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使金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使金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使金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使金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使金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南宋使金诗研究 南宋使金诗研究 研究生:李自豪 导师:王德明(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年级:2005 级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南宋使金诗是在宋金对峙、交往的历史大背景下,由南宋使臣在出使金国的过程中创 作的诗歌。使金诗是特殊的宋诗类别,是宋代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宋人特 殊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渠道。使金宋臣和使金诗对加速金国的社会进步、促进金国 文学的发展和南北文化交流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的论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使金诗概述。首先是使金诗的创作背景,包括宋金百余年间和战的情况和 南宋使金的概况介绍;其次是使金诗的创作概况,包括现存使金诗的数量,简介重要使臣 的使金事迹及其使金诗的创作,分析了使金诗的创作形式。通过这一部分的陈述,我们对 使金诗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使金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方面分为四点,首先是使金被羁宋臣 诗中所集中抒发的念主思亲的心志;其次是使金纪行诗中所表达的故国之痛的情感,再次 是对遗民情感及其生活的关注,最后是使金诗所反映出的金国社会生活的情况。艺术特色 方面从使金诗描写事物的真实性、情感表达的真挚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进行 总结。 第三部分是使金诗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使金是爱国出使之行。使金诗表达了强烈的 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对使臣本人和南宋社会都有影响, 是南宋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使金也是文化交流之旅,在民族分裂、南北分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了宋金之间的沟 通和交流;使金宋臣尤其是被称为“借才异代”的仕金宋臣对加速金国的封建化进程、促 进金初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宋、金、使臣、使金诗、宋诗 关键词:南宋、金、使臣、使金诗、宋诗 2 abstract visiting jins poetry was written by the ambassdors from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jin dynasty, in the major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reation song and jin confrontation contacts. visiting jins poetry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song poet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ngs patriotic literature, and it is also exploring special inner world and th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song people. the songs ambassdors and the poetry accelerate the north jin dynasty; ambassdor; visiting jins poetry; song poetry 44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有宋三百二十年(9601279),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和斗争空前激烈,而“积贫” 、 “积 弱”的宋朝始终处于劣势,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总以失败告终。叶适曾叹曰: “天下之势弱, 而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 ” ( 论诗纲疏 )北宋初期就面临辽和西夏的侵扰而无 能为力,只能签订“澶渊之盟”(1004)等屈辱条约,每年输送巨额财物以求妥协。 12 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政权并掀起英勇的反辽斗争。宋徽 宗联金灭辽企图渔利,可最终是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靖康之难”(1127)葬送了北宋王 朝,也带来了空前的民族浩劫和莫大国耻。南宋偏安江南,称臣纳贡、割地赔款,成为金 的属国长达百余年。 宋金长期对峙,虽时有战伐,却往来频繁,两国关系的主流不是战争而是在对峙中和 平共处1。 “绍兴和议”(1141)以后,宋金建立了固定的交聘往来制度,双方“每年皇帝生 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2。南宋在两国关系中所处于的弱势地位使得其主动频遣使臣 北上,一来博取金人欢心,二来窥测金人动向。其中有些使臣将出使过程中的见闻、感受 形诸歌咏,成为使金诗。 使金诗是在宋金战争、对峙、交往的历史背景下,由南宋使臣在出使过程中创作的特 殊宋诗类别,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联系紧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且独特的题材使得其在 艺术特色上别具风格;使金诗也是见证那个分裂时代宋金民族关系的历史遗产,研读使金 诗对于我们了解宋金民族交往史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内容丰富、名家辈出的宋代文学领域,使金诗这一数量很少的类别长期以来没有得 到重视。学界对使金诗的关注是建国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钱锺书先生在宋 诗选注里对几首使金诗作了简略、精准的阐述,很多观点被后人广为引用,对一些诗人 和诗歌的分析已成定论。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明确地提出了“使金诗”的概 念3。安徽师范大学胡传志先生是当今从事宋辽金文学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论南宋使金 文人的创作4对包括使金诗在内的使金文学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新时期系统研究使 金文学的发轫之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荣东先生的宋人使金诗考5分析了使金诗 产生的背景和宋金交聘概况;对使金诗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使金诗的作用。河南大学吴清 河先生的论曹勋的使金诗6对曹勋的使金诗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指出其对后来使 金诗的影响。 硕士论文中有安徽大学 03 级成少波先生的 南宋使金诗考论(硕博论文库) , 该文以文献整理的形式对南宋使金诗的背景、出使概况和篇目以及重要的使臣及其作品作 了介绍,并对使金诗的类别和内容作了简述。 以上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明确了使金诗的内涵和外延,了解了使金文学特别 是使金诗的创作背景和使臣的创作心态,知道了现存使金诗的大致数量和分布情况。但诸 位先生或侧重于对使金作品的宏观概括;或侧重于对宋金交聘情况和使金诗的界定和分 类;或主要是对南宋使臣及其使金诗的考述;或是对某位诗人的论述,把使金诗作为宋诗 2 的一个类别来单独探讨的程度还不够,对使金宋臣及使金诗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方面的论 述也着墨不多。 本文希望通过探索使金诗这一特殊的宋诗类别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使金宋臣的创作 心态;着重归纳使金诗的思想内容,并就使金诗的特殊性分析其艺术特色,最后探讨使金 诗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实际情况,本文的论述拟采取以下方法论: 一、对使金诗采取分类论述的方法。有些使金诗是宋使臣在被金人羁留期间创作的, 更多的则是在正常出使过程中写就的。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时间,决定了其在内容与特 色上具有差异性,应该区别来看待。 二、采取与历史背景及士人心态相结合的方法。使金诗是在南宋与金不平等民族交往 的历史背景下写就的,与时局和士人心态的联系密切。文学是反映生命体验、社会生活的 人学,是作家的审美再创造;国家命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会给作家的心态及创作带来 影响。罗宗强先生在考察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时说: “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历史的还原 上在历史还原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士人心态的变化对文学思想的影响。文学思想的产 生和变化,当然和社会环境有种种之关系,如政局、社会思潮、学术思想、生活情趣、生 活方式等等。但是,我以为,这些都不是直接的关系,直接的关系是士人心态。政局、社 会思潮等等,是通过士人心态对文学思想发生作用的,士人心态是中间环节”7。可见, 考察历史背景、分析士人心态是解读古人作品的有效途径。 三、采取突出重要使臣和使金诗的方法。至今未见有对现存使金诗数量的统一认识, 也未见有专门对使金诗整理、赏析的著作面世。有些使臣的诗歌是否是在使金期间写就不 易确定,且很多使金诗散佚,在短期内实难逐一查找和分析。典型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 点,重要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对时代风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采取突出重点的 方法能够概括整体的特点。 3 一 使金诗概述 一 使金诗概述 (一) 使金诗的创作背景 宋金和战的局势和南宋使金的概况是使金诗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土壤,考察使金诗的 创作背景,应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索。 1、宋金和战概览 我国历史发展到五代以后主要进入宋辽对峙时期。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赵佶即位, 是为宋徽宗。次年,耶律延禧继承辽大统,是为辽天祚帝。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腐朽皇 帝,尤其是辽天祚帝“拒谏饰非,穷奢极侈,盘于游畋”8, “淫酗怠于政事”9, “信用谗 谄” ,以致国家“纲纪废弛,人情怨怒”8。完颜阿骨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带领女真族英勇 反辽,并于辽天庆五年(1115)正月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称帝,国号大金。 女真族起兵以后,宋朝十分关注辽金战争的进展。当看到辽节节败退,就想趁机联金 灭辽以得到燕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 蔚)。自从后晋石敬瑭(936 年)将其割给契丹10以后,以五代政权继承者自居的宋朝就一直 想收回这一地区。可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宋朝无论是用武力还是金钱都未能如愿以偿。 经过反复磋商,宋金在宣和二年(1120)八月签订了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 。主要内容 为:一、宋金地位平等,对等交往。二、灭辽以后,燕京(今北京)一带土地归宋。三、宋 将每年给辽的 50 万“岁币”转送于金。四、灭辽以后,双方在榆关(今山海关)东设置榷场, 互市贸易。 唇亡齿寒。宣和七年(1125)十月,灭辽后的金开始大举侵宋。十二月,宋徽宗传位于 太子赵桓, 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正月, 金人渡过守军溃散的黄河, 兵围宋都汴京(今 开封)。是年闰十一月,城破,宋钦宗献上降表。靖康二年(1127)三月,金人不顾宋人反对, 册立宋前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帝11,建立“伪楚”政权,替其管理宋朝故地。四月, 金人带着大肆抢劫的巨额财物,押着徽、钦二帝及皇室宗族并百工技艺、妇女等大批人民 和物质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 汴京陷落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躲在相州(今安阳),成为皇子中的漏网之人。靖 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称帝,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史称南宋。赵 构畏金如虎,怕重蹈父兄覆辙,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逃往扬州。 为彻底消灭赵宋政权,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金再次南侵。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 人由徐、泗(今江苏盱眙北)奔袭扬州,赵构渡江逃往镇江、建康(今南京)。八月,宗弼(兀 术)袭来,赵构又逃往临安(今杭州),并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12,实际是 向金称臣投降。可宗弼此时一心要俘获赵构,对他的摇尾乞怜置之不理。赵构又逃往越州 4 (今绍兴)、明州(今宁波),进而由定海(今镇海)入海逃往台州(今临海)、温州一带。到了建 炎四年(1130)二月,宗弼明白捉不到赵构,率军北返,途中在镇江、黄天荡(今南京东北) 等地遭到韩世忠的沉重打击。 建炎四年(1130)七月,金又册立投降的南宋原济南知府刘豫为帝(赵构即位后下诏赐 死了被迫出任伪职的张邦昌11p80) , 建立 “伪齐” 政权, 替其管理中原地区并伺机开疆拓土。 刘豫为保全自己而积极为金卖命,至绍兴三年(1133)已占领东至山东,中跨襄汉,西到陇 中的大片领土,对南宋形成很大威胁。宋高宗急命岳飞收复襄汉之地。 刘豫乞师于金。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齐联军大举南侵,企图渡江攻取临安。南宋 积极备战。韩世忠在扬州西北大仪镇大败金军,宋军深受鼓舞,接连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庐州等地击败金齐联军。此时,金后方传来金太宗病危的消息,金军连夜北撤,刘豫军队 也溃散逃窜。南侵彻底失败。 绍兴五年(1135)正月,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他面对内外矛盾和宋金形势的变化, 改变了金太宗的灭宋政策,开始希望与宋议和。 绍兴九年(1139)九月,反对议和的宗弼总揽金大权。次年五月,他重兵南侵,遭到刘 琦、岳飞、韩世忠、吴璘等顽强阻击,损失惨重。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签署“绍 兴和议” 。主要内容为:一、南宋向金称臣,宋帝必须经金帝册封,且“世世子孙,谨守 臣节”2。二、宋金以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河中线为界。三、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贡” 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四、双方建立交聘往来制度;设立榷场,互市贸易。五、金归 还宋徽宗、宁德皇后梓宫及赵构生母韦氏等。 “绍兴和议”是宋金签署的影响最大的条约。 从此,宋向金称臣纳贡,实际是成了金的附属国。 绍兴十九年(1149)十二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政变,刺杀金熙宗而代之。完颜亮雄 心勃勃, 即位后将首都由会宁府迁到燕京, 并积极谋划灭亡南宋的战争。 绍兴三十一年(1161) 九月,完颜亮举国南侵。南宋奋力抵抗,双方隔江对峙。十月,完颜雍在金后方发动政变 称帝,是为金世宗。十一月初,虞允文在采石(今安徽当涂)粉碎了完颜亮的渡江计划。十 一月底,完颜元宜等人哗变,刺杀了完颜亮。南侵遂废。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他锐意恢复中原,以张浚为枢密 使主持北伐。隆兴元年(1163)五月,北伐开始。不久遭“符离之败” ,金大军压境。隆兴二 年(1164)十一月,宋金签署“隆兴和议” 。主要内容为:一、宋帝正皇帝号,不再称臣,金 宋皇帝以叔侄相称。二、宋金地界在恢复到“绍兴和议”的基础上再将商(今陕西商县)、 秦(今陕西天水)割于金。三、改“岁贡”为“岁币” ,银、绢均降为二十万两、匹。 绍熙五年(1194)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外戚韩侂胄专权,想借恢复中原“立盖世功名以 自固”13,遂积极谋划北伐。开禧二年(1206)五月,北伐开始。由于实力不足,战事接连 失利。 次年十一月, 史弥远等杀死韩侂胄, 向金乞和,“开禧北伐” 彻底失败。 嘉定元年(1208) 九月,宋金签署“嘉定和议” 。主要内容为:一、金宋由“隆兴和议”的叔侄之国改为伯 侄之国。二、金放弃新占领的淮南、川陕等地,双方仍以大散关至淮河中线为界。三、 “岁 5 币”银、绢各增至三十万两、匹。四、南宋向金交纳犒军银三百万两。五、宋将韩侂胄等 人首级送于金。 嘉定元年(1208)十一月,完颜永济即位,是为卫绍王。此时日益强大的蒙古已经对金 构成严重威胁,卫昭王疲于应付蒙古,无暇南顾。嘉定六年(1213),完颜珣即位,是为金 宣宗。这时蒙古的进攻更加猛烈,金被迫迁都南京(今开封)。此时南宋在蒙金战争中保持 中立,并严格禁止与蒙古交往。 嘉定八年(1215), 南宋在看到 “金有必亡之势” 14后, 停止交纳 “岁币” 。 嘉定十年(1217) 四月,金以不纳“岁币” ,招纳叛亡、动摇边疆为由攻宋。五月,宋宁宗下诏伐金。双方 陷入了断断续续、胜负不分的混战。 嘉定十六年(1223)十二月,完颜守绪即位,是为金哀宗。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 他积极与南宋议和。可此时南宋只想乘机尽报前仇,拒绝议和。 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南宋不顾前车之鉴,联蒙攻金。端平元年(1234)正月,逃至蔡 州(今河南汝南)的金哀宗自缢。15金亡。 纵观宋金百余年交往史,和战交替,且金欲战则战、欲和则和,而宋朝几乎总是处于 被动挨打的位置,并一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种在对外关系上长期的、全面屈从的局 面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 2、南宋使金概况 宋金外交始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派马政等泛海赴金商议合力灭辽,止于宋宁宗嘉 定十一年(1218)金“以南京路转运副使冯璧为详问宋国使,行至淮中流,宋人拒止之,自 此和好遂绝”16。百余年来虽然时战时和,可两国关系的主流不是战争,而是在对峙中和 平相处。双方还互相频繁遣使以加强往来,有学者统计,其间宋遣使 500 余次,正、副使 有名可查者 484 人;金遣使 295 次,正、副使有名可查者 291 人。17 南宋初期的使金仿效北宋的使辽。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宣和己巳奉使行程录 载: “金人既灭契丹,遂与我为敌国,依契丹旧例,以讲和好每岁遣使,除正旦、生辰, 两番永为常例外,非常庆吊别论也。 ”金人南侵时,宋朝派遣了多批金人军前告和使、祈 请使、通问使以谢罪、求和。如建炎元年(1127),遣傅雱为大金通问使,探望二帝,实为 求和。建炎二年(1128),遣王伦为大金通问使,请求议和及迎请二帝。绍兴四年(1134), 遣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 请求归还两宫及河南等地。 绍兴五年(1135), 遣何藓以 “问 安使”以“奉表通问二圣”18,实为继续求和。 “绍兴和议”后,金宋按照君臣之国的礼仪建立了交聘往来制度,宋对金称“表” , 金对宋称“诏” ,中间除因完颜亮南侵等原因短暂中断外,这种稳定的外交关系一直保持 到到嘉定十一年(1218)。交聘往来制度对维护宋金长期共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南宋在“绍兴和议”以后的使金仍沿袭北宋的使辽。聂崇歧先生在宋史丛考宋辽 6 交聘考中列举了北宋使辽的十二种主要使节名称:一、贺正旦使:贺辽皇太后、皇帝或 皇后正旦者。二、贺生辰使:贺辽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生辰者。三、告哀使:以本朝皇太 后或皇帝崩逝告辽者。四、遣留使:以本朝大行皇太后或皇帝遗留物馈赠辽者。五、告登 位使:以本朝新皇帝即位告于辽者。六、祭奠使:奠祭辽大行皇太后或皇帝者。七、吊慰 使:吊慰辽皇太后或皇帝者。八、贺登位使:贺辽新皇帝登位者。九、贺册礼使:贺辽皇 太后受册者。十、回谢礼信使:答谢辽吊贺者。十一、泛使:普通聘问或有所报告要求与 辽者。十二、回谢使:答聘或因辽请求而遣人有所磋商者。19 南宋的使金基本上是按照上述使节名称而行,不同点是派遣“泛使”的名称、次数较 多。泛使是对不定时所遣使节的统称,用以商议解决一些临时或突发的问题, “皆因事选 派,亦无固定年月”19p287。傅乐焕先生在辽史丛考宋辽聘使表稿中说: “宋辽通好 期间遇有特殊事故,另遣专使,特命泛使以达意。故欲知百余年来两国常年礼聘外交涉之 事,止求得其全部泛使即可晓”20,可谓明确地指出了泛使的历史作用。南宋的泛使有告 和使、通问使,奉迎梓宫使,祈请使,称谢使等。如王伦曾于绍兴七年(1137)“充迎奉梓 宫使”21,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充金祈请国信使”22等。 南宋的使团由正使、副使及三节人从组成。朝廷对使臣的挑选很严格,要求担任正使 的“文臣择有出身才望学问人” ,担任副使的“武臣须达时务更职任者”23,随从人员分为 上、中、下三节,包括都辖、仪范、医官、御厨、工匠、书表、翻译及部分军士等,人数 约有几十至百人。24正使、副使与三节人从合称“使节” 。 南宋使臣携带国书及大批礼物进入金国后,金要遣人在边境迎接宋使至京城,称“接 伴使” ;入住后,金要另遣人陪同宋使在京城的一切外交活动,称“馆伴使” ;完成任务回 国时,金还要遣人相送,称“送伴使” ,一般由原“接伴使”担任。在此过程中,双方使 臣还要有公、私礼物互相赠送。至此,出使过程才算结束。金使宋,亦然。如淳熙十六年 (1189)冬,杨万里就曾奉派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 。25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出使过程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金宋是君臣 之国,南宋使臣自然是处处小心翼翼,加之旅途辛苦,使臣们去时往往忐忑沉郁,而完成 任务归来时便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如曹勋持节回呈王枢诗: “去时炎歊极蒸郁,尘满 篮舆困摇兀。归时大岭雪已飞,易水清漳醒病骨。三月不亲君子儒,一笑且脱萧何律。身 轻顷刻渡长淮,殊喜眼前无俗物。 ”可谓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使金宋臣的心声。 建炎及绍兴初,宋金连年交战, “是时,方议伐宋,凡宋使者如伦及宇文虚中、魏行 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26,有一些使臣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而威武不屈,为国 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李若水、刘韐等,这时的使金无疑是艰难、危险的任务。 “绍 兴和议”以后,两国修好,来往安全,待遇优厚,使金逐渐成为不错的差事。 7 (二) 使金诗的创作概况 两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官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大都较高,经过严格甄选的使臣们, 其道德操守和文化素养自然更为出众。奉命北上的使臣们行走在沦陷的中原大地,看到故 国的山川草木、金人统治下的汴京和宋朝遗民,内心的酸楚与悲痛可想而知,这感同身受 的刻骨体验激发着他们内心的各种情感,创作出了许多真挚的诗篇。 前面已经说过,百余年来南宋使金 500 余次,使臣人数应超过千人,当时创作的使金 诗数量应该不少,可保留下来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基于宋金的特殊关系,有些使臣可能 认为使金是包羞忍耻的屈辱之事,不愿在诗文中过多提及;也有些使臣是畏惧文祸而销毁 使金之作,如张邵南归后怕在金的诗文创作招致祸害,遂将其全部销毁27;也有很多作品 散佚,如洪皓次大风韵诗下自注说: “集中次韵诗于原作者往往不载,岂当时龚璹之 流皆降仕,故削而不录,仰诗散佚者多,或详彼略此”28。又如绍兴十三年(1143)朱弁、 洪皓、张邵南归途中的輶轩酬唱集 ( 四库全书总目 ) 、丘崈赠送给杨万里的大轴出 塞诗29以及张监成的云庄诗集30等都没有保留下来。 现存使金诗的数量,胡传志先生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认为“约 250 首”4p73, 张荣东先生宋人使金诗考说尚存“使金诗 468 首”5p34。成少波先生南宋使金诗考 论说“共搜索到留有使金诗作的文人 36 位,使金诗 527 首”31。本文查阅全宋诗 、 全金诗和中州集后,趋向于认同成少波先生的观点。 在南宋百余年的使金史上, 有一些使臣的事迹较为特殊, 其使金诗也大多是优秀之作。 现简介如下: 宇文虚中(10801146),字叔通,成都华阳(今成都)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 累官至中书舍人。宣和末为翰林学士,多次奉使至金军谈判。建炎二年(1128)使金“祈请 二帝” ,遭羁留。金天会十五年(1135)他仕金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金皇统 六年(1146)以谋反罪,举家被杀。 宋史卷 371、 金史卷 79 有传。 中州集卷 1 收 其使金诗五十首, 北窗炙輠录收三首。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建炎二年(1128)“奋身自献” , 副王伦使金被扣, “守节不屈”十六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才得与洪皓、张邵南归。 宋 史卷 373 有传。 中州集卷 10 收其使金诗三十九首。 洪皓(10881155),字光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建炎三年 (1129)“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32,被扣。绍兴十三年(1143)南归。 有鄱阳集 。 宋史卷 373 有传。 全宋诗卷 1701 至 1706 收其使金诗约一百二十首。 (注:本文所引洪皓诗皆出于全宋诗 ,因数目太多,不逐一注明。以下诗人同。 ) 曹勋(10891174),字显公,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靖康二年(1127), “从徽宗北迁” , 后“自燕山遁归”33。绍兴十一年(1141),副刘光远使金,中途还,又充馆伴副使。同年, 又出任报谢副使使金。绍兴十三年(1143),金遣高居安送宋高宗生母韦太后至临安,曹勋 8 为接伴使。绍兴二十九年(1159),再以称谢副使使金。有松隐文集 。 宋史卷 379 有 传。 全宋诗卷 1877 至 1893 收其使金诗二十余首。 周麟之(11181164),字茂振,海陵(今江苏泰州)。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绍兴二 十九年(1159),除翰林学士兼侍读,为哀谢使使金。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57、 160。有海陵集 。 全宋诗卷 2089 收其使金组诗中原民谣十首。 洪适(11171184),字景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长子。隆兴二年(1164),除 中书舍人,为贺生辰使使金。 宋史卷 373 有传。 全宋诗卷 2075 至 2079 收其使金诗 三十余首。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绍熙二十四(1154)年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等职。乾道六年(1170), “假资政殿大学士, 充金祈请国信使”22。 宋史卷 386 有传。 全宋诗卷 2253 收其使金诗七十二首。 许及之(?1209),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绍熙 四年(1193)六月以贺金主生辰使使金。 有 涉斋集 。 宋史 卷 394 有传。 全宋诗 卷 2458 至 2460 收其使金诗五十余首。 此外,比较有名的使金宋臣还有李若水、腾茂实、高士谈、吴激、洪迈、楼钥、韩元 吉、杨万里、京镗、虞俦、李壁、傅諴、姜特立、袁说友等。 本文认为,应该把使金诗分为使金羁留诗和使金纪行诗两大类别。使金羁留诗是指被 金人杀害、羁扣的宋朝使臣的诗歌,如李若水、宇文虚中、朱弁、洪皓等人的作品;使金 纪行诗是指正常出使(完成任务即回)过程中的诗歌,如曹勋、洪适、范成大、许及之等大 多数使臣的作品。 使金诗大多是随感而发、纪事抒怀。正、副使之间的酬唱也有不少,如上面提到的朱 弁、洪皓、张邵南归途中的輶轩酬唱集 ,而隆兴二年(1164)为贺生辰使的洪适,其使 金诗几乎全都是唱和的形式。 也有些使金诗是有计划地创作的。如绍兴二十九年(1159)使金的周麟之,途中创作了 组诗中原民谣十首,在总序言中,他说: “绍兴乙卯冬,予被命出使,及往返中 原数千里,观人心之向背,测天地之逆顺,考事物之废兴,得之讴吟者,盖不一而足, 于是因所闻见,论次其事,檃括其辞,为中原民谣十首,庶乎如古所谓抒下情、通讽 喻、宣上德、广风化者。异时太史采诗,或可以备乐府之阙云。 ”34可见他的中原民谣 是有意为之,创作目的就是仿照古人书写当地的民风,反映其人情民心,宣传上德和风化, 将来以备朝廷乐府采用。又如范成大,其使金途中更是有计划地创作了使金日记揽辔录 和自成一卷的七十二首使金诗,自渡淮至会同馆 ,每至一地,每遇一事,诗人就 写下一首诗来记述,可以看作是以诗纪事的典范。 有些使金诗的题目即表明是使金作品,如李壁使金诗 、傅諴使金 、洪适使虏 道中次韵会亭等。而大部分作品则需要阅读诗前小序或内容后才能辨别。 9 二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 思想内容 使金诗的主要思想内容应从使金羁留诗和使金纪行诗这两大类别来总结。使金羁留 诗,主要是被羁绝域的宋臣表现其眷恋宋室故国、思念家乡的恋主思亲情感。使金纪行诗, 主要是表现使臣感慨中原沦落的故国之痛,借助咏史怀古来表达对神州陆沉的愤慨与反 思;对遗民情感、生活的强烈关切以及反映北地社会生活的金国风物等方面。 1、恋主思亲 金人南侵之初,宋朝派遣了多批金人军前祈和使、通问使以谢罪、修好求和,部分使 臣被金人扣留不返。其中有些使臣宁死不屈,以身报国,如李若水、腾茂实;有些使臣最 终屈从仕金,如宇文虚中、高士谈和吴激;也有些使臣十多年坚贞如一,终得南归,如朱 弁和洪皓。虽然他们在金国的处境、心境不尽相同,可在一些羁留诗里还是表达了忠于宋 室、怀念故国以及思念家乡亲人的共同情感。 首先,使金羁留诗表达了使金宋臣们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这在以身殉国的李若水、 腾茂实等人的诗里体现显著。 李若水(10931127),字清卿,广平曲周(今属河北)人。靖康二年(1127),以吏部侍 郎兼开封府尹的身份使金,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他拒不投降, “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 其唇,噀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35。 宋史卷 446 有传。 书怀 是他坚贞民族气节的光辉写照: 胡马南来久不归,山河残破一身微。共鸣误我等云过,岁月惊人和雪飞。每事恐贻千古笑,此 心甘与众人违。艰难唯有君亲重,血泪斑斑染客衣。36 “胡马南来”使得大宋“山河残破” ,身为使臣的诗人自知重任在身, “恐贻千古笑”而誓 死维护“君亲”尊严。据载,李若水就义时面不改色,长叹赋诗: “矫首向天兮,天卒无 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35后人辑为临难歌 。副使王履也同时遇难。此情景令金 人也为之动容,感叹道: “南朝若人人得如此二子,岂有今日之事?” 37足见二人刚烈情怀 感人之深。 腾茂实的事迹也很感人。腾茂实(?1128),临安(今杭州)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 靖康元年(1126),以工部员外郎假工部侍郎, “与枢密路允迪、翰林修撰宋彦通,奉使割 三镇太原” ,不料中途宋钦宗反悔并密令固守三镇, “国相(宗翰)怒,囚使人于云中” 。次年, “钦宗北迁,秀颖谒见,涕泣请从行,主者不之许。放允迪、彦通南归,茂实留雁门”38, 忧愤成疾,郁郁而终。 宋史卷 449 有传。 临终诗是其忠烈爱国情怀的全面、真实记 录。诗前小序说: 10 某奉使亡状,不复返父母之邦。犹当请从主行,以全臣节,或怒而与之死。幸以所仗节幡裹其 尸,及有篆字九,为刊之石,埋于台山寺下,不必封树,盖昔年大病,梦游清凉境界,觉而失病所在, 恐于此有缘。如死穷徼,则乞骸骨归,悉如前祷,预作哀词,几于不达,方之渊明则不可,亦庶几少 游之遗风也。38p503-504 序言是铁骨铮铮的诗人临终前血泪并下的内心独白。诗人效仿马革裹尸的沙场将士,嘱人 用自己的使臣黄幡“裹尸而葬” ,且刻“宋使者东阳腾茂实墓”于碑上。既然生不能回宋, 那就希望死后“骸骨”能归故乡。全诗也由血泪凝结而成: 虀监老书生,谬列王都官。索米了无补,从事敢辞难。殊隣复盟好,仗节来榆关。城守久不下, 川途望漫漫。俭辈果不惜,一往何当还。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流离念窘束,坐阅四序迁。同来 悉言归,我独留塞垣。形影自相吊,国破家亦残。呼天竟不闻,痛甚伤肺肝。相逢老兄弟,悼叹安得 欢。波澜卷大厦,一木难求安。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昔燕破齐王,群臣望风奔。王烛犹守节, 燕人有甘言。经首自绝脰,感概今昔闻。未尝食齐禄,徒以世为民。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远或 死江海,近或死朝昏。殓我不须衣,裹尸以黄幡。题作宋臣墓,篆字当深刊。我室尚少艾,儿女皆童 顽。四海无置锥,漂流倍悲酸。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岁时一酹我,犹足慰我魂。我魂犹悠悠, 异乡寄沉冤。他时风雨夜,草木号空山。38p504 这是临终的诗人悲恸的自我总结。全诗首先描写了自己独留塞垣、形影相吊的哀楚;继而 以张骞、苏武自励, “一死何足论” ,决心“全臣节” ;之后诗人想到尚且“童顽”的儿女, 怜子之情顿时倾泻而出: “四海无置锥,漂流倍悲酸。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 ,最后写 自己死后魂魄在异域的漂泊哀号。全诗从国事写到家事;把生前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及死后 对家国的执着怀恋,娓娓道来,涕血并下,悲壮苍凉,深挚感人。以至金“士大夫哀其忠, 为之起坟于雁门,岁时致祭” 。38 这种执着的爱国情怀在由宋入金,被称为“借才异代”的宋臣身上也有着异曲同工的 表现。虽然“异代” ,可他们在情感上大都还是忠属于宋室的。张晶先生说: “由宋入金的 汉士,在政治上、文化心理上实际上是更多地认同于宋朝的。他们的入金,多数属于羁留 的性质。尽管他们也都被授以高位,但内心世界是复杂的、痛苦的。在空间上,他们远离 故园, 情感里常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恋。 这些情愫郁积于胸中, 诗歌成了最好的抒泄渠道。 ” 39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是其中的代表。 建炎二年(1128),宇文虚中(10791146)使金“祈请二帝”遭羁留。 “入金后,他虽 身为金臣,却仍以宋人自居”3p214,挥之不去的故国情怀和仕金的矛盾、痛苦心理一直折 磨着诗人,其心态、处境都如庾信之在北朝。他仕金前的诗歌强烈地表现出对宋室的忠贞 之情,如已酉岁书怀 : 去国匆匆遂隔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日穷愁何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 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望三韩别有天。38p7 己酉即建炎三年(1129), 此时诗人还被羁云中。 出使已经两年, 于 “公” 二帝未归, 于 “私” 自己有家难回。诗人矢志不渝,面对“茫然” 、 “穷愁”而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韩”指徽、 11 钦被羁押的韩州(今辽宁昌图),诗人没有学屈原以身殉国,是希望还能为国效命。 在金 日作三首40和上乌林天使三首38p8更能表现诗人“未甘迟暮景,伏枥意犹存” ( 安 定道中 )的报国心志: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日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 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 在金日作三首其一)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回首两朝俱草莽, 驰心万里绝农桑。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平生随牒浪推移,只为生民不为私。万里翠舆犹远播,一身幽圄敢终辞。鲁人除馆西河外, 汉使驱羊北海湄。不是故人高议切,肯来军府问钟仪。 ( 上乌林天使三首其一) 这三首言志之作也写于仕金前,多处用典,抒发了诗人深陷绝域的遭际和心系国家、期盼 南归的情感;其仇恨误国奸臣和以苏武自比的心态也跃然纸上。据北窗炙輠录载: “宇 文虚中在金作三诗,所谓人生一死浑闲事云云,岂李陵所谓欲一效范蠡、曹沫之事? 后虚中仕金为国师,遂得其柄。今南北媾和,大母获归,往往皆其力也。近传明年八月间, 果欲行范蠡、曹沫事,欲挟渊圣以归。前五日,为人告变,虚中觉有警,急发兵直至金主 帐下,金主几不能脱,遂为所擒。呜呼痛哉!实绍兴乙丑也。审如是,始不负太学读书耳。 ” 41宇文虚中的仕金多半是委曲求全, 可他没能像庾信那样敷衍到底, 终因谋反罪举家被杀。 其谋反事件的真实性待考,但他的留恋宋室的情感被金人觉察、忌恨当属事实。 其次,深沉的故国之思是使金羁留诗的另一重要内容。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 哀郢 ) ,留恋故土是汉民族农耕文明所形成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于故乡,人们总 是怀着深厚的依恋之情。人穷则返本,故乡是失意者的精神家园,回归故土的期望也往往 是出使、流亡文人的精神依托。 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不堪向南望, 故国又丛台。 (宇文虚中又和九日 )38p79 重阳节是汉民族登高、赏菊的传统节日,自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句 出,这个节日就染上了漂泊之人浓郁的怀乡思亲的色彩。本诗多处用典,感情异常沉痛。 据“五见菊花开”推断, 又和九日当作于金天会十年(1132)仕金以前,我们不难感受 年过五旬的诗人“强忍玄猿泪”南望“故国”时的凄怆。 “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 、 “应 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 ( 中秋觅酒 ) ,当时诗人的家书里也有同样的心情: “自离家五 年,幽囚困苦,非人理所堪,今年五十三岁,须发半白,满目无亲,衣食仅续。唯期一节, 不负社稷,不欺神明。至如思念君亲,岂忘寤寐;俯及儿女,顷刻不忘,度事势决不得归, 纵使得归,又须在数年以后。兀然旅馆,待死而已。 ”42沉郁真挚,其“不负社稷” 、 “思念 君亲”的情感和心态都如腾茂实临终诗 。 同样是使金被羁,高士谈和吴激的故国之思更为浓烈。高士谈(?1146),字子文, 亳州蒙城(今属安徽)人。其经历、心境与宇文虚中相似,并最终受其牵连遇害。 不眠 是他的心声: 12 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泪眼依南斗, 难忘故国情。38p44 全诗通篇白描,感情真挚,语言洗练朴素却蕴含很深,沈德潜称赞它“浑金璞玉,不须坠 琢,自然名贵” ( 说诗睟语 ) 。中秋之夜,风清月白,遭遇“乱离”和“漂泊”的诗人难 以入眠,披褐出门,结句“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道出了诗人不眠的真正原因。 吴激(10931142),字彦高,建州人(今福建建瓯)。 “将命帅府,以知名留不遣。 ” 38p12 他是北宋宰臣吴拭子,书画家米芾婿。特殊的家世背景使他对乡国更为牵挂,剪不断的思 绪一直萦绕在故国的山河。他诗歌中的故国之思、缱绻之情溢于言表,风格缠绵深婉、情 味悠长。如岁暮江南四忆38p15: 瘦梅如玉人,一笑江南春。照水影如许,怕寒妆未匀。花中有仙骨,物外见天真。驿使无消息, 忆君清泪频。 (其一) 吴松潮水平,月上小舟横。旋斫四腮脍,未输十里羹。捣荠香不厌,照箸雪无声。几见秋风起, 空悲白发生。 (其三) 前者化用南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赠范晔 ) 的诗句,通过对“瘦梅”的刻画,来抒发对江南故乡的忆恋。而在梅花的意象中,也寄予 了诗人的高洁品格。后者化用晋人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鲈鱼、菰菜的典故,借此展开意 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江南风物的忆念,以回忆故乡秋日的美好来渲染自己怀土难归的悲 哀,抒发了深挚的思归情感。结句通过“几见秋风起”与“空悲白发生”的衬托,表现了 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明白了“泪”与“悲”的情感来源,我们不难理解他“出知深州(今 河北深县),到官三日而卒”38p12的深层原因。 “常令汉节在,莫作楚囚悲” (朱弁上巳 ) 、 “恋主思亲归未得,梦魂长绕大江头” (洪皓怀母 ) ,使金被羁金国十多年而始终持节不失的朱弁和洪皓,他们的恋主思亲情 感更为绵久而执着。与仕金使臣的矛盾、痛苦心理不同,他们的情感往往因为对国家民族 的坚定忠诚而显得尤其强烈和感人。 他们的使金羁留诗也表现了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以及准备为国捐躯的决心 和勇气。 容貌与年改,鬓毛随意斑,雁边云度塞,鸟外日衔山。仗节功奚在,捐躯志未闲。不知垂老眼, 何日睹龙颜?(朱弁有感 )38p518 客滞殊方久,山围绝塞深。秋风入横笛,夜月傍沾襟。造膝他时语,捐躯此日心。飞霜满明镜, 发短不胜簪。 (朱弁摅抱 )38p522 久持汉节傍门庭,薄命犹赊五鼎烹。羝乳几时归北海,雁书无日到西京。 (洪皓与金悟室诗 ) 朱弁与洪皓使金时正值金人大举南侵,想要彻底灭亡赵宋政权之时。宋史本传说朱弁 被扣以后,将使节的印章“受而怀之,卧起与俱”。金人让他做官,他“托以目疾以辞, 猝然以锥刺之”,金人又让其仕“伪齐”,他也“誓不为屈”。“捐躯志未闲”、“捐躯 此日心”等句正是诗人报国决心的自白。洪皓被扣后,金人也迫使其仕“伪齐”,他“不 13 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薄命犹赊五鼎烹”的诗句正是“久持汉节”的诗人决 心效仿苏武的心声。 他们的诗还抒发了长期羁留异域的愁苦和对故乡的真切思念。 “已负秦廷哭,终期汉 节回” (朱弁客怀 ) ,回归故土的希望也是支撑他们十多年来始终坚贞不屈的信念之一。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戴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 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春阴 )38p524 登高引领望江南,家在江南杳霭间。满目烽烟归路远,萱亲不见泪潸潸。(洪皓望江南 ) 朱弁诗前两联着重描写塞北春天的阴冷不适,后两联直接抒发故国深情。诗人说自己“诗 穷” ,正衬托出如海之“愁”的深广;而“绝域东风”没有送来春天却陡增人白发的结句 正好说明了诗人日夜思念故国的悲痛心情。洪皓诗则表现了身在塞北而心在江南的诗人登 高南望的心境。 “引领”二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望”的神态,可惜他能看到的只有满目 的烽烟。归途无期,萱亲难见,强烈的失望与无奈笼罩着望乡的诗人,心头的哀楚不禁化 为潸然泪水。 “报主心虽切,思亲骨亦惊。 ” (洪皓彦清生日 )长期被羁留的诗人对亲情的渴望 非常人所及,对于亲人的思念也就更为绵长而深远。洪皓的诗歌里就着重抒发了对母亲的 深深思念,这在众多使金宋臣的诗歌里绝无仅有的。他以“母亲”为题的有老母亦以是 月生行年七十有三矣,有感而作 、 念母 、 怀母等,其余诗中出现“母老” 、 “母曰” 、 “慈颜” 、 “有母” 、 “老母”等字眼的也有十多首。 受安土重迁传统影响的古人在心底沉淀着落叶归根的情结,而洪皓与朱弁等人的一首 首异域思乡曲里所饱含的念主思亲的深情,不同于一般行人的怀乡念远,它表现了南宋使 臣的不屈风骨和至死不休的使命责任感,也蕴含着深沉的民族苦难和历史兴亡感,可以看 作是庾信哀江南之后的异代回响。 这些羁留诗是使金宋臣被羁绝域、回归无望后创作的苦难的时代悲歌。无论是坚守气 节的使节,还是屈节事敌的旧臣,在抒怀的诗作里都包含有真挚、沉重的民族情感与缠绵 的家国之思,风格深沉凝练,悲郁感人。并在某种程度上现实出南北文化交融的色彩,如 宇文虚中的安定道中 、 过居庸关 ,朱弁的送春和春阴等。可以说,使金羁 留诗是宋诗在异域的延伸和创作领域的新变。 2、故国之痛 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签署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以换取暂时的苟安局面。 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交纳“岁贡” ,宋金以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河中流为界。从此, 南宋与金的关系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正式成为君臣之国,这在我国以汉族政权为主体的 历史演变中是绝无仅有的;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尽属金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 严重的破坏,爱国志士对此无不为之痛心疾首。钱锺书先生说陆游“看到一幅画马,碰见 14 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 液沸腾起来”43,那么,使金宋臣亲历沦陷的故国,感同身受中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