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音乐教学在普通高校教学课程中属于边缘学科,但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 性潜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节奏是音乐众多元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 外的教学法还是国内的音乐具体教学,都对音乐中节奏这一元素在提高学生音乐 潜能方面的作用与意义给予肯定。 本文是通过对节奏训练在国内外音乐教学运用及其成果的分析,论述节奏训 练在普通高校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可实施性,并对节奏训练实施的价值、目的、 意义进行探讨;进而从心理学、运动肢体学、教育学、脑科学中搜集与节奏相关 的论述作为理论依据;剖析了节奏训练对创造性教学开展所起到的辅助作用。 作者全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二、三、四部分为全文重点,也是本文理论 研究价值、实用意义及要解决问题之关键所在。第二部分:以生理学、心理学、 创造学为理论依托,对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展进行可行性及必要性分 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节奏训练在国外音乐教学中理论及价值体现,得出节奏 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的价值与意义;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体验,提出国内发展节奏训练的实施建议。 但鉴于目前国外音乐教学法以及国内节奏训练具体实施中涉及的对象均为 中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普通高校中可借鉴的节奏训练的相关内容很少。 所以,本文的论述力图通过对节奏训练实施的可行性阐述,论证节奏训练在普通 高校音乐教育开展的优势,从而得出节奏训练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旋的必要性。 同时也弥补了高校节奏训练在理论探讨这一领域的空缺。 关键词节奏节奏训练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生理属性心理学创造学 a b s t r a c t m u s i ee d u c a t i o nb e l o n g st oi n t e r d i s e i p l i n a r 了s u b j e c ti nt h ec o u i t s e s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b u tt h er o l e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p l a y si nd e v e l o p i n g s t u d e n t s c r e a t i v i t yp o t e n t i a lc a n n o tb ei g n o r e d m u s i cr h y t h mi sa n i l p o r t a n tp a r t0 ft h en u m e r o u s 叫s i ce l e m e n t s w h e t h e ri t i sp e d a g o g i c a b r o a do rt h ea c t u a ld o m e s t i c 咖s i ce d u c a t i o n ,t h er o l et h a tm u s i cr h y t h m p l a y si ni m p r o v i n gs t u d e n t s 叫s i cp o t e n t i a li sg e n e r a l l ya c k n o w l e d g e d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f e a s i b i l n yo fr h y l h me d u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 t o w a r dn o n e 叫s i cm a j o r si nr e g u l a r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h i g h e r1 e a r n i n g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 i no v e r s e a sa n dd o i b e s t i c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i te x p l o r e st h ev a l u e , a i ma n dm e a n i n go fc a r r y i n go u t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 t h e nb a s e do nt h e c o l l e c t e dd i s c o u r s e sr e l a t e dt or h y t h mi np s y c h o l o g y ,s c i e n c eo fr r l o t i o n p a n t o m i m ea n d b r a i ns c i e n c e , i a n a l y z e dt h ea u x il i a r yr o l er h y t h m e d u c a t i o np l a y si nc a r r y i n go u tc r e a t i v i t y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5c h a p t e r s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c h a p t e r 2 ,3a n d c h a p t e r4a r et h ek e yp o i n t so ft h ep a p e r ,r e p r e s e n t i n g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v a l u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 ,a p p l i c a t j o nm e a n i n g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t ob es 0 1 v e d 。 b a s e do np h y s i o l o g y ,p s y c h 0 1 0 9 ya n dc r e a t i v i t ys c i e n c e ,p a r t2d i s c u s s e s t h ee s s e n t i a l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o fc a r r y i n go u t 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i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h i g h e r1 e 8 r n i n g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i no v e r s e a s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 ,p a r t3m a k e s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ev a l u ea n dm e a n i n go fc a r r y i n go u t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i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 o fh i g h e r1 e a r n i n g p a r t4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d o m e s t i c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 ,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a u t h o r sp r a c t i c a l t e a c h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h o w e v e r ,i ti sw o r t h yo fo u ra t t e n t i o nt h a tt h es u b j e c t si n v o l v e di n o u rp e d a g o g i ca n da c t i o np r o g r a m sa r ea l le l e m e n t a r yo rm i d d l es c h 0 0 1 s t u d e n t s , e v e nc h i l d r e no fp r e s c h o o l a g e t h e r ei sl i t t l eo fr e l a t e d c o n t e n to fc a r r y i n go u t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i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h i g h e r 1 e a r n i n g a sar e s u l t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p r o v et h ee s s e n t i a lo f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r h y t h i e d u c a t i o ni n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h i g h e r1 e a r n i n gb y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da d v a n t a g e so fr h y t h i l le d u c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 i tf j l l st h eb l a n ko fa n a l y s i so n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力o fr h y t h me d u c a t i o ni n h i g h e ri n s t i t u t i o n s 1 引言 1 1 研究的缘起 节奏训练在目前国内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说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内容,而在国外的音乐 教学法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国 外成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我们有何启发? 作为一个有着较为丰富的节奏训练与演奏经验 的高校教师,笔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思考和研究。 随着国外现代的音乐教学法传入我国,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不断革新的教 学手段、技术以及它在教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与成绩不得不使越来越多音乐教育领 域的教师对原有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思。纵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奥尔夫、柯 达伊的音乐教学法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闪光点:无论教学法采取何种 手段、何种途径,教育家们都注意到了节奏对于音乐教学的影响。他们利用各种不同节奏 元素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潜能,并使节奏与各种不同的旋律、动作结合使其魅力发挥到 淋漓尽致。可见,节奏对学生个性塑造及其潜力挖掘、创造力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国外教学法中有关节奏训练对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的阐 述,分析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可实施性,以及对节奏训练实施的目 的、价值、作用进行探讨;并且从心理学、运动肢体学、脑科学、教育学中搜集与节奏相 关的论述作为理论依据;剖析节奏训练对创造性教学丌展所起到的辅助作用。这里所论述 的“节奏”概念是广义的,所谓广义即:把节奏训练的理念及其手段方式融会贯通在音乐 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非单纯介绍打击乐器的使用、或者单纯训练节奏。而是通过节奏训 练对学生个性的塑造。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激发起到良性刺激,从而令高校学生在此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的j 下确树立,社会定位、就业趋向的准确选择自然而顺利的完成。 1 2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论述构想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先论述节奏训练的特殊优势,再从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中 寻找节奏训练的理论依据以及实际开展的经验借鉴,最后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提出实施 的建议。整个的论述体系可以通俗的概括为:为什么好别人怎么用我们应该怎么 用。 本论文的论述构想是: 第一:简单涉及运动肢体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并提炼出其中节奏对 人体大脑、肢体、心理相联系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论证节奏训练在 高校实施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 第二:以国外教学法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价值的肯定做为依托,从节奏训练不同于其 他类音乐教学的特点和优点入手,进一步阐述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必要 性、重要性、可行性。 在具体论述操作上,分为三部分( 除去绪论部分) 。第一部分以生理学、心理学、创 造学为理论依托,对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展进行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第二部 分:通过分析节奏训练在国外音乐教学中理论及价值体现,得出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 教育中开展的价值与意义;第三部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验,提出国内发展节奏训练 的实施建议。 1 3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使用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的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心智健全的人彳,避免心理障 碍,那么,为什么高校开展了艺术课程却还达不到真j 下的教学目的? 为什么学生愿意接受 音乐课程但心理素质却成下降趋势? 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应该如何迸一步改进?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正是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所在;从节奏训练这样一个独特 的视角,对国内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节奏训练应该在高校音乐 教育中获得更多的重视。因为节奏训练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效果要远大于其他类的音乐教 学。 针对这样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节奏训练的优势是否有理论依据呢,节奏训练的 实践是否有经验可以参考呢,节奏训练的推广和开展,对教师、教学模式都有什么样的要 求呢? 这些都将在本文中得到一一的阐述。 1 4 论证方法、目的及内容 以国内外有关音乐教学尤其是节奏训练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节奏训练模式的 对比分析,并结合本人有关节奏训练的心得体会,探讨节奏训练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位置 及在国内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开展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换占之,既注重理论的探 讨,也注意实践性的操作,是本文的论述原则,也是本文的论述方法。 论证目的及内容: ( 1 ) 通过分析节奏自身及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论述节奏对人体自身的影响、节奏对 人体右脑运动进一步激发、节奏对提高学生推理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以及对 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想象力的激发。 ( 2 ) 通过对节奏自身魅力的阐述及对节奏训练的价值和作用的分析强调节奏训练可 以作为完善创造性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 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最终教学目的。说明节奏训练的模式及理念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人 生观、价值观、社会定位及其就业趋向。能够与高校的创造性艺术教学相结合,真诈达到 对高校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的真正目的。 ( 3 ) 节奏是音乐众多元素中的重要一员,无论是国外的教学法还是国内的音乐具体 教学,都对音乐中节奏这一元素在提高学生音乐潜能方面的作用与意义给予肯定。但值得 注意的是,教学法以及在大多数具体节奏训练实施方案中涉及的对象均为中小学生,甚至 是学龄前儿童。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研究中的理论缺陷及操作失衡。针对高校学生实施节奏 训练的相关内容少之又少。本文的论述力图通过对节奏训练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以及节奏 训练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来证实节奏训练在高校实施的可行性,同时也弥补节奏训练 在高校实旖意义分析这一空缺。 2 节奏训练实施的理论依据及价值意义 2 1 节奏的概念界定及其生理属性生理学理论分析 2 1 1 节奏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节奏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诸如人类的脉搏与呼 吸,动物界的蛙声蝉唱、鸡啼狗吠,自然界的潮起潮落、电闪雷鸣,社会生活中的车水马 龙、钟表嘀嗒,等等。音乐学上的节奏则是指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组合,借助人的 听觉形成的对人的心理上的感受,它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由节拍、速度、律动 等多种因素构成。 节奏是音乐进行的时自j 组织者,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就无所谓音乐。曾有人说, 有不具备音高( 旋律) 关系仅由节奏构成的音乐,但却没有纯粹由音高关系构成但却没有 节奏的音乐。可以蜕,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尽管不同的人对节奏的感 知不同,然却正是这不同的“节奏感”开拓并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发展空白j ,折射出五彩缤 纷的生活魅力。 2 1 2 音乐节奏的起源及其生理属性 2 1 2 1 劳动创造节奏说及其理论缺陷 关于音乐节奏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多信奉“劳动创造说”,其根据便是马 列主义的“劳动创造艺术”的艺术起源观念。苏俄著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普列汉诺夫在 其没有地址的信( 1 ) 一书中,在细致论析古代原始部族中,不同劳动形式对各种节奏的 影响后,指出“劳动者所服从的拍子”“决定于一定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 定生产的技术”,并深入阐释了节奏的产生及其表现和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的事实, 由此奠定了“音乐节奏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这一说法还可以从我国古人的文献中寻找到 依据( 2 ) 。如淮南子中有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 也。”换言之,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在一定的节奏运动中进行的,这种节奏既省力,又提 高了劳动效率。 乍看起来,“劳动创造音乐节奏说”似乎无懈可击,但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劳动创 造了音乐节奏,但这种音乐节奏的基础实际却是劳动节奏,那么这种劳动节奏又是由什么 创造的? 实际上,这一理论只能浣明节奏在劳动中的作用,却解释不了节奏的产生根源和 机制。 2 1 2 2 节奏的生理属性与音乐节奏的产生 节奏的产生,其实不是劳动这种社会活动本身,而是作为有机体的人类及其他动物自 身的生理属性产生的。 从生理上说,任何动物的生理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有节奏的运动,如肺部运 动的收缩与扩张、行走时腿部的交叉运动,等等,都是有其自身节拍的。人类的劳动节奏, 也是人的不同生理节奏在劳动过程中的体现。可以说,任何一种符合人类生理本性的运动, 都能产生与之相应的节奏运动。 正是基于对自身生理节奏运动的认识,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对这种节奏运动加以“合目 的性”的改造和利用,于是节奏加入声音,便成了歌;加入形体表现,便成了舞;融入文 字的语言形象表达,便成了诗。这诸多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表达,便是我们所说的“音乐节 奏”。 音乐节奏的生理属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我们人类的身体便是个天然的节 奏乐器,我们可以用这“奏”出许多好听的节奏乐,如拍手、拍腿、跺脚、奔跑、点头等等。 如:人体的脉搏跳动、人体的自然呼吸、人在行走或是奔跑等自然状态时都会形成不同的 节奏。人在正常行走时的韵律与八分音符的律动接近。人在慢跑时的节奏近似于八分音符; 在快跑时的节奏近似于十六分音符。人在跛脚时走路的节奏近似于八分符点的节奏型等 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本身就可看作是能引起“共鸣”的“乐器”。人体是具有节 奏的生物体,节奏是人与生俱有的特质。例如人体生物钟,实际上就是种先天控制的节 奏。人的心率每分钟6 0 一8 0 次左右。这个节律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每分钟6 0 _ 8 0 次节 拍的音乐与人心搏动速度相似,最为人喜爱,其旋律也更容易记住。 2 1 3 人体大脑的结构及其在音乐节奏刺激下的生理调整 2 1 3 1 人体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家认为当左右脑的发育水平基于平衡状态时会对大脑形成一定的刺激,而这种 刺激对人体的创造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虽然这一学科尚在研究之中,但对我们分析音乐中 的节奏元素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认为,人脑由1 万亿个脑细胞构成,每个脑细胞形状像最复杂的 小章鱼。它有中心,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有许多连接点。在l 万亿个脑细胞中,有1 千 亿个是活跃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可长出2 万个树枝状的树突,以存储信息。每个 神经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 脑的两半球:目i j i 关于大脑的结构,经实验证明的有三种理论:左右脑优势“二分说”、 大脑上中下层次“三分说”,以及由美国奈德赫曼提出的全脑四大象限优势说。美国加州 理工学院心理生物学教授斯佩里1 9 7 0 经实验发现,人的左、右半脑有明显分工,因此获 得了1 9 8 1 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斯佩黾( 3 ) 通过裂脑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现。他分别考察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证 实人的左半脑与右半脑分工明确,各有侧重。1 9 7 6 年发表的临床实验结果: 左脑( 右半边身体) :语言、文字、逻辑、数学、线性、细节、循序渐进、自制、理智、 4 强势的、俗世的、积极的、分析、阅读、写作、诉说、顺序整理、善于察知重大顺序、复 杂动作顺序。 右脑( 左半边身体) :空间、音乐、整体的、艺术、象征、同时并进、情感、直觉、创 造力、弱势的( 安静) 、灵感、感受力、综合、完形的、辨认面目、同时理解、感知抽象图 形、辨识复杂的数字。 左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 推理、抑制、五感( 视、听、嗅、触、味觉) 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 析性。因此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 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 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 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 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 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因此,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可以充分调动人 体的创造意识。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 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2 1 3 2 音乐节奏对大脑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效应 科学会产生数掘但这绝非其全部要义。为感受科学真正的重要性,我么需要 首先是诗人的大脑、音乐学哲学家、历史学作家等人的大脑 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 l e w i st h o 咐) ( 4 ) 在当代的科学领域里。 个新兴的学科领域研究音乐如何影响大脑的神经音乐学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这 个学科领域在近十几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科学家们发现,音乐有足够的能力促进大脑进 行高层次思维,包括解决问题、推理、得出结论,在两个或多个事物中间进行对比找出其 相似和差异之处,分析综合以及评估信息等。最近的研究发现,音乐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 时间推理功能。即:准确的觉察客观世界,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换言之,能够在精细 图画中看到、认出、对比物体,并找蹦其结构细节之问的关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开 发人体的自身的创造性起着莫大的作用。 第一音乐可以使左右脑的状念趋于平衡。 柏拉图曾经说过:“对教育来说,音乐的训练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具有潜力。”今天, 事实论证了这一哲理。这也是大多数家长让自己孩子学习乐器从儿壹时代一直坚持到大 学,甚至愿意终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众多高校都从艺术、从 音乐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启发其丌创性思维的原因之一。 爱因斯坦的左脑和右脑都非常发达,他的小提琴演奏具有专业水准。右脑使他创造性 地大胆想象,左脑的抽象能力使他善于进行逻辑推理,左右脑密切配合,创造出非凡的科 学成果。他描述了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阶段先右脑后左脑。在右脑阶段中,利用 右脑的流畅性及其功能,去把握视觉形式的复杂表象,最终进行成功转化。因此我们要在 我们的脑中掀起一场全脑开发的风暴:不仅要开发大脑储存信息的能力,而且要开发大脑 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开发创造性地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要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要 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使思维品质得到全面提高;不仅 要开发主管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常规思维的左脑功能,而且要开发主管形象思维、创新 思维、空间思维、综合思维的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协调和均衡发展。这样才能令音乐 中节奏元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才能真i f 的达到我们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美国曾对全美数学家和化学家进行一项调查,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竞有超过4 5 的 人,确定他们在发明、发现时得到右脑直觉和顿悟的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丁又发现:当人的左右脑较弱的一边受到激励而与较强的一边合作 时,大脑的总效能不仅仅是1 + 1 = 2 ,而是会增加5 1 0 倍! 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学会流行歌 曲? 它所包含的歌词、旋律、节奏,要比一段英语课文复杂得多。为什么我们背课文却不 那么容易? 英国快速学习的作者科林罗斯回答,“如果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 右脑会处理旋律。因此,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学会流行歌曲。这并不是偶然的。你没有必要 花很大力气去做。你很快学会,是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了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 感中心也加入了。”顶尖天才很少只具有单方面的才能。表现卓越的人经常是各方面 都出类拔萃。这正是他们善于用全脑的结果。 比尔克林顿,美国总统;比尔盖茨,世界首富。两个比尔一个右脑是优势脑,克林 顿情感丰富,乐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建立亲善关系;另一个左脑是优势脑,盖茨分析问 题逻辑严密,对数学有特别的兴趣,他可以让个人电脑系统不断地更新换代。之所以举上 述例子,并不是说学生在上非艺术类的理科或是其它科课程时,就可以边听音乐边学习。 而是试图通过描述大脑自身结构及左右脑各不相同的功能来说明在以特定的节奏为背景 的d 口提下,音乐会对右脑产生作用,而当右脑与左脑均都调动起来时,学生自身的创造思 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而也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的节奏尤其是缓 慢均匀进行的节奏对学生仓造性潜力的挖掘作用。 第二特定节奏下的音乐会对大脑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节奏的训练可以促进左脑的发育,进而对 左右脑的发育平衡起到作用,最终对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间接的 促进作用。节奏是音乐中最为突出、最为鲜明的组成元素。不同速度的“音乐”在节奏 元素的变化下对大脑及思维产生启发。下面以“莫扎特”效应为例进行分析。 1 9 9 5 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科学家戈登肖和弗朗西斯劳谢尔博士进行的一项试验 表明,空问推理能力和音乐之问存在着深层次关系。他们将7 9 位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 都要完成剪切折叠任务。第一组的同学收听十分钟的莫扎特d 大调钢琴奏呜曲作品k 4 8 8 号,令外一组收听十分钟菲利浦格拉斯的变换曲和伊恩里奇的c 调作品组合,包括 节奏重复的顿足爵士乐舞曲和带我度过,而另一组没有任何音乐。结果表明,后 两组同学没有任何明显变化,但是收听莫扎特音乐的这组同学仅仅在l o 分钟后就将他们 6 的空间推理智商提高了8 分和9 分! 虽然智商提高这种结果只是暂时的,但科学家们相信, 是音乐元素的特定组成结构导致空间推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从此被称为“莫扎特效 应”。( 5 ) 2 1 3 2 3 节奏的特殊性对大脑的作用 节奏的灵活性是区别于其它音乐元素的最大特点,我们的呼吸、行走、语言、都存在 着节奏元素。用节奏舒缓的音乐来刺激大脑。可消除心理的紧张感,当我们均匀呼吸时,新 鲜空气、有节奏的呼吸会令我们的心情趋于平静。音乐节奏、生理节奏( 如呼吸、心跳等) 与信息输入的节奏趋于一致时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作用。 2 2 节奏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心理学理论分析 2 2 1 心理学基本知识 2 2 1 1心理学概念 1 5 0 2 年正式出现的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灵魂和讲述两个词拼成,意指产生灵魂 的学问,早期这门学问是哲学家研究的,1 9 世纪末才发展为由心理学家从事的专门研究人 类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又称心理活动,是感官获得的感应转化为感受和意识的活动 过程,这过程中包含感觉知觉思维意识情感意向认知等精神现象。 2 2 1 2音乐心理学发展 音乐对感情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针对心理学过程中音乐对感情的影响做如下的 阐述。感情是人对客观与现实念度所产生的体验,是生理心理对客观世界需要的反映。对 音乐心理学而占,感情的研究尤为重要,感情的表现和宣泄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而音 乐又是擅长表现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对人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关音乐对于心理的论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很早就丌始了。从古希腊和我国春秋 时代的一些著作中都可找到一些踪迹。公元前6 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在研究音响的物理性 能和人类听觉之间的关系,柏拉图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我国春秋战 国时代的苟子的f 乐论j 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影响,此后一些著名的典籍如史 记乐书j 、r 左传j 、r 吕氏春秋j 、r 声无哀乐论j 等著作中都有不少论述。 1 9 世纪以前,有关音乐心理的种种研究只能是通过个人内省经验或是思辨性的探讨作 一些推测。真j 下意义上的音乐心理学,从1 9 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生 理学家等加入了对这一课题研究的行列,对音乐心理这一课题的研究才j 下式开始。 1 8 8 3 年,施通普( 6 ) 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迸赫尔姆霍茨的物 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他着重研究人对协 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 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 二十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 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 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 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 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2 2 2 节奏在音乐心理学中的发展沿革 开拓者赫尔姆霍茨( h e l m h o l t z 一德1 8 2 1 1 8 9 4 ) ,1 8 6 3 年发表f 音乐感觉学音乐 理论的生理基础j 一书,以欧姆定定律和缪勒( m u l l e r 德1 8 0 卜1 8 5 8 感观心理学家创始 人) 的神经特殊能量为依据,探索了乐音的物理学基础,同时对人的听音感觉能力做了生 理学的研究。 1 9 世纪术,心理学构造派兴起( 7 ) ,这一派别对节奏颇感兴趣,因此在节奏的研究上有 了很大的进展。1 8 7 9 年,赫尔姆霍茨的助手冯特( w w u n d t 一德1 8 3 2 1 9 2 0 ) 在莱比锡建 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就已经开始对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和各种重音类型进行研究。1 8 8 6 年马赫( c h 一奥1 8 3 8 1 9 1 6 ) 又提出了神经系统的生物节奏与基本节奏的融合说。 心理学家对节奏的热衷研究分析以及节奏在心理研究中能起到如此的重要作用,均规 根于节奏自身的特性。冯。彪罗曾经说过:“最先有的是节奏”节奏在各种艺术中都是很 重要的表现元素,尤其在表演艺术中几乎都是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手段。西方出现和声 之后,产生和声节奏,因而某些西方人认为是“片面发展的情况:他们一味注重精细的节 奏,以至于使它成为音乐中最根本的表现手段,旋律、和声的发展受到压抑”。( 8 ) 同时我 们也可注意到,节奏和我们心脏的节律、情绪的波动等生理心理运动有着直接的对应 关系,音乐艺术中的节奏尤其如此,因此它是感染情绪的元素中最具独特性的。 2 2 3 节奏对人格素质的培养 2 2 3 1从心理学中“移情”的理沦来论证节奏训练对学生身心平衡发展的作用 由于节奏中的两种基本要素感知与运动也是生命的基本力量,因此生命活动最独 特的原则之一就是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对于人就不仅是耳听手动 甚至会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内分泌,一直到心脏全身都会引起反应,在这里我们找到了 感情的生理基础。也就是说,节奏感达到高度发挥时候就变为感情性,这种感应就是所谓 的感情移入,也就是“移情”。 移情是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是主体对事物中 充满生命力的因素的情感投射。人们对移情说的重视起源于1 9 世纪后期西方美学和心理 学的突破,移情说认为,美感的产生是审美主体向客体投射了自己的情感的结果。它标示 着人在感觉、感情和艺术经验方面所抵达的新境界,是文艺发生学和接受学上一种基本的 审美姿态。 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 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 在儿奄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丽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 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正因为节奏在音乐诸要素中,是最 直接,不需要任何技术准备的,同时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心的第一要素,因此节奏是非常 容易达到移情的效果的,演奏者和聆听者不需要具备太多的专业素养,就能够在自身的感 性方面得到共鸣,这种共鸣就是移情的基本条件。达到了艺术的移情的阶段,艺术的参与 者也就在情感和智力两方面都得到了刺激,进而对其身心的平衡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不懂乐器的人,聆听“打虎山上”的激越旋律和铿锵节奏,会产生自己置身茫 茫雪原,骑马飞奔的感觉,而他随着节奏陶醉痴迷的表情又会令演奏者兴奋不已、更加富 有激情。同时,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也就更加生动、丰富、具有个性的创造力。 2 2 3 2 从心理学中神经心理作用看节奏训练对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 反应能力是指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时间以及敏锐性。 在音乐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有通过大量的节奏训练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的内 容。其理论依据何在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反应能力是与神经系统的兴奋度直接相 关的,神经系统兴奋度高,反应的速度就快,当人在神经系统兴奋度高的情况下频繁的接 受反应能力的外界刺激,其反应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节奏是否能够对提高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所帮助呢? 显而易见,节奏由于 其与人生理基础韵律的紧密联系,节奏的变化,能够影响到人的呼吸、心跳,甚至新陈代 谢,自然会对其神经的兴奋度有所影响,快节奏的,能够自然而然的加强人的生理节奏, 进而增强人的神经兴奋。最常见的莫过于:足球场上啦啦对的摇旗呐喊,百米跑道旁快速 强烈的击鼓节奏,使运动员如同注射了兴奋剂一般极度兴奋。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0 6 年的世界杯,德国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他们的教练就是从 美国引进了很多利用音乐韵律节奏锻炼队员的反应能力的方法,使得一向给人以笨拙强壮 印象的德国球员,在场上经常能够做出精彩的技术表演。 2 2 3 3 从音乐心理认知的角度看节奏训练对培养自控把握能力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 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 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 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所谓时值,其实就是对节奏 的一个描述。 节奏可以促使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的“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但它既是节奏,就必 须是有着强规律性的,准确,不能有所偏差,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节奏了。 节奏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某种匀速,这个其实与人在音乐心理认知过程中的 平衡均匀感觉有关,这是培养人的自控能力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节奏不准,拍子不稳, 往大处讲会导致生活、工作行为上缺乏节奏感和节律,杂乱无章,往小处讲会导致同常行 为的节奏不准拍子不稳。对工作的准确性和与人交往的信任感,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利用人对音乐心理的认知联系,通过节奏训练,是人能够把握稳定的节奏,从而对其 9 自身的工作生活语言等日常生活行为的能力有大的提高。 2 3节奏训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学理论分析 2 3 1 创造学概念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 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 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 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交叉的边缘科学,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 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2 3 2 音乐教育的创造性培养 音乐是一种艺术,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与创造之间形成紧密联系。音乐是 一门音响艺术、一门肘日j 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所谓音响艺术即听觉艺术,需要人们 去用心聆听音乐。音乐是流动的,转瞬即逝。音乐的时间艺术体现在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 节奏上。节奏是时值长短的有机结合。音乐的表演艺术对表演的主题有一定要求,演 奏者需对音乐主题在聆听的基础上去加以体验,扮演角色,然后再现主题。这也是对音乐 的二度创作过程。 音乐艺术的上诉特性充分表现出音乐自身的一种创造性,同时要求对欣赏音乐,表演 音乐的主体有一定的创造意识。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它借助 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 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 0 世纪初就率先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张。音乐教育在培养 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力是各种知识技巧能力的结晶和升华,而音乐的 魅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 用,它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 程中不止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上,而是要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并具有探索的能力,发挥每 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 2 3 3 节奏训练对即兴创造力的培养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 的口号。节奏训练的特点是比较明快、活泼、生动有趣,学生对拍拍手、跺跺脚都很感兴 趣,节奏的这一特性可以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容易 被学生所接受。 o 节奏的元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任何发出声响的物质据可作为进行节奏训练的媒介。 以人类自身语言为例。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重视结合语言动作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因为语言也是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通过语言进行节奏的练习是一种过渡的方法。学生可 以在教师的带动下不断创编新的节奏型。这样的训练即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又激发了他 们的创造兴趣。为歌词配节奏,同学们根据歌词内容和词组结构配上合适的节奏,再由学 生有节奏的朗诵出来,在进行乐句填空练习时,老师写出未完成的乐句,由学生来完成空 缺小节的节奏创作,又达到了节奏训练的练习。 通常,人们会以能唱一首歌、演奏一首乐曲等作为音乐素质好的标准。其实,会演唱 和演奏是一种学习结果,一般需要长期严格的训练才会达到。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才 和音乐家,而是着重于开发、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音乐 能力得以被发现,被自由地展示,被不断地完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体 会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的过程;不仅要能欣赏别人的作品,也要学会欣赏自 己创作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和内心的交流,音乐与情感之间发生的一些奇妙变化。 为使学生们能尽快地感受到这一切,在节奏训练中,我们分解音乐,从最简单的唱名 开始,逐步加入即兴创作。如即兴编自己的唱名法,即兴编节奏,用任何形式表现。在 学习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自我调控,知道自己是侠了? 慢了? 还是拘谨了? 节奏好听 吗? 听到别人的节奏,感觉怎样? 在下一次,他会有意识地在某些方面给以改进。再如, 在固定节奏练习中,加入即兴的插部,可以使作品变得非常庞大,参与演奏时,对学生的 团队合作精神,注意力的集中,听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因为每个同学必须很清楚,现在 该演奏哪一声部,否则就会跟不上,影响作品的完整性。在演奏时,他要充分兼顾到其他 声部,不能太响压过别的声部,也不能太轻,造成力度失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无论是音乐素质还是人格素质或是 创造意识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2 4 结论节奏训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本章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角度对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开展的价值与意义进 行了理论上的探究,并通过论述得出开展节奏训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本章将从节奏的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训练的特殊性出发,论证节奏训练是提高 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有效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3 1 节奏训练在国外音乐教学法中的理论及价值体现 3 1 1 理论体现 3 i 1 1 达尔克罗兹与体态律动学说 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 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 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态律动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它在根本上服 从音乐指导。通过体态律动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强有力地影响和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全身 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同时,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能够 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表现,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把节奏作为音 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从运动和心理的关系看所有的节奏都是运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所有的运 动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在运动中,空间和时间被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外在节奏的物质重新组 合;几章的运动是纯身体运动和无意识运动;身体的体验形成意识;身体手段的完善产生 清晰有序的智能知觉;控制运动就是培养有节奏的心理。 人的音乐节奏感主要是指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