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姜夔诗歌研究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学位申请人:张皓月 指导老师:黄刚 摘要 作为南宋中期的有名的文人,姜夔在诗词方面造诣颇高,就其诗歌的成就和 价值来说,虽没有达到其词的水平,但也是有一定的建树,历来被人所称赞。然 而目前对姜夔诗歌的研究远不如对其词研究的那么深入、普遍和透彻,而且缺少 系统性,特别是没有单纯的具体的对姜夔诗歌进行研究的论著。有的在论及姜夔 的诗歌时,又缺乏一定的纵向和横向上的逻辑性,即未能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和 姜夔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这个空间上去分析论述姜夔的诗歌,未能达 到彻底的知人论世,所以对姜夔诗歌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以“姜 夔诗歌研究”为题,力图通过对其人、其诗论的分析并结合对其诗歌内容、渊源、 艺术特色以及南宋诗歌的发展轨迹和嬗变的论述,来对姜夔诗歌及其在诗坛的角 色作个定位,从而努力达到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姜夔的诗歌。通过研究作者认为, 除了一些缺陷和弊端外,姜夔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其绝句的艺术 性尤其突出,其诗学思想见解独特而有意义,在文论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作为 一个诗人,他在南宋诗坛乃至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受到江 西诗派的影响而又走出了江西转向唐代诗人学习,他是南宋诗歌艺术高峰形成的 参与者,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南宋末诗坛尤其是江湖诗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姜夔诗歌诗学思想内容成就渊源影响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t h et h e m eo ft h ed i s q u i s i t i o n :r e s e a r c ho fj i a n g k u i sp o e m t h em a jo ro fs u b je c t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p o s e ro fd e g r e e :z h a n gh a o y u e d i r e c t i o nt e a c h e r :h a n g g a n g a b s t r a c t a saf a m o u sl i t e r a t o ro ft h em i d d l es o u t hs o n g j i a n g k u iw a sg o o da tp o e ma n d c i i nr e g a r dt o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t h ev a l u eo fh i sp o e m i tw a sa p p l a u d e da l l t h r o u g l lt h ea g e s ,w h i l eh i sc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w a sm o r eb e t t e r h o w e v e r c o m p a r et o h i sc i ,a tp r e s e n tt h er e s e a r c hi nj i a n g k u i sp o e mi sn o tv e r ye m b e d d e da n dp o p u l a r , a n d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r eh a sb e e nn oi d i o g r a p h i cc o m p o s i n go fr e s e a r c ha b o u th i sp o e ms o f a r s o m er e s e a r c hl a c k e dl o g i c a l i t y , t h a tw a st h e yd i d n td i s c u s sh i sp o e mf r o m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h i s t o r ya n dt h ep o l i t i c s ,l i t e r a t u r e ,e c o n o m yo ft h es o c i e t yw h i c h j i a n g l 【u il i v e d s o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d or e s e a r c hi nj i a n g l 【u i sp o e mc o n c r e t e l ya n db y t h en u m b e r sn o w t h i st e x tt o o k “r e s e a r c ho fj i a n g k u i sp o e m ”a st h et h e m e a n d w a n t e dt om a k e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w h a tr o l ej i a n g k u i sp o e mw a si n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p o e mh i s t o r yb yd i s c u s s i n gh i m s e l fa n dh i sp o e mt h e o r y , a n dt h e nw ec a n a t t a i nt h eg o a lt h a td or e s e a r c hi nj i a n g k u i sp o e mc o n c r e t e l ya n db yt h en u m b e r s b y t h i sr e s e a r c h ,ig o t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 i na d d i t i o nt os o m eb l e m i s h sa n da b u s e , j i a n 眯u i sp o e mh a dc e r t a i nf e a t u r e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i t si u e j u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 o u t s t a n d i n g s i m i l a r l y , h i sp o e mt h e o r yi si n i m i t a b l ea n dm e a n i n g f u l a n dh a dc e r t a i n s t a t u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a sap o e t j i a n g k u ih a da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p o e mh i s t o r ya n dh a dap o s i t i o n h ew a sa f f e c t e db yt h ej i a n g x is h i p a ia tf i r s t a n dt h e ns t u d i e df r o mt h ep o e ti nt a n gd y n a s t y h ew a sap a r t i c i p a n tw h om a d et h e d e a ko fs o u t hs o n gp o e mb e c o m ea n dd i dh i sc o n t f i b u t i o nf o ri t a n dh eh a da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e n do fs o u t hs o n gp o e me s p e c i a l l yj i a n g h us h i p a i k e y w o r d :j i a n g k u ip o e m p o e mt h e o r y c o n t e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o r i g i n i n f l u e n c e t h e t y p eo ft h ed i s q u i s i t i o n :t h e o r yr e s e a r c h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l 艺p ,j 日期:珈e f 2 y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i 匕弓弋= ;l 导师签名:杰国弋日期:秒哆、r - 1 7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刖高 1 厶】_ 刖舌 最开始知道并了解姜夔是从他的词开始的,本科时期上“中国文学史 课时, 挺喜欢读姜夔的词,尤其欣赏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他的诗歌倒基本上没有 什么接触。读研究生时上“宋代诗学”这门课时,仔细研读了姜夔的诗论著作白 石诗说,觉得其诗学思想精辟且有创新点,于是对其诗歌产生了好奇并拿来阅 读。另外,我与姜夔本人也有一种所谓的“关系”,我的家乡在合肥,姜夔平生 曾居合肥,并于此产生了一段恋情,姜夔有名旬“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 人管 ,而皓月正是我的名字。在对姜夔其人及其诗歌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我通 过大量资料的阅读,发现了目前为止对姜夔词的研究很多,而专门研究姜夔诗歌 的论文很少,这还是一个可以研究的空间,所以就定了此题目。 一、对姜夔诗歌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南宋中期的有名的文人,目前对姜夔诗歌的研究远不如对其词研究的那 么深入、普遍和透彻。然而远至与姜夔同时代的诗歌大家诸如杨万里、范成大、 萧德藻等人都曾盛赞其诗歌,并许之为“先锋 ,南宋末的江湖诗派更推之为前 辈,将其诗歌录入江湖集中。陈郁蒇一话腴认为其诗歌“不随近体,自成一 家 。纪昀认为其诗歌在宋诗坛上为“有拔于宋人之外者,傲视诸家 圆。近代 文坛大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姜夔为“宋人之有唐音者 。缪钺认为:“白 石之诗,独饶风韵绝句一体,犹所擅长。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姜夔诗歌的价 值以及研究其诗歌的意义所在。另外,从姜夔诗歌的渊源上看他吸收了江西诗派 特别是黄庭坚的一些诗学思想,从他的交游上看它与南宋诗坛上“中兴四大家 均有比较深的交往,并对南宋末诗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姜夔诗歌的研究也就 是从一个横向的角度来剖析宋代特别是南宋诗坛,从而来勾画出南宋诗歌的发展 轨迹和嬗变,这也即是研究姜夔诗歌的另一个意义所在。 。陈郁藏一话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白石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1 3 9 2 页。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缪钺诗词散论之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 版,本文所引缪钺观点皆出于此。 目u 昂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姜夔诗歌百年研究史 2 0 世纪以来对姜夔诗歌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 0 世纪前期对姜夔诗 歌的研究甚少,缪钺先生在1 9 4 4 年写的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一文中 谈及了姜夔的诗歌,认为其“作诗不多,在南宋不能为大家,然自有其独诣”, 论及其诗风为“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境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 情”,批评了其诗有“苦涩生硬”之弊,赞扬其诗“有词意,绝句一体,尤所擅 长 ,总的来说,对姜夔诗歌的评价是肯定的。 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治氛围、学术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有关姜夔诗歌的论著也是很少,对其诗歌的评价不是很高。游国恩等主编的中 国文学史在“姜夔及其他词人 一节中提及其诗歌,认为姜夔在学诗道路上“初 学黄庭坚,后转向晚唐陆龟蒙 ,肯定昔游、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姑苏怀 古等诗,然从根本上否定姜夔诗,认为“艺术上缺乏独创性,影响反不如他的 词大,并在“四灵和江湖诗人 一节中认为姜夔是江湖诗人的早期人物。刘大 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姜夔诗歌的评价立足于对其诗论的认识,将姜夔诗歌 归于“反江西诗派 中。认为白石诗论的主张约有三点:( 1 ) 贵独创,反对模 拟剽窃;( 2 ) 贵高妙,提出四种高妙说;( 3 ) 贵风格,强调作品个性。由此认为姜 夔虽未能实践其理论,“但江西诗派的习气,却是洗得较干净的 。认为其情韵饱 满的诗句,尤其七绝,格调虽不能说是很高,但有他自己的特色。另外,姜夔对 音律的精通,日以山水为乐的生活状态,使得其诗歌音调和谐,风格秀美。他反 对后人将其列入江湖集内,“因为他的诗风和人品,都是不合适的 。中国社科院 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设置了“姜夔、吴文英及其他词人 一节,并简 论其诗,认为其诗歌有“清妙秀远 的特色,“七言律绝较五七言古尤工 ,又认 为姜夔在走出江西后又改学晚唐,倾向陆龟蒙,显著体现在七绝的创作上 。 夏承焘先生对姜夔的研究贡献很大。他对陈思的白石道人年谱作了进一 步的辩证和完善,对白石诗词集进行全面整理、校订姜夔诗歌作品,收录白 。游国恩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4 2 1 页。 圆刘人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5 6 3 页,本页所引刘观 点皆出于此。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版,7 6 7 7 7 7 页。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日u 舌 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集外诗、集外诗补遗、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诗 歌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文献基础。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对姜夔其人及其作 品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阐释,对其生平、交游、作品编年、笺校、风格、版 本、后人评传等都作了全面而精微的考证、研究,其成就在姜夔研究领域中至今 难以超越。序言论姜白石的词风,对姜夔诗风作出基本评价:“饶有缥缈风韵 而缺少现实内容 ,“白石的诗风是从江西诗派出来走向晚唐的。 八十年代以来,对姜夔诗歌的研究范畴有了拓宽,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孙玄常的姜白石诗集笺注是目前姜夔诗集的唯一注本,他对姜诗从文字音义、 用事出处、诗中所涉姜夔事迹、往来郊游、山川郡国、有关南宋事实掌故等进行 了全面的笺注,是进行白石诗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孙在注姜夔诗时,还注 出了对诗歌境界、思想等方面的评价,其中不少都是的评。张宏生江湖诗派研 究专列“论姜夔诗 一节,对其诗歌内容、艺术成就、诗论、艺术渊源、乃至 在诗史上的贡献作了全面的析论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比如认为其人并 不像文学史上所描绘的那种“诗意精湛、不问世事的隐士或清客的面貌” ,而 是很有用世之心,文中还特别分析了姜夔诗歌的独创性。许总宋诗史列一节 论姜夔诗歌,着眼于姜夔出入江西的创作经历及其与杨万里诗风相近的特点,认 为其诗与词互补渗透。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江湖诗人 一 节中论及了姜夔的诗歌,认为其诗风与江湖诗人相似,其诗歌的长处在于善于锤 炼字句,其一些绝句有晚唐绝句的味道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认为姜夔和 杨万里共同缔造了当时的一股文学创作思潮,即主活法、重机趣、求高妙的创造 思想 。赵晓岚的姜夔与南宋文化一书中列“姜夔的诗一章,分节探讨白 石诗的分期、内容、艺术性三个问题。孙望主编的宋代文学史中专列姜夔一 章,分三节分别论述姜夔的生平、词、诗和诗论,认为其诗和词都能在当时达到 一流水平,肯定了其诗论上的一定贡献。吕肖奂的专著宋诗体派论将姜夔诗 歌定性为“词人之诗 ,其特色为空灵蕴藉,淡雅清绝,“是诗、词在保持各自特 色的基础上的变化,是诗词之间的互补,是促成唐音、宋调融合的一次较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序言4 5 页。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2 0 6 页。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4 8 3 页。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2 1 9 页。 3 刖舌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为成功的尝试,为南渡以来宋调的自我调整、宋调的变异提供了一种范例”。 还有一些研究姜夔诗歌的单篇论文,比如高洪奎、张玉璞论姜白石诗风嬗 变之轨迹(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2 年3 期) ,朱绍琴姜夔与陆龟蒙诗歌师承 关系辨析( 宁波大学学报1 9 9 5 年4 期) ,许鸿翔初论姜夔诗歌的创作道路 ( 大连大学学报1 9 9 6 年3 期) ,曹渝扬姜夔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上饶师专学 报1 9 9 2 年2 期) ,朱郭姜夔诗编年考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5 年4 期) , 文师华( 白石道人诗集) 版本考( 文学遗产2 0 0 3 年第2 期) ,赵婉平姜 夔在南宋诗坛的地位不应被忽视( 大理学院学报2 0 0 5 年2 期) ,杜华平姜夔 诗学历程与光宁朝诗坛生态(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6 年1 1 期) 。这些都给姜夔诗歌 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以上对姜夔诗歌研究现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前辈诸如夏承 焘、孙玄常等人为我们研究姜夔诗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给我们研究提供了很 多便利,而以上提及的一些专著及单篇论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姜夔的诗歌,见解 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独到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价值。但是,总的来看,学术界 对姜夔的诗歌的关注还不是很多,比如2 0 世纪9 0 年代末由袁行霈等主编的中 国文学史宋代文学部分就没有提及姜夔的诗歌;另外目前对姜夔诗歌的研究还 是缺少系统性,特别是没有单纯的具体的对姜夔诗歌进行研究的论著,许多单篇 论文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论述姜夔的诗歌。有的在论及姜夔的诗歌时,又缺乏一 定的纵向和横向上的逻辑性,即未能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和姜夔所处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上这个空间上去分析论述姜夔的诗歌,未能达到彻底的知人论世。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本文前言论述选题意义及姜夔研究现状,正文分六章,第一章论述姜夔其人 及作品,第二章论述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第三章论述姜夔 诗歌的内容,第四章论述姜夔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第五章论述姜夔诗歌的艺 术渊源,第六章论述姜夔在南宋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是结语和参考文献。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姜夔其人、其诗论的分析并结合对其诗歌内容、渊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i :四川出版社,2 0 0 2 年版,2 7 9 页。 4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日u 鬲 源、艺术特色的论述,来对姜夔诗歌及其在诗坛的角色作个定位,从而努力达到 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姜夔的诗歌。 5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 理解和研究某一文学作品是离不开两个根本要素的:其一是作者,其二是文 本。文本且不说,如果离开了作者去单独分析作品,就会缺少对作品产生的背景 的了解而无法研究其本质,不对作者的生平及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剖析,也 就达不到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对姜夔诗歌的研究也是这样,不剖析姜夔其 人,就无法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章分三节介绍姜夔其人及其作品。 第一节生平及交游行踪状况 姜夔( 1 1 5 5 7 1 2 0 9 7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 今江西波阳) 人。 父亲名噩,字肃父,绍兴三十年进士,卒于汉阳( 今属湖北武汉) 知县任上。 姜夔一生历经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朝代,一生未仕。幼年时期, 随父亲居于其做官之地汉阳,父亲去世后,依靠其姐姐居于汉川( 汉阳西北) , 二十多年间一直往来于沔、鄂。在此期间结交了一些朋友,比如杨大昌、郑仁举、 辛克清、姚刚中等人。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 一诗,就追忆了在沔鄂之地的生活和以上提到的这些好友。孝宗淳熙三年( 1 1 7 6 ) , “过维扬此后十年至淳熙丙午,行踪不详,或来往江淮间。 淳熙十三年 ( 11 8 6 ) ,客湖南,游南岳衡山、湘江等,期间结识了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萧 德藻。萧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齐名。萧十分赏识 姜夔,自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 ,将兄长的女儿嫁与姜夔为妻,携其同 寓湖州。次年( 1 1 8 7 ) ,介绍姜夔去谒见杨万里,杨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之 一,也是当时诗歌转变过程中的枢纽人物,他对姜夔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影响。杨 本文所引姜夔诗词出自夏承焘校辑白石诗词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8 年版) 及孙玄 常姜白石诗集笺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之“姜白石系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4 2 9 页。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之“姜尧章自叙”,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2 1 1 页。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 也十分欣赏姜夔,称其“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并介绍其给范成大。 范成大也大加赞誉,认为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曾赠以歌伎小 红。光宗绍熙元年( 1 1 9 0 ) ,姜夔卜居于苕溪的白石洞天附近,友人潘柽也因此 称他为白石道人。在此期间,姜夔或寓湖州,或居合肥,或往来杭州、金陵、南 昌,同时又与杨万里、范成大等诗文唱和。 绍熙四年( 1 1 9 3 ) ,姜夔结交了张鉴,并于宁宗庆元二年( 1 1 9 6 ) 移家依张 鉴居于杭州。张鉴字平甫,南宋初期名将张俊之孙,张镦之弟。张鉴可谓是姜夔 一生中交谊最深的朋友,也给姜夔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姜夔在自叙中 云:“旧所依倚,惟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诚 尽力,忧乐同念。平甫念其困踬场屋,至欲输资以拜爵,某辞谢不愿,又欲割锡 山之膏腴以养其山林无用之身。惜乎平甫下世,今惘惘然若有所失。人生百年有 几,宾主如某与平甫者复有几,抚事感慨,不能为怀。平甫既殁,稚子甚幼,入 其i - n 必为之凄然,终日独坐,逡巡而归。思欲舍去,则念平甫垂绝之言,何忍 言去! 留而不去,则既无主人矣! 其能久乎? 姜夔与张鉴相交十年,互相诗 酒唱和,结伴同游,生活潇洒自在,张去世后,姜夔年近五十岁,晚年的生活就 比较清贫了,由此可见张鉴对姜夔的影响所在。在此期间,姜夔还结识了张镦、 葛天民、项安世、尤袤等人,并互有诗词唱和。 姜夔精通音律,少时即以词得名。宁宗庆元三年( 1 1 9 7 ) 四月,四十三岁的 姜夔向朝廷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论当时乐器、 乐曲、歌诗之失,希望通过此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获得知遇,然而却遭到朝廷乐官 的嫉妒,未予采纳。庆元五年( 1 1 9 9 ) ,又进献圣宋铙歌鼓吹曲十二章,终 于受到重视,被特许直接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从此布衣终生。对 此两次求仕未成,他在湖上寓居杂咏组诗第八首中也发出了“囊封万字总空 言,露滴桐枝欲断弦”的感叹之音。 宁宗嘉泰二年( 1 2 0 2 ) ,张鉴去世,姜夔失去了生活上的主要依靠。四年 ( 1 2 0 4 ) ,所住的杭州舍被火毁,生活逐渐转入困境,寄上张参政、贺张肖翁 参政两诗就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形。张参政即张岩,字肖翁,当时官至参政知 同上。 圆同上。 同上。 7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事,姜夔在诗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和希望对方帮助自己之意,“从此与人 为雨露,应怜有客卧云岚( 贺张肖翁参政,甚是可怜。在此期间,姜夔还结 交了辛弃疾、楼钥、叶适、谢深甫等人。此后,他旅食浙东、嘉定、金陵之间, 在度过十多年的贫困的晚年后,大约于宁宗嘉定十四年( 1 2 2 1 ) 卒于西湖,终年 六十余岁。 姜夔一生交友众多,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诸如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辛弃疾等当时名流,张鉴等知己好友外,居夏承焘先生考证,共有1 0 7 人,其中 有大官,有布衣,有名流,有隐士,有与姜夔诗词唱和、往来较多的,也有平水 之逢的圆。但总的说来,他们对姜夔的个人评价都是很高的。 姜夔一生到处旅食,寄人篱下,所以行迹较多。同时由于萍踪不定,他也得 以遍游鄂、湘、吴、越等地,观赏其山川名胜。他的一生行迹,可用夏承焘先生 在白石道人行实考行迹中的结语加以概括:“孩幼随宦汉阳,依姊汉川; 壮岁侍妇翁于湘、浙,从知好于越、赣;除绍熙二年,两游合肥,事缘无考外, 四十以前之行踪居停,历历可稽也。淳熙十三年别沔鄂绍熙二年客合肥 至庆元以后,萧寥牢落之况,已非昔比;六十以后,犹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 殁后举殡,至仗助于友生,晚景之困,可概见矣。 第二节社会身份和人格剖析 姜夔算是南宋中后期文坛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仔细分析其所处社会环 境,探讨其生平所为,研究其诗词中展现出的思想,结合时人、后人对其的评价, 觉得很难简单地对其社会身份作一个定位。 首先,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诗意精湛、不问世事的隐士或清客。隐士是 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士的组成部分之一,隐士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此,本文不欲加以展开论述。对于姜夔来说,他虽然一 关于姜夔的生卒年学术界尚未有最终定论,夏承焘先生的向石道人行实考生卒考考 定姜夔卒年至迟当在嘉定十四年( 1 2 2 1 ) 间,此说建国后为各种文学史著作所接受,具体可 参见夏先生此文。 具体可参见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之行实考交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1 年版,2 4 6 页。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之行实考行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2 3 7 页。 8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 生未仕,但除了短暂地b 居于白石洞天,也几乎没有隐居过。此外,他的心中始 终潜伏着用世之心,这在他的诗词中均有体现。昔游诗第十二首作者回忆了 自己二十多岁时在濠梁( 今安徽毫州凤阳一带) 雪中驰马一事,“吾批紫茸毡, 纵饮面无赭。自矜意气豪,敢骑雪中马”,体现了他年轻时的雄姿和豪气,诗最 后两句发出了“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的感叹,足见其对民族危亡的关心。 其过维扬时所作的扬州慢一词更是表达了“黍离之悲”,“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言厌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对战事过多做出了批判, 对因战事而造成的扬州城的残破而发出了深沉感慨。所有这些,都表明姜夔有着 “忧天下的情怀,有着对现实的关注,而不同于一般隐士的那种逃避现实、消 极厌世的风貌。同时,对于求仕,姜夔也是积极的,上书论雅乐,进献圣宋铙 歌鼓吹曲十二章等,这都是用世的体现所在。 另外,学术界包括一些文学史曾经将姜夔的社会身份定位为浪迹江湖、寄食 诸侯的游士,这也不十分准确。南宋中期是江湖游士很盛行的年代,江湖游士 又称为江湖谒客,对此,张宏生的江湖诗派研究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和考证 。他们的身份多为布衣、清客,即使曾做过官,也做得不大,他们的主要生活 方式是漫游江湖,行谒权门,干私书,求俸余,靠写诗来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 张在书中提出,江湖游士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成了一个较广泛的阶层;其 二,主要干谒手段是诗;其三,主要对象是达官权贵;其四,行谒的目的是乞求 钱财。由以上这些对比姜夔,我们可以发现他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江湖游士。 姜夔一生的确依靠过不少人,诸如萧德藻、范成大、张鉴等,在生活上也得到了 这些人很大的帮助。但与一般游士相比,姜夔结交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 的乞求钱财。张鉴要筹资买官给姜夔做,被他谢绝,又要割膏腴之地以养,他也 未接受。在今所记载的资料中,他虽然结交了当时的大部分名流,但却并未接受 过多少钱财。范成大与姜夔交往也很深厚,但其所赠予姜夔据史载也只是其诗词 中提到的歌伎小红。另外,姜夔与所结交及依靠的名流们有着真正的朋友之谊, 知己之情,这一点更是与一般的游士、谒客有着很大的不同。范成大卒后,姜夔 作了悼石湖三首诗,前两首回忆了范成大一生为国为民的情怀、政治上的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1 7 6 页。 以下对于江湖游士的分析详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二南宋江湖谒客考论,北 京:中华- l s 局,1 9 9 5 年版,3 2 3 页。 9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绩及诗文上的成就,第三首则情深意切,回忆了与范过去的交往之事: 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遣书知伏枕,来苇只空堂。 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沈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八句发自肺腑,对范翁的逝去的发出了沉痛之叹,透出一股悲凉之意,充分地表 达了二人的情意所在。而对于张鉴这位相处十年的知己,姜夔则在自叙中更 是用情至极( 上文有引) ,张去世后,姜夔作张平甫哀挽一诗,悼念张: 将军家世出腥儒,合上青云作计疏吴下宅成花未种,湖边地吉草新钮 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孩提读父书他日石羊芳草路,兄弟来此沾一裾。 全诗没有过多夸赞张鉴生平之事,没有回忆二人故往交游之事,只是淡淡地进行 描述,然而千言万语皆出于最后两句,悲哀沉痛从平淡中发出,款款深情自诗句 中展现,何为情意? 兄弟二字足矣。像以上的这种与所依靠之人之间的情谊,是 一般游士、谒客所无法达到的境界,也是姜夔不同于一般游士的重要原因。另外, 在行谒的方式上,张宏生归结为经有地位的人为之介绍并投献自己的作品,认为 在作品的写法上最好兼有赞扬对方的功德、诉说自己的处境,而我们仔细分析姜 夔的诗词包括其与所结交的名流权贵们之间的唱和,可以发现姜夔几乎没有用这 种方式来行谒。他对于赏识自己的人和所依靠的人,有过颂扬之语,但从来没有 吹捧过对方,也没有贬低过自己,像经过萧德藻举荐而作的谒见杨万里的送( 胡 天续集) 归诚斋,时在金陵一诗,就并没有过多吹捧对方之语,只是以诗论诗, 表达了自己对对方诗歌成就的佩服,叙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对于姜夔的这种独 特的结交名流的方式,赵晓岚在姜夔与南宋文化一书中曾以刘过与姜夔对比, 并得出姜夔具有人格精神为支撑,可谓难得的“真诗人 ,与其他作谒客者大异, 笔者与赵的观点甚同。综上所述,姜夔与一般的江湖游士、江湖谒客有着本质的 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社会身份定位为江湖游士或者江湖谒客。 一生未仕,即不是隐士,也不是一般的游士,那么姜夔在当时到底是一种什 具体可参见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1 年版,4 9 1 页。 1 0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 么样的社会身份呢? 这需要结合姜夔的人格特征来分析。作为一名布衣,姜夔在 当时的名声却震耀一世,当世名流如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和萧德藻等 人无不对其极为推重,极为称赞。周密齐东野语载姜尧章自叙称:“凡 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当世俊士,不可悉数,或爱其人,或爱其 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 又引杨万里之子语日:“先君在朝列 时,薄海英才,云次鳞集,亦不少矣! 而布衣中得一人焉,日姜尧章”,并为之 感叹:“呜呼! 尧章一布衣耳,乃得盛名于天壤间如此,则轩冕钟鼎,真可弊屣 矣。”有盛名如此,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姜夔的文艺成就有 一定的关系,但还应该是其具有独特的人格精神。 南宋后期陈郁这样描绘姜夔:“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 扛百解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期洒落如 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这里就提到了姜夔具有晋宋人物 的风度,对于此点,范成大也曾以为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对于 晋宋之雅士,其内涵主要是追求一种人格美,肯定自我价值,通过自己的言行、 诗文、艺术来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表达出一种真率和旷达的人性,这也就是 魏晋风度。 仔细分析,从姜夔身上,我们是能看到一定的魏晋名士的遗风。他 的“气貌弱不胜衣 ,有一种仙家风采;他“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有着 旷达、洒脱之风;他精通音律、书法,诗词俱擅长,多才多艺;他接受范成大增 予的歌伎小红并于除夕之夜携之同归苕溪,路上做诗“小红低唱我吹箫”( 过垂 红) ,有着一种潇洒之气和雅趣:他的诗词中有不少山水景色描写,这也体现了 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他与众名流相交而不折节,有着一种清高所有这些,都 反映了姜夔身上的确有着晋宋人物的风度和精神。两宋时期对人们对魏晋风流是 一种赞赏的态度,姜夔的这种精神体现在人格上,自然会受到世人的称赞。 然而,在姜夔的身上,不仅仅是晋宋之雅士的风采,他的身上还有一种儒家 情怀。前面我们说过姜夔有着用世之心,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有着封建士大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之“姜尧章自叙”,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2 1 1 页。 圆引文同上,2 1 2 页。 同上。 陈郁藏一话腴,文渊i 割四库全书本。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之“姜尧章自叙”,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2 1 1 页。 可参见袁行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录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 书局,1 9 9 3 年版,1 2 3 页。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夫“忧天下”的情怀。南宋理学盛行,与姜夔差不多同时代的朱熹更是理学大家, 而朱熹就曾“爱其深于礼乐,此外,姜夔进大乐议论雅乐的目的除了求 仕外,还因为“当时中兴六七十载之间,士多叹乐典之久坠,类欲搜讲古制,以 补遗轶”,这些都反映了姜夔身上的儒家情怀。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理学 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然而除了受理学的影响外,当时不少文人还出入佛老,姜 夔的身上就有着一种淡淡的道家风范。他曾b 居白石洞天,对于朋友赠给他的“白 石道人称号也欣然接受,而且他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像“道人心性如天马”( 次 韵武伯) 等体现对道士生活追求的句子;另外,观其一生,虽身怀才艺却终生 布衣,两次上书却求仕不成,然而对于这些不如意的地方,他没有过多地、至少 在诗词中没有太多的激愤和不平之鸣。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感怀之作,有的是 抒发自己漂泊江湖的辛苦,有的是对自己未能入仕的感叹,但所有这些,体现在 诗歌上的也是: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但得明年少行役,自裁白芝作春衫。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囊封万字总空言,露滴桐枝欲断弦 沉思只羡天随子,蓑衣寒江过一生 (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 ) ( 湖上寓居杂咏) ( 三高祠) 虽然有着无奈,有着苍凉,但没有呐喊,没有怒吼,只有淡淡的表达,这是一种 道家的随和和包容。 综上对姜夔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在社会身份上,他求仕不成,却不是隐士; 浪迹江湖、寄食诸侯,却不是真正的游士:布衣终生,却盛名一世。人格上,清 高孤傲,有着一定的晋宋人物风度;积极用世,有儒家的士大夫情怀;处事淡然,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之“姜尧章自叙”,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2 1 1 页 圆脱脱等编宋史卷一三一乐忐,北京:中华二传局,1 9 7 5 年版,3 0 5 0 页 1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 有一定的道家风范。赵晓岚在其专著中对此也作出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姜夔的 一生充满了各种的矛盾”,“他就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结合体 。的确,他的一生, 好像对许多东西都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但不管是矛盾与否,姜夔确实是南 宋中后期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人,一种特殊的现象。如果非要对其社会 身份进行定位,他应该是一位有独特成就和声名的文艺家,一个介于游士和雅士 之间、有着儒道情怀的的封建文人。 第三节姜夔的诗集及版本 姜夔多才多艺,除擅长诗词外,还精通音律、书法,作品种类丰富。今存于 世的主要有:白石道人诗集一卷,白石道人集外诗一卷,白石道人集补 遗一卷,白石道人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另外 还有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六卷, 禊帖偏旁考一篇。关于姜夔作品的具体介绍、考证,包括其词的版本问题, 夏承焘先生在其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中有具体分析,本文在此不欲展开论 述 。 对于白石道人诗集的版本问题,历来研究的不是很多。夏承焘先生对姜 夔诗集进行过校辑,并写过白石集版本小记一文。文师华教授曾撰写( 白 石道人诗集) 版本考一文,从编年、分体两个系统对姜夔诗集的版本做出了考 论,是一篇详细的考辩之文。姜夔诗,最早见于南宋陈起辑刻的南宋六十家 小集白石道人诗集、江湖小集以及南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编的两宋名 贤小集中,这些集子的宋元刻本已经失传,今所见到的多是明、清以来的翻刻 本和抄本。以南宋六十家小集为底本的主要有明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 集本,又称书棚本,清初也有出自南宋六十家小集的抄本和刻本。以江 湖小集为底本的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等。以两宋名 贤小集为底本的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康熙年间 曾时灿的华苹书屋刻本白石诗集一卷词集一卷诸家评论一卷,而乾隆年间江 具体参见赵晓岚姜夔与南未文化,北京:学苑出版卒十,2 0 0 1 年版,5 0 9 5 1 2 页。 详见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具体参见文师华( 白石道人诗集) 版本考,文学遗产2 0 0 3 年第2 期,9 7 1 0 2 页。 1 3 第一章姜夔其人及作品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都陆钟辉的水云渔屋刻本则吸收结合了南宋六十家小集和两宋名贤小集 本。此外,还有一些版本,比如许本( 仁和许氏榆园本) 、洪本( 乾隆辛卯洪正 治刻本) 、祠堂本( 华亭姜氏祠堂本) 、吟稿本( 中兴群公吟稿本) 以及夏校本( 夏 承焘校辑本) 等。 1 4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章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姜夔不仅是著名的词人和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有名的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 集中反映在白石道人诗说和作于其后的白石道人诗集( 自叙) 中( 以下 分别简称诗说和自叙) 。诗说共三十则,作者在自序中称自己于淳熙 丙午( 1 1 8 6 ) 年间游衡山云密峰时碰到一位老人,从而得到此书,显为假托之辞, 但此年当为成书之时。全书讲诗艺、诗法,主体为创作论,不涉记事,故名“诗 说 而非“诗话 。本书篇幅不大,但语极精要,在诗学史上很有影响,前人一 致承认其在宋代诗话史上的鼎足地位,历来对于诗说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潘 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将其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并誉为鼎立的“金绳宝筏”。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有诗云:“恒溪脱尽启禅宗, 衣钵得来云密峰。若认丹丘开妙悟,也应白石做先锋。 认为白石道人诗说 是江西诗派以后,沧浪诗话以前,诗论转变的关键。白石道人诗集( 自叙) 分为两篇,主要体现了姜夔的学诗经历和作诗的“主创新”思想。本章分四节通 过对诗说和自叙的分析来论述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在其自己诗歌作品中的 一定体现。 第一节对诗歌的理解 姜夔在诗说中谈到了对诗歌的理解问题,包括对诗歌的体例、诗歌风格 源流、诗歌的特征等问题。首先是诗歌的体例,诗说十三则日: 守法度日诗,载始末日引,体如行书日行,放情日歌,兼之日歌行,悲如蛩篮日吟, 通乎俚俗日谣,委曲尽情日曲 在这里,他将诗歌分为八体,即诗、引、行、歌、歌行、吟、谣以及曲,并对每 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圆郭耋“虞宋诗话考,上海: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第二章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种体例的特点作了定义。对诗体进行分类,在中国诗学史上曾有多人做过,不同 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各有各的分法。比如王昌龄在诗格论文意中将诗体分为 览古者、咏史者、杂诗者、乐府者、咏怀者、古意者、寓言者等,元稹在叙 事寄乐天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十种文体,有古讽、古体、乐讽、新题乐府、 五律、七律等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根据内容和体式上的差 异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姜夔在诗说中是根据诗歌的体式及 表现手法来划分诗体的,像“守法度”、“载始末”、“体如行书”等就是对诗歌体 式的精确描写,而如“放情、“悲如蛩蜇”、“通乎俚俗 、“委曲尽情”等就是对 诗歌表现手法的概括,由此可见姜夔对诗歌体例的划分还是十分准确的。 在十四则中,姜夔谈到了诗歌的风格和源流问题: 诗有出于风者,出于雅者,出于颂者。屈宋之文风出也,韩柳诗雅出也,杜子美独 能兼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后世诗人一直以“风雅 精神 为准则,即一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和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姜夔认为屈宋 之文风出,韩柳之诗雅出,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杜甫,他是十分崇敬的,一方面 杜甫在宋代地位十分之高,还被推为江西诗派之祖,另一方面,姜夔学诗从江西 出,不能不受其影响,所以他认为杜子美独能兼之风雅,在他自己的诗集中,除 七绝外,许多都化用了杜甫的诗句。 姜夔对诗歌的理解,最重要的当是在第一则中提出的诗歌的四个特征说: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 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在这里,他将气象、体面、血脉和韵度称为诗歌应具有的四个特征,并具体论述 了作诗时对这四点的把握。气象也就是诗歌整体中透出的一种精神基调和风骨, r 干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2 9 8 3 0 1 页。 冀勒校注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3 5 2 页。 朱金城校注白居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