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名:刮垮 日期:2 。ff 年弓b 3 日 重庆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敝储躲纠姨指剥雠:似萎公 日期:2 0r f 年3 月3f 日 日期:2 口l f 年3 77 日 靴敝储躲纠陵处 日期:2 。1 1 年3 月3 7 日 指导教师签名:选差劾 日期:a 。l 年;馅37 日 摘要 地质灾害的频繁爆发给川藏公路的正常通行带来严重影响,不但影响西藏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川藏公路地 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检索,结合专家咨询,对川藏公路地质 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分析,总结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以及对川藏公 路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因素,建立川藏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指标,对川藏公路地质 灾害危险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为川藏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的 研究工作如下: ( 1 ) 总结川藏公路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析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类 型、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研究影响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 2 ) 构建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川藏公路沿线地质 灾害为研究对象,根据沿线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对川藏公路的危害程度,选取泥石 流、崩塌、滑坡、水毁四个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并选取路基位置、地层岩 性、地质构造、暴雨、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地貌类型、地震烈度、以及植被 覆盖率作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指标,建立了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价的指标体系。 ( 3 )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并与g i s 、 c a d 等软件相结合,获得影响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图。采 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将川藏公路按 沿线市县划分为1 5 段,并根据指标权重对每段川藏公路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再 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要素,综合考虑,最后获得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价图。 本文将川藏公路分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危险区四个等级,得 到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在将川藏公路划分的1 5 段中,有2 段 为低易发区,占川藏公路全长的1 3 4 ,为2 8 8 6 1 a n ;7 段为中易发区,占公路 全长的4 0 4 ,为8 6 7 1 l a n ;5 段为高易发区,占公路全长的4 3 8 ,为9 4 1 1 k i n ; 1 段为危险区,占公路全长的2 4 ,为5 2 2 k m 。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川藏公路; a bs t r a c t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f r e q u e n t l yo u t b r e a k i n gb r o u g h t s e r i o u s i m p a c t o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o f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w h i c hn o to n l ya f f e c t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b u ta l s od i r e c t l yt h r e a tp e o p l e sl i v e sa n dp r o p e r t y t h r o u g h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l a r g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r e t r i e v a lo fs i c h u a n t i b e th i g h w a y , c o m b i n e d 、) l ,i t he x p e r ta d v i c e ,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d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g e o l o g i cd i s a s t e r s , e s t a b l i s h e d g e o l o g i c h a z a r d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f o r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t op r o v i d et h eb a s i sf o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o f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t h er e s e a r c hi sa sf o l l o w s : ( 1 )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g e o l o g i cd i s a s t e r so f s i c h u a n t i b e th i g h w a y :t h r o u g h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c l u d e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 st y p e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l o n gs i c h u a n t i b e th i g h w a y , s t u d i e d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d y n a m i cg e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w h i c ha f f e c t e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g e o l o g i cd i s a s t e r so f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 2 ) c o n s t r u c t e dg e o l o g i ch a z a r d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o fs i c h u a n - t i b e t h i g h w a y :t a k et h e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 sa l o n gs i c h u a n t i b e th i g h w a y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a n a l y z e df o u rm a j o r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 so fd e b r i s ,c o l l a p s e ,l a n d s l i d ea n dw a t e r d a m a g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h a r md e g r e eo f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 s , s e l e c t e ds u b g r a d ep o s i t i o n , f o r m a t i o nl i t h o l o g y ,g e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r a i n s t o r m , a v e r a g ea n n u a lr a i n f a l l ,a v e r a g et e m p e r a t u r e ,l a n d f o r mt y p e ,e a r t h q u a k ei n t e n s i t ya n d 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a s t h e m a i ni n f l u e n c eo f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i n d i c a t o r st o e s t a b l i s h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o f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 3 ) 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o fs i c h u a n t i b e th i g h w a y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l l e c t e d , c o m b i n e dw i t hg i sa n dc a de t cs o f t w a r et oo b t a i n 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r i s km a po fm a i ni n d e x e s u s i n ga h p m e t h o da n df u z z ye v a l u a t i o n 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i n d e xw e i g h t s d i v i d e d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t o15s e g m e n t sb y c i t i e sa n dc o u n t i e sa l o n gt h ew a y ,e v a l u a t e d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r i s k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w e i g h to f e a c hi n d e x ,a n df i n a l l yg e tr i s kz o n i n gm a p 谢t l lc o m b i n a t i o no f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e l e m e n t s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d a n g e r o u sa r e a , h i g he a s y - h a p p e n i n g a r e a , m e d i u me a s y h a p p e n i n ga r e a , l o we a s y - h a p p e n i n ga r e a , e a c hi nt e r m so ft h e i r s e c t i o n so f2 ,7 ,5 ,1 t h ed a n g e r o u sa r e ai s2 4 o ft o t a l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l e n g t h , a n di ti s5 2 2k m t h eh i g he a s y - h a p p e n i n ga r e ai s4 3 8 o ft o t a lh i g h w a yl e n g t h , a n d i ti s9 41 1k m t h em e d i u me a s y - h a p p e n i n ga r e ai s4 0 4 o ft o t a lh i g h w a yl e n g t h , a n di ti s8 6 7 1k m t h el o we a s y - h a p p e n i n ga r e ai s13 4 o ft o t a lh i g h w a yl e n g t h , a n di ti s2 8 8 6k m t h er e s u l t si sa c t u a l k e y w o r d s :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研究工作的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1 1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2 1 2 1 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2 1 2 2 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3 1 2 3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存在的难点3 1 2 4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4 1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4 1 3 1 研究内容4 1 3 2 技术路线5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7 2 1 概况7 2 2 区域地质背景9 2 2 1 区域地貌特征9 2 2 2 区域地质构造9 2 2 3 区域新构造运动1 1 2 3 川藏公路沿线自然地理1 2 2 3 1 地形地貌12 2 3 2 气候条件13 2 - 3 3 水文特征15 2 3 4 社会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1 7 2 4 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1 7 2 4 1 地层岩性17 2 4 2 地质构造。l8 2 4 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1 9 2 4 4 水文地质l9 第三章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 1 3 1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2 1 3 1 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2 l 3 1 2 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2 1 3 1 3 地质灾害动力成因分析2 l 3 2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与分布一2 1 3 2 1 泥石流灾害2 l 3 2 2 滑坡灾害一2 3 3 2 3 崩塌灾害2 5 3 2 4 水毁灾害一2 6 3 2 5 雪崩和冰害2 7 - 3 2 6 溜砂灾害2 8 3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2 8 3 3 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3 2 地层岩性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3 3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3 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3 5 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3 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2 8 3 4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2 8 3 4 1 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一2 8 3 4 2 主要诱发因素2 8 第四章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2 8 4 1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一2 8 4 1 1 指标体系的建立2 8 4 1 2 评价指标因子的筛选2 8 4 1 3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2 8 4 2 指标体系的建立2 8 4 2 1 川藏公路评价体系的建立流程2 8 4 2 2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2 8 4 3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2 8 4 3 1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素集2 8 4 3 2 建立评价集一2 8 4 3 3 建立权重集2 8 4 3 4 单因素模糊评价。2 8 4 3 6 川藏公路危险性评价综合分值计算2 8 4 。4 ,j 、结2 8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2 8 5 1 结论2 8 5 2 建议2 8 致谢。2 8 参考文献2 8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 8 的灾害点。每年由于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8 0 亿l o o 亿元, 地质灾害中断交通、摧毁生产及生活设施所带来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我国 大陆发生的一次经济损失在千万元以上的,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就达 1 0 0 余处,如1 9 8 0 年盐池河岩崩、1 9 8 2 年长江鸡扒子滑坡、1 9 8 9 年四川溪口滑坡、 1 9 9 5 年三峡库区巴东新城黄土坡滑坡、2 0 0 3 年四川丹巴巴底乡“美人谷 泥石流、 2 0 1 0 年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以及四川地震引起的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各种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心1 。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 1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 9 。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交通设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至2 0 0 6 年,西部地区公路里程达1 2 6 万公里( 含村道) ,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 3 6 5 ,其中有高速公路1 1 7 万公里,一级公路o 8 万公里,二级公路6 4 3 万公 里,三级公路1 2 5 万公里,四级公路4 3 5 万公里,等外公路6 1 7 万公里,但是 西部地区尚有1 8 5 5 公里国道主干线未建成通车,约占全国的8 3 7 ,国道主干线 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由于特殊自然地质、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分 布广泛,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较为典型,特别是公路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 影响最为直接、危害最大。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将对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为避免或减少 地质灾害给交通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造成的巨大损失,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公路 沿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防治技术口嘲。 同时,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质灾害时空预测预报的范 畴和功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和延伸。建立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时间与空间预测预报的统一,对地质灾害的减灾与防灾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核心是在地质灾害时空预测预报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发基 于网络的地质灾害实时预报系统,实现与网络连接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与减 评价方法上,国外是有区分的,而在国内则经常混为一谈。国内在评价易发性时 过多的考虑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等动态要素,对危险性和易发性评价指标不做严 格区分,而很多危险性评价仅是考虑了人类工程活动条件的易发性评价,而缺少 灾害发生的时间概率或频率【1 m 1 5 1 。 1 2 1 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易发性评价的评价方法类似,只是在进行危险性评 价时更多的考虑诱发因素,以及灾害的活动强度、波及范围等运动特征。美国地 质调查局( u s g s ) 采用3 种形式表达滑坡发生的频率。在研究区给定的时间段 内具有某些特征的滑坡累积数量;在给定的时间段内特定边坡的滑动概率; 根据特定量级的触发因素,确定滑坡发生概率( u g s ,1 9 9 7 ) 。1 9 9 0 年印度学者运 用g i s 对喜马拉雅山的r a m g a n g ac a t e h m e n t 地区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该研 究基于多源数据集及各种野外数据等,利用g i s 的数据处理、存储、管理及空间 叠加分析等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专题图层【1 铊1 】( 如岩性与构造、 滑坡分布图、土地利用图等) ,找到滑坡灾害活动与图层的关系,引入滑坡危险系 数( l n r f ) 绘制滑坡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图( 黄润秋,刘勇,2 0 0 4 ) 。到2 0 0 0 年第 2 第一章绪论 八届国际滑坡学术讨论会,g i s 用于滑坡灾害地危险性评估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并 逐渐体现了灾害研究由灾害评估向灾害管理研究方向逐步发展的趋势( 王涛, 2 0 0 9 ) 。 1 2 2 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危险性的研究一般与易发性并未做严格的区分,甚至混为一谈。除 了选取指标上有所区别而外,数学模型的选取、制图等基本是一样的。但对于危 险性的论述上,还是有学者对其进行区分并进行研究。 刘传正( 2 0 0 0 ) 在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在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中,提出了“发 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的四度递进分析方法,相当于把易发性 与危险性作了明确的区分。四度梯进分析法也就是分层次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现状、 发生势力、突发因素作用时的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性评价,就是回答地质灾害现 状、内在因素、外部触发因素和危害程度。其发育度、潜势度所考虑的因子就是 易发性所要考虑的静态因子,而动态( 触发) 因子如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 结合前述静态因子的分析评价则被称之为危险度的评价。 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主要有以下3 种:在地质灾害易发 程度基础上开展频率、r u n o u t 预测的危险性评估,是国际上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的主流;综合危险性要素的评估,即不区分静态地质环境要素和诱发因素, 直接利用模型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这种方法在国内最为普遍;从地 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角度,开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最为常见的就是地质 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可以应用在降雨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也可以根据地质 灾害动态监测资料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动态更新,这种危险性评估主要适用于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 石菊松,2 0 0 7 ,2 0 0 8 ) 。 1 2 3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存在的难点 ( 1 ) 数据的可获取性,可用性、可靠性及时效性 数据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如何合理的选用和获取数据,保证 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及时效性,合理的表达空间数据和提高数据制图能力,是 目前普遍存在的难点,也是地质灾害危险评价的关键。 ( 2 ) 评价单元的划分 目前常用的单元划分方法有栅格单元、自然斜坡单元、规则格网和行政区划 的乡镇或行政村单元,不同的单元划分方法要求的数据类型及获取、表征数据的 难以程度不同。在开展定量地质灾害空间制图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 的评价单元( 石菊松,2 0 0 7 ) 。 ( 3 ) 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的选取 3 第一章绪论 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评价时,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选取是关键 环节。由于不同人员专业水平的差异性,对地形、地貌、地质、降雨等刻画能力 的局限性,以及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地质环境条件演化的时效性,对指标的选取及 定量化评价掺入过多人为思想,在模型选取方面也存在不确定性。 1 2 4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川藏公路修建于建国之初,沿线地形地貌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和人文环境 复杂,并受当时的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造成了川藏公路公路等级低、施工质 量差,抗灾能力弱。同时也给川藏公路的维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据调查,川藏 公路多数路段属高山峡谷沿河线,路基临河而设,桥涵和防护工程数量严重不足, 泥石流、崩塌、滑坡、水毁等地质灾害严重。因此,目前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多发, 影响公路的正常通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 2 2 3 】。 1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 3 1 研究内容 本文在分析区域地质条件、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的方法,综合运用e x c e l 、g i s 等工具和软件,全面分析和研究川藏公路地质灾 害的危险性,为j l i 藏公路的防灾减灾与维护工作创造条件,为川藏公路的定量化 研究提供参考。以下为研究内容: ( 1 ) 区域工程地质背景分析研究:地质背景是孕育地质灾害的环境,对地质灾害 发生具有控制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分析川藏公路的大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貌组成单元,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记录资料,揭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外动力作用背景的一般规律性。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析川藏公路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斜坡结构 类型、水系分布和地下水的补给类型以及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特征。 分析川藏公路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水系与沿线地质灾害分布的空间关系。 ( 2 )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往年灾害资料收集、 野外灾害编录与详查、以及地质灾害信息组织,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 调查分析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 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重点分析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演化的影 响。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析,特别是降雨诱发发地质灾害关系的统计分析。 ( 3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在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从基础 地质环境条件( 内在控制因素) 出发,研究地质灾害在孕灾环境中发生的危险性 4 第一章绪论 大小。 ( 4 ) 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岩组 和水文条件等方面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建立本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指 标体系,将g i s 与信息量模型结合进行定量化评价,进行危险程度分区评价。 ( 5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 区评价的基础上,从现有地质灾害稳定性、变形历史及其潜在扩展范围、高易发 区内历史崩塌、滑坡的频率,按照潜在的地质灾害点的规模和概率矩阵,综合考 虑动态诱发因素逐一采用宏观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川藏公路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 析评价。 1 3 2 技术路线 为了完成上述的研究内容,本论文的总体技术路线是以地质灾害的灾变论和 动力学分析原理为指导,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为标准,以地 质灾害多发、频发带为重点,利用当代3 s 技术集成,将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 合,调查评价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开展面、线、点3 个层次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进行危险性评价。论文主要的技术路线如图1 1 。 5 第一章绪论 图1 1 研究技术路线 f i 9 1 1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c a lr o u t e 6 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波密、林芝、 墨竹工卡、达孜抵达西藏拉萨( 如图2 1 ) 。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秀丽, 尤其是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但通麦一带山体较为疏松,极易发生泥 石流和塌方。川藏公路全长2 1 4 9 千米,途径最高海拔4 7 0 0 米,有“世界高 城之称的理塘。 图2 1 a 川藏公路所经县市图 f i 醇1at h ec o u n t i e sa l o n g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图2 1 b 川臧公路所经县市图 f i 9 2 1bt h ec o u n t i e sa l o n g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处 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 第一险 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 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近。- - n 山高3 5 0 0 米左右, 7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 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 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 2 9 0 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 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是传统的藏汉分野 线,此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大渡 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 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 折多山至巴塘一线海拔4 0 0 0 米左右,由东往西有剪子弯山、高尔寺山和 海子山等平缓高山。理塘是此线重要的分路点,往北可抵新龙和甘孜,往南 则抵稻城、乡城和得荣等地。宽阔平坦的理塘地处毛垭大草原,是此线平均 海拔最高的县。巴塘往西逐渐进入金沙江东岸谷地,地宽而略低,是藏族传 统的优良农区。但巴塘地处地质板块的吻合带,常有地震。 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后,川藏线进入著名的南北纵向横断山脉三山三江 地带。公路由此进入了长达8 0 0 余公里的,呈不断上升的“漕沟状地质破碎 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间,雨季盛行时,肆虐的泥石流及山体滑坡令大 地几成“蠕动状”,其威力足以使车行此地的人惊心动魄,直至翻过西藏林芝 县境内的色季拉山口。此线有盘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线上几乎所有 的天险都集中在这一段。色季拉山口后特别是林芝后,全为高等级公路,直 到拉萨。 图2 2 川藏公路曲折盘山道 f i 9 2 2t o r t u o mw i n d i n gr o a di i ls i c h u a n - t i b e th i g h w a y 8 第二 图2 3 川藏公路秀的峡谷 f i 9 2 3t h ec a n y o na l o n gs i c h 啪t i b e th i 曲w a y 2 2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背景是地质灾害的孕育环境,对地质灾害发生具有控制性作用。 因此必须首先认清区域所在的大地地质背景,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 再论述川藏公路局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基础地质环境,以此从宏观上对研究 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等有个感性的认识。 2 2 1 区域地貌特征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依次形成三大梯度,川藏公路从第二梯度的四川盆 地经雅安过渡到第三梯度的青藏高原,经过二郎山、折多山、横断山脉等山 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地貌形态以盆地丘 陵和高原山地峡谷为主。从成都到雅安段多为盆地丘陵,从雅安到拉萨段多 为高山峡谷,地势险要,山坡陡峭,深切河谷发育较多。崩塌、滑坡、泥石 流和水毁等自然灾害广泛发育。 2 2 2 区域地质构造 ( 1 ) 基本构造 青藏高原的隆升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其次是由于古代内陆湖盆 形成的,地表广泛分布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 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四j i i 盆地。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 连一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一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 个构造 9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带隔开( 如图2 4 ) 。大致以龙木错一金沙江 缝合带为界,背面的祁连一柴达木,昆仑、巴彦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 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 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 一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 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 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广泛发育 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2 4 - 3 1 】 i 华咒j 皂麓重,中弼连n j 分压v l 鬻番蜂分区疆耀盘一:| 2 甄分 1 1 帑里不地,喏菇甄- 膏丰f :廷n j 分嚣 巴段珞拉山地艇嚣 v i i ,弦酽静区 曩。堵党托玛干分嚣i v 耗电地屠区m i 巴霸喀托山分区疆j 唪:势区 秘,莎车毋区 件1 敢恕钿备宽分i ! ( v i a 义! 改一l ,匐分l x 辱崎犍镶艳绥珏 玎,若羌分k i 嶷北强分r碍冕綮一馨江地层匿 l 妇绉列分区 秘投宽里宽分逸 扣,絷述木簋建分菇 嘲l 喀喇昆仑劈区,讧毁奢区 n ;西琵它分厌 棒凝塔搭分 谨l 莞糖舟区l 球穆端玛蜂分区 1 1 阿农盒分毯,布承汗档这血 谨,搿占拉m 分医x 菊于| 龟层医 珥祁违山地层区分区谨再彭分k。盐汉- w 江分敬 f f l 纠舀_ 乏耀分k v 秦螗地堪毯 糟冈程衙一念霄量占2 昆明一髓嚣努嚣 髓i 趣丰磊连n 1 分区v ,中象孥分区 控山地毖区 图2 4 青藏高原区域地层构造图 f i 9 2 4s t r a t u ms t r u c t u r ei nq i n g h a i - t i b e tp l a t e a u 四川盆地被周边造山带的三个典型的巨型推覆构造系所围限。盆地北缘 分布有近北西西一南东东向延伸的秦岭一东昆仑巨型推覆构造系中的武当山 一大巴山推覆构造和西秦岭一东昆仑推覆构造:盆地东南方向分布有北东一 南西向延伸向北西突出的江南巨型推覆构造系中的川鄂湘黔滑落构造和雪峰 山推覆构造;盆地西北缘和西缘分布有龙门山一锦屏山巨型推覆构造系中的 龙门山推覆构造和锦屏山叠加推覆构造( 如图2 5 ) 。推覆构造内主滑脱一拆 离带以上各中央推覆体带均向四川盆地逆冲推覆与滑脱各推覆体呈后展式扩 展,形成厚皮构造。 3 2 - 3 6 】 1 0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掏造单元期 分 s t j b d l v l s i o no ft f c t o n i ce n i t s 图2 5 四川省构造单元略图 f i 9 2 5s t r u c t u r a lm a pi n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2 ) 地层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 个地层区,分别有祁连地层区、柴 达木地层区、昆仑地层区、巴彦喀拉地层区、羌塘一昌都地层区、冈底斯地 层区和喜马拉雅地层区。 ( 3 ) 构造岩浆带 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随着板块构造的演化,形成一系 列构造岩浆带。分别有祁连构造岩浆带、柴达木构造岩浆带、布尔汗布达构 造岩浆带、巴彦喀拉构造岩浆带、金沙江构造岩浆带、唐古拉构造岩浆带、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岩浆带。 2 2 3 区域新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山运动特别是上新世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以及塔 里木、中朝、扬子板块的阻挡,使高原的新构造运动极为强烈。川藏公路地区受 其影响,新构造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地壳一定幅度的不均匀隆升与断层的差异性 升降活动,地貌上表现为凹陷与隆起,即川藏公路拉萨到雅安段的隆升和川藏公 路雅安到成都段的相对凹陷。陆地碰撞形变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 1 ) 短缩叠履作用 内部发生褶皱,主中央断层和主边界断层的构造叠覆,地壳重熔( s 型花岗岩、 盆地型酸性火山岩、局部碱性玄武岩) 等因素使高原地壳缩短量逾1 0 0 0 k m 。 ( 2 ) 滑线场应变 高原内部发生静带塑性流动变形,主要表现在可可西里、金沙江、红河大断 裂系的右行走滑一斜冲,阿尔金断裂系的左行走滑,喀喇昆仑一噶尔曲断裂右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缱 魄 一触囊一 舭 维撇一 携酶嘛张 一一一一一一一薹|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走滑。剪切分割了早期的构造带,属于与侧向延伸一流动有关的简单剪切形变。 ( 3 ) 刚性场应变 新构造运动在高原内部的地壳浅层,形成了东西向压性构造带、南北向张性 构造带、北西向右行走滑带和北东向左行走滑带等四组构造。这几组构造都强烈 改造和切割了早期的构造带,形成了复杂的块断结构和一些残余断块盆地,使高 原内部构造更加复杂。 2 3 川藏公路沿线自然地理 2 3 1 地形地貌 j i l 藏公路沿线地貌形态主要受到青藏高原地面隆升的影响,总体地势西高东 低。川藏公路从拉萨到成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拉萨到雅安段川藏公路按其地 理位置属于青藏高原部分,从雅安到成都段川藏公路按其地理位置属于四j l i 盆地 部分。 ( 1 ) 川藏公路青藏高原部分沿线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 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 千米,也有些高度悬殊。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 多盆、宽谷、平原,还有很多高山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高原也是亚 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森格藏布河、雅鲁藏布 江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这里【3 7 - 3 9 1 。( 图2 6 ) 图2 6 青藏高原地势图 f i 9 2 6r e l i e f m a p i nq i n g h a i - t i b e tp l a t e a u 1 2 第二章川藏公路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川藏公路经过地区与青藏高原主要地形地貌特征基本相同,有山岭、峡 谷以及高原冰川,并且河流众多。从拉萨到雅安主要经过拉萨河、帕隆藏布 河、怒江澜沧江以及金山江、雅砻江。 ( 2 ) 川藏公路四川盆地部分沿线地形地貌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 0 0 0 米- - 4 0 0 0 米之间; 盆底地势低矮,海拔在3 0 0 米7 0 0 米,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 的部分;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色岩系。西部是大幅度隆起的山地, 上升到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底部地区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 陵和盆东岭谷三部分。( 图2 7 ) 图2 7 四川盆地地势图 f i 醇7r e l i e fm a pi ns i e h u a np r o v i n c e 川藏公路主要经过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该平原是断 裂下陷由河流冲击而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也 成为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 5 0 米7 5 0 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 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 0 米5 0 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 八条河流冲击联缀而成,土壤肥沃。 2 3 2 气候条件 ( 1 ) 川藏公路青藏高原部分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 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高原年降水的分布自雅鲁藏布江河谷向西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谈新质生产力
-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与支撑
- 中学生新质生产力科普
- 安全教育手册讲解
- 2025年实验医学实验室医学常规检验操作规范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理疗学专业素养检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诊医学急救抢救演练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理学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应用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医学影像观察与判断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神经科神经解剖与生理学知识检测答案及解析
- 鼾症的治疗与护理
- 超声科规培生入科教育大纲
- 脑疝的观察与护理
- 腹腔热灌注护理课件
- 消防装备维护保养课件
- 乡村调解员课件
- 2025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 体重管理宣教课件
- 美术培训学期课件
- 厂房居间协议书范本
- 市场摆渡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