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迂的帝王税研究 摘要 摅要:自史记闷世以来,关于司马迁思想体系的研究就从来闻断过。研究 范围涉及到了司马迁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遗憾的是,对于司马迁帝王观的研 究成果却所见不多,且难成体系。本论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图为填充和丰富这一研究课题而努力。本文认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中含有 明显的帝王中心论,这不仅表现在整篇史记的体例编排中,司马迁将记录 帝王的“本纪作为史记的纲领,而且表现在撰写史记时,司马迁的 述史立场是站在帝王统治的角度之上的,他的撰史目的有着很强的为后世统治 者服务的倾向。在研究方法上从更微观的角度,去探寻和丰富司马迁学术思想 体系中的帝王观这一分支。从“天一与“君 ,“君 与“民,“君与“臣 三个层面予以展开,司马迁在“天一与“君 的关系中,认同君权神授的观念, 他认为,在“天舫与帝王统治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在“君挣与“臣 的关 系中,司马迁提倡应以君王统治为主,并各自遵守为君稆为臣之道。在“君 与“民一的关系中,司马迁认为在注重帝王统治时,还应照顾人民的利益,不 得与民争利。司马迁表达了对理想中圣人君子型帝王的期待,并深刻批判了帝 王的人格缺陷以及行为过失。司马迁帝王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渊源,儒、 法、道等各家有关君主论的思想是司马迁帝王观主要思想来源。本文对司马迁 帝王观的研究,当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政治理想,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史 记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司马迂;史记;帝王观;意义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s i n c et h e s l l i j i h a sb e e np u b l i s h e d ,a b o u ts i m aq i a n sr e s e a r c ho n i d e o l o g yh a sn e v e rs t o p p e d 。骶豫s c o p eo ft h es t u d yr e l a t e st os i m aq i a nt h i n k i n go f t h e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t h ef i e l d ,i ti sr e g r e t t a b l et h a ta b o u ts i m aq i a n sv i e wo nt h e e m p e r o r sa l ef e ws t u d i e s n o tt ob es y s t e m t l l i sp a p e ri s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o u t c o m eo n t h eb a s i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a t t e m p tt of i l la n de n r i c ht h i sa c a d e m i cw o r k i n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m o r em i c r o -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e n r i c h a c a d e m i ci d e o l o g y 羽陋sa c a d e m i cf i e l di sa b o us i m aq i a n sp e r s p e c t i v ea b o u tk i n g t oa c h i e v et h ep u r p o s et h a ta n a l y z i n gs i m aq i a n si d e ao ft h ed e p t h so fs e n s i t i v e p a r t so f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e m p e r o r , a n dt oe x p l a i nh o wt oi ti s 硪sa r t i c l ea d v o c a t e d t h a ts i m aq i a nh a s s t r o n gi m p e r i a lc o m p l e xp e r s p e c t i v e i ti sn o to n l ym a n i f e s t e di n t h ew h o l ea r t i c l eo fs h i j i ss t y l es c h e d u l i n g , b e n j i a sr e c o r d so ft h ee m p e r o r p r o g r a mi ss h i j i sp r o g r a m m e , a n dw h e nh er e c o r d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s l l i i i ”, p u t e m p e r o ro nt h es t a t u so ft h ec o r e n ep u r p o s eo fh i sw r i t i n gh a v es t r o n gp r o n e n e s st o s e r v e 屯ot h el a t e rs a i n te m p e r o r i nt h i sp a p e r , f o r ms i m aq i a n s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e m p e r o r , 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h e a v e n a n de m p e r o r , e m p e r o ra n d p e o p l e , a n db e t w e e ne m p e r o ra n dl i e g e m a n 。s i m aq i a nt h o u g h tt h a tb e t w e e nt h e h e a v e na n dt h ee m p e r o r ,t h ee m p e r o r sp o w e rw e r eg i v e nb yt h eh e a v e n b t i th ea l s o t h o u g h tt h a tb e t w e e nt h ei m p e r i a lr u l ea n dt h eh e a v e nh a s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m aq i a nt h i n kb e t w e e ne m p e r o ra n dl i e g e m a n k i n g sr u l es h o u l db eb a s e d , t h e ya l l s h o u l da b i d et h e i rr u l e s b e t w e e nt h ee m p e r o ra n dp e o p l e ,o ns i m aq i a n sv i e w , i m p e r i a lr u l es h o u l dt a k ec a r eo f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p e o p l e 殛ee m p e r o rc a n t s c r a m b l eb e n e f i t sf r o mp e o p l e s i m aq i a n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d e a l so ft h ee m p e r o r s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 a n dd e e p l yc r i t i c a lo ft h ee m p e r o r s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f e c t sa sw e l la sa c t s o fn e g l i g e n c e 。t h er e a s o na r ev e r yp r o f o u n d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 。i tw a sa f f e c t e db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l e g a l i s t s 、i s m t h i n k e r sm o n a r c h sv i e w i nt h i sp a p e r , t o 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i d e av a l u eo f s h i j i ”h a ss o m er e f e f e n c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r o m t h es i d er e f r a c t e ds i m aq i a n sm o r ei n d e p t ht h o u g h tl e v e l 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s h i j i s v a l u eo f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h a v em o r e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s i m aq i a n ;s h i j i ;p e r s p e e f i v ea b o u te m p e r o r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短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栗。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韵苏丽 日 期:嬲歹护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究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阕。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酶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讶苏丽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飞凡势湔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绪论 一写作的缘起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古人就高声唱道:“溥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川说的是,普天之下,没有不是王的土地,循自土地 的四周,没有不是王的臣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帝王好比天上的行 星,他们的出没决定了人间的季节,受到世人崇拜,却周天运行不能休止。 2 这 个比喻亦说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君主的角色定位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社 会的中心人物,是高高在上扮演着左右人间一切的中心角色。中国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处在形形色色的帝王统治之下。不管是传说中 的三皇五帝、还是春秋战国时代大小诸侯国的国君、统一时代的秦皇汉武、唐 宗宋祖,都是帝王统治的天下。可见,在帝王权力支配一切的时代,帝王是凌 驾于一切的中心人物。 那么,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在这本记录了中国上 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近三千多年帝王统治历史的鸿篇巨制中,司马迁是如 何记载和评价这一特殊人群的? 司马迁的帝王观如何? 而我们研究司马迁帝王 观的意义何在? 以及司马迁的帝王观是如何形成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这 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作深入研究和探讨,所以,笔者选择这一课题, 对于剖析身处帝王体制之中的司马迁的思想内涵,当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认识 意义。本论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本文从司马迁的帝王情结这一角度出发,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 材料中,从司马迁的文字中分析、揭示司马迁有着浓烈的帝王情结这一事实和 寓意,从而引出司马迁的帝王观这一研究课题。 第二,从天人关系入手,即从司马迁所处社会背景来分析,天人关系是西 汉时期特别的流行话题。在司马迁的天人关系中,他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天与君 之间的关系。即在天与君的对待关系中,司马迁表现出的帝王观是怎样的。 第三,在社会人物关系中,主要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司马迁是如何 评价君臣关系的,即司马迁的君臣观如何。 第四,在君民之间的关系中,司马迁是站在谁的立场之上,果真是司马迁 1 程俊英诗经译注h 海:| :海古籍 h 版社,1 9 8 5 年版,第4 1 6 页 2 ( 英j 培根著何新译培根人生随笔论帝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 0 0 7 版,第3 9 页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具有先进的的“人民性”吗? 在君民关系中,反映出司马迁的帝王观的哪一方 面。 第五,既然司马迁的帝王观如此,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得以形成的? 司 马迁将帝王观注入史记中,流传后世,我们关注司马迁帝王观的意义何在? 本文正是沿着这一思想脉络和框架,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司马迁的帝王观这一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从而折射出司马迁更深入的思想层 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史记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对于充实、丰富司 马迁的学术思想体系、深入认识司马迁思想体系中的王道思想、政治思想、天 人思想等能有所帮助,使司马迁的思想体系这一研究领域能够更开阔、更深入、 更细致。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自史记问世以来,关于司马迁思想体系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且已经形 成广泛的局面和成熟的系统。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司马迁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 如政治观、天人观、经济观、人才观、历史观、民族观、道德观等等。前人及 现代学者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均已经成熟完善。在封建社会,由于帝王这一 人物类群的特殊性以及长期以来帝王统治下臣民的畏惧心理,使得封建社会中 。 的文人不敢或不能随意的谈论帝王,尽管 史记所记帝王人事众多,但是因 为这些顾虑,对于司马迁帝王观的研究成果呈现不多。即使可见相关论述,也 只是散落于其论著中的只言片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运动结束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帝王不再是人 们生活中统治一切的权威,而是成了历史名词,总结评论帝王不再有顾虑,所 以对司马迁帝王观的研究逐渐明晰起来,出现了一批关于评论司马迁笔下帝王 的论文。如汪受宽的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1 ;聂国栋的司马迁笔下的刘邦 2 ;王贵福的从 看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3 ;郭双成的略论司马迁对 明君贤臣和循吏的肯定和颂扬4 等。这一时期论文作者主要着眼于政治视角, 采用阶级分析法来论述的,并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且政治色彩太浓, 1 汪受宽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兰州大学学报1 9 8 6 年第1 期 2 聂国栋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四川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2 期 3 王贵福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广两民族学院学报1 9 8 3 年第3 期 4 郭双成略论司马迁对明君贤臣和循吏的肯定和颂扬郑州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1 期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作者为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服务的迹象太明显。 九十年代后,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研究视角的新成果。如秦孝莲的司马迁 笔下的汉代帝王1 ,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司马迁对汉代帝王的研究上,不再是 对单个帝王的细微分析。张强在9 0 年代以来发表的几篇论文可以说是这一时期 关于司马迁帝王观研究的代表作。如论司马迁的帝王史观2 ,论司马迁仁学 思想的来源与帝王批判3 等。这几篇论文深入的、系统的对司马迁的帝王史观 进行了剖析。同时在他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一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来研 究司马迁的帝王史观与帝王批判,对于司马迁的帝王史观作了更新颖、更有力 度的探析,从仁学的角度分析司马迁的帝王批判思想基础和来源。另外,陈桐 生在他的论 的心态描写4 一文中,从心理分析法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帝 王心态描写作了论述,着重分析了司马迁对帝王的心态描写以及由此反映出的 司马迁的帝王观。在 是以写人为中心吗? 5 一文中,指出了司马迁对 帝王政治的重视,并以帝王政治为中心来写人写事,是司马迁帝王观研究的新 突破。 本论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为丰富这一学术课题而努 力。从更微观的角度来探寻和丰富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体系中的帝王观这一分支。 从矛盾论的角度,从司马迁在对待人物关系中评析帝王的角度出发,分析司马 迁帝王观中的的“天一与“君一之间,“君与“民 之间,“君 与“臣 之 间不同关系层面的内容。以达到剖析司马迁帝王观的目的,并对其产生这样的 思想作出探本求源的阐述。 三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司马迁的帝王观。司马迁的帝王观,顾名思义,即 司马迁对帝王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司马迁的帝王中心观,司马迁对帝王政 治的评价以及他对帝王的批判等几个方面。本论文所谈及的帝王,即被司马迁 写入本纪,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天下大势之人。其限定范围是史记中 的帝王。这不仅包括真正意义上称“帝王一名号的一群人物,而且包含春秋战 国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君主。由于司马迁在“本纪中专门为项羽和高后立纪, 1 秦孝莲司马迁笔下的汉代帝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0 1 期 2 张强论司马迁的帝王史观江苏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0 5 期 3 张强论- 7 马迁仁学思想的米源与帝:f 批判苏州人学学报2 0 0 5 年第0 4 期 4 陈桐生论史记的心态描写汕头人学学报人文社科2 0 0 2 年第0 4 期 5 陈桐生、刘奕华史记足以写人为中心吗7 东南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0 2 期 3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所以项羽和吕太后也在本文所谈的帝王范围之内。根据本纪所记载,史记中 的帝王有五帝五、夏本纪十七、殷本纪三十、周本纪三十七、始皇本纪二,汉 帝王五共计百余位帝王。本文以“帝王 为司马迁的思想载体,通过剖析司马 迁在记录帝王言行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其述写帝王政治时所采取的叙述手法, 考察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从而达到深入剖析司马迁帝王观的目的。 第一章司马迁的帝王中心观 1 1 关于帝王的释义 中国古代,帝王有很多称呼,名目繁多且字眼尊贵。成书于先秦( 或谓成 书于汉初) 的尔雅,是中国最早按照词义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其中就列 举了八种君主称谓:“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1 我们统一将 之称为“帝王 乃是一个集合名词的概念,是这一个特殊群体的统一名称。史 记正义谥法解中云:“德合天地日帝,仁义所往日王 。2 说文解字王的 定义是“王,天下所归往也 ,“一贯三为王一,3 三即指天、地、人。而王就是能 贯通天、地、人之道者o 将“帝、“王 带有无上美誉的两个字冠之于最高统 治者,从而赋予其神圣、庄严等意义。 早在上古时期,部落首领作为最高统治者只是分称为“帝 或“王 。史 记五帝本纪所记轩辕氏即黄帝,是第一个被称为“帝的人。他不仅是中 华民族最早的祖先,而且还是帝王的鼻祖。另外还有五帝之帝颛顼、帝高辛、 帝尧、帝舜。根据史记十二本纪等其它资料记载,夏、商、周三代君王则 称为“王一。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春秋战国时代,大国纷纭,小国无数, 称呼更是多姿多彩。秦王赢政横扫六合,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也把帝王的名 称统一起来。他把自己称为“始皇帝 。自此之后,“皇帝 两字基本上就作为 帝王的专称。而它所带来的一些尊称如皇上、圣上、陛下等等也只是帝王的变 称。 简而言之,所谓帝王,就是某段时期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尽管它有很 多称呼,不管是称王还是称帝,性质和含义并未改变,只是表面的称乎不同而 1 胡奇广,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页 2 史记讵义谥法解 3 【后汉) 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一篇第9 页下 4 阏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已。言概之,帝王就是等级社会金字塔顶上的第一人。 1 2 史记中帝王的核心地位 近人梁启超指如:“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蔼已。州说的就是一 部记录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帝王史。甚至可以客观的说, 作为二十四史之酋的史记也是一部帝王统治史,是为君王统治社会提供经 验和借鉴的一部教科书。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将帝王作为其关注的核心人物, 链不但将五种体例之首的“本纪作为帝王纪,而且在“世家舻和群列传 等 其它体例的内容中也贯穿着帝王中心论。司马迁写史的目的明显倾向于服务帝 王,帝王在整部史记中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 。2 。 本纪体例的纲领性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史的过人之处在于:对史 记的写作中心以及他所遵循的叙述结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都作了 明确交代。从下段文字中我们露以得知史记本纪担当着提纲挈领的重要 作用: 网罗天下放失1 日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 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臭并时 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棚鬼神,天人之 际,承敝遇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展,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 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倜傥,不令己 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2 由是观之,记录帝王纪的十二本纪在史记中起着科条缀领的作髑。司 马迁以“本纪开始叙述历史,按照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般认为,“本纪所 讲对象即是帝王。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解释“本纪道;“纪者,记也。本其 事而记之,故日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 为当代绸纪也。带3 张守苇史记正义解释圈:“本者系其本,系故露本;纪者, 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日纪。 4 在体例安排上,史记按“本纪、 “表 、“书、“世家 、“列传五种体例依次排列,司马迁这样编排的良苦用 1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第一册,第3 页 2 司玛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3 3 1 9 页( 淀:以下所有 史记引文均出自本版本书) 3 史记本纪索隐 4 史记奉纪歪义 5 闭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心是为了凸显帝王的核心地位。 在以记人为主的体例中,司马迁在帝王“本纪 之后才以“世家、“列传 的体例叙述诸侯将相和忠臣死义之士的。在“表 、“书系列中,“表是帝王、 诸侯系谱,“书静是专门记录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酶内容。尽管志 容比较广泛,但是贯穿其中的中心线索仍是帝王的活动,如封禅书专记历 代帝王封禅泰山之事。由是观之,其余四种体例均是“本纪的辅翼。这样的 体例安排,一方谣是司马迁所交代的“本纪是史记的“科条 ,即全书的 大纲,菰司马迁写十二本纪的著述宗旨是沿着“王迹所兴秒的轨迹,考察历代 王朝盛衰的情形,从而总结出历史上各朝帝王政治的兴废成败之理,就是要把 历代王迹兴衰的原因找出来,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另一方面,也体 现出霹马迁思想中流露出的君薄臣卑,帝王至上的倾向。文章形式是为蠹容服 务的,这样的体例安排,反映出了司马迁在遵循着帝王入物中心论的观点。因 此,十二本纪既是史记的重心,也是史记的中心。十二本纪所记录乃 是王迹所兴( 史记太史公盆序) 的历史大事,而作为王赣政治的中心人 物一一帝王,自然是司马迁关注的焦点之所在。 1 2 2 帝王是史记中人物的灵魂 近入包遵信曾指出:“史记帝王以外的人物,都是以帝王为灵魂、为依 归的。一部史记囊括人物数以千计,司马迁将社会备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 物记录在史。上有统治阶级的君主臣下,中有士人豪侠,下有黎民草根,但是, 如此众多入物的灵魂和依归却是帝王。司马迂写史记中的其它人物是为帝 王中心服务的。 司马迁所记人物主要有“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史记太史公自序) 他们的活动却都是以帝王为中心的。这种思想,在司马迁在说明“世家 的写 作意图时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十夕宿环北履,三十辐共一毂,通行无穷,辐 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刷世家所记人物一诸侯将相,他们和 帝王的关系就如同众星拱卫着北斗一般。而司马迁把历史上的“忠臣死义之士 作为讴歌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德到了帝王的重用并且 发挥7 帝王统治中不可替代的股肱作用。如周公、萧何、张良、周勃等。在匈 1 王伯棒。史记选司马迁和他的名著史记北京:人民义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5 3 5 页 2 史记太史公自序 6 闭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奴列传中司马迁指出帝王治理天下的关键:“唯在择任将相 ,这不难看出史 记的述史立场是站在帝王统治的角度上,以帝王为中心的。 史记中的人物并非尽是诸侯将相,司马迁所讴歌的一些下层人物,表 面看是和帝王中心相悖逆,实际是司马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证明帝芝统 治中德治仁政的重要性。司马迁歌颂农民起义军揭竿起义的英雄壮举,如秦末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率先起义来推翻秦始皇的暴政统治,从而为后继者刘邦、 项羽等成功推翻秦朝统治开辟道路,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农民起义军这一系列人 物的历史地位。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实际上正是司马迁站在帝王统治的立场 上,从反面对帝王的言行进行批判和规谏,指出他们在治国治民方面的不足和 致命缺陷。司马迁极力批判帝王的暴政,从另一方面更彰盥了君主的功德和德 治的重要性,描前事不忘,后世之萝纂 ,司马迁希望后世统治者麓汲取失败帝王 的教训,所以,史记中除帝王将相以外的其他人物,司马迁仍然是站在帝王 中心的视角上来描写他们的。 。3 司马迁的帝王中心观 1 3 1 关注帝王是司马迁作为史官的职责 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关注帝王是其作为史官的职责。这是因为,中国古代 巫变阅源,最初的史宫除了记时书事、掌管典籍,还负责观察天象、制订历法, 并兼掌卜筮之事。殷商以来,史官从巫祝( 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 为祝) 序列中分离出来,其职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来的祭祀占卜等事 神的活动内容,交力主要记录帝王的言行和执掌典藐。袍记玉藻云:“动 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2 礼记王制日:“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 恶”。3 班固亦在汉书艺文志中言:“古乏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 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4 说的就是,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君 王的言行,执掌典礼等。史官遥过记言、记事等承担着“君举必书5 的文化责 任。可见,史官已经成为帝王身边记录帝王举动、主持舆章制度的专门官职。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不但负责执掌天官,典司图籍,还充当皇帝历史顾问的 1 变记匈奴歹| j 传 2 杨天字撰袍记译注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9 2 页 3 杨灭譬撰礼记译注止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2 1 页 4 班圊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注:以下所有汉书引文均出自本版本锻) 5 汉够艺支恚 7 词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蹙色,重大制度的兴废和典耗仪节均有太变令参加讨论,司马迁在史记封 禅书中交待,他曾经有数次从巡汉武帝封禅,祭礼山川百神之事的经历。司 马迁任太史令一职,服务于帝王是其本职,同时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 了便利。“触史记石室金匮之书,1 司马迂作为帝王近臣,有机会阅读皇家图书 馆所藏书,为其能深入了解帝王政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1 3 2 司马迁的个人追求与帝王之间的微妙关系 谣马迂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司马迂曾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2 “立德、“立功、“立言 ,这是司马迁建 功立业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毕生的个人追求。当今学者程金造在他的 史记管窥一书中,指出了司马迁“立德 、“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的 实质:“善于为他心嚣中的好帝王入君服务就是有功,设法麓使黎民生活于贤暖 君主统治之下,就是有德,为了拨乱世反之予太平治安而著书,就是继其上世 的功德之行。川指出了司马迁的这些个人追求是建立在对帝王的信任、依赖、颂 扬与批判的基础上。 司马迁在年轻时抱有很大的仕途进取心,早期司马迁的人生追求是希望得 到汉武帝的重用,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当时的司马迁抱者片赤诚之心希望能 得到帝王的重用,谋求功名以彰显子后世。正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所言:“绝 宾客之知,忘室家之韭,日夜愚竭其不肖之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嚣 4 期望通过竭力为帝王服务,来换取汉武帝的重用和赏识。李陵之祸后,司马迁 参透了当朝的帝王政治,打破了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单纯幻想,但是司马迁并 未停止对“功名的追求,两是将其建功立业的思想转移到了撰写史记中, 效法古人先贤,发愤著书,力图在帝王统治的社会中,谋求自己能立“一家之 言,写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 的纪传体通史,“藏 之名囊,俟后世圣人君子,5 以搿立言 而显名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所称 颂的能“立德挣的入物,大都是以三皇五帝、禹汤文武等为代表的能以德治国 的帝王,司马迁所推崇的是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而司马迁所着力批判的是 变记太变公基痔 2 与挚伯陵书,载予垒港遵高士传,收入子全上吉三代秦汉三国六絮文 3 程众造史记管窥西寂:陕两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6 页 4 汉啪司马迁传 5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变记太史公自痔 8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夏榘、商纣、秦始皇等无德暴君。丽司马迂所纪录的麓立功的人物,也大 都是能得到帝王重用,为本王朝攻城略地、杀敌斩将立下汗马功劳,忠心辅佐 君王的人。史记所载能“立畜一者,如屈原的离骚,贾谊的过豢论, 陆贾的新语,司马相如的辞赋等,基本都是站在当朝的常王政治立场上,先 帝王统治出谋划策、劝谏帝王的文章。总而言之,司马迁“立功、芹立德、 “立言的个人追求,也是离不开服务于帝王这个基础。 1 。3 。3 司马迂的撰史目的倾向于帝王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确交代,他撰写史记的目的就是想效法 孔予作春秋,“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予行事之深切著明也。1 述而不作, 用历史事实说话,撰写一部流传于后世的历史之作。司马迁认为,春秋是一 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明王道,辨入纪挣2 的力作。也就 是说,司马迁的撰史目的是倾向于帝王的,是服务于帝王政治的,不仅是当朝 帝王,还包括后世统治者。 司马迁在整郝史记的写作风格是略吉详今的,纛他写当代史的格调却 是站在颂扬汉家天下的立场上,记录历朝帝王如何巩固汉朝统治,并总结汉朝 从初始到现在的统治历程,力图服务于当朝帝王统治。“汉兴以来,至明天子, 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 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芹3 司马迁生活在这样的帝王盛世,又身为史官,谈 为自己“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 焉。川他把颂扬汉家天下当做己任,怀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本着详今略古的撰 史宗黪,记录了汉嵩祖得天统建汉以及汉朝历代帝王威精图治,得以形成汉兴 百年的盛世之来之不易的历史。整部史记,司马迁写当代史占用了过半的笔墨, 描写了汉代帝王统治的得失与功过,对盛世之况既毫不吝啬的颂扬,对统治者 的过与失也毫不隐瞒,不无担忧。不难看出,司马迁给史记定位予:它是 一部通过撰写历史事件来总结历史经验,能够起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的作 用。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臼序中一再强调此书是“俟后世圣人君子得以 览焉”,自己是“述往事,思来者”,写成蜃“藏之名由,传之其入,麓够为后 9 序序序枣自自自叁公公公公 史史史变太太太太 记记记记 史史史 t 2 3 毒 词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世所用。司马迁对詹世圣人君子型帝王的期待,郎是对后世圣明帝王的期待。 司马迁写成史记时,生命也即将进入倒计时,对于当朝的统治者,司马迁 不再抱有幻想,而是将希望寄予后世治国者。对于后世的君王,司马迁力图通 过自己的这部呕心沥盘之作,熊够放史实中总结褥失、获褥借鉴。司马迁的写 史风格是力求“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如实记录历代帝王政治的得与 失。正是如此,司马迁撰写了自陶唐以来,从黄帝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总结历史经验与政治得失,为后世统治者提供部镜鉴之作。 第二章从“天、“君 关系看司马迂的帝王观 2 。 究天人之际与君权神授 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人关系,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而所 谓的“人一,则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主宰者一一帝王。司马迁的帝王观中包含着 君权享孛授的思想,反映在天君关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说“天 有意志,是冥冥之中君主的保护人,所以君主称天子,是代表“天统治人民 的。按这一观念就产生了“天人感应一、“君权神授 ,这是为汉王朝大一统中央 集权服务的理论。另一方面,君主施政,不能逆天面行,政荒暴虐就是逆天, 逆天就娄丧失天命,改朝换代。这一理论指导君主要兢兢业业,爱护人民。这两 个层面就是在“天 与“君 的关系中,司马迁的帝王观所表现出的内涵。 2 。1 1 司马迁君权神授思想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社会,联天捧与“人弦,历来是争议十分激烈的哲学润题。由于 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天人关系也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历朝 统治者利用人不可控制的上天,来加强和美化自己的统治,宣扬自己的政权受 命与天,代表天的意志来统治众生,嚣此君权神授思想由来已久。旱在夏、商 朝的奴隶社会时代,尚书召诰已有关予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有夏服天 命,唯有历年;有殷受天命,唯有历年川到了周代,君权神授思想进 一步发展,统治者明确提出:“丕显文武,皇天弘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 , 1 郭仨成著尚书今古文全璧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第2 2 1 页 2 出自毛公鼎铭文 1 0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 盛行,其实 质是君权神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基于阴阳五 行讲天人感应,“实质上主要是讲天与君王的感应互动关系。1 董仲舒认为,君 主的投力来自于“天,称君主为“受命之君”,也称“天予。他反复地讲“唯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2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 。这一时期 的以天命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思想,主要内容就是承认天有意志,上天的意志 主宰着人间帝王政治及其重大历史事件的变化。帝王乃天命所为,上天授意, 其统治具有合法性,帝王则为天予,其身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神秘性。 司马迁生活在“天人感应说盛行的时代,并“受学予董仲舒4 ,自然深 受其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尽管司马迁对天道提出过大胆的怀疑与质问,但并 不妨碍司马迁鼓吹君权神授的卷想。时代与个人的原因馒然,司马迁的帝王观 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天命论和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司马迁在关于帝王政治的论 述中,隐含了他对君权神授思想的认同与肯定。 2 。1 2 司马迂帝王观中的君权神授色彩 首先,史记中有大量的关于帝王出生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样本纪所 记帝王大多属于“神人交感 而生,其行为举止多异于常人,如:帝王之祖黄 帝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丽徇齐,长丽敦敏,成丽聪明。高辛帝“生面 神灵,自言其名捧;8 殷始褪殷契乃其母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箍狄取吞之,因孕 生契;7 周始祖后稷因其母姜原“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 孕者。8 而生下后稷后,“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 中,适会山林多入,迂之;面弃渠孛冰上,飞鹞以其翼覆荐之。9 焉秦之始祖大 业亦为女修吞玄鸟陨卵而生之。即使是司马迁当朝的几代帝王的出生也带有神 秘色彩。汉高祖刘邦是其母刘媪梦与神龙交感而生,且“其上常有龙,“季所 居上常有云气”。坶汉文帝出生也是因其母薄姬被刘邦宠幸盾“苍龙据吾腹,“一 1 边窳珍汉代经学发展史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5 3 页 2 ( 汉) 董仲书春秋繁媾上海:上海荫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第6 4 页 3 ( 汉) 嫠仲书春秋繁鼷上海:上海古貉出版社,1 9 8 9 锯版,第5 9 页 4 张大霹。司马迂轷传藏泰:南京大学粥舨社,1 9 9 4 年敝,第始页 5 史记五帝本纪 5 史记五帝本纪 7 史记五帝本纪 5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 搀史记态褪奉纪 词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幸垒男,是为代王 。汉武帝蠢生也是带有神话色彩,“男方在身时,王美入梦 日入其怀。2 其次,关于帝王天生异相的传闻记载。帝王即天命所为,故其容貌或异于 常人,或带有所谓的帝王相。如司马迂逶过尉缭之目描绘秦始皇麓奇异相貌:“蜂 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3 汉高祖刘邦则:“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 十二黑子。 4 褥次,关于帝王符命的记载。其为帝王,似是命中注定,天意所为,不可 更改,神秘莫测。高祖本纪中关于刘邦生来注定为帝王,就有多处暗示其神 异之处。如秦始皇早闻“东南有天子气,而刘邦即是“上有云气”的天子象者。 吕公会相术,“相人多矣,无如季相,5 田间会相术老农的“君相贵不可言6 的 这些记载,尽管蠢人大都谈黄谣马迁记载刘邦这些典故,楚多有讽刺耨揭露, 司马迁对于刘邦建汉继任帝王,无法找到更合理的解释,才发出“此乃传之所 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的慨叹。 显露言之,司马迂认为刘邦成为帝王是上天受命的,不可更改的。史记孝文 本纪中所记载的汉文帝践天子之位也是命中注定:当群躐拥立代王刘恒继任 为帝王,代王“犹与未定。i - 2 _ 龟,卦兆得大横。占日:大横庚庚,余为天王, 夏启以光。埘8 天王乃天子,意即占卜得出刘恒命即为帝王。这些关于帝王带有 神秘色彩的变料记载,印证了司马迁对君权神授思想靛支持和拥护。 司马迁的君权神授观念隐含在他记录历史的文字中间,他所选择的关于记 载帝王的事件都是有目的、有深层含义的。司马迁关于神话天命色彩的帝王事 件的记载,绝不是必了丰富内容,或者据实记载,两是有意宣扬有天命意志所 在,君权乃神所授,帝王的统治地位是合法的,从而使普通民众深信不疑,为 维护当朝统治者的权威,维护汉家天下的合法统治而服务。 2 。2 帝王统治与天意互动 在“天、“君关系中,司马迁的帝王观中君权神授愚想的另一方面,是 史记外戚世家 史记终藏世家 雯记始争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高丰h 奉纪 史记赢祖本纪 变记孝交搴纪 褪马迂的帝王观研究 帝王统治与天意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即天既可以授权于君,也可授意收回其 王权,这也是司马迁君权神授思想和前人相比进步之处。如果帝王无道失德, 暴虐逆行,上天感应到,可以通过星象灾异等气象降下致意,授意有德之王夺 其帝位,所以帝王必须通过合乎天意的各种举措来调和阴阳进而影响天象。“司 马迁认为,与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 天官书) 最终起主宰作用的是天命 意志。引人事交化乃天意变化的反映,他将星象等预兆看成是上天对入类的指示 和警告,即“天之与人有以相通,鲡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 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2 2 2 1 帝王政治与天意之间的互动关系 帝王统治下的政治也是麓被上天感应到的,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 面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匿贵。3 故“黄帝行德,天天为之起。 4 殷帝 武乙无道射天,而被暴雷震死,从此殷日益衰,终致亡。始皇暴虐,彗星屡现。 前代帝王的弊政使上天确立的“天 、“入 秩序遭到破坏,违背天意,所以后 代帝王必须承弊逶交,重新确立合乎天神意志的天入秩序。“汉之兴,五星聚于 东井,5 刘邦承天受命,建立汉朝。诸昌作乱,“日蚀,昼晦 ,6 周勃等重臣铲 平之,迎立代王,为孝文帝。司马迁叹道“此岂非天邪? 非天命孰能当之? 一 切帝王更迭乃上天意志的变更。尽管“司马迁讲天入感应,爵的是为警戒国君 改过皇新,修德修政捧,8 可是,君权神授思想是其“述王道”载体,为其“述往 事,思来者 ( 史记太史公臼序) 的因的服务的,这也证明司马迁是承认并 接受君权神授思想的。 司马迁关予帝壬神秘性及其帝王统治与天意互动的这些记载,从根本上来 说是其为君权神授愚想服务的。无论是“天授权还是收权都是君权神授思想 不同表现形式而已。虽然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天命、天道、天人感威等存 在过怀疑,如批评项羽失败时认为叫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观点“岂不谬 哉。但这与他在整体上以天人感应为代表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服膺是致的,只 1 庞哭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2 史记乐纂 3 史记楚冗千世家 4 史记天富书 5 史记天官书 6 史记天宫书 7 史记孝文本纪 5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 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8 4 页 第2 4 1 页 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 是怀疑而已,司马迁并未提出更进步的观点,他亦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司 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在“天一与“君”的关系中,司马迁的君权神授合流于 同时代,是为司马迁的帝王观服务的,是证明司马迁帝王中心论的有利论点。 2 2 2 通古今之变与应天改制 “通古今之变 ,是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考查司马迁的帝王观。司马迁在 十二本纪中通过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王朝更迭,帝王治世兴废的大 事,把古今帝王不同的治国策略联系起来,并且“原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山东)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商业分析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销售代表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赌场运营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 浅析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人力资源部经理工作绩效考核
- 企业“新型学徒制”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及职责
- 毕业论文选题大全
- 学堂在线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章节测试答案
- 新疆地方史-第2课-多民族的交往与中华文化的浸润
- 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焦作峰林峡客运索道项目环评报告
- 磁生电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 2023北京市第一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完整word版眼科高级职称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 GB/T 9116-2010带颈平焊钢制管法兰
- 应急预案与演练培训课件
- DG-TJ 08-2362-2021 综合杆设施技术标准
- 英国FBA超重标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