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族之魂+神州之乐——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分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族之魂+神州之乐——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分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族之魂+神州之乐——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分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族之魂+神州之乐——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分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民族之魂+神州之乐——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完成的一部大型民族器乐协 奏曲,共分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全曲气势雄浑, 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派,在民族器乐作品中占据着至高的地位,是一部不可 多得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是刘文金历时4 年的精心之作,它在拓展二胡演奏艺术技 巧、探索民族乐器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尝试,被誉为中国当代二胡作品中的经 典之作,成为海内外许多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乐团的保留益目。为求更好地理解和揭示 这部杰作的美,本文拟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文首先以建国后我国二胡发展概况为出发点,然后对刘文金本人及其作品长 城随想的创作背景做以介绍,接下来则对这部作品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详细分析, 通过对每个乐章的细致讲解加深对此作品的认知,并对该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加以评述,在从整部作品的创作中揭示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整部作品所体现的“中西 融汇”的思想。本文的侧重点是对长城随想这部作品每一乐章创作技法进行分析, 从每一乐章的段落划分,再到该乐章的调式调性转换,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品的题材、 体裁和表现内容做以较详尽的陈述。 关键字: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创作技法 a b s t r a c t 1 1 1 em a tw m l c 印r i c c i o ,c o m p o s e d b y l i u i 1 1i nl9 8 0 sl a s tc 朗_ t i 觋i sal 鹕e c o n c e n oo f f o l ki n s t n l r n e mn 鹏i c nh a sf 孤i n o v 锄e n t s ,关山行、烽火操、忠魂 祭、遥望篇 1 1 1 ev i 9 0 r o l i s 锄dp o w e m li n e l o d y u g l l o u tt h e 、油o l en m s i cw 撕c hi s p e r e x c e l l e n ta r 沮p o s s e s s e ss w i r e m e s t a :c i l si n 仍l k 证s t n m 确n tm 邺i cd e m 0 i l s 眦e sg r e a t m o m e i :i n l mo fc h i i l e s en a t i o i l a l i 吼t m sw o r k sm a k e sd e e pe x p e n m e n t 蕾b d mm 粕ya s p e c t s s u c h 嬲d e v e l o p i i l ge r h u sa i t i s t i cp e m m m n c e s l 【i l l s 锄de x p l 耐n gt l l ee x p i r e s s i v ef o r c eo f f o l ki 璐t m i l l e m nw a sr e c o g m z e da s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i ne f h uw o r k sa n db e c 锄et l l e r e s e r v e dp e r f 0 r m 肋c ei i ld o m e s t i c 觚do v e 塔e 嬲e r h ui l l s t n m :l 洲i s t sa n db 锄d s t b j s 1 e s i sw i l lm a k ea 捌l e d 锄a l y s i so fn l i s 、阳r k si i lo r d e rt 0u 1 1 d e r s t a :1 1 da 1 1 do p e no u ti t s 妯t e m aia e s n l 或i c s t l l et e x ts t a r t s 硒mt 1 1 eg e n e r a ls i 删o no fe r h u sd e v e l o p m 锄t 础e rp r c sf o u i l d a t i o n , m a k e si i l 仃o d u c t i o no f t h ec o m p o s e rl i uw 删i 1 1 锄dm ec o m p o s i n _ gb a c k 咖do f t h e 陆a tw m lc 印r i c c i o ,a n d sm a k ead e t a i l 趾a l y s i so f l i sw c ! d 【si n t c g m l l y 觚dp 枷a l l y 1 k a u l o ri m e n d st 0d e 印e nr e a d e r s r e c o 鲥z a t i o no f l ew o r ! k s i r 0 咀曲p 硎c u l a d y e ) 【p l 跚t i o ni i le v e 拶m o v e m e n t ,m a k ec o m m 朗t so ni t sl l i s t o r i c a lv 乏i l u ea n dp i a c t i c a l s i g i l i f i c a i l c e 孤dd i s c l o s e st t l ec m n p o s e r sc o m p o s i i l gi d c a la n d m em o u 出so fh a r m o m o l l s c o m b i 姐t i o no fe 嬲t e r na n dw e s t e mm u s i c t h i sm e s i se m p l 埝s i z e sp 硎c u l a d yo na n a l y s i s o fc m n p o s i n gs h l l si i le v e 巧m o v e m e n t ,p a r a 鲫hs e t t i n g ,m e l o d yc o n v e f s i o n ,a n dm a l s d e t a i l e ds t a t e m e n _ t so nt t l et l l e m e ,l i t e f a l 帅e ,觚de x p r e s s i v ec o n t e m s 缸衄d i 伍玳n t 砸i p e c t s k e yw o r d s :e r h uc o n c e m ( 二胡协奏曲) 也cg r e a t 删lc 印r i c c i o ( 长城随想) , c o m p o s i i 培s k i l l s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驵 日期:逝:暨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 日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自问世以来,便以其非凡的民 族气质和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被我国音乐 界誉为“自刘天华以来二胡作品的又一里程碑。这首巨作是刘文金7 0 年代末与著名 二胡演奏家阂惠芬在访美期间,参观联合国大厦,面对墙上悬挂着巨壁毯一万里长城 时,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自1 9 7 4 1 9 8 1 年,酝酿、构思写作,1 9 8 2 年首 演成功。作品集中地反映出了作者对艺术意境的创造和二胡“形与“神”的关系, 体现他对中国艺术意境“虚实相生”之意象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乐曲所创造出的庄 严雄伟、紧张激烈、幽远空灵的意境,是作者力求用音乐来表现中国博大意境中的民 族神韵。所谓神韵就是“形”与“神 相统一的美感意境,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中华 民族伟大的精神气质和民族自豪感。这里,崇高之美从意境之美中得到升华,生动形 象地歌颂、赞美中华民族几千的文明历史。长城随想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最为 完美的典范之一,完全把民族情怀的大宣泄和对民族精神大讴歌蕴涵在乐曲中,这种 磅礴大气的音乐在二胡音乐美学上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 长城随想用协奏曲的形式,来抒发人们对古老长城的感受和对民族之魂的热 情讴歌。但又很少见到西方协奏曲模式的约束,而且作者特别注意旋律展开的民族特 点,民族思维的音乐曲调发展手法随处可见,并且独奏二胡和协奏的中西乐队之间的 关系处理较好,双方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长城随想所体现的史诗性和f 交 响性:都比较成熟。无论从二胡发展的角度或民族乐队的发展来看,都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是2 0 世纪8 0 年代民乐创作的重要收获,可视为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通往成熟 的一座里程碑。 长城随想由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组成,每 个乐章各有特色却又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同时,作品在二胡技巧的运用,无论慢板或 快板,均有着极大的难度。乐曲借鉴古琴、琵琶、京胡等民族乐器的技法,古琴滑音 的韵味,模仿琵琶“轮指”的断顿音,京胡长短弓快速的流畅交替,听来都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具有创新的特色。 对于这部作品笔者认为了解其创作背景,详细消化其乐曲,把握其民族特点,掌 握其演奏技巧才能对这部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笔者就以上四点对整首乐曲作一 下粗略的解析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概述 二胡如今是我国民族乐器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拉弦乐器之一。 从隋唐到明清二胡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此期间就艺术的积累而 言,它无法与有着丰富的演奏曲目并且在演奏技、艺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和审美追 求的琴、筝、琵琶、笛、管、唢呐相比,这时候的二胡除了经验性的口头理论以外, 几乎是空白一片,这便是二胡发展的“传统期”。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历史的禁锢和传统的束缚的原因,进入到2 0 世纪,二胡如淋 甘露般的获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这段时间的发展便是二胡的“形成期”,也可以称 之为“现代期”。与它的“传统期 比,虽然发展过程不到一百年,但在“现代期” 内,二胡乐曲的创作从民间涣散的状态,经过科学的规范,专业性的增强,技法的锤 炼,到创作的繁荣,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的音乐内 涵丰富,表现力强,从风俗民情的描述,到内心情感的抒发,直至理性的思考,以及 它的表现技法、表现范围,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首屈一指。历史证明,就二胡的艺术 成就而言,一百年的“现代期远远超过一千余年的“传统期 。当然,能够在短短 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二胡艺术走了一条曲折、变化、不断探索、 不断创造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对文化艺术的变革、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快速 增长,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普通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给传统艺术提供了较为优越 的生态环境。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为二胡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空间。在 这一时期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获得了历史性的丰收,新作、佳作接连出现, 二胡文献宝库更加耀眼夺目。据粗略统计,二十余年间,仅二胡专集就出现了数十种, 乐曲近五百首,特别是在1 9 6 3 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上,更是涌现了不少 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除有一部分是整理、移植、改编民间传统乐曲外,大 部分作品描绘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幅幅讴歌劳动人民翻身做主和建设新中国的动人 诗篇应运而生,在题材、体裁和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和提高。二胡作 品的风格从传统的擅长表现悲哀、忧愁的情绪转变为热烈、欢快的情感,从个体自我 的“多愁善感”转向对民族心态及民俗风情的群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反映出时代的追 求与召唤,展现了人们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体验与感受,赋予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呈 现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与突破,以及中外音乐文化的交融;体现出我国灿 烂多彩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特征。 。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 音乐研究2 0 0 0 年3 月第一期)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约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一些对二胡音乐很有兴趣的专业作曲家开始介入二胡的 音乐创作,这对于一向处于“业余状态 的二胡创作领域而言,不仅仅只是增加了曲 目或作者,而是意味着这一创作领域在作品主题容量、艺术质量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 的转变。这个转变发端于当时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青年作蓝家刘文金写于 六十年代出的两首新作: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这两首作品无论是在题 材的广度、主题形象的塑造,还是在音乐语汇的创新,或者是在整体结构、调性布局 及气势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挖掘,对当时整个民族器乐的创作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被专制主义所封杀,一切都处于停滞状态,二胡艺术 的发展遭到了同样的命运,直到文革后期“四人帮 被粉碎后才逐渐有所恢复。由于 思想上的束缚与保守,二胡乐曲的创作整体较为沉闷,但不乏优秀作品的出现,如顾 武祥、孟津津的喜送公粮,王国撞、李秀琪的奔驰在千里草原,杨惠林、许讲 德的喜唱丰收,王国憧的怀乡曲等等乐曲很有影响。这一时期特别值得关注 的是,由王国憧、张韶、周耀馄等编著的二胡练习曲选的问世,又为二胡科学化 的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教材。这本教材与之后的二胡练习曲选续集非常系统地总结 和明确了练习二胡基本功的几个方面,即音准、节奏、指法、弓法、音乐表现等,并 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强化训练,为二胡学习者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科学、系 统地练习方法,为提高二胡的演奏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十年代后期起,二胡乐曲创作与整个中国的艺术创作一样,开始了复苏,进而 步入繁荣的境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作。陈耀星的作品战马奔腾雄壮有力,气 势高昂,乐瞄在二胡演奏上创造性的使用了大击弓、双弦扫奏及快速半音模进等一系 列新颖技法,生动地模拟出马蹄声、嘶杀声等战斗场面,演出效果极佳,在二胡乔风 靡一时;而他的陕北抒怀,则以其强烈的旋律感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留给人们无 限的回味。由闵惠芬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唱段改编的洪湖人民的心愿,具有 较深的情感容量;刘长福的草原新牧民奔放豪爽,风格纯正;苏安国的幸福的 歌儿唱不完则用双千斤二胡来演奏,使音域扩大了一个纯四度;以及王国憧的翻 身歌,朱昌耀的江南春色等等,都是应运而生的优秀代表作。这一阶段确实是 二胡艺术繁荣发展的兴盛时期,大量优秀新作品的创作,增添和积累了二胡的演奏曲 目,改进和丰富了二胡演奏技法,在继承刘天华、阿炳等前辈的基础上,现代二胡艺 术获得了很大地提高和发展。 从八十年代开始,文艺领域彻底从文革的阴霆中走了出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的不断扩大与深化,社会经济、政治的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 以及对外交流的广泛与频繁,处在这历史阶段的二胡艺术,进入了发展的又一个新 时期。这一时期二胡乐曲创作的题材较七十年代以前更为广阔深入,创作思维更加灵 活开放,体裁、形式、音乐语汇、技法等方面也大为丰富,二胡艺术的发展更加繁荣 了,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这一时期二胡乐曲创作中运用现代技法 特征的出现,己显现出对未来音乐创作的指向:第一,在传统旋律性减弱的同时,加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音乐中节奏、力度的对比和变化,使节奏型更加丰富多样,突破传统的节拍特征, 突出对乐器本身音色、音质的追求,常识性的寻找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甚至通过对 乐器本身的特殊处理,以获得某种特定的音响效果。总之是降低了对旋律的特别“偏 爱”,而在音乐各个要素的关注和使用上趋于平衡。第二,不拘泥于传统音乐的曲式 结构及调式、调性安排,曲式结构随乐思的发展灵活设置,减弱乐曲的调式、调性特 征,调性地转换更加灵活和频繁。第三,伴奏配器或小型合奏编配不再停留在以单旋 律为基础和民族支声复调的表现形式上,而是采用多声部和声配器的创作手法,追求 和声效果,向更高层次、多样化、立体声音响的方向发展。第四,不拘泥于个体演奏 形式,注重多种乐器( 包括民族乐器间及中西乐器间) 的协作能力,演奏家和作曲家更 多地创作出“室内乐”这一形式和“重奏”这一体裁的作品。这种灵活多样的创作表 演形式对二胡艺术己经形成了较大影响,必将产生更大的意义。 步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演奏家技艺的成熟,乐器制作工艺的改进,乐队合奏水 平的提高及更多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出现了一股 “协奏曲热”。类似协奏曲、叙事曲这种大型体裁乐曲的创作热潮,在当时并不限于 二胡这一件乐器,而是同时出现在琵琶、笛子、古筝、阮、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的创作 中,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二胡在这次新的创作浪潮中扮演了“领头人 。的角色,并 且成功率很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二胡艺术由于刘天华、阿炳二位的创造,使 之起点甚高,建国之后又由于教学、表演和创作三大领域的兴盛发展,特别是通过大 量小型优秀独奏曲目的探索和积累,都是这些大型作品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当然,二 胡演奏技巧的极大丰富,演奏者们在音乐表现力及音色、音质等多方面的探讨和提高, 都为大型作品的创作、繁荣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而在这其中,刘文金先生于 1 9 8 1 年完成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则可以说是八十年代早期大型作品中最耀眼 的一颗“明珠 。该作品的四个乐章犹如一个个生动的雕塑,歌颂着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 。整部作品中乐队与二胡交相辉映,突出了二胡善于表现抒情的特点, 并充分发挥了乐队的整体功能,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中华民族博大而 深沉的悠久历史,是对二胡音乐交响性的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作曲家一方面力求把 握浓郁的民族风格,保持与传统音乐语汇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不依附于民间音乐 的具体音调,而是在广泛吸收、消化、溶解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把中西不同的 作曲元素融入其中。因此,整部作品洋溢着十分亲切的民间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时 代气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第二节刘文金简介及其作品长城随想的创作背景 一、刘文金简介 刘文金是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和指挥家之一。1 9 6 1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青年时代的刘文金在学校期间成绩优异,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就是他 在校期间的处女作。这两首较早采用二胡与钢琴精心结合的刘文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 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1 9 6 1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以上两首作品被誉为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杰出的姊妹篇,曾将二胡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在海内外影响至今。1 9 9 3 年,豫 北叙事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 9 9 9 年,三门峡畅想曲被选入国 庆5 0 周年“新中国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精品”专辑。1 9 8 2 年5 月,二胡协奏曲长 城随想于“上海音乐之春 首演成功,1 9 8 4 年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 奖,在海内外影响甚广。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神韵的协奏曲,被誉为当代二 胡作品新的里程碑。多年来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许多省市( 包括港、澳、台地区) 以 及欧洲、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多次上演,受到 听众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赏。 四十多年来,刘文金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他体裁的作品: 二胡与钢琴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与乐队秋韵、二胡协奏曲长 城随想、二胡齐奏曲骑马挎枪走天下、二胡曲相思、二胡与钢琴边寨之夜、 二胡与日本筝云海之梦、板胡曲绣金匾、坠胡与乐队中州韵、琵琶与乐队 剑魂、霸王卸甲、双筝与乐队沧海赋、竹笛与钢琴信天游、竹笛与乐队 鹰之恋、唢呐曲二八板等;民族管弦乐太行山印象、山村的节日、难 忘的泼水节、茉莉花、音乐会序曲、龙乡狂欢节、节日之夜、交响诗十 面埋伏、黄土等:编配和移植的作品有三十里铺、翠湖春晓、春江花月夜、 下山虎、金蛇狂舞、交响诗嘎达梅林、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数十首根据 外国民间乐曲和歌曲改编的民乐作品。他的声乐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 明的时代气息。主要作品有:女声独唱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北京之夜圆舞曲、 祖国母亲、明天、春茶谣、好将胡蝶斗春归( 郑板桥词) 、迎客松、 鼓恋、桂林奇峰有多少、至美无价、啊! 东方女神、山乡情、美在方寸 中、美的眷恋、湖光塔影以及女声三重唱欢迎你,高山族的小阿妹等。男 高音独唱歌曲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诗) 、长城 东方的巨龙、珠穆朗玛恋歌、晚红;男中音独唱歌曲中华魂等。合唱 曲伐檀( 选自诗经) 、红云、三十里铺、赶生灵、茉莉花、八六三之 歌、五四青年进行曲、重游延安、以及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等谱写的 合唱曲八首。 1 9 8 3 年至1 9 8 4 年,刘文金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的音乐创作。他为民族舞剧谱写的音乐有红灯照、长恨歌等。此外,还为著名 的舞蹈红绸舞、荷花舞、春江花月夜等重新编配了音乐。为焦裕禄、黄 河东流去、白牡丹、郑板桥、孟丽君、坠子皇后等数十部电视连续剧配乐。 若干年来,刘文金有感于东方佛教文化及其故事的空灵与浪漫,谱写了几部民族 管弦乐队与合唱套曲。其中有月音、紫金宝衣之冬、风谷原乡等。由于 他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刘文金被民族音乐界的一些人士称之为“刘天华以来最具代 表性的作曲家”。香港中乐团于1 9 8 9 年9 月曾特意推出了一台以“从刘天华到刘文金 为标题的音乐会,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北美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英文刊物“c h i n e s e m u s i c 在一篇文章中称赞刘文金为“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 家,还连续载文分析、评论他的民族器乐作品。刘文金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同国际 s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地区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 9 9 1 年1 0 月,刘文金被文化部 列为有杰出责献的艺术家,接受了中国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二、作品二胡协奏曲 ,l 念毛3 缪3 l 国蠡3 c 啦纠j ) := 一 :,= = = = = = ;一 ,通国研曼! 窑l 翁国;一l e = = = = = = 二二一t = = = = = = ;一 三、。中西融合力的音乐体裁 。 在音乐体裁形式上,刘文金先生以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渐变结构思维为基础,合 理地运用西方音乐中的并列组合、再现组合及循环组合原则,创造出既新颖又灵活的 音乐曲式结构。 长城随想虽用协奏曲的形式,来抒发人们对古老长城的感受和对民族之魂的 热情讴歌。但又很少见到西方协奏曲模式的约束,而且作者特别注意旋律展开的民族 特点,民族思维的音乐曲调发展手法随处可见,并且独奏二胡和协奏的中西乐队之间 的关系处理较好,双方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长城随想是以交响性的四个乐章套曲结构形式组成的,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 了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整部作品上来看,第一乐章具有主题呈示的结 构功能,它包含了表现长城坚强性格和赞颂长城精神的两个主题核心音调,包含了与 长城跨越历史时空对话的特色音调以及漫步长城的叙怀性主题音调;第二乐章是以 。吴红非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 中国音乐2 0 0 3 年第4 期)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坚强性格主题音调为材料的展开部;第三乐章是以对话特色音调和叙怀性音调为 材料的展开部分;第四乐章则具有再现部的结构功能,不过在这个乐章里,“赞颂长 城精神的主题音调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并引进了新的音乐材料- 进军号角。这样 四个乐章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级曲式意义上的奏鸣 性再现四部曲式结构。而各个乐章的曲式结构都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 渐变结构思维特征。 这部巨作长城随想以重大的题材内容,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大气的二 胡语言风格,使二胡的音乐体裁达到了较为高级的表现形式,对中国二胡音乐体裁的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将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长城随想所体现的“史诗性”和“交 响性”都比较成熟。无论从二胡发展的角度或民族乐队的发展来看,都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是2 0 世纪8 0 年代民乐创作的重要收获,可视为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通往成熟 的一座里程碑。 四、搿扩展化 的旋律写作 在主题旋律的写作上,刘文金先生突破了传统二胡小音域的“歌谣体 旋律表现 模式,充分运用大音程的旋律进行手法和音区转换手法,拓宽了音域,使二胡旋律的 器乐性更为突出。例如在长城随想第一乐章“关山行 中,广板的凝重漫步主题 是以迂回上行的直线型旋律进行方式展开的,使旋幅扩展为十三度,极形象地表达出 作曲家的思绪随长城的蜿蜒起伏向历史时空延伸,从而引出中华悠久文明历史的追溯 和感慨。在第四乐章开始部分,主题旋律以同样迂回上行的进行手法,极富层次地由 低向高延伸,使主题旋律的旋幅达十二度之宽,成功地表现出“攀登长城,凭高远眺 的自然过程和心理的情感变化。 五、“中西调和刀的音乐展开手法 在音乐的展开手法上,刘文金先生将西方音乐的展开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调 展衍手法相结合;将西方音乐的变奏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加花润饰手法相融合;将 西方音乐的炫技性华彩写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散板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新颖 的二胡音乐表现形式,使二胡的艺术表现更为丰富和多彩。 在长城随想第一乐章的引子中“长城坚强性格 主题动机主要是通过连续的 二度自由模进展开。这个由四拍组成的动机在模进的过程中,三、四两拍不断地被加 花装饰或简化,并因动机末的填充延伸引出了“赞颂长城精神的对比主题音调。在 长城随想第三乐章的散板华彩乐段中,刘文金先生把西方音乐中的炫技性华彩创 作手法融入中国戏曲音乐的散板写作手法中:在这个华彩性的散板乐段中,二胡的技 法表现主要是通过连接性的经过句型得以发挥,而“哀痛悼念 音调、“赞颂长城精 神 主题音调和“祭奠 音调被炫技性的经过旬有机串联起来,音乐的力度、速度、 。梁茂春当代民族器乐合奏创作四十年( 1 9 4 9 一1 9 8 9 ) ( 音乐研究1 9 9 1 年第三期)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音区及节奏等旋律因素在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再加上对中国戏曲音乐“摇板 、 “垛板 等板式的出色运用,使得这一散板音乐充分地发挥和展示了中国二胡的独特 艺术魅力,极好地表达出作曲家对长城、对洒满民族英烈鲜血的壮丽河山的那种澎湃 如潮的激动情感。 第二节长城随想的和声分析 一、西洋传统和声的运用 在长城随想整部作品中,大部分是对西洋三度叠置和声的借鉴。从这部作品 的总谱看,它的和声配置并没有超出西洋传统和声( i 、v 、) 的引用。调式的交替变化则在二胡主旋律上显现的更为明显。 1 、以三度叠置和弦为主体,在长城随想这部作品中出现很多对三度叠置和 弦的应用,对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加大了对整部作品的力度展现,给人以登临长城,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基于谱例众多,所以在此便不再举谱例说明。 2 、离调和弦的运用 谱例一谱例二 麓 欠鬟零 t 鲁尢毙零 琵琶 期r 露。 中阮 尢阮三麟) 谱例三 r 摹 急 l 摹 中 戈j b c 毒囊b ,l 酗砷基参暴庶墨委_ 一嗣 l1 窖一窖- 一ji 筝三摹ii 一叠l j 基。 t 。广一- - - - 一- 一 t = 嚣,q 矿,。一一:一r - 血i j 。! t - 一 。 ” _ i ,。 蛋5 薯= 1 亭- - 黛兰f _ 鼍舅三 ,_ 尹 一户三:未l圆嚣嘲舻辍一赡一 增互和弦 4 、重属和弦及七和弦的连续进行 谱例二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辫摹 露譬 籀摹 ( 1 ) 重属和弦谱例 降警显露霭 联r 镪剡 一。一一鼍 瞎巍勇l ;+ 钮髓。_ 。田哆 嗨蕾孟露蠹 馘管 龋箸 蠢薯茂无虞笛) 矗量辇 中蕾鼙 饿专整 却举 穗j 琶 籀j 鼻 中阮 太毵螺冀) l e 售 “镐 南考麓 ( 2 ) ( 3 ) ( 4 ) u t 餐 曩e 笛 f 蕾l 冀j t 麓) 矗t j c 鲁笠 低- 3 【 七和弦的连续进行谱例 t ;:;矽= :三 - l ,品_ = :主 鑫鬈= = a i 荸= = 差:强墨誊誊 :ii 萝一 蹙笺皋= 孽虿磊: 。月砀口= = ;一:= :己 f * := = = = = 一凸 一 ,童:彰:点譬 蕈娶霉! : j 酝。 霭f 萄一嚣篆,辫誊1 l , f wf “尹。劳2 。:= = - = = 。 p 一p 。一 “啊 :撼爹 o 薯, ,- 黪= :、,一:。- 莽一:;一 二、民族化和声的运用 这部作品中,民族化和声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四五度叠置和弦的应用上,其中二 度叠置和弦也存在于其中,但就整部作品而言,我们可以把二度叠置和弦理解为四五 度叠置和弦的“变体 。西洋大小调的三度叠置和弦与民族化的四五度叠置和弦的交 替出现与运用,使得整个音乐的旋律极富韵律感,并推动作品的乐思不断延续发展下 去。 谱例一 高青笙 中音笙 1 2 蠢专簦 中专笺 低音笙 谱例二 婶警鬻雹 毫珥净 v 再 y 匿瞄主主盖:芏一、 i i 蕊- 一 蠡一一 1 ,一t 一一一 蘸囊黪- 量毒戛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蔫鼋笙 巾专笺 镊蕾笙 谱例三 蠢量笺 中专董 甜笺 谱例四 三、作品中织体化的运用 在长城随想作品中对于织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调织体运用、复 调织体运用及支声织体的运用。 首先,主调织体有两种: 1 、旋律加伴奏的主调织体 谱例一 柳摹 琵嚣 籀摹 耽 戈翻_ l 盂豫) 孝壅訾霈 气 矽 蒺三j 匠童:主受棚 羹乒两:悉 “ 矿善 。吨, 峨蕾 t i j 譬 蔚筲戴赢震蕾 禹量笙 中专堑 矗皤笙 谱例二 酾容- 嚣垄萎嚣赠 | f1 r一 | _ 飞。 奎l 一 :耄二:警蠹麓i 舅匮:曼要! = = _ 妒f y 纛 卅尹 。 一萎墨王量熟: j # 暑二j 垮,釜曩:;兰焉霹纛 一 罩; | 叩= ; 管 一 hn盎 := 曼:一j t 叠庸i 玉, 霸匠j 誊j 舔一摹善一一1 一= _ 。2 乏,够 - 1 一,t j 。羲一鑫一 阉j 0 主多 q 攀 屯o j i 二_ | | l 嗣 毒量蔓 一一| | 一|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是对复调织体的引用 尚甥 二胡 中识 太冀摹 渗戈羹蓐 亳萋蹩垂 毪麓f 磁窀 月 l 一一” 再有就是支声织体的运用,作曲家对于支声织体的运用就整部作品而言,运用的 非常少,恰恰给人以“点睛之笔的感触。 爿i t i 蕾曩赫 拜譬l 蠢无纛簪 蠢夤笺 t 笺 低蕾笺 禹p 譬呐 中静嚷嘶 俄专喧呐 陵雪黯必茹参垂= 雾:爹蹯蚕 嗡雾:话 璺手 ;g 年 瀛乏虿毒l ? :霉j 霉雾一雾嚣西三 彳0 。曼一。: 雾面砖螽 擞毒拳p ,j - 一m = :一,= 二= = 臻享一:薹曼蚤套 薹:一。羔:支= = j ? = = z一二ffff ! r ,f 陵。一二二二 :一警j00f 飞吒 q ! “ 赫,。争1 0 ,二二二,j 第三节长城随想各乐章的分析 协奏曲是一种外来形式,这一形式的运用,需要独奏与乐队发挥各自的性能,既 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萌芽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型民族乐队在八十年代的 繁荣、壮大,和管弦乐的进步,以及二胡作为独奏乐器在几十年内的飞速发展,使二 胡协奏曲的普遍出现成为可能。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使二胡协奏曲作品无论在题材的深 度、广度,还是创作手法的丰富多彩以及演奏技巧的难度方面,都推动了二胡艺术的 发展。而在此类众多优秀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 城随想。 长城随想由四个乐章组成,从体裁上看,它虽采用了西洋的协奏曲形式,但 并没有拘泥于其中。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作品的四个乐章, 结构上均采取了带有综合性的自由曲式,强调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展开手法和结构特 征,利用主题音调的内在因素和动力,连绵不断地进行自由衍展,不断更新和不断派 生,在流动中形成音乐所需要的情绪高潮和结构布局。为了整体结构的平衡和必要的 统一,还运用了典型音调( 即序曲中的音乐主题:以“后半拍 起句( 咝丝) 为特 征的主题) 以不同形态在全曲贯穿的方法。作品犹如一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画卷,讴歌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民族有缘的历史,赞叹着长城内外的气象万千,描绘着神州大地光辉的未来。 l = c 詈 1 :仆1 i 个i 业缒f i 山皿ll - lu 丝旧:驰量幽l 虹虹l 蛐继l 巡址卫i 鲢丛lu 山l2 。l 俎缒l 1i i :7 1 i 、? 。下1 互重l 吐几h 虹i 主查i5 业ii 室1 4 墨l 以下便将作品的四个乐章进行逐一分析: 一、 关山行 关山行是一个庄严、雄伟、深邃的乐章,有序奏、五个乐段和尾声构成。乐 曲在大提琴等低音乐器的烘托下庄严奏出,其中有模拟我国古老民族乐器的钟、磐等 深沉音响,将长城雄伟的英姿和中华民族器宇轩昂的气魄描绘出来了。序奏的音乐主 题( 1 2 6 小节) 表现了人们漫步关山时,对古老长城的赞叹,这一主题的特征音调 以不同的姿态时隐时现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具有指导性作用。乐队几经轻调离调,最 后强有力地结束。紧接着又运用了一连串的附点节奏,把情绪转为抒情。在两种情绪 的感染下,激发起人们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同时,为独奏二胡的进入作了很好的 铺垫。 五个乐段分别是: 第一乐段( 2 7 3 2 小节) 第二乐段( 3 3 叫8 小节) 第三乐段( 4 卜6 9 小节) 第四乐段( 7 卜1 2 8 小节) 第五乐段( 1 8 1 1 5 5 小节) 独奏二胡气势贯通,坚定地拉出了模仿古琴演奏手法的深沉旋律,在这段凝重而 深远的基调中,音与音有着“板”的韵律感、京剧的行弦与润腔感、古琴“绰、注” 的余韵感,使乐曲更富有了古朴高雅的格调。装饰音指滑音在这段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充分地发挥了二胡中的“板、眼 特点,使乐曲有从容、深沉之感。在主题旋律的写 作上,充分运用音程的旋律进行手法,拓宽了音域,使二胡旋律的器乐性更为突出, 它那凝重漫步的主题是以迂回上行的直线型旋律进行方式展开的。使旋律幅度扩展为 十三度,极形象地表现出作曲家的思绪随长城的蜿蜒起伏向历史时空的延伸,从而引 1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中华悠久文明历史的迫溯和感慨。在音乐的展开手法上,将引子“长城坚强性格 的主题动机通过二度自由模进展开,在主题动机的三、四拍上的加花装饰或简化,引 出了“赞颂长城精神 的对比主题音调。旋律变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使人有在长城 上漫步时的畅快感。在演奏技法上,演奏者可运用平缓、清淡、舒展的揉弦,使旋律 音符之间富有了新的生机和神韵。乐段中对站在长城上所充满的幻想和遐想的刻画, 出现在属调上,在与乐队互问互答式的两次对话中,烘托出特定的氛围与民族自豪感 相呼应。这种轻松跳动的旋律,很好地展现了对民族深远历史的回顾与热爱。在乐曲 的最后一段旋律中运用了纯五度、增二度、小二度、纯四度音程,再加上乐队中板鼓 的伴奏使乐曲更富有了北方说唱音乐的神韵,让人在回忆和遐想中不知不觉融人到五 千年的文化中去了音乐非常的宽广雄伟。 在第一乐章中,整个主导音调实际上是由同一主题核心作二度下行模进和向下属 离调并改变调式而形成的完整乐思,具有将军令的气派和风度。二胡的主题以 c l 川1 定调,强调长弓的运用,突出歌唱和吟诵的风格,表现人们漫步关山,讴歌 长城的博大深远。 二、 烽火操 烽火操由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组成。引子( 1 3 6 小节) 、第一乐段( 3 7 5 8 小节) 、第二乐段( 5 9 _ _ 8 4 小节) 、第三乐段( 8 卜1 4 6 小节) 、第四乐段( 1 4 7 1 8 1 小节) 、第五乐段( 1 8 1 2 8 2 小节) 、第六乐段( 2 8 3 3 0 0 小节) 。在旋律上, 京剧音乐是核心素材,描写以“烽火台 为线索联想到的先辈们为民族解放而前仆后 继的顽强斗争精神。乐队中弹拨乐器所奏的紧张急促的节奏,勾画出边关将士们整装 待发的气势和烽火告急的激烈场面。在二胡“长城形象 的主题动机中将鲜明特色的 音型通过移调、高八度等手法,使情绪更为激动紧张,似乎是战鼓频催、号角震天, 各路英雄在长城会师的雄壮场面。在这里,作曲者将长颤音的运用表现紧张火急的气 氛,恰到好处。一段紧张的音型后,作者通过调性的转化和民间传统手法中的“旬句 双 ,与乐队一问一答形成呼应,仿佛是队伍响亮口号的回声,使音乐隐含一种神秘 的美感。乐段结尾,曲作者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使表现力更 加丰富。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抛弓,那跳动的音符似乎是战士们骑在马背上驰骋沙场的 写照。曲作者采用了模糊调性的手法,产生在听觉上的不一致,展现出一种紧张残酷 的决战场面。在一组不同琶音的三连音中,有五声、全音、减七和弦各种音阶形式, 通过在不同音区上的模进强弱的对比,用颤弓推动音乐情绪发展。从音程上看,是六 度的下行模进,最后在最低音“4 ”上结束,象征着在战场上的失利,使乐段结束在 惨淡、悲凉的情绪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和叹息。在乐曲尾声中,乐队运用了不和 谐和弦来衬托,配上二胡断断续续进行的音调,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呈现在人们面 前的是横尸遍野、冷月残照的凄惨景象,蕴含着对死去英烈的无限哀思。 烽火操这一章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的景象,而是靠了节奏的推动力和变奏性的 发展手段,戏剧性的音乐效果。该段音乐主题与第一乐章尾声的音调有着微妙的联系, 1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音乐进行中核心音调作了频繁的节奏变化,不断穿插第一乐章的主导音调的素材, 而且以调性变奏形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音调中的半音模进和坚定果敢的节奏音 型,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紧张度,以上可算作第一大部分。中间部分是一段呐喊的音 调,其中渗入了第一乐章的主题素材,造成了大的结构之间的谐调感,最后的再现比 较紧凑,音乐显得更加壮烈,结束句将核心音调拉宽,给人以残阳如血的联想。 三、 忠魂祭 忠魂祭由序奏、慢板、华彩和再现性乐段组成。曲作者在这段中曾说:“音 域肃穆而内含,表现了人们在静默中联想到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魂的 哀痛心情,从音乐的基调中可以看出是对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无名将士的祭祀慰念。 在序奏中,由笙模、笙、新笛、大提琴等乐器慢速的奏出肃穆,悼念的乐句,让人沉 浸在古老悠远的遐思中。独奏二胡运用了泛音的手法,泛音的使用在古琴、琵琶的传 统乐曲中使用得较多,在这里,用泛音点描的虚实相生的音色变化,有着特殊的意味, 犹如古钟撞击之后的袅袅余音,极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各位英烈前拜祭时燃香的缕缕 青烟,在微风的吹送下,传递给了英烈的在天之灵,富有十分悠远的意境。 在二胡主题旋律的陈述乐段,由三个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在降e 宫c 羽调式上进行。乐队间奏后的第二乐旬,曲作者将西方音乐中的等音过渡移调手法与 中国传统的“变宫为角 犯宫手法结合起来,通过降e 宫角音的等音过渡转人到了降 b 宫g 羽调式上来陈述。第三乐旬则通过降b 宫的清角音与降e 宫的变徵音的等音移 调手法回到了降e 宫c 羽调式上。由于调式色彩的渲染,作曲家非常出神地将后人与 长城的对话主题转化为后来者崇敬和缅怀英烈的情绪,为随后的“祭奠”性陈述做了 精彩的情绪铺垫。滑音在此段中用法较多,这些都深含着古琴式的绰、注韵味。两手 配合运用上,突出虚实的结合,在长弓泛音的滑揉中,既有按指虚实交替的变化,又 有运弓轻重疾缓的力度配合,音色表现出孤寂、苍凉、深山、古刹的气氛,在音乐声 中,可以达到神思游移和精神上的空前“超越,透露出无限的神韵。慢板的结束处 以中胡、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为背景,二胡在颤弓旋律上进行,意韵绵绵的音调显示出 暗淡荒凉的情景,作者运用调性上连续两次向属音转调的方法,使之在进人f 调的华 彩乐段之前就已经埋藏了隐伏的基调。乐曲中的华彩乐段为散板音乐,作曲家把西方 音乐中的炫技性创作手法融人到中国戏曲音乐的散板音乐中,二胡的技法表现主要是 通过连接的经过旬得以发挥,而各种主题音调又被炫技性的经过句有机地串联起来 了。在这里,音乐的力度、速度、音区及节奏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再加上对中国 戏曲音乐的“摇板 、“垛板等板式的出色运用,使这一散板音乐充分 发挥和展示了中国二胡的独特魅力,极好地表达出曲作者对长城、对洒满民族英烈鲜 1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血的壮丽山河的激动情感。 在忠魂祭这一乐章中,乐曲引子如原野钟声虚幻而肃穆,开头的音调是第二 乐章尾声音调的承递式沿用,二胡泛音加慢颤音,犹如钟声的余波。二胡以缓慢、深 沉的旋律作多段落、多层次的演奏,表现人民对民族英烈的慰念。 四、 遥想篇 第四乐章遥望篇,二胡自由发展的段落,未段以展开性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