老庄三味。 然而在儒家思想点染熏陶下的蔡岂,又何尝能够真正忘世。他固然能够在 释诲当中扬衡而笑,援琴而歌,“ 练予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文选卷四十三,稚康 后汉书 蔡琶 传 后 汉书 胡广传 全后汉文 卷七十三, 与山巨源绝交书 蔡也 释诲 b i 士学位 论文 n s r p r s 丁 i f e i s 液畅兮神气宁, 情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无由 生, 蹿宇宙而遗俗兮, 吵翩翩 而独征。 ”但在稍前的 述行赋中,传递出的却是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篇得 鲁迅先生盛赞的赋文, 士人多察其忧世之思, 而忽略其遁世之心。 一方面, 蔡誉 在宦官当道,忠奸不分,民生凋敝的时局中痛心疾首,惨但达旦,“ 穷变巧于 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淫。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批而无粒。弘宽裕于便辟兮, 纠忠谏其骚急。怀伊吕而黝逐兮,道无因而获人” ;另一方面,蔡岂又自 然而 然地流露出“ 无亮采以匡世兮, 亦何为乎此歌?甘衡门以宁神兮,咏都人而思 归。爱结纵而回轨兮,复邦族以自 绥”的避世独善思想。 “ 登高斯赋,义有取 兮:则善戒恶,岂云苟兮?翩翩独征,无侍与兮;言旋言复,我心青兮。 ”在 蔡昌的长吁声中,缭绕着末世的无奈与矛盾。事实上,儒的匡时与道的遁世, 并行于蔡岂的处世当中,孰取孰舍,蔡岂终其一生也未做出真正的答覆。 正是在儒道的双重作用下,效命朝廷与寄志山 林的矛盾,忠诚汉室与珍惜 生命的选择, 与蔡邑的一生相始终。 而蔡邑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从未能 在天平上执取一端, 或者持立中庸, 反而同时走上两个极端, 并且都是认真而 执着地去实践它们。 蔡岂不是他的六世祖蔡勋。当蔡勋受新莽策封时, “ 仰天叹曰: 吾策名汉 室, 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 遂携将家属,逃入深 山。 ” 在这种情况下的隐居, 蔡勋的心灵是平静的、 安慰的。 这一行为, 对蔡 勋而言,没有同他的固有观念发生任何冲撞,反而成全了他对社会、对王朝以 及对他世代相袭的道德的承诺。 事实上, 汉家一统天下后,固然有追求自由人 格的士人,如贾谊,如司马迁,在他们的心灵固然存着许多苦闷与不平,在他 们的遭遇固然有着无数的坎坷与灾难,但是他们却很少在出处之间仿徨烦恼, 也没有真正去质疑舍生取义的理所当然。 他们是甘愿为自己的王朝,自己的事 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去怀疑人生的价值与目的之所在。 而蔡岂,他所生活的时代并未与他以一个相对宽松、安逸的政治环境。不 愿和光同尘, 逐流合污, 便有杀身之祸,获罪之虞。 “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 之中,篙庐之下?” 在蔡琶所处的时代没 后汉书 蔡琶 传 史记 滑稽列传 冬每: 石 贞 士学位论文 9 l u s t f r s t h e s i s 有可能真正获得。 所谓 “ 纤于物则非己, 直于志则犯俗:辞其艰则乖义, 拘其 节则失身。 统之,方轨易因,险途难御。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 迟迟于歧路 之间也。 ” 。 在个体意识已 经开始觉醒的时代, 生与义之间形成的两难抉择, 大 约只有深山之中,篙庐之下,方可以避世全身。 蔡岂是如此爱惜个体的生命, 甚至将个体的生命意义视为高于世间一切的 准则: “ 天高地厚,踢而踏之。怨岂 在明,患生不思。战战兢兢,必慎厥尤。 ” 在利害的计算中,蔡w-是将生命的价值放置于首位: “ 所谓睹暖昧之利,而忘 明 哲之害: 专必成之功, 而忽 践跌之 败者已 。 ” 他 在赏 鉴人物时, 亦常常以 此 作为标准: “ ( 周) 舞字巨胜,少尚玄虚时梁冀贵盛,被其征命者,莫敢不 应, 唯拐前后三辟, 竟不能屈。常隐处窜身,慕老耽清净, 杜绝人事,巷 生荆棘, 十有余岁。至延熹二年,乃开门迎宾,游谈宴乐,及秋而梁冀诛,年 终而舞卒, 时年五十。 蔡r以 为知命。 ” 他在对申 屠蟠的态度上, 亦表现出 这 种鲜明的特质。 当蔡19 .受征召而改荐申 屠蟠时, 盛赞其至孝过人后, 即言: “ 安 贫 乐 潜, 味 道守 真, 不 为 燥 湿 轻 重, 不 为穷 达易 节。 ” 在蔡 w 的 碑 文当 中, 亦 多可见出蔡誉对得道家哲学真义的推崇。 事实上, 蔡w- 潜心追寻着一种陶然自 乐、 逍遥任性的生活境界。 他在 与 袁公书中写道: “ 朝夕游谈,从学宴饮;酌麦酸,蟠千鱼, 欣欣然乐在其中 矣! ” 这 几 乎 便是 稽 康“ 浊 酒 一 杯, 弹 琴一曲 , 志愿 毕 矣” 的 前 声。 他在 熹平 元年访慕灵山秀水,以山之五曲 制曲之五弄的传说: 入篙山, 学书于石室内的 神话,虽然荒诞不经,抒写出的情志却与蔡琶的追求灵犀相通。 此等样人,原 本就是当 在山 水琴诗中放纵自己的生命, 演绎心灵的精髓, 又何至于天上地下, 无处寄忧埋愁! 蔡琶终究未能安然逍遥于个体的欢乐之中, 只因儒家的道德责任是与他血 脉相连, 不可或分的存在, 对朝廷、 对君主的忠诚是他世代相袭的责任。 无论 观鱼鸟, 亲自 然的倾向 在他的天性中 表现得怎样强烈, 无论他怎样清楚“ 大树 后汉书 邓张徐张胡传 全后汉文卷七十三,蔡琶 释诲 后汉书 周举传 后汉书 申 屠蟠传 文选卷四十三,猫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爵 a士学位论文 m s t e r s丁 i1 e 5 i s 将颠, 非一 绳所维” 这一个体力量的 微薄, 他却 不能 听由 他所生存的 王朝 衰 老式微,一任自己 在生民涂炭中享受个体的生命。 前己有言, 述行赋中早己传递出蔡誉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然而此时 他尚可 “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做 释诲以阐发心意。但在建宁三年,他 受司徒桥玄征辟, “ 出 补河平长” , 从此以 往,蔡r 在奔波疲命中终了 一生, 再无片刻安适喘歇。 建宁三年, 对于汉季士人,实是一具特殊意义的年份。就是在其前一年, 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 于天下士人极尽残虐杀戮。 蔡邑名重当世, 却未遭禁锢, 而蔡岂出身之地陈留, 乃是党人活动最频的颖汝地区近邻, 足见蔡昌在风 雨飘摇际对全身保命哲学的运用。但是蔡琶却在天下士人气泄之时引身而出, 个中精神,正是 “ 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儒气魄。无怪乎会与 “ 性刚毅有大 节, 常怀济世志, 不好 辞赋, 能饮酒一石” 的 卢 植知交 契与, 生死 相托。 观其沉浮宦海二十余年之活动、 文字, 实是在以自己的心血性命经营这个 王朝。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 、 对诏问灾异八事 , 犯言直谏, 拂逆上意, 得罪 宠臣, 几至身死。 特别是他在金商门应对之后, 中常侍曹节等为蔡邑所裁默者, 侧目思报,飞章诬毁,灵帝命蔡岂结状的自 陈,字里行间深蕴着对汉王朝的拳 拳之意,亦足可见出忠君观念在蔡琶思想中的位置。 “ 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 身,得托名忠臣, 死有余荣愿身当辜戮,句质不并坐,则身死之日,更生 之年也。 惟陛下加餐, 为百姓自 爱。 ” 辞义凄婉, 读之令人恻然。 但凡此时蔡 岂被诛,中国传统忠臣孝子的丰碑上无疑会大书 特书,但是一个完全真实的, 有血有肉, 有思想, 有情感的蔡a大约也会在万世荣名中被淹没。 蔡岂的人生 之所以成为悲剧,正是在于他始终处在矛盾的痛苦夹缝中不能自 拔。 有人认为, “ 蔡w- 只不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 糊涂人” ,却是苛求古人。 其 实蔡琶又何尝不知他所作为的天真:“ 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 后害。遂讥刺公卿,内 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 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 后汉书 徐释传 后汉书 蔡琶 传 后汉书 卢植传 同 朱国华: 蔡琶的悲剧 , 读书1 9 9 8 年第四期,第 1 1 2 页 恳鲤 力硕 士 学 位 论文 v a s t e r s t h e si s 之计。 ” 但是优国忧民 之心不能自 己, 蔡or自己 亦是无可奈何。 在他屡屡 “ 万 死万死” 的奏议中, 读出的尽是如履薄冰的惶恐与凄凉。 当他带着书生的天真、 执着、 耿直与孤傲进入仕途的经营, 险恶的政局与他的便只能是长催苦辛的人 生。 正如鲁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春季东华公司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徽商银行宣城分行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1.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选调区内乡镇在编在岗教师60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陇南事业单位预计将于5月中旬发布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江苏南京工程大学科研助理招聘1人(邱玉琢教授科研团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川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会玩Scratch 4 综合运用》教学设计
- 宠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图片版)第5单元第1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 协议书离婚要带什么证件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排查事项清单(参考模板)
- 《公共机构建筑机电系统调适技术导则》
- 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面试
- 三年级数学简便计算300题及答案
- 生涯发展报告
- 企业活跃度分析报告
- 管理学原理说课课件
- 关于自愿放弃缴纳社保协议书
- 梦想课程《去远方》(版)分享课程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681题)
- 年6万吨废植物油回收利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